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吕胜强)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54

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吕胜强

一、前言

根源于佛陀自觉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传,为了有益于人心,为了(部分或澈底)解决世间的苦痛,法门竞出: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说「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说「不净观是甘露门」;或说「无我我所离贪瞋痴」,真是波澜壮阔、浩瀚无涯。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即在契机(适应不同根机)的原则下,将一切法门(不论是主张空或有)以四种悉檀(宗趣、教法)加以统摄,并以「第一义悉檀」许为真实而不可破坏的究竟了义。

与佛有缘的朋友,不论是新学或老参,假如他是真诚的关注生命,而且不一味的「信仰增上」(以信仰为先,不重视理性的分别观察力,致缺乏适当的简择批判精神)应当含触及一个终极关怀的问题:「法海汪洋,固然是法书无量,在遍尝法味云深不知处时,到底洲褚(彼岸)在何方?」本篇习作除尝试会通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外,更愿意与道友们共同探讨、寻找并归向那「清净解脱宁静」的「第一义洲褚」。

二、世代圣典的启示

面对多方面传出的经与律,应如何的不轻信、不诽毁,古来在南北传阿含及各部律典中(如《增壹阿含》「声闻品」及《长阿含》「游行经」等)即有「四大教说」的提示。四大教说的大意为:各处传来的经律,如果与固有经律之文句相合;经审慎查考探究又与法义相应,则认可其为真佛法,应当受持,否则就要抉择而弃舍。基本上这种勘辨真实佛法的方法,即是一般所说的「佛语具三相」:相应于修多罗(经);不逾越毗尼(戒律规范)及不违失法性。以不盲信的原则来追求真理,在更早的《杂阿含经》(574经)质多罗长者的一段话可以做为借镜——「不为信故来也,……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为?」这是以智为导而非以信为先的学佛态度。

如何具体的抉择经论(或众多的祖师说,我们可以参考说一切有部的百科全书《阿昆达磨大毗婆沙论》的看法,该论说:「素怛缆(经)次第所显……,毗奈耶(律)缘起所显……;阿毗达磨(论)性相所显,谓阿毗达磨应求诸法真实性相。」以上这段话,比照「佛语其三相」的内容,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诠释:经典有许多是不了义经:戒律(生活规范)之内容也有可能因时空因素而改变;唯有不违失法性的阿毗达磨(论)才是直接探究诸法的真实面貌。「阿毗达磨」玄装译为「对法」,即现观法(直接亲切的体验法),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最古典而原始的阿毗达磨所讨论的即是「三十七道品」等圣道修证的内容,这是直畅解脱道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审慎地下结论: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应该考察其是否为「不违失法性」、「入佛法相」、「以圣道修证为中心」。其具体的内容为「四圣谛」开展出来的「三十七道品」,更简要的说即是印定佛法的标志「三法印」。从大乘的立场来说则为「一实相印」或「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及依智不依识)。

三、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由来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三句并列的经文,最早出现于《杂阿含》262经,是描述佛涅槃以后,阿难以《化迦旃延经》来教化阐陀的一部经。该经南北共传,但很明显是「王舍城五百结集」(佛教史上第一次的佛经编审大会)以后才编入阿含的(因为该事件发生在佛陀涅槃之后),当时这三法句尚未被称之为「法印」。阿含圣典中与法印有关的为《杂阿含》80经——经意为:透过「空」、「无相」、「无所有」三种禅定(三昧)最后以观无我我所而离慢习、得知见清净的修行方法,名为「圣法印」。由于空等三种三昧即是「三解脱门」,其内涵与「一切行无常」等三法句之精义是相应的,因此,三法句后来被定名为「三法印」有可能是脱胎于80经。有关以「圣法印」为经名的,有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说圣法印经》及赵宋施护译的《佛说法印经》,基本上,后二部经的内容与三法印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三法印」之定型句出于《阿毗达磨法蕴足论》「缘起品」(为说一切有部最原始的论书)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为该部之广律)。分析三法印成立之过程:《杂阿含》80经开始讨论圣法印,而《杂阿含经》为说一切有部之诵本;又三法印之定型句均出现在说一切有部的早期论书及广律中。南传圣典及《清净道论》「说行道智见清净品」虽然亦有三法印之实质内容,但并未立「法印」之名。综此,几乎可以推论「三法印」应系说一切有部所独自结聚传承,后来成为印度大陆的部派佛教及北传大乘佛教之定论。

至于「一实相印」又名一法印。《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称为「实相印」,而龙树《大智度论》卷廿三说:「摩诃衍(大乘)中有一实,今何以说三实?答曰: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论的意思为:佛陀是说三种实法印(即三法印),大乘则略说为「一实法印」。一实相印是指一切法空性,尽括并印定一切佛法,反映了初期大乘经的精神。

四、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会通

一般的说法为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阿含经及部派声闻佛教确实是多说三法印(或其内容),而初期大乘经(论)则说实相印(以一切法空性为究竟了义)。由于历史上的大小乘共诤,《般若经》又有「观无常生灭为相似般若非真般若」之批评,因此两种法印间似乎隔碍而不相容,龙树在《大智度论》已作了简要的融通,笔者想溯本追源于阿含,提供另一种会通的线索。

《杂阿含》296及299经(南传亦有类似经文)上记载:佛陀以其自身的经验告诉弟子们,他自己是觉知「缘起法」而成正觉,也以此教化大众,并宣说「缘起法」非其创造也非其他任何人所创。它是存在于世间真实谛如不颠倒的普遍性轨律、真理,人人皆可依此而成就圣道,这样的真理被称誉为「法性、法住(定)、法界」(真理之本然性、安定性及普遍性。从这里可以凸显出佛教所说的佛法僧「三宝」是以「法」(缘起法)为根源为重心。293经佛陀又说「缘起法」是甚深难通达(其实是指人类等有情在理智及情感上之错误惯习难以扭转觉醒)又名「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法」(这里的「出世」是指圣者是超脱于世间的迷情染着),以上三部经,明确地指出通往圣贤解脱道的缘起法是必须与「空」相应,也透露了「缘起法」即是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相对于大乘所主张的「一实相印」——一切法空性,不就是「世间一切缘起法,其法性均与空相应」的缘起即空吗!这无疑是秉承佛陀的教化,呼应阿含的精神。

至于「三法印」与空的关系为何?佛陀所说的缘起法是以十二因缘法为中心,它是探讨五蕴、六根的生命世界。《杂阿含》232经的「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眼空(眼为六根之代表)是描述六根所触对的世间的状态,而「此性自尔」可以说与296经的「法性」之意义相通,因此232经表达了五蕴六根的生命缘起法之共通性为:空无「常恒法」也空无「我(所)法」,正说明了「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是世间的真相及普遍轨律。273经的「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空无我我所。」更清楚的道出,空的当下即是无常无我的展现。以上的经文,充分解说了「空」与无常、无我法印的关系──「常」空与「我」空(或至于常性与空于我性)。至于「涅槃寂灭(静)」的空,《杂阿含》的看法为:「至于贪瞋痴」(567经);「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受尽、离欲、涅槃」(262经)。南传相应部则将之称为「出世间至性相应」;335经也有「第一义空」的暗示。

基于「缘起法」为佛法源头的最优先指导原则及缘起法的「空相应」性质,一实相印与三法印应该可以在「空义」之下彼此销融。《大智度论》之结论为:「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

五、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观察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虽然有时被称之为三大理性或一大理性,但它们并非建筑于形而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圣者们透视鸟瞰这「危脆败坏的世间」所提出的修道南针,值得爱好真理的朋友共同来品尝。笔者谨将读书心得及观察之浅见条陈出来,提供同修们一起来开垦这片「法印」的园地。

(一)三法印的观察不宜以套公式的模式进行,那是倒果为因的。例如「时间」的相对意义是透过沙斗中沙量(或时钟里时针跨越的刻度)之变化而显现;同样的,「诸行无常」的永恒意义必须先观察那具体的五蕴生灭现象,体会了「五蕴炽盛」的七苦后,从诸多苦果当中,分析抉择其因后为「无常故苦」而肯定不移于「诸行无常」的普遍性真理。「三法印」的观察次第,从「危脆败坏」的世间苦下手,与四圣谛以「苦圣谛」为入道初门是一致的。

(二)三法印有其法次法向,如《杂阿含》270经所提示的「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大智度论》也指出「无常」等二法印为因,「涅槃寂灭」为果。笔者认为:三法印乃四圣谛的具体实践化,「无常」为苦谛,「我」为集谛,「无我」为道谛,「涅槃寂静」则是灭谛。以诸行无常的修道心勇猛精进,勘破了我执,体验了「诸法无我」即是证初果入圣流,若继续将我慢余习断尽,就是涅槃道果的完成。三法印的重心在于「我我所」的适当解决,无常法印的观察,若仅停留于名利等外包的不可得而悲观厌世,不能扩展到内心自我情见的反省,终与圣道无干,因此,三法印是以「无我」为核心。

(三)无常观是一种「微观」如显微镜般精细的观察生命世界的生灭变化,它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如苦谛),无我观则是「宏观」(钜观),扩大视野,从因缘和合的立场观察世间,人我相互的关系,它提供了「事情怎么发生的,其原因为何」(集谛)及「如何解决问题」(道谛)的讯息。基本上佛陀教导的无常观是从五蕴生灭下手,在五蕴的观察当中特别重视心法(受想行识和合之内在精神自我)之不可系执为常住的(这是众生的大病,如《杂阿含》289经所说);至于无我观,佛陀是以根境识三者和合,如同二手掌相击出声之比喻来彰显因缘的无我性,六根门在内外境诸多杂染因缘中,如何警觉体验无有染着的内外空(无我我所的世间空)。

(四)静态中较易观察「四识住」的五蕴生灭(含摄无常观及无我观),动态中应从六根出入观察,病痛时除观五蕴外亦可在「六界观」上用心。

(五)一实相印的观察,个人觉得必须建立在「无常无我二法印」有深刻的体验基础后,才能如实知缘起空寂性的可生可灭(即中道观察法)。也就是说必须先经历无常无我的次第,否则容易走上违背因缘法的「神秘经验」之歧路上(注一)。《般若经》也说这是甚深的法门,是不退转的无生法忍菩萨才能成办,从理性现实的立场来解说,一实相印的实修应有破我见证初果的体验,才可谈其技术性的修持次第。

六、结语

佛法整个思想体系,是建立在有情生命的经验上——「身心的交涉及业果的相续」。从这具体的现实世间,作理性的思辨,再进而作直觉的体悟,这种以现实生命为实验室的分析、推理、直觉(直观)的修行方法,即是「思择与现观」合一的三法印实修法,值得大家一起来学习。至于如何在闻思修证的学佛道路上,以三法印的精神简择并实践真佛法,我想印顺导师的「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妙云集》下篇第三册第一章),应可供吾等参考阅读。

注一:部派佛教的修行传承中,即有「次第见四谛」及「一念见灭谛」的不同,前者可以说是三法印循序的修持法,后者近乎一实相印的现观法。不过据印顺导师的看法:一念见灭谛,虽然灭谛之体验特深,但还是有苦谛等四谛的前行经验。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观偶得(罗淑琼)
下一篇:心得解脱(吕芳民)
 浅谈阿閦佛国品(紫幻居士)
 佛教起信与入门
 学佛的意义及方法(林清玉)
 试论二谛义为龙树学的核心思想(张化蒙)
 参禅日记 三(金满慈夫人)
 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论圆瑛法师的佛教对联(刘福铸)
 明智觉观存念门(闻修)
 修学菩提心札记六则(赵奉心)
 二谛与三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与人间佛教(于晓非教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佛心得[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八宗概要 第八章 律宗[栏目:周叔迦居士]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二)[栏目:辨中边论颂讲记]
 三八○ 疑姬本生谭[栏目:第六篇]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五九三)[栏目:杂阿含经]
 相应34经 没有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佛教应该与中国社会共同发展[栏目:黄心川教授]
 密教思想与生活 自由之创造[栏目:悟光法师]
 上天竺观音大士殿重建碑[栏目:太虚法师]
 一个贪财的人[栏目:看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