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中的生态智慧(释宗舜)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6

佛教中的生态智慧 
释宗舜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现在大力倡导保护生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佛教中关于生态的智慧是值得借鉴的。佛教是一个充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这一观念从最初起,即通过佛教的教义和戒律得到传播与实践。

  佛教把生命状态分为两种,即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人与动物等属于有情众生,植物乃至宇宙山河大地属于无情众生。佛教虽然肯定人在六道中的特殊性,同时也强调,因为六道的轮回,一切有情众生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亲缘关系。《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从这点出发,佛教坚决反对杀生,不仅不能杀人,也不能杀害其他五道的有情。不仅不能杀害,也不能损恼他们。佛教戒律里面,有很多不得鞭打牛马、让牛马过于负重的规定。而对于大心菩萨来说,更是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所以,佛教对待有情众生最根本的两点,是平等和报恩。

  佛教对待无情众生的态度,与对待有情众生的态度是紧密相关的。佛教并不因为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的“无情”,而轻视它们甚至滥用和浪费它们。佛教把我们由于过去世之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称为“正报”,把国土世间等无情众生称为“依报”。佛教认为,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也就是说,“依报”的好坏,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的。如果有情众生都心存善念、勤行善业,则“依报”就会变得美好,如:和乐、富足与庄严,就是由于阿弥陀佛及往生有情的功德所感。反之亦然。从这一点来说,佛教更强调“人祸”,而不是“天灾”。从佛教的观点来看,重点不在外部的自然界,而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不断的内省,迁恶向善,由“净心”实现“净土”。佛教戒律中规定,不可“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梵网戒》),比丘不得“踏杀生草,断众生命”(《四分律》),并反复强调对自然财富的珍惜和合理利用。甚至在合理合法的饮食之时,也要“食存五观”,要观想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所费功夫甚多,而且施主减其妻子之分,为求福而施,故受食时,要“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要反省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受得起施主的供养。要对于饮食滋味不贪美味,不憎粗砺。要把饮食看成是治疗“饥渴疾病”的良药,为修成道业而受用饮食。所以,佛教对待无情众生最根本的两点,是自律和珍惜。

  佛教生态智慧的出发点是慈悲的精神。当我们用慈悲的眼与心去对待一切众生的时候,时刻不忘众生成就了我们,我们就能与其他生物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作者为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员)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庄严国土 绿化心灵(源利法师)
下一篇:关爱自然和社会(彭马田)
 佛教与环保(道真)
 韩国佛教环境21世纪议程——以韩国佛教界环境活动为主(金在一)..
 佛教依正不二思想的生态实践智慧(王春华)
 佛教生态智慧的当代意义(王英强)
 环境保护:佛教的自觉认知与践行事迹(陈建勤)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关爱自然和社会(彭马田)
 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吴言生)
 佛教与生态文明
 找回真正的身心生态家园(安金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句经要义 第十五品 乐品 新娘的爱恋 寂静涅槃最乐[栏目:法句经要义]
 玖陆 出家,就要“开心”[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正本清源 广弘正法[栏目:传喜法师]
 谈感应与神通[栏目:黄国达居士]
 天台智者大师的教相判释学说(张风雷)[栏目:天台宗文集]
 相应4经 毗婆尸经[栏目:相应部 12.因缘相应]
 从玄奘三藏遗骨说起[栏目:东初法师]
 浅谈藏传因明和内明的关系[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四届:在闭营式上的讲话(扈本训)[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堪叹世人不如马[栏目:邹相美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