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读黄檗《传心法要》书后(能藏)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28

读黄檗《传心法要》书后
能藏
闽南佛学


  禅是在生活中当下体悟我人本来面目的一种活泼泼的智慧。蝉宗讲究“活泼泼地”,就是解粘去缚,对任何东西都不可执著。


  一、由真起妄
  黄檗的弹法首先建立“一心”,用心佛众生平等平等,丝毫没有一点差别,来显示心体的相貌。妄虽依真心而起,但它是无体的,是无根的,是虚幻假象的。要追逐它也迫不着,捉拿它也拿不到。对妄心无体,《楞严经》、《金刚经》都有不同的解释。《楞严经》是就空间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金刚经》是就时间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二部经的共同点,都说妄心无体,妄心无处,认识到妄心无体,真心当下显露。我人的心体虽在万缘俱寂当中,却具有森罗万象诸法的生起的功能,一者诸佛菩萨,繁兴大用,大慈大愿,建立佛国,庄严国土,接引一切众生。二者众生迷妄为真,失本真心,心外求法,起惑造业,六道升沉不已。


  二、迷妄为真
  凡夫由真起妄,把妄当真,妄虽是无体的,但其力量很强,有轮回的作用,也有转凡成圣的功能,想当初妄心炽盛,几十年挥指一瞬间。妄的作用,不能否定,做好的事愉快做坏的事满身大汗.没有妄想时,一心是一佛果。有妄想时,一心是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佛果。要不以心生心,则心心人空,念念归静,从一佛果,至一切佛果。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净,念念归动,从—地狱,历—切地狱,若—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也无天堂地狱.百丈禅师的不落因果,不昧因果,正是阐明此理.黄檗告诉我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且都是本具的如来,不加修证的。一心本无名字可取,它如同虚空—样,无处不遍的,因为众生无始以来妄习成性,执有、执无,执大,执小。执你,执我,执名执义,只要有一个名言概念的出现,便有一个实体存在,不知以虚妄攀心,去缘无生无减的法体,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如说.耳能观色,那是毫无相干的,黄檗老婆心切,为了显示一心的体相,又用木云比喻,内如枯木不被七情六欲所动,夕恤虚空不被生减诸法所障.告诉人们不要心驰外境,皆属虚幻不实,一心为真实。如能无心,外境即非存,就象我们吃饭时,忽然想一件很高兴的事见;心被境牵,饭的味道如何,毫不知晓。又用恒沙来比喻,这沙平等对待一切,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珠馨香,沙亦不贫.这心不被一切利衰喜怒,称讥苦乐所引诱,也不分别佛和众生有何差别,能够做到这般地步,才名穷境地。教相中三贤十地次第而证的无心,和禅宗一念而证的无心,毫无差别.教下是属心外求法,不识本心,万法俱足,何劳徒修。以他佛的教化,寻章逐义,强按白头,不管吃得消和吃不消.!如同法华穷子舍父逃走,这样以来,所做善恶诸行,等引三界中往返多劫之苦果,但是不可用一心除却妄心,因为妄心是虚幻不实,何苦外加一心去除它?若用一心除妄心,岂不是妄加妄,头上按头?我人自性本源清净佛,不同世间因缘所生的万法;可由攀缘,寻伺去获得,只有心心相印,默契而已,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减。遍布在一切有情的当体,只因众生妄想分别,对自己本来面目越来越糊涂,对於归家的原路越来越远,忘却归真,在本佛上实无二物,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果以修证心去求得佛法,那是梦中妄为,习瞠实道。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不被一切生减法所拘所限,说明万法不离其—,一心能生万法,见闻觉知虽非真心相貌,但真心也不离见闻觉知,因为生减法的当体,即是不生不减法本性,波浪消失,还归静水,烦恼当体即为菩提。烦恼与菩提是一心两面,不可离心生起烦恼,也不可去妄求菩提。无心境界,即为智理冥合,心境泯一。告诉人们要直下承担,识自本性,不可逃避躲闪。如力士得额内珠—样,本来是本身具有的,非从外得。我们亦如是,明知自己是佛,但总是胆怯不敢认耻黄檗根据上上人的根机,故说唯传一心,别无它法。


  三、返妄归真
  返妄归真,无心、无著、无求、无相,在《传心法要》裹黄檗反复讲述,无心才能返妄归真,三祖僧璨大师说:“不用求真,但须息见。”一念不起当下就是真,一念无著当下就是禅,这是惮宗的真实功夫。黄檗的无心是道,道不可求。无一法可得,无心道人就是佛。达摩来华唯传一心,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原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亦须参善知识,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镒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麽?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


  四、学道要诀
  法身与虚空无异相,都并存於一念当中,不可用法身比喻虚空,也不可用虚空来比喻法身相,二者之间不可分别何者是佛境,何者是众生相,因为佛与众生,生死舆涅槃,烦恼舆菩提原是平等,舍去此差别(比量)之相,用现量对待一切即是佛境。凡夫舆道人的差别,在於凡夫是著境生心,道人是於境离念,故凡夫执迷,是心被境转,道人悟解,是心境双亡,了不可得即是一真法界,湛寂十方。   
  黄檗禅师告诉人们灵明觉性是佛,也就是现量境,对一切都无分别,是一味平等相,舍去两边,即为中道;也就是消灭比量的一切分别妄生执著,障蔽性觉妙明一切的妄念,用现量对待一切法即是佛境,也就是即性即心,性心不异、即心即佛。佛是心成,佛即是法,法也不离心。於一切法只要不妄生见解,摒除一切用心求心,求佛求法的之心,息灭万缘,直下无心,即为返本归源,学修佛道,如有一法可修,就被这—法所碍,就象虚空—样,无一物可得,故名虚空,虽不俱万法生起,但也不著一法为己,佛道—如,不可著在—物上,即使是如来三藏十二部教法,也不可作执有想,有执就有缚,执什麽东西就被什么所缚,不得解脱。十二部虽是名言量,但也不过如来教化接引针对众生的烦恼而施的言教,如果能离—切烦恼,本无一法可得,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一心上。故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减.宝觉明心本是寂虚通达,一切诸法於中幻生幻减,只要对幻有的生减法不作真实法解,即是法身佛。 


  五、成佛之道
  对一个学佛的人,关键在於明了一心,不要对四大假合的身体有主宰想,五蕴和合,受。想、行、识是无我的.十八界是和合生灭虚幻不实.只有一心才是我们求证的对象,故此我们要怎么对待四大和合之体?是随顺供养,不生贪著呢?还是唯求适口,恣情取味呢?如果以智食修道,是—心之趣向,如果以识心修行那是妄心,是为背道。俗谚说:贪色者死在色上,贪食者死在食上.心在贪欲,故轮回欲界,如是因即得如是之果。以佛的言教得悟道,即为声闻佛,因为他不敢相信自己本是佛,要假他人的力量。只有直下认取自心是佛,并无法向外求得,本来圆满俱足,无一点欠缺;无一行可修,这才是无上的佛道,是真如佛。学修佛道要记住,有心即有念,有念就有生灭,生灭就与本道相逢,如果天天保持无念,月月保持无念,平等如是,这样久之,去道不远。古德说学习佛法不可贪多,只要把握住无著无求,就是心不生不减,即是佛道。要弄明佛陀的教化;法门虽有八万四千之多,那是为众生的烦恼施设,接引教化的方便而已。并不是一座钢铁的塔,强压在每个人的头上,如果离去一切烦恼妄想分别,一念无心,无一法可得也就是佛。
  佛说一乘法所摄之种种法门,不外一心本有般若妙用之施设。若以自心本具丰般若,现见自心本净之真性,即证菩提。即能。明心。,明心自能“见性”,见性便得“成佛”。并以此法化度众生.过去现在未来—切诸佛,悉皆如是。造就是一实乘佛道。经云:。解一则千从,迷一则万惑’。古德亦云:‘守一而万事毕。同道们,让我们一起通达真如理,悟此—心源,真下承担如来的家业吧!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黄檗希运禅师的禅学思想(惟明)
下一篇:禅的历程 一个行者的禅七日记(本如)
 话头与疑情(虚云禅师)
 探究禅宗思想溯源的几个问题(果利)
 究竟什么是禅
 论唐代儒佛心性论互动(果平)
 禅宗法脉
 《禅林宝训》引论(蒋九愚)
 坐禅与工夫(心源)
 浅谈马祖道一的禅法(佛修)
 开悟的条件(圣严法师)
 菩提心、般若见与息道观(净慧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炒菜的时候不小心炒死一只虫,我不是故意的,不知道这样会跟它结恶缘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藏传佛教不仅是密宗[栏目:侯松蔚教授]
 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 12.恶 品[栏目:第二卷]
 富楼那(说法第一) 满慈子的名号[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菩萨为什么要救度众生?[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金光明最胜忏仪(宋 知礼集)[栏目:经忏仪轨]
 出来混,总要还的[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The Threefold Refuge[栏目:Nyanaponika Thera]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五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1[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