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习《坛经》的点滴体会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92

学习《坛经》的点滴体会

成敬

闽南佛学

  一、禅不在坐

  六祖惠能大师的修行法门是“以定慧为本”,主张定慧双修,但他主要注重“慧”学。所以他认为“定”即是“内心不乱”。如他在解释“坐禅”的意义时说:“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又如六祖大师告诉大众说:

  “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志诚即是北宗神秀门下弟子)。”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於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另外薛简与六祖有一段对话: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惠能主张“禅不在坐”的思想,据《曹溪大师别传》中说:大师三十二岁时,从乐昌智远禅师学坐禅,当时惠纪禅师在那里诵《投陀经》,大师听到此经的大意,就认识到“今我空坐何为?”又《坛经》中惠能大师说“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那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动,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大师说的这番话,正如《维摩经、弟子品》中佛叫舍利弗去看维摩居士的病时,舍利弗提出不堪任的原因,那是一天,舍利弗在“林中宴坐树下”,维摩走到他眼前说:“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佛所印可。”由此可知惠能大师的“禅不在坐”思想,是受到《维摩经》的启发。第二年,大师由惠纪禅师介绍去黄梅山,参礼弘忍大师,忍大师密授他一部《金刚经》,叫他依此经弘扬大法。所以《坛经》多处记载,五祖传法於六祖就是从讲《金刚经》开始的。据史载,早在四祖道信时,就巳宣传般若思想。到五祖弘忍大师就正式改传《金刚经》。据敦煌本和宗宝本《坛经》载:惠能明确告诉众弟子:“但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即得见性。”

  六祖大师依《金刚经》的般若思想,强调要由智慧去觉悟诸法皆空的道理,把达磨依据的《楞伽经》所主张的自性清净思想,发展为自性本空的思想,由渐悟引向顿悟。

  二、顿悟成佛

  惠能大师的“顿渐”说,据敦煌本《坛经》说:“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有利钝。”

  “少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少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少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  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盖覆於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又信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大正藏》卷48、342—340页)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会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由此可见,六祖大师的顿悟说,是建立在众生根机的“利顿”之上的,即所谓“迷即是众生,悟即是佛,自性本自清净。”这就是说,每个众生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如有大智慧的利根之人,他即可在一刹那间转凡成圣,这就是惠能大师的顿悟成佛思想。其顿悟思想,早在秦道生(355—434)时,就依《涅槃经》开始提倡“顿悟成佛”说,而惠能大师的“顿悟成佛”说,是改进以前的传统思想。在“即心即佛”的基础上更立“顿悟见性”的新思想。他所说的‘悟’和‘顿悟’,并不是指历尽诸多苦行而证理之后的恍然大悟,指的是人们当下在每一念间,都可能从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都可悟得无生法忍。所以这种顿悟和《楞伽》所说的次第渐修的顿悟不一样,他的顿悟是从般若思想中发挥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从《金刚》、《维摩》中发挥出来的。这就是大师提倡“顿悟成佛”说的主要依据。到后来,六师的弟子对这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神会等提倡“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而形成了不须方便的法門。

  三,得法偈

  五祖将付衣法之时,其弟子神秀在壁上写了一首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又有弟子惠能闻后,也叫人代笔写了一首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表面上看,惠能得到了五祖忍大师的衣法亲传,就是因为这一偈颂比神秀高深。其实不尽然,神秀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正如经中说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按道理下面二句应接“本不容拂拭,亦不染尘埃。,/然而这并非一般人所能了达的,所以神秀不得不为中下根机人写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此,五祖只是说:“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而惠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为人解粘去缚,是从理上说的,所以五祖还是说“亦未见性”,不过弘忍大师对惠能从初见面就知道他是利根上智之人,才叫他三更入室,为他说《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悟,知道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于是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到此时五祖知道惠能已经体悟到“本性”,所以才独传衣法给他。

  五祖之所以将衣法传给惠能,是因其有顿悟的根器。正由於禅宗的宗旨是“明心见性”,自达摩起“一脉相承”,而到六祖惠能却是以“借教悟宗"。依四卷《楞伽》转而畅说《金刚般若》。般若须顿得,如《金刚经》说: “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此三句要求人在一刹那际悟得,即是顿悟的般若。

  因此,我们不能从得法偈上去分优劣,也不能於“南顿北渐”上去分高低。正如经中所说:“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又如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时第一句话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说明是我们众生的根机有利顿,佛方“应机设教”。而法却是平等不二的。故此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众生因机而入,从而产生难行门、易行门。然就其总的说来,佛法是没有高下的。那么我们就应以平等无分别心,来悟入佛之境界。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虚云和尚的禅学思想(方兴)
下一篇:道信禅师的禅学思想(湛如)
 禅门清规的形成发展与禅宗的历史命脉(韩凤鸣)
 解悟与证悟
 异样的色彩:辽金元时期的律学(王建荣)
 全球伦理与禅宗对话
 禅宗农业的形成与发展(王建光)
 参禅的先决条件(虚云和尚)
 禅——主体的显现(李诗斌)
 清代高僧善一禅学思想综论(张新民)
 禅堂法器之香板(戒毓)
 禅宗唯识解(萧永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六九、我对于《觉群》的建议[栏目:慈航法师]
 《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栏目:楼宇烈教授]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六十四、咕噜札巴力巴传[栏目:八十四大成就者]
 杂宝藏经白话 度阿若憍陈如等说往日缘第七十四[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中阴身还会自己念佛求生吗?[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汉传佛教里讲,下一个成佛的是弥勒佛,密宗里为什么会有“即身成佛”的说法呢?[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圣者言教 第二十四课(八)不要用空性的语言遮盖自己的见解[栏目:圣者言教]
 淫欲之害——淫为不净行(法藏法师)[栏目:戒邪淫文集]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二[栏目:龙树菩萨]
 孝顺公婆,合家免疫[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