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06
2006年2月23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接下来要讲到唯识的论典。
我们这次要讲这部论叫《百法明门论》。这部论在唯识的论典里边,唯识的论典主要有“一本十支”。
一本就是有一个本论,这本论就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唯识宗的根本论典,是弥勒菩萨造的,一共有一百卷。那么,以这个《瑜伽师地论》为根本,弥勒菩萨、还有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他们又围绕着这个《瑜伽师地论》又撰写了很多支论,就是相关的论典。比如:《辨中边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大乘五蕴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大概有十部,所以叫“十支”,“本”就像身体一样,“支”就像四肢一样,四肢不能离开身体。支论也就是对本论的某一部分作进一步的阐述、论述。比如说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一部论叫《百法明门论》,那么《百法明门论》在这个题目后面还有一个相关的说明,这个相关的说明,在其它的版本里边是没有的,叫“本地分中略录名数”(应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这个“本地分”,就是指的是《瑜伽师地论》,一共有五个部分组成,本地分是代表着《瑜伽师地论》最根本的一部分,一共有五个: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一共有五个部分。那么,本地分是《瑜伽师地论》最根本的一个部分,那么其中有讲到有关于对法的分类,宇宙间到底有多少法。这个法到底有哪几种?那么在《瑜伽师地论》它把一切法分成六百六十种。那么这个《百法明门论》就是世亲菩萨《瑜伽师地论》的六百六十法,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一百种,然后写的这么一部论,叫《百法明门论》。所以,我们这一部论典,它的渊源是出自《瑜伽师地论》。
那么,这部论叫《大乘百法明门论》,首先是“大乘”,大乘是相对于小乘而言的。世亲菩萨他有写过《俱舍论》,《俱舍论》当然是属于小乘的论典了。在《俱舍论》里也同样对法作过归纳,那么,在《俱舍论》里归纳,是把一切法归纳为五类七十五种,叫五类七十五法。那么,相对《俱舍论》的归类和说明,所以,我们这个《百法明门论》它依据的是《瑜伽师地论》,大乘经典,所以它称为“大乘”,就是大乘对法相的解说的论典,可以这么说。
“百法”,就是一百种法。一百种法就是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一百种。而这种对法的归纳在佛教里边是有传统的。因为宇宙中的法是千差万别。种类,你要说每一种法,宇宙中有多少种法,有多少种事物,也可以说宇宙中有多少种事物,你要从差别的角度去说,你能不能……那真是说不完。但是,佛陀很有智慧,他可以几个概念就把一切法就给归纳了。比如说最简单的归纳:有为法、无为法,就是一切法都不外乎是这二种。有为,有生灭的;无为,没有生灭的。有漏法、无漏法,这也是一种归纳。把一切法归纳为二类:一类是有漏法,一类就是属于无漏法。有漏就是有缺陷的,(无漏就是)没有缺陷的。任何法都不能逃出这二种,不管是凡夫的世界还是圣贤的世界,要不就是有漏,要不就是无漏。还有在阿含经典、部派论典里边最普遍的归纳法就是三科,这个三科也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你说宇宙中的一切法有哪几种?要不就是五蕴,它不外乎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就代表着物质的,受想行识就是代表着精神,不外乎是物质和精神的。要不就是十二处,十二处也就是六根、六尘,这是根据我们认识的渠道来对法进行归纳。因为我们所谓的世界,世界不外乎就是能够认识的和被认识的世界。那么还有十八界的归纳法:六根、六尘、六识。六识也就是对精神的世界作进一步的说明。
我们现在所说的百法,它确实是一种比较详细的归纳。它把一切法分为五类一百种,一共有五类,这个五类也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是五类,然后每一类又分为多少种。比如说:
心法一共分为八种;
心所法一共分为五十一种;
色法分为十一种;
心不相应行法分为二十四法;
然后,无为法分为六种。
这样就是五位百法,宇宙中的一切法不外乎这样的五类、一百种。这个就是佛法怎么样帮助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关系。从对这个世界的差别到这个世界的关系,到这个世界,比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凡夫的世界和圣贤的世界的关系,心和心理活动的关系,在这个百法里边都说得很清楚。所以叫《百法明门论》。
“明”,就是智慧,它是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的方法。
“门”就是方法,就是途径。我们通过对《百法》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一切法。就是属于这样的一部论典。
“论”,就是抉择、讨论、议论、论述。
那么,这部论典是天亲菩萨造的。天亲菩萨也就是世亲菩萨,世亲菩萨我们昨天也作介绍了,他在唯识宗里边的地位很高,在唯识宗里边,弥勒菩萨是初祖、创始者,无著菩萨应该是实际的创始者,应该是。因为弥勒菩萨的很多著作是无著菩萨记录、整理出来的,传承出来的。但是,唯识这个理论的这个体系,这个哲学的体系的圆满,应该是属于世亲菩萨。世亲菩萨跟无著菩萨是属于兄弟。世亲菩萨他早年是学习有部,鼎鼎有名的《俱舍论》就是世亲菩萨造的。据说世亲菩萨早年他是不信大乘,他虽然是属于有部,但是他对正宗的有部的思想,他也是不以为然。因为当时正宗的有部在迦湿弥罗那个地方,他们结集了一部论典叫《大毗婆沙论》,这部论典玄奘三藏也把它翻译过来了。当年世亲他不是属于正宗的有部,所以,他其实还没有资格去参加学习这部论典,据说他以这种……换一个身份进入迦湿弥罗去学习这个论典。学完之后,他又写了《俱舍论》。这个《俱舍论》其实是带有批判《大毗婆沙论》的色彩,然后就写了这部《俱舍论》。那世亲菩萨他本身是不信大乘。那么,他对大乘佛教的信仰,尤其对唯识学的信仰,是在无著菩萨的引导之下才信的。世亲菩萨信了大乘之后,信了唯识学之后,他又了很多唯识学的论典,最著名的就是《唯识三十论》,那么现在这一部《百法明门论》也是他写的。那另外除了这二部论典,比如像《摄大乘论》他也写了就注解,还有像《辨中边论》,很重要的论典他作了注释。所以,这是天亲菩萨。
那这个注解的人是窥基,窥基也就是玄奘的大弟子,玄奘三藏的大弟子,也是玄奘三藏译经的得力的助手,我们现在的很多这些唯识学重要的论典的注疏,主要都出自窥基大师的手上。像《成唯识论述记》、《辨中边论述记》、《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有一大堆,也就是玄奘大师对唯识的理解,把这种玄奘三藏的思想介绍出来的主要就是窥基大师。所以学习唯识,窥基大师的论典是我们必读的。
下面就要进入本论,正论。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这是这个论的论点,也可以说是论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引自佛说的,释尊所说的,一切无我。那也就是这一部论它要成立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它要成立的观点就是四个字:无我唯识,或者说,唯识无我。一个是要成立唯识,是一个要破除我执。
那么,整部论从开头到最后,从无我开头,那么最后的收尾也是讲无我,有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那么整部论基本上也就是它都在解释无我的道理。为什么说无我呢?就是说一切法的存在其实不外乎就是这一百种: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我们在这一百种法中去检讨,看看哪一个法到底是我,在哪里能够找到我。比如说到心法里边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我?我们再从色法里边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得到我?通过分析的方式来显示这个无我的道理。
其实,这种手段在佛教里边是非常地常用的一种方法,比如说,在《阿含经》和部派论典里边,通常就是用……通过三科来分析无我。最常见的是说:五蕴无我。比如我们这个生命体,我们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是什么呢?生命体的存在无非就是五蕴。蕴是什么东西?就是积集,就是一种堆积。色,一大堆色堆积在一起。眼睛、耳朵、鼻子,一大堆眼睛的细胞,一大堆耳朵的细胞,一大堆鼻子的细胞,然后各种器官形成了我们的色身。然后我们的思维,思维,我们也要去分析,思维是个什么东西呢?思维是个什么东西?思维不外乎就是一大堆的念头、一大堆的心理活动,每一种念头事实上也没有多少连贯性。比如说,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想像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办法想像快乐的时候。每一种心理,每一个念头也就代表着一种心理,是不是?每一个念头也就是代表着一个心理。那么,这些心理,每一种心理其实都是逐步形成的,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你找不到一个固定不变的心理,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心理。你曾经喜欢的东西,你后来不喜欢了;你曾经不喜欢的东西,你后来可能又喜欢了。心念无常。当我们的心掉入到一个巨大的情绪里边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情绪力量很大,很真实,真实得不得了。可是,如果我们学会用智慧去观照的时候,你会发现觅心了不可得。你找也找不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呵?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心念其实像泡沫一样,此起彼伏的。你说哪一个心代表着你呢?因为你有很多心,你有很多念头,每一种念头都不一样的。你说:我的心代表着我。那么,我问你:什么心代表着你?痛苦的感觉代表着你?还是快乐的感觉代表着你?贪婪的心代表着你?还是嗔恨的心代表着你?因为如果说,你说哪一种心代表着你,可能有一天你这种心有可能会没有掉了,或者变小了,或者不起活动了,那你还有没有你呢?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的方式,去寻找、去检查、去观照。如果你观照能力的时候,这些心对你的影响是很大的;可是如果我们有观照的时候,其实这些心其实就是一大堆零零散散的,就是说我们有众多的心理。那么,在部派佛教里边通常是用五蕴来分析,或者通过十二处来分析。
那么,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一部论典,它是通过百法来分析,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成一百种。在这一百种里边你去寻找,到底是哪一种心能代表着自己?还是说所有的心合起来代表着你?还是所有的法合起来代表着你?还是某一种心、还是某一种法代表着你?可是,如果我们通过考察的结果,发现:这里边除了这些法以外,根本就没有像我们所说的这样的一种“我”的东西,那么自然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无我,一切法无我。
那么,无我的教义对我们的修行是很重要,这种无我的认识,对我们修行是很重要。因为我们的一切的凡夫心都是建立在我执的基础,都是以我执为核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无我,甚至摧毁了我执,我们也就摧毁了凡夫心建立的基础。就像一栋楼房,下面有一个地基,有一个基础,我们凡夫心的基础就是我执,现在如果把我执彻底地摧毁,那也就意味着凡夫的心存在它失去了基础。所以阿罗汉就是彻底证得了无我,证得无我,然后断除烦恼障,最后证得涅槃。所以我们要知道无我的教义,它的重要性的,无我的这种认识的重要性。
接下来: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这个就是把前面的命题分为二个问题,条理很清楚吧?前面讲“一切法无我”,那你说,一切无我,那么你说的是哪一些法呢?是五蕴呵?是十二处呵?是十八界呵?有哪一些法呢?或者这“一切法”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云何为无我。”你说的“无我”,到底又怎么“无我”,“无我”到底又指的什么?
那么,那么整部论典基本上都是在回答这二个问题,从“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直到……几乎到最后吧,快到最后了,都是在回答,就是讲一切法,指出一切法有五种,然后每一种法包括哪一些内容。一切法分为五类,每一类又分为什么内容。比如心法有八种,心所法有五十一种,色法有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无为法有六种。这个都在回答“何等一切法”。那么,最后有一句就是讲,无我就是有二种,人无我和法无我。那么这一句就是回答第二个问题。所以,一部论典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样的二个问题。所以,我们看这个论的结构很清晰。
那么,现在开始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部论的重要部分,它占篇幅是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五的篇幅。
一切法,如果简单地归纳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五种,或者说五类。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一切法分为五类,第一种,就是心法。
什么心法?什么叫心?心的定义在唯识宗来说,它大概有几种定义。
一是有集起的意思,集起名心。
就是因为心里边,它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生命的经验,也就是种子要。那么,这些种子它能够生起,能够生起现行,当然这个主要是指的第八识的作用了,第八识因为它储藏着许许多多的种子,当这些种子现行了之后,所以才有我们生命的活动。我们的各种心理活动,我们的各种行为,那么都是根源于我们心里储藏的种子。那么从种子能够产生这些活动的角度来说,所以,心具有集起的意思。
第二,就是积集的意思。
积集,就是能够收集种子。在我们无尽生命延续的过程,我们做过很多事情,我们说了很多话,但是并不是说过去就说过去了,就没掉了。我们做过的事情,当然做过去了,这些现象它都要过去,但是,所有的行为,我们的心都会把它收集下来,形成一种心理的力量,就是种子。所以,心又有收集和保存这种生命经验(的功能)。那么,这种收集呢,我们可以从第八识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前七识来说。前七识就是指前七识的现行,然后,为八识的、未来的生命的延续留下种子。那么,作为第八识,它对这个种子既有收藏、保存的这样的一种功能。
(第三,)那么,心又有思量,就是会思考、思维、判断的作用。这个主要指的就是第七识、前六识它具有这样的一些作用。
所以,根据心的不同的作用,就有安立这样的三种,这样的几种名称。
所以,第一种是心法。其实从心的作用上来说,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王。
那么,第二种呢,就是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也叫心所法、心所。心所,它是从属于心。心所法跟心的关系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就是“恒依心起”,它的活动,心所法其实就是心理活动,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各种心理活动,比如说贪心、嗔心……各种心理活动,但是每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生,它不是独立的,它一定是挂靠在每一种心王的名下,就是它一定是跟随着某一种心王产生活动的。比如说,它有可能是跟着前五识产生活动,或者是跟随着意识产生活动,或者是跟随着第七识产生活动,或者是跟随着第八识产生活动。心王也就是代表着心的主体,就像国王一样;心所也就是代表着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就像臣下一样。这些大臣他一定是跟着、辅助国王,所以,心所是辅助心王来完成各种心理活动,它是辅助心王完成各种心理活动。所以,每一个心王它都有相应的心所,比如说前五识有三十四种心所跟它相应。也就是前五识当它在活动的时候,有三十四种心所配合它。当然说三十四种,并不是说同时作用,有的时候可能是这些心所配合它,有的时候是那些心所配合它。如果像第六意识呢,那么,它就有五十一种心所配合它作用,因为第六意识的作用特别大,所以,它有五十一种心所配合它。所以,它的能量大得不得了。那像第七识好像只有十八种心所配合它,十八种心所配合它产生作用。
所以,这就是说明心王和心所的关系。所以,心所它的生起是“恒依心起”。
那么,(第二句话是)“与心相应”,就是它(心所)的活动是与心相应的,是配合心活动的。(第三句话是)“系属于心”,也就是说某一种心所,它是某一种心的作用。比如说有一些心所它是配合前五识活动,那么,它是属于前五识的心理活动。那么,有一些心所,当它配合第六意识产生活动的时候,那么,它是属于意识的心理活动。就像这个臣下配合国王,你跟着某一个国王,你就是属于某一个国王的属下的人一样。所以,这个是心所有法,心所法。
(第三,)色法,其实就是……实际的内容就是物质,指的就是物质。这个物质为什么叫色法呢?佛教把这个色法分为显现和形色二种。显色就是颜色,形色就是形状。就是一切物质的存在,它都不外乎……就是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其实不外乎是颜色和形状。那么它称为色,色本身又包含着……色的定义有质碍的意思,就是它的存在是有形状的,但是,它有具有变坏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这些有形状的东西,它都会变坏的。根据这个角度来说,它被称为色法。
色法,其实也有广义和狭义的二种。广义的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所缘的对象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那么狭义地说,主要就是指的是眼根所缘的对象,叫色。但是,像香呵、味呵……其实它也是一种物质。香、味、声音,它也是一种特质。那么,这个是“三者色法”。
第四种,是心不相应行法。
心不相应行法是相对着心相应的法而言的。什么是心相应的法呢?那就是心所法,是跟心是相应的。心所法嘛,与心相应。那么,这个心不相应行法,它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它是建立在色法和心法的基础上的一种法。这种法是什么呢?比如说,时间、速度、空间。时间,这是属于心不相应行,速度,它也是属于一种心不相应行。这个心不相应行在下面一共有二十四种。你说时间,时间是什么东西,时间没有独立的东西,它是建立在物质的运转的基础上,所以它不能离开物质。速度,速度是什么呀?我们说车走得很快,可是如果离开车,有没有速度?离开车就没有速度了。所以,速度它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它也是没有实体的,时间它也是没有实体的。所以,这一类法一共有二十四种,叫做心不相应心行法。
第五种就是无为法。
什么是无为法?无法法就是相对于有为法,有为就是有造作、有生灭。无为法就是没有生灭、没有造作。那么,这个无为法一共有六种。
这个就是百法,它把这个法一共分为五类。其实这个五类的分法在《俱舍论》里边也有,《俱舍论》也是把它分为五类,但是安排的顺序不一样。《俱舍论》好像是第一种是色法,然后才心法、心所法。那么对于心法和心所法的分析在种类上也没有像百法分析得这么多,所以《俱舍论》的分法是五位七十五种。
接下来就是要说明五位的关系。
这个内容留到下一次讲。一次不要讲得太多,讲得太多,你们消化不了。你们看看有什么问题,留一些时间给你们提提问题,不要光是我讲。你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呵。你们有什么听得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问。
学生问:法师,我问一下:如果说遍计所执是根本没有,是一种影像,根本是错觉,那影像是不是种有呢?是不是假有呢?
法师答:那在每一个人的感觉上它都是有的,当然你要把它说成假,那是可以。但是这种假和依他起的假它是不一样的。就像那个神经病的人,他出现幻觉,在看看来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其实是没有。就像这个道理是一样。所以,你说是有还是没有?就像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判断,我们觉得好,哎呀,好得不得了,二个人争得面红耳赤的。在每一个人的感觉里边,因为他看到就是这样子的,他感觉就是这样子的,在他感觉里边就是很真实的。每一个人的审美标准,你说很美,他说很丑,到底是美还是丑?是不是?他觉得美的人,他觉得,哦,那就是美。所以,可以说它是假。你看《唯识三十论》开头就说“由假说我法”,但是这个“假”和依他起的“假”是不一样的。就像戴着一个变色眼镜,你看到的颜色,你确实看到一大堆绿色、黄色……但是这个绿色、黄色在你的感觉里边确实就是有,千真万确地有;但事实上它确实就是没有,千真万确地没有。
学生问:法师,依他起的“他”是指种子还是指因缘的缘?如果说依他起是一种假有的话,那依他起的“他”是假的还是实的?
法师答:在缘起法的现象里边,从条件到条件形成的现象,都是假有的。但是这个假有不是没有。如果不是假有话,那就自性有了;自性有,那就是自性见了,那就不是依他起了。
学生问:我们看到绳子以为是蛇,看到绳子是相分,是遍计所执;看到蛇也是相分,是依他起。如果从相分的角度考虑,为什么不能说依他起和遍计所执是同样的假有呢?
法师答:你看到绳子以为是蛇,蛇根本就是没有。绳是有的,蛇根本就是没有的。那蛇在感觉上是有的,在客观上是没有的;绳子在客观上是有的,在感觉上是没有的。遍计所执在佛经中也有用假来描述,不是没有的。但是这种假,它跟依他起的假是不一样的。依他起的假它确实就是一个缘起的存在,那么遍计所执所显现的这个东西,它仅仅是一个错觉的显现,它客观上根本就是没有的。如果说我们都要用假来表现,但是这个假确实是不一样。一种是根本就没有的假的,一种是根本就没有。遍计所执肯定是有依他起的基础,所以唯识的传统里边有一句话叫作“假必依实”,假的东西它必须要有一个依托。比如说我们看到绳子会当作是蛇,蛇虽然是没有,可是这种错觉它是有基础,它不是没有基础,它是有绳子这样的基础。如果没有绳子,你也不会产生错觉。所以,遍计所执的假,当然它还是建立在依他起的这个假的基础上。那遍计所执之所以会产生遍计所执这个假,那它一定是以无明为基础,这是没有错的。就像得了眼病的病人,他有这个病,这个病就是无明,就是我执。因为有了无明的病,所以才会再现这种遍计所执的乱相,这种错觉。如果有一天这个无明的病好了,那么这种错觉就看不到。当然,遍计所执的假是建立在依他起的假的基础上,但是二个假还是不一样,你不要把它混同起来,这是不一样的。
把这几个问题要搞清楚,很重要。因为唯识学来学去,其实核心问题就在我这二天给你讲的这些内容,这就是唯识最中心的一些东西。
学生问:唯识有真相唯识和假相唯识,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百法明门论是属于真相唯识还是属于假相唯识?
法师答:我们讲汉地不是讲真相唯识还是讲假相唯识,而是有相唯识和无相唯识。唯识中有几家,比如安慧的唯识就是无相唯识,藏传佛教比较推崇安慧的唯识,安慧是一分,难陀是二分,陈那是三分,护法是四法——就是对心的分析。我们汉地主要推崇的是护法的说法,护法的说法是四分,也就是见分、相公发都是依他起的有。那无相唯识它只承认自证分,认为见分和相分都是不真实的,没有的,也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