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汉地佛教院校课程设置调研报告(净因、张琪)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48

汉地佛教院校课程设置调研报告

净因、张琪

    微软的盖茨先生早在1994年美国的COMDEX计算机展上就曾提出近乎预言的警告:「我们正跨过一道科技的大门,它将永远改变了人类的教学、工作与社交的习惯,改变所有人与任何模式的商业。它的渗透程度将远超出前人所能预计的。」处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面对多变而又充满创新契机的时代,越来多越的人意识到,“世界变了,教育制度非变不可!”世界各地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课程推陈出新[1]。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早在一九九二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已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便指出,由于原有的佛教教育制度存在五方面的不足,[2]无法培养出适应当今佛教事业快速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改变佛教教育的现状,刻不容缓。
    十八年来,不少佛教界人士把赵朴初居士的呼吁仅仅看成是对佛教教育重视的信号,而非重大转折的契机,使得佛教教育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佛学院校的现状改观不大,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明显,现状并不乐观。
    其实,赵朴初居士从佛教教育目标出发推动佛教教育的改革,抓住了佛教教育的核心问题,至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管理体制、资源整合、特色学院等问题,都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本文通过对佛教院校课程设置的梳理与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今中国大陆佛教汉传佛教院校现状,并与“德、智、体、群、美”整体的教育目标进行比对,以期说明现有佛教院校课程设置之特色与不足,试图化解当今佛教教育中“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丛林熏修”和“专业院校”、“学”与“修”、“道心”与“学问”、“宗教信仰”与“学术研究”之间所造成的人为对立局面,并尝试性地探索佛教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1.资料来源及调研过程
    从2007年下半年起,我们首先收集佛教教育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各佛学院基本资料,制定比较详细的调研计划,为正式调研做准备。2008年,我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调研。
    (一)调研范围:中国大陆范围内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目前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各级佛教院校(培训班),以及若干办学有特色、影响较广、办学规模较大的佛学院(培训班),总计65所。
    (二)调研内容:考虑到调研数据的时效性,同时佛学院数量众多,且语系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学制不同,我们以2006年––2007年各佛教院校设置的课程为调研依据,个别包含2008年设置的课程,共收集了1883门课程。此外,在有时间和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各佛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思路、管理体制、经费、学制、师资、教材、招生、毕业分配等方面的情况做了附带调研。
    (三)调研方法: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全面、准确、详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我们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由作者直接对所选佛学院进行实地调研。
    (四)调研对象:所选佛学院的负责人(院长、副院长)、教务长(教务主任)或监学,也访问了若干任课教师和在校学僧。
    (五)调研结果:1、已经停办、暂停招生、推迟招生、地震灾害等原因而未能进行调研的佛学院有7所,其中汉传佛教4所:九华山佛学院、金山佛学院、黑龙江伊兰尼众佛学院、重庆缙云山慈氏内学研究院;藏传佛教有3所:西藏佛学院、四川省藏传佛学院、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另青海藏语系佛学院因院长有事不在,容后补充调研。2、实际调研佛学院61所,其中汉传佛教51所,藏传佛教有7所,南传佛教有2所(见附录1:全国被调研的佛教院校一览表)。
    因篇幅关系,本文只专注于对汉传佛教院校课程设置的分析。就大陆目前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汉传佛教院校的课程设置而言,我们获得了足够的信息与数据。
    2.课程分析与反思
    “明德格物”是香港大学的校训。“明德”是品德的教育,或人的教育;“格物”是知识的教育。“明德”先于“格物”,这种“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可一直追溯到《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已是当今教育遵循的总原则和方向。譬如说,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同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也为香港在廿一世纪订下如下整体的教育目标,“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4]
    尽管佛教教育确有其独特的个性,然而就教育的普遍规律而言,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确有相通之处。譬如说,圣严法师把培养僧才的目标定为「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而胡锦涛主席以“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作为佛教教育的总要求。这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而被当今教育界视为整体教育目标的“五育”便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展开,同样适用于佛教教育(见表1:“五育”与佛教教育)。[5]下文我们将用“五育”来分析当今佛教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处,在此为基础之上,探讨未来佛教教育发展的方向。
表1:“五育”与佛教教育(1883门课程)
五育
国家要求
佛教要求
课程种类
课程
数量
百分比%
德育226门12%
政治上靠
得住
国格–爱国教育
爱国法制教育
115
6.11%
品德上能服众
人格–人性教育
素质教育
14
0.74%
僧格–信心道念
基本技能
50
2.66%
修持
5
0.27%
发心、明因果
42
2.23%
智育1509门80.14%
学识上有造诣
知识的灌输(契理)1466门77.85%
文化教育
192
10.20%
通识教育
49
2.60%
佛教知识
1225
65.06%
知识的应用43门(契机)2.28%
职业教育
14
0.74%
应用学科
29
1.54%
体育
健康的体魄
卫生学
22
1.17%
群育
“处群”与“合群”的教育
社会公关
23
1.22%
美育
健康情绪与心灵
传统文化0.74%
14
5.47%
文学0.74%
14
 
    2.1德育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对世俗院校而言,德育的目标是兼具培养好人、好公民以及好人才的多重目的.目前各佛学院开设的各种德育课程有226门之多,占总课程的12%。由此可见,佛教界十分重视学僧的国格、人格和僧格的养成。
    2.2智育
    智育则重于知识的灌输以契理,知识的应用以契机。目前各佛教院校与知识灌输相关的课程有1466门课,占总课程的77.85%,知识的应用课程有43门,占总课程的2.28%。很显然,目前佛教学院的教学便重于知识的灌输(表2:智育课程一览表)。
表2: 智育课程一览表(1466门课)
课程分类
课程细分
课程总数
文化教育
现代汉语
63
写作
30
古代汉语
63
成人高考补习
11
历史、地理
45
哲学
43
语言
英语
68
日语
4
原典语言
7
通识教育
计算机
34
科谱教育
1
其它宗教
14
佛教知识
知识的灌输
知识的应用
1509
    由上表可知,首先各佛学院用于提升学僧文化素养的文化课有192门,占总课程的10.20%。由此可见各佛学院对文化课的重视程.这多少反映出年轻的出家人文化程度不太高的事实。以佛教大省江苏为例,经宗教管理部门登记批准开放的寺庙为706所,僧尼3800人,其中僧3000人,尼800人。据僧尼教育状统计,初中文化程度的僧人占60%以上(表3),这是文化课在佛教学院课程中占很重比率的主要原因。
表3:江苏僧尼教育状况统计表
小学
10-12%
初中
50%
高中(含初级佛学院)
30%
大专以上(含高级佛学院)
8-10%
    其次,外语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英语,几乎成了不少佛学院的必修课。这说明,佛教界已意识到外文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我们也高兴地看到,有六所佛学院开始重视对原典语言的学习,其中开设梵文的佛学院有:戒幢佛学研究所、湛山佛学院、江西佛学院(男众部)、武昌佛学院(女众部)、云门佛学院(女众部)和广东云门佛学院(男众部),开设巴利文的有戒幢佛学研究所和江西佛学院(男众部)。这种现象不仅表明中国佛教界开始重视原始经典的学习,而且也让我们见到了中国佛教与国际佛学研究接轨的曙光。当然,当今国际佛学研究者对藏文资料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我们本有学习、研究藏文资料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至今没有一所汉地佛学院开设藏文课,实是憾事。
    在通识教育教育方面也有49门课,重庆佛学院、广东尼众佛学院、空林佛学院和江苏尼众佛学院已开始涉及宗教学概论及介绍其它宗教的课程,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向。
    灌输佛教知识,是佛学院课程的重点,如表4所示,佛学院重视佛学基础课程、佛教史、佛学概论与导读、八宗的学习,至于因明课,目前只有戒幢佛学研究所、四川尼众佛学院、重庆佛学院、广东尼众佛学院和曹溪佛学院开设,而对学佛学的人来说,逻辑方面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相对而言,南传佛教课程被越来越多的佛学院所重视,而至今除了陕西法门寺佛学院有一门“俱舍论颂疏”课外,部派佛教课程并未进入各佛学院的课程安排中。事实上,部派佛教是连接早期佛教和中国大乘佛教的桥梁,对我们理解佛教的教理教义、信仰修持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理应重视。
表4: 佛教知识课程一览表(共有1509门课)
质性
类型
课程种类
课程总数
知识灌输1466门77.85%
佛学基础课程
 
208
佛教史
 
96
佛学概论与导读
 
20
八宗
 
811
其它大乘经典
 
39
因明学
 
16
南传佛教
 
23
部派佛教
 
2
文献学
 
10
知识的应用43门,2.28%
佛教急需的专业知识
管理学(8)
14
财会(2)
公共关系学(1)
文秘学(3)
社会急需的职业知识
弘法(5)
29
伦理道德(2)
教育学(5)
心理学(12)
社会学(1)
医方明(4)
    由上表可见,在1509门佛教知识的课程中, 佛教知识的灌输课程有1466门,占总课程的77.85%,而佛教知识应用的课程只有43门, 占总课程的2.28%.由此可见,各佛学院偏重于佛教知识的灌输,在生活中能够被立即用来实践的实用课程严重短缺,而知识的应用一直是佛教教育极为重视的内容,应当培养佛教急需的专业人才、社会急需的职业人才。就佛教自身的发展而言,出家人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具备以下一种或多种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管理、财务、人事、文秘、公关、图书与档案管理、园林、文物、佛教艺术、寺院规划、设计、建设等。就社会需要而言,出家人必须具备心灵辅导、减压、调解各种问题等的专业知识。这些内容应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佛教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2.3体育 
    在圣严法师培养僧才的目标中,健康被列为第二,在学问之前。可见佛教界老前辈十分重视体育锻炼,使学僧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
表5:体育课程一览表
分类
课程总数
卫生学
2
个人卫生
2
讲座自修
1
体育
16
太极拳
1
 
    2.4群育
    群育是培养人“处群”与“合群”的教育,它将人的发展作为目的,强调个人发展离不开群体,以及在个性健全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群性,促进个性与群性和谐发展。[6]佛教中四摄、六度中都含有群育的成份,应加以挖掘。
表 6: 群育课程一览表
            分类
          课程总数
            劳动
                    11
            出坡
                     6
            实习
                     1
            参访
                      1
            班会
                       4
    由此表可见,佛学院群育课程主要还是集中在劳动、出坡、实习、参访、班会等较原始的活动上,今后应开发众多的群育课程,使得学僧在参与推行各项课外活动时,能高度发挥群策群力的组织及领导才能,继而发展出高度的自信,锻炼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2.5美育
    美育的内涵通常比字面意义宽泛得多,它通过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欣赏等各类艺术,培养和树立一个超越的审美人生态度,使人的生命、人格、心灵摆脱理性追求的片面性,趋向于秩序与和谐,从而使得个体的感性与理性,目的性与规律性协调一致。在各佛学院课程中,美育课已有103门,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表7:美育课程一览表
分类
课程总数
传统文化
14
文学
14
艺术
75
    通过汉地佛教院校课程设置的分析,至少可以说明如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五育(德、智、体、群、美)是当今教育界公认的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总教育目标,这对培养合格的僧才也同样适用。第二,从五育的教育理念出发,道心、修持、求知、学术研究等都是僧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目前佛学院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依然不足。若以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教育而否定其它方面的教育功能,将有违教育规律。第三,社会教育模式成功地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培养专业人才的经验,尤其在平衡「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这为推动佛教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引导佛教教育走向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附录1:全国被调研的佛教院校一览表(61所)
1、汉传佛教院校 (51)
中国佛学院
华林佛学院
四川尼众佛学院
寒山书院
戒幢佛学研究所
江苏省尼众佛学院
重庆佛学院
湛山佛学院
鉴真学院
广东云门佛学院(男众部)
陕西法门寺佛学院(筹)
广东云门佛学院(女众部)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浙江奉化弥勒佛学院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泉州佛学苑
福建佛学院(男众部)
爱道佛学院
福建佛学院(女众部)
四川遂宁广德佛学院
上海佛学院(男众部)
极乐寺佛学院
上海佛学院(女众部)
天宁佛学院
闽南佛学院(男众部)
宝华山律学院
闽南佛学院(女众部)
天台山佛学院
普陀山佛学院
五台山佛学院
空林佛学院
曹溪佛学院
峨眉山佛学院
武进佛学院
广东省岭东佛学院
浙江宁海慈云佛学院
江西佛学院
浙江台州兴福寺尼律学苑
江西尼众佛学院
云南佛学院尼众部
武昌佛学院(男众部)
五台山普寿寺尼众佛学院
武昌佛学院(女众部)
五台山普寿寺尼众佛学院广学部(榆次市大乘寺)
广东尼众佛学院
太姥山平兴寺学戒堂
河北省佛学院
显庆佛学院
湖南佛学院
空林网络佛学院
杭州佛学院
 
2、藏传佛教院校(8所)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云南学衔班(云南迪庆)
甘肃省佛学院
云南佛学院(藏语班)
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学校
雍和宫喇嘛学经班
云南佛学院迪庆藏传佛教分院
浙江三门多宝讲寺
3、南传佛教院校(2所)
云南佛学院(巴利语班)
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
 
(净因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张琪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研究人员)
[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1998年6月25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尹鸿祝,“陈至立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七大进步”,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一九九九年一月,教育统筹委员会(教统会)发表了《教育目标咨询文件― 廿一世纪教育蓝图》;
[2] “第一,在指导思想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对学与修的关系掌握、解决得不够好,这是一些学僧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毕业后还俗流入社会其它单位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各佛教院校进行的均是一种培养通才式的教学,缺乏专才的培养,难以适应不同方面(寺院管理、佛教教学、佛学研究、国际活动等)不同层次的急需。第三,在培养佛教人才方面,只抓了周期较长的佛教院校,忽视了对寺院、佛教团体骨干人员的短期轮训、进修。第四,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教学要求不够明确,教学内容缺乏规范。第五,院校领导班子比较薄弱,在组织教学、行政管理、思想工作等方面还同贯彻上述办学方针存在差距。”“在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法音》1992年第3期,第3页。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4]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1999年9月),「建议的教育目标(一九九九年九月)」
[5] 朱维群, “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在增进团结、凝聚力量中的优势和作用”, 《人民政协报》 2007-11-20,
[6] 参见向春,“中国传统群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8月。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现代佛教教育中教材的重要性——从“藏要”谈到“大藏经选要”(王联章)
下一篇:重庆佛教教育论坛部分讲话稿--佛教教育座谈会
 台湾佛教教育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
 关于净土宗寺院教育的思考(杜钢)
 现代中国青年僧应具备八不二十要(道安法师)
 佛教美术中的审美教育(蔡瑞蓉)
 切勿让佛法的智慧之光擦肩而过(朗月)
 越南的佛教教育
 当代中国佛教教育三题(黄夏年)
 大慧宗杲禅师的居士教育(潘桂明)
 中国近代的佛教女众教育(何建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9. Jivaka, the Buddhas Doctor[栏目:Life of the Buddha]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三讲(第6品)[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四)涅槃妙心 6.转念救命[栏目:善祥法师]
 我想知道出家要有什么因缘?要具足什么条件?[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阿弥陀佛修法开示[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36 金刚正眼(明.千松)[栏目:04 经注]
 四六九 大黑犬本生谭[栏目:第十二篇]
 调伏内心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念佛四十八法 48) 发愿忏悔持名 Vows, Repentance and Buddha Reci..[栏目:念佛四十八法 A Guide to Pure Land Practice]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目录[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