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认识路头,参闻诸大禅德的说法
(一)宣化上人论参禅
●“修行无它,只要见性”,禅宗主张见性。其实各宗各派都是教人见性。见性必先把妄念去掉,保持心中清净,一念不生,没有分别执着。分别是第六识,执着是第七识,把这两个识转成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则第八识也就随转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性体。众生自无始以来,都执着此肉身是自己,其实这四大是虚妄不实的,从来也没有想到我们还有一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平常都是以妄心作主,所以就迷真成妄,苦海无边也。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意思是说,一般众生皆以妄心用事,妄心即是妄想,有妄想,自然攀缘,分别人我是非,因而起惑造业,轮转生死,故修行人当辨别真妄,真心无念,起念即妄,离念即无分别,真心现前,生死即了。笔者曰:“应长期保持真心现前,而且有个转识成智之过程,并非初步功夫,真心现前,生死即了也。”假如真能放下万缘,死心踏地,依教奉行,成佛作祖并非难事,而且也不要三大阿僧祗劫。《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静就是没有妄念,若能断掉一分妄念,实相便现前一分。实相现前一分,便证一分法身,登上初住位。到了初住位即不退转,一步步进修乃至成佛。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佛所说的话都是真如实相中流出的,是自证而说,我们应信而不疑。天下滔滔,古往今来,除历代祖师大德外,有几个真正了解自性本体的真面目呢?
●宣化上人曰: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着所障,不能证得。此智慧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心,又可称为本性、本体法身、一真法界、实相般若。妄想障碍不除,就无法证得如来觉性,永远不能脱苦。妄想是分别心,亦即第六分别意识。执着乃第七末那染污识。六七二识,就是众生受苦的病根。因我见之执,起分别之妄,于是顺我者贪之,逆我者嗔之,是谓之痴,即无明也。由此无明而造出种种罪业,起惑造业受报,生死轮回相续不断,受种种苦。佛为怜悯众生,为此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切众生自生下来,就没有断过念头(除睡眠外)。念头继续不停,这个念头就是“无明”。念头一动就有能见所见发生,能见即是第六识分别心,所见就是一切境界相。以能见的分别心,计较一切所见的境界相,于是乎又引起人我是非种种差别幻想,轮回六道无有出期。欲求根本解脱,只有断念一法,所以《起信论》上说:“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心里不想事情,外面的一切万事万物,也就没有了。我们想事情的心,不是真心而是妄心。因为我们的真心,原就一尘不染,什么都加不上,由妄心障覆真心,故有虚幻生灭之相。此相纯是镜花水月,幻有无实,念之本身当下即空。虽然如此,但这个念头由来已久,积习甚深,打断它实在不容易。若折逆之亦极困难,只有不加强制,随其习惯,令他换一念,即是微密观照,提起正念以对治之。参话头人即是提本参话头,起疑情一念代替万念。念佛持咒无不是降伏其心也。如其次第:第一步当知一切六尘境界,莫非虚妄、皆是虚幻不实,若知之即不为所迷。此之谓知境虚智。第二步一切唯心,心外无法,明乎此则知六尘等境,实空无所有。如能把六尘遗漏的一无所有,则慧光自现,此谓之无尘智。这两种智慧得到后,即可以断掉妄想,亦即能断掉无明。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而登初位,循序渐进,即可成佛果。马祖曰:“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真心,心无念头即平,起念即不平,常是常恒不变,永远保持一个样子,这样的心就是平常心。心中妄念现前即起波浪,心如一点波浪都没有的水,其心作用很大,光明照耀,映澈清晰,一有波浪则模糊不清,虽然亦能映相,而所现的是支离破碎的相。这个比喻,如同真心与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浪,实际是一个东西。马祖说“平常心是道”,有五种要义:(一)要离造作,不可矫揉造作,作假样子,要作一切应作的工作,随缘了业。(二)离取舍:离即离有无二边,舍字有舍弃、舍掉之义,若完全舍掉,什么都不干,未免消极。舍亦应无所舍,于六度万行仍照作而不著相是也。(三)离是非,如龙树菩萨“八不”,人世间根本无是非可言。(四)凡圣均离。四圣六凡均要离开,不可著相。(五)离断常二见,否认因果是断见,执事物为常有不变,名“常见”。
(笔者认为:参禅者必离此断常二见。修行人如偶然获得一点功能神用,切不可当作神通去追求,纵然真的有了神通,千万不能执着,不可轻易显现示人,《楞严经》五十种阴魔讲的甚详,修行人应细读《楞严经》也。正确的神通是禅定清静心里发出。有的小神通是鬼神邪魔附体,不是自己的功夫,执着它、用它甚危险。纵然真有点小神通,也要保密,不可随便显现,易起魔障和障道,也影响功夫进展。佛不许弟子随便显神通,不以神通为佛事度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神通妙用,所以求神通是大病也。我遇到一个人,他说:“以前悟了怎么现在又没有了?求神通也求不到?是否魔鬼附体?”我说,你早己错了。知见若错,一切都错。密参云:“虚老用养道功夫破三关,单提‘谁’字,身心世界全部贯注在‘谁’字上。参不离念,念不离参。功夫用到快进门的时候,有一种光明如太阳,凡所现相皆是虚妄,一切不可得,不能执著。如若执著任何境界都会成病。修行人要回向一切功德给法界众生,愿法界众生同证无上道,永远不堕三恶道,发愿度众生,佛菩萨会加持,但要悟道以后才不会退心。”拜佛时观想:拜一佛等于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菩萨,代替一切众生求忏悔,代替一切冤亲债主、古今父母师长求忏悔。)
(有的人话头参到后来,不提话头,也没有妄想和昏沉,认为功夫到家,因此作诗作偈作文章,乃走岔路。在没妄想昏沉时正好用功,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念佛是谁”提起来,如金刚王宝剑,斩断一切无明妄想。参者若处在“冷水泡石头”,功夫不能进步,应提起精神,勇猛向前参。用功好象烧开水,将近要开了,歇下便凉,未免可惜。要勇猛精进,加工烧火,很快就有所进。)
(修道人都怕打岔,但难免有各种境界干扰破坏。古代有个修行人,在山上住茅蓬,有动物打岔,不得自在,于是来到海边盖茅蓬。海边也有许多鱼类众生蹦跳打岔,致使不能安心而生烦恼,便发了恶愿:我死后要变飞狸把你们一个个吃掉。有愿必成,果然死后变飞狸,专门在海上吃鱼类众生。《法句譬喻经》上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商人,名字叫弗迦沙。他进入罗阅城,被一头牛用角刺死。牛的主人怕惹来麻烦,就把那头母牛廉价出售了。可是当买主牵着那头牛去喝水时,也被那头母牛从背后把他刺死了。他的家人很气忿,立即把母牛杀了,又把肉卖给人。有一个农夫买了母牛的头。当他走累了,想在树下休息时,就把母牛的头挂在树上,可是没想到牛头却从树上掉落下来,牛头上的角正巧刺中他的要害,那农夫也一命呜呼了。瓶沙王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认为很奇怪,就跑去问佛陀。佛陀说,从前有三个商人向一位开旅馆的老妇人借宿,借宿本来是应该给钱的,可是这三个商人以为老妇人孤独无能,就等老妇人出外时,偷偷地溜走了。后来被老妇人追到,这三个商人却赖皮说,我们已经给你住宿的钱了,你怎么可以再来向我们要呢?老妇人无可奈何。她非常痛恨这三个商人。心里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将来我再遇到这三个人,我一定要杀死他们。当时的老妇人就是现在这头母牛,而那三个商人就是弗迦沙他们三个被牛刺死的人,可见发恶誓,后果不堪设想。)
(《贤愚因缘经》上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对许多比丘尼叙述了她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她说:我过去曾经做一个有钱人的太太,虽然我丈夫家财万贯,可是我自己并没生育。后来我丈夫又娶了姨太太,生了一个小男孩。我因为嫉妒心很强,就私自把那个小男孩杀了。姨太太找我论理,我就发誓说:如果我杀了你的儿子,我的丈夫会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会被水冲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会吃亲生子女的肉,我自己会被活埋,我的父母会被火烧死。那一生,我死了以后,堕入地狱受了无量苦,地狱的罪受完了以后,投生做人。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家,在半路上生产了,于是就暂歇在树下。忽然有一条毒蛇来咬我丈夫,我丈夫就这样死了。我哭得很伤心。天亮以后,我牵着大儿子,又抱着幼儿,边走边哭。来到了一条河流的旁边,因为没有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这一岸,而先抱着幼儿过河,把幼儿放在对岸,然后再回来抱老大,没想到老大看见我来接他,就急忙下水向我走来,老大走不到几步,就被河水冲走了。我回头想去抱幼儿,狼抢先一步把他吃了,看见幼儿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伤心,于是我赶紧回娘家,却在路上遇到熟人说,我娘家失火,全家人都被火烧死了。后来我又改嫁,正当我要临盆生产时,我的丈夫喝醉酒回来,没人开门,我丈夫破门而入,大发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顿,而且把刚生下的婴儿丢到锅子里煮,强迫我吃,我因为怕他,所以勉强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赶紧弃夫逃跑。跑到波罗奈国,又嫁给一个刚丧妻的人当妻子,才新婚没几天,我的第三任丈夫死了,按照那一个地方的习俗,夫妇如果相爱,丈夫死了,妻子要陪着下葬,我因此被活埋了。刚埋不久,恰巧一群盗贼来挖坟墓,盗取财宝,我被救出来了。我想我过去做了什么坏事,今生的遭遇这么凄惨。当时我听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讲经说法,他可以帮人们解答生活上的疑难,我就去请他度化我。由于过去世我供养圣人时曾发愿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释迦牟尼佛,而且修成正果。)
(上述公案都离不开贪嗔痴三毒,凡事不可一时感情冲动,随口发恶誓,果报不堪设想。想了生脱死,解除可怕果报,必须痛改习气毛病,用戒定慧之力扫除内心贪嗔痴的毒害。如果真正能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就能扩大我们的心量,增强我们的慈悲心,减少烦恼,促进道业。众生造业我就不会看不惯生烦恼,修道人不能有私心,处处先为自己着想,不考虑怎么样利益众生,即不能与菩提心、佛菩萨心相应。所以要想福慧两足,必实行六度万行才行。)
(现在讲一个公案:有一个老修行,听说在金山寺住过多年,后来在终南山找到一个地方,盖了一个茅蓬,山下有一个归依弟子,母女二个非常虔诚供养。三年之后,这个老修行想去朝山,皈依弟子就送四锭银子给师父,做朝山之用,还做了一件衲袄送师父,每缝一针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到了晚上,这个老修行在禅定中,看见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轿子里面有一朵莲花,说:“请你上轿!送你去极乐世界!”老修行想,我又不修净土,又不求生西方,为什么现这个境界?恐怕是魔境。正好老修行打坐的蒲团旁边有一把引磬,就顺手拿起引磬撂到莲花上,四个人就抬走了。第二天一大早,山下那个皈依弟子就送来一把引磬,这个马肚子里面怎么会生出一把引磬来啊?这是师父的引磬啊!怎么会跑到马肚子里面去了呢?老修行听了,不得了,吓得冷汗都冒出来,说了几句话:“一件衲袄一张皮,四锭银子四个蹄,不是老僧觉照好,变个马儿给你骑”。这下,银子,衲袄都不要了,就朝山去了。说这个公案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贪求人家的供养,宁受千家供,不受一家恩,一家人的供养恩德难以消受。)
(还有一个公案:佛在世时,有一个太后,有四个丫头侍候她。有一天太后去游玩,叫这四个丫头看着轿子,皇帝、太后的轿子都非常高贵,可能里面也有好东西。谁知这四个丫头打瞌睡,睡着了,轿子被人偷了,东西也偷走了,等太后回来一看,非常生气,大发雷霆,就打这四个丫头。后来很烦恼,就去见佛,释迦牟尼佛给她讲,你不能打她们,这四个人你知道是谁吗?前生是你的师父,因为你生生世世好布施,但不厌女身,不求出离三界,不想了生死,只是喜欢供养出家人,所以你生生世世福报很大,做皇后,而这四个人前生是四个比丘,因为没有人供养,其中有一个比较聪明一点,打了一个妄语:“你们不要害怕,我听说皇太后非常好布施,供养修道人,我去讲。”讲了之后,太后知道这四个比丘没人供养,就请到宫中来,成就他们用功。皇帝、太后请到皇宫里去的,那肯定是好供养,可是,这四个人吃饱饭,就开始谈是非,不精进用功,没有死心踏地用功,还总算没有失掉人身,没有堕落,就转男成女,做皇后的丫头来报恩,照顾她,报答她的供养恩德。还算是有一定的功夫。否则,恐怕要下地狱,变牛马去了。所以我们要警惕啊!这只是因为他们前生不死心踏地地用功、懈怠、懒惰、充壳子、睡懒觉,来生做了丫头,这个习气毛病还在。那么我们现在检点一下自己,有没有贪吃、贪睡、贪供养、打妄语、说是非长短,这些习气毛病到底改掉了没有?死心踏地的在心地上用功夫,做到了没有?戒律守好了没有?都必须一一检点自己。)
(能海大师曾对郑颂英老居士作过一次重要开示,叫做“逆加持”:三宝的加持,是佛弟子所希求的,一般人以为,修学佛法能得到福寿康宁,遇难呈祥,是三宝加持的,这是三宝的“顺加持”,是通常的加持。三宝还有“逆加持”,却不为人们所理解了。佛弟子中也有功行甚勤的,但忽然坎坷潦倒横逆频生,甚至得到意外的灾祸,这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疑惑,认为因果之说是无稽之谈!不知道众生的业命因果极为错综复杂。因果不昧,丝毫不爽之理,必通于三世方得圆满。这里姑不论述,在这里讲三宝的“逆加持”。儒家不也有这样的论述吗?“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吃一堑长一智”则是人所共知之理,世间修养尚且是:“花繁柳密,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站得稳才是脚跟。”。大功业、大学问人,往往要经历顺逆环境的磨炼,方得成就。何况成佛的菩提大道、定慧功行的大成就呢?)
(古德云:“修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比如雀母哺育群雏,当雏雀羽翼初成,带上枝头学习飞翔之时,雀母往往出其不意,突然啄击群雏,群雏则惊慌地飞逸,矫捷地回避,慈母岂忍啄杀其雏耶?这正是慈母的彻底悲心,深谋远虑!使群雏能锻炼成长,教会它们防御强敌的本领啊!明乎此,三宝的逆加持正是大加持,特别的加持也!余于五十年代初,闻能海上师精辟开示,深深受持,终身难忘。为佛弟子要在漫长的菩提道中精进不退,直达宝所,一定要在“顺境不迷,逆境不退”的实践中磨炼成长,忍力、定力、戒行意业往往就于此时胜进成就,前段的大颠簸,往往就是后来的大成就。“行行直上峰颠去,柳暗花明遇自奇”愿达观旷瞻者共勉之!)
●宣化上人论学佛
(一)学佛的人先要学吃亏,不占他人便宜,任何事物都舍离,因为能舍才能得。
(二)学佛的人最忌有执着。未学佛之前,还没有这么多执着。学佛之后,反而执着更高。其实万事万物都在说法。你若明白,便恍然贯通;若不明白,便愈执愈深,愈执愈迷了。
(三)修道人切记:不可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四)真正的无碍辩才,用不着任何雕琢,而是源自性光明,如来智慧藏。刻意美饰名词,反而会弄巧成拙。
古云:“聪明乃是阴骘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五)造庙不如造人,造人不如造佛。
(六)你念一句佛,莲花就长大一点,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莲花就大如车轮,等你生在西方极乐世界,你的一灵佛性,一灵真性,就投到莲花去化生。
(七)老实念佛,就是无论行、住、坐、卧,只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假若水流知是水流,风动知是风动,或东张西望看各处有什么动静,这就是不老实念佛。
●宣化上人云:“佛教说空的真正含义,人们大概都会清楚的知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才能称为“空”。但是,人世间既然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佛教为什么还说它是“空”呢?例如“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缘起性空”、“人法二空”、“四大皆空”等等。其实佛法并不一味说空。它的真正含义无非二种意思,一是佛教认为世上万物之存在,都是存在于某种条件关系中,因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如因缘所生法,如梦如幻,究竟无有实体,所以说它是空。二是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何谓空及不空呢?空者让修行者悟出无我之理;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事业,决不执着我空而不善行方便,也不因方便度生功德事而贡高自大。如果人们能够了解佛教的真实义,以无我之伟大精神善行种种事业,相信世间将会变得更加美好。真正之佛法,虽谈空而不消极;行六度而不计德,事理无碍,才是真正的佛教。也只有象佛教这样先让修行者于空上立脚,再向不空作去,才是一种真正积极的进步思想。心真空了,生出妙有,妙有不离真空,知道真空妙有的道理,用功可以减少很多障碍。如来藏乃空而不空,真空生妙有,也可以说非空非有,奥妙无穷。”
(笔者曰:善行六度是很重要的,出家人应多培福。大家都出坡劳动,你若没有特殊情况不去,来生到那里挂不上单。过去两个禅和子行脚参访善知识,路过一寺挂单,天已大暗,小沙弥招客说:我师父最反对行脚人。我给你去问一下可否挂单,回头告之:方丈说行脚人都不倒单,叫你们到天王殿去坐禅。两位老修行一看他吃肉喝酒,很生气,肚子又饿、又疲劳,于是乎去拜韦驮菩萨:你韦驮菩萨不是有愿,三分道德七分感应吗?为什么不护我们的法?这种人怎么能当方丈呢?睡觉后韦驮菩萨托梦说,你俩前生也是行脚参善知识,路过此寺挂单,大家都出坡你两不去,在此没有培过福。他道心虽不如你,他前生作马在这里修寺,大量物资是它拉上来,故此今生该他作方丈啊!你自己在这里不出坡没培福,还怪我不护你的法?现在人不懂培福,害怕出坡。有师兄弟俩个住茅蓬,一天,其中一人下山去办事,由于没有单独住茅蓬的胆量和能力,其中一人到了晚上心生恐怖,后来念大悲咒勉强不倒单。结果影现出满山都有人念大悲咒,心里好恐怖,幸好有内行人及时解救,才幸免于难。胆量小不能吃苦,不能住茅蓬。古人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重关不闭关。”非虚语也。)
(二)倓虚法师的用功方法
倓虚法师的用功方法:最初坐时,妄想直起,像海里的波浪一样,抑制不住,心里很焦急。后来我不抑制它,而仅用观照力来观它,观看妄想,竟从何处起,这样一观,妄想就没有了。没有了又起,起来再观,时间久了,慢慢的妄想就不起了,心里很恬静,很自然。观念念即住,觉妄妄即真。
(三)圣一法师论修行
圣一法师说:“凡圣分水山岭,功夫用到心空无我时,内心会翻出一种大恐怖,过得去即圣人,过不去即凡夫;此处最险。心空无我,无我不能承当,无我无不我。功夫用到无妄想时,此时心空无我。如若一疑,妄想又跑出来了。心空而大恐怖时,应速提话头度过难关。
(四)来果禅师论参禅
(有部分人遇到身心疲倦,烦燥无力,话头提不动,余认为:一是用心过度,须要休息;二是魔境干扰,念几遍大悲咒、心经、往生咒即有好转,话头可以提起来了。)
来老云:用功的人,在平常用起功夫还好,虽打妄想,“念佛是谁”一提,妄想就没有,工夫也有得用,静中可以用,动中也可以用,念念似乎不空过。“今天打七,反过来,不对了!‘念佛是谁’提不起,妄想也打不起,清清净净,要想把‘念佛是谁’提起来用,一提提不起,再提也不行,三提、五提把心气提痛了也是提不起,似乎打七打坏了。平常很好,为甚么打七反不能用功?罢了!摆下来罢!”另一种人到了这个地方以为:“好得很!清清净净,工夫虽然提不起,妄想是没有;既是无有妄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不要再用功,再用功岂不多事?就在这个清清净净、光光堂堂的地方歇下来,住一住罢!”少许有点道心的人,在工夫上摸索摸索的人,一定是会有这一回事实。何以呢?这个地方是用功必经之地,你要用功,总要依这条路走;走过这条路,不算甚么奇特事,用功人必有之路;虽然必有之路,你们这两种人的知识不对:一个是提不起,再提,还是提不起,三提、五提摆下来了。一个是不要提,以为到家;这条路与你的本份事远之远矣!如天地悬隔。两者都是错的!为甚么呢?提不起,不要提,皆是你们没有见得透这一种工夫的理由;倘若见到彻底,自然不会有提不起就不提住下的道理。用功的人为甚么有这种路头?要晓得:在平时用功,都在声、色上用功,不是眼见色,就是耳闻声;在那个时候,虽然提起“念佛是谁”来用,仍在见色、闻声的一个大粗心上用;这个粗心,妄想也有,昏沉也有,业障也有,时常发现,因为粗心就是这个样子。今天打七,外面一切声、色不能到你面前,总算不要你除声、色,声、色自然没有;内里因无外面的声、色,则无分别思想,可算外无声、色,内无攀缘。因声色而起攀缘,因攀缘分别而说声色,因声色、攀缘互见而说一个粗心。今天声色既无,攀缘那里会有?攀缘、声色俱无,粗心当然也没有;粗心一无,一切当然会歇下来。提又提不起,用又用不上,妄想也打不起,清清净净,光光堂堂,就是这个地方。也是粗心歇下来了,宗门是这样讲,并不是教下说前五识,甚么见、思、惑;宗门下就是声色、粗心。粗心歇下来,不是没有事,还要向前走才对。既然“念佛是谁”提不起,怎么走?有没有这一种办法?有!这办法对那两种知见的人都可以合用,提不起摆下来的人,也是这一个办法;不要提以为就是到家的人,也是要这个办法。甚么办法呢?就是在你们提不起的地方,想出办法来,就是:“念佛是谁”?参!“你未讲,我已经说过:提不起,怎么参?”那么,提,放下来;念一句“念佛是谁”,大家都可以念罢!既然念了一句,就在念的地方参!照这样子,在提不起的地方,不要提;念一句“念佛是谁”,既从能念的地方再下手参,这一下手再起疑情来。我告诉你:你不要参,它不由你,疑情湧湧的,好得很!但是,我讲,好歹是我的;要你们行到这个地方,你们才晓得真实不虚。我在金山住的时候,工夫用到这个地方,也是你们这个样子,提又提不起来,妄想更不用说,当然打不起。因为我的工夫与你不同:在那里,我最初用功,自己与自己一枝香,一枝香的考究,每逢一枝香开静,必先审问自己:这一枝香工夫怎么样?还有昏沉?还有妄想?若要有一点昏沉,或一寸香的妄想,当下自己打自己的耳巴子;下一枝香克责自己,非办到昏沉、妄想一点也没有,“念佛是谁”单单的的,明明白白,我才把它放过。用到了这个地方,虽是提不起,我是不与人同:对于这里我是不住,知道不是好境界;即是好境界,我亦不住,总要参究才是。没有办法,找个最熟的妄想打打,刚刚的找到,还没有打,就没有了,说上海大舞台好得很,去打打它的妄想罢!还是打不起;后来慢慢的念一句“念佛是谁”,想想念的这一句,从甚么地方来的?既然能念,为甚么不能参?就从这里下手。歇的倒有二天,后来从这个地方再一参,好像三天没有吃饭,见了饭没命的吃一样,才觉好用,再向前。那种情形是多得很,要你们用到了这个地方,我再与你商量。——参!
(扰乱禅堂都是现报。在某禅堂,有一人翻业障,闹事去汇报工作组,工作组来把香板都拿去,结果禅七也打不好了。那人后来掉河,被人救起,但已严重受伤。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再有一行者,执着心很重,也不知培福的重要,不肯培福,大家都下山背粮,唯有他一个不去。他说宁可饿死也不去背粮。结果饿了九十多天,没有饿死,可见他有相当禅定功夫,已可以禅悦为食。后来他另找一个洞住,非常艰苦,下山回来后,行李被人偷走了,对他刺激很大,悲观失望自杀了。功夫虽有成,我法二执太重,结果死在执着上,出不了三界。古代某寺有一人专门参禅打坐,什么事也不作,没有培福,来生出家修行,即证罗汉果位,托钵化不到饭。另一人专门挑粪种菜,作苦行,不用功修行,来生随落畜生道为大象,而福报很大,大象挂璎珞也。所以要提倡福慧双修,福慧具足两足尊,即究竟圆满佛果也。但一般人不是偏于修福,即偏于修慧,福慧难以平衡。简单说,财物布施和为寺庙大众服务,作各种苦行即培福也。参禅念佛、念咒、念经、拜佛、降伏妄想执著,即修慧也。总之修福修慧范围甚广也。圣一法师说福报不够开不了悟,我说应如何下手,他说六祖舂米,虚云当典座。他说我现在福报这么大,都是过去住六年南华寺培来的,那时跟虚老天天劳动。科学时代的人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失去了许多培福的机会,有等人根本不知培福之重要矣!!只知享福不知培福,福报享尽苦矣。古人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佛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上述公案已证实,佛说八福田中,照顾病人,为第一福田,但须大悲心、忍耐力和同情心也。)
(笔者认为:打坐身体摇动,不要有心去动,因气脉未通,要任凭自然,不可用意念引导,因为对气脉运转规律不熟悉,用意念引导,容易出偏差。如有气脉走动,胸口痛,背后头部痛等等,不要害怕,不是病,不要乱吃药,气脉通了即好。至于各部位有旧伤,或者有关节炎风湿等病,须要一定时间才能完全打通。在此期间,会有一段时间经常翻火气,唇舌经常发炎,此阶段气脉初步运转,火毒翻出,如吃凉药过多,火气落阴,功夫难上,体质好者,多喝茶可退火,体弱者,多喝开水可退火,或是缺少维生素也。上述反应情况因人而异。路头上的过程,气脉真正通过头部,大痛难忍。圣一法师说:“我们与道家不同,只要一切任凭自然。”若有火气上来,尿赤黄应多喝开水,并加适当凉药,如有尿痛尿急尿黄等中医称之为湿热下注,应服中药和多喝开水也。路头上的事,说之不尽应多问有经验人也。用功久了心细,身体跟不上,会有发热发痒变化,但不管什么变化,都不应执着。不明道理的人,心想一个东西,便现一个境界。不会用功之人,死提话头,心火上升,现境界出毛病。参禅参到五心烦燥时,放下身心休息一时再参,否则日久易怒,重者发狂。)
来果禅师云:“教下讲根尘,五识、六识、七识、八识。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宗门下讲粗细。对于“念佛是谁”当然要讲,因为这一法是发明我们本有的一法。虽然它可以发明本有,若不说就不能使人行这一法。或者有人说“既然有说有讲莫非是教宗吗?因为有言有说”,你们会错了,宗门下所讲所说,不与教同,亦不与宗同,反过来也与教同,亦与宗同,与佛同理同,一同一切同,今天与你们讲粗,本来宗门下细亦不可得,说什么粗?实在是方便之方便了。”
(笔者曰:腿一盘即入定,要持咒或念佛,经常入定不好,影响悟道。而禅定里的差别境界非常多,所以六祖说:“唯论见性,不依禅定解脱也。”)
(古德云:于中或暂得轻安,或昏沉搅扰,或圣境现前,或倦劳思逸,生一念退舍不得,着一毫顾恋不得,著一念欢喜不得,著一念护惜不得,才有所著,便成巢穴,(直须如王秉剑)壁立千仞,魔外真灵,一时俱斩或有时目前虚豁豁,不见有身,不见有心,不见有山河大地,切忌此处歇脚,快须踢步向前,不觉不知筑著磕著,如忘忽记,如暗得灯,如平地得宝,如远处归家,洞见本地风光百匝千重头头显露,色空明暗,法法全彰,方知本性圆明,本来清净,本自具足,本份现成,本无迷悟,本无得失,然或悟境不忘,谓之见地不脱,此痛独深,直须教平平贴贴,放旷自如,饥餐渴饮,不资余力,于前所知所证,抛在粪扫堆里,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自此安邦定国,海晏河清,端拱无为,垂衣而治方名了事丈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