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浅析藏传佛教与藏族传统文化(李霞)
 
{返回 佛教与文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038

浅析藏传佛教与藏族传统文化
李霞
《湖南农机》 
 
    一直以来,宗教与民族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隔离,要想真正的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与它的民族信仰,尤其是宗教,紧密联系起来。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重要的一员,绝对是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的一支少数民族,而要想真正的了解藏族,就必然离不开仔细、深入地了解藏族的宗教,尤其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藏传佛教。有一种很普遍的说法,藏族的传统文化就是藏传佛教。这种说法虽然在今天来说是让人非议的,但它却明确地给出了我们这样一种信息,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主导了古代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时至今日,藏传佛教仍然在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份额。

     一、宗教与民族本就不分家

    宗教与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民族出现开始就有了宗教活动的身影,从某种角度来说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首先就表现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绝大多数民族都信仰多种宗教。宗教史和民族史的大量材料证明,在古代民族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阶段,宗教几乎已经是当时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民族作为原始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延续,自然也就伴随着宗教继承和发展。古代民族发展至今,已约有大小民族2000多个,构成了今日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其中超过100万人口以上的大民族就有300多个,超过l亿人口以上的民族就有7个。事实证明,在世界范围还没有发现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

    宗教与民族的联系还表现在许多民族几乎全民信仰宗教,宗教深深影响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已达到60亿,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口约占到80%。可见,世界绝大多数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信仰着宗教。许多民族至今几乎全民信教。在我国有近20个少数民族曾经历过全民信仰某一种宗教的阶段,如藏、蒙、回、维吾尔等。

    宗教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依赖于民族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但宗教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反过来也要对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共同的宗教信仰强化了民族的基本特征,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宗教对民族的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语言文字形成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某一个民族的成员之间由于有共同的宗教信仰,随之产生了某种共同的宗教感情,从而增强了对同属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对于加强该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一种宗教的传播和发展对某一民族形成的影响尤为强烈。另外,宗教在各民族相互沟通、各民族文明交流过程中,起过桥梁和渠道作用。

    二、藏族与藏传佛教

    在中国最具影响的三个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中,佛教的影响应该是居于第二位的,它与中国的渊源是很深厚的,它是第一个融入中国古代社会的外来宗教,也是第一个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外来文化。并且,佛教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是深厚的。没有少数民族的推动,就不会有中国佛教的出现。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对藏族的影响更是巨大。佛教有一大特点,就是它没有统一的或唯一的权威经典,甚至没有完全统一的思想体系和唯一的崇拜对象。这样一种的宽容性和兼容性造就了佛教的多变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强化了佛教的适应能力。因此,佛教才能在青藏高原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了对青藏高原,对中国,对世界都极具深远影响的藏传佛教。长期以来,藏族文化尤其是藏族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与藏传佛教形成了密切的联系,丰富了藏传佛教的内涵。

    “藏传佛教是公元7世纪佛教由印度和中原两个方向传入西藏,与西藏本土的宗教(苯教)及其文化发生交汇、融合之后,于公元lO世纪后半期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具有浓厚藏文化特点的佛教(俗称‘喇嘛教’)。就传播语言分类,藏传佛教亦称藏语系佛教;但从文化的观点看,藏传佛教则可以说是佛教教义与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产物,是‘藏’化了的佛教,它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深深打上了西藏特殊地域文化的烙印。”

    西藏在1959年以前实行了700余年的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地方政权的强制推行下,在藏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及日常生活中,宗教的影响无处不在。特别是格鲁派的达赖、班禅在宗教和政治上都是最高领袖;原西藏地方政府的任何决议,没有拉萨三大寺代表的同意,很难生效;宗教教义、戒律、寺庙规章都具有法律的效力;数百年藏族社会的每一项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史运动,无不与寺庙有关或带着宗教色彩。在经济上,寺庙集团是西藏民主改革前的三大领主之一,寺庙和宗教界的上层,通过地租、畜租、高利贷和商业盘剥等活动,向劳动人民进行残酷剥削,此外名目繁多的宗教剥削,也以神权的威慑力从信教群众中搜括财物。西藏僧侣在新中国成立前有12万人之多,占西藏总人口的ll%,教义禁止喇嘛娶妻生子,造成藏族人口递减,影响了藏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教育文化上,寺庙就是学校,佛经就是课本,喇嘛就是教师;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无不表现宗教的内容。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一切皆由天命、神权安排的宿命思想长期束缚着人们的行动。生产上,有种种禁忌,许多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被寺庙定为“神山”、“神湖”等,严禁人们合理利用。春种秋收都要请喇嘛打卦占卜、问神,选择吉日。自然灾害被认为是神降的灾祸,害虫糟蹋庄稼,按佛教不杀生的信条,寺庙规定严禁伤害。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从佛教的教义中取得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而现今,藏传佛教已经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成为藏族走出藏区,走向世界的一大助推器,也必然会成为让世人了解藏族的一个必要的、基本的先决条件。

    三、藏传佛教与藏族传统文化

    宗教与民族是密不可分的,同样,宗教与文化也紧密相联的。“没有对新文化形态的需要,就不会有外来佛教的进入中国。”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梁漱溟先生曾指出:“文化以宗教为开端、以宗教为中心,文化为附属。”“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并且至今尚有以宗教包办一切的文化––西藏其一例。”与梁漱溟先生观点不同的是,毛泽东曾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就是说,文化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及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诸形式,它们的基础和来源无疑也是现实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从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来看,在宗教和文化二种社会意识形式中,首先产生的是文化,其次才是宗教等。藏族社会也不例外,先有藏族文化,后有藏族宗教。如此看来,所谓文化导源于宗教的看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从佛教和文化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并非是孪生兄弟,与生相伴的关系,而是佛教思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才将这些世俗文化吸纳到佛教中来的。佛教传到藏区后仍然沿袭了这一传统。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政治、理论、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多种意识形式之联系而形成的思想上层建筑的结构方式中,各种意识形式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诸形式的关系中,这种彼此间的渗透、制约和欧洲中世纪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佛教传入西藏后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与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了政教合一、几乎全民信教的状态。藏传佛教凌驾于藏族文化诸形式之上,占据了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而且还成为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诸多文化形式成了佛教的附庸,成为宣扬、阐释其思想的手段和形式。在这样一个思想上层建筑的格局中,佛教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核心内容。

    藏族文化在通常的理解中,很多人理解为“大五明”、“小五明”,特别是一些接受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较深的学者们。还有一些人直接把藏族文化理解为藏文文字。这样的理解,其范围都太过狭窄,没有完全的概括藏族文化的全部。而藏族的传统文化,有的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两大体系,即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官方文化是古代吐番奴隶制政权及后来的西藏地方政权所控制和扶植的文化,它是宗教为主体的文化体系,苯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官方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当承认,长期以来,宗教文化对藏族文化观或意识形态有着深入的影响,以至在整个藏族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民间文化渊源古老,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在藏族历史发展中,民间文化始终保持着世俗的、积极的、活泼的精神,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简单地说,藏族传统文化就是藏传佛教文化、原始苯教文化以及民间世俗文化。石硕教授在《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的形成》一文里曾写到:“藏族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体。”藏传佛教作为公元10世纪后期以来藏族传统社会中最具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精神力量与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宗教与社会组织系统),它对藏民族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作用同样是十分巨大和不容忽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藏传佛教乃是藏民族的根基,是形成和凝聚藏民族的主要文化纽带。

    四、藏传佛教与藏族传统文化的前行

    俗话说,识实务者为俊杰;顺者昌,逆者亡。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藏传佛教和藏族传统文化一样,也应该不断地顺时、顺境的前行,以便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因此,也就有了藏传佛教与藏族传统文化的转型与重构,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之路。

    传统与现代,不仅仅是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日起,中国就出现文化反思热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价,成为热门话题,讨论“传统”,又离不开“现代”。早在1986年,文化学者庞朴就指出:“学术界的各个领域中都比较关心文化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我们现在要实现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文明古国中要实现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今天我们特别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解决的也正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中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部分。文化学者张岱年说:“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的规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变革性。每一代人都会在继承前人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这是文化的积累性;同时,文化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发生变化和更新,这是它的变革性。当我们考察历史上文化的积累和变革时,我们会发现一些相对稳定、长期延续的内在因素,它们在文化积累中一再被肯定,在文化变革中也仍然保留,我们把这样的东西称为‘传统’。由于传统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和特点。”

    传统文化不是每个民族的全部文化,而是各民族中有历史流传下来的那部分文化,即人们所说的“固有文化”。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这种传统文化,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所谓历史性是指这部分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所谓现实性,是指这部分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仍具有生命力,是一种“活”文化。

    藏传佛教文化并非空洞的玄思,而是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特色。佛法原本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藏传佛教遵行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的“人间佛教”思想,要求佛教徒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身,广修四摄、六度以利乐众生。虽然它的追求是超然的,但其价值、境界和精神却必然地体现在现实存在当中。藏传佛教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离不开人所生存的现实社会和外在世界。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各种文化发生碰撞,就在这种碰撞中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许多宗教文化都消亡了,藏传佛教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就是因为它在对自身文化精髓的继承中不断进行调整、改变适应了社会环境。这也就使得藏传佛教得以延续,得以发展。而藏族的传统文化也在藏传佛教的前行中顺时、顺势地得以不断前行,两者都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为整个藏民族的顺世发展添砖加瓦,使得藏民族挺胸昂扬地站在世人面前,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焦点。

 


{返回 佛教与文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藏传佛教对蒙藏文化关系的影响(傅千吉)
下一篇:传统文化对慧远佛学思想之影响(杨容)
 佛教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浮慧)
 佛教当代社会价值论(刘元春、湛滢)
 传统文化对慧远佛学思想之影响(杨容)
 佛教文化的继承与挖掘(如贤)
 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陈筱芳)
 佛教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韩焕忠)
 北京五塔寺尘嚣世界的一杯清茶
 “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黄夏年)
 中国佛教应走什么道路(何劲松)
 追溯素食主义 阐扬宗教文化(吴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猫头鹰的孩子[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勇猛心易发 长远心难求[栏目:宽运法师]
 普遍胜利 - 慈祥的朝圣者[栏目:普遍胜利·普巴扎西仁波切故事]
 2003年我国的佛教研究综述[栏目:黄夏年教授]
 悟空性不离缘起之智慧[栏目:传喜法师]
 入佛境界“大方广”[栏目:传喜法师]
 八、修习苦谛[栏目: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悲欢离合犹如鸟语花香[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名色法是不是生起的同时,就灭去呢?在电子游戏里杀人、杀动物会犯戒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不用整容,心美相貌就美[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