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由「身念处」开始讲解:
2、广说法无我 (1)由念处门说
A.身念处
78.身非足小腿 腿臀亦非身 腹背及胸肩 彼等复非身
79.侧肋手非身 腋窝肩非身 内脏头与颈 彼等皆非身 此中孰为身
80.若身遍散住 一切诸肢分 分复住自分 身应住何处
81.若谓吾一身 分住手等分 则尽手等数 应成等数身
82.内外若无身 云何手有身 手等外无它 云何有彼身
83.无身因愚迷 于手生身觉 如因石状殊 误彼为真人
84.众缘聚合时 见石状似人 如是于手等 亦见实有身
我们上堂课讲过:「我们若是认真地去追究的话,其实找不到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那么我们的身体呢?它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身体真的存在的话,那我们一定可以在肢体等处找到它,因为除了这些地方之外,想要在别的地方找到它是不可能的。但,经过仔细的研究之后,我们一样会发现:其实所谓的身体也是一种假合而已!
如果我们真实地加以追究,
* 那么身体不等于足部、小腿,大腿、臀、腹与背部也不能代表身体。
* 胸部与肩膀也都不是身体。
* 肋骨和手臂不是身体。
* 腋窝和肩膀也不是身体。
* 每一个内脏、头部和颈子也不算是身体。
* 那么那一个部份才是身体呢?
为什么足部、小腿、内脏、头部等不是身体呢?因为假如手是身体的话,那么手断了身体是不是也就没了呢?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上面所说的都不能代表身体!那么我们说「身体就是上面所说器官、肢体的总称」可以吗?它只是名言上的「身体」而已。其实它也是一种假合,犹如军队和念珠一般!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普遍散布于四肢百骸之中,而每一部份又散布在它们自己的部份之中(例如手又分散在各个手指、关节之中),那么身体自己应该住在哪里呢?
如果说,我的整个身体分别地住在手和脚等部份,那么有多少数量的手脚等部份就该有同样数目的身体才对呢? 但这怎么可能呢?我们的身体只有一个,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我们身体的数目恐怕要多如繁星了!
如果内外都没有真实存在的身体,那么手、脚等部份中怎么会有身体呢?又,身体除了手、脚等部份之外既无他物可以称为身体,那么怎会有手、脚以外的身体呢?
因此,根本没有真实存在的身体,只因为我们有迷惑存在才会对手、脚、内脏等生起身体的感觉,这就像在昏暗中形状特殊的石堆,会被误认为真实的人一样,它只是一种错觉而已!
当我们害怕的时候,任何一个显相或声音都可以让我们感到恐惧,而当你高兴时,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你快乐的因。所以不管任何时候只要导致错觉的因缘齐全了,连石头也会被误认为人,更何况我们人的手、脚等肢体和生理功能齐全,因此整个复合的有机体被误执为实有的人身,这是理所当然的!
85.手复指聚故 理当成何物 能聚由聚成 聚者犹可分
86.分复析为尘 尘析为方分 方分离部分 如空无微尘
87.是故聪智者 谁贪如梦身 如是身若无 岂贪男女相
足部、小腿、臀、腹、背部...都不能代表身体,我们说不出确实的身体在哪里。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指出:这是我的手、我的脚、眼睛...等等肢体或器官,那么这些肢体和器官总应该确实存在了吧?
不是!
* 「手」是由指甲等支分聚合而成的,那么「手」本身又应该算是什么呢?
* 再说,「指甲」也是由更小的成分聚合而成的。
* 这些聚合成分又可再细分成更细小的部分。
* 而这些更细小的部分又可以再分解成肉眼看不见的「微尘」。
* 「微尘」又可以再分析为方分。
* 而方分也没有真实的部份。
犹如虚空一般,因此连微尘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更何况身体呢?(换句话说:没有「秒」哪里来「分钟」和「小时」呢?构成身体的成分既然不是真实存在,那么身体怎会真实存在呢?)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怎会贪着如梦幻般不实的色身呢?如果能如实了解没有真实存在的身体,那里还会执着实有男女之身,而生贪爱呢?
我们很多喇嘛都很喜欢看济公活佛的电视剧,我也看过,他全身都穿得破破烂烂的,鞋也破、帽也破、身上的袈娑也破..身体脏兮兮的。但他神通广大、身上随便抓一抓就是药,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了解「身体并非真实存在!」
我们世人都为了食饱衣暖而忙碌,而台湾地处亚热带地区,物阜民丰,温饱问题并不难解决,但为什么我们比起寒带或贫穷地区的人民更不容易满足呢?
在台湾,我看到有些人不论吃什么东西都会说出一大堆理由,譬如吃这个可以治疗什么、什么,吃那个可以预防什么、什么等等。也许他们讲的是事实,但,就我个人而言:「吃东西以填饱肚子为主啦!其他就没想那么多。」现在身体好好的,就要保养、预防、治疗。
我们越在乎它,它的毛病就越多,东西明明不好吃,就说它的营养成分有多高、对人体有多好,我们勉强自己去吃,这是不是很无明呢?台湾物产丰富、医疗发达,照理说,人民应该都很健康才对啊!为什么难医的杂症越来越多呢?过度的执着和在意,只是徒增困扰而已!
我们在「唯识」里谈过「无方分」,而这里是「方分」。
那么「方分」指的是什么呢?
「方分」是指有边的细微原子,它有六个边、可以堆叠扩大,而「无方分」则是无边的更细微的次原子。它不能堆叠扩大,所以如果我们去分析「手」的话,我们首先看到它是由各个关节、筋、肉、骨头、血管等等聚合而成的。
但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研究的话,
* 这些组织也是由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尘细胞织成的。
* 然而,这些微尘细胞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 它由更小的物质分子组成。
* 而这些物质分子是由比它更细微的原子组成的。
* 以此推演下去,我们就可以发现它是「无方分」的。
* 但其实所谓的「无方分」也非真实存在!
* 手,犹如虚空一般,同理,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推演我们整个身体或者外在万物,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万法」都是由微尘粒子堆叠组成。
* 然而,当我们发现微尘粒子也是空时,那么万法是什么呢?
* 当然它也是空!就好像没有雨那来的水、没有水,哪里的树木花草一样,当你发现「其实所谓的身体并非真实存在」时,你还会去贪爱异性的恋情吗?
* 你还会去贪爱豪华大宅、名贵轿车...吗?
* 我们因为无明所以执爱身体,因此我们每天都为了使它温饱而忙碌,即使衣食无缺了,我们还要忙着装璜它,开始为了如何使它更美丽、更舒适而烦恼。
* 无止境的追求都是因为执着这个身体为实有的原故,为什么修行者们可以居陋室、简衣轻食呢?
因为他知道「一切都如梦如幻,不值得贪着」。经中说:「文殊菩萨!假如你看到身体犹如虚空的话,那就是身念处了!如果你还未见到身体是虚幻的,那么你就还未见到生命的本质!」
以上是「身体并非真实存在」的解释。
B.受念处
(A)破受有自性
我们的痛苦源于对「受」的感觉,我们对痛苦的感受退避三舍、对快乐的感受穷追不舍,因此奔波忙碌。然而「受」到底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就要来探讨:
88.苦性若实有 何不损极乐 乐实则甘等 何不解忧苦
89.若谓苦强故 不觉彼乐受 既非领纳性 云何可谓受
90.若谓有微苦 岂非已除苦 谓彼即余乐 微苦岂非乐
91.倘因逆缘故 苦受不得生 此岂非成立 分别受是执
92.故应修空观 对治实有执 观慧良田中 能长瑜伽食
【中观宗】如果痛苦是真实不变地存在,那么它为什么不会障蔽大乐的生起呢?如果快乐是真实地存在,那么美味等令人愉悦的事物,为何不能使忧恼病苦的人快乐呢?
这段话主要在揭示:「受」不在内心亦不在外境,它非真实存在!
* 因为假如「受」在内心的话,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感到快乐、有时候感到痛苦呢?
* 这就表示我们的内心并没有真实的「受」!
* 假如内心有真实的「受」,那么它就不会像波浪一般地变化。
* 那么,「受」是不是由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促成的呢?
* 如果是的话,那么亲友往生时,桌上的隹肴为什么不能引起你的食欲呢?为什么爱人不理你了,你会由爱生恨呢?
* 所以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会随着我们心情改变而感受不同,因此外在也找不到真正的「受」,如果「受」是真实存在的话,那么快乐或痛苦的感觉应该常伴不离才对啊!
* 就好像:桌上的油灯,不管你心情好不好,只要你去摸它就会被烫伤一样。
* 然而,我们的感觉怎么会随着外境或内心的因缘而变化呢?
* 因此,不论是内心或外境「受」都非真实存在!
【实有宗】就像白天太阳光太强了,所以我们就看不到星星的光芒,其实星星在白天还是存在的。同样地,因为痛苦太强以致于盖过了快乐的感觉,所以我们才感觉不到快乐的感受。
【中观宗】既然「乐受」具有不能被经验的性质,那它怎能算是「受」呢?
【实有宗】这是「受」没错!假如我们在一大锅甜食里放些许盐巴的话,因为甜的成分太重了,所以我们就无法感觉咸的味道,同样,大乐时仍存在有轻微的苦受。
【中观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大乐」岂不已消除较大的痛苦了?既然「大苦」已经去除了大半,那么「大乐」就不能消除残余的微苦吗?有强烈的快乐存在时,任何小痛苦都会不见!就好像:在冰室中不可能有热的空间,同理,在热铁屋内也找不到清凉的地方。所以「大乐」时仍存在有「轻微的苦受」,是不可能的!
【实有宗】「微苦」就是消除「大苦所余的微乐」!
【中观宗】那么「微苦」不就成了「快乐」了吗?怎能说它是「苦」呢?
【实有宗】「苦受」是因为逆缘(快乐)存在而不能生起!
【中观宗】那就表示「受」是随缘生灭的,毫无自性,这样不是正好成立:「分别感受为实有是一种错误的执着吗?」
因此,为了解脱应该多多修习对治实执的空性观慧,从如理观察诸法实性的良田中,将能长出滋养瑜伽士定慧的粮食。
「受」是随缘生灭的。
* 就好像你晕车时,这时如果有人拿了一些油腻的食物请你吃的话,你会感到很反胃。然而,同样的食物如果拿给一个饥饿的人吃的话,他就会很高兴。食物并没有变化,效果感受却全然不同。
* 同样地,美女对「修不净观者」而言是恐惧的对象。但对「多欲的世人」而言,她却是令人垂涎的目标。
* 「标」的没有改变,「受者」因观念不同而感受不同。
这表示什么呢?
* 外在没有真实的「受」存在!
* 「受」是我们错误的执着产生的!
所以大家不要太固执自己的想法,心胸要放开一点,多了解别人的立场和想法,这样才不会产生无谓的争执和纠纷。我们世间人为了执着「受」的感觉,所以整个地球的人都忙得团团转,犹如疯子一般,你们仔细地想一想:「人与人相处为什么这样复杂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直话直说呢?」
这是因为我们对感受怀抱着希望!什么希望呢?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赞叹和欢迎。所以我们将「满囗谎话」视为处世圆融,把「拐弯摸角」说成随宜权便倒黑为白、说果为因、夸张自己的优点、扩大别人的缺点。自己的主观是有主见、别人的主观却是偏见,这样,这个世界怎能不复杂呢?
没钱的人为三餐而日夜奔忙,有钱的人却为权势而披星戴月,你们看看社会上那些人,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他就是为了名利而奔波劳顿,不只我们人类,整个轮回都是这样子!大家都是忙!忙!忙!
也许有一位流浪汉他是一位智者也说不定,如果他果真是一位智者的话,那么他一样可以很快乐,肚子饿了就去要、随便吃、随便睡,他不用担心别人不赞叹他,也不用害怕失去权力,不用追逐金钱、华屋或美眷,没有子孙贤肖的烦恼,多么地逍遥自在啊!和济公活佛没两样。
好的田地会生产出好的庄稼,有好的庄稼就可以让我们健康强壮,同理,如果我们对空性如理实修的话,当然就会产生出好的禅定和智慧。以前 释迦牟尼佛曾经讲过:「在释迦牟尼佛时代证悟的人,都是在前迦叶佛时代闻思过佛法的人,以后在弥勒佛时代证悟的人,也都是在前释迦牟尼佛时代闻思过佛法的人!」
所以闻思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们老上师每一堂课都会说:「没有闻思就想修行,就如同没有手臂的人想要爬上悬崖一般!」所以没有闻思那来的修呢?
上堂课我们讲过:「修」有静修和动修两种,现在我们努力地闻思,也许这辈子还无法证悟。但我们有机会在弥勒佛时代证悟;所谓「证悟」是什么意思呢?「证悟」就是明白了、了解了,你们不要以为证悟是有一个另外的东西可以得到,不要误会!那么「证悟」是了解什么呢?了解你自己啦!我们大部份人都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其实,你若是真的很了解自己的话,你怎么会苦恼呢?
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而不是了解自己的身体或感受,修行的重点是要了解自己的心!
(B)破受因-触有自性
现在我们常常对人家说:「不要贪啦!」「不要执着啦!」问题是「我们无法不贪和不执着!」
所以现在我们先不谈「果」的问题,我们要先了解感受的因-->「触」。
* 它到底存不存在?
* 当你完全了解「受」和受的因-->「触」不存在时,你的「妄念」和「执着」自然就会消失。
* 我们要先治疗这个「因」!
* 当「因」得到治疗时,不好的「果」自然不会产生。
* 譬如:这整个房间都在烧木炭,所以我们说:「这个房间好热喔!」如果此时有人对你说:「不要想着’热’啦!」可能吗?实际上就是热啊!可是,当木炭烧尽时,你自然就不热了,所以当我们了解「触非真实存在」时,我们的「贪爱」和「执着」自然就会熄灭!因为我们已经去除痛苦、贪爱和执着的因,无因当然就无果!
a.破根境相遇有自性
93.根境若间隔 彼二怎会遇 无隔二成一 谁复遇于谁
94.尘尘不相入 无间等大故 不入则无合 无合则不遇
95.无分而能遇 云何有此理 若见请示我 无分相遇尘
【中观宗】如果「内根」和「外境」有间隔,那么根、境二者要如何相遇和相触呢?如果根、境之间没有间隔,那么它们将成为一体,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遇到谁呢?
「内根」是指我们的五根--> 眼、耳、鼻、舌、身。
而「外境」指的是色、声、香、味、触等尘境。
* 你们想想看:「我们的五根和外在的尘境要如何才能相遇呢?」
* 如果「眼识」和「色尘」的中间有间隔的话,那么就好像你、我处在不同的房间一样,彼此都不会看到对方。
* 但「眼识」和「色尘」之间如果没有间隔的话,那么「眼识」和「外尘」就合为一体了。
* 然而,如果「眼识」和「尘境」是一体的话,那么会是谁遇到谁呢?
【实有宗】「内根」和「外尘」虽然有间隔,但可以相遇!就好像:我们两个手掌,它本来也是分开的。可是,一样可以紧握在一起。
【中观宗】「根尘」和「境尘」是不可能互入而成为一体的。
--> 因为这两者没有内在的空间,大小也相等。
--> 不能互入,就不能完全混合。
--> 不完全混合,就不能每一边都相遇而成一体。
--> 因为我们的「内根」是「无方分」的。
--> 也就是「无」的。
-->「无方分」没有「内在空间」。
-->「有方分」才能有「内在空间」。
就好像:海棉的内部要有空间,才能吸水一样。因此,没有空间的「无方分微尘」可以和外在的物体相溶为一体是不可能的!有人说:「我们的五根是有方分的!所以它可以和外尘相遇。」但这同样不合理!为什么呢?就好像:我们两个手掌可以紧握在一起。但,两只手的手背还是没有相遇啊!它们无法全部融合,这样怎能算是溶为一体呢?所以不管我们的内根是无方分或有方分的,都一样无法和外尘溶为一体。
【实有宗】无方分的微尘在某一边能相遇!
【中观宗】那么「无分尘」就变成「多边」了,这怎么合理呢?如果你能看到「无方分」却能相遇的微尘,那么请你指出来让我看看。
我们「受」的来源是什么呢?
它是由于「根尘」和「外尘」相遇而产生的--> 我们眼观色、耳闻声...等等而产生分别感受。我们以前说过:「为什么我们的眼识听不到声音呢?为什么我们的耳识看不到色呢?」
那是因为眼识没有耳根,所以才听不到声音,而耳识见不到色则是因为它没有眼根的关系。我们的「五根」分别具有让我们产生感受的功能和效用。
b.破境识相遇有自性
96.1意识无色身 遇境不应理
c.破三者相遇有自性
96.2聚亦无实故 如前应观察
d.结成触无自性
97.若触非真有 则受从何生 何故逐尘劳 何苦伤何人
98.若见无受者 亦无实领受 见此实性已 云何爱不灭
「外境和没有色身的意识相遇而产生触!」这句话是不合理的。但如果说「根、尘、识三者聚合就能生触!」这句话同样不合理!
* 因为「聚合」也没有实体存在。
* 一如前面的分析,如果「触」不是真实存在,那么「触」的「果」-->「感受」将从哪里来呢?
* 世人辛苦地追求乐受到底为什么?
* 到底有什么「苦受」会伤害什么人呢?
* 如果有人能洞见没有「真实的受者」,也没有「真实存在的感受」,那么在洞见这种真实性的当下,对乐受的贪爱怎会不熄灭呢?
你们见过「眼识」没有?
* 它不是指这个眼球喔!眼根是可以触摸的。
* 但眼识呢?现代科学不知是否已发现它了没有。古时候只有对五根的描述:「眼根就好像非常微细的一朵花,耳根就像木头年轮中那个微细的生长点,鼻根就如一根细牙签一样,舌根好似月初时分的弦月,而身根犹如非常柔细的绒毛一般。」
* 为什么说「舌根」像「月初的弦月」呢?我们舌头中间这一条中分线是没有感觉的,你们可以去试试看,把盐巴放在这中间线上,看看能不能感受到味道。
* 我们的「五根」是「物质」的,而「六识」则是「非物质」的。
* 因此你认为外境能和没有色身的六识相遇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和石女儿或空中的莲花相遇啦!这是不可能的。
* 为什么根、尘、识三者聚合而产生触不合理呢?我们一般人认为当眼根、眼识和外尘相遇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色了(触),当我们看到色时我们就会分别好、坏、美、丑等等感受。
* 但其实这样的感受也是假相而已。
* 它只是暂时的聚合,就如我们前面讲解人无我时说:「五蕴身是暂时聚合而有,其实没有真实存在!」
「触」是「受的因」,「受」是「触的果」。我们眼见色而分别美丑,鼻闻味而分别香臭...但既然没有真实的「触」,那么哪来的「受」呢?
* 这我们幻觉的结果,当我们了知没有真实的受者--> 我。
* 也没有真实存在的感受时,我们就完全不会去追求外在虚幻不实的感觉。
* 因为我们已经失去追求外在的因!
* 大家都知道「痛苦的来源是欲望」。
* 当我们失去追逐欲望的动力时,我们就会非常地快乐。
* 所谓「欲少知足」就是这样。
* 有些外教徒说:「你们佛教徒每个人都欲求成佛,那是一种大贪!我们就不会,我们只求这辈子的平安喜乐而已,你们的欲望比我们多太多了!」
你们怎么回答呢?好像他们说得很有道理喔?不了解佛法的重点又遇到外道的质问时,我们的立场就变得很模糊。是吗?
* 当你不了解佛法的重点时,「为利众生而成佛」的概念确实是一种贪念。
* 我们初学佛法都贪求成佛得到永恒的快乐。
* 但,当你了解佛法的重点之后,你就会知道「胜义上,无佛无众生」!所以名言上「这是一种贪念」。
* 但,理智量上「没有所谓的贪念存在!」
* 「空」本来就是佛,我们修「空」。「什么都不贪」就是成佛!但一开始就这样子告诉大家的话,没有人会接受。
* 所以让各位有个目标可以求,等到各位绕了一大圈发现什么也没求到时,你自然就可以意会到「喔!原来本来就是这样子」。
* 当你回复原始本初的状态时,就无所谓的求与不求的问题,我们人人本具如来藏的智慧(佛性),无需向外驰求。
所以对了解佛法的人而言:「不需要贪啦!如来藏我本来具足,只是我现在还未认识它而已,无需终日茫茫向外驰求成佛。」
(C)破受境有自性
99.1所见或所触 性皆如梦幻
(D)破受者有自性
99.2与心俱生故 受非心能见
100.后念唯能忆 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领纳 亦非它能受
101.毕竟无受者 故受非真有 谁言此幻受 能害无我聚
眼、耳等诸识所见或所经验到的现象,都是如梦如幻的。毫无真实性。
* 因为受心所和自性相异的心识同时俱起,所以心识不能客观地经验到不相干的「受」,「后生的心」也只能回忆已灭的「前刹那心」。
* 不能当下经验到「前一刹那」的「感受本身」,「感受本身」又不能经验它自己。
* 其他的事物也不能经验感受。
* 因此,真实的感受者终究是不存在的。
* 所以感受也不是真实存在。
* 既然如此,那么如幻的苦乐感受怎能损益这个无我的五蕴聚合体呢?
我们知道眼、耳、鼻、舌、身诸根的状态,但「意根」是什么各位知不知道?「念头」是意吗?如果「念头是意」的话,那么它的「根在哪里」?「前一刹那」的念头是「现在念头的根」!只能这样子说,因为意根是非物质的!
「受心所」就是被感觉者,「自性相异的心识」是指感觉的心;引生感觉的事物和感受的心假如是同时俱现的话,那么我们有个疑问:「二者是受先来还是心先到呢?」
我们一般会回答:「当然是同时啦!」
好,如果「心」与「受」同时俱到的话,那么「心识」就不能客观地经验到不相干的「受」!为什么呢?因为「心」和「受」不是彼此互相依赖而产生的,心是心、受是受,它们同时俱存。
譬如:
* 你们几个虽然今天同时到讲堂来,但却是各自来的,你开你的车、我走我的路,各个不相干,谁也没依赖谁。
* 所以「引生感觉的事物」和「感受的心」同时俱起的话,「受」与「心识」是不相干的。
* 当然有人会说:「受生起后,才产生感受的心」。
譬如:「我们要先听到声音,才能对那个声音升起好、恶的想法」。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也只能说『我们是在回忆前一刹那的受而已!其实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当下的「受」,因为你心感受时,前一刹那的受已经灭了。』
所以不论「感受的心」与「引生感受的事物」是同时俱起,或有先后之别,都没有真正的感受存在!
为什么密勒日巴尊者能够在森林中苦修呢?因为对他而言,「受」并非真实存在!所以他不会对「受」执着,严寒的气候无法对他造成伤害。任何美好的事物也无法诱惑他,因此,对修行者而言,「受」--> 无益亦无害!
而我们一般人就不同,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份子,有时候一点点小事情都可能引发成社会风暴。或者别人根本是无心的一句话也可能被说成含沙射影或指桑骂槐。然后被认真地追根究底起来。
而像我们这些平民也一样,今天你来到讲堂,也许别人刚好没看到,或者他正在想别的事情,所以没和你打招呼,这样也可以让你懊恼老半天。说人家不重视你!别人随囗无心的赞美,即使是谎言,也可以让你「真」高兴,诸如此类。别人无心、你却有意,最后受害的永远是自己!随着外在而心绪伏动,非常地脆弱!为什么会这样呢?太注重「受」了!没有了解「受」的真实面目!
C.心念处
102.意不住诸根 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 余处亦不得
103.非身非异身 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 有情性涅槃
104.离境先有识 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 已生何待缘
105.1识若后境起 缘何而得生
D.法念处
105.2故应不能知 诸法实有生
各位是不是觉得一直在重复呢?不是的!
* 起先我们讲的是「我」存不存在?
* 再来就是「身」存在不存在?
* 接着是「受」和「心」。
* 最后研究的是「法」。
我们要一步步地破除这些执着!
* 「心意」不住在各种感官中。
* 不住在「色」等外境上,也不住在根、境之间。
* 心意既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
* 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心意的实体。
* 「心」既「不是身体」,也「不异于身体」。
* 既「不和身体混合为一」,也「不另外独立存在」。
* 因此,「心意」没有丝毫的真实性。
* 有情心识的本性是超越一切忧苦的。
「心」的本质就是涅槃,它是充满安祥的!
它不是指我们的肉团心,不是我们的心脏。所以在我们的色身中找不到它,但离开我们的色身更找不到它。任谁都不会指着与「我」不相干的外境说:「那是我的心」。
因此,「心」它毫无自性!
三宝经中说:心不在根、境中,故不用寻思!
释迦牟尼佛告诉迦叶尊者说:我未曾见过心,现在没看见,未来也不会看见!
般若经上说:心,体性空,自性光明!
所以不论我们如何地努力也找不到心。这是我们佛教最高见地的教授。
* 佛教徒是「内省的人」。
* 我们要时时反观自照内心的本质。
* 大圆满的囗诀是「心」的教授、禅宗也是「心」的教授。
* 所有的教法都是在调伏心。
* 当我们了解心时,就成佛了。
因此外在的佛像、法会的仪轨、佛学教授,都是属于初学者的基础。并非究竟。以一个了解佛法的人而言,「什么都不做的修行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除了修空之外,我们佛教并没有异于其他宗教的特色,你们想想看:
如果我们以「推广佛陀事业」为究竟的话
那么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在人数上都超越我们许多。
如果我们以为「道场的建设」是究竟的话
那么外边的科学大楼不胜枚举。
如果「济世救贫是究竟的话
那么社会的慈善团体多如繁星。
* 所以佛法的重点在「了解心的本质」。
* 现在我们无法深入观察内心。
* 因此我们要先了解「念头」。
* 我们先观察念头、了解念头、修正念头。慢慢地,我们就可以了解心的本质。
* 「念头」和「心的本质」不一样,念头是「心的投射」,而不是「心的本质」。
如果「离开所缘的境相」就先有「识」
* 那么「识」是「缘什么境相」而生起的呢?
* 如果说:「境」「识」同时存在,那么,既然「识」已经生起了,那为何「还要缘境相而生」呢?
* 如果说:「识」是在「所缘境生成以后」才有的,那么「识」生时,「境相」已经灭了,这样,「识」是缘什么而生起呢?
* 我们大部份人认为「先有色之后才有识,如果外在没有色的话,我们的眼睛看什么呢?」
* 有些人说:「即使眼睛闭起来,我也看得到东西!」
其实这并「不是你的眼睛在看」,而是「你的意识在看!」
* 这是幻觉。
* 「眼识」和「意识」是一起的。
* 「眼识」的作用是「看」。
* 「意识」的作用是「分辨」。
譬如:我眼睛看到一个人,那么分辨那个人是男还是女、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认不认识,等等,都是「意识」起的分别。
-->「影像」和「意念」快速地结合在一起。
--> 使我们动静自由,那么我们的「识」「境」二者是谁先谁后呢?
如果:先有「识」,才有「境相」的话
那么「识」是依据什么而产生的?
如果「识」和「境相」是同时生起的
那么「识」并不需要缘境才能生起啊!
如果「先有境相」,「才有识」的话
那么「识」生起的刹那,境相已经灭了。这样,「识」凭何生起呢?
所以「心」是无生的!
因此我们不可能以正理推知:一切诸法的生起是真实存在的!
一切诸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一切万物」,而「无为法」有三个含义:
1空 2择灭--> 断除烦恼之后的寂灭
3非择灭--> 因缘不具足时,不生果实。
当我们未经理智量地探讨时,「我就是我」,「有就是有」。但,当我们深入地「观待万物的本质」时,就会发现--> 万法皆非真实存在!所以我们说:「诸法皆空」就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大家都那么辛苦呢?因为我们喜欢啦!我们热爱深奥难懂、非自然的事物,超越现象界的现象,那么这些事物是真实存在吗?找不到!我们经过《入行论》的探讨和训练,我们对空性就比较容易了解。那么我们将来有机会进入金刚乘时,就比较容易明白。
如果我们对「空性」不能深入了解,那么学习金刚乘时,会有很多的幻觉和感应。这时,你就会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产生对幻象的执着。那么这个「执着」将成为你修行的障碍!所谓的「走火入魔」就是这样,非常地糟糕。因此我们现在必须从显宗的理论着手,充分了解空性,那么将来进入金刚乘遇到幻觉生起时就不会被它左右。
因为我们经过理智量追寻过了--> 万法皆无实有。
所以我们不会去对它产生执着,当我们不执着这些幻觉时,它就成为我们解脱的助缘。修行的次第就是这样,我们常常说:「诸法远离八边戏论!」哪八边呢?
八边就是八种偏见:生、灭、常、断、来、去、一、异
「究竟的见地」是「不生」「不灭」「无常」「无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广钦老和尚说:「无来无去无代志(闽南语:意思是’没有来、没有去,没有事情。’)!」指的就是这个。
「心」本来就是无生的,所以它怎么会灭呢?
* 心既非因缘生,亦非因缘灭。
* 既非「永恒存在」,也「非刹那存在」。
* 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更没有「住处」。
* 它不是独一的,也非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