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亲近与远离
 
{返回 能弘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36

当一个人没有面对自己的缺点、弱点时,总会埋怨世界亏待了他;当一个人明白自己的缺点、弱点造成自己的痛苦时,他才会心平气和地看待世界,而唯有改变自己的缺点和弱点的时候,人生的境遇才会出现转变!

亲近与远离

一切高僧大德皆有其过人之处,皆是我辈修学的表率矣!亲近善知识,实是我辈凡夫了生脱死的无上助缘。然于解脱道来说:初果圣人已入圣流,尚有七番生死,二果尚有一番人天往还,三果习气未尽入于禅天,不来欲界生死,到四果阿罗汉方漏尽,烦恼尽除,彻证解脱。故此,虽亲近高僧大德, 也不可横挑鼻子竖挑眼, 而应谦虚亲近,学其高远智慧,深广胸量,以增自己之德行,此才真修行人应有心态矣!

远小人而近君子,乃可增进德行;远君子而近小人,正是金投茅厕。常亲近善知识,应当谦虚恭敬,必能受益。常亲近邪门恶友,纵然亲甜如蜜,只是祸患深种。

莫交游是非之人,应远离巫婆神汉,当防小人之心,切须恭敬亲近善德悲智之士,如此人生可无遗憾矣!

我们从小是否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信念、言行举止的暗示和影响,当我们自觉不自觉的去吸收这些有害的因素时,它存留于我们的心灵深处,障碍我们的人生,也让我们在不自觉中以这些不良的因素去模仿和暗示自己,实在是非常有害的。但过去毕竟已经过去,我们完全可以转化自己的内心,成就健康向上的人格,让自己活得更加的欢喜和从容!有害的因素如:家长作风、一味的批评、辱骂、虚伪、虚荣、暴躁、懒惰、不自信、优柔寡断、缺乏毅力、怯懦、好大喜功、不敢表达、压抑、柔弱、不会赞叹他人、贪悭、嗔恨、妒忌、自大、完美主义、自私……

应当转化成正面的有益的因素:平等、赞叹、劝导、随喜、真诚、实在、坦荡、宽和、勤快、自信、果敢、毅力、有骨气、有志气、实干、敢表达、开朗、会赞叹他人、大度、慷慨、宽恕、仁爱、谦虚、知足、坦然、勤、俭、敬、忠义、道德、清净、克制、省思、尊重、平和、高远、威严、祥和、贤淑、善良、本分、为国为民着想、鼓励、智慧、重视培养性灵才能……

假如我们经常对照,转变自己的有害思想观念、言行心灵,成为有益的因素(可通过亲近有道德的人、有慈悲智慧的人或有启发性的书籍、音乐、图画乃至自然朴素的生活、人群来学习和洗涤身心),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充满欢喜向上、从容、智慧、吉祥的人生。

当然一个人如果从小就亲近有道德、智慧、慈悲的人,或在纯朴、良善的环境中生活,或接触有启发性灵的经典性书籍、音乐、图画,那是非常有福气的,因为他从小种下非常多的善根种子,对他(她)的成长将是利益无穷的!当没有度众生的能力的时候,最好能够远离邪师恶友,亲近良师善士,否则,非常危险!

迷昧因果的人不可交往,损人利己的人不可为朋,搬弄是非的人不可亲近,正邪不分的人不可重用,邪命为生的人应当远离!

 


{返回 能弘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谦虚与赞叹
下一篇:慎独
 为什么学佛 第七章 觉悟 2.学佛要学觉悟
 第一次闭关随笔 生命随笔
 为什么学佛 第六章 供佛 1.佛的心量广大无边
 2010年4月岭南静修笔记
 为什么学佛 第五章 佛性 4.为什么要拜佛
 为什么学佛 第一章 心 4.精神的存在与物质的存在
 止观
 生灭
 为什么学佛 第五章 佛性 7.打开心量得加持
 为什么学佛 第四章 三界 6.出家是怎么回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圣谛为佛法根本(林欣)[栏目:著述文集]
 皈依三宝的介说(惟觉法师)[栏目:三皈五戒]
 第三部 止禅[栏目:西藏医心术]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30集[栏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一九九九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序[栏目:惠空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九九四)[栏目:杂阿含经]
 《坛经》中的理悟与事修(释庚净)[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学佛法 断烦恼(曙正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人间佛教实践的先行者——简论慈航法师的三大理念[栏目:华方田教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