[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善”二字有何更深层次的理解?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15

  问:这些年,说到慈善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捐款,可是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家对这种强迫捐款的做法感到反感,按照佛法的理论,每个人都有他的善根,您对“慈善”二字有何更深层次的理解?

  答:佛法所说的善行并不局限于捐款。在佛教中,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三种。除了以捐款(或物)行财布施之外,还可以通过向他人传授佛法智慧或是生存技能等方式来帮助对方(法布施),或是通过自律及解救物命等方式使对方获得安全感(无畏施)。

  至于“慈善”为什么会演变为强迫捐款,我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企业家们对社会有更多的感恩心和责任感,也就不会将扶贫济困、回报大众的善行视为压力,觉得是被迫为之。如果大众都能从我做起,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指责和抱怨。事实上,这种指责和抱怨往往不是出于利益大众的发心,而是种种复杂的不良情绪在作祟。这是双方都需要加以反思的。

  从佛教角度来说,人人本具佛陀那样的智慧德相。行善,正是开发这种无限潜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利他和自利完全是统一的。行善,就是通过对众生的帮助,来完成自身生命品质的提升。所以,行善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就像那些有着稳定收益的投资,只要投入,必然带来日益增长的收获。如果认识到行善的利益,我们就会以欢喜心来面对每一个帮助他人的机会,因为这正是在为自己播种福田。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太无情?
下一篇: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如何修得慈悲心?如何推近民心向善?
 佛教与科学文化
 在目前这个时代,出家人似乎也很辛苦,究竟哪种方式适合修道呢?
 信仰和个性解放的趋势是否矛盾?
 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是更好吗?
 关于戒律、戒体及破戒的问题
 《坛经》讲“不思善、不思恶”,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对立?..
 我们应怎样和众生结缘?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
 受菩萨戒后,能否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
 童真入道是成为一个僧人的最佳起点?
 天堂和地狱究竟在哪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葫芦[栏目: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
 米觉多杰教言(第五天)[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因明立式辩经教材》--佛教逻辑的现代运用[栏目:因明与辩经]
 我父亲往生与超度纪实[栏目:圆满人生·佛子心语]
 从一切束缚中解脱[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六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清净道论 第十六 说根谛品[栏目:觉音尊者]
 答某学生问[栏目:太虚法师]
 圆满的不完美[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净土探微 第四章 他方佛土[栏目:弘学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