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三字经》新注 劝学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2

劝学

  学佛者 首在信 信而解 解而行

  作为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首先对于佛法应该树立坚定的正信。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华严经》也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可见信的重要。信有“实、德、能”三义:1、相信佛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名信有实;2、相信佛法僧三宝具备了无量无边的真实功德,名信有德;3、更相信自己有堪能可以成就佛法僧三宝所成就的真实功德,名信有能。具此三信,是为四种正信中的“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除此之外,学佛者还应“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以智慧为正信的眼目”。具如是信,方为正信。有了正信,进而理应对于佛法,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认真参悟,思维出人生宇宙的因果法则及实相真理。何谓如理作意?在思维法义时,本着如下四点而行,是为如理作意:1、于思维时,随顺破执、随顺生智、随顺证如、随顺转依,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2、以世尊所说与“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四依四不依”相符合的殊胜教法为所观境;3于所观境,专注一趣,如理简择,所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次第井然;4、对法义的思维时,更应本着如《解深密经》卷三所说“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的教导,来思维法义。本此四点行持,是为如理作意,也可以说就是真正的正解。有了正确的理解,还应进一步在现实生活中依解起行,止恶修善。谓依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位,认真精勤修行,积福积慧,入现观边,而成为见道前的贤者。

  由解行 至于证 识次第 辨邪正

  有了正信、正解及正行,自然就能亲证真如,入真现观,超凡入圣,乃至修行圆满,或证阿罗汉果,或证无上佛果。如果学人次第不识,邪正不辨,虽有修行,最终将会唐劳无果,与愿相违,而堕入歧途深渊,不能自拔中。所以一定要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循序渐进,次第井然,方能达到出世解脱之目的。

  宗说通 理事融 破我执 第一功

  一般“宗”是代表实践的,“说”是代表理论的。“宗说通”,意谓学佛者既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应具有深厚的实践功夫,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达到学修一体,教证不二,决不能只讲理论,不讲修证,或只讲修证,不讲理论。古人云:“通宗不通教,开口胡乱道;通教不通宗,两眼黑蒙蒙。”因为“通宗不通教”者,是盲修瞎炼,非真通宗;“通教不通宗”者,是说食不饱,非真通教。宗教俱不通者,不是愚痴的凡夫又是什么呢?所以真学佛者应该宗说俱通。宋朝元昭律师说:“教,佛所说也;禅,佛所示也。”教即教法,是佛陀所立的法印所摄,禅即禅修,是佛陀所立的心印所摄。教禅结合,实际上就是法、心二印交相运用的宗说俱通。六祖惠能大师云:“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永嘉玄觉禅师亦云:“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这就说明了定慧圆明的真学佛者,一定是宗说兼通的。
  “理事融”者:“理”即理性,“事”即事相。理可称无为法,事可称有为法。《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中的色受想行识属事,是有为法;空属理,是无为法。五蕴不异空,五蕴就是空,此显有为法就是无为法;空不异五蕴,空就是五蕴,此显无为法也就是有为法。有为法与无为法不二,这恰是“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圆融的有空一如说,同时也与唯识所讲相即是性,相外无性,即相即性,性即是相,性外无相,即性即相的思想完全吻合。再从唯识的三自性看,依他起自性是缘生有为法,有为法上的二无我理恒恒真实,是圆成实自性,也就是无为法。故圆成实自性不离有为法的依他起自性而有,当然依他起自性也不离圆成实自性而成。无为法在有为法中,有为法在无为法内;无为法即有为法,有为法即无为法。无为法非无为法,也非有为法;有为法非有为法,也非无为法。这就是理事圆融,理事不二的诸法实相义。《无量义经》云:“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无有二法者,无有理事空有等二边之法。
  “破我执”者:学佛的目的在于破执。执著虽多,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是人我执,一是法我执。我是主宰义,自在名主,割断名宰;也可以说:决断是我义,自在是我义,能随主观意志而转移者,亦是我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曰:“我如主宰者,如国之主,有自在故,及如辅宰能割断故。有自在力及割断力,义同我故。或主是我体,宰是我所;或主是我体,宰如我用。”如是义者,是名为我。
  其实一切众生皆由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法聚集而成,其中并无有主宰性的实我可得。如众生皆有生、老、病、死等诸苦,既生之后,谁能主宰不老、不病、不死?不能主宰。就是饥渴了,则必须吃喝,吃喝之后,又必须拉撒,谁能说自己可以主宰饥渴了,不吃喝,吃喝后不拉撒?不能不能,决不能主宰的。以是义故,佛法只讲有缘生的似我,假我,如梦如影的我;若说有实我者,则纯属迷情颠倒梦想遍计执著上的我了,犹如执兔有角,执石女有儿一般。兔与石女,是缘生假相,似我、假我与此相同;兔之角、石女之儿,体相俱无,彻底是空,与执带主宰性的实我一样,永无所有。依于此义,故说无我。但无智凡夫,不达上述无我之理,生颠倒想,起我我所执,造诸染业,感生死苦果,流转六道,不得解脱出离。若欲解脱出离,则必须破除二我之执。也只有力破二我之执的人,才是菩萨。以故《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当然二我之执断净,便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之,学佛的第一功夫,在于破除我法执著。《法华经·方便品》卷一云:“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从这段经语更可以看出:如来出世立教的根本在于:为令众生远离诸著。“著”者,我法执著也。《大乘同性经》卷上亦云:“一切诸法空如梦,清净非有同虚空,我及无我悉皆无,我知如化如电光。”这也说明了一切诸法本自无我的道理,既无我者,我法之执理应彻底除遣。

  四句离 百非遣 妄念消 真性显

  “四句离”者:远离凡夫对一切缘生事物所生的四句邪见分别。四句是:1、执一切法为实有,是为“有”句的分别;2、执一切法为空无,是为“空”句的分别;3、合执有空,是为“亦有亦空”的分别;4、执法不有不空,是为“非有非空”的分别。也有人认为:四句是“生、灭、亦生亦灭、非生非灭”,或“常、断、亦常亦断、非常非断”。总之,凡对自性离言的诸法实相,无论起四句什么样的分别,皆是主观上依名取相的分别执著,有此执著,都与诸法的实相不相符合,理应除遣。
  “百非遣”者:简言之,也就是遣除百非。“百”是数字,“非”者不也,错误之义,遣除百种错误的见解,故名“百非遣”。具体地说,百非就是把“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句各又分为如是四句,则成十六句,此十六句是现在世用名言对一切事物的分析,此外还有过去,未来二世各用名言对一切事物以十六句来进行分析,如是三世共成四十八句;此四十八句又分已起四十八句和未起四十八句,如是则成九十六句,若再加上最初根本的四句,共计则成整一百句。此一百句,学人若能尽遣,便能远离过咎,使心清净,而见实相。  “妄念消,真性显”者:“真性”即诸法的真如实性。其实诸法的真如实性,恒恒常常安立安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清净湛寂,犹如虚空。只因众生心有妄念,遮覆真性,而不能证受,如虚空中云烟遮蔽红日一样,此时真性隐覆不显,故唯识称为“在缠真如”;反之,若妄念消除,真性彰显,唯识称为“出缠真如”。《摄大乘论》卷下云:“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这就说明有妄不证真,离妄真自显。所以说:“妄念消,真性显。”
  问:如何才能消除妄念?
  答:简言之,了知染净平等,凡圣性空,生死涅槃亦无有二的道理,而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则能消除妄念。《摄大乘论》卷下云:“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因为妄念无体,烦恼性空,对一切诸法包括妄念烦恼在内亦不生丝毫执著,所谓“不断妄想不求真”。(见《证道歌》果能如是修行,则妄念不断而自断,真性不求而自证,这就是真正的除妄证真之法。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叙述古德
下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器世间
 《佛教三字经》新注 五眼六通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佛教三字经》新注 密宗
 《佛教三字经》新注 余韵
 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佛教三字经》新注 贤首宗
 《佛教三字经》新注 成实宗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不思议品第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66 鹦鹉灭火的故事[栏目:佛经民间故事]
 珍惜生命—圣严法师与吴念真、黄春明、李明滨的对话 四、落实人文关怀,成功防治自杀[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三 约三性——情有;似有;圆成[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