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第六讲
首先是分别,其次是执著。因为你有执著的观念,然后再加以分别,这就是反复熏习无明的一种行径吧。而我们修学般若思想呢,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能叫自己能从现象当中去得到一切的证悟,这就是我们修学般若思想的根本所在。
般若思想是为了能够从现象实际有的东西,实际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到好象是实在的东西,但是它恰恰是心的边际,它存在于心际之间。这个际是什么呢?是边,它靠着心边,靠着我们那个意,就是说能觉的感受,那个能觉的感受它的存在,导致我们对周围的东西有分别有执著。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无明的熏染,无始以来那个东西,看似好象特别复杂,特别不好理解,而且那种力量特别深,它深入你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说一旦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去对待这些问题所在呢?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对自身生命现象的那种理解,就应该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正确的认识。所以说这个般若思想,就让我们能真正的看透现象,认识清楚,因为我们发生的每一个生命现象,我们并不知道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生活在一种迷惘当中。
你比如咱就拿吃东西的人来说,我们天天就认为,饿了吃东西,那是天经地义的,就是这一个简单的习惯,它带给你的效果绝然不同,就是说我们这个习惯它带给你这个色身生命的效果绝然不同。吃东西就分出来好多好多,吃得冷落酸甜苦辣咸全部都出来啦,每个人吃东西嗜好不同,所以说他接受的东西就不同,但你有一个共通的现象是啥?——你得去吃。你不吃,没有办法延续这个色身的生命,所以这是所谓共通之性。这共通之性恰恰就是诸法平等性之所在的关键点,我们天天说的“若见诸相非相”,什么叫诸相呢?诸相就是我们吃的任何东西酸甜苦辣咸好吃难吃的,这叫诸相。我们必须得吃,这个吃对于诸相来说,它叫非相,为啥?这个吃,包含它这些东西,它对它来说,这叫非相。你说它是它吗?它也并不完全是它。知道吗?这是通向理体法身的一个路径。
而我们修学般若思想是怎么样一个过程呢?要把那个现象的东西,通过你的能觉思维性,去运归到本体里面去。这个说运呢,也有点牵强,就怎么样呢?让它返本还原。因为你去注意那个现象的时候,你就被它约束住了,这就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
什么叫心呢?能吃的这个叫心,这叫能觉嘛,能觉心,所觉境就是吃的种种对象。你吃的什么东西,跟你能吃的那个心其实是没有关系的,它作用在哪儿呢?作用在你这个身体当中去了。你说你饱了,是你饱了吗?是你这个感觉在饱了。就从现在科学上也能分析出来,我们吃饱了以后,这个胃有一个植物神经反射到中枢,是你这个神经告诉你饱了,但是饱了是这个胃在有感觉,跟你大脑有什么关系呀?你大脑饱没有?
我们只注意:“哎,我吃饱了,胃才能感觉。”其实不是胃的感觉,其实是你大脑中枢神经,这是从现在科学上讲的道理。我们吃的观念加吃的行为,产生作用力,产生我这个饱的心有了,认识有了,心满意足了嘛。好象是有感觉,我饱了,那你既然饱了为什么还会饿呢?
因为你妄想心没灭。妄想心灭的的话,象乌龟等冬眠的动物,它多少时间也不用吃,我们自己也经过七天,你妄想息灭的时候,你对吃的那种执著和妄想,你放下这个观念啦,你这个身体就产生变化了嘛,你不一定要通过嘴巴去吃,对不对?所以这就是生命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解脱的过程。
去返观一下我们去断食的那种感受,是什么在改变了呢?观念、信念改变了嘛。你信念改变了,现象就会改变,因为信念理解程度不深,就是我们信念的那种信力不深,所以说它力道就没那么深。你看道士修炼辟谷,他可以几年甚至多少劫不用吃,他照样活得好,服气升仙嘛。但是他那样就偏执受了。
而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明白通过这个现象干什么呢?要明白我们这个生命它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它是可以变化的,在真如本性那个作用下,它可以任意变化。什么叫任意变化?咱就说人,小的时候长那个样子,一直到老,你看他变了多少?变了几张脸。大体上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十年一个变化。
从哪来变的?就是你的心态变了,你的认识已经改变了,认识改变的时候,这个身体呀,这个色身就会改变。因为啥?因为这个色身,就是你这个心的影子,妄想心的影子。就象我们照那个影子一样,我们这儿变了,影子才能变,这是依报环境。
所以说这就是存在于观念里头的力量。这也就是那天我给你说的一句话,佛祖教你一个现身成就的一个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观无量寿佛经》所教授的方法,这个《观无量寿佛经》看似简单,并不简单啊。为啥称为《观无量寿佛经》呢?你首先看你的观念跟阿弥陀佛统一了没有?这叫观,叫正观知觉呀,你这个观念跟阿弥陀佛完全是统一起来的时候,你产生的念,就是一念正觉,这是正观哪。
所以说《观无量寿佛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真正的跟阿弥陀佛统一呀,以无量的心体来运行一切的生命开始。《观无量寿佛经》里头讲的什么水观哪、落日观啦,你有那样的心量,那怎么叫落日观?那是人家叫你凝神定心,那怎么就叫现身成就了呢?就是要我们这能觉的心,能够改变世界,就是改变你所依的国土。但是你要不发明那个正觉性的话,你弄的东西,都是业报。
他叫你闭目去想,想太阳,要是你不发明心体呀,你想不出来。你想想想,会出毛病。徐居士他那朋友就修那个落日观,修成毛病来了,睁着眼闭着眼都看见大太阳了,吓坏啦,睡不着了嘛,因为啥?因为你那个心体呀,就是说你认识没有改变,你认为你还要修习呀,要怎么样怎么样,对不对?因为你落日观有了,啥叫落日观?就是说你那个精神致心一处了,你致心一处了,你的心量没有改变,你还依着你原来那个心量去修那个方法,那就叫什么?驴唇不对马嘴了嘛。那一下子他就慌了嘛,因为他生命的轨迹完全开始改变了嘛,结果叫我们徐居士给人家乱教一通,就说:“停止停止,赶快念佛。”可惜呀,真是可惜,这善根发现,没有了。
所以说现在的人真的不懂那道理,一昧的盲修瞎练。依着这个般若特性,咱都给你批驳一下。啥叫破无明呢?我这几天都给你解释过,什么叫无明状态?人家这个《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你不能离一切相,你对境生一念,这就错误了,对不对?第九品说嘛,斯陀含、阿罗汉都不能作是念,我得什么什么道,这就是从初发心就告诉你,你不能说我为了什么去得。
前面第九品告诉你什么?修学的圣道位,那是什么,那是你自己契入的契入点,契入圣法解脱境的一个契入点,并非是说你这样修修修修最后的结果,不是那样的。就是我从哪儿开始修?从哪?这个好比初果,这个初果位是我适合的东西,适合我现在的这个力量,并非是说你要修修修修,你得到一个什么初果位。
这个叫果觉呀,从果觉向因位看的,彻果合因哪,我彻底明了果觉位的一种作用,然后我去看我的心因动机。这个绝然不同于他们那个“我要修什么……断尽什么什么多少品见惑多少思惑,然后我证什么什么果位”,啰嗦这么多干嘛?直接你就看它的果觉思想是什么,对不对?这就是所谓的传承和不传承的东西。
你不传承的话,你没有传承的那种力量,你想修个初果位,我告诉你,可以说简直太难太难了!因为啥?因为你那个见思惑你不可能照得到!我们一直就生活在我执我见当中,对不对?你能打得破吗?你就生活在这里头,你怎么打破?你就没有所依境所对境,你根本没有办法看到自我的那种意识,对不对?你觉得看到自己还对呢。你依着那个我不放,坚固我见不放,你证什么证?
所谓证,是什么?依那个理而去行持,得到的一种证明,是这道理吧。我们知道什么叫证了,你先明其理嘛,先明其理而入“慧解”位呀,入慧解位自然发起现行而入“正解脱”位。慧解是因,正解脱是果,行持位那叫果,这叫因果概念,这个叫修行当中的因果。
佛为什么分出四十四位法身大士呢,就是说把修行的菩提路分成多少多少个阶位呢?因为每一个人的心态、心量不一样,他就分出来这么多所谓的层面嘛,是为了适应众生的种种心机呀,心的机缘,你认识的开始、契入点不同,所以说他发明的迹相不同,而并非是说什么你要什么修行呀入初果位,要是那样的话,我告诉你,不存在佛经上记载的,你看佛经上记载好多那个,你看佛祖一说完法以后,好多人得什么什么位了,你说那是“修”来的吗?
佛初度五比丘成阿罗汉位,他们成阿罗汉,我问你,那是“修”来的吗?那五个人当时不是没修行吧?修来修去为什么他不成阿罗汉呢?佛祖一讲,成阿罗汉了。是这道理吗?哎,显发出来的嘛!显发出来的,所以说这个概念绝对是佛陀当时这样流传下来的,而不是我们现行的流传的说:“你修修修……”。
你不明心体,不明理体法身的概念,你修什么修啊?你连规范行为你还找不着那个行为轨迹呢,你修哪门子?你看你自己适应哪一个,就是说,你发明了心迹,你愿意达到哪种地步,自然有与之相应的方法给你,这时候呢叫慧解,你明白这个方法了,这叫入慧解位。入慧解位,然后行持嘛,发起现行,入正解脱位。所以说人哪,搞不清楚这一点的时候,就迷惑了。第九品核心的概念,就是这个意思。
第九品,包括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都是依什么去做的?它依那个心体去做。你不明白心体,你根本不知道它说的啥。什么“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吧?你根本不清楚它说的是什么。名为入流,入什么流呢?入圣者流。什么叫圣者流?你得讲清楚什么叫圣者流啊。何为圣者?圣者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什么叫圣者?能思为贤,他能够去想明白这个道理,是为贤达。他能够想明白又能完全去做到,这叫圣,而且是不生二念的自然的去做。那个凡夫就不一样,凡夫他能想,又不能做,能做,又不能想,始终处在矛盾的一个状态下。
仔细观察,有时候你想去干个啥事,做不到,对不对?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有时候不想去做个啥事,偏偏得要去做,是这道理吗?你作不了主嘛。人家圣和贤呢,贤达是思想作主,行为作不了主,入慧解位呀,你能入慧解位你就成为贤人了,但是你要入圣解脱位的话,那就是你那个行为跟信念完全就统一起来了。这样的话,你就明白什么叫圣人什么叫贤人什么叫凡夫。
什么叫初果圣人呢?叫入流,何为入流呢?无所入。什么叫无所入?它没有所对境。所对镜他不在乎啦,所对境对他没有影响,这种行为和观念完全统一起来的时候,你就叫初果圣人。那你要是不理解的话,你没有发明本体的话,发明空性的话,那你……你去理解吧,想破你脑袋你也想不出来什么意思。
它本身是离这个文字相的,你看,人家告诉你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嘛,啥叫不入呢?我们的心念、能觉心根本对色声香味触法不会产生分别念,连分别念都没有,你何况执著呢。连分别念都没有,就没有执著了嘛。这叫初果修行的方法,你能够这样去做了,换句话说,你对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完全没有影响的时候,安住于真理本体的时候,这就叫所谓的初果圣人。
色声香味触法,法是什么?分别嘛,是非嘛,有意能判断是非。你能够把你现在这个搞清楚搞明白,这就是所谓入流了嘛。然后我告诉你,你等于舍这个而入了圣者之流。什么叫圣者之流?就是说你跟这整个宇宙生命的体呀,它就相合了,等于舍去浮尘根而进入到圣义根里头去了,发起圣义根的作用了。舍去这个劣根的作用,而发现我们本有的圆满作用了。不要说入圣果位,就是你能能够入慧解位的时候,你就会现你那个因缘性就变了。你发生慧解了,你周围的福德因缘就变了,就已经开始要变化了,随着你开始证入的过程,你那个所有的这些东西就开始发生变化了,那个变化微妙,它不是你那个粗略意识能意识到的东西。
欸!事后了,欸,你发现这个事儿怎么这么好玩呢你看,往往事后了你会发觉。现在就是说,在事前你都不知道,你想过的这事,它突然出现了,当时你就没有觉察,事后真的,欸!这个事好象满我愿了哦,这么巧合呢。你说这一件巧合行啊,两件巧合行,你三四五六七八件一个劲要巧合呢?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哎,还真有这么好的事儿。你只要能入慧解位,这些一切都要发生的。这是第九品,我们大概回忆一下。
而这部《金刚经》呢,它是出生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第八品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这点,你更注意刚才我给你说的那话,一切诸佛叫果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叫因位,你就知道:修行成佛是有办法的!它并不是那种盲修瞎练的“你念佛吧!念佛就能成佛。”念佛怎么就能成佛?这里头关键有一个环节,他搞不清楚,你搞不明白的时候,它肯定就没有成就。
你看,“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什么意思呢?是成就圆满果报位的那个方法也在这里头呢。你没有依法可循,你怎么能找到结果呢?就这道理。我们今天学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而净土是什么呢?土在这里念净土(音du,去声),念土就念土(tu,上声)吧,念惯了。净土就是圣者、菩萨、佛,他所居留的清净的国土,是他那种生活的环境。我们这个环境叫秽土,污秽的国土,咱这个国土飞沙走石的,粪便臭秽,你看咱们家好象挺干净吧,其实你看大街那个粪沟……你去想想吧,这叫秽土啊。
为啥叫秽土?因为我们的心有烦恼,感召而来,烦恼就象尘土一样,就是污秽,所以说就感召生活的环境呢就这么滥,知道吗?那佛菩萨所居的净土呢,是清净智慧所感召而来的,清净的那种功德力而感召而来的,所以称为净土。
为啥称为庄严净土呢?庄严,我看,我们要把自己家里装修一下,去搞得很好看,人一看,很漂亮,严净嘛,庄重严净,每个家里你都不希望象狗窝一样对不对?都希望搞得干干净净住得很舒服,这叫庄严净土,对不对?其实是庄严谁呢?庄严你自己的感觉。
你想,咱就往前推二十年,你绝对不敢想你有现在的居住环境,为什么?没有心哪,知道吗?心量没有达到。你现在有这个心量了,又有想法了,有什么想法?我的环境会更好,我要更好的环境,要更大的房子,要什么什么,这个想法升华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福德资粮,所谓有福报有资本了,所以你就把你最好的愿望呢,在你下一辈人的身上都实现了。你住的环境凑合点就行了,一定要给孩子……“哎呀,给孩子买房子啊,干什么呀……”是这道理吗?这就叫业力相牵。所以说业力相牵你不得自在呀,最后你还是这么受苦啊。这也是庄严净土,但是你这个净土呢,就只限于你这个家里头这一块,只限于这一块,所以说你这个福报只能在这一块当中中体现出来。
菩萨和佛不一样啊,因为菩萨和佛人家是心量大呀,人家以三千世界为国土,为人家的依报,那个是他的心体所现,所以说处处皆是他的国土世界,对不对。他怎么去庄严?他用他辛勤的修行,把心量打开,心光发现的时候,就是智慧力量升起来的时候,智慧是什么?是福报的根源哪,你有智慧才有福报,所以才能庄重严净你的所依世界所依境界的好处。你没有智慧没有福报,你怎么去庄严你的世界呢?
这很简单的道理,那你说我们怎么叫庄严净土了?你发现你在哪都心情乱糟糟的,你一回到家里头,“啊,舒服点了”,心清净了嘛,因为念力专一了嘛,“这是我的家哟。”然后念力就开始转移。但是每个人都不一样,妇妇女同志在家里头,她的事就多啦,收拾这个收拾那个,洗碗刷锅看孩子……哦家伙,家对她来说简直不叫净土,简直叫工作环境。所以说她对家的感觉跟男的对家的感觉不一样,所以庄严那种行为就不一样。她怎么庄严呢?她就要收拾收拾呀,摆弄摆弄呀。你看我们L居士……哪弄两朵花呀,这感觉挺好,这是她庄严的行为,她通过这种行为来庄重严净她所居的世界。那我们Z居士呢, “这个教给你了,我只管挣钱”,揽过来给你去弄就好了,对不对,你看,这是他的行为。
所以说这个合成的东西就叫世界,那为什么国土不净呢?因为你是两个人作主的,两个人当家的,你两个人的心得往一处使,你那个国土就净了,知道吗?这叫心念达一了嘛,你达成共识啊,你家才能净,所谓家和万事兴就是这意思。你达不成共识呢,你往东,他往西,你都不愿意进家了,你一进家心里就堵得慌,对不对?你那个家就起到什么作用呢?相反的作用了。你那家就不叫净土了,叫地狱了。你看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家,他对家的那种观念变掉了,所以说从这道理你应该学会生活的哲学。什么哲学呢?各尽其职啊。你俩应共识啊,你都知道这个家是你两个共有的,尽本能把家搞好,那你那个家就叫净土,这就起到庄严的功德了。
你不要认为佛经是多么高深莫测,它实实在在跟我们生活现象密不可分,我们学会这个道理我们现实生活就能受用。生活当中实践佛法,这叫什么?体解大道,真正皈依佛,这也是真正得到佛的加持,所以说我们要听懂这道理。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於意于何?”,佛就问须菩提,你能够理解这意思吗?从你的意识层面你能认清楚就好。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就是说,是否你能回归真实本体生命这个方法是有人告诉你了吗?是不是有一个具体导向的东西来给你说?如来就是讲的是释迦牟尼佛他本有的生命状态,跟然灯佛他那个本有的生命状态,是一样的吗?这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於法有所得否?是不是一样的?他所得是说,能够去显现本有这个生命状态,他两个方法是不是一样?它是不是有一个共同的法则?是不是有通过某一种方法然后实现本来的生命状态?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已经明了空性了嘛,空性是本有的东西,并非从哪儿得到的东西,并不是说释迦牟尼他从然灯佛得到一个如来的本体。这就杜绝一个观念,你成佛得从释迦牟尼佛那得到一个……象《西游记》最后写的,如来封他,你叫什么什么佛,一封他一拜……,不是那样子的。
於法实无所得,就是说,根本不会有什么共同的法则去遵守,然后再去就成佛了,不是那样的,而是他本有的,无需外得呀。就再说明白,你们所有的那个福报和智慧也不是谁给你的,只是通过你亲近三宝这个助缘显发出来你的本有的东西,叫显发,知道吗?因为你不觉悟啊,你没有智慧呀。只要有智慧光明一照你,嗯?你知道自己有这个东西啦。是你本有的,并非释迦牟尼佛、师父给你什么,师父给不了你什么。
知道了吧?要清楚这个观念。於法实无所得,你要记住了,跟佛祖那儿得不到任何东西,只是得到什么?能觉悟啊。怎么叫觉悟?……嗯,他怎么成佛了?我怎么就不能成呢?就这么一个。你能发现这个问题,就是你最大的收获,其余的你什么也得不到。“哎呀,释迦牟尼他成佛了,他那么快乐,我怎么不能呢?”这是你得到的唯一的真实的,从那开始醒悟啦,我得发现我跟他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一样?其实你想想都是本来有的吧,哪有他给你一个玩意儿?
“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个菩萨是什么意思呢?真正觉悟成佛的人,他对世界有没有贡献呢?对他所生活的空间有没有贡献呢?其实没有贡献。那你说释迦牟尼佛成佛度众生了,他要众生度尽,不然他成不了佛哦,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众生呢?所以说他并非庄严嘛。人家庄严的是什么?人家庄严的不是你这个佛土,人家心灵的世界清净了,知道吗?不是你们想像的心灵的世界是抽象的,在人家那个感觉里头,理、事是一如境界,人家看什么都是好的。你要看什么都是好的时候,你也就叫庄严佛土啦。只要你看什么还有不好的,那你就叫烦恼众生,或者叫初发心菩萨。
啥叫初发心菩萨?刚开始觉悟。刚开始觉悟当然还有点习惯,此是彼非呀,是非观念呀。我们天天不是念那个经回向偈是什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问你,你们念那个经,到底是谁在庄严啊?你念的经是佛说的,为啥你念了说是你念的?你造了业了,念佛的经,然后让佛来替你消业障,你说有这道理吗?咱一说:“拜佛、念佛,消业障。”你拜佛你念佛你造了业,你应该你自己去弄啊,对不对?你叫佛祖给你消,哪有这事?好象你吃饭别人买单一样。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是什么?佛土就是你的心地,你的心地本净,何用庄严呢?你心地当中本来具足一切的功德妙庄严,你何来庄严呢?是不是?所以说呢只是告诉你这个名字而已哪,你通过这样的行为,好象是在庄严,庄重严净你的本来心地,是不是?其实不是这样,只是给你起个方便,告诉你,是这么一回事儿。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真正觉悟绝对真理的人,是什么呢?应该是怎么样去生心。这关键是“生心”啊,你要记住这句话,我告诉你成佛啦!六祖大师听到这句话开悟的!诸菩萨摩诃萨我们知道了,是发心成佛而觉悟真理的人,叫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应是什么?应是你能觉的那个东西,用你这个应,能觉的那个感觉呢,干啥去?去直接感觉你那个真如自性去,知道吗?直接对你真如本体、绝对的真理去。应如是嘛,用你这个感觉去感受哪?感受真如本性,知道吗?你这样能感觉生出来的那个……你用它去感受真如绝对真理的时候,那时候的那感觉叫生清净心,那叫生出来的清净心。你看咱就说,你念那个“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你看,你一念这个,你这个生的心哪,生的感觉,就是清净的。为啥叫清净的?好坏你不执著了嘛。放下了嘛,不就是清净心?
你直接用这个能感觉的东西一直去感觉那个去,认识那个真理去,知道吗?这叫“应如是”生清净心哪!应那个,应,你能感应,如是,什么叫如是?真如自性,真如本性所显现的一切现象,真如本性在一切现象当中绝对显现,绝对显现但是你记住,它是毕竟空不可得,对现象的执著要放下,放下的当下就是本体存在。你对一切执著的念头放下的当下就是本体的存在,知道吗?这叫应如是生清净心。这是平常修行的一个观念,我们对一切有感受的时候,你一定要当下觉悟,知道吗?觉悟它,它就清净本来的现象。这个一开始还需要觉悟,然后你的功夫很纯熟的时候,你连觉念都没有,连能觉悟念都没有,这就真正的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应是什么呢?我们不能去用这个能觉的心对色声香味触法有判别,那就错了。色声香味触法,判别,法是什么?法是是非观念,第六根的一种作用,是非判断。你有是非判断,你就是在用法,那就错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啥叫无所住?在一切境界当中,学会放下,那叫无所住。啥叫有所住?“哎呀,今天的电视挺好看,我多看会吧。”那叫有所住,知道吗?明白吗?“今天你看,这个人跟我吵架,恨死他了!”这叫有所住,知道吗?你但凡有感觉,就是有所住,没感觉,也是有所住。在一切境界之中会跑,你记住啊,什么叫无所住?就是会溜之大吉,一切境界来了,跑。不跟你玩,跑。你跑习惯了,他就逮不住你了,对吧?
这真的是一种用兵之道。你看佛祖当时原始僧团他规定比丘,在一个地方不能住过三天,知道吗?他就培养你那个无所住生心哪,树下一宿嘛,在树下最多不能住过三天,住过三天你就产生执著了嘛。明白意思啊?这叫无所住而生心嘛。所以说佛祖把真理全部都运行到他那个……他为啥叫你天天乞食,次第乞食七家呢?也是无所住啊,这也是无所住心嘛。你要是总跟这家好,总上那家乞食托钵,这叫有所住。哎,就这道理,所以叫无所住而生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又打了个比喻,有人身如须弥山,那个人的身体很大,象须弥山一样,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他那个身大不大?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当然他的身体很大,为什么呢?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何为非身呢?并非他那个真实的生命体就象须弥山一样,他用须弥山来比喻他那个作用。你比如咱成天说业力大,业的表现也是身见哪。怎么叫业力大?说那个皇帝造业大?为啥?你说他是亲自挨个来做这事了吗?他用他身口意在做吗?不是,他只是发布一个命令,那个身大呀,那个身大得很,这个叫大身。这里讲的身是什么?是作用力,心的作用力。心的作用力称为身嘛,知道吗?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什么意思呢?有的人他那个行为作用力很大,象山一样重,毛泽东提过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就死吧,为啥重于泰山呢?他在指它作用力,他那种价值。“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那这样的一种作用力大不大呢?象山一样的作用力大不大呢?“须菩提言:甚大,世尊!”肯定大嘛。“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什么叫非身?佛告诉你的是真实作用的那个,真理所作用的现象,那个是绝对作用力,那称为大身。而这里讲的大身是什么呢?是法身的意思。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佛所讲的非一切象,远离一切象,而依这个绝对真理所产生的作用,这称为绝对的身,此身为法身。这句话是讲的法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