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八章 流转还灭
 
{返回 赵跃辰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13

第八章  流转还灭


第一节  正明流转还灭无自性
第一条  预启其门
问:如说一切无常,以说一切无常故,即显不空。
答:一切无常者,非常无有常,常无常依性,其性岂能有。(五八)
一切无常者,当知意说非常或无有常。若有性者,可说常或无常。其性岂能有,谓无有也。
摄曰:佛说“一切无常”语,意唯遮“常”非表性,性有可说常无常,过故彼性岂能有。


本颂五十八: 一切无常者,非常无有常,
            常无常依性,其性岂能有。


[分析]
    如果有人来问:“一切法无常。那么‘一切法无常’这一法,是常是无常?”若是常,则至少有一法是常了,此论不成立;若无常,则此法有不成立的时候,那就还是有常,此论还是不成立。很巧妙的悖论,简直就是罗素著名“理发师悖论”在龙树时代的版本。龙树回答,常不常相依,故“一切法无自性”本身也无自性。法尊法师注解:此法只用来否定“常”,不是肯定性表述。
    二十世纪初,著名数学家罗素提出了一个极重要的数理逻辑悖论,俗称“理发师悖论”。其简化通俗版大意是:“一个只给自己不理发的人理发的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理发?”答案无论如何都会自相矛盾。如果他给自己理发,他就不应该给自己理发;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应该给自己理发。理发师悖论,以及同期出现的几个其它悖论,给当时的集合论的可靠性造成崩溃性打击,迫使数学家们对集合论等数学基础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探讨,导致若干近代认识论重大而颇为艰涩难懂的进展。但数学家们得出的,用以避免集合论里悖论的规则很简单,其一是“全称(一切)否定性命题,不得作用于命题自身”。法尊法师不大可能熟悉数学领域的进展,但他的注解基本遵循了这个规则。
 
第二条  正明其义
第一款  流转无自性
问:贪、嗔、痴应有,经中广说故。
答:爱非爱颠倒,缘生贪嗔痴,是故贪嗔痴,非由自性有。(五九)
从爱缘、非爱缘、颠倒缘生贪、嗔、痴,故贪、嗔、痴非由自性而有。
复次:于彼起贪欲,嗔恚或愚痴,皆由分别生,分别非实有。(六O)
于一境上起贪、嗔、痴,故贪、嗔、痴并由分别而生。分别非实有故,分别所生贪、嗔、痴等亦非实有。云何非实?
所分别无故,岂有能分别,以是缘生故,能所别皆空。(六一)
所分别全无。若无所分别,岂有能分别?由缘生故,所分别自性空,能分别亦自性空。
摄曰:贪等如次依爱缘,非爱及倒故无性;一境三毒唯分别,分别尚无况三毒;分别无由所别无,缘生所别亦无性。


本颂五十九: 爱非爱颠倒,缘生贪嗔痴,
            是故贪嗔痴,非由自性有。
本颂六十: 于彼起贪欲,嗔恚或愚痴,
          皆由分别生,分别非实有。
本颂六十一: 所分别无故,岂有能分别,
            以是缘生故,能所别皆空。


[分析]
    爱、取为十二支因缘第七、八两支。受支生起后,在我执作用下以自我为中心,会对受分别采取不同态度。喜欢的就爱,进而寻求(取);不喜欢的就讨厌(非爱),进而排斥(非取);爱非爱之间还有中性的不在乎,是无记。寻求而不满足是贪,排斥而不能去则嗔,无记而不了别为痴。
    如此过程中的诸法,明显都是依赖外缘条件,相互不可割裂的,都无自体,性空非实。

第二款  还灭无自性
复次:
四倒生无明,见真则非有:此无故行无,余支亦如是。(六二)
由见真实故,不复从四倒而生无明。由此无明无故,则不生诸行,如是余支亦不生。
摄曰:无明缘于四倒生,见真则不起四倒,四倒无故无明无,无明无故余支灭。
第二节  特示流转还灭之律理
复次:依彼有此生,彼无此不有,有性及无性,为无为涅槃。(六三)
若依彼而生此,则此从彼生,彼无此亦非有。有性、无性寂灭及有为、无为寂灭,即是涅槃。


本颂六十二: 四倒生无明,见真则非有:
            此无故行无,余支亦如是。
本颂六十三: 依彼有此生,彼无此不有,
            有性及无性,为无为涅槃。


[分析]
    四倒生无明之说可舍,如前所述,不如统一到无明为十二支之首。见真亦在前颂讨论过。颂六十三的前两句跟著名的缘起颂“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几乎完全一样,大意是诸法相依,不能独有。有性无性,有为无为等均是观待对立的妄想,而诸法本来无生涅槃。


[小结]
    此二颂是重复强调已有的结论:十二支无自体,非实有。远离妄想,则诸法无生本来涅槃。


复次:
诸法因缘生,分别为真实,
谓于缘起法贪着、顾恋、分别、执持。
佛说即无明,发生十二支。(六四)
复次:见真知法空,则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故灭十二支。(六五)
行如寻香城、幻事及阳焰、水泡与水沫、梦境旋火轮。(六六)
如实了知诸法性空,即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无明灭故,十二支悉灭。何以故?若审观察,诸行如幻、如阳焰、如寻香城等,是故性空。善了知此则无明不起,即无明灭,故十二支皆当息灭。
摄曰:“依彼有此”是生理,“彼无此灭”为灭律;有性无性为无为,一切寂灭即涅槃。缘生无性分别有,无明发生十二支。欲灭无明须见真,无明灭则余支灭;诸行如幻等性空,善知即能灭无明。


本颂六十四: 诸法因缘生,分别为真实,
            佛说即无明,发生十二支。
本颂六十五: 见真知法空,则不生无明,
            此即无明灭,故灭十二支。
本颂六十六: 行如寻香城、幻事及阳焰、
            水泡与水沫、梦境旋火轮。


[分析]
    颂六十六似应置于颂六十四之前。此三颂总括流转还灭之解脱道。颂六十六直叙诸行无常,虚幻非实。颂六十四直叙观待、割裂法界为自他及各个诸法(分别),并执以为实有,此即无明,由此而有十二支因缘辗转相生,生死轮转。实证真如实相,即无明尽,十二支还灭,如是解脱。

 


{返回 赵跃辰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九章 真、俗、空、有
下一篇: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七章 根、境、识等
 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4.相似相续与连续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九章 真、俗、空、有
 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
 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七章 根、境、识等
 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4.自相、自体与自性
 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0.缘起四支
 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7.中观与唯识的不同基础
 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2.名言的基础——名字与“名色支”
 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5.引理:法界无有绝对独立的局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奢摩他法 修止资粮[栏目: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五百罗汉 229、迦难留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念佛放光 十一、弥陀站在佛号声中[栏目:念佛放光]
 如意[栏目:佛教常用呗器、器物、服装简述]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一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禅门(圣严法师)[栏目:禅宗文集]
 《西游真记》序[栏目:吴立民居士]
 进入无心处 得大自在 见本来面目[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听话[栏目: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
 得远离沉掉,入定出定皆得圆满殊胜轻安之三摩地,究於五道,属何道呢?[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