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看破无常是不是逃避现实?不执著是否过于消极?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33

  问:看破无常是不是逃避现实?不执著是否过于消极?

  答:无常,是世间的真相,是人生的实质。所以,认识无常非但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是要我们认清人生最大的现实,整体的现实。世人总是将无常当做人生障碍,当做破坏幸福的无形杀手,那是自身错误观念造成的。若能透彻无常本质,就不会因无常变化带来痛苦了。

  对世人来说,无论生活还是事业,都是建立在执著之上。而修行却要求我们放弃种种执著。但我们要知道,不执著并非不努力,而是不著相,是在因上努力而又不执著于结果。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也说明,世间一切成就并不完全以我们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不是一味努力就必能达成目标的。

  佛法告诉我们,每件事的成败都是由众多条件构成。只要我们懂得从因缘分析,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认识,就不会一厢情愿地执著于结果。其中,还涉及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所以,我们只须在自己可以把握的范围努力即可,不必强求结果。否则,就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当我们认准一个目标时,就尽自己的能力,随着这种愿去努力。即使没有执著,一样能把事情做好,并在做的过程中保持良好心态。如果执著于此,就会被它的发展变化左右情绪,乃至伤害心灵。

  弘法也是同样,过去的那些高僧大德们,虽然也在以各种方式救度众生,但不会执著于自己从事的事业。祖师云:“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世间一切皆如水中月影般虚幻,虽然如此,该做的事业还是要去做,该度的众生还是要去度。因为众生都在生死中沉沦,他们的痛苦需要有人去帮助解决。但做的时候,又不能执著于自己所做的事,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空”和“有”的关系,要认识到事物的“空”,但这种“空”不是虚无;同时也要认识到事物的“有”,但这种“有”只是缘起的假相。只有正确认识“空”和“有”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将弘法和修行有机结合在一起,身处红尘而自在无染。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下一篇: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认识生命
 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是更好吗?
 生灭与永恒
 “礼敬诸佛”,是否应当恒常尊敬一切众生,上至师长,下至蝼蚁?
 在目前这个时代,出家人似乎也很辛苦,究竟哪种方式适合修道呢?
 我为什么会要持戒?持戒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在家人普遍感觉持戒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我什么都不信。这种人是否存在?这一观点的危害性是什么?
 如何养生?
 不要过分迷信科学,您认为佛教和科学矛盾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二)[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印度佛教中的“心识”观念(姚卫群)[栏目:心性思想研究]
 皈依发心次第[栏目:格赖仁波切]
 11 斩断情缘[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解脱心 A Heart Released 十六、初转*轮、中间说法及最后说法的意义[栏目:解脱心 A Heart Released]
 第三十四讲 日照中天的简毅,拖泥带水的才情[栏目:法宝论·明贤法师]
 藏传系大多认为必须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作成佛之基石,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究极,彻证深观,这种说法为何正确?[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踏上心灵幽静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进入扩展的意识:近行定[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佛教的生死学[栏目:星云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