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一讲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44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一讲)
(5月18日)
甲一、宗述
《大乘百法明门论》大家很熟悉,但是要真正学懂、清楚、到位,很不容易。
【反观自心】自己能否真正认识自己?
实际上这种说法出现了两个“我”,“我”认识“自己”,这是有问题的。
【学习内容】怎样认识,认识的过程、状态、结果,认识的结构、系统性、完整性等,都是唯识的内容。
 
甲二、常见问题及原因
乙一、总说
【原因】我们常眼光短浅,只看得到眼前的、局部的、片面的、表象的东西,看事物不周全、不系统。
【现行】我们的认知、所思、所想,常常自我矛盾,久了就会得病,得心病,焦虑、彷徨、烦躁、对他人怀疑、猜忌,导致自己分崩离析,把握不了自己。
【对治方法】学习佛法,学习唯识后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如理认知】唯识就是告诉我们认识的方法,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的方法、过程、训练体系。
 
乙二、对外境认识不清
喻1:一颗树,靠得太近只能看到树干、树枝或树叶,不能看到整棵树的完整性;靠得太远又认识不清是什么树。
喻2:对花、草、树统称为花、草、树,实际上每一种都是不同的。如有的草吃了能治病,有的草吃了会中毒。
认识不清楚则会导致种种冲突。
【如理认识】学佛法是要求真实,要通过认识自心更清楚地认识外境。
 
乙三、对内心一片模糊
喻:诵经,同时开始,但结束时间不同,却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出现问题时,我们不会认为是自己有问题,容易互相埋怨、观过。
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无心造成的,无心是因为无计划,说明我们愚痴。
 
乙四、问题症结
我们不能系统、完整、清楚地认知事物,是因为我们没有心力,内心没有力量去缘更多更广的境界,力量不足。为什么会力量不足呢?因为内心的烦恼障、业障重,内心不灵活,缺乏对外境的辨别力、决断力。
 
甲三、如理修行
乙一、安住当下
【何谓修行】学佛、修行、修心,就是修改、修证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好坏又导致了我们的行为好坏,因为心是指导身语造作的。
【正明】心态:内心的状态,尤其是当下内心的状态。
【辨析】我们的心态更多时是过去状态的等流。
喻:看到一个人,如果他过去对自己不好就会厌恶、排斥,但当下他可能是来帮助自己的;如果他过去对自己很好就会欢喜,但当下他也可能是来干扰自己的。
【错误现行】我们不会认识自己和对方当下的状态,而以过去的心态来面对。
【师父破斥】这都是不正知、不正念的表现,是很大的问题!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我们生活、工作上迷茫,判断出偏差。
【如理认识】佛法非常注重所缘境,即当下所面对的境界。
喻:吃饭。当下要吃饭才能饱,昨天吃得再好也没有用,你今天依然会饥饿。
【错误现行】我们容易把客观外在的事物当做昨天、去年、过去的结论(来看待)。
 
乙二、认识无常
学唯识、学佛法就是培养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起心动念。
【错误现行】生死、生命、悲欢离合、事物出现变化时,我们就会忘记无常,认为事情本来应该这样。如时间到了就该上课,时间到了就该吃饭等等,内心是一种常执。
喻:教室里常常坐40多人,某一天坐了70、80人,就会觉得人多了;某一天只坐了20几个人,就会想:“人怎么这么少?”
【何谓常执】内心有一个概念、标准,认为外在应该如何,这就是一种常执。
外在不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
【如理认识】无常,就是指众缘和合。无常,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相互依存的重要。
能认识到这一点,是了不起的觉悟。
【智慧认识】通过认识众缘和合,就能知道什么缘和合能感什么果,反过来,通过感什么果就能知道是什么缘和合而成。
【策励大乘发心】成佛、行菩萨道要大愿力!
【团队方向】一群人要成办一件事,必须要认识到众缘和合,哪里不和合了就去纠正。
【师父破斥】不要认为只要自己做好了就可以了,别人做不好没关系,甚至看笑话、庆灾乐祸,这个心态很成问题!
 
乙三、如理听闻
【总说】听法,闻法意乐、求法动机很重要。
    心有问题,不管听什么都会有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器过”,本身容器就有污垢。又如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
    要解决心的问题,使之真实、清净,并让它长期持续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
【团队殊胜】要透由法会、同行、道场的加持力来纠正,若没有外在的行动力强迫、促使自己发心,很难做到清净、希求。反之,如果这么强大的外在都无法改变,说明我们的状态有问题。
【错误现行1】妄想、执着、分别,喜欢某部经某部论,喜欢某法师,喜欢某种表达方式,对此产生习惯。
【错误现行2】学得越久越没有耐心听别人讲,越没有耐心学习经论。
【错误现行3】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告诉别人,乐说欲强,是烦恼的表现。
【如理认识】讲闻佛法,必须要因缘成熟。
【师父提策】学佛意乐的把握、动机的持续,是要常常提策的。
 
乙四、不忘初心
【反省】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是为了学佛、积资粮。那我们有没有去积资粮呢?有没有积到资粮呢?
【究其原因】我们没有积到资粮,不是因为这里没有资粮,而是自己的问题,是因为忘记了初发心。
【师父破斥】但是我们察觉不到,反而认为自己比别人学得好、学得多,做事比别人好,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心态上很大很大的问题!
 
乙五、依相起修
【如理认识】修行分为无相修(如禅宗)及依相修。唯识即是了解、辨析所缘境的状态、行相,让这个境界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对当下的心相把握得住。
【正明】心相:内心的状态。把内心的状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是概念。“百法”即是对心态的分类、归纳、定义、界定。
只有对这些状态了解清楚后,才能对症下药。
【修行方法】把此时此刻的状态了解清楚,掌握对治方法,依靠内心的力量去修改。内心的力量即是行持的力量。信、解、行、证,听经、看经,都是“解”,行持才是“行”。
 
乙六、培养信心
解、行的前提是“信”,相信与怀疑是不一样的。
喻:两人相处,如果你不相信他,就不会听他的话。
只有听了才有办法解,解才有办法行。
【师父策励】我们对佛菩萨、对经论要相信,相信他能带领我们究竟离苦得乐、出轮回、转凡成圣。
如果不相信,就无法解、行。
【观察思维】如果同修之间有违缘,正确的话就听不进来,因为我们对别人不相信。
 
乙七、体会意趣
学佛法、学唯识,要辨识自他心相,达到解行相应。
【体会愿力】“愿解如来真实意”,经、论、法师都不是随便说的,语言是次要的,能够理解背后的意趣很重要。
喻:土、石、木、钢筋水泥做成一个房间。要盖一个房间是有愿力的,我们用它来讲法、来修行,它就成为了三宝的道场,与仅仅把材料堆成一堆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把人聚到一起也是有愿力的,法师开示也是有愿力的,讲法的人有讲法的动机和意乐,闻法的人也有动机和意乐,这些都是需要检验的。
【深入检验】检验(我们讲闻的动机和意乐)是否有偏差、过失;我们是否有能力来检验,能否检验得到,如果(检验出来)有问题能否调整,这些需要去修行,而不是(只谈)理论。犹如生病,抓药,吃药,药必须要吃下去才有用。
 
乙八、善观因缘
【应机譬喻】大家上山,或出家或做义工,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成佛,但因缘各不相同。我们能否观察到缘起的现象、空性的本体?能否把握千万种因缘?
怎样认识因缘、现象的差别性?要看内心是否有力量。
【如理认识】苦、乐都是有因缘的,苦乐是内心世界的状态,外在的人事物是现实的状态。
【从外至内】若对外在都不了解,如何了解内心?通过外在的清明来了解内心的状态。
【认识苦乐】痛苦,是杂染的;快乐,是清净的。痛苦,是世间法;快乐,是出世间法。
【生命本质】人生命的本质、本体都是心念,念头转变了,生命的状态才会转变。
修行就是把握、修行自己的念头,念头改变了,生命就会改变。
心念、心所,要生起来都是有因缘的,不是偶然的。例如不是想惭愧就惭愧,想无惭无愧就无惭无愧的,内心实际没有这种状态,却认为有的话,仅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心理。
 
乙九、深入内涵
【错误现行】我们常常要说的话与内心要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把握关键】语言是其次的,心态才是最关键的;名相是次要的,内心的状态才是关键的。
喻:佛、菩萨,我们听到“佛”、“菩萨”的圣号时,心中是什么状态?这是关键。我们如何生起这个状态?常常,文化程度低、初学的人有感受,学得久的人反而感受弱,最后就没有了。
【认清原因】这说明高知识、久学的人偏理论、概念、名言,与佛法的内涵不相应。
 
甲四、破除邪执
乙一、唯自受用
【师父破斥】佛陀说的法怎么只能自己受用呢?法法都是一样的。
【错误心态】怕分享心得,不让别人知道。
【师父强调】一定是自他受用才是法,佛法是普育群机的,大根器的人听了大彻大悟,小根器的人听了也有受用,不可能只有你受用,别人不受用,这肯定是不对的!
 
乙二、不识止观
对佛法的理解、体会,要靠智慧,要靠止观。听闻是善巧方便,都是为止观做基础的。
【如理认识】观,是观心相;止,是止心相。观,是动态的心相;止,是静止的心相,都是谈心相。
对外境提起心力观照万物,散乱、寂静时是不同的。
调息方法很容易训练,但要认识心念是非常不容易的,人的心念是非常复杂、繁多的。
佛法要靠熏习,熏习成种。天天熏习,法义才会显现。
 
乙三、违越次第
【错误认知】我们常常认为学习一门就好,学一部经、一部论就好;我们常常会认为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是矛盾的。
【如理认识】一门深入不是得少为足,广学多闻也不是散乱无章的乱看。
【思辨】佛为什么要讲这么多经,三藏十二部?为什么不像基督教只有一部《圣经》、伊斯兰教只有一部《古兰经》一样?肯定是有原因的。但不等于三藏十二部所有都要研究。
【广开法门】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就像八万四千条路。
喻,北京城有这么多楼房,有这么多条路,这么多门,这些路通向哪里?门通向哪里?门和路都是相通的,但是你不能这条路也走,那条路也走。比如来龙泉寺,你本来走这条路,走了一半又换另一条路,你走的路越多结果你越晚到。事先要搞清楚地图、路线,但是走的时候一定一条路通到底,即刚开始要广学多闻,然后要一门深入。
【问题症结】问题是我们刚开始广学就乱了,乱看,几年后就没兴趣了,觉得这个经我也看过,那本论我也看过,没有希求心了。没有希求心就完了。很多人学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有次第。
喻:看说明书好像很容易,可是要你自己去造一台电脑出来,你肯定造不出来。(理解:经论好比说明书,佛菩萨已经实证后写出来的经验报告,看起来很容易,可是我们自己没有修行经验,光靠看不可能达到如此境界,必须按照次第去做才能真正成功。)
 
乙四、随自意乐
【师父破斥】不能根据我们的偏好来选择佛法,因为我们的偏好一定是随顺我们习气的,而修行一定是逆着习性的,这样才能对治我们的执着。
百法明门论第一句就是“一切法无我”,佛法的根本教义即苦、空、无常、无我,只有通达了苦、空、无常、无我,才能证得涅槃。
 
乙五、不善用心
    我们听经、听法,不在于听法师在讲什么,这已经是第二层的功夫。要听法师是如何理解、讲说的,能不能把握住法师说法的意趣?
    如果我们听法不能善用其心,那我们的行为就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若能善用其心,讲闻相应,才会有真正的受用。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二讲
下一篇: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8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一讲 上篇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二、调伏烦恼须实修·智慧觉照净自心..
 认识人生之一 4
 华严札记(十一)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下篇
 细心体会佛法 1
 生命整体性的意义 1
 生命整体性的意义 7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10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4-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诽谤上师...做了忏悔,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很罪恶。此时要如何自我对治?[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虚云老和尚对永明延寿思想的继承与发扬(黄公元)[栏目: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