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品第一
“品”即品目,根据文义划分,以利学修方便。“佛国”即佛土,又名佛世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
“如是我闻”:即阿难结集经典时为使众生深信此经是佛陀所说,不是我阿难杜撰臆造,故于释迦涅槃时谨遵遗命,而在经籍之首加上“如是我闻”一句,以显此经是我阿难亲耳闻佛所说。“一时”:即指佛陀说法的时间。三论宗的慧观大师把此经判为佛陀五时说教中的第三时教,即“挫抑小乘,赞扬大乘”的“抑扬教”。天台宗亦将本经归列为“弹小斥偏,叹大褒圆”的第三时方等教。而华严宗则更将本经归列为“五教”中的第四“顿教”内。“佛”:全称佛陀,即如来十号之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佛。“毗耶离”:汉译广严城,即中印度之都城,因此城广大庄严而得名。又译作“好稻”或“好道”,因其城中人民五谷丰登,乐善好施而得名。“庵罗树园”:梵语庵罗,汉译难分别。庵罗树园,玄奘译为庵罗卫林,是庵摩罗女所有,净信施佛,故佛陀在此说法。“比丘”:有三义,乞士、破恶、怖魔。出家比丘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育慧命,故名乞士;比丘常止十恶、行十善,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诸恶,故名破恶;又比丘登坛受戒,魔闻心生恐怖,恐魔界减少,所以比丘严持净戒能破恶魔浊欲,故名怖魔。“菩萨”:全称菩提萨多,简称菩萨,汉译觉有情,也就是自觉觉他的人,因菩萨悲心切切,婆心片片,视众生如独子,常对众生拔苦与乐;同时又以般若觉慧了达诸法如幻,无我我所,而内心清净。所以菩萨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士,故又称法王子。
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此经为大乘经典,故于诸大菩萨赞叹其福智妙行功德。僧肇云:“大士处世犹日月之升天,有目之士,谁不知识。”“众所知识”者:众所尊仰也。“大智”:此智不同于凡夫世智辨聪的俗智,也不同于二乘舍俗从真的偏智,菩萨智慧,远离空有两边,圆照真俗二谛,故名大智。“本行者”即菩萨的四摄六度、四无量心等无量本行。菩萨以大智做眼目,以本行作手足,足目互用,智行具足,到达圆满境地,完成度生事业,故名“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威神”即威德义,“建立”即加被义。诸大菩萨常修自利利他的正行,深契佛心,能为诸佛威德神力之所加被,故名“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佛之教理名为“法城”。诸菩萨众能以无上大法外降诸魔,不令魔害;又能以此大法自度度人,能使正法长住世间,不令断绝。故菩萨众是护持正法的钢铁长城。所以名“为护法城,受持正法”;受持正法者,即是无量得一切佛法。《胜鬘经》云:“受持正法者,即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舍身命财而护持故”,即是此义。
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能师子吼”者:狮为兽中之王,大吼一声,百兽脑裂。比喻菩萨说法,无所怖畏,能伏魔怨,制诸外道;又能于大众中随机演说无上妙法,普度众生,故尔名称高远,普闻十方。又诸大菩萨悲智等运,真俗圆融,行无缘慈,运同体悲,视众生如独子,不待启请,而主动前往拔苦与乐,故曰:“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三宝”者:即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是破除生死黑暗的明灯,是苦海的舟楫,菩萨能荷担如来家业,所以要绍隆三宝,使正法久住。《华严经》云:“发菩提心,佛宝不断;开说正法,法宝不断;受持戒行,僧宝不断。”菩萨上成佛道,中说妙法,下化众生,便是绍隆三宝的明证。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魔”有四种:一、烦恼魔。二、死魔。三、蕴魔。四、天魔。菩萨有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大威德、大神通、大辩才,能了我法本空,缘生如幻,而得无生法忍;既得于忍,无有执著,故能降伏烦恼魔。无有烦恼,不造染业,不感染果,自然出世解脱,而永无生死,故降死魔。既无生死,也就无有色、受、想、行、识无蕴所聚积的有漏之身,故降蕴魔。三魔既除,则魔王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诸魔既降,外道自制。(印度当时有96种外道,依照他们所执的邪见,不外断常二种。执持断见者,认为人死如灯灭;执持常见者,认为人死之后还会是人,无有改变。)故菩萨为使正法久住,摧邪辅正,自然要降伏诸魔的纵横,制止外道的跋扈。所以菩萨时时是以降伏魔怨、制诸外道,从而以显扬佛法之正见为己任。正见既树,自然身心清净,而盖缠永离。“清净”者:身、口、意三业悉净,因菩萨不但远离十恶,而且常以无分别慧广行十善,故名“悉已清净”。“盖”即盖覆义,此有五种:一、贪欲盖,能障出离;二、嗔恚盖,能障慈悲;三、掉举盖,能障禅定;四、昏沉盖,能障智慧;五、疑盖,能障正信。“缠”谓缠绕,此有八种:谓无惭、无愧,此二障戒;昏沉、睡眠,此二障慧;掉举、恶作,此二障定;嫉、悭,此二障自利利他。因这些恶法障碍止观,闭塞定慧,所以叫做盖缠。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诸菩萨众,心常清净,远离盖缠,能于一切法上如实遍知其相有体无,对相有而不舍,对体无而不取,不取不舍,即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云:“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心常安住无碍解脱”的最好注脚。“念定总持”者:“念”即是戒,“定”即禅定,“总持”即陀罗尼,亦即般若智慧。“辩”即“四无碍辩”,亦名“四无碍解”。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训词无碍解,四、辩说无碍解。诸菩萨众以戒生定,以定生慧,或者说是以慧生定,以定持戒,三学齐修心常湛然寂静,而又用即了了分明,故能辩才不断,口若悬河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此明菩萨的妙行。罗什云:“六度具足,则自事已毕,自事已毕,则方便度人。度人之广,莫若神通,神通既具,乃化众生。”布施即法、财、无畏三种;持戒即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三种;忍辱即耐他怨害,安受众苦、法思胜解三种;精进即被甲、加行、无退转无怯弱无喜足三种;禅定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三种;般若有文字、观照、实相三种;若再加方便、愿、力、智即成十波罗蜜。方便摄前三波罗蜜,愿摄精进波罗蜜,力摄禅定波罗蜜,智摄般若波罗蜜。齐修十波罗蜜,即能自度度他,修习圆满,即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菩提、涅槃的无漏佛果。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玄奘译《说无垢称经》为“成无所得”。意谓以无分别智实证诸法离言性相,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内心清净,了无一物可得,而证无生忍,入不二门。“不起法忍”,即无生法忍。忍可印持是忍义。无生忍有三:一、于遍计所执性得“本性无生忍”,我法非有,体相俱空;二、于依它起性得“自然无生忍”,诸法待因及缘,无有自然而生;三、于圆成实性,得“惑苦无生忍”,观于真如,惑苦尽断。不增不减,不取不舍,离相离名,证法性空,故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转”谓运转,“轮”谓***,因佛法能破众魔,能伏烦恼,故称曰轮。“不退”有四:即信、住、证、行。信不退者,不退生邪见;住不退者,不退作二乘;证不退者,见道以后,不退所证;行不退者,八地以上菩萨,随缘任运,修大士行,已能随顺诸佛,转不退***。折衷云:“解法知根者,解佛法门,知众生根,如世良医,善识方药,又能识病。”僧肇云:“诸法殊胜无不解,群生异根无不知。”故曰:“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者:“盖”即超出、胜过义。“无畏”有四:一、总持无畏,二、决疑无畏,三、知根无畏,四、报答无畏。以上是菩萨因位的四无畏。佛果四无畏是:一、说一切智无畏,二、说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菩萨修行常起四无量心,齐修六波罗蜜,以大智慧洞明人生宇宙的实相,以大悲心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上成佛道,下济生灵,智悲无穷,愿行无尽,无所怖畏,正所谓:“假使顶戴尘沙劫,身为床坐遍天下,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即是显示菩萨“盖诸大众,得无所畏”的大雄无畏精神。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僧肇说:“心以智德为严,形以相好为饰;严心所以进道,饰形所以靡俗。”菩萨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其心,有别于凡夫以诸宝玉器妆饰其外形而忽视内心的净化;所以菩萨内有长劫修积不可穷尽的功德智慧,故感相好殊胜的色相,相谓三十二相,好谓八十随好。所谓修功德以资解脱,修智慧以资般若,修相好以资法身。虽不及诸佛的相好庄严,但在九法界中,菩萨的色相堪称第一。因世人以七宝饰好严身,菩萨观之有害无益,故以福慧内严尽舍外饰。
名称高远,逾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肇曰:“前闻十方,取其远也;今逾须弥,取其高也。”菩萨教化十方众生,德高望重,其名广播大千,远而且高,好象胜过须弥山一样。梵语须弥山,汉译妙高山,因此山以众宝合成,故曰妙,独出群峰故曰高。据佛典记载,此山在娑婆世界咸海之中,出水高八万四千由旬,上至忉利天顶,水下深八万四千由旬,下至咸海底部,全由金银等众宝合成。“深信坚固,犹若金刚”者:《成唯识论》言信有“实、德、能”三义:相信佛法僧三宝是真实的,相信佛法僧三宝具备了无量无边的功德,相信我能成就三宝的功德。“金刚”者:具光明、锐利、坚固三义:比喻大乘菩萨对佛法有坚固的信念,如金刚一样,不为邪说所动;又比喻大乘菩萨对佛法有深信定见,自然如利剑一样,能断邪见执著;更比喻大乘菩萨对佛法深信坚固,自有智慧光明,能破无明痴暗。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法宝”喻佛所说的法如珠宝一样,指能说的文;“甘露”喻法所显的义,如妙味一样,指所诠的义。又法宝乃智慧之光,能普照群机,随众说法,众生得到菩萨法宝的照耀,能破除所有愚痴和昏暗,好比干渴的人得到甘露水一样,生命得以润泽。所以僧肇云:“法宝光无不照,照痴冥也;泽无不润,润生死也。喻海有神宝,能放光除冥;亦因光能雨甘露,润枯槁也。”“于众言音,微妙第一”者:菩萨说法,其声微妙,悦可众心,娓娓动听,如频伽佳音,微密妙好,和雅可爱,故云:“微妙第一”。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大乘菩萨所讲的缘起有三:一、爱非爱缘起(十二有支缘起),又名业感缘起、又名增上缘缘起;二、受用缘起,六识缘境有苦、乐、舍的受用;三、自性缘起,又名因缘缘起。菩萨智慧深广,彻底明了诸法从缘而生,有相无体,它全随因缘而住、随因缘而灭,能生诸法的因亦是缘生,因缘所生之法亦能为因而生余法,由是因更有因,前前无始,而因无尽;果更有果,后后无终,而果无穷。由是诸法展转相生,刹那变化,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为大乘缘起正理。此缘起理,是大乘佛法教理的核心精华,深入懂得此理,自然时时处处于诸法上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的邪见执著,而入于非有非空的中道实义,悟此中道实相,自会彻底去掉空有两边的余习,而入于不二法门。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罗什云:“上明一切时无畏,此明说法无畏;上师子吼,明德音远播,此明能说实法,众咸敬顺,犹师子吼,威慑群兽。”“演”谓表演,“说”谓宣说;菩萨说法,具足布教十德(善知法义,能为宣说,处众无畏、辩才无碍、方便善巧、法随法行、具足威仪、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功德。)无所畏惧,如师子吼,使人敬顺,亦如雷震,能够惊醒沉迷愚盲。
无有量,已过量。
此明菩萨圣德广大,微妙难知,言说不可称,情度不可量。所以僧肇说:“既得法身,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无量”。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菩萨广学五明(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业明。)对内外典籍咸皆通达,特别是对如来一代圣教八万四千法门,能融会贯通,集众经论,入佛法海,对权实大小渐修顿悟、了义不了义,穷微洞奥,了如指掌。更能了达一切诸法内缘而生,无实自性,常以根本智实证法性真如,内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清净寂然;常以后得智善达法相如幻,方便善巧,安立种种法门。二智并用,真俗圆融。同时菩萨不但自觉,还要觉他,常以大悲水饶益一切众生,引导大众出生死海,登涅槃岸,成等正觉,故曰:“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菩萨有大智慧,能够彻底明了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若以我法执作指导而造善恶业是感生世间六趣有漏苦果的因果规律;若破我法执而广修六度,则是感生出世无漏佛果的因果规律。当然菩萨对众生往来六道受生和心中所作善恶诸业,能历历分明,了若指掌。同时菩萨也能善知一切众生心中所造善恶诸业及往来于六趣皆如梦幻泡影,有而非真。所以《中论》云:“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梦如幻,如焰亦如响。”正是说明“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了。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诸佛的智慧究竟圆满,没有能与之相提并论者,只有佛与佛才能互等,故言“无等等”。一般菩萨的智慧只能与佛慧相近而未能相等,故言“近无等等”。“佛自在慧”者:诸佛如来由修六波罗蜜多圆满而得十种自在:修布施波罗蜜多圆满而得“寿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修戒波罗蜜多圆满而得“业自在、生自在”。修安忍波罗蜜多圆满而得“解自在”。修精进波罗蜜多圆满而得“愿自在”。修禅定波罗蜜多圆满而得“神力自在”。修般若波罗蜜多圆满而得“智自在、法自在”。“十力”者:分菩萨因地的十力和如来果位的十力。诸佛菩萨有证得诸法实相的无边妙智,此智坚固最胜,无有可以破坏和超胜它者,故名为力。菩萨因地十力是:一、发一切智心坚固力;二、不舍众生大慈力;三、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进力;五、思行禅定力;六、除二边智慧力;七、成熟众生力;八、观法实相力;九、入三解脱力;十、无碍智力。具足这十力,菩萨就有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大雄无畏、积极有为的精神。如来果位十力是: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三昧解脱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四无畏是:一、说一切智无所畏;二、说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此四无畏前二依自利德说,后二依利他德说。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恐怖畏,故名“四无畏”。十八不共佛法是: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语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十八、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此十八种功德,唯佛具有,不共于声闻、独觉、菩萨,故名“十八不共佛法。”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恶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但也包括人、天、阿修罗三善道,因为此六道众生都会轮回死生于三界之中。“五趣”即阿修罗散在人天鬼畜趣中。从菩萨所证得的法身说,无形无相,不染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没有生灭,实则就是关闭了恶趣之门,不象凡夫那样六道中现身。折衷云:“大智断惑,故关闭恶趣之门;大悲度生,故现五道之身。”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僧肇云:“佛法法药,善于治疗众病”,因此,比作医王。菩萨有大智慧,方便善巧,不但对众生四大不调的身病能对症治疗使得身体轻安,健壮有力;而且对众生三毒为患的心病,亦能应病与药,彻底根治,令得出离生死苦海,得涅槃安乐。如对贪心众生教修不净观,对嗔心众生教修慈悲观,对愚痴众生教观十二缘起,对慢心众生教修界差别,对散乱众生教修阿那波那念。八万四千法门,随机开演,如医治病,对症施药,令得服行,以愈诸疾。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
《阿毗达磨大乘经》云:“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集积无边际。”因菩萨不舍世间,大悲度生,广作一切善事以圆满福德,即是“功德成就”义;同时菩萨又不住世间,常以大智慧了达我空法空,而心不取相,清净寂然,即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故《经》云:“菩萨欲求净土者,当净其心,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以圆满智慧,即是“佛土严净”义;福慧圆满,即是“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以上显示了诸大菩萨皆具无边智慧、福德、神通、威力,凡有众生见闻者,无不蒙受利益,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跛者能行。因菩萨智悲双运,凡所施为,无非善事,决不会徒劳无益的。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初显实智以达法性;次显权智以对机说法;后显权实二智并用的真俗圆融。
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
初显菩萨于诸禅定入住出自在无碍;后显菩萨于诸法上圆融观解,自在无碍。
法相菩萨,光相菩萨。
以功德法相现于身者,名法相菩萨;以光明之相现于身者,名光相菩萨。
光严菩萨,大严菩萨。
以般若智光庄严佛土名光严菩萨,以大悲大行庄严道场名大严菩萨。
宝积菩萨,辩积菩萨。
“宝积”就是集积无量福慧功德之宝;“辩积”就是集积无量四无碍解之辩;前以自利说,后以利地说。
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
“手”是拔济和授予的意思。宝手菩萨显常拔众生生死大苦;宝印手菩萨显常与众生涅槃安乐。
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
“常举手”显上成无上佛道;“常下手”显下度无边众生;也就是菩萨常修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大士行。
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
菩萨以大悲心愍念有情沉沦苦海,无时不欲提拔,故名“常惨”。吉藏云:“众生苦轮恒转,大士悲心常切,故得是名。又菩萨以大慈心慈念众生具有佛性,欣喜他们迟早可以成佛,故名“喜根”,虽惨虽喜,而惨喜之性平等不二,未曾增减,得常乐之真性,故名“喜王”。
辨音菩萨,虚空藏菩萨。
菩萨大悲,常辨世间有情各种叫苦的声音而前往救拔,故名“辨音”;又菩萨虽处世间,而常以大智了达诸法如幻,无我我所,心无执著,如太虚空,清净无相,故名“虚空藏”。
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
菩萨执持着智慧的火炬,以照破无明的黑暗,故名“执宝炬”。又菩萨以般若作指针,在生死苦海中努力觉悟众生,故名“宝勇”。菩萨以慧宝见于诸法,故名“宝见”。
帝网菩萨,明网菩萨。
“帝网”即忉利天王释提桓因的因陀罗尼宝网,此网是用摩尼宝丝编织而成的,故名。“明网”即显示此网光光相映,明明无尽。菩萨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时、一切处,也如帝网、明网互相辉映一样,重重无尽。
无缘观菩萨。
“无缘观”亦名“无缘慈观”,此有三种:一、生缘慈,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一般,所谓“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子为我母”,对他(她)们设法拔苦与乐。二、法缘慈,悲愍二乘人只证人空,而以法空拔济他。三、无缘慈,佛心平等,随缘任运,普度众生,无有执著。菩萨行无缘慈,运同体悲,观一切众生如独子而进行拔济,故名“无缘观菩萨”。
慧积菩萨,宝胜菩萨。
此菩萨集积无边智慧,故名“慧积”;功德智慧胜过世间七宝,所以称“宝胜”。罗什云:“集积智慧功德宝胜过世间,所以得名”。
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
菩萨是出类拔萃的圣者,自觉觉他的伟人,位最尊贵,如同天王(其实比天王还尊贵),故名“天王菩萨”。菩萨神力无量,威德无边,能破诸魔,故名“坏魔菩萨”。菩萨有大智慧,了达诸法如露如电、如梦如幻,无常变化,有而非真,从而证得无所得理,故名“电德菩萨”。既无所得,内心清净,而无挂无碍,自在超脱,故名“自在王菩萨”。又菩萨以无量功德庄严其身,故名“功德庄严菩萨”。菩萨讲法度生,声如巨雷,无所怖畏,又如狮吼,惊醒群蒙,故名“师子吼菩萨”。
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
吉藏云:“以大法音,消伏刚强,音声震击,如二山之相搏、两雷相搏”。总之,菩萨说法,能使人天欢喜,邪魔振悚,犹如雷音;又能以大法音消伏刚强,音声震击,就象两山击撞一样,故名“山相击音”。
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
“香象”乃象中之王,最为殊胜,身出香风;白香象在香象中其香最胜。此乃比喻菩萨在三乘中最为殊胜,如象中之香象、白香象一样。
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菩萨常修四摄,力行六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勇猛精进,不休不息,故名“常精进,不休息”。
妙生菩萨,华严菩萨。
菩萨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生即大悲度生;无生即大智离相,故名“妙生”。菩萨以万行因华,庄严法报二身,故名“华严”。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
菩萨有大悲心,常观世间众生叫苦的声音,即前往寻声救难,拔苦与乐,故名观世音。菩萨有大威势,大神力,所到之处,国土震动,恶趣休息。如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得大势”。
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
“梵即梵行,亦即清净行,“网”是多义,意思是菩萨已修无量无边的清净梵行,故名“梵网”。菩萨凭仗法宝,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故名“宝杖”。菩萨的智慧神力殊胜无比,故名“无胜”。菩萨以无量福德智慧庄严佛土,故名“严土”。
金髻菩萨,珠髻菩萨。
“髻”是将发高高地挽在头上,“金”、“珠”是宝物,乃装饰品。比喻菩萨以种种功德法财庄严其身。
弥勒菩萨。
全译梅达丽,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生于南天竺国婆罗门家。弥勒生来不喜吃肉,《心地观经》说:“弥勒菩萨法王子,最初发心不吃肉,是故得名为慈氏。”弥勒现住六欲天中兜率内院,位居补处,是当来下生继承释迦牟尼的未来佛。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
“文殊师利”略称“文殊”。汉译妙德、妙首、妙智、妙吉祥,新译“曼殊室利”。“法王子”,因佛为法中之王,菩萨是真佛子,能荷担如来家业,故称做“法王子”。
罗什曰:“各位菩萨名号从小到大列出,所以称弥勒、文殊在后。”因文殊在众菩萨中说法如师子吼,智慧最为殊胜,故以文殊师利法王子总收一切。总之,三万二千菩萨不可能一一陈述其功德法门,故举弥勒、文殊二菩萨以摄之。
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上面已在三万二千菩萨中列出了五十二位最有代表性的大菩萨,故此以三万二千人作结。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中。
上明圣众,即初禅梵王。“尸弃”:汉译顶髻,因他头顶有螺旋式的发髻,故名。“天帝”:天有二种,一、地天,帝释处须弥顶,即是地天,又名地主;二、虚空天,即梵王尸弃等所居之天,尽在虚空。“四天下”:即东南西北四大部洲,一佛土有百亿四天下,每一四天下各有帝释梵王,这些帝释梵王都是从他方世界四天下来的。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悉来会坐。
“诸天”:即六欲、色界诸天。“龙神”:一、地龙;二、虚空龙;受善恶杂报,似人非人,似天非天,名神。“夜叉”:即暴恶鬼,汉译轻捷。“乾达婆”:汉译寻香、嗅香等,是天乐神。“阿修罗”:汉译非天,《佛地经》说:“行多谄诈,无天实德”,好饮洒,终日争斗,有胎、卵、湿、化四生。“迦楼罗”:汉译金翅大鸟,僧肇称为金翅神鸟。“紧那罗”:汉译歌神,头上长角,似人而实非人,专门奉事诸天。“摩侯罗伽”:汉译大蟒。以上天龙八部有大神力,能自变形,悉来会坐,听佛说法,同时也能护持佛法。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
此明佛陀四众弟子,亦来会坐,闻佛说法。前二是出家众,后二是在家众。诸字贯下四句。“比丘”:具乞士、破魔、断恶三义。“比丘尼”:女子出家受具足戒之通称,梵语“尼”,显出家女性之声。比丘为男僧,比丘尼为女僧。“优婆塞”:译“近事男”或“清信男”,即在家学佛受持三皈五戒之男性。“优婆夷”:译作“近事女”或“清信女”,即在家学佛受持三皈五戒之女性。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饶,而为说法。譬于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以上显示佛在没有说法以前,已在无量大众的恭敬围绕之中,坐在师子宝座之上,好象须弥山王安住在大海中一样,自在安祥。此时佛以无量福智光明蒙覆在坐大众,正如古人所说:“佛居于四众,映蔽群生,若帝释临天,梵王处定。”从凡圣云集的胜况可以看出,雨大法雨的帷幕已经拉开了。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毗耶离城”:即广严城,解释见前。“长者子”:即德高望重、大富长者的儿子。“宝积”:他是五百长者子之一,也和净名一样,是法身大士,今生权应兹土,特来利益众生的。“七宝盖”: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玛璃、赤珠名七宝;盖即覆盖义,以显菩萨兹覆有情,同登大觉。
总之,此段说明了以宝积为代表的五百长者子,各持七宝盖,来至佛所,顶礼佛足,以盖供佛,要求佛说法所献的一种礼品。又因此献盖,发净土之法,则福慧具足,自他兼利。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三千大千世界”者:每一恒星日月之所照临名一世界,合此一千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因此中含有小、中、大三个千字,故名三千大千世界。“目真邻陀山”:汉译石山。“摩诃”:汉译大。此经说有八山,玄奖译本则多有金山和宝山。如此诸山都以须弥为中心,以铁围做外廓,中有七宝山和八香水海交互围绕而形成一小世界。
佛现神力显示了三方面的意义:一、变多为少合成一盖,表示菩萨起四无量心,修四摄六度等种种妙行,可以同证于一真法界;二、变小为大覆三千界,显真如理遍充整个法界而无不在,亦显无二之性遍覆一切,又显因小而果大;三、一切境界悉现盖中,显境界不实,唯心所现,也就是契经所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唯心净土的道理。
总之,此段显示了大乘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佛陀借众献盖的机会,示现佛土的庄严,借事显理,开示圆融法界的道理,也就是最初揭示了本无生死可舍,无涅槃可证、心净则佛土净的大乘不可思议的法门。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大众亲见佛陀合盖现土之神力,欢喜踊跃,深心赞叹,暗显都要以佛陀为榜样,悲智等运,福慧双修,从而成就自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无漏佛果。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僧肇云:“形不足以写心,故复赞之咏之。”前显宝积以财供佛不足,今又以偈赞扬;献盖表心尊敬,偈赞显佛功德。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此颂赞佛三净:初句赞佛目净,次句赞佛心净,三句赞佛业净。目净有五:一、净胜,离诸障翳;二、修胜,长如半月;三、广胜,宽阔广大;四、皎洁,清明彻视;五、色胜,如青莲花。心净有三:一、念净,念真如法性;二、定净,如如不动;三、慧净,真俗圆融。业净有三:一、诸障断尽(意业清净);二、二死永亡(身业清净);三、梵音如弦(口业清净)。末后一句赞佛慈悲因凡夫执有,二乘著空,菩萨染中,如来则以第一寂灭的真谛开导他们,使其出离生死苦海,得寂灭涅槃。“稽首”:以首至地,故名稽首。
即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初颂赞佛清净,此颂赞佛神力。“大圣”者:佛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菩提、涅槃,故称大圣。“十方”者:东、西、南、北、下、上各六方,再加四围,故称十方。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佛于法自在名“法王”。其法难屈服名“法力”。已过三界名“超群生”。“法”谓教法,施予迷蒙者;“钱”谓钱财,施予贫困者,“法相”有二:一、自相,如蕴、处、界等;二、共相,如无常苦等,佛后得智善能分别一切法相,而无执著。“第一义”者:无为、实相、实际、法性、圆成实、胜义、真如等,佛以根本智证此第一义谛,而如如不动。所谓佛以后得智说法,以根本智照理,说法不碍照理,照理不碍说法,二智并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真俗圆融,而自在无碍。反之,若只以后得智观分别相,则不能证真;只以根本智观第一义,则不能说法。如能二智齐观,权实并显,则能善契非有非空的中道,所以佛为法中王,“已于诸法得自在”。“自在”者:寿、心、生、资具、愿、神力、解、业、智、法十种。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一切诸法皆从缘生,相有体无,相有故非无,体无故非有,非有非无,即契中道,而破法执。《中论》云:“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依世俗谛,二依圣义谛。”依世俗谛说,则“善恶之业亦不亡”;依圣义谛说,则“无我无造无受者”。何以故?缘生之法幻相宛然,故种如幻的善恶之因,则必感如幻的善恶之果。所以《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同时一切诸法虽因果分明,历历不爽,但它全随因缘而生,随因缘而住,随因缘而灭,自性本空,其中无有实在的造作者、感受者和主宰者。所以《十二门论》云:“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为有法。”意显缘生之法无实自体,当体即空,故求人法二我了不可得。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将要成正觉时,天魔来扰,佛以大威德大神力而彻底降伏,邪魔既降,佛随即于一刹那顷入金刚喻定,而证大涅槃(灭)及大菩提(觉道)。(罗什云:“甘露灭即寂灭(实相)甘露”。)证此菩提涅槃不是一般凡夫分别心思量推度所能领纳(受)缘虑的,而是佛以无漏无分别的大智慧实证现观诸法实性所成就的,故言“已无心意无受行”。佛既降伏诸魔,成无上道,自会随缘普度众生,转大***,由是佛道渐渐兴隆,而外道渐渐消亡。
三转***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三转”有:三为自转,三为他转。为自转者:初转在见道,名“印相转”;次转在修道,名“应作转”;后转在无学,名“已作转”。为他转者:初对憍陈如等五比丘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名“示相转”;次转即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名“劝修转”;后转即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证、道我已修,名“作证转”。“***”:有“摧伏”和“运载”二义:佛说的教法能够摧毁烦恼,降伏邪魔,还能够运载众生出生死海,到涅槃岸。“大千”者:即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佛陀出世说法教化众生的一个佛世界。释迦牟尼出世于三千大千世界,化百亿诸身同转***,故名“三转***于大千”。佛陀说法是以般若智慧实证真如法界平等流出的圣教,是佛陀所转的一乘清净***,故名“其轮本来常清净”。释迦初成道果,首到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转四谛***时,不但五比丘听了得漏尽意解,证离系果,就是当时在场听法的八万诸天大众也智慧顿生,当下证得诸法实相,悟无生理,而见道登地。这就是佛陀转大***,能使众生解脱的明证,故名“天人得道此为证”。吉藏云:“觉道既成,佛宝也;***既转,法宝也;五人出家证道,僧宝也。”从此佛、法、僧三宝就出现在世间了。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此颂赞显法宝的功德。因无上大法能使众生除生死苦,得寂灭乐,故称“妙法”。佛陀以此妙法惠施众生,众生不受则已,如果真能信受奉行,则定能证得常乐我净的寂灭涅槃,而永不退堕于生死苦海。故佛陀以法药利济群生,如良医治病,对症施药,故称“大医王”。佛法如大海,难测难思,所以佛陀的妙法也无边无际,这是值得每个众生应当恭敬和礼拜的。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利衰苦乐、称讥毁誉,是为八法。佛于顺逆等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常常安住在般若三昧的性海之中,就象巍然耸立的须弥山一样,不为四风所动,佛于一切众生行善者生喜,行恶者生悲,从无缘大慈出发,对他们进行平等拔济,心行如虚空,无憎爱、无分别,法雨普施,实是人中至宝(佛宝),未来的众生闻听佛陀无量的智悲功德谁不尊崇和敬承呢?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达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我今稽首三界尊。
此颂重赞佛合盖现土、在宝盖中变现三千大千世界的事。宝积自喜以献小小的宝盖,而亲眼目睹了佛合盖现土的大神变,盖中所现三千界内天、龙、乾达婆:(寻香)“夜叉(暴恶鬼)、阿修罗(非天)、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歌神)、摩侯罗伽(大蟒)等八部以及山河大地、田园舍宅、草木鸟兽、人非人等所有一切,佛为哀愍二乘根劣智浅,只知有一佛,不知有十方诸佛;只知有一娑婆世界,不知有刹海庄严的无量世界,即以十力化变合盖现土,于事事无碍法界略露一斑,以开拓二乘心量,使其舍小趋大,发菩提心。大众目睹胜况,口赞心惊,叹未曾有,于是顶礼三界(欲、色、无色)共所尊仰的大圣佛陀。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大圣”、“法王”佛之异名。因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出世大圣,已于诸法得自在,故尔一切大众咸皆归敬。佛现神力对一切众生慈悲进行拔济,于信者前各各现身为说无上妙法。“不共法”者:即佛有十八不共凡夫二乘的无上法,简称十八不共佛法。一、六不共行(身、语、意三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二、六不共证(欲、精进、念、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无减),三、三不共业(一切身语意三业随智慧行)。四、三不共智(智慧知过、现、未三世无碍)。佛陀有不可思议的无量悲智和神力,其所证的大乘不共法,是不与凡夫二乘法相共的。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具四无碍解的智慧:一、法无碍解,说法无滞智;二、义无碍解,说理无滞智;三、词无碍解,说诸方言音无滞智;四、辩才无碍解,巧说法义无滞智。第一颂赞释迦牟尼词无碍解,说诸方言音无滞智。佛陀宣说妙法,无功用行,随吐一音,万类异解,如摩尼宝珠自然发光,而明照十方。第二颂赞释迦牟尼法无碍解,说法无滞智,佛陀说法逗机,应根得解受行获果,如有闻五戒十善法,即止恶修善;有闻四谛法,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有闻四摄六度法,即自他共利,智福同修。所以吉藏云:“只说一法,随义普行,而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即是概括佛陀一音说法,众生各各所解、获利、得果之义。第三颂赞释迦牟尼义无碍解,说理无滞智,佛说法义,恶者恐怖,善者欢喜,耽生死者厌离而欣涅槃;心不定者,断疑而生正定。如闻生死苦报等,则心生恐惧怖畏,闻涅槃妙果等,则心生欢喜,闻三界是苦,则厌离三界,闻法相明了,则断疑生信。所谓“一雨普润禀受不同;三兽渡河,证有浅深。”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此两颂赞佛陀的万行功德及离障解脱。“结缚”者:结有九种:谓贪、嗔、痴、慢、疑、恶见、嫉、悭、诳,能结众生于四生五趣中。缚有三种:谓贪、嗔、痴,常缚有情处生死海不得出离。佛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佛法,断了所有分别俱生烦恼所知二障,已证得圆满的菩提涅槃二果,他不但能远离生死,彻底自度,而且还要度脱世间所有一切有情,故他是“四生的慈父,三界的导师”,不但宝积菩萨要稽首致敬,就是佛的所有弟子及诸有情都应向佛陀稽首归敬。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此一颂总赞佛智不可思议。众生心念驰骋于是非执著之中,往来于生死六趣之内,这些佛以其方便智慧了若指掌。上文曾说:“善解法相,知众生根”,为利益众生,不舍一法,不取一法。诸佛如来是常在世间普度无边众生,不舍生死,福慧双修而成就无上佛果的,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因为世间诸法本是缘生,有相无体,佛即以此般若智慧了达生是幻生,灭是幻灭,于诸法不见有染净生灭相,于人我不见有自他差别相,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妙湛圆寂,体用如如,当下即得见性成佛,所以说:“善于诸法得解脱”。本经云:“污泥卑湿能生莲花,高原陆地不生此花”。意显佛陀虽在世间不舍一法,但又同时不染一尘,内心安住上舍,如如不动,而又用即了了分明,故名“犹如莲花不著水,常善入于空寂行”,也就是惠能所说的:“若欲求不动,动上有不动”,又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的相上见性,有上观空,真俗圆融,自在无碍的不取不舍,所以又说:“善达诸法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者:佛陀的法身圆满,如太虚空,遍及一切,空无所依。《华严经》云:“法身遍满于虚空,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此正显示佛陀法身圆满,清净无相,如太虚空,无所依怙,所以值得我们顶礼和尊敬。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白”者:禀告之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汉译无上正等正觉。此段说明宝积将此偈语说完以后,五百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发心已,当修正行,所以以宝积为代表的五百长者子向佛陀禀告,希望世尊慈悲宣说一切菩萨所修净土之行。“净土之行”,即是修清净佛国土的净因。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善哉”:善者好也,哉乃虚词,现代的语言是好啊、好啊!“谛听谛听”:即认真聆听之义,此段的大意是:佛陀称赞宝积,能够问于菩萨所修佛国净土之行,希望宝积静心听其法,思其义,而善受持之。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宝积及五百长者子看到佛陀将要为他们开示菩萨所修净土之行的妙法时,欢喜踊跃,静心接受佛陀的教法。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佛陀首先开示道:菩萨若求佛土,当先度化众生,何以故?菩萨是自觉觉他的人,不但要自己觉悟,还要觉悟众生,这与《金刚经》中佛陀答复须菩提,要把一切众生度到无余依涅槃的彼岸去而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大乘不同于小乘只求个人解脱,更重要的是要使一切众生都得解脱,菩萨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以利乐有情、化度众生为己任,时时修拔苦与乐的大士行。若果离开众生,菩萨就无行可修、无净土可证。所以《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意显度济众生是成就佛土的正因。以故《华严经》又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由此可见佛与众生的关系是何等重要,若欲成佛,首当度化一切众生。
古德云:“众生是福德的海洋,众生是智慧的源泉。”佛名两足尊,他是在度化一切众生中圆满福慧而成就的,若离众生,福慧从何圆满?所以契经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故佛陀首先开示“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义即在此。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此段说明圣人无常心,以众生心为心;诸佛无定土,以有情土为土。土是众生所依止的器界,随善恶业力不同,故得土之胜劣亦有不同。
第一句显示菩萨要方便善巧,随所化度人、天、三涂一切众生而取佛国净土;第二句显示菩萨要方便善巧,随所调伏二乘众生而取佛国净土;第三句显示菩萨要方便善巧,随所入佛智慧、发菩提大心的众生而取佛国净土;第四句显示菩萨要方便善巧,随所起菩萨根修大士行的众生而取佛国净土。总之,修菩萨行者,不能离开世间,不能离开众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世间即出世间。《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说若离世间众生,菩提从何所得,涅槃从何所证。《中论》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因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如梦幻泡影,有相无体,生无实生,灭无实灭,如梦如幻,何来的生死恐怖,何来的世间苦海?若悟此理,当下便是净土。所以佛陀开示:随所化度人、天、二乘及一切菩萨而取佛土。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菩萨饶益众生而取净佛国土,取净佛国土,皆为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宇宙万法皆相反相成,此有故彼有。佛与众生,相待立名,若无众生,也就无有佛陀;当然菩萨若不度众生,也就没有佛国净土。譬如依于空地修造房屋,则随意无碍;若于空中修建楼阁,则唐劳无功。因为净土依于慈悲,慈悲依于众生,众生如地,依地能造宫室;菩萨依众生而起净土,亦复如是。所以二乘无有悲心,不度众生,沉空滞寂,永住无为,当然也就没有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了,犹如在虚空中建立宫室,终不能成一样。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直心”者:正念,真知,不起邪执,菩萨以般若智慧实证一切诸法离言自性,无有语言文字相,现证现观,纯一直心,不动道场,是名直心。“不谄”者:心地光明坦然,谄媚屈曲之心皆已远离,故名不谄。“深心”者:信坚、愿大、行笃,而内心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故名深心。“具足功德”者:福慧资粮皆已圆满,故名具足功德。“菩提心”者:菩提是觉义,起自觉觉他之心,故名菩提心。“大乘”者:大对小而言,乘是运载义,意思是小乘人只求自利,不求利他;大乘菩萨自他双利,能运载众生出生死海,到涅槃岸。故名大乘。
此段显示佛陀又重呼宝积之名而告之:要由直心(不谄)、深心(具足功德)、菩提心(大乘),才能成就菩萨净土。所以古人云:“净土地平如掌,岂谄曲能够成就;七宝庄严,岂浅行之所致;乘宝莲花,普应群机,岂独善之所招,非此三心(直心、深心、菩提心),不成净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上段已明三心,此段明菩萨所修的六度。“度”是止息诸障,得到彼岸的意义。六度以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禁;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此六度前面是圣药,后面是众病;前面是彼岸,后面是此岸。修法财无畏的布施度、可以感得一切能舍众生来生;修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的持戒度,可以感得一切行十善业道满愿众生来生。(大乘戒之体即是十善业道)修耐他怨害、安受众苦、法思胜解的忍辱度,可以感得三十二相的庄严众生来生。修被甲、摄善法、饶益有情的精进度,可以感得勤修圣道众生来生。修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的禅定度,可以感得正念、正知、正定众生来生。修文字、观照、实相的般若度,可以感得已入正定众生来生。正定即般若三昧。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菩萨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悲愿无穷,对有情无乐者,常予以乐,名“慈”;对有情有苦者,常拔其苦,名“悲”;对有情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者,心生欢喜,名“喜”;虽常时修拔苦与乐的大士行,而内心法喜充满,安住上舍,不取诸相,名“舍”。常起广大平等、周遍无际、不可以限量其伟大功德的慈悲喜舍四种大心,故名四无量心,菩萨常修摄受众生为一体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一、布施:对有情进行财、法、无畏的布施,对他们进行摄受。二、爱语:乐说正法,引导他们明白人生宇宙的实相以及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三、利行:常作饶益一切大众的善事。四、同事,常与众生同工作、共生活、言传身教进行化导。菩萨以此四法摄取众生,令其入道,故名四摄。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方便”者:即权巧方便慧,吉藏称谓:“积小德而获大功,处有不乖寂,居无不失化,无为而无不为,方便无碍。”本经云:“方便善巧,而得解脱。”菩萨在因地修行,方便善巧,故得果时,感得方便无碍众生来生。“三十七道品”者:一、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其生;已生恶令其断,未生恶令不生。三、四神足:欲神足,心神足,勤神足,观神足。四、五根:信、勤、念、定、慧。五、五力:信、勤、念、定、慧。六、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舍、安、定、念。七、八道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定、正念。菩萨修此三十七圣道,由道能通往涅槃城,故得果时,感得修三十七道品众生来生。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回向心”者: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菩萨所修功德回向趣求无上菩提及施给一切众生,不为小果,不贪著福德,故得果时,其国具足众德庄严。“八难”者: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生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七、北俱卢洲,八、长寿天。,生这八处的众生,虽然苦乐各异,但都不易见闻佛法,所以叫做“难”。这八种难可以用天人四轮摧破。一、住善处,就可对治前三涂及北俱卢洲、长寿天五难;二、依善人,可对治佛前佛后难;三、发正见心,可对治世智辩聪难;四、宿植善根,可对治盲聋喑哑难。菩萨在因地修除八难,故得果时,自然感得没有八难的庄严国土。
自守戒行,不高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自己严持净戒,不讥毁他人过失,也就是惠能六祖所说:“常见自己过,莫论他人非。”故菩萨成佛时,国土不但没有犯戒之事,就连犯戒之名也没有。“十善”是:一、不杀生而放生,故菩萨成佛时感得命不中夭,寿命无量;二、不偷盗而布施,故菩萨成佛时,感得大富大贵,珠宝严身;三、不邪淫而离欲,故菩萨成佛时,感得梵行清净,相好端庄;四、不妄语而说诚实语:即所言诚谛,“诚”谓诚实,“谛”谓真实可信;五、不恶口而说柔顺语:即常以软语;六、不两舌而说和合语,即眷属不离;七、不绮语而说庄严语:即善和诤讼,言必饶益;八、不贪而安住上舍;九、不嗔而慈悲;十、不痴而明达。故菩萨因中止十恶、行十善,故成佛时,国中自然感得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
僧肇云:“心直则信固,信固然后能发迹造行。”故佛陀加重语气向宝积说道:“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所谓直心,即随缘任运,无执无著,以无分别智实证无分别理,现证现观,直往直来,故名直心。本经云:“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又说:“诸佛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有了直心,自能发起各种向道之行;有了向道的妙行,自会积集无量善根,所以深心是从思维甚深妙道和广修无量万行生,故名“深心”。有了深心,自能调伏心猿意马,使心寂静;只有调伏了心猿意马,才会听闻佛法,依说修行;只有将修行所积集的功德平等回向给无上大菩提及无边众生,才会有方便慧生;有了方便智慧,自能起到度化一切众生的作用。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众生既得度化,故菩萨成佛时,无量清净有情来生其国,而佛土自然严净。所以欲成就净土,万行不离度化众生。众生既度,佛土已严,则自能开演无上一乘清净妙法(后得智起用);虽演妙法,则善达法性,智慧明照,不染一尘(根本智起用),二智并用,真俗圆融,自能内心清净,由心清净,则所造诸业纯属无漏善业,由无漏善业熏习成种,赖耶识中染种渐尽,净种圆满,于是转有漏八识为无漏四智,而成佛果。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此段总显净土不在别处,唯在一心,若人心净,则佛土自然严净。因为万法皆由心生,若人内心烦恼执著,昏暗愚痴,颠倒沉迷,则造业感果,皆属有漏器界;有漏器界,秽恶充满,染污不洁,山河大地,坑坎凸凹,如是器界则有成住坏空,植物则有生住异灭,有情则有生老病死,一切无常,忽坏忽成,忽成忽坏。究其原因,皆为有情心不清净所致。何以故?整个宇宙皆是众生心识随业力之所变现,有相无体,犹如梦幻,犹如影像,不是实有,故《华严经》云:“三界唯心”。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既然一切皆由心造,则欲觅净土者,不可离心向外寻觅;真修净土者,当先净其自心。只有使心彻底清净了,随其净心所现的世界,才是清净的世界;同时只有清净心常时现起,才能做到对境不迷,所谓内心无著,实相现前;染净随心,境由识变。故《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清净心,即是正对境时,了达它是因缘生法,无有自性,只有如梦幻泡影的假相;在行持上因其相有而不舍,因其性空而不取;不舍即不住空边,不取即不住有边;不住空有两边,远离分别执著,而又用即了了分明,即是清净心,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清净心造诸善业,即感清净果。所以佛言:“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即是此义。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一位弟子,佛陀把“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向大众讲完以后,舍利弗就生起怀疑:我佛世尊行菩萨道时,心莫不净?是故佛土不净若此。僧肇说:“佛土净秽,非二乘人所能知之。”这是因为世尊想显现佛土净秽由心,所以用威神力令舍利弗生起疑问。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此段以日月比喻净土,盲者比喻二乘,盲者不见日月光明,罪者亦不见佛土严净,其实并非日月不明,佛土不净。僧肇云:“日月岂不明,不见自由瞽目;佛土岂不净,罪秽故不睹。”但是以舍利弗为代表的小乘人,法执未破,始终认为世间是苦海,是杂染,只有出世间才清净,才安乐。所以要舍世间而出世;断生死,入涅槃,故于清净佛土而不见。大乘菩萨实则不然,对世间诸法了知其是缘生如幻,有相无体,实我不可得,实法不可得,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世间即出世,而远离分别言说,故于当下便见净土涅槃。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螺髻梵王”:即初禅天王,因他头上有海螺丝纹盘旋式的发髻,故名。梵,即清净义。此段显示同一佛土,依心净秽,故见有异。心净则佛土庄严,心秽则佛土杂染,境由心现,随业不同,犹如同一江河,鱼见舍宅游园,人见清水绿波,天见宝庄严地,鬼见脓血充满。所以螺髻梵王以无分别慧观察此土,则清净庄严。而舍利弗不得平等性智,厌世欣乐,心有高下,行不严净,故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菩萨见道以后,已证诸法有情平等真如,摄受众生为一体,不住二边,心行平等,功德庄严。故地上菩萨所见佛土常极清净。
于是佛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花。
佛为饶益众生,令其二乘舍小趋大,故以足趾按地,即时整个世间皆现清净庄严、众宝严饰的无漏佛土。“宝庄严佛”:即他受用身。“宝庄严土”:即他受用土。佛以神力,暂使大众心行平等;各坐莲花,而见净土。总之,佛陀暗示了境由心生,境由心变,境由心灭,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的唯识道理。八地以上菩萨皆有转变相土等自在,我佛如来,福慧圆满,功德具足,神力无边,至于转染土为净土,变娑婆为极乐,随心所欲,皆得成办是完全可能的。所以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时变大千为众宝合成的莲花藏世界。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此段说明四个问题:一、显示佛陀以神力变染土为净土,其目的是使小乘人不要只求个人解脱,而要舍小转大,发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二、显示佛土常净,因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从缘生,无有实体,其相如幻,其性本净,法无实法,我无实我,而所谓的我法,只是在因果相续上迷执而已;既无实法,有谁生灭;既无实我,有谁生死;无有生灭生死,当下便是清净寂灭的净土。所以佛言:“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三、说明我佛如来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悲心切切,而把自己清净、庄严、美妙的无漏佛土,用神通力暂时隐蔽,故意示现一个与娑婆五浊恶世接近的染土,来方便善巧,宣说妙法,以度下劣众生,故佛陀言:“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四、说明佛土染净随业力不同有异。内心杂染,三业不净,故见佛土染污;内心清净,造无漏业,故见佛土严净。总之,以智慧观照则土净,以无明缘境则土染,净秽随心,犹如诸天大众,共同使用一种宝器盛食,随其福德大小,而饭色有异。又如目键连以上等佳饭供母,其母见饭为炭火,而不能入口。这就说明境皆不实,随心变现,所以佛言:“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心有高下,见土不净,内心平等,见土清净,是则佛土为一。但佛言:“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此又显示佛土是多。问:佛土到底是一是多?
答:据实而言,佛土非一。经论常说三身三土。法性身依法性土,此是报身、报土所显,大圆镜智所证;无垢识、大圆镜智现自受用身土;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土;成所作智现变化身土。自受用身土无漏福德招感,此身此土唯佛佛互见。他受用身土及变化身土随有情根机而方便示现,即经中所说:“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众生无量,而佛土亦无量,所以说佛土是多非一。佛既随有情变现,而有情见佛、见土各异皆各以自心变现为其所见。佛仗托众生之本质境而别变,众生亦仗托佛的本质境而别起,心不取外境,而取各自变现之相为自所缘。所以说:佛土虽多,众生无量,但有情各一宇宙、各证一境之理是完全成立的。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如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得无生法忍在初地。“忍”谓忍解,即彻底通达和实证无生无灭的道理。忍有四种:一、无生忍,二、无灭忍,三、缘生忍,四、无住忍,得此四忍,即得见道登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即发大乘自利利他、成佛度生之心。“佛摄神足”者:佛见大众未发心者已发心,未见道者已见道,未解脱者已解脱,如是收摄神足,使世界还复如故,以显有为无常的道理,使大众不要贪著于净土。“远尘”者:境不染心,名为远尘。无有烦恼,名为“离垢”。清净法智,名“法眼净”。“不受诸法,漏尽意解”者:我执已破,烦恼已离,三界诸漏已尽,断尽无明,永不流转生死,得真解脱,证四果阿罗汉,故名“不受诸法,漏尽意解”。真是:未发心者发心,已发心者见道,已见道者得果,大乘发大心,得大果,小乘得小果,是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