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
 
{返回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2

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

释理信

  佛教认为,人们苦与乐的感受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更不是由环境所决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面对环境的心态。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也就是说,良好的心态是自己幸福人生的主人,是构建和谐的关键。

  因此,佛教修行的主旨是要做到“境随心转,得大自在”。心为主宰,心能转境,而不为境所转,即心态的转换变化决定了一个人的烦恼与快乐,而不应随时着身外之物的转变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人们若能领悟到“境随心转”,的境界,即使处逆境,也能心得处自在。从佛陀一生的事迹中,我们能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是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神。其实不然,他是人而不是神,他生活在人间,他的一生也有很多的无奈和困难。在他六年月日参学苦修期间,就恶缘不断。后来,越接近成道,受到考验越多。就连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后,令他“头痛”的人和事也从未间断过。例如:六群比丘因不按常规行事,惹来他人的非议和指责,给佛陀制造了不少麻烦;有些外道因为心怀嫉妒与憎恨,在大众集会上辱骂佛陀,还误导民众令佛陀和第子们曾经有三个月的时间没有人供养,以到他们只好靠吃马麦艰难度日。在佛陀晚年,他的堂第——提婆达多。曾经屡次想谋害佛陀,以夺取僧团的领导权。还有,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国。因为受到乔萨罗国琉璃王的入侵而遭遇灭族的大灾难……面对种种的困境,佛陀的心中生起烦恼,产生痛苦了吗?没有,如果有的话,他便不能成为天上人间都尊敬的佛了。

  身外有麻烦,心中不烦恼,这才是佛陀教导人们的处事之道。普通人心随境转,有时即使是做善事,也可能会带来无穷的烦恼。有智慧的人则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别人的误解看成是自我磨练心智、升华人格的机会,于一念间,化烦恼为菩提,转凡心成圣心。

  总之,一个人,只要您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即使是佛,在他的身边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令人烦恼的人和事。不同的地方是在于面对困境和解决问题的心态和智慧。。这就是一颗看透人间百态、洞悉缘生缘灭的平常心。如果人人能做到“境随心转”,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成败得失;去对待生活,去服务社会,人生怎能不美好?又何愁社会不会和谐呢?


 


{返回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道风建设是每一位佛弟子不可推卸的责任
下一篇:道风建设——从加强僧人基础教育做起
 假期身心经历的报告
 对沙弥教育的一点看法
 暑假见闻
 从心开始,构建事事无碍的和谐世界——浅谈华严缘起思想的环保意义..
 瞬息万变的万花筒
 忆乐修行人
 得失之道
 布施的快乐
 修行在于净化内心
 道风建设 重任在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Samsara and Nirvana[栏目:A Collection of Buddhist Stories]
 关于三恶道[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舍弃享受,努力修学[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家庭和谐在自心[栏目:觉真法师]
 遥远的问候[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灵岩甘露第二集 参、力行培福[栏目:妙莲法师]
 水果容易吸收消化[栏目:这样吃最健康]
 关键在最后那一念[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四种出家[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2011年百日共修开示 闻法方式(四)[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