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4
 
{返回 东宝·仲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52

仲巴仁波切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4)

舍弃欲乐求解脱

三界乐如草头露,

均属刹那坏灭法,

不变解脱胜果位,

奋起追求佛子行。


“三界乐如草头露,均属刹那坏灭法,不变解脱胜果位,奋起追求佛子行。”意思是欲界、

色界、无色界三界中有漏的快乐无论有多少,一切都如草尖上的露滴般是刹那就毁坏衰败的有为法,因此不应该是贪恋的对象。以厌离心为基础,在大乘道上努力修行,追求从轮回的束缚中解脱的殊胜果位——圆满佛位是佛子们发心追求解脱的实践。

既然下三道非常痛苦那么努力行善,使自己投生在善趣就好了吗?其实善趣的快乐也是无常的。龙树菩萨指出轮回的特点是无常,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即使由于行善,获得生于天界的福报,很长时间享受着其他道众生无法想象的快乐,但在福报享尽时受业力牵引可能马上就会堕入地狱,受强烈的痛苦。时间是相对的,当我们快乐时,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痛苦时,一分钟也象千年般漫长。轮回中的欢乐如昙花,乍现即凋零。所以,对于这种不究竟的、有漏的快乐我们不要贪恋,而应追求真正永恒究竟的快乐也就是遍知的圆满佛的果位。

在修行过程中生起对轮回的厌离心是很重要的,《入行论》中说:“无痛苦就无厌离”世间所有的痛苦了解后,不对其产生厌离舍弃心的话,就不会生起追求解脱轮回的心。经中说:“贪恋轮回者常轮回。”《弥勒授记经》中指出:“如同不净物不会有香气般,六道轮回无安乐。”阿底峡尊者呼吁:“朋友们,轮回的沼泽中无快乐,到解脱的干地上去吧!”大成就者纽儒巴也说:“想要获得菩提者应将轮回看作牢狱。”既然如此我们应该舍弃如罂粟花般的轮回,在大乘道上努力修行。。

 

为度慈母发悲心
无始劫来慈悯恩,

诸母若苦我何乐?

为度无边有情故,

发菩提心佛子行。


“无始劫来慈悯恩,诸母若苦我何乐?为度无边有情故,发菩提心佛子行。”意思是无始来在无尽的轮回中一切六道众生都作过我们的母亲,这些众生在作我们的母亲时,对我们的爱惜超过对自己性命的珍视,她们养护我们的恩情比海深,现在她们正遭受着轮回普遍的痛苦,尤其在三恶趣的,其痛苦是不可思议的、难忍的,如果丝毫不念及此事实,只出于自己的私利,去追求善趣的安乐和诸如声闻、独觉罗汉果位的解脱,而不努力使六道父母安乐,如此自私是很可耻的、是圣人们贬斥的、是大乘道的歧途,为了将无边的众生从轮回中解救出来,我也要象过去诸佛菩萨一样发殊胜菩提心,这种以慈悲为前提的发心是佛子们发大菩提心的实践。

《经庄严》中说:“发心就是为利他而求正确圆满的菩提。”为了利益他人而追求圆满的觉悟是大乘道发心的本质。我们如果想证得究竟不变的佛陀果位,便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再以极广大的心量去修持。所有的众生自无始以来到现在为止,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对我们非常地慈悯、恩重如山,但是却由于不知道行善去恶而造下罪业,正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我们自己懂得修行佛法,能从苦海里解脱,但是六道的父母还在无边无尽的轮回当中,那么自己单独得到快乐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我们心里要生起非常强烈的悲心,应想:我既然有缘能够接受如此殊胜的法教,便要精进修持,觉悟后度化所有的众生,回报她们的大恩大德。《入行论》中说:“发菩提心,当下就生为佛种。持着菩提心施给畜生一口食物也算是菩萨行,如果无菩提心,就算布施充满三千世界的珍宝也不能归为菩萨行。”

发心的方法有寂天大师所讲的自他交换修持法,或阿底峡尊者所讲的七种发菩提心的方法,例如想充满虚空的有情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方法就包含在慈心与悲心当中。慈心是愿所有的众生具足乐与乐因。他们能够得到快乐以及快乐的果位,是多么殊胜、美好的事情,所以我要使众生得到快乐及快乐的因。悲心是针对众生的痛苦而说的,当我们看到或想到众生的痛苦时,愿所有的众生能够从痛苦及痛苦的因中得到解脱,所以我要尽量帮助众生远离痛苦以及痛苦的因,这样的心就是悲心。成就者格谢衮巴曾说:“遍智的根本在于二资粮,二资粮的根本在于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在于慈悲。”

巴珠仁波切曾经开示:「如果有菩提心的话,仅仅这一个,就是你成佛的因。如果没有它,就是完全缺乏成佛的因。」如果你有菩提心,仅仅靠菩提心就能够成就佛的果位;如果你缺乏这个菩提心如意宝,无论依止何种法门、修何种法,都没有办法得到佛的果位。所有成佛的因、根本、关键的确就在于有没有菩提心。所以,在修任何法之前首先都是发菩提心,修完法后也要发愿:愿菩提心妙宝增长不退失。

 

自他交换利众生

诸苦源于贪己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故于自乐与他苦,

如实交换佛子行。

“诸苦源于贪己乐,诸佛生于利他心,故于自乐与他苦,如实交换佛子行。”意思是轮回中的痛苦无论大小与多少全部是由于贪图自己的安乐,自怜自爱造成的;圆满佛位的究竟的安乐即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利益、快乐都是从爱护别的众生的利他之心中产生的。为此要抛开对自己的爱怜,更加珍视其他众生,将自己的善乐布施给其他众生,同时独自承担他们的罪苦,如此正确地交换是佛子们修自他苦乐交换法的实践。

自他交换就是把自己的快乐给予别人,而别人的痛苦则由自己承受。以前我们只求自己能快乐就好,别人不管如何痛苦都与己无关。然而现在我们修持自他交换法的时候,就要使心念完全改变。当别人受苦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快乐、幸福,就像以前对自己的希望一样;至于现在自己快乐或痛苦则没有关系,就像以前自己对待别人一样。我们现在的心态和以前的心态完全相反:自己就等于是别人, 别人就等于是自己。现在我们漠视自己,关心别人。

《入行论》中说:“世间所有的安乐都来源于利他心,世间一切痛苦都出生于自爱心,不需多言,你只要看一看,忙碌自己利益的愚人和广行利他事业的佛陀二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别。自乐与他苦不正确交换的话,不仅不能成佛, 在轮回中也得不到快乐。”要成就佛的果位,必须要有自他交换的心。要能舍弃自己,转而关心别的众生,对他们生起慈悲心,这样能使我们成就佛的果位。当然,对深爱自己、舍弃众生的人来讲,不但谈不上什么究竟佛果,而且由于很强烈的我执心,只爱自己,不管他人,大家都会说此人相当自私,不是好人,同时他也不会受到尊重,得不到什么高级的社会地位。当他稍微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因为他从不顾念别人的利益,一向只执着于自己的利益,只想到自己是最重要的,所以马上就会非常伤心,并遭受很多的痛苦。如此必定无法从轮回苦海里解脱,生生世世都会痛苦不堪。与此相反一个无私的、经常帮助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由于他没有贪着于自己,当遇到问题时,他能够放得开,把自己看得很淡,就不觉得那是多大的困难,因此也就不会太痛苦。所以只有利他及生起菩提心,才能成就佛果。如果贪着于自己而舍弃众生,别说成就佛果,即使今生也无法得到安乐。

西藏有尊释迦牟尼佛像,是按佛陀十二岁时的身量做成的。这尊佛像非常珍贵,由佛陀亲自加持过,现供奉于拉萨大昭寺。以前噶举派的大成就者竹巴衮列去见这尊佛像时礼赞道:「当初你与我相同,但是你因利他而成佛,而我为自私而堕轮回,现在我衷心地向您礼赞。」这告诉后人:当初释迦牟尼佛没有成道的时候也是凡夫众生,与我们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并不需要向他礼敬。但是他拥有完全利他的心,现在已经成为圆满觉悟的佛陀,而我们则为了个人的利益,仍旧在生死当中不断轮回。现在他是佛,所以要礼赞他。由于贪着于自己的缘故,使我们无论今生与来世都会遭受痛苦,无法解脱;只有真正利他的心,才能使人从苦海中解脱,而且今生也能够过得开心。我们可以好好地观察一下:我们是否真的由于自利的缘故而遭受痛苦?由于利他的缘故得到快乐呢?

贪婪夺财犹回向

纵他因贪亲盗取,

或令旁人夺我财,

犹将身财三时善,

回向于彼佛子行。

“纵他因贪亲盗取,或令旁人夺我财,犹将身财三时善,回向于彼佛子行。”意思是论谁由于贪婪,自己亲自或让他人偷抢了我的财物,我不但不生气,不报仇,还要怀着利益他的心将自己珍爱的身体、财物给予他,把自己三时的善行功德也回向给他,这是佛子们将失去财物的违缘转为修行顺境的实践。

前面讲的自他交换法要安住于平等禅定中修持。但生活中若遇违缘,我们也要利用这些违缘去修持。首先是财富方面。对使自己失去财富的人不但不生气,而且愿将自己的身体、财富,和过去、现在、未来所累积的一切善根功德全部回向给他。《入行论》中说:“我是追求解脱的,不需要财物的束缚,如此一想,对偷抢的人就不生气了。财物会生出许多过患,得到了也不应该高兴,被人偷抢后心就能从束缚中自然地解脱出来了,这是阻挡恶趣的高门槛,因此,盗匪对自己是有恩的,应以身命、财物和善根相报答,不该生气。”成就者卡惹巴也说:“财物是束缚的绳索,是福泽、善行的障碍。”当自己遭遇不幸时应该想到:这是自己往昔恶业的报应,自己以前也如此危害过别人。正如善知识坚昂瓦所说:“靶子不立,箭不中,自己往昔造作恶业,树立起箭靶,今生才会中别人危害的箭。”因此,财物是随时都会变迁的、生带不来、死带不走,我们应该得之不喜,失之不悲。

无咎断头愿代罪

自身仍陷轮回狱,

世间神祗能护谁?

应依殊胜无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吾身虽无些许过,竟有人来断吾头,于彼还生难忍悲,代受其过佛子行。”意思是自己毫无过失的情况下,别人砍下了我的手足,还要砍我的头,对此,我不仅不嗔恨地报以打杀,而且想到他因为如此的重罪会招致苦果,怀着但愿他离于痛苦的大悲心,取走他生命中的所有罪业和苦果,代他承受是佛子们利用痛苦修行的实践。

这是把痛苦引到修行道上的方法。对于伤害我们的众生我们应想:他是由于无明,象疯子一样,不由自主地连自己都可能杀害,危害别人也不足为奇了,这是受烦恼的恶魔唆使之故,他非常可怜,应悲悯他而不该生气。如同上文所说,当身体的伤害出现时也应想到这是自己以前伤害其他众生的报应,是命债。仲敦巴说:“即使身体被切成千块也不要错乱,穿上忍辱的铠甲!”成就者坚昂瓦也说:“世间人喜乐恶苦,我们却与之相反,与快乐相比,更加珍视痛苦,因为贪执有漏的安乐会出现很多过患,而甘受痛苦可以修忍辱,增长利益功德。”今生的一切苦乐,都是往昔业力的显现,因此对于苦乐要平等视之,无论出现什么都将其化为修行的顺境。

 


毁我赞他怀慈心

纵人百般中伤我,

流言遍布三千界,

吾犹深怀慈爱心,

赞叹他德佛子行。

“纵人百般中伤我,流言遍布三千界,吾犹深怀慈爱心,赞叹他德佛子行。”意思是有人在我的背后偷偷地议论我的缺点,把各种流言蜚语传遍了三千大千世界,我不仅不生气,不报以恶言,而且为了使他高兴,以愿他快乐的慈爱心,向别人赞叹他的优点、功德是佛子们将流言化为修行助力的实践。

当出现流言时要想到这是自己以前对别人言语粗恶的报应。同时,我们也不要刻意追求别人的赞美和名声的显赫。正如《入行论》中所说的:“赞美和名声不会成为福泽, 也不会使人长寿。”如果,特别爱扬名,轻则可能损失大量的财物,重则可能丢掉性命。阿底峡尊者也教导我们:“赞美和名声会诱惑人造作恶业,因此要把它们当作口水和鼻涕一样地丢弃。当听到不悦耳的流言时,要把它当作回声。”无论毁誉还是赞叹都象空谷回音了无实义,对它们既不要愤恨,也不要欢喜。

恶言揭短犹礼敬

若人于众集会中,

揭我隐私出恶言,

犹视彼如善导师,

恭敬致礼佛子行。

“若人于众集会中,揭我隐私出恶言,犹视彼如善导师,恭敬致礼佛子行。”意思是在许多人聚会的场所,有人当众揭短指责我在修行和世间两方面有如此这般的过失,并且说出各种诋毁粗恶的话,我不仅不怒火中烧地报以贬损的恶语,而且还将他看做大恩的善知识,恭敬地向他顶礼是佛子们把贬损化为修行助力的实践。

当有人恶言漫骂揭露我们的过失时,应该想到这是善知识在帮助我们进步。如果他不揭露,我们还不知道有这些缺点,将来我们会由于这些过失遭受痛苦。今天,他教导我们,把缺点指出来,我们才能改过迁善,,所以我们要感谢他、恭敬他、礼赞他。阿底峡尊者说:“善知识的可贵之处在于批驳过失,教诫的可贵之处在于可以践踏罪恶,怨敌、恶魔和病痛的可贵之处在于可以鼓舞修行。”此节所说的毁、赞;包括上述的有无财物;苦、乐;和有无名望共八项称为世间八法也叫世间八风。龙树菩萨说应该平等地看待它们,不把这些挂在心上,如果执着它们就会阻碍修行的进步。

以德报怨慈母心

爱护养育若己子,

彼反视我如仇敌,

仍似慈母待病儿,

倍加爱怜佛子行。

“爱护养育若己子,彼反视我如仇敌,仍似慈母待病儿,倍加爱怜佛子行。”意思是我对某人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经常在修行和经济上给予护持,他却视我为仇敌,在各方面都尽可能地伤害我,我仍然象慈母般,想到:“这孩子是被烦恼魔折磨着才倒行逆施的,他对我的伤害完全不由自主,他真可怜,他能脱离烦恼魔的控制该有多好啊!”因此对他加倍爱怜是佛子们以德报怨的实践。

对于恩将仇报的人,我们不但不要对他生起嗔恨心,反而应该像慈母对待自己生重病的孩子一般,更加地爱护他、悲悯他。要想到他由于烦恼的缘故,已得了业力的重病而不自觉,大家都不喜欢恩将仇报的人,他今生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不会有祥和的心境,后世也会堕落到恶趣受苦。希望他能够得到今生与究竟的快乐。另外,我们应将他看作是给予我们修忍辱机会的殊胜上师,如果没有危害,就谈不上修忍辱,不修忍辱,就无法圆满六度的修持,也得不到佛果。阿底峡尊者就说:“与特殊的修忍对境相遇时,不要说难忍,而要修忍辱。”

傲慢欺辱敬如师

相当或较下劣者,

心怀傲慢欺辱我,

我亦敬彼如上师,

恒常顶戴佛子行。

“相当或较下劣者,心怀傲慢欺辱我,我亦敬彼如上师,恒常顶戴佛子行。”意思是无论种姓、身体、财富和功德都与我相当或者不如我的人由于傲慢,藐视我,欺负我,我不仅不生气,而且还把他当作大恩上师,身口意三门恭敬地以头来顶戴他是佛子们将别人的欺辱引入修行道的实践。

《入行论》中说:“对危害的人报以危害的话,对方只会更忿怒,自己的修行也退失了,自他两方面都不好,与此相反,不报复的话,自己就是在修忍辱,毫无过失。尤其能忍下劣者的危害,在忍辱行中也是十分殊胜稀有的。”佛经里讲到:「当我们具有傲慢心的时候,我们见不到任何法的功德。」恭敬欺辱自己的人,可以祛除我们的傲慢心,同时可以修忍辱度,从而增长自己的功德。

阿底峡尊者也说: “自己是恶业的根源,要象死尸一样抛弃,别人是菩提之源,要象如意宝一样执持。”

 


{返回 东宝·仲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5
下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3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二 附一:居士戒求受简轨..
 今后丽江佛教工作思路
 修行与生活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1 目录
 关于活佛称号的开示 活佛是活着的佛吗?
 心经的殊胜功德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五、认识佛
 人身难得 人生易失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3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六、即身成佛的方便道——《那..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