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财法二施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返回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5

财法二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源研


  佛教源于印度而盛于中国。大乘佛法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宗旨;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手段。也就是说,四摄六度是摄受众生、济度众生的舟航,是实现自利利人的保障。四摄六度的共同之处皆是围绕“布施”的基础来展开的。佛教通常也把布施称为“供养”。因为要度人度己,首先需要的就是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自愿把自己的物质财富与他人分享即是所谓财施;自觉将自己的精神财富与他人共享就是所谓法施。财施是法施的方便,法施是财施的根本。二者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现代意义上的财法二施,是两千多年来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贯教义的深化。也就是在物质与精神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解难。在具体实践上则是广泛深入地开展慈善事业和加大弘法力度,普及人间佛教。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新世纪的主题。中国社会也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众所周知,经济发展要求有和平的外部环境以及稳定的内在政局。但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生产力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社会上仍然存在贫富悬殊,利益不均,贪污腐败的不合理的现象。另外教育的落后,人口老龄化的增加,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会严重影响政局的稳定。为此,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全国各界人士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奉献;也需要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事实上,要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必定需要物质财富的合理分配与科学的均衡;要达成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则需要思想上的沟通,理念上的认同。因此,这一过程的实现,就是物质财富的流动与分享;这一过程的完成,就是精神财富的交流与共享。佛教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这项宏伟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纵观历史,佛教曾为构建祥和的社会秩序做出过巨大的历史功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佛教的产生就是应时代的需要,自觉承担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而兴起的。释迦牟尼佛为了反对不合理、不科学的婆罗门四种姓制度以及反人类、反道德的杀生祭祀制度,提出了“众生平等,慈心不杀”的伟大训诫的。这些充满理性和智慧的教诫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残暴嗜杀而著称的阿育王,在攻打迦陵伽国战争中,亲眼目睹许多无辜者被杀或沦为战俘,或失去双亲,或妻离子散的种种惨状,从而深深体悟到战争的罪恶,以及暴力的胜利并不是真正的胜利,只有法的教化才能获得人心。阿育王皈依佛教,从此以佛法来指导人生,他根据众生平等的教法,颁行重要的法令。为了能令这些法永久流传,阿育王将其刻在山崖和石柱上。法令的内容包括尊重生命,爱护生灵;言语真实,宽容忍耐;对父母师长顺从;向穷人和寺院布施。他还身体力行戒掉狩猎的娱乐,代之以法的朝礼为无上的快乐,他严格遵守勤政爱民的原则。总的说来,阿育王的善法有两大方面:提倡财物的布施;推行作为道德规范的法。他每五年派出教法大官巡礼全国,用以推动和检查善法的落实。

  尽管佛教后来被印度教取代,但是尊重生命,崇尚财、法二施的训诫被印度教吸收,成为印度人民的民族气质,他们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至今仍为各国人民所推重和称道。两千多年后,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重大主题,这些教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寺院一直是人们追求美感和获取宁静的必游之处;也是收容难民,施医施药,救贫济困和临终关怀的重要场所。古代许多贫寒子弟常借读于寺院,免于饥饿与露宿街头之苦。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在流放岭南时,发动信徒主动照顾患流行疾疫的贫民,并掩埋死者的尸体,为痛苦无助者讲经说法,给予无私的关怀与鼓舞,为社会的安宁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佛教历来重视财法两种布施的社会作用,使佛教在我国长期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一方面,财施使慈悲成为佛教的宗教特质与象征;另一方面,法施令佛教教法妇孺皆知,中国素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

  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社会。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各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这项伟大事业的实现要求全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参与。佛教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在财物布施方面,积极开展慈善事业;在法布施方面,对佛法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并积极为世界和平,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增进国家及地区间的友好交流,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而尽心尽力。

  厦门市南普陀寺,自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当地宗教部门的支持领导下,在妙湛老和尚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佛教慈善机构——厦门市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该会积极从事赈灾救急、扶贫济困、助学助教、安老慰孤、义诊施药、资助病残、弘法利生等目的,成立了“慈善处”“佛经流通处”、“义诊院”等所属机构。一批热心慈善事业的僧青年,抱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心愿,将满腔热忱致力于服务人群、造福社会的善举,在慈善、医疗、弘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实事,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累计到2004年底,十年来先后发放善款27437573.58元。其中义诊施药1075472.35元,义诊人数150556人,慈善救济款10088802.08元,捐建希望小学22所,修缮学校58所,捐资助学9068665.78元,印赠经书6824157.07元,放生护生380476.30元。此外还创办《慈善》年刊、季报,使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并相继帮助佛教界其他地区的寺院广泛地开展慈善活动,目前,该会拥有海内外会员达三万余人。慈善会每年十一月份举行普利法会或水陆法会,为广大会员消灾祈福,使慈悲的佛法甘露遍撒大千。

  南普陀寺自1925年创办闽南佛学院,在太虚大师的主持下,成为近现代佛教弘法重镇,经久不衰。太虚大师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首倡人间佛教。近年来,在现任院长圣辉大和尚的指导下,参与“佛指舍利赴台供奉”,组织两岸及港澳佛教界千僧万众为消除‘非典’、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组织佛教音乐团赴美国,加拿大等地演出,发动佛教教内人士和广大信徒为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民众捐款。慈善事业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开展,是对大乘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做出新阐释,是对财布施赋予新的形式;培养爱国爱教与时俱进的僧伽人才,参与弘扬传统文化等活动是对法布施注入新的内容。可见,财法二施,是佛教构建和谐社会无往不胜的利器。

  布施或者供养,是佛教提倡并广行的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理顺社会财富的方式。它基于佛教无我和慈悲的愿望,能令自己舍弃悭贪,能令他人得到快乐,能增进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它不同于严肃的行政命令,不同于居高临下的施舍,不同于例行公事的救济。它以法施为核心和永不枯竭的动力,它以慈悲为本质和源源不断的内涵。《大智度论》上说,布施可以度一切,它是方便,也是究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即在于财法二施的相辅相成。

  不久前,也就是2005年11月6 日,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中国外交学院演讲中,提出“21世纪的主流思想是和谐”的命题。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想形态是和谐。和谐不仅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类存在的法则。和谐的音乐使人妙不可言,和谐的山水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人类社会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大乘佛法自利利人的四摄六度菩萨行中,以布施为首。因为布施是一种改善社会关系,理顺社会财富,净化人心,提升自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佛教必将不断完善和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无尽宝藏。为造福世界,造福众生,实现人间净土发挥它与日俱新的一贯作用!

 


{返回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心开始,构建事事无碍的和谐世界——浅谈华严缘起思想的环保意义
下一篇:是解信行证还是信解行证
 难忘的奥林匹克
 朝拜峨嵋山
 树立形象 纯净道风
 守护心灵的空间
 大乘瑜伽止观之修证浅探
 我们在一起——写给四川地震受灾同胞
 秋思
 完善护教学,把好进入僧团的关
 瞬息万变的万花筒
 相信黑夜过后必将是黎明——致四川受灾同胞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栏目:元音老人]
 与泥对话[栏目:日常的佛心]
 虽已吃素了,但还有抽烟习惯的人...护法都不敢靠近吗或有何影响?[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五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生命中的盲点,正是我们的缺点![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法筵精点]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