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有人说,汉传佛教名为菩萨乘,实际却是声闻乘,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80

问:有人说,汉传佛教名为菩萨乘,实际却是声闻乘;南传佛教名为声闻乘,实际却是在行菩萨道。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答:大乘佛教所行的是菩萨道,但从教界现状来看,在这方面确实做得还很不够。不少念佛或参禅的学人,更多只是关注个人解脱,对社会大众比较冷漠。所以,我们这几年也在特别得提倡菩提心教法。因为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所在,也是区分大小乘的关键所在。而从汉传佛教的传统来看,对于菩提心教法确实弘扬不力。我们虽然是大乘,但实际呈现出来的面貌,的确带有小乘自了的倾向。相反,在南传佛教地区,佛教非常普及,几乎渗透在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僧人也担当着民众的精神导师,起到了化世导俗的作用。

  但我们要看到,这只是反映了一种现状,并不是用来否定汉传乃至大乘的口实。在汉传佛教典籍中,有着丰富的菩提心教法,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弘扬,更需要我们去实践,去身体力行。

  同时还要看到,虽然都在提倡慈悲,声闻乘和菩萨乘是各有侧重的。声闻乘也修慈悲,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但这种修习只是随缘而行,并不具备承担精神,不是必须完成的。而大乘提倡的菩提心则具有承担精神,是对三世诸佛和法界众生的庄严承诺:我们不仅这一生要广行利他事业,还要尽示来际地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解除痛苦为使命。具备这样的发心,才能成为大乘行者。否则,尽管也在利他,也在行善,仍是不能称为大乘的。反之,只要具备这种愿力,就已回小向大,不再是小乘行者了。

——摘自《天童寺讲座问答》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在生意场,如果不喝酒,生意就谈不好,怎么办?
下一篇:学佛与不学佛到底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宗教进行了数千年的努力,人性的弱点依然照旧?
 如何忘记过去曾受过的重大挫折?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有人说佛教的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您怎么看?..
 许多人认为:“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怎样发愿才如法?
 如何养生?
 经济救助和心理呵护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去呵护人的心理健康?..
 一些大乘经典,感觉神话成分较浓,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为善缘?为什么在有些缘分中,彼此充满了痛苦..
 南大答疑 三·价值取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快乐无忧 是名为佛(宽运大和尚于尼泊尔斯里兰卡庙植树)[栏目:宽运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六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十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示(证实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二十一、地藏观音灵感记[栏目:地藏菩萨灵感记]
 心的自由[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三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佛教的护国与护世[栏目:太虚法师]
 打着佛教旗号搞旅游伤害的是佛教(戒毓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八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圆瑛大师联集[栏目:佛教楹联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