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何看待佛法(修学)
 
{返回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7

如何看待佛法

——修学(08级本科班)

    佛法是心地法门,修行如不向内求,反求诸已,永不得解脱。
    一个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质以外,还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根本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物质生活虽靠自己努力可以实现,却老是不实在的,短暂的。如果不善于利用它,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它就会失去,佛陀告诉人们,不要贪著五欲六尘。精神生活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见解,一个人的内心认识。如果一个人思想见解错了,生活里面就很难有乐趣。
    有人说:“我念佛念了几十年,可是却越念佛越贫穷。”说这种话就是没有正见。佛陀又不是我们财神爷。佛陀告诫人们,修财布施“一文喜舍,万文收”供养诸佛菩萨功德不可思议,又有人说:“信佛!信佛!吃素!吃素!一信佛,身体越来越不好,生意越来越潦倒。”这种想法也很怪异,身体不好应该看医生,平时不注意运动,不注重营养,不注重修持,身体怎么会好?佛陀告诉人们,想身体健康应修无畏施。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我们要更加有智慧与积极的面对生活与工作,不能让没有信佛学佛的人看起我们来像个另类。若进行如法恰到好处的修学,那么就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调整适合自身的修学方法。一个不能促进自己学习的方法,反而会让自己误入岐途。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要归依三宝;不然只能称为信徒。想做一位在家修行居士,可以选择不同程度的受持戒律。如五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有些人由于工作或所处生活环境的关系,不可能受持五戒,可以选择性的受持一戒、二戒乃至五戒。不然受戒之后,又会犯戒,让自己生起诸多烦恼。这与学佛目的恰恰相反。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受持八条戒律。佛陀为了在家居士修出世间法而设的方便法门。
    佛陀是证悟了宇宙人生真理而获得了生命的究竟圆满与大自在。他教导我们,幸福快乐来自于慈悲喜舍。慈悲不仅是一种人格升华,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具有慈悲精神的人,会获得一种更为深厚的喜乐,一种精神上的幸福感、愉悦感。带着一颗慈悲的心去生活,在奉献中感受点滴的喜悦,在超越世俗名利的豁达和淡泊中,将心灵培养成能容天地万物的安乐、祥和的状态。用冷峻的智慧,看透世间一切的无常,用最柔软的心对待自己和整个生命,那我们收获的将是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我们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通向幸福之路的一切艰难险阻。

 


{返回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走过的别样:两年佛学院生涯的反思(传仪)
下一篇:2008级预科班毕业感言(昌慧)
 新年感悟(圣祥)
 平淡如水,彭湃如涛——记本院隆光老法师(惟臻)
 放下就是快乐(觉凡)
 何处(道运)
 简单的感触(果彦)
 发亮的莲花——今夜崇福寺动人的主题(宽愿)
 再见香光尼(来谦)
 我的忏悔心声(安心)
 燃灯的心情(会妙)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印光法师文钞》题词的文化名流[栏目:余池明居士]
 感召[栏目:陈大惠居士]
 僧伽罗国的佛教[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忏悔一定要把罪行说出来吗?[栏目:宽见法师·心灵答疑解惑]
 第三品 观总别[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心知假象是修行[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素餐馆之遇[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善根回向」赞[栏目: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
 丛林制度 六、庄严(即供具)[栏目:丛林基本知识]
 明照一隅即国宝?[栏目:情:日本妙语和尚佛理随想集·高田好胤]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