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讲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34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讲
堪布 久美多杰讲授
 
各位居士札西德勒!「佛子行三十七颂」是追随 释迦牟尼佛探求永恒快乐道路的信徒们应学的行止,大乘佛教徒要学习菩萨行,而菩萨的行为有如大海一般地广阔,全部归纳起来可分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所以颂中所讲的都是学佛者该做的行为。
上次我们已经讲解了题意、前行、誓愿以及赞叹,现在进入论义;论义分为前行、正行与结行三个部份;前行有七种,第一:人身难得,上次已经讲过了,现在讲第二颂:
 
第二颂 远离三毒之源-故乡
亲方贪心如沸水   敌方瞋毒如烈火
取舍忘之痴暗者   抛弃故乡佛子行
 
这四句是说-对于一般修道或学佛者而言,追求究竟的快乐是主要目标,但如果住在家里或自己家乡,就容易对于今世的亲戚朋友产生各方面的感情,会有贪欲之心,此心犹如水一般晃地动着,使我们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无法停止希求别人能为我做些什么,或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妄想,因此,不要依恋亲友,此外,譬如敌人对我们不好,我们若有想对付他们、反击他们的强烈瞋恨心出现,那就好像有一把烈火在心中燃烧一样,由于贪欲与瞋恨心态的存在,使我们在善业与恶业上,不知如何分辨何者该做与不该做,于是我们的正知与正念便会渐渐消失,由此可见,在家中只会增长贪、瞋、痴等等修道的障碍,所以我们应该远离三毒之源-家乡。
在这里修学佛法的人大部份未出家,虽然在修行的条件上没有传统出家众那么好,在家众必须照顾亲人,无法离开家庭,但是若能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暂时远离对闻、思、修佛法有障碍的地方,专心聆听解脱的方法,一定比较容易放下世俗的心态,否则,家中的小孩或亲戚朋友,对在家众的影响必定时时存在,使心倍受干扰而无法清静,这样正知和正念便难以现前,所以历来修行人多半采出家专修的方式来远离烦恼之源,当年佛陀所示现的就是如此,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印度的修行者多半是出家的,在西藏,虽有在家瑜珈士不现出家相,也有结婚,但他们都守皈依戒、居士戒及在家菩萨戒等等,一生无论工作、生活都在修行之中,没有离开闻、思、修佛法,所以在形式上不一定是要头光光的。
所谓出家众的条件比较好,是指修行人舍离了世间能增长三毒的故乡,在某个地方专修,不管俗务、一心修道,必能感得善心人士提供生活所需,不必担心吃穿的问题,像在台湾便是如此,这就是佛法最殊胜、伟大的感应之处,也是三宝恩德的加被所致,因此,唯有离家放下万缘、静心修道,才是佛子应取的行径,否则修行必有障碍,无法很快有所进益、增长,但一般人因为没有能力静下来,心都往外跑,所以远离三毒的境缘后,紧接着要依止寂静。
 
第三颂 依止寂静处
远离恶境惑渐灭  因无懒散增善行
明智于法起深信  依止寂静佛子行
 
这一偈的涵义是:远离了那像水一般不安晃动的亲情贪欲,和像火一般燃烧的敌人瞋恨心,心中的无明惑痴自然渐渐消灭,对于该取舍的正法才能正确抉择,所以离开家乡的佛子要去哪里呢?要去寂静的地方-远离外在尘嚣,非常安静的地方。「入菩萨行」第八品静虑中提到,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处于轮回中受苦,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外在的尘嚣与内在的妄念」,所以无法获得禅定,并且进一步展现充满智慧的内在本质,因此,暂时远离外在的尘嚣,依止寂静的地方,不让增长三毒的境缘现前,就好比水,若不搅动它,或让树枝等外在事物干扰它,它自然就会澄净下来,所以当我们以戒、定、慧三学实修内心时,依止寂静处,远离贪、瞋、痴的对境,自然比较没有破戒的环境和诱因,除了修行外,你无法做别的事,想做生意也没有人来,想找工作也无处可谋职,即使你不修行,也因增长三毒的条件减少了,心便会自然而然地渐趋宁静,心一旦静下来,禅定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内心的定力增强时,我们才有能力掌控不安的妄念,而内在的智慧也会在此深入的禅定中开发出来,总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依止寂静的佛子,必须远离尘嚣安于静虑,在深入禅定中开发内在的智慧,如果没有禅定的根基,智慧就不会稳固。
「经庄严论」中提到四个修习禅定者的助缘:
(一)    能享用天然现成的食物,不必靠人工辛苦的制造,更没有添加物或污染物;现今在台北要取得天然食物,似乎颇不容易,食、衣、住、行不仰赖科技便无法生存的样子,人们每天都得为生活忙碌奔走而无暇修行。
(二)    没有盗贼,不必担忧遭窃。
(三)    住处清静自然,不受污染,水与环境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能安适修行。
(四)    周遭同处的伙伴,如动物之类的众生,不会伤害修行人,行者也不必为牠们做什么事,彼此间无任何怀疑、猜忌,和平相处,相安无事。
前面所说的寂静处可以远离「禅定的刺」,当你修定时有人在旁边吵闹,让你无法得定,当你入定了,有干扰你禅定之乐的人、事,使你不得其乐等等,都是禅定的刺、禅定的违缘,远离这些违缘,便可加速成就道业,所以真正的修道者在成就之前,必得依止寂静处,实修戒、定、慧,等能力足够了才可以入于人群,住在尘嚣市集当中,如藏传佛教的转世佛爷或仁波切们,也是在自利能力成就后,才与众生接触大转*轮,犹如世间谋职必先暂时远离贪欲享乐,到学校智虑专一地求学,取得足够的学识及充实谋生的技能,之后才能在社会上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同理,修行人为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也是如此。阿底峡尊者曾说:「自利未成就之前,必须依止精进,以免被环境所转!」虽然在寂静处精进修行的境缘和直接利益众生不同,但是只要我们不舍愿菩提心,那么即使离群闭关也是佛子应做的抉择,其实,佛子依止寂静闭关修行,是西藏佛教最赞叹的行持方式,密勒日巴尊者所示现的榜样正是如此,他不要庄严的佛堂,也不依赖眷属、信众,他一人苦修到底,终成大器,这种纯粹的自修行径,成就的是明心见性、即身成佛的道业,所以他能真正利益到众生!不像我们一般人互称活菩萨,但对于真正的解脱之道该如何走却一无所知,那么当神识要离开肉体时,要如何保持清醒的状态呢?那如何有把握真正利益他人呢?
修道的方式分上、中、下三部,以上所说的在这浊世时代,连出家人都未必能做得到的,更何况是在家众,所以阿底峡尊者说:「五浊恶世的时代,不是聚集很多信众的时候,佛子应依止寂静,自度而后度他。」在未成就自度前,能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很少、很困难的,只能表面上意思、意思做做而已,因此,第二个修行方式就是-出家人应示现专心修持的榜样,而在家众应护持正法,提供出家人安心修行的条件,帮忙道场弘法利生的事业,引领信众信仰三宝、听闻佛法,使发心因缘成熟、广度众生;台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显教法师们在这方面教育得非常成功,有很多人发心并随喜付出心力和财物,积累了广大的福德资粮,但是,除此之外,你们也要多自修,以免只有享受富有安乐的福报,而终不免受轮回之苦,唯有甚深的空性见解才能断轮回的根,福智二资粮必须配合一起修才能有成就;累积福德资粮是有条件的,它的前行基础是持戒、修定,尤其是禅定,若没有很好的禅定基础,就无法生起坚固的智慧,想要修习「无我」的甚深正见,就必须依止寂静处!
 
第四颂 观无常而舍今生
长伴亲友各分离  累积财物留人间
身之客堂识终离  舍弃此世佛子行
 
 此颂是说明无常的真相;无常的现象我们都明白,但是很少有人能深刻体会,而且还稍一安逸就忘记这个事实!首先,观察我们此生最亲近的父母、家眷、亲朋好友,无论是哪个人,最后终究还是要分离,无法永远相聚!其次,我们今生辛苦累积的财物及贪爱的人、事、物,最后一样也带不走,全部都得留在人间,然而,为了拥有这一切,我们毫无顾忌地沉沦在贪、瞋、痴三毒之中,无法片刻舍离烦恼,它紧随着我们,带给我们无限的痛苦,而我们却不知道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不明白无常的真相,所以一次又一次累积恶业所造成的,如果今生我们的心仍然无法放弃这些烦恼,不能舍弃对亲眷财物的贪爱,临终时我们将痛苦不堪,因为到时候即使我们不想舍弃它们,也由不得我们做主,无常终将到来,我们势必孤独而去。
为了生死自在,首先我们要看破无常、放下贪执,在一息尚存之时,做好心理准备,我们要舍弃此世无谓的追求,在不知道哪一天会死、心情比较轻松的时候,从容地学习佛法,训练我们的心,使它不管在什么时候面临死亡都能不紧张,其次,自我们受胎以来就与自己的身体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贪执此身为「我」、「我所有」,完全不知此身为客堂,意识为客人,死时,我们的意识需要重新找寻投身之处,正如客人要移居新客房一般,死亡时,我们必须和身体分开,如果现在我们不能认清这个现实,还要为它疲于奔命,是不是冤枉啊?要知道-投胎为人已经很苦了,而为这一生的利益奔走,更苦!试想,从五、六岁起,我们上学求知,学习如何在今生谋求更好的生活,就连父母亲也要为我们付出很大的心力,如果我们在修行上有这样的付出,想必会很有成就吧?然而这些出自无明的追求,能让我们真正如意的却很少,且付出那么多心力,今生是否就能过得很好也不知道,就算能够过得很好、很快乐,也不过是短短七、八十年的享乐而已,一旦年老病苦降临时,就不快乐了,这是必然的!其实,不论你今生拥有多少财富、人们如何赞赏你,你也不会真正得到永恒的安乐,当我们衰老,对外在事物的掌握、利用的能力渐渐消失时,就无法享用现前的这一切,如果此时我们不懂得佛法,也就无法对治我们内心的贪、瞋、痴、嫉妒、傲慢等烦恼,那么当我们看到灵活能干的年轻人时,我们就会心生嫉妒,觉得比不过他们,很苦!人就是这样!别人并没有来伤害我们,我们却常如此伤害自己,这种嫉妒之心便是造成痛苦非常、无法明白的来源,如果没有嫉妒心,见到别人好,我们赞叹或随喜,不但自己能快乐也有功德,但我们凡夫却偏偏做不到,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习惯于嫉妒他人,无法放下这种错误的执着,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因此我们不要用百分之百的时间为今生的利益去奋斗,应该把百分之五十的精力拿来为来世的安乐而学习准备,才不至于浪费这暇满的一生;在这里,大家都相信有来世与因果,不同于一般没有信仰的人,所以信了就要好好学习、有所准备,不至于临终后悔,起大恐怖。
佛经上说:「三界有如秋天的云彩-变化莫测」,在西藏,秋天的天空变化很大、很快、非常无常、很不稳定,正如我们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皆是无常,变化迅速、不安定,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来世或因果轮回,一样要面对这一切、一样是要受报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无常中安住此心有备而去呢?经论上告诉我们应以思惟「三根本、九因相」来建立信念;所谓三根本就是三种必然发生的定律,而九因相即每种必然的定律中,又分别有三个理由,呈现出人决定在面对生死无常时所应有的信念;我们简单地说一下:
【一】我一定会死;为什么呢?首先,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能长生不死的,我们自历史中可看到许多有大能力、大智慧的人也都时候到了就离开人世,没有例外,所以我们也必定会死,即便科技再发达,仍不免一死!不止人类如此,连外在的宇宙万物,也在每一剎那中变灭消失。其次,凡「有为法」,必是无常变灭的,我们的肉体也是有为法,也会因无常而消失、死亡。第三,由于我们的寿命是一剎那、一剎那在衰竭、改变当中,所以它只会越来越减少,最后终必归于死亡。
【二】死无定期;我们不知何时会死,为什么呢?第一,因为我们的寿命没有一定,不像北俱卢洲的人寿命固定是一千年,在千岁的寿命之中,不会意外死亡。第二,我们的身体极微弱、不坚实,是污秽组合之物,没有精华和意义存在,但是为了它,我们每天要照顾、梳洗、打扮,否则就会恶臭不堪,好比身上如果有流脓的伤口,即使你在皮肤上刻意包扎,迟早都会有脓水流出来把它弄脏一般,也许在年轻时,我们可保有一、二十年青春美好的形象,但岁月不饶人啊,它迟早要失去光彩、显出老病丑态的,况且生命危脆不知死神何时召唤,我们能不正视这个现象吗?第三,能使我们死亡的条件越来越多了,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许多因车祸或瓦斯、电器…等等所引起的意外,这些死缘都是过去所没有的,所以说,造成死亡的条件比以前进步很多,如果人类不使用瓦斯、电器…,人也许反而可以活得久些,所以我们真的不能确知什么时候会死。
【三】死时除了佛法,其它都没有用;亲人、钱财、身体,这三种我们最贪着难舍的人、事、物,在我们死亡时是帮不上任何忙的,例如,某某亲戚往生了,我们会比较伤心,到亡者身边哭一哭或念念佛;念佛算是有益的,但如果他生前没有念佛修行的话,那此时怎么能听得进佛号呢?这样如何解脱轮回?在能控制的时候都不想修了,更何况临终现前神识极度不安的时候呢?所以助念的亲友能给亡者多少帮助,全看他生前是否有修持过佛法了,否则,他也只能和这些挚爱的亲友们永别了!再说,当我们要离开人世时,再多的钱财、美食及享用品,都没有用了,钱只是一堆废纸而已,我们身体受用的能力没有了,已经无法享用这一切了,最后,由于我们神识所依的身体消失了,它让我们心定下来的能力也退却了,它更显得毫无用处,因此临终时,唯有曾经修习的佛法对我们是有用的,我们要对这点生起坚定的信解,在生前好好修学佛法。
总之,我们已确知自己终将一死,但又不知何时死,而死的条件又越来越多,死时除了佛法,其它全无用处,所以不要再浪费生命去追求其它的事物了,要认真修行佛法!以上就是思惟无常的三个根本决定及九个理由,如果我们能时时修习,思惟其中的真理,内心必能产生无常感,愿意好好修行;以前,噶当派的高僧喀拉巴尊者曾说:「世间没有一个能让人逃避处,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难逃一死。」所以人一定会死,不但一定会死,而且很快就会死,死时除了你所受持的佛法,其它万物皆无用处,所以你们不要以为现在年轻、还有很多时间而悠哉游哉地过日子,要赶快准备好好修行才是;另一位噶当派的高僧嘎玛巴尊者也讲过:「我们凡夫要有现在就会死亡的恐惧,到了真正临终时,我们就不会害怕。」因为我们现在若能产生强烈地无常感,就会对佛法有巨大的希求心,就能放下对世间法无益的追求、减少对世间的欲望、增长出离心、舍弃现世的安乐而依止寂静处精进修行,死时自然能远离恐怖,然而我们凡夫正好相反,现在不怕死,死时才真怕死,但到那时也无法可施了,所以佛子要时时忆念无常而精进修行!
 
第五颂 远离恶友
交近某侣增三毒  闻思修行令退失
灭尽仁慈悲心因  远离愚伴佛子行
 
凡夫想追求究竟快乐的佛果就必须依止三宝,佛陀教导我们、佛法保护我们、僧众与同行善友会在修学的过程中教导、提携我们,而凡愚的友伴和愚痴的恶知识则会影响我们,使我们三毒增长,道心退失而堕落,如果没有坚固的决心,亲戚朋友的一句话就可影响我们的修行,所以一定要远离愚伴及恶友;佛经上讲:「在檀木林中放一根普通的木材,下雨时雨水直接渗到这根普通的木头里,时隔一年,这根木头也会熏有檀香的味道。」同理,愚钝的人如能常与贤善之人在一起相处,久而久之,不需要特别学什么,无形中也会受到影响,产生好的改变,反之,如果贤善之人常跟恶友相处,刚开始会因理念不同而处不来,但是时间久了,彼此妥协、影响就越来越糟了;然而远离这愚痴的友伴,是不是就不慈悲他了呢?是不是还要去帮助他呢?是的,要帮他!但因为我们现在其实跟他差不多(或许比他稍好一点点),如果真的帮他了,会不会两人都堕落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有能力知道对方的需要,才帮得上忙;生活中常有这种状况:我想帮助某人,但某些事情是否应不应该帮呢?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确定,眼见没有人愿意帮他,自己又有疑虑时,我们就陷入烦恼中了,有烦恼就没有进步,当自己都帮不上自己时,如何帮别人呢?到最后被他拖下水,两人都沉沦退转,可见不远离恶友,会断掉我们解脱的根,使三毒增长、身、口、意三业的修行退步,大乘佛法的根-慈悲心也渐渐消沉,往昔所修的功德不仅无法增长,甚至会忘失或退转,所以佛子修行首要谨防亲近恶友,保护善根!在皈依戒里,皈依僧以后,有不要跟外道共住、学法这一条,在西藏,古时候比较容易做到,因为那时候社会单纯,大家都不会因信仰不同而互相评论、仇视,因此只要修行学道上不要共住,被他影响而退转即可,现在如果我们身边没有很好的善知识,就更需要远离恶友了;又例如,在世间亲友之间互相贪着情感,彼此又有借贷金钱的关系,那么遇到对方无力偿还时,那就很可能两人一起往下沉沦,因此,在修行上,这样的朋友也会让我们增长三毒、道心退转,所以一定要离开恶友。
 
第六颂 依止善知识
依止谁师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善师如自身  恒常依止佛子行
 
此偈说明依止善知识的殊胜处;首先,能依止善师可渐渐减少内心中的罪恶及贪、瞋、痴等烦恼,进而在闻、思、修及慈悲心与菩提心的发展上,都能越来越增长,就如同上弦月般日趋圆满,所以走在修学佛法的成佛大道上,我们的心态和行为都需要善知识来带领,我们才能顺利成就。善知识对我们而言,比自己的生命或身体更重要!在「普贤上师言教」提到-「修行首务是依止善知识(上师)!」然而,在台湾、乃至于这个时代,我们很难分辨善知识的真假,为了寻找善知识产生许多困扰,所以我在这方面就多讲一些,由于目前是末法时期,因此无论学生、老师或者我们自己的心,乃至外在大自然皆在没落当中,在物质条件上,外表好像是进步了,其实他们的精华或本质都是日趋没落的,而精神层面,如宗教信仰等,不单是佛教,连其它宗教也都大大不如往昔,所以合格的善知识很难找到,一个合格、正确的善知识,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首先,要持戒严谨。例如在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戒(密乘的戒律)都要守得非常好、非常清静,同时,对三藏经律论及密续的内容理解必须十分深广,有高度的智慧,对修行的一些仪轨更是熟悉无误,并且还要能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受众生,一般人只能做到前三个,但,上师连最后一个「同事」(与众生一起共事)也要做,这样才能感化大众,因为众生的根器各个不同,所以有许多不同调伏度众的善巧方式,例如,有些金刚上师用诀窍指点我们的心,让我们觉悟,这就是我们说的根本上师,好比续部瑜珈里的密续中所讲的:「凡受灌顶后受持所有戒律的上师,如果他的传承清静,没有中断过,他的贪、瞋、痴和妄念会比较少。」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妄念多,修法会产生障碍,当然每个众生都有妄念,但不应过多或太执着,要对妄念的实质有所认知,知道那些虚幻的妄念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不应执着它为实有,甚至改变我们的内心,譬如说「我昨天梦见什么?是什么原因吗?他们是好呢?还是不好呢?…」这些都是妄念,要知道,妄念多的时候,麻烦就多,麻烦多的时候,痛苦就会多,所以妄念比较少的善知识,对金刚乘的根、道、果都较能够理解,对密续的修持必能较深入而有真实的体验,对众生也才有加持及利益;什么是所谓的「加持力」呢?例如,有一本关于大圆满的书,是以中文写的,因为你们都是有知识、学问的,文字上面不用我多说,你们自能理解,如果我个人没有实证到那个境界的话,我对你们就没有加持力,你们也无法因此深入密境,因此所谓指点自心的上师,也就是根本上师,必须自己有足够的经验,不但听闻过大圆满的法,得到口诀,并要有足够的修持,在任何境界中都能运用大圆满的法,有以上这些条件,才真符合根本上师的条件,这也就是为什么指点自心的上师比较少的缘故,故而,完美的上师,应当有修证大圆满教法及解脱五欲苦海的行持,并能摄受众生增上、修持教法、解脱轮回的苦海。
我们经常为了寻找一位圆满的上师而烦恼,事实上,依止一位上师,并没有禁止依止其它的善知识,因为能依止更多的善知识,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智慧,但一定要是真的善知识,否则你学到的可能会比较杂,如果是真善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一、两百年前,西藏的高僧们都依止多位善知识,善知识也分很多种不同的性质,有平日在课堂上教导你、教育你及修道时教你取舍之法的,也有为你灌顶、加持、指点你心的本质的,这些都是真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前可以观察,在「大圆满前行」中我们也讲过,但一旦依止后就不要再观察了,否则会造恶业;所谓「观察」有一定次序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不具德相的上师有哪些?巴祖仁波切讲的「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所提到的,大多是关于法师应做好的行为,如果法师们没示现好样子,因为在家信徒不方便讲他们,有一些法师就会因为信徒的赞叹和尊敬,生起傲慢心而不再注意观察自己,甚至被信徒宠坏了,就好像小孩被宠久了就会变坏一样,所以当恭敬、赞叹过多时,法师们就应该要小心了,依止上师要一个个仔细观察,你们听了一些具格与不具格上师的内容后,就可以知道哪些是很好的修行者,哪些不是,切记!嘴里不要讲出来,心里明白就好。
第一种不具格的上师是名誉很高,但没有真实度众的能力。例如有些对闻、思、修佛法没有实际修为,却以「我是某某大活佛转世」或「我是某某高官的孩子」自诩的人,自以为种性优越而觉得与众不同,在傲慢心、不平等心作意之下,名不符实,就不是依止的对象。释尊曾说:「行者应超越种性、不分高下、名誉与出生皆不必注重。」 巴祖仁波切也说过:「在西藏有所谓的某某上师,自诩是转世佛爷的人,却连三十个字母都要学半天才会,何况是生起次第的内涵呢?如果这些法要的学习看过后也和一般人一样地忘记,那怎么能以慢心自夸呢?」可见这种自夸为转世佛爷或高官后代的心态,并非为了来世修行或度众的心愿而发,而是想在今生传承自己的身分、保护自我的名誉所产生的分别心,这好比某某教派、政党或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团体的名利而宣扬其威势一样,不是真善知识为得佛果的行径,这种非真善知识的境界,可以用木磨子的比喻来形容,木头做的磨子内部是空心的,所以动起来卡、卡作响,却不能发挥功用,而石头做的实心磨子,因为很重,其所发出来的声音就比较小,但它却能发挥功用,那种名望很高而内心空虚、无真实功德的人,正如木磨子般的上师,没有真实成就自己的经验与度化众生的能力,只是徒具虚名而已。
第二种不具格的上师是如井底之蛙般见识浅薄的上师;这种上师没证得慈悲心,也无高于一般人的智慧,更未曾修学过殊胜的妙法,因为他本身无知,所以看不见他人的优点,但却有很多愚痴的信徒赞叹、尊敬他,让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正如井蛙没见过大海而自以为见识广阔一样;在「大圆满前行」中讲过两只青蛙的故事:住井底的青蛙问住大海的青蛙说:「大海有多大?」海蛙回说:「很大!」井蛙又问:「有没有我水井十分之一大?」海蛙说:「不止!」井蛙再问:「我水井的二分之一大?」海蛙又答说:「当然不止!」井蛙:「那有没有我的水井大?」海蛙再答:「不止啦!」井蛙实在不相信,直到来到海边见识到大海之大,才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这种愚痴而不自知的上师,因为见识浅陋,在信众盲目的崇拜后就会得意忘形,所以依止前我们一定要善加观察,不要做盲从的信众,以致增长彼此的无明。
第三种不具格的上师就像疯子带路一样。 巴祖仁波切说:「身为上师,内心的境界要勇敢果决,但在行为上要戒慎恐惧,非常小心!」但是,如疯子般的上师却刚好相反,因为他没有依止过有智慧的上师,对佛法的闻思也少,对经、律、论及密乘的内涵没有精进地学习,内心充满了贪、瞋、痴,比一般的凡夫更糟糕,但他却做一些如天一般高的成就者的行为,缺乏正知正念,破了所有戒律及三昧耶,由这样的疯子带路是非常危险的,身为佛子应谨慎地观察,不要随便依止!
第四种是如眼盲的上师。上师的智慧一定要比我们高,否则我们就无法进步,上师如果没有择法的明眼、没有慈悲心,对该取舍的智慧有欠缺或过失的话,就如眼盲者,以盲引盲一样,无法让我们打开智慧之眼,我们就毋需依止他了。
以上所说就是 巴祖仁波切在书中传达给大家择师依止的大略方向,请各位多加思考。
 
第七颂 皈依佛门
自亦束缚轮回故  世间神力能救谁
由此依止不欺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这意思是说-一切众生(包括世间所有的神祇)从无始劫来都沈沦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中,不得自在,由于世间神祇在轮回里,祂们也被自身的烦恼、恶业等痛苦的铁链绑住而无法解脱,所以在世间法上,不论祂们有多大的力量,终究无法帮我们远离三恶道及轮回的痛苦,因此,我们要求得究竟解脱的依靠,必须找到有能力而且不欺骗我们的永恒对象,而这可靠的依止对象就是佛、法、僧三宝!而皈依三宝与否,也是区别我们是佛教徒或外道的主要依据。
想要皈依三宝,首先,要知道三宝的功德;所谓「皈依」就是接受保护,如果我们不知道祂有多大的能力可以保护我们,那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怎会想去求祂们呢?所以我们先要知道祂的能力和功德。
『佛』梵音为「布达」,意思是什么都已得到了、都圆满了,是觉悟者的意思;「佛」,藏文译为「桑杰」;「桑」,是消除一切无明,凡该取该舍的都消除了,过失与错误的缺点都断尽了,「杰」代表证悟,即成就一切善德,圆满开悟了,「桑杰」二字合起来,就是藏文里「佛」的意思。
『法』梵音译为「达玛」,意为「持住」,如果我们以大乘佛教的皈依来说,就是把我们从三恶道中抓住,把我们从轮回与涅槃中拉出,「持住」就是抓住我们,不让我们去这些地方;「达玛」藏音是「秋」,意即-改变,从那里改变呢?从我们世间法的观念里改变,能把我们贪、瞋、痴的心态整个改变过来的就是法宝。
『僧』梵文是「僧伽」,意为「希求」,是指长期对善的行为有热烈希求心,能对行善一直保持兴趣的人,称作僧。
 我们接受三宝的保护,在内涵上有很多不同的境界,有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等三种不同层次的皈依;在中国,非常流行皈依,「你皈依那位上师啊?」是大家经常听到的话题,甚至有些父母让腹中的胎儿皈依,事实上,想要皈依的人应对皈依的种类、区别、心态及方式等有所了解,因为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它可说包括了所有的佛法,所以在此对于皈依三宝,我们分别从三士道皈依内涵介绍起:
(一)      下士道的皈依:皈依者的心态是-为了让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恐惧、害怕中得到保护与解脱!所以今生他能活多久,他就求三宝庇佑他多久,时间上是短短一生的皈依,心态上是利己的,皈依对境的佛宝是指佛像,例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等,法宝是指佛经,僧宝则不需要圣者高僧大德,只要能好好受持戒律的一般出家众即可,这是佛教徒下士道的皈依方式。
(二)      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他们希求自己今生能出离六道轮回的痛苦与恐惧,为了得到安乐而求皈依,在时间上是自今生直到证得阿罗汉果位为止,皈依处的区别,佛宝是指皈依佛的意,也就是佛所证得的法身,而不是他的色身,因为他们不相信佛有轮涅,认为离开了轮回与涅槃,才是佛的境界,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示现为国王身、做过转轮王,所有烦恼都消灭尽了,是证悟法身者,这是佛身、语、意中意的成就,而不是释迦牟尼佛父母和合创造出的色身,他们认为这个身体也是苦果,不值得皈依,所以佛的肉身不是皈依处,佛的智身-内在觉悟的法,才是皈依的佛宝;至于所皈依的法宝不是佛经,而是佛内在证悟的法,佛法有教、证二法,而证法又分道、灭二种,阿罗汉们认为「道」仍不是究竟皈依处,那只是修行过程中让我们理解的工具而已,究竟法的皈依处是灭谛,灭尽所有烦恼与痛苦的内证之法,才是要皈依的法宝;而僧宝在他们眼中,无论在家、出家皆是指预流果以上的小乘四果级僧众,即预流、一来、不来、阿罗汉四果,而不是一般的凡夫僧。
(一)   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求皈依者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来,在时间上不只是今生,也不只到证得阿罗汉果为止,而是直至成佛,这是大乘上士求皈依的心态和时间;在皈依对境上,「佛宝」是指圆满证得所有智慧,获得四身(法身、报身、化身、自性身),或者说是五身(法、报、化身及不变金刚身和现证菩提身)的佛陀;「法宝」则专指大乘佛法的教、证二法;「僧宝」则有两种,一种是由四个比丘所象征的凡夫僧众,另一种是指初地菩萨以上的圣者,而后者才是值得皈依的对境,这就是上、中、下三士道不同的皈依内涵。
以上是显宗共同的皈依;至于密宗金刚乘不共的皈依,因为现在很多人学密,所以在此略提一下,金刚乘所指的皈依对境是加持的根源-上师,成就的根源-本尊,事业的根源-空行母,以上三者,即佛、法、僧三宝,佛与上师无二无别,本尊与法、空行母与僧,亦无二无别,更深一层来说,皈依三宝是指脉、风及明点三者,明点也可以说-就是菩提心脉清净以后究竟得到色身﹔脉就代表僧、风代表法、明点就是佛,也就是菩提心。脉、风、明点为什么就值得我们皈依呢?因为这脉、风、明点最细微、最究竟处,即佛的法、报、化三身根源的出处,也是三宝的象征,它不是我们粗浅见解所认为的脉就是一般身体里的脉、风就是身中的气、明点就是身中的明点;我们常说在显宗修行,佛的境界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要修到这个境界要花很长的时间,但在金刚乘中,为什么一直强调今生即身成佛呢?因为修密法时,我们的心会慢慢趋向菩提!以上是讲金刚乘不同皈依的区别。
 
皈依文(藏音)
巩秋宋哼爹斜扎瓦顺   札龙替累攘幸江秋仙
哼我攘幸突杰吉阔拉   江秋宁波瓦杜加苏气
以上翻译为中文的偈颂是:
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  脉风明点清净菩提心
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  乃至胜义菩提恒皈依
 
意思是以「体性空、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为究竟皈依处,皈依的内涵可以讲得非常深奥,也可以说得非常简单,学佛,要从皈依接触起,皈依有人从小乘、大乘或金刚乘等不同缘法接触起,所以谈皈依的内涵,每个不同阶段,都各有其不共的意义,如想了解透彻,这在初学期间是很困难的,佛宝-佛的功德与智慧已达究竟圆满,令我们无法描述或加以表达,法宝-包括小乘至金刚乘最高境界的九乘次第皆在其中,僧众-由小乘比丘到金刚乘的瑜伽士或大圆满修行诸大上师们均是,甚至到十地菩萨都可以说是僧宝,因此没有一个佛法不包括在三宝里面的,以上只是大概讲解一下而已。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世间神祇没有如三宝般能令我们解脱三恶道及轮回痛苦的能力,祂们自救尚且不能,祂仍有贪、瞋、痴的心态,例如在中国或台湾的传统信仰中,供神祈福非常流行,很多人遇到某些事就跑去拜拜求神,为求现世诸事顺利,祈求神明帮助当然也无不可,但这并非究竟,日子长了,假定我们哪天不顺神明的旨意,神明也可能伤害我们,因为祂们的能力虽然比我们大,但仍有三毒,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处,要解脱轮回痛苦还是要依靠三宝;接下来进入正行,论义的前行讲到这里。
二、正行可分为(一)下士道,(二)中士道(三)上士道三个部份,先讲下士道:
 
*正行
※下士道
第八颂 怖畏恶趣离罪业
极为难忍恶趣苦  佛说恶业之果报
纵遭命难之恶缘  终不造罪佛子行
 
 在古代,人们一生所见的事物较少,多半只见到自己出生地的自然风景,其物质条件、人事环境都较现代人单纯很多,所以当他们听到佛说地狱的苦就非常害怕,觉得无法承受这些恐怖的痛苦,而且这些现象都是由遍一切知的佛陀告诉他们的,不会虚假,因为他们相信唯有佛陀能百分之百理解因果最细微的地方,祂才能说出难忍的恶道之苦,所以害怕恶趣苦果的佛子,纵使遭到要命危难的恶缘,也不敢造作恶业,因为这些痛苦的来源,都是我们曾经做过的恶业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尽量小心不造恶业。
 通常我们会说:「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是有因缘的,都是因果的呈现。」但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只会一味地享受快乐,不会观察自己幸福的原因,但一旦不顺或碰到不好的事情时却会说:「怎么会这样?」…可见受苦的时候,我们比较会想到「因果」这东西;广义地说,没有一个东西不是因缘法则而来的,所以「因果」二字,已涵盖了所有的答案,但今天在此,我们要藉西藏高僧们所解释的,比较细微的因果现象来详加说明;由于恶业会让我们堕入三恶道中,所以我们应断除造恶业的因缘并努力行善!然而,善业该怎么做呢?松赞干布国王在位时,要求西藏所有的在家众遵守十善业道,如同法律一般,即身﹕不杀、不盗、不邪淫;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邪见。
行十不善业的果,分别有五种: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怀果,以下是十不善业中属于「身体行为」部分的果报:
(一)异熟果:例如杀生,如用瞋心作意,会堕入地狱;如起因于贪,贪得动物如大象等身上的宝贝,则会堕于饿鬼;如用无明痴心杀了生命,例如走路时不知不觉脚踩到了虫,或有知觉却又不小心杀害了生命,其间没有特别的贪、瞋心作意,纯由无明悬痴使恶业现行,就会生在旁生道,又如偷盗,以瞋恨心盗取他人的东西,或贪图他人的钱财,或不知不觉随手取用他人的东西,果报分别在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异熟界粗略的说明。
(二)等流果:等流果是自地狱解脱后,再投胎为人而受的苦果。它可分为「造作等流果」与「领受等流果」:
※  造作等流果,比如以前喜欢杀生的人,今生出世后就会喜好杀生,有些小孩的习气非常喜欢杀害小虫,这就表示以前做过且很喜欢杀生,所以今生自然而然对此事就有很大地兴趣;又如偷盗,有些小孩从小就会偷东西,没人教他自然就会,这是前生常做偷盗的等流果,各种不同小孩兴趣各有不同,原因是前世做过不同类的事,所以今生特别喜欢这个行为、这个动作、这种事情,这就是造作等流果,另外有些小孩对杀生、偷东西都不喜欢,但对做善事、帮助别人、布施东西很有兴趣,他就很好,那是他以前行善的等流习气还在的原故。
※  领受等流果,是指善、不善业在受报时所领受、承受的业果:
(1)   杀生的领受等流果:你以前杀生很多,今世你必然很短命,这便是你的领受等流果;前世你很喜欢打别人,今世就有很多病痛,又如,有些小孩投胎不久后就死亡,无法生存下来享受人生快乐及成长的过程,这也是前世杀生过多的领受等流果,另外有些小孩从小就多病,直到老死前还不断地生病,这是前世喜欢打骂众生的领受等流果,在这种情况下,不用急着奔走求医寻求改善,因为生病有很多种因素,这种病是业障病,不是身体四大不调形成的,如果是四大不调的病去看医生,医生可以治得了,然而这种业障病医生检查不出结果,怎么医都不会好,纯粹是前世业报的领受等流果,那就不需到处奔走求医或拜鬼神来去除自己的不顺和病况了,要知道这是自己的因果使然;巴祖仁波切说:「前世做过什么,看今世的身体及今世快乐不快乐就可知道;那么来世会遇上什么事呢?看今世的行为跟工作即可预知。」这就是善恶业的造作等流果。
(2)   偷东西的领受等流果:如果你一生都非常殷实勤俭,而得到的一些财物却不能长久保住,或被强盗抢走、小偷偷走,常常面临诸多不顺的果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福报!为什么会没有福报呢?因为前世常常偷东西、抢东西,所以今生就变得没有福报了,如果你今生还不自觉,仍然不断以偷、抢方式累积财富,那只会每况愈下而已,绝不可能因此而致富,这是因为你前世恶业玫使今世造作等流果现行,让你仍然喜欢做这种事,而你所要承受的-必然是你得到的财富不会留在身边,它很快就会消失,尤其我们南瞻部洲这个因果分得非常清楚的地方,(在北俱卢洲、西牛贺洲等地,贫富悬殊不太大,财物受用也大概一样,不像这里。)它是因果主导的一洲,现世报十分明显,所以不要为了钱财或赚钱去做骗人或不好的事情了!要知道-若自己前世有积福的话,那么今生不用很辛苦也照样会得到财富的,反之,如果没有这个福报,那任凭你今生有多努力,也无法享受这些财富,你们且看-有些今生很努力工作却无法得到成果的人,这些原因都是以前偷过东西的果报啊!
(3)   邪淫的的领受等流果﹕邪淫的果报是今生家庭夫妻不会和睦,常常吵架,这是过去曾犯邪淫的缘故,无论我们认为这是男、女那一方的性格不好才导致他们不合,这都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夫妇彼此要知道互相体谅,要相信因果法则才是。
接下来,属于「语言」的不善业:
(1) 妄语:前世常骗人,今生的果报就是别人常骗你﹔或者你并没做过什么事,别人却说是你做的。
(2) 两舌:你以前犯两舌的恶业,导致今世你与你的眷属或部下、佣人等没办法和谐,会常常吵架,无论你讲什么道理都没有用,这就是前世做过两舌的业果;像目前一些当大官的人就是这样子,可能他们以前做过两舌恶业吧,所以他们今生的部属都不容易和谐。
(3) 恶口:恶口就是骂人,骂人的果报是今生常听到不好听的话,八卦很多,自己并没有那个意思,但听在别人耳中,就是一种伤害的语言,这就是前世做过恶口的果报;在西藏有句俗话说:「言语虽然不是武器,没有刀跟枪的杀伤力,但却有能力让别人的心破碎。」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言语要非常小心!佛经故事里说﹕舍利佛时,有一个比丘常对别人讲不好听的话,比如说-你的头好像马头、你的脸像大象…等等,结果他后来投胎就成了许多他所取笑的众生,生成马或大象等等;还有一个阿尼对另一位阿尼说:「你好像母猪啊!」后来她就成为海里许许多多众生一起啃食的大鱼,生命长达好几千年,可见恶口的果报也好可怕,我们要小心!
(4) 绮语:绮语是爱讲世间法一些无意义的话。例如某某人的亲戚朋友怎样怎样…,某某人的工作又如何如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凡夫闲谈时最喜欢说的话,反之,讲老实话、讲真话没人有兴趣听,说一些夸张的话反而觉得很过瘾,这是绮语的恶业,果报是以后讲话没有什么效果,不中听!有些人不用讲太多话,只少少一两句就有很多人会听,这是过去没讲绮语的果报,你今生多绮语,别人就不听你的话,你讲再多话也起不了作用,此外,爱说绮语者,要在大庭广众前讲话时会没有勇气,这些都是绮语的果报;以上是「普贤上师言教」中所讲的。
接下来是「意」的部分:
(1) 贪心:如果前世我们是贪心的,今世就诸事不顺,无法达到心中所要的目的,反之,如果前世没有贪欲心所造作的恶业,今生就很容易达到自己的愿望,所以如果自己今生所求都不如意,不要怪自己没有努力,那是前世恶因造成的果报。
(2) 瞋恨心:瞋心的果报是今世常有恐惧的心,没办法平平安安过生活,这是因为你前世瞋恨别人的坏念头带来的领受等流果,像一些海盗、小偷一生都无法平安过活,就是前世瞋恨心的果报。
(3) 邪见:前世如有邪见,今生就不会遇上佛法或对佛法有很正确的理解,也就是说-不会理解真理,对真理不能理解是邪见的恶业所造成的果报。
以上是十不善业的等流果,接下来说「怀果」。
(三)怀果:怀果不会成熟在我们身体上,而是成熟在外在的环境上面,例如前世杀生太多的人,会生在很危险的地方,如土地非常狭窄、山很高、路很窄、掉下去必然摔死、没有平坦安全的住处;如果前世做过偷盗的话,今生受用的环境常有灾荒,倘若你是农民,作物收成时就会常遇灾难,比如西藏地区会有下冰雹、遇雪灾,台湾地区则有台风、水患…之类的灾害影响收成,或者所种的水果,果实不那么好吃,不那么成熟,像印度有些地方的水果,长得大大的,但没有水分,不好吃,这都是前世偷盗,今生怀果成熟在自家环境条件上;此外,前世偷盗者,今生所居之地常有饥荒,像前几年北韩那个地方,吃的东西很少就是个例子;前世如做邪淫之事,今世会生在肮脏的地方;骗人打妄语的怀果是居处环境非常不稳定,时时面临恐惧与不安;两舌的怀果是所居之地,谋生条件很差,为了汲水或一点什么东西,要走大老远的路或爬过很高的山才能取得,而且到处都是高山,天空只见到一点点,生活在相当困难的地方,例如嘉绒有些地区就是如此,大概我们那地方有些人以前造过两舌的业吧?至于恶口会生在什么地方呢?会生在地很不平,石头很多,颠颠簸簸,到处荆蕀的地方;绮语多者,今生做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有成就,无论换什么工作,都不会有结果;贪心的怀果是你所处的环境一直不顺,常不断遇到灾害,想换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到了那里,那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灾害出现,一样不是你想要的环境;至于嗔恨心重的人,今生今世会在令你恐惧的地方,例如常有战争或强盗、小偷出没,像台湾近来治安不好,人心惶惶,非常恐惧,这就是瞋恨心重者的怀果;最后,邪见的怀果是今生会孤独无依无靠,没人关怀。以上是十不善的怀果。
(四)士用果:无论善恶业的造作它都有增长广大的特性,会由小而大,最后变得很多很多,好比我们种一粒玉米会长出很多很多玉米一样,同理,倘若你杀生一次,来世你还会杀很多生命,善行也是如此,这种业果叫士用果。
(五)增上果:异熟果和等流果是发生自己身上的果报,称为正报,而发生在自己所处外境上的果报,如出生及成长的环境,自己所受用的一切,称之为依报,也就是增上果。
以上谈的都是十不善的果,同理,十善的果也是以这五种形式呈现的,但在这里,好的果我们就不多谈了,因为不好的这些现象让我们想不开、让我们烦恼,自己要去面对这些不顺,或要为别人解释因果时,就比较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细节,这样才能相信一切都是因果律,对于恶业,应尽量减少不做,这不是迷信,也不是骗人,而是佛陀教育我们的方法-用因果现象来解释苦乐的法则,使我们断恶修善,离苦得乐。
接下来就是中士道的修行内涵了;修中士道的佛子不但想离开三恶业道的苦,而且对于三善道短暂的快乐也没有任何贪欲,急于出离他们的心态。
 
※中士道
第九颂 不欲世乐求解脱
三界安乐如露水  一瞬剎那毁灭性
始终无变殊胜者  追求解脱佛子行
 
凡夫生死往来的世界分为三种-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论其中那一界都有它的安乐处,但这些安乐都是短暂的,这种现象在现世我们就看得到,佛陀用草上的露珠来比喻其短暂,因为太阳一晒草上露珠就干了,我们在三界中的快乐正是如此,一剎那就消逝了,所以对它产生贪欲是不值得、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希求、且值得希求的,应是如金刚般不坏的究竟安乐,也就是佛果,佛的境界!这是大乘佛教徒的心态-不贪求六道轮回中的快乐,决定出离轮回的苦因(烦恼),寻求究竟的解脱;各位在「入菩萨行」中也听了许多了,然而要出离轮回,我们就要先知道轮回中的痛苦,才会对轮回有出离心,而烦恼正是痛苦的心。
接下来讲上士道;上士道内容分三部份-发菩提心、修两种菩提心、学菩萨行。
 
※上士道
第十颂 一、发菩提心
无始于我仁慈者  母苦自安有何用
由此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经中说:「天下所有众生,没有一个没做过我们的父母」,从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我们不知生死过多少次,在多劫投胎中,除了地狱或是天道中有些部分是自然化生,不需依靠父母和合而生之外,每一次受生都需要父母生育、养育才能成长,当时我们的父母跟今生的父母一样,都对我们非常慈爱,这些曾经抚育过、慈爱过我们的父母眷属,现在都还在轮回的大海里受苦,如果现在我们只求自己解脱而不管他们,这是一种非常没有良心的作法,所以一想到他们,我们就必须发起愿他们得到永恒快乐的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教殊胜的善巧,能令我们得到最究竟的安乐,但我们眼前能不能如此做呢?必须衡量我们本身的能力,如果目前还做不到,那就不要勉强去做,因为这样反而有害,所以应看自己的能力而做,但在心态上,要安住在上述的菩提心之中。
 
无著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菩提心」要具备两个内涵:(1)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离开所有的痛苦,得到安乐,也就是慈悲心。(2)希望一切众生得到究竟的快乐,也就是佛果;菩提心又分「愿」与「行」菩提心,二者的差别在「入菩萨行」中比喻说:你想去某个地方,起了「想去」这个念头和心态时,就是「愿菩提心」;你迈开脚步开始往那个方向走去,就是「行菩提心」。
怎样才能令我们比较容易发起菩提心呢?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已习惯自私,一般凡夫都会这样想:「我连自己都没办法渡,要如何渡众生?这是个大话,就像口号一样,很不实际!」所以要谈发菩提心反而变得很不适合、很勉强的样子,因为就凡夫而言,这是比较神话性的理想,其实,我们应该先理解-「我们为何要发菩提心?」「是不是自渡就可以了?」…这些问题我们都应该先思考过;刚才说过「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对父母的慈爱我们应该要知恩、感恩」,以这种心态慢慢扩大到慈悲-让所有众生离苦,是悲﹔希望他们得到快乐,是慈;以这两种利益众生为出发点,渐渐就能产生助人利他的兴趣,进而想到不应只让他们得到暂时离苦得乐的帮助,应让他们得到究竟安乐的佛果,才是最永恒而有价值的,这不是更好吗?当我们这样思惟、知道这个好处,就会乐意去做!发菩提心的方式,必须依照上述的次第,渐进式的学习,心中才会踏实而不气馁或退转。
胜义菩提心是成就、了知了以后才会产生的,但世俗菩提心现在就可以做了,因此,我们不要放弃如父母的天下所有众生,应该好好学习发菩提心的功课。
 
 巴祖仁波切所解释的十不善业的因果,把今生不顺的因做了比较细的说明,这些大家如果都记得,可以跟别人一起分享,这样别人也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如果只是笼笼统统地说:「这是你的因果!」别人就不太容易了解或接受,若能分析得细一点,对方会比较清楚。
 
学员/问 刚才讲的因果问题中,今生受的果是以前造的因,但前生每个人都有善有恶,今世又做了许多善业及恶业,前生加今生,陆续又累积了不少来世要受的果报,而刚才讲的「士用果」,说业会增长好几百倍,如此一来,我们如何能在其中寻求解脱呢?因为依前述推论,果报会像滚雪球般愈滚愈大,那我们如何于此当中求得解脱?
堪布/答 业报的确如滚雪球般地愈滚愈大,好比三恶道中的地狱,众生在那里受苦造业,在那个情况下,他们是受苦昏过去、再醒来,又立刻发瞋恨心而互相残杀,业果是每况愈下,没有机会解脱的样子,所以你方才问如何解脱,最慢的情况是-让它所要受的果成熟完毕就解脱了,但何时可以成熟完毕呢?很难说,因造业不休的缘故,时间将是无比的长,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忏悔,能诚心忏悔某些业力是会消失的,但要百分之百消除还是没办法,以修金刚萨埵的四力对治法,多少可以忏除一些,好比这个佛堂有污垢,我们用扫帚打扫一下,能大致清除它们,但细微的部分,就需要用抹布来擦才会干净,所以就忏罪的功德而言,业力是可以消除的,但以我个人对佛法的理解来说,要全部净除仍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最究竟的忏悔要有空性的体悟,能悟道污垢才会消失、罪业才能净除,所以目前我们所作的忏悔就是不让它愈滚愈大,等到能理解空性时,就能真正对治罪业、忏除干净了,「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修学,就是要让我们把所有学到的观念溶入生活当中,并在其间思考、理解它们,使自己的经验和佛法相应,这才是佛子的修行生活,因为它的文字很简单、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在讲解时着重和自己的观念、生活相对照来讨论,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们可以互相研究。
学员/问 第七颂说世间神祇都还在轮回当中,无法自救,也无力救拔我们,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才能解脱轮回,但这种说法是否只是佛教中的解释?倘若某个教派的神或个人说他也已超出轮回,那我们如何判断我只能皈依佛呢?
堪布/答 那就要看你的智慧了,要知道,佛陀所说的法在我们理智的观察和体验中,是可以慢慢证明它的真实性的,当然,这对初学者而言,是没有办法发现它和其它教派说法的具体差别或是不是究竟,因为佛法中,有成就短暂安乐的现世善法,能使我们在这一生中远离一切不顺、安享天年,也有让我们死后不堕三恶道,享受更好来世的法则,更有让我们获得究竟安乐的妙法,但一般其它宗教就没有这么圆满的说法了,例如信仰上帝,或祈求平安快乐的教派,在信仰上,这和佛法的下士道-行善积福求人天果报的法则是一样的,虽然,在他们观念中,他们会认为世间的喜乐与平安是上帝赐予的,如果他不好好依着上帝的旨意行善,上帝会惩罚他,所以他必须努力行善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宠,这在我们看来,这些快乐并不是上帝给他的,是他自己福德使然,所以「信」的内容并不相同,但其结果却一样,因此要明辨道理,才能解释清楚。
 
我们想要深入探究佛法中更殊胜的圆满教法,就必须靠我们自己耐心的学习,不断地修行,以不偏颇的心态去闻思修,好比观察这黄金是真、是假的态度,仔细观察、研究,才能渐渐体会到佛所说的道理为什么值得我们皈依,要知道,佛陀是遍一切智的成就者,他所证悟的真理在内不在外,他断除了一切的过失与缺点,证悟了所有的智慧,成就了所有的优点,他是圆满的,但,这一切说法,又有谁知道呢?谁为我们证明?对我们来说,只能说,过去的高僧大德及众成就者们是这么讲的,也写在书上,好比法官断案时有证人般,是高僧们为我们认证的,所以我们相信,然而我们如何相信并且知道善知识会明白这些事实呢?这一切终究得靠自己的智慧去信、去解,就连佛陀自己也是靠自己的智慧去证悟的,不是吗?所以学佛就是学智慧,我们要好好培养、锤炼自己,智慧才能遍显出来。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三讲
下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一讲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九)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06六种中阴简介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
 《入菩萨行》讲解 第四品 不放逸(续一)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三)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讲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三)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18禅定中阴02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华雨集第五册 二五、『地藏菩萨本愿经』序[栏目:印顺法师]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一章 佛教密宗的由来及其特点[栏目:尕藏加教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