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实观照法要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9489
如实观照法要

——节选自《杂阿含经讲记》

体方法师 (著)

按:《如实观照法要》,是根据体方法师《杂阿含经讲记》视频文字版,经整理、加工、筛选、归纳、编辑而成。在编辑过程中,宗强力争把师父三十多年的学法心得——跃然纸上,彰显师父立足根本佛法、摄取印顺导师择法智慧,结合现代禅修理论与方法,将如实观照法门的奥妙与殊胜处展示出来,利益更多的有缘众生。但因水平有限、根性粗劣,尚难尽如人意。好在这只是个初稿,愿与各位善知识及有缘师兄的学习交流中,完善并充实它。为未来际的众生,做佛弟子所应做的应行的一切!

宗强编校于二零一一年春节

奉天康平家中

世尊正法律,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

——《杂阿含经》

诸佛世尊皆在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增一阿含经》等见品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倾动,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能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依慧而命终,涅磐不堕数。

——《杂阿含经》

如实观照心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

不下判断,不做结论。

——体方法师

 

佛法的伟大与超胜,就在于“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缘自觉”。而如实观照就是实现此方便大用的入手处和切入点。

佛法中‘现法见’的部份,我非常重视。我们禅修的时候,所用的‘如实观照’,为什么都很重视当下的‘觉知’,重点也是在把握这个。我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这个重点!这对于我们用功修行的人有很大的助益!不然我们往往把修行、见法当做是未来的事,都很困难。

《杂阿含经》第二七七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世尊!云何为现法,乃至缘自觉」?”(224-1)

这段经文非常重要, 从正念正智到如实观照的这个过程,大家要深思!富楼那尊者去请法, 问佛陀:世尊:你所说的现法见, 说不待时节、缘自觉知, 当下就能灭炽燃。佛陀讲的这个法,‘说即此见, 说缘自觉’。佛法的功能和受用就在于这个‘见’跟‘自觉’,这是两个重点,所以富留那请求佛陀开示、解释。这个偈子很重要, 我们都会把他写成警语贴在墙上。“世尊正法律,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这个偈子,大家要记得!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问。富留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如果我们在观察的时候, 当我们根尘触眼见色的时候, 我们要觉知到。我眼睛看到外面的色, 我起了那一种贪心、贪欲、贪著, 它起来了,我看到了, 我要如实的知道。这个‘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发现! 当我的眼根同外面的色尘触了,产生了心灵的作用, 不管什么感受或贪瞋痴烦恼都好。这个‘贪’只是一个代表, 也就是六根触六尘, 起了心理作用, 你要发现,起贪欲, 你要知道它起贪欲,这个叫‘觉知’,叫做‘发现’,这个地方非常非常重要!!

“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现法见就是在我们生命当下的功能中, 去看到、去发现法的功效性, 这个叫“现法见”。离开我们身心当下, 叫不叫“现法见”?我们活着, 根尘触时时刻刻在发生作用, 起了贪,你要觉知——我起了贪,这个觉知就叫“现法见”。这个地方听起来好像有人不太理解,明白这个有什么意义?我们今天之所以叫无明众生,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我们身心运作的功能;五蕴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触六尘产生的作用你也不理解, 这个叫无明。对自已的身心内涵、功能、作用, 产生的幻象都不知道, 在这里颠倒执著的原因也没有发现, 这个叫无明。而觉知就是要让你发觉内在的真相,众生生死的因, 贪瞋痴烦恼的因要去发现;只有发现,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问题, 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它。但是我们现在修行, 是不是这样用功?还是在看别人的问题, 然后是是非非一大堆, 这跟我们自己的修行有关吗?修行绝不是在这个地方!修行是在向内发现问题:我们对生命的功能作用都无知, 尤其是负面的功能更无知, 所以你一直堕在那个习性中不知道, 那你永远只有轮回生死的份儿。‘现法见’大家知道了, 修行不能离开“现法见”,离开“现法见”,就会把修行变成理想的、推理的、形而上的、自以为是的个人知见。 那个不叫现法见, 那是脱离身心和世间法的想当然,同我们的解脱无关。

如实观跟假想观哪里不同?如实观就是现法见, 现法见的叫如实观。如实观就是在生命的当下, 去观察它叫如实观。如果我们今天不是依生命的当下来观察, 是用我们的意识——想一个图样, 想一个对象;然后把心放在那边, 把那个想象的东西把它看得越来越清楚, 这个是什么?这个叫假想观。不是现法见的,不叫如实观!这个观的方法不同, 带来后面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假想观就是使你的心安住于一点, 这个叫修止修定;如实观是在发觉生命和诸法的真相, 它可以悟道、可以解脱。假想观带来的只是定跟止的功能, 不能发觉真相。所以导师就强调说:如实观才能见法悟道, 假想观只有修定修止的功能!很多人不理解:师父你好像不重视禅定;我不是不重视禅定, 是众生执著禅定我才告诉你, 禅定只是助缘, 不是不要而是要善用它。有的人把四禅当四果, 这问题更大了;由于禅定引生的神通更执著了, 就自以为是了;其实有没见法, 我执有没有破,生死根有没有断,我们每个人自己最清楚!

“云何灭炽然?”你在现法见的当下, 不必等待什么特殊因缘,当下就能‘灭炽燃’。就是我们内心的烦恼, 像火在烧嘛,它当下就止息, 这个叫灭炽燃。

“云何不待时?”什么是不等待时节因缘呢。“云何正向?”云何是迈向解脱的这一部分。“云何即此见?”就是当下的这个见, 现法见的这个‘见’。“云何缘自觉?”当下就能觉悟,当下就能够觉知, 觉知就能产生功能作用。

“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前面是发现它起贪瞋痴, 起贪你发现了。后面另一个 ‘起’是什么?‘灭’是什么?前面发现的是‘起’, 后面发现的是‘灭’!当我们眼见色,觉知到我们眼根触到色尘, 而不起贪欲的时候, 这个‘不起贪欲你也要如实知’, 注意听喔!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一个是当我起了贪瞋痴烦恼, 我发现——噢起了;当我没有贪瞋痴烦恼,我知道自己没有贪瞋痴烦恼,这两种现象都要觉知!所以眼见色不起贪欲如实知, 当下就没有贪瞋痴,就是灭炽燃嘛!“不待时”, 不需要等待什么特殊的时节, 当下就发现, 当下就灭炽燃!所以一切都缘自于这样的一个见地,这样一个觉知。

《杂阿含经》(卷二0)这样说:‘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玄奘于《法蕴足论》(卷二)译为:‘佛正法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这可以略为解说: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说,说得恰如其分的——善说。佛的正法,能在现生中悟见,而不是非要等到来生的——现见。八正道与烦恼不相应,是清凉安隐的——无热。应时,或译不时,佛法不受时间的限制,什么时候都可以契入的。八正道有引向通达的能力——引导;能随顺于如实知见——近观。是佛及佛弟子所自觉自证的,称为智者内证。所以,‘法’不是别的,是从圣道的修习中,现见缘起与寂灭而得自觉自证。”(《佛法概论》印顺导师)

我们学佛,尤其是现在的一些观念,几乎很少有‘现见法’的这一种观念,大部份都是等死后要到哪里去,未来才来成就。但是从上面这一经的讲法:‘世尊现法律’,世尊所开导的这些法要,都是于当下随时随刻、任何一个因缘中都有让你‘见法、离诸炽然’,就是离一切的恼热,当下可以清凉、可以止息的。‘不待时节’,就是不必等什么特殊的因缘时刻,每个当下都是因缘。我们要体会的就是这样的‘法’,世尊所开导的‘法’,是没有离开我们生命当下可以觉知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接受一个观念,认为我们的生命是谁来操控的,要等谁来救我们,如果接受这种观念的话,那我们还有机会吗?

但是佛陀所开示的法不是这样子,他为什么要我们从身心去观察?‘现见’,在那里现见?就在我们生命的当下。怎样去观察我们生命的作用?五蕴、六处它有什么功能?我们在哪里颠倒?什么因缘让我们颠倒执著?什么因缘使我们痛苦烦恼?这些都是在我们生命的当下可以观察到的。所以佛陀开示的‘法’,都没有离开‘现见法’的这个因缘。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今天我们能够把握这个根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因缘的当下,时时刻刻是不是都有堪破自已的机会?这样你才有因缘、才有机会!如果只是等待,等未来、等救度,那我们什么时候有机会呢?不要把生命寄托于未来,要把握活着的每一个当下,要记得!我们今天见的法要见什么‘法’?能让我们当下解脱的法!就是‘圣道的修习’,讲缘起法,讲八正道,这个都是我们当下能体会的,能实践的。缘起法一定要用心去体会,然后在生命中的观照很快就会相应,所有问题真的都能解决。

受,是如实观照的重点,五蕴六处是有情身心的缘起和合,我们所有的感知与觉受,都是由六根缘境而生起,我们积习生死、痛苦不断就是因为被“受”所骗。

我们活在人间,最喜欢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我们喜欢的就会起执著、贪爱,不喜欢的起瞋恨?就受苦了。这些都是六根触六尘,产生的受。所以苦受你就讨厌,乐受你就喜欢,我们是不是都是活在这样的一个“受”里面?我们每天在追求什么?追求我们喜欢的。我们为什么会生气、烦恼?因为产生了不喜欢、产生了痛苦的“受”。这个“受”是怎么引起的?根、尘、触产生“受”,随着“受”的喜欢跟不喜欢,我们的情绪每天在这里转,贪欲也在这里起,痛苦烦恼也在这里起,是不是这样子?如果知道“眼、眼触因缘所生苦受、乐受”也是空,它是变易的,它不是永恒的。如果明白这个是不是很重要!苦受是永恒的吗?乐受是永恒的吗?是恒常不变易的吗?不是!是空,是剎那生灭,是如幻的存在。但是请问:我们为什么受它影向?我们生生世世、做牛做马、造业无边,其实就被这个‘受’给骗了!

不相信的话我们现在可以实验,你们现在当下就想想看,你们最快乐的、过去生命中经验过最喜欢、最快乐的,现在想一想:在不在?过去所经验最痛苦的、最烦恼的,现在也当下找一找看看——在不在?如果喜欢的一直在,那你每天可以品味了,是不是?如果我今天吃一个味道很喜欢,我现在一想:味道又来了,那你就不用去买了,你现在就可以吃了,可能吗?但是我们为什么对过去的一点不如意的事儿、生气的事儿,会恨人一辈子呢?他是一直存在的吗?我们搞不清楚?我们只是觉得存在,所以一直恨一个人,一直生气,一直讨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被这个‘受’骗了。而这个‘受’事实上它会起,这没有错。但它不是永恒的,它也是剎那变易的。但是我们是不是觉得它一直是存在的。如果那个喜欢、那个快乐、那个美味,都是一直存在的,那我们只要试一次永远就用不完了,你说对不对?为什么今天要、明天要、后天还要?那表示它已经不在你才要嘛,你还要再来一次嘛!

我这里只是点出重点!这个‘受’,我们被这个‘受’骗得生生世世做牛做马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只是要点醒我们:“六触”它不是永恒的,不是常而不变的,这些‘法’都是‘法空’。为什么呢?‘此性自尔’。这个‘此性自尔’我们没有发现,你如果发现它“本来就是”这样,这个“本来就是”如果能体会的话,还要不要身外去找?要去体会这样的‘法’,它本来就是这样子。那如果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当下、每一个剎那都能够去体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触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受’,不管是苦受、乐受喔,当下都能体会哦!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马上体会?如果你体会到了,它真的不是永恒的,现在要找也找不到,要用也用不起来,如果当下能体会,是不是能体会到“此性自尔”?这个要不要外求?这个不用外求。‘此性自尔’,是每个人都能当下体会的。比如说:我很烦恼,我很痛苦,每天郁郁不乐,那我现在去观察它,怎么找也找不到,就表示它没有一直存在嘛。过去某个因缘触动让我生气、不高兴,有过这样的因缘,没有错,但是我们以为它一直存在,其实当你真的去寻找它,怎么找也找不到,这表示它也不是永恒的存在,它早就消失了,它只是我们的记忆中的一些影像,如幻的存在而已,其实事实早就不存在了。那么我们就知道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它不是常住的。为什么这样?因为缘起法——法尔如是。没有一法能常住,没有一法是永远不动的,痛苦烦恼也是一样哦!它也不可能永恒的。

如实知、如实观照、四念处与正智正念的统一与同一,语别而义同,法源同味。如实观照,就是舍离对三受实有感的执着,以无分别的空无我慧,见法、入法、知法,趣见法性。

(《杂阿含经》57经)“……比丘!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正忆念就是正念的意思,就是说你该把念头安住在什么地方,这个叫正忆念。这里讲的就是四念处的身、受、心、法。比如说:身:内身、外身、内外身;受:内受、外受、内外受,就是在谈这个。身、受、心、法,其实就是在观察我们五蕴的功能,从色法到受、想、行、识如何去观察它。那么如何观察呢?佛陀一直开示无常、无我。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无常的因缘所生的所有感受——心法,也必然是无常的。随着正念、正忆念安住在正见上,不离开对四念处的观察,安住于无常无我的正念中。即使面对老病死,也还是不离开对身心正见相应的观察。它的非实如幻、无我、无常,这个叫正念——正忆念。面对死亡是这样子,面对老病死是这样子,请问:面对我们人间的万事万法触对产生的种种因缘,是不是也要这样子?我们今天没有正念正智,所以产生很多的烦恼啊,很多的是非恩怨。慢慢理解了就会知道如实观照的重要,活着不离观照,活着不离觉知,就是要谈这个。

(《杂阿含经》57经)“云何正智?”(前面是正念,那什么是正智呢?)“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什么叫“正知而住?”) “瞻视、观察,屈申、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时?),依语默正智行。”这是不是如实观照?这个地方就是如实观照的奥妙、重点要把握的就是在这里!!瞻视:我们眼睛对外看一切的时候,我们在观察一切法的时候;伸屈、俯仰——这是身体动作;持衣钵的时候;行、住、坐、卧,包括你要睡眠,你觉了,醒过来了,一切语默动静都要“正智行”,都要觉知于观察之中。这个就是我在讲的“如实观照”。任何一个因缘:行、住、坐、卧、明、觉,这个过程都不离我们的正智觉知!

“比丘!是名正智。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乐受,有因缘非无因缘。”如果是这样,你就不会起苦受了,不会落入痛苦烦恼的那个深渊里面去了;恐惧啦、种种无明产生的作用就不会来了。会起乐受,身心会自在、会清静、会很喜乐。但是这些喜乐还是有因缘的。

“云何因缘?谓缘于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乐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彼观察身及乐受无常,乃至舍已,若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我们今天起了乐受也不能执著!为什么?因为要去思惟:这个身体本来就是无常、有为的,种种因缘而生起的;这个乐受也一样,它也是因缘生起的,还是无常的、还是有为的、还是会灭尽的。所以连这个乐受你也要明白的观察它,乐受会起也会灭,它不是永远的。观察灭了,原来可以离欲,可以明白,也可以看得到。我们一般来讲:喜受、乐受就会起贪、起执著,但是这里如果连乐受起的这一种感受,都能够知道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及至舍已……贪欲永不复使。

如何观察它的生灭?乐受你去看乐受,去观察那个喜欢的的感觉,它会不会止息?会不会灭?那灭后呢?发现不执著,还可以离欲。这个就是进一步。所以观察身及乐受的无常,真的明白,你能够舍、放下、不再执著;“若于身及乐受”,过去在身体方面产生乐受、产生了贪欲,被它束縳,被它指使的这些惯性,马上就永不复使。不会再被它束縳了。过去我们被贪瞋痴、烦恼束縳的,当下就不再受它束縳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缘非不因缘。”前面是在讲乐受,这一段在讲苦受。前面的乐受是因缘生,是生灭法,观生灭,也能知道、能止、能离欲。现在谈的是什么——是苦受,三受都要讲,前面是讲乐受。

“云何为因缘?如是缘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苦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前面讲乐受都一样是有为因缘生,那苦受呢,苦受还是身的因缘生起的,一样是无常有为。

所以,“身及苦受,”同样可以观察它的无常,乃至舍,跟观乐受是一样的。乐,感受起来会不会生灭?会生灭,会灭,灭了就止息、能离欲。那苦呢?苦去观察它的无常,它会生起苦受,但是你去观察苦受的时候,苦受当下是不是止息?这个也会灭。苦也不是永恒的,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根尘触产生的苦,这个苦还是因缘生,是无常的,当下也能止息,你就不再被这个苦而迷惑。“于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复使。”过去我们苦一起就瞋恚心来了,不高兴的心哪、瞋恚心哪,种种障碍也来了;现在明白了:过去被这个苦受所支配的、指使的、束縳的,当下也止息不会再起来了。“永不复使”,不会再受它来指使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乐受。”前面一个是苦受,一个是乐受,这里所讲的“不苦不乐受”,也是“因缘非不因缘,”不苦不乐也是因缘。

“云何因缘?谓身因缘。”还是从这个身体引起的,苦受也是身体引起的,乐受也是,不苦不乐都一样。所以要“作是思惟,(跟前面的思惟都一样)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不苦不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我们在无记的中间会永远无记吗?不可能。你又会生起念头,这个念头又会消灭,所以不苦不乐也不是永恒的。这个不苦不乐是属于无记的部分,不是涅磐,不是寂静涅磐的部分。所以了解了:这个也是无常、也是有为,心因缘生。

“彼身及不苦不乐受,观察无常乃至舍,(一样观察它是心的因缘变化的)若所有身及不苦不乐受,无明所使永不复使。”这个不苦不乐我们讲无记嘛,所以它是与无明相应的,当无明消失的时候,你就不再受这个不苦不乐的无明所指使。所以我们讲贪瞋痴,不苦不乐就是痴。因为跟无明相应的痴,所以叫不苦不乐、叫无记;这不是涅磐的不苦不乐,不是谈这个。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厌离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那么各位:如果我们贪瞋痴能够止息、永不复起,贪瞋痴都止息了,永不复起,这是什么?就是涅磐!这个时候你自然就能够达到解脱,解脱知见,就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所以我们自己在观察自己,我们自己贪瞋痴的习性有没有真正的止息?还是压着?还是真的历境,种种的历境验心都没有问题,自己可以体会。为什么后来都讲自证、自记、自说——因为自己最明白。我们今天没有那个境界,也没有那个真实的、证入的果相,没有!然而我们自以为是,是不是要耽误自己?所以我们不能耽误自己,自己还有没有贪瞋痴的余习,自己都知道,没有办法瞒自己。我们还没有完全真正达到法的受用,我们千万不要得少为足!即使有丝毫的疑惑,丝毫的未觉,我们都要想办法突破,想办法精进,想办法去把这个问题解决。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安住在这里,就总有一天会完成!要注意:那是不可能的!要让问题发掘出来,我们才不会停在那个地方自以为是。这些经文你一经一经去体会,佛陀到底开示我们什么?要我们体会的是什么?要我们真正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都很清楚的衬托出来。所以我才语重心长的讲:要“悟佛所悟,行佛所行”,不然我们会被很多方便耽误了。所以要建立佛法正见,才能展现佛法的方便跟无碍。我们不否定佛法流传中的奥妙和方便,但是根本正见不建立,这样的方便会出问题、佛法会灭。印度的佛教为什么会灭?我们佛法的发源地——伟大的祖师菩萨都在印度,今天为什么佛教在印度灭了?要深思啊!就像导师讲的:立足于根本佛教之纯朴,这“立足”两个字是什么?如果不把握佛教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的立足点,佛法会流变,方便会产生很多弊端,我们要记得!

我们学佛修行,要把握“正念正智以待时”?尤其是居士,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如果没有这些根本正见的内涵,你如何正念正智以待时?你没有办法正念正智以待时,只有求啦、拜托啦,让我到哪里去或谁来度我,不是变成这样子吗?如果我们真的把正见建立了,把基础打好了,即使面对死亡,没有证果你都不怕。为什么?因为你知道什么叫正念正智以待时,现在善,未来也善,不会有问题。这一生即使没有证果也不怕,为什么?因为因缘正,未来必正,你都不用耽心。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还需要乞求到哪里去吗?慢慢去体会法的重要性!你的感触会越来越深。

“乐觉所觉时,莫能知乐觉,贪欲使所使,不见于出离。”(《杂阿含经》262经)我们起了乐受,你都没有觉知到乐,你在乐受中,这个乐觉起来的时候,你都没有办法看到或觉知到,你就会被贪欲所指使,会落入贪欲中,随着惯性而走。但是如果你能有所觉知,这个‘觉知’像太阳光在照一样,就不会落入贪欲的指使。所以这个“觉”字要注意!起了乐觉你要发现!

“苦受所觉时,莫能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见出离道。”《杂阿含经》262经)瞋恚心起来,你有没有发现瞋恚的内涵、瞋恚心的状态,如果不能离开、不能发现你即落入苦受了。也“不见出离道”了。苦受、乐受如果我们没有觉知,就会起乐、贪、苦,瞋!如果在觉知中如实知乐、如实在知苦,这种乐与苦还会不会相续?

“不苦不乐受,等正觉所说,彼亦不能知,终不度彼岸”。如果连不苦不乐的无记你也不能发现,落在境界中还以为自己很清净,那是没有办法解脱而到达彼岸的。我现在没有痛苦、也没有烦恼,很轻安自在——以为这个就是了,其实这个更严重!为什么?禅定就有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能解脱、不能出离,就是一个不觉,没有发现内在的条件、问题。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倾动,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注意听喔!)能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这个地方太重要了!)依慧而命终,涅磐不堕数”。(《杂阿含经》262经)我希望各位好好体会这个偈语,甚至可以把它写成对联,放在我们时刻可以观察的地方,作为你的座佑铭,因为这个偈语太重要了!!体会到这里,你们就知道师父为什么讲如实观照、如实知?你们要去体会!如果没有建立前面的缘起正见,如实观照的作用与功能就无法显现,如果有缘起正见,正见建立的非常稳固,在如实观照中当下就能产生作用!如实观照不是我乱说的!在《杂阿含经》中自有法源,导师在论著中也有阐述,我自己更是集三十多年的修学经验,将佛陀这个最根本、最直接、最如实的法要提出来,让大家好好的体会。这个偈语要好好用心。为什么佛法中一些根本问题我们没有把握,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就是最根本的地方。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六处缘触会产生这三种作用,根据不同的功能我们把它分为‘受、想、行、识’,其实这些都是心法,都是心灵的作用。我现在告诉各位的是:我们每天都处在这种功能左右的受用中,但是我们很少去理解它,尤其是这个“受”!我们众生解脱,或者是造业无边,都是在这个地方引发的,我们只是平常不注意,比如说:我们起了“合意的”,你感到很喜乐,这个喜乐就引起我们的贪欲,染著的贪欲就是在这个地方起的;如果“不合意”你就会产生瞋恨,或者是痛苦、烦恼就来了。所以这个地方是最重要的临界点,一般人都会忽视,以为这个很平常,但就是因为很平常,我们才没有发现它细致、微妙的地方。所以表面上大家都知道五蕴,我告诉你: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因为真正知道你就能解脱!这不是戏论!所以我们不管是贪爱的‘业’,瞋恨的‘业’,都是由‘受’引起的反应。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这个‘受’——受蕴是重点,我们讲如实观照你们就知道,为什么要重视这个感受,也就是说:我们的身心行为任何一个活动,一定都透过‘受’才能引起,这是关键点,把‘受’的作用搞明白了,时时刻刻观察这个‘受’,你就可以明白真相!

如实观照的心要,就在于一个“看”字,看心念的迁动变化,“看”六根缘境的触觉、受觉,在缘起的流转与还灭中,去体会和发现诸法的“寂灭法性”。

(《杂阿含经》卷一110)“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什么是真正的‘如实知’?从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去观察它,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在的、外在的,粗的感受、细的感受,好的感受、坏的感受,过去的、现在的,都一一的去观察它,是不是我?知道五蕴从色到受、想、行、识,没有一法可以找到永恒不变的我,也不是我所,如果能体会到这个才叫‘如实知’哦!真实的体会到:五蕴非我、非我所!真正的理解了,这个才叫‘如实知’哦!是确定的,是真实体验的,不再疑惑了。

“输屡那!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因为这样子,你对这个五蕴哪,就不会再执取啦,所以生厌,厌就是不执著,离欲,不再贪爱;离欲,不再贪爱,自然就不会受他束缚嘛,所以就解脱嘛,对万法、对身心都解脱!不受束缚啦!那还有生、老、病死的、忧悲苦恼的问题吗?所以后面: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就是对五蕴,如实的去观察它,它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也不是单一的,这个怎么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蕴都一样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而且我们最容易体会的就是‘受’,要记得,根、尘、触一定产生‘受’,法法见触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受’啊,是最容易体会它的无常,最容易体会它的非实如幻。注意哦,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实的体会到:它真的是剎那生灭的,没有办法永恒,没有办法不变的,这无常性很容易体会的,这个‘受’字记得哦!耳朵闻到声音,嘴巴尝到味道,身体触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样哦,都会起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慢慢去体会它,尤其记得:当你贪欲起来,你要去看那个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声音起来,你喜爱,喜爱多久?瞋恨心起来的时候,看那个瞋恨心能停留多久?这个就是法要!!!那个‘看’,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很重要!一看之下当下止息,当下就不见啦,注意听哦,你要发现它,刚刚那种情绪,刚刚那种贪爱,那种执著,为什么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实在的它不会变,它会当下不见,这个是一个很重要能体会无常的地方!!当你能堪破这个‘受’,它的无常非实,你很快就会体会到:原来刚刚那种执取,那一种一切的实有感,你马上就能发现它。我们就是在这里被骗,而产生执著的,一生做牛做马,贪、瞋、痴、烦恼造业无边,都被这个‘受’骗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讲了上百次了!但是还是要讲,还是要讲,因为真正体会到的人不多,你们今天虽然听我常常讲,都会说:师父每一次讲都一样嘛,好像都没有变嘛,好像只会讲这个嘛,但是当你们都体会到了,我就不讲啦。我还会讲,是因为很多人根本还没有体会,不知道这最重要!等你们都解脱受用啦,我就不讲啦。

为什么要觉知?师父在讲的如实观照为什么要用一个‘看’字?‘看’字就是找、就是寻觅。为什么这个‘看’跟想象的‘想’,它的功能是两回事?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是由根、尘、触所带来的,根尘二和合生触,三和合生‘识’,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说,在根尘触的当下,受、想、思同时就来了。‘受’就引起‘想’,‘想’发动为‘行’(思),所以惯性、习性就来了。但如果我们有缘起正见,在‘看’、在觉知、在观察的当下,它所产生的功能一样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所以为什么‘如实观照’用一个‘看’字?三藏十二部学那么久,当我看到《杂阿含经》中“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体会的是对的,原来我的体会是有根据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如实观照”,首先叫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只是一个“看”!在正观的时候只有用这个方法,你才能发觉真相。这不是在修定喔,不是在打仗喔,不是在跟烦恼打仗喔,都不是;不对治,不修定,只是在了解真相!所以我们的禅观方法跟人家不一样就在这里,它是直接契入法性。我利用这个因缘讲这个重点,因为我发现:我现在越来越无常,无常你们知道吗?我以前讲话从来不咳嗽的,我讲话一个钟头可以不需要喝一口水的,现在会咳嗽,咳到让你讲不出话来。我就知道:无常!再不讲,再没有多几个人了解,这个‘法’就很少有人能理解了。其实修行真的不难,要得正见。正见有了,观察的方法正确,修行真的不难。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学,而且人人学、人人受用,佛法的伟大确实是如此。不过我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体会了几分,会不会用?什么时候用?回去用?明天用?后天用?不是哦!当下不会用,明天就不会用。会用的当下就会用,以后就会用!所以我常常讲:今天的苦恼、无明还在,下一秒钟还会有,同样的因缘还会来,痛苦烦恼就不会止息,未来一样,死后也一样。当下如果能明白解决,下一秒钟没有问题,未来没问题,死后也没问题。修行要在什么时候修?在什么地方修?我一直强调:修行不能等待未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

我出家到今天学了一个好法,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然的话,随着惯性因缘你就乱死了,我不骗你。所以这个‘如实观照’要常常用,在生活中就可以避免很多烦恼。

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从六根的眼来代表,我们的眼睛触到外面的境界:‘识’就产生了!其实这里佛陀就讲,‘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只是‘不实而生,生已尽灭’,这个在讲什么?在讲法的实相、真相!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为什么要‘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向内观照’?就是在发现这个真相。如果你们哪一天,真正能观察到,从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功能中,你确实能体会到这个现象,‘生无来处,灭无去处,不实而生,生已尽灭’,你看到这个实相,是果真如此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切法虽然看起来是存在的,其实它是剎那生灭的,没有一剎那是安住的。

所以,我们真正在用功、观照的时候,当你的心能宁静微细,进入很深细的状态之后,我们的意念、身心的一切活动,不管是物体的波动你都能感受得到,心灵的波动你都可以感受得到,你会看到什么?就是无常!生灭、生灭、生灭、生灭,就是这样子,剎那不住、剎那不住、剎那不住,看起来好像一直是这样,其实它是流动的相续相,不停的生灭、生灭……刹那不住,这个叫法性自尔。

为什么是“法性自尔”?我们做个实验:现在大家当下观察,不要用想,而是去看、去找,看我们生命里面有没有贪、瞋、痴、烦恼?不是用想的喔,往内找,贪、瞋、痴、烦恼住在哪里?什么样子?找找看,有没有?真的要试喔,不要用想,因为这很重要喔!有没有看到的、找到的,有没有?有没有看到贪、瞋、痴、烦恼?真正的看到,不是想的哦!如果没有看到、没有找到,那表示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那我现在问各位:我们过去都有贪、瞋、痴、烦恼,大家都这样想,没有一个不是这样想的。我们众生都活在贪、瞋、痴烦恼里面哦!是不是我们的观念都在这里?那现在为什么找不到?如果有为什么找不到?如果找不到贪、瞋、痴、烦恼,当下有没有贪、瞋、痴、烦恼?这样你们至少会发现一个问题,没有贪、瞋、痴、烦恼原来是这样子(当下的身心状态的一种体会)!因为这个你从来没有发现过。而没有贪、瞋、痴、烦恼的这种状态,叫做‘此性自尔’。那我请问各位:要活在‘此性自尔’,没有贪、瞋、痴、烦恼容易不容易?有人说不容易,到底是容易不容易?很容易哦!但是你要发现清楚。没有贪、瞋、痴、烦恼的‘法性自尔’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这个很重要哦!因为我们有史以来,大家都活在贪、瞋、痴、烦恼里面,所以很烦恼!从来不知道没有贪、瞋、痴、烦恼是怎么个样子。我现在告诉各位:这个是‘法性自尔’。现在都体会到了吧!那你们要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比较容易,还是活在贪、瞋、痴烦恼中比较容易?自已要去体会。如果这个地方是‘法性自尔’,是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在这个地方安住?如果真的明白了,你还去贪、瞋、痴、烦恼是你们自己的事,对不对?要去受苦,要去贪瞋痴,要去造业是不是你们自己的事?如果是这样子,还要到那边去,是不是笨蛋?是不是无明愚痴?

(《杂阿含经》312经)“若眼已见色,而失于正念,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取爱乐相者,心则常系著,起于种种爱,无量色集生。贪欲、恚、害觉,令其心退减,长养于众苦,永离于涅槃。”若我们今天见到外面的色啦,离开了正念,失去了正念的时候,就是在没有正知正念正觉之下,所以在那一种失去正念的当下,看到色就会起爱念执著,贪、瞋、痴烦恼都是从这里起来的,使我们的心就退堕啦,很重要啊!

如果在一种无知、失念中我们会随着境转,起贪、瞋、痴烦恼;如果在觉知中、在明觉中,任何外境它也不随转。原来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内在就有这样的功能性。我们从来不了解,由于不了解,所以叫‘无明’!我们没有这样的理解,也没有这样的体验,不知道有这样的功能,所以我们都落在流转、颠倒、执著的一边,这就叫——缘起的流转。这就是一切万法生生灭灭、轮回不止的原因;什么叫缘起的还灭?就是看到它实相的一边。原来我在这里堕落,在这里起染著,在这里生死不断,就从这里去发觉真相、发觉实相!生命中的实相,生命中的功能,一一都明白以后,你就知道,哦!怎么样把灯打开,灯打开就没有黑暗。

没有开灯,随着黑暗而转啊!那烦恼贪、瞋、痴就来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哦!为什么随着正念跟失去正念差别会这么大?这是一个关键点!我们学佛都很辛苦,寻寻觅觅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代价,但是为什么不受用?因为没有找到根本,没有找到正确的因。我们佛法是不离因果的,有正因才有正果;邪因不可能有正果,所以我们就明白啦,今天学法没有找到真正的因,你再怎么样的虔诚、敬爱、礼拜、祈求,跟你正确解脱的因有关系吗?我们要智慧,不是要迷信!要正见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无我”是佛教的立教之本,如实观照要以“无我”为前提。要通达五蕴六处缘起无我的事实真相,“我”只是因缘和合的一法,并无真实自性可言。

(《杂阿含经》第471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色身,生厌,离欲,背舍,但非识。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现有增、减,有取、有舍;若心、若意、若识,彼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识生厌,离欲,背舍,长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131-2-1)佛陀的开示,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一般的凡夫,对于这个四大的色身,还能够知道它的无常性,会厌、会离、会离欲,但不是识,也就是说五蕴的这个色的部分,我们知道它无常,能厌离它、不执著还可以,但意识的识却不能“生厌,离欲,背舍”。

“所以者何?”因为我们四大的色身,会有增减,它会变化,会有取舍,但是心意识我们却不能理,以为它是我,所以有得有失,就说它是我或者是我所,把意识的识当作我、当作我所。这一点我们学大乘佛法的更要注意了,我们知道这个色身会坏,但是总是把心意识的识,当作是我,或者认为它就是灵魂,或叫真我、或叫永恒不变的我,都有这样的一个看法。我们就要更小心了!所以佛陀就点出来啦!我们众生容易执著的,知道这个色身会坏,但是总是把我们的心意识当作是实在的,就把它当作我啦!其实五蕴都是无常非我对不对?所以这个识,也不能认为是实在的我,这一经点出了我们众生最执著的地方。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弥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这就点出重点,我们宁可在这个色身起执著,因为这个色身,还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你去执著它情有可原;但心、意、识是剎那剎那都在变化,像弥猴在树林间攀爬一样,这一只手放开,另一只手就会去抓别的枝叶,不然它就会掉下来嘛,所以‘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这个心灵是没有一剎那安住的,放下一个马上又执取另外一个,也就是说心灵意识的那一种执取,是剎那剎那、异生异灭的。你反而去执取它是常!佛陀就点出重点。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思惟观察,”我们要从“缘起法”去思维、去观察,一切法都是缘起的,包括心、意、识,跟这个身体的作用,也是缘起的。

“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因缘生乐受亦灭,止、清凉、息、没。”(131-2-10)观察的重点:就是在“触”产生“受”这个地方。比如说我们有一种因缘,可以让我们触的时候产生乐受,所以有‘乐触因缘会生起乐受’,当你产生乐受的这种感觉,你要如实的去觉知这种乐受生起的内涵,乐受的因缘触让我们起乐受,乐受起的这种状态、内心的这一种状态,你要明白的觉知它的样子;那么这个乐受触消失的时候,我们感受的这个乐受,也会跟着消失。后面这句话很重要:止、清凉、息、没!我们产生乐受的因缘起来的时候,乐触因缘生乐受的内在的状态我们要明白。最重要的是:当这个因缘消失的时候,这个乐受也消失了、寂灭了、不存在了。但是后面为什么是止、清凉、息、没?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我们内在的这个功能,我们没有发现过,所以才糊里糊涂的随着因缘触、随着因缘受。所以我们不了解它真正的运作模式。有乐触的因缘起乐受,因缘起来它会起,但是因缘灭它就灭,那请问:这个因缘能维持多久?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比如说一个快乐的感受生起的时候,它是什么因缘让它生起?你有没有发现,然后维持多久它会消失,消失是什么个样子?你们有没有发现?为什么后面是止、清凉、息、没?如果它是止、清凉、息、没。这里还有没有因触而生起的乐受或苦受?为什么因缘起它会生起,因缘消失它马上就息灭?然后是止、清凉、息、没。要如实知!这种内涵现象你都要清清楚楚的明白它!其实这个地方就是我一直在讲的如实观照的重点,你们慢慢去体会!其实这个就是重点!

修行其实不难,我们只是要去发现它,因为大部分都是在这个状态,只有触动因缘的时候才会起,但是起它停留多久呢?我们没发现而巳!如果你发现:如实观照的一照之下,连要起都很难的时候,你就知道原来我随时都可以在止、清凉、息、没这种状态。不要轻视啊!!有这样体会的人,一生受用不尽哪!!

(《杂阿含经》474经)“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解脱,我说彼于苦得解脱。”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这样的观察,这样观察的人,你观察色,观察受、想、行、识都一样,都能够当下解脱!这个不是乱讲的!这个是佛陀讲的!我讲的也许人家不信,但是各位:这个是佛陀讲的,只要能于色、受、想、行、识当下明白当下解脱!那么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一样可以解脱!所以这样的人就是于苦得解脱,就是灭苦!

基础打好了,多体会!那么这个观照法,这里讲的观照(如是观者),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观?触集、受集,这个触集跟受集哪里产生?是在静止不动中吗?还是六根触六尘、随时都会触集跟受集?是在有触集、受集的地方可以发现呢、还是在没有触集没有受集的地方可以发现呢?上一次我讲过:是在水的流动中发现它的无常呢?还是水在不动时你可以发现它的无常?触产生受是在什么时候会发生?不管这个触的因缘是喜、是苦、是乐、是忧、是悲都可以,这就是观察的地方!!

如果今天没有缘起正见,你在观什么?外道说他在观察一个不生不灭的我或者是大我,有人在观察他要悟什么?悟自性,要找自性,请问:你何年何月何日能找到自性?如果找到的话,那问题就大了!那个我执就很大破不了是不是?今天如果不是先建立缘起正见,观察缘起的顺逆二观,在生命中、在五蕴六处中,你如何去发现缘起的流转与缘起的还灭?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师父你讲的‘如实观照’,傻傻的看、傻傻的看要干什么?我教你傻傻的看吗?我只是叫你不要落入惯性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模式去看而巳,所以叫你不要迎、拒,取、舍,如实的观察,去发现缘起顺逆二观的实相。

学习缘起法的目的在于树立缘起正见,得法住智。先有法住智,后面才有机会证涅磐;法住智如果不建立,你能不能得涅磐?只有禅定、只有神通可以得渡吗?真正的解脱在于正见!法住智要明白,然后加上法住智的观察。法住智的观察就是在我们身心中去观察:里面环环相扣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都是生命中的事,都是我们内在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事!我们要在什么地方观察?在静止中能看到它的流转吗?在禅定中能观察吗?慧解脱阿罗汉不一定有四禅八定,但他们是依慧而解脱的,是依缘起的正见、正思惟而解脱的!不一定非要禅定不可!俱解脱跟慧解脱的差别就是慧解脱没有深定,没有四禅八定的深定。禅定做为助缘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太散乱了,有时候要观察也观察不好,不深入,有一点起码的定力,我们就比较容易进入宁静的观察,这样的定有没有助缘?有,所以真正的禅定一定要用的话,只能是‘七依定’,不能到第八‘非想非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等于没有办法起慧观。包括佛陀他入四禅,出禅后,以禅定的余力,在宁静中来观察,他只是用禅定的余力,宁静的身心中来观察,还是要观察!不是定就解决了,不是定就伏而不起了,所以主要是解决我们内在问题,借用定力生起慧观。实际上,未到地定就可以使我们散乱心能够凝聚,用这个凝聚的定力来观察就足够了,未到地定就可以观照,初禅出来也可以观照,二禅三禅四禅出来都可以观照。但不要把定中的轻安喜乐,不起烦恼,不起贪欲以为那个就是了,不要以为定中的境界就是解脱了,不是!所以一定要记得!专精思维要离于我见才能不起诸漏,不起种种的执著、贪爱、烦恼,那个时候才叫心善解脱,才叫涅槃。所以各位:如果我们真的要为自己的生死大事,尽未来际的慧命,不想在三界中的流转,下不下功夫是自己的事,你一天不解脱,三界之业没有办法超越,你必然要受它的束缚,谁也无奈、谁也没办法。

正观五蕴六根,通达无我,亦非我所。如实知、如实见“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烦恼染爱亦灭。

(《杂阿含经》100经)“……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苦灭道迹。”(100-2-5)这个‘触灭则受灭’,我们很多人就认为:是不是就不要触?我们六根可不可以不触六尘?从生命的功能作用来说,你只要活着,不要说眼睛看到外面,你即使睡醒的那一剎那,意识就开始思惟了,很多意念就起来了。那个‘意’跟‘法’,也会触、也会产生受。这里的‘触灭即受灭’,不是叫你不要触——六根不要触六尘!重点就是在‘无明相应的触’,产生的就是‘爱、取、有’。如果是‘与明相应的触’,后面就不贪、不取、不染著、不会造业、不会爱取有。这里的‘灭’是由于‘与明相应’,所以那个执著贪爱就不会现起!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不是说我们六根不要触六尘,如果是这样瞎子跟聋子是不是就没事?他不会触嘛,不会触就没事;意识昏迷的植物人,是不是没触就没事?不会的,因为意识还是在无知、无明状态!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今天研究法,了解了因果的必然性,缘起的真实义,我们去观万法:原来我们不了解十二缘起的道理,不了解‘苦、集、灭、道’的道理,不知道因果的必然性,不知道缘起的奥妙,我们因为不了解叫‘无明’,从来没有了解过,从来没有体会过,所以叫‘无明’。我们现在透过正确的知见,透过佛法的熏习,透过如理的思惟消化,又在法随法行的实践中印证——明白了解了,那个‘无明’就破了!你就知道——原来如比!所以我们的思惟,经过这样的正见熏习、慢慢消化、又体证到、真的明白印证,那一分明白了解叫‘明’!根、尘、触后面的‘受’就不会起‘爱、取、有’。所以这里的‘触灭’,绝对不是叫你不要触,不要六根触六尘,那是外道的修法。修禅定意念不动就没事,那意念一动你又回来啦,没有办法解决根本的问题。所以你要知道:修行第一要有正见,破除无明,与明相应!我们根、尘、触,产生的功能、作用,只要念念与正见相应,念念与缘起法相应,念念与明相应——那就是般若。只要念念与般若相应,念念与空性相应,这样的念、这样的触有何咎呢?所以问题就是在‘明与无明’,这个‘触’是重点!所以不是不要触,所以这里的‘触灭’不是叫你不要触,‘触’可不可以‘灭’,不可能!你活着,你身体有感觉,有感觉就有‘触’,那个‘触’怎么‘灭’?这个‘灭’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触,是要‘与明相应’的触。我们因为没有正知见、不懂缘起,所以念念与无明相应,那么‘无明相应的触’,就与我们的惯性相应,与我执相应,与我爱相应,所以才会 ‘爱、取、有’,这就是重点!

无我,是一切法的实相,无我不是修来的,是本来如此、一定如此、必然如此的。如实观照就是帮助我们去发现“本来无我”这个实相。

怎么样去发觉“无我”的真相?还它个本来而已。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我’是一切法的真相,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由于我们众生不理解,甚至有邪魔外道的邪见,障碍了我们的知见,我们随它转。所以在无明中起我执,造业无边,痛苦无边,生死无边。今天由于佛陀的发现,他的正觉,所以他告诉我们:真相就是‘无我’!修行不是在把这个‘我’怎么样把它消除,怎么样把它破除,怎么样跟它打仗,都不是在讲这个哦。是在发觉真相,什么真相?‘无我’就是真相!如何在我们的身心中、万法的事事物物对待之中,去发觉它的真相——原来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我们今天会执著,会贪爱,会造业,都是把这个我当作实有。如果知道它是如幻的、非实的、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你还要爱染执著吗?只是告诉你这个真相而已!!你如何去发觉真相?回到生命中来,生命的功能我们当下都能体会。五蕴的功能、六处的功能,万法根、尘、触的过程,就是我们执取爱染的地方,以为这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把这个五蕴当作我;或者离开五蕴,有一个看不到的、却是永恒存在的我;因为这样的执著,你才会贪爱、执取,贪、瞋、痴、烦恼都从这里起的。所以注意哦,不是有把这个“有我”给修成“无我”,是本来就“无我”!我们就在这里起有见,起了执著。现在告诉你真相,你发觉真相以后,只是还它个本来而已。如果是这样,修行是在发觉真相,不是在跟“我”打仗!如果“我”是实在的,你打的赢它吗?我是实有的,烦恼、贪、瞋、痴是实在的,你永远断不了!“我执”是颠倒执著起的幻相,修行只是还它个本来!

了解真相以后,我们不再执取,不再贪爱,不再颠倒了。发觉真相,就能解决一切。我比喻讲:发觉真相就像灯打开,灯打开了原来就是光明,原来没有黑暗,没有烦恼,是发觉它的本来真相;如果把黑暗、烦恼、贪、瞋、痴当为实在的,每天跟它打仗。我请问你:你什么时候打得赢它?它是实在的,你怎么打得赢它!所以我们每天都说:我没有办法,我怎么样它还是会来,那是你把它当为实在的!如实观照告诉我们:只是在发觉实相,发觉生命的真相,不是在对治,这样知道意思吧?对治是什么意思?贪、瞋、痴、烦恼是真的,去跟它打仗,跟敌人打仗,我没有定、所以我要修定,而不知道不定、颠倒、执著,是由于无明、无知产生的作用。你发觉真相,还它个本来,修什么定?它本来就不颠倒,还要修定吗?是颠倒才要修定。如实观照为什么不是在对治?为什么不是在修定?因为它是在发觉真相,发觉什么真相?无常、无我的真相!缘起如幻的真相!!不但是我们这个识身,外在一切境界,用‘如是平等慧正观’去观察它:‘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发觉这个真相、证明它果然如此,你的贪、瞋、痴、烦恼还会再造作吗?这个“无我”的主题是佛法最重要最重要的主题!

今天如果不是站在这个立场的话,那就会跟外道的神我,外道的大我,外道的一切主宰这个观念相结合,就没有办法破执著啦!因为他们都有我——上面的主宰,外在的主宰,我们说他是上帝也好,说他是梵天也好,说他是主宰者也好,其实是什么?用我们佛法来讲——就是我执、我见、实有感的一种外在的投射!在这里执著实有、实在的我。但是这个身心会坏啊,那么就以为这个是小我,外面有一个大我,我们这个小我是从大我来的,那大我就是本体,然后我死后再回到本体去……这是什么观念?这就是‘大我’的观念。信仰上帝同信仰主宰是一样的。其实这些在佛法来讲:都是我执的引申与外延,是我执外在的投射;佛法与外道不共,与世不共的特质就在“无我”,宇宙的真理实相就是“无我”,因为无我才能缘起万法,有我就是永恒不变,不变怎么能产生变化呢?怎能产生一切万法的生生灭灭?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能知道佛法的特质是“无我”,你也能体会无我,你就不会迷信,搞崇拜,搞他力,把自己变成恙羊,任人家来主宰,来宰割,不会这样子。在法性人人平等,只要你能悟道见法、你能修持、能体证无我、断一切的执著、贪爱,你跟佛陀一样可以解脱!!可以自在!!是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受用,人人都能解脱的,这里不是在等待救度、依赖,不是这样子!“无我”才是佛法最重要的特质!!要记得。

(《杂阿含经》100经)“云何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要怎么样去如实知见呢,才能达到真正的涅槃呢?)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非我。(你要怎么样去知见?就是要如实观照,怎么样去观察它确实非我?它是无常的、它是变异的,怎么可能是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磐。”如实观照要把握根本,不离我们的身心五蕴、六处去观察它的功能、作用。受是不是无常的,是不是剎那变异的?如果是那就不可能是常,不可能常就不是“我”!另一个角度我们更可以理解:只要是因缘所生法,缘起的因缘所生法都是组合的,只要是组合的就没有永远不变的,因缘变、条件变——法必然会变。它不是单一的条件,它不是永恒存在的。观察我们的身心,包括六根的功能、产生种种的感受、生起的意识作用都好,你说哪一剎那是永恒不变的?那我们到底在执取什么?为什么认为那是‘我’?所以要保护那个‘我’,满意那个‘我’,顺从那个‘我’,然后每天在痛苦烦恼,造业无边!所以我们由于不了解缘起,执著在‘自性’见和实有感,我执就这样产生了!如果了解真相,法法无常、法法非我,‘我’要怎么安立?哪一个叫做“我”?从眼睛的功能到耳、鼻、舌、身、意那一根是‘我’?它是组合的,是因缘条件组合的,一个因缘变动整个就改变了,所以什么东西是我?!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在讲无我、讲我,一定先把那个‘我’了解了。‘我’在讲什么?‘我’的意思是什么?生灭法都不是‘我’,都没有“我”,从缘起法来说,那一法不从生灭来?生灭、生灭、生灭的这一种组合,从内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一切万法哪一法不从缘起?你们去体会,哪一法是‘我’?只要是变易法没有一法能安住,没有一法可永恒,哪一法是‘我’?所以执著内是‘我’、外是‘我’,山河大地是‘我’、宇宙有本体是‘我’都是妄念!佛法的特质,跟外道与世不共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把握,会把外道的法混进来的。我观察山河大地,整个宇宙法界多宽广啊,这个‘我’多微小啊、微小还是‘我’!那个宽广浩大的,那个大还是‘我’!观察微小就没事吗?观察微小还是执著‘我’。只是谦虚一点,不那么狂妄而已!但是还是‘我’啊!佛法一定要体证‘无我’!我执不破没有一个能解脱自在的!只要有‘我’就有‘我所’,有‘我所’就会自我保护、就会争端,就想占有,就希望永恒存在——你就非苦不可!为什么?无常故!没有一法是可以让你永住的,一变动你就苦。什么时候不变动?哪一剎那不变动?所以要知道,男众穿得再帅也会老,女众每天“庄严国土”还是会老。不要欺骗自己,暂时的,让他满足一点,其实在满足那个‘我’欲。明白‘法尔如是’哪一法不变?从过去到现在哪一个能住?你再美,年轻一、二十岁都很美的啦,但是哪一个最后不变成老太婆?你要留都留不住,这个才叫‘缘起无常,法尔如是’!不是谁能造作的。既然不能造作,我们一直勉强把它留住可能吗?徒劳辛苦!达不到目的,又苦的要命、烦恼的要命,那不是自讨苦吃吗!该如何就如何不是很自在吗!它们本来就是法尔如是的,不是吗?

“我无所住。如我有所住(有立足点),所住必是真实、常恒的。但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不实不恒的,所以欲求真实的我,是不可得的。它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实自体是不可得的。”(《性空学探源》印顺导师)我们在禅观,或者是向内观照的时候,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启示!如果‘我’有一个安住点,那个‘我’才能成立!我们今天要找一个安住点,让‘我’能安住,能安住那里不动,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立足点?如果有这样的立足点,那就可以说它是真实的、是常恒的。问题是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没有一法不从缘起,只要是因缘和合的,就非实嘛,就不实嘛,不能永恒嘛?那你在哪一法上可以安立‘我’?五蕴也好,六处也好,外在一切山河大地,哪一个法都好,哪一法不从缘起?只要从缘起的,就是因缘和合,就是非实如幻,就是没有自性的,它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如果这样,我们要在哪一法上安立‘我’?身心、外在,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安立‘我’的地方喔,所以‘我’无所住,没有一个安住‘我’的地方。如果我们回过头来,观察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你能住于什么地方,你要住能住吗?我问你:你想住能住吗?你住得了吗!这个‘我’你能住多久?说什么是‘我、我的’?你能把握多久?想住都不能住哦!因为无常变易、剎那生灭是‘法’的真相,明白啦,连‘法’(都)没有一剎那能安住,你能执著吗?你住得了吗!想住你都住不了!这个是真相哦!那请问:我们今天哪一个不执著?你执著什么——执著那个不可得!执著那个不可住!所以我们叫做‘众生’呐!

不可得,是大乘心法,在如实观照的的当下,你会发现任何一法均无所得,均“不可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不管是五蕴身心,还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都好,“不可得”三个字,就是我们观察的结果。“不可得”三个字,就是大乘最重要的心法!而我们最执著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灵感受,对不对?我们信任那个心灵就是我嘛,我的感觉、我的感受,我的欢喜啊,我的烦恼啊……都是在我上来执著!请问:你去观察它,哪一剎那的感受,是可以住的,是可得的?所以在禅修开示就讲到达摩跟二祖神光的公案,他去参达摩,因为他有烦恼,他心不安,求祖师为他安心,他(达摩)说:“好,将心来吾为汝安”。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他(二祖神光)这一找啊,将那个不安的心一找,都找不到。他说:“觅心了不可得”。找这个不安的心,怎么找都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这个不可得,就是找不到。他不是讲他一直心不安吗?现在我要替你安啊,他回过头来一找,七找八找,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个不安的心。所以“觅心了不可得”!达摩就说:‘我为汝安心竟’——我已经把你心安好啦!神光当下大悟。这个“不可得”三个字,你知道有多重要嘛!我们今天把一切心,一切感受都认为是实在,是永恒的,是真实存在的;而不知道你要找它是“不可得”的。如果“不可得”,那表示不安的心也非实嘛!如果不安的心是实在,你可以找出来啊,你现在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不安的心,那你的心哪里有不安?是你落在幻境而不自知,落在颠倒的感受中不自知而已。各位:你们想试试看吗?如果你们有痛苦、烦恼,种种障碍、心不自在,你现在当下就找找看,那个心是什么样子?住在哪里?如果也一样找不到,以后不要告诉我:你有烦恼、你有颠倒、你有生死了!这不是儿戏哦!“不可得”三个字,就在你“看”的当下,可以发现真相。所以如实观照为什么叫你如实观察身心的任何因缘、情绪和作用,你只要“看”着它,就能发觉真相!其实这同达摩这个公案是一样的,就是要让你们体会:什么叫‘觅心了不可得’!如果觅心了不可得,觅受可得吗?觅烦恼可得吗?觅贪爱、瞋痴可得吗?这就是最要的、启发入门的下手处,一定要用心体会!能够体会“不可得”三个字,你们真的可以大受用!这里没有理论,不要讲理论,当下回光返照,当下契入!如果‘我有所住’,‘所住’必是真实常恒的,但是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不实不恒的,所以欲求真实的‘我’,是不可得的。“‘我’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实自体是不可得的,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唯有假名的诸行生灭’”,(《性空学探源》印顺导师)这个不是只有理论,你当下可以反观,当下可以寻觅,当下可以观察,可以证明。

“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意义比蕴法门要明显得多。”(《性空学探源》印顺导师)‘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有没有实生实灭?只能是假生假灭,缘起生、缘起灭、缘聚缘灭,没有一个自性实在的生起。所以‘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就是没有实生实灭。什么叫没有实生实灭?就是无生了!我们讲‘悟无生’,‘无生’是什么意思?就在一切法的生生灭灭中就知道它是无生,不是离开生灭法讲无生,‘无生’就是没有真实的生,也没有真实的灭,缘生缘灭就是无生。所以才能够在生生灭灭中,体会它的不生不灭!

触与受的微细处就是我们观察的重点,要如实觉知。

(《杂阿含经》卷十一)“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弥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这就点出重点,我们如果在这个色身上起执著,还情有可原,因为这个色身,可能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可是我们的心、意、识,是剎那剎那的变化,像弥猴在树林间攀爬一样,这一只手刚刚放下,另一只手会马上抓住枝叶,不然它就会掉下来嘛,所以是‘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心灵是不停的运作,没有一剎那安住的。一个念头灭了马上会执取另外一个念头,心灵意识的执取,是剎那剎那的生灭,是异生异灭的,你反而去执取它是常,所以这里佛陀就点出来了。

只有树立缘起正见,通达我空法空,才能在观照中实现如实正观,澈见诸法实相

我们今天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建立缘起正见?缘起的就不是永恒的、不变的。它是条件组合的,所以没有‘自性’,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这个知见先建立以后,加上我们的正念正知,时时刻刻与万法接触之中,念念与正见相应,念念与法相应,念念与空无我慧相应,这就是与般若相应。这就是不失正念,也不失正见,所以不是叫你不要起念,不让你六根六尘都不要触,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修禅定不与外境接触,不与万法接触,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切的爱染,这种逃避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只有在根本上,了解法的真相,了解六根的功能,知道如何与正念正知相应,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我们大乘的心法,其实最重要就是这个。不是叫你厌离人间,而是要你入世,要你在人间的万法中,众生的苦难中,怎么样去利益他。你自己如果没有基础,站不稳,你要去度众生,你怎么度?一下子就被习性度走啦!被谁度走?被色、声、香、味、触、法度走啦!所以我们今天如果有正知正念,然后自己好好去体会、去观察、去证明,慢慢的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真的有一个立足点,就是如何与正念正知相应,然后在万法中去试试看,我们本来在某一个态度之下,会起贪爱、执著的。我现在试试看,正念正知中是不是真的不起?这个是可以尝试和体证的,是可以证明的,不是说偶尔碰到,这一次好运,没有颠倒,下一次碰到又完蛋啦,那这样不是证明,证明是百试百爽!你试一万次,它都是如此的效果,这个才是正确的。

缘起正见是如实观照的基础,我们要受用解脱,缘起法是修行佛法的重中之重。不懂缘起的观照,只是盲目的对治,是无法发现诸法实相的。

我们今天要跟谁学?跟佛陀学啊!他是真正能引领我们, 他的体证能作为我们的榜样, 最好的榜样就是佛陀!他今天所谈的法,方法、内涵, 我们都不深入的去了解它, 我们怎么能跟佛一样的受用?我们现在的佛法谈这个吗?不是啊,在信仰啊, 而没有办法去发现真相啊!所以佛陀所开示的法, 如果我们不随顺它去体会, 那我们要根据谁?而且这个是有效的方法, 佛陀就是在这里出离的, 在这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我们不学这个方法, 学他以前没有用过的方法吗?或者是过去世没有成道的方法吗?什么叫如实知?什么叫如实见?什么叫如实显现?我很少听人家介绍这个;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地方太重要了!!这个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介绍如实观照,一直强调,因为很多人不理解, 起了疑问。这次讲《杂阿含经》, 就在点出佛法中、佛陀的开示中, 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重点, 大家要把握,要去认清!但是如果前面的基础都没有, 今天讲这个你就体会不到, 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所以为什么我一直跟你们讲要先建立缘起正见, 前面的正见建立好了, 才能谈到修观,才谈到所谓的如实知、如实观察、如实正观。佛法的如实正观跟外道的修法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握佛法的根本特质, 跟外道一样修行, 你搞到什么时候能跟佛有一样的体证呐?所以单单这些知见的厘清就非常重要!这个厘不清, 每一个人都以为:这是我师父教的, 我们那个大师是神通唉! 他会分身哪! 他会知道我怎么样……。请问:这同你的解脱有关系吗?而且你讲的那个大师是真的解脱了吗?还是无明众生?我们分不清楚的。但是我们把这些法, 一一的明白了解以后,佛法的特质真的与世不共;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不会随着外道的邪见而转, 是不是?这个叫如实知!懂如实知才能如实观察,如实观察才能如实证知。这样做到了——才叫如实正观。很多人都以为观察、观照就是在修禅定,禅定是内寂其心的一个基础,它只是如实观照发现实相的助缘。

(《杂阿含经》233经)“无常者, 是有为行, 是有为法, 从缘起。”(因缘组合的, 不是永远不变的, 无常是有为,有为造作的法都是缘起的。)“是患法, 灭法, 离欲法, 断知法, 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这个很重要!不但是我们意识所产生的, 所有一切因缘所生的,根尘触所产生的,包括我们执取的识,都是无常。我们打坐,我们修行, 感受到喜乐、清净、光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 那个非常美妙的, 请问:这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因也无常,缘也无常, 所起的境界会是常吗?

所以“于一切想悉伏彼想。”要从哪里去“悉伏”?就是如实观察与法相应才理解。我们今天生起了欢喜心, 喜受、乐受,请问:它维持多久?我们生起了欢喜心, 跟生起瞋恨心是一样的, 它也是无常,瞋恨心、不快乐的心也是无常。要去发现它的真相, 就不会执著那个不快乐,一直被它左右,一直被它束縳了。我们可以实验一下:我们现在当下, 有没有快乐跟不快乐的问题, 我们能不能让它起快乐的心?我告诉你可以。我们可以欢喜笑一笑, 可不可以?但是请问你:维持多久?你可以善用它, 但是你不能执著它。还有一点,当我们痛苦, 如果你去观察那个痛苦, 观察内心的那种情绪, 它当下会止息, 为什么? 无常故。因为它本来就无常, 所以我们要去发现真相, 一定要从这里下手,当我们落入境界了、烦恼来了, 如果有这个正见, 你可以当下试一试。这么苦,这么难过, 我能不能笑一笑?这个就是实验的地方。当我痛苦烦恼、 很难过的时候, 想到了法,我能不能笑一笑?试试看,笑一笑, 看笑得出来吗?不是在开玩笑喔, 要试试看喔!我被境转了, 我能不能当下离开被境转的状态?不要以为:我生气是应该的, 因为他让我生气, 所以我不气的话我是笨蛋!不是啦,生气才是笨蛋!生气的人叫愚痴,烦恼的人叫笨蛋, 痛苦的人叫无知!如果这个地方你能转变, 能够理解,能够超越, 我告诉你:你一生受用不尽了!

所以不要找理由来为自己解释:我的痛苦是有道理的, 我的烦恼是应该的,因为种种条件我不得不, 什么叫不得不?只有一个原因——无知啦!不知道法啦、不知道法的真相啦, 所以流俗。被世俗的这些错误的知见绑着, 随着世俗的颠倒在行, 自己不知道。今天学佛不是超越这个, 那学佛要干什么?学佛要超越什么——贪瞋痴烦恼, 是不是?不然什么叫解脱?解脱于什么?解脱于贪瞋痴烦恼。所有的对治的方法都是暂时的, 只有直接深入法性你才能解脱。比如说:师父说你看着烦恼它就消失, 但是后面又会来, 为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断。但是这个如实观照能不能暂时的超越它?可以。这个我一直讲,在开始阶段,它不是究竟的, 你一定要深入法性;不要怕贪瞋痴, 进入贪瞋痴的法性, 清楚它的真相, 贪瞋痴就不能主导你, 也不能左右你,学佛就是要在这里超越的。

所以在观察的时候, 是不是要从自己的身心、五蕴,外面的六处、到我们内在的贪瞋痴都要观察。最后还不能解决, 进入它的因缘去观察它。因也无常、缘也无常, 你还要执著在那个现象是常, 那你是笨蛋!身也无常、外面的境界也无常,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之法, 云何有常?要记得!没有一法是永恒不变、是实在的, 但是这一种如梦幻泡影的感觉, 这一种如幻性,如何去体会?这个就是我们下功夫的地方。我常常讲:因缘是无限的, 根尘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它不能静止的, 生命活着一定不离根尘触的相应, 不可能离开的。我们要善用这样的因缘来发觉根尘触的真相,包括我们贪瞋痴烦恼的真相, 要善用这样因缘, 去发现生命的实相。了解了, 人人都能够超越解脱。

在如实观照中,当觉知的自觉运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那么旧有的思惟模式和与生俱来的习性就将土崩瓦解、不复存在。这就是知见和观念转变的重要性。软体程式变了,行为自然就导正了。

我们修行理论很多,有的要用禅定, 有的要修神通,有的练什么功啦, 其实真正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心散乱我们能不能发觉?掉举、昏沉能不能发觉?如何提念而起,不会执著在那个昏沉、闷闷不乐里面;或者是忘失一切的无知状态里面?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发现我们身心的状态,这就是修行的地方。昏沉了提念,掉举了、忘失了觉知, 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所以要“觉知”:掉举要觉知、昏沉要觉知、落入无记也要觉知;这个觉知就是导正它回到正确地方的一个方法。如果不觉知的话,就随惯性去了,昏沉就落入一直昏下去了;妄念一大堆也随着妄念而转了。一觉知就能提醒自己。我发现自己落入某一个状态, 马上就回到当下这个清净的正念中来, 这个就是下功夫的地方。修行理论很多、境界很多, 其实这个地方又简单又重要, 这就是我们下功夫的地方。如果我们不满的心起来了, 是不是发现了就能回到正念来, 那个发现是不是很重要?闷闷不乐:因为某一件事情, 让我心情沉重闷闷不乐;那个闷闷不乐如果你没有发现, 是不是每天就随着它继续相续?今天碰到一件得意的事很欢喜, 心情很欢喜,就活在那个状态中, 而在掉举中也不知道。所以这个观照在哪里观照?就在日常生活中, 待人、接物、处世的过程中。落入什么状态自己要知道, 马上回到正念来,这个就是修行。所以如实观照在教我们什么?行、住、坐、卧,待人、处世、接物不离觉知,这个“觉知”就是下手处!要去发现。所以要当下觉知、随时思惟,。随时思惟是什么意思?就是随时要有觉知,然后发现,然后调正,修行用功就是在这里。

我今天看了某一个人我心里不爽, 这个“不爽”是什么意思?或者是觉得不喜欢, 那个“不喜欢”是什么意思?我们有没有发现?好, 某某人因为我的某一个因缘, 他不爽、不喜欢, 我们自己有没有发现?他不爽是他自己的事, 这样你是不是真的很明白,很体谅, 有没有调正心态?大家在一起为什么不能和乐?为什么不能彼此体谅?为什么不能彼此慈悲照顾?为什么总是觉得这里不爽、 那里不爽,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 连这个微细处都要发现、都要觉知。修行不是在唱高调, 不是在做给别人看, 就在这个微细的心念中, 我们要去发现。如果这里不能发现,微细处都做不到, 碰到大的灾难、大的困境、大的障碍来的时候, 你又如何能面对呢?我的心闷闷不乐, 我看到这个境界,要发现它——微细处都要发现,要提起正念来!原来我这里还有障碍。不是外面有障碍, 是我们身心内在还不能自在。修行不是说我今天抗议, 你们要改变我才欢喜, 不是这个!不要与外面对抗与敌触,那是没有用的,要自己调整;我不能接受的我现在能接受, 我不能容忍的我现在能容忍, 这个就是进步。所以修行不是在唱高调, 就在每个因缘当下, 去调正自己,提升自己;把内在不能容忍的变成能容忍; 不能包容的我能包容;不能体谅的我能体谅; 这个就是下功夫的地方。只要跟无常、无我的空性相应, 就不会执著了,不会把它当为实有了。我们今天都在讲空, 大家都会讲, 但是碰到问题的时候一点都不空。那个境界我不爽, 那个不爽的境界好像是真的, 那是真的空吗?真的空就不会执著了, 知道吗?所以为什么说:我们除了对观照的方法要理解, 为什么要先建立正见?什么叫正见?缘起正见。知道缘起,知道它的如幻非实, 才不会被境界——喜欢的、不喜欢的、好的、坏的,被它转哪!

这就是我们用功的地方, 就是我们的下手处, 就是我们见法悟法的地方。离开这个地方没有法可修?修行不是在唱高调, 不是在做给别人看;这个地方才是真正下功夫的地方!今天不合我意的我就不愿意参与;今天不顺从我的我就不要参加;这个都还是没有包容心, 我们修行就是要在微细处发现自己的问题;如何调整自己,达到无碍性, 达到心灵真正的无碍;任何因缘环境我都能自在, 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但是请问:如果连我们自己身心的那种起落都还不能观察清楚、不能使自己安住, 你如何达到无碍性呢?只有自己安住, 使身心不随境转, 不随自己的情绪转, 才能达到无碍啊。

真的的佛法正见就是缘起法,“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个不但要理明,更要行悟。“没有法住智,就不可能有涅槃智”,所以缘起正见是如实观照的基础和前提。是一切贤圣知法、行法、悟法、证法的唯一学处。

真正的佛法正见就是缘起法,缘起的因果必然性,法法相依相缘的缘起都要明白。缘起的流转、缘起的还灭都要清楚才叫法住智,才真正有了缘起正见。只有这样才能发觉真相,才能破除我执。我执一破这个根、尘、触,就不会引起贪、瞋、痴烦恼,就会与法相应!我们众生为什么处处黏著?佛陀为什么悟道以后(包括这些圣者、阿罗汉们悟道以后),也是活在人间,为什么不会贪、瞋、痴,不会烦恼,他们有没有根、尘、触?所以这个‘触灭’不是连触都没有的那一种‘灭’。那是修禅定,让意念不动,伏、把意念都伏下来,我们的根就没有作用,没有作用就不会跟外面的法尘相应,这是外道的禅定!所以我一直强调如实观照不是修禅定,是借助禅定的宁定作用,去发觉、去观照、去体会、去内证因缘集起与还灭,是借助禅定的功能去发觉我们生命内在的实相。禅定有没有用?有,但不是禅定就可以解决一切。要有正见,要有正观,要有正思惟,正确的发现真相,才能真正的破无明,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六根触到六尘,跟外面接触,这个六个门户,就像六个通道、很重要的通道,你要好好守护它。所以我们真正用功要在哪里用功?就在六根门头!眼见色,耳闻声,这个地方如何正知正念,这个就是下手处。为什么我们常常讲要修观啦,修行观照第一要先有正见,你今天没缘起的正见,没有正知正念,你怎么修都是跟我们过去的习性相应。要如何解决我们的问题?先有正见,先懂缘起,先知道无常无我的正法正见。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就会跟这个正见相应!所以正知见的建立是在前头——是最主要的,这个正见建立啦,你六根触六尘的时候,正见会自然相应。所以我常常用电脑比喻:你把软件程式修正了,它的功能出来就是这样,听到声音,你不会随着你的惯性走,你会随着正见而起念,随着正见正知,而护持当下的情境。所以这个知见是不是要先建立?没有正见你怎么去应对外面的种种境界?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惯性、错误的知见修正,都落在与生俱来的惯性中而不自知,我们如何能够得到法的受用和解脱?

我们现在眼见色、耳闻声,起了贪念马上就发觉。发觉它当下就会消失,你就知道这个是缘起如幻的,只是起了感受、被感受骗了,这感受也是缘起缘灭的,也是即生即灭的,当下就不相续。‘可以不相续’这个明白啦,你就知道:原来可以清净,原来可以自在,原来我可以不跟它走,你也就知道它的如幻性。所以先要建立正见就在这里,正见建立后,根尘触的时候,不管任何境界来,正见一起,正念一起,当下止息,贪瞋痴烦恼不会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守护六根门头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不是在没事的时候,在那边盘起腿来,在那边轻飘飘的、很舒服的,其实那个舒服也是染著,知道吗?你一起坐六根触六尘烦恼又来了,贪瞋痴又来啦,这个怎么能解决?所以不是在一边安住,独坐就没事,要在六根门头,六根触六尘的当中,如何守护根门,正念正知,这是最重要的地方!这个就是正确的下手处。

所以我为什么重知见的建立?一直讲,不懂要讲到你们懂。根本把握了,你在生命中时时可以反观,时时可以觉知,随时可以发现真相,随时可以证明,这个正见何其重要啊!!最近,我们常常接到国外很多的电话:什么时候办禅修?都在一直提这个问题,常常有这个问题,我都会告诉他们:你先要把正见好好熏习……。我们过去上过的课,这些基础的东西一定要先熏习到你真的明白、理路通达、思维都能够通畅,到时候像这种法要只须一点,你们马上就意会。因为所有的法要都不离我们的生命,不离我们的身心当下的种种作用跟觉知。当这些理路畅通,正见建立以后,一点你就会懂。因为我们的六根触六尘是随时的,随时可以证明,随时可以体验的。禅修那七天真的能开悟吗?那个叫刻期取证,是逼着大家用功,专心的用功,对大家有帮助,但最重要是在建立正见!正见建立以后,时时刻刻、就像去托钵,我们现在每天也在托钵,知道吗?早上醒过来这个梳洗啦、吃早饭啦、上班去啦、上班沿途啦、看到的境界啦、同事间的相处啦、回来以后也是沿途回来,是不是都在六根触六尘?是不是随时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贪瞋痴烦恼?是不是可以发现我们身心的功能与作用?它们时时刻刻都在这样的造作之中。有正见的人每一个当下都是观照的因缘,哪一个地方不是我们修行用功的地方?佛陀讲的‘空三昧’,就在日常生活起居、行住坐卧中去修持。什么我们一直强调知见的重要!!我比喻几百次了——电脑的软件程式(知见)如果不修正,它的运作功能就不会变。知见正,身、口、意就正;身、口、意正,内在念头自然端正,障碍自然就没有了,软件程式把它调正了,我们的思维模式也与明相应了。法法跟正见相应,正见变成我们的思维根据,行为的根据,语言的根据,那你还会颠倒吗?!问题是我们今天不以正见为导,没有接受熏习到真正的正见,我们都在惯性里面,错误的知见里面,所以才有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从哪里来?从不正见来的!就是从‘不如实知’的来的!正知正见何其重要就在谈这个。

佛陀说:缘起甚深!所以是甚深难见难知!所以要甚深的观照它的微妙,要至到、深澈,要体证到深刻,这是要用智慧才能理解、才能了然的!我们凡愚众生跟无明相应,是没有办法了解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欲求。各人的观念、理想知见都不同,而且都是落在过去的惯性、我执我慢中、无明相应中,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不一样,各人的需求欲望也不同,每个人的习性都不同,今天如果没有缘起正见,让这些异见、异忍、异求、异欲让它统合,一一的把它解除,我们如何修行?如何见法?唯有正见才能达到共识共见。所以我常常讲:我们众生的烦恼,其实是八万四千,每一个欲望、理想、种种的执著、贪爱、惯性都不同,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无明。都是无明我执产生的问题,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所以尽管我们烦恼很多、千差万别,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只要找到这个根本,找到下手处,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突破了,所有的烦恼都一样可以止息!

我们常常讲: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我们要八万四千法门一一来对治,真的是这样吗?你能学八万四千法吗?我告诉你:最主要是学到一法,因为它是根本,所有的烦恼都从这根本而引生的,因为没有正见!所以十二缘起中的无明就是因为没有正见,才衍生后面的相续流转、生死不停。无明一破——我执就破,法执也破,贪爱就止息。贪爱止息,后面的生死轮回就不相续。破无明是最重要的根本!所以各位:是不是要找到根本——正见就是破除无明的根本。

“缘起法是生命之流较具体圆满的说明。”整个生命包括身心啦、内外啦, 种种的因缘因果的关系啦, 这些都涵盖在缘起法的内容。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今天要修行,要解脱, 那修行解脱是叫了生死, 那生死之因是什么?因都不知道那你从哪里下手?只有缘起法告诉我们,什么因缘、什么条件, 让我们起无明、造作,起我慢、 起我执,然后造业无边, 最后生死相续不停。因为有业果相续的条件在。不知缘起,就不知因果。不知缘起不知因果, 你怎么能找到真正的因呢?又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消除这个因呢?只有缘起法才能让我们理解, 才能帮我们找到真相。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强调:不懂缘起,不可能解脱!修行方法也不可能正确的。为什么?因为这是唯一的修行之路, 佛陀悟道的因缘就是这个,我们今天不学佛我们学谁?信仰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信仰能解决我们的无知跟我们的习性吗?能破我们的执著吗?

生命的两种功能——明与无明,只有在观照中去发现、去体证、去实践。这个过程就是知法入法的过程,就是法随法行的过程,就是入佛法相的过程。

我常常在点醒各位, 如实观照除了依正见, 而达到了远离贪瞋痴烦恼的究竟解脱以外, 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 就是发现生命中有两个机制, 一直强调这个:生命与无明相应, 它所产生的机制就是贪瞋痴烦恼生死无边;另一个功能就是与明相应, 不会颠倒不会执著, 不会贪瞋痴不会烦恼, 不会生死无边, 这个叫明。生命有这样两个本有的功能, 如实观照除了依正见而修行, 得到根本的解决以外, 还有另外一个功能, 就是能发觉真相, 发现与明相应的真相!这一句话大家要记得!很多人不了解如实观照在做什么, 我现在点点滴滴都在透漏, 你们要注意。

(《杂阿含经》139经)“……如是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身分齐受所觉如实知;寿分齐受所觉如实知;身坏命终,一切受所觉悉灭无余。”我们看这一段,大家要把握明与无明这个根本。明与无明这个重点,很多人不理解,所以都在对治;因为我有烦恼,我要让烦恼不起;我眼睛看到色会起执著,那我不要看就不会起执著,所以尽量不要跟外界来往;我耳朵听声音会起烦恼执著,所以尽量不要去听外面的声音;六根不要触六尘,就不会产生执著嘛,这个是一般的对治法。但是请问:我们人只要活着,你的六根可以不要触六尘吗?即使在深山、在那个山洞里面好了,六根可以都不动吗?还有意根呢,山上有没有风的声音?风还有声音呢,所以我们要注意了!这个身体跟外界也会接触,我们如何使我们的六根不触六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入定,你入到四禅以上的话,你身体用针去刺他也不会有感觉,那这样子意识都不起。但是请问我们能定多久?出定以后呢?六根的功能又恢愎了,里面的那个无明的造作的内涵没有变!那这样能不能解脱?为什么不能解脱就在这里!

有的是说因为我们对外面执著嘛,修苦行折磨这个身体,他认为这个身体功能太好了、营养太好了,会让你造作,折磨它才不会束缚我们的心灵。外道的思想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修苦行,以为修苦、吃苦就能灭苦,这个都叫非因计因!所以我们这里为什么要谈“缘起法”?让我们知道一切苦,种种不同的苦,其实都是一个原因来的:由无明来的,无明…起我执我见,造成有取识,一切贪爱执取不断,所以往前追溯,最重要的就是要破无明!与无明相应的触、受,一定是爱取有,一定是生死轮回不断;无明一破,明触——明触的受就是明受,后面就不会爱取有。这才是修行的根本!!我们现在大部份人,都以为禅观禅定是根本,其实禅观禅定只是一个助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细的发现缘起的流转与还灭。而且借助禅定的宁静,我们的心就不会很散乱,这样可以专注的观察我们内在的缘起条件,但这些只是助缘,不是定力就可以解决一切!很多人不暸解,我们讲如实观照,他说‘你傻傻的看有什么意思?’什么叫傻傻的看?看什么?各位:就是看缘起的流转跟还灭啊!看身心的造作,根、尘、触是不是产生受?受后面就是爱取有,看到诸法的流转;然后此无故彼无,怎么样的还灭。无明相应的缘起流转,跟明相应的流转,也是一样的缘起,为什么不同?佛陀悟道后,他是不是还活在人间?很多圣弟子证阿罗汉,是不是还留在人间?他们会不会爱取有?不会!为什么?与明相应故!我执我见破了,不会在人间产生后有,爱取有的造业不会了!所以我们要明白,不是断六根六尘的功能,不是在破这个功能,而是要与明相应!我们要破无明,用什么来破?就是佛陀指导我们的缘起正见!!所以缘起的流转明白了,正见建立得非常坚固,依这样的缘起正见来观察自已,发现实相,还其本来,实现超越和解脱。

什么是真正的禅观?什么是空三昧上座禅?传统的禅观同如实观照那里不同?

禅观在观什么?禅观就在观察我们身心的缘起与还灭,不是在观察其它所缘,要入定修定,单一注意某一点,不是在搞这个!主要依正见而破无明!!前面我们都讲过了,无明是什么?不明缘起!不知道缘起的法则,不知道我们生命内在的功能随顺着缘起在流转,所以才造业无边;当我们了解缘起的法则,就能破无明、破执著,苦集灭道你都能很清楚明白。如果没有正见,有没有正思惟?没有正思惟有没有正语、正命、正业?有没有正定?都不可能的!所以第一要有正见,有正见才能破无明!才能带来身、语、意的端正,才能正念现前,自然就是正定。所以这个定,不是用那种禅定、四禅八定的定;真正的正定是这些扰动份子的消失——名为正定。这个叫“法而如是”的内在。

看下面的经文(《杂阿含经》78经):“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阂、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好好体验,好好去体会!我们总是把身心,好像一体的感觉,然后痛跟苦都连结在一起了,我们一般的观念都是这样子。比如说我们的手被扎到了,或被割到了,或被打到了,伤害到了,我们马上就会很懊恼、很生气,火就上来了!为什么是这样子?我们要去体会:‘痛’跟‘苦’都连在一起,我们说痛苦、痛苦,那我现在问各位,痛一定苦吗?痛可不可以不苦?我们要去面对这个问题,这个地方你如果能理解、能体会,你对法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你要超越也比较容易!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真相的了解,能接受,痛只是痛,苦就起不来了。比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有神经系统嘛,冷啦、热啦、痛啦、痒啦,这个是本能——身体的本能嘛,神经的反应就是本能嘛,不是叫你不要痛,不是叫你不知道痒,不知道热,不知道冷,不是这样!是冷、热,痒,痛你都知道,这是生命本有的功能、本能。但是如何去体证‘痛而不苦’,这个‘苦’是怎么产生的?你要去发现!当你排斥,当你抗拒,当你起厌,要排斥它、要相对它的时候,苦就生起来了。为什么我们‘如实观照’讲“不迎不拒”,要注意听喔,这个很重要!你才能看到真相,不随着苦而转、痛而转,痛知道痛、痒知道痒,但是不苦。能不能这样子?你慢慢去体会,人家骂我一句话,我马上无名火三丈,跟人家打架都可以,生命都可以不要,‘苦哇、恨呀’,回去恨很久,气很久,这个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不抗拒,不去排斥,它会不会起这样的感觉?这里的‘如实知’三个字非常重要!我们痛,对痛有没有‘如实知’?痛随着苦有没有‘如实知’?如果你‘如实知’,你就知道如何处理。你们可以试试看:不管是身体的部分,还是心灵的部分;人事对待的部分,或者碰到不如意的部分,都一样,都可以实验,在我们直接的惯性反应里和习性里面,马上相对,苦当下就起来了。慢慢去体会,‘身受心不受’是什么意思?‘受’才会起‘苦’!不受就不起苦!这是不是缘起法?‘根尘触’有没有?‘触’产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就瞋,乐受就贪,如果真的了解真相,触的当下,起受的时候你发觉,不随受转的时候,会不会起苦?这个都是重点喔!这都是我们生命中能观察、能体验、能实验、能证明的喔,所以修行不是在谈玄说妙噢。修行就是在谈我们生命内在的功能作用,我们在某一种身心状态下,产生什么条件,才会起苦恼、痛苦、障碍;什么样的条件之下,它不会随境转,它可以不受,后面的苦不生。病还是病,老还是老,死还是会死,但是不苦。阿罗汉不是证到阿罗汉所有的病都没有了,不是!是他不苦了,不再执取了,只要不受,后面就不会相续。如果我今天乐,我起了贪欲,后面会相续。我今天苦,起了抗拒、起了瞋恨,后面会相续。我们在讲‘不受后有’是什么意思?‘不相续’的意思!虽然起了乐的感觉我不执著;起苦的感觉我不执著,就是不受。不受,后面的痛苦烦恼就不会相续。你只要一次明白,一次的了解,下一次碰到同样的因缘环境,同样的触受,你一样可以正确处理与面对。如果你今天没有一次明白,下一次碰到跟这次一样,还是落在惯性里面,一定起苦,一定起贪,一定起种种的障碍,瞋恨就来了。明白一次以后:原来我们这里的功能是可以不受的,原来可以不苦的,你只要明白一次,以后同样的因缘来,你就不会再颠倒执著,就不会再落入惯性了。我一直在强调,如何在我们的生命中去观察我们的身心,去认识它、去了解它、去发现它,这个才叫修行!找到因,你才有下手处,是不是这样子?原来在我们的生命里面,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与无明相应——无知!落在凡俗的知见观念里面习以为常,所以随境转、随缘转哪;另外它有一个功能,它得正知见、它与明相应、与法相应、与正见相应,用正见来思惟,用正见来观察,发觉的是诸法的真相与实相。原来我们的生命本身真的有一个本能,它可以不随境转,它可以不起苦受,它可以不起贪欲,原来里面本来就有这样一个真相。与明相应的功能,如果你发现了、体会了,一个是无明相应的,‘触、受、爱、取、有’;一个是与明相应的触受,后面不是爱、取、有,一个会相续,一个是不受后有。这个都在我们生命本有的内在功能,你只是如何的去发现它。明与无明的关键在哪里?在于有没有听到正见!有没有学到真正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明白此故彼的关系?软体程式灌进去,把错误的知见洗掉,依照正确的程序去观察自己,发现内在、发现真相:原来在我们生命本有的功能中,有一边是随顺无明、痛苦、烦恼,贪瞋痴造业无边;而另一边则可以不随境转,自在解脱不受后有。如果你们真的能发现生命中的这两种机制,都能明白的话,那你们要往哪一边走?就好比说:我们今天在厨房做菜,加盐会变咸,加糖会变甜,都明白了:太咸的受不了,太甜的也不行,所以要咸要甜,是不是随心所欲?你要吃甜的,你就怎么做,你要吃咸的,你就怎么做,有没有人能妨碍你?如果对这些法都明白,内在的条件也都明白,内在的功能作用也都明白,你要清净解脱呢?还是要烦恼流转呢?是不是可以自己作主?就像我们要吃甜的,可以吃甜的;要吃咸的,可以吃咸的,随你所欲。所以如果你认为痛苦很好,流转很好,贪欲很好,我要苦恼无边,随缘、随便,没有人勉强你。如果你要清净、解脱、自在,你垂手可得!因为‘法尔如是、本来如此’。了解了,受用无穷。这样慢慢的越谈,是不是大家越清楚?慢慢的我们回到原点来,不是在信仰、不是在迷信、不是在崇拜,只是在发觉真相,生命里面的真相你不发觉,你没有一天会解脱的。只要你还外在无明之中,不与明相应,没有正见,不依法奉行,没有一个能解脱的。会拜又能如何?只是越拜越胡涂!因为与无明相应故。法的重要,知见的重要,正见的建立是何等的重要,我们要去体会。

所以我常常讲:如果我们今天,问题存在、无明存在、疑惑存在、贪瞋痴烦恼存在,那下一秒钟一定会发生同样的问题。因为你活着就不能离开根、尘、触,不能离开生命中五蕴六处的功能,我们的五蕴,它的功能它本来就是这样子,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听可能吗?我们的六根不触六尘可能吗?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入禅定,连意识都消失了,把意识降伏下来,但是你能定多久?你总要出定,一出定,六根六尘的功能还是一样存在。问题是出在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它的空性,不知道它的如幻非实,所以才执取,这个叫无明相应的触,才会产生后面的受、爱、取、有。明白真相了,了解法的实性,一切法如幻、如梦幻泡影,你今天还要去执取吗?了解了、明白了真相,原来一切非我非我所,‘不实而生、生巳灭尽’,如果真的明白这个,你哪一法能执著?就是执著也执著不到啊!所以当与明相应的时候,这个执著就消失了!根、尘、触就不会起爱染,因为你不再与无明相应,与明相应的真相了解了,就不会再执取了,所以与明相应的触跟受,后面不再是爱、取、有,是不贪、不瞋、不痴——是不受后有,不再相续!所以佛陀就讲:‘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不是要去掉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也不是要去掉我们五蕴的功能,五蕴的功能是去不掉的,六根的功能也是去不掉的,是与无明相应才会出现问题。我今天得法、见法、明白了,对一切法知道它的真相,你还要乐吗?还要著吗?还要取吗?不可能的!当这些止息的时候,就是跟明相应,踊正见相应!就不会贪瞋痴烦恼了。修行不是要去掉我们五蕴、六处的功能,不是喔,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生命的功能,它的本能你是不能去掉的,但要知道这个本能的副作用,和产生这个副作用的原因。因无明起的实有感和自性见,产生了我执和我见,继尔产生了贪、嗔、痴烦恼。了解真相以后,与明相应,于万法中不取、不著、不乐,万法再也不能——束缚你!五蕴功能是不是一样?阿罗汉也好,佛陀也好,菩萨也好,他们见法、得法以后,人间的生活还是一样,要不要吃?要啊!要不要跟大众接触?要啊!要不要跟万法接触?要啊!但是不再执取,因为与明相应故,与实相相应故,与空性相应故,所以在万法中无碍。“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贪、不取、不著”这是必然的。我不能看、我不能听、我不能触、我不能碰,哪里是这个?我们不能喝水吗?喝了水会执著吗?注意听喔,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一直在跟你们建立一些观念,厘清一些观念,你们慢慢明白了,就知道,今天佛陀所开示的法,我们要怎样的去体会它,如何的建立正知见?了解了实相以后,那种转变是什么?不是在压抑、不是在控制、不是在打仗对治,都不是!是在了解真相,如何与明相应。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佛陀的教法深入的理解,我们只是听从一般的观念、方便法或对治法,你怎么能解决根本问题?我觉得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大家真的一定要在法上、正见上厘清,然后透过对法的了解,你在生命中就能观察得到。不是未来、不是死后的事,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剎那,都不离根、尘、触,我们都能发觉真相。发觉什么?观察什么?原来我们落于习性的观察,落于习性的作用,所以会产生爱取、执著,贪瞋痴;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在某一种状态之中、是与明相应的状态之下,身心的运作功能还是一样的,但是它真的不起贪瞋痴,真的不起烦恼,真的自在安乐。你要在生命中去发现这两种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这两种功能真的明白了:一个叫缘起的流转——纯大苦聚集的条件与内容;一个是缘起的还灭——是真的可以清净自在涅槃解脱。你还要堕在贪瞋痴里面那是你自己的事啦。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深刻的去理解,也不能深刻的去亲证,你怎么修都没完没了!我只能这样讲:流转的一边你们都看得很清楚,但还灭的这一边大部分都有问题,没有办法体会到,这时候我就劝你们,把师父讲的如实观照好好的用一用,亲身去体会,不要胡思乱想一大堆,不要用主观意念,用‘如实观照’去试试看,你就知道“如实观照”的目的在做什么?你们有一天就会明白!如果你们怀疑,不想试也不去体证,体证不到又不问,又不求法,那只有个人负责。当你们真的如实的照,你就知道师父为什么要用这个‘看’字。‘如实观照’的‘看’字,要让你们体会的是什么,你们才明白!缘起的流转,大家可以看得到,缘起的还灭就看不到,但是用‘如实观照’试试看,只要你有缘起正见,当下就可以看到!

我们在《阿含经》另外一经有谈到, 即使于过去、现在、未来、 远、近、粗、细, 到识无边处的时候, 是不是很细,身心很细腻,这个还是无常, 彼一切悉无常。就是这里讲的就是——伏!不要以为这个就是了, 不要以为这个就对了。所以连这样的一种体会的境界都要——伏,这个才叫真实禅喔。

所以我们在修四禅八定, 尤其是那一种境界, 身心的愉悦啦、快乐啦、慢慢进入舍啦、进入清净安宁啦, 包括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想处, 连这样的境界都要伏,都要舍。为什么?彼一切无常故, 这个才是真实的、空的禅观。

在谈到四禅八定、四空定的时候, 如果在那个境界不解脱的话, 你将来就要往生那个果报。往生天界就是这样。但在这里四禅八定为什么能解脱?而不是往生那个境界。解脱什么?究竟解脱在哪里?就在这个缘起无我的胜义空观, 连真实禅的境界都要伏, 因为它同样无常非实。要伏, 不执著、不执取。

所以什么是真实禅?大家要用心去体会,我们修禅观到底要体会的是什么?要得的是什么?要见的是什么?依地水火风你能体会什么?依见闻觉知、得跟求,你能得什么?所以我们佛法,即使我们讲见法,是见诸法实相,要体会的是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缘起法?缘起法要让我们去观察的是一切法的缘起,缘起的一切法有什么是可以永恒不变的吗?有可以得到、真实独立的永恒存在吗?日月星辰是永恒不变的吗?见闻觉知是生命本有的功能,它能永恒不变吗?这些只是观察的对象,而不是让你执著它的有所得,但我们恰恰相反,就是在这本无所得的地方执取造作、贪爱染着。

今天不管你是从林中到聚落去,或者是从聚落乞食回来在路中,你起贪欲爱念你要发现,你没有起贪欲爱念你也要发现,要觉知。如果有,你要知道怎么样的让它止息,如果没有,你要知道怎么样去护持。我们行住坐卧都一样,我们起的每一个欲念、每一个想,不管是跟贪瞋痴相应,还是没有跟贪瞋痴相应,你都要清楚明白,要觉知,这就是空三昧上座禅。

(《杂阿含经》236经)“在行、住、衣、食之间,住空三昧中,时时反省观察自心,是不是生起惑染贪著,有则观察空义对治它,无则心安乐住。”这对我们居士来说:是不是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把握的?所以我说我们如实观照,为什么要加上不管在行、住、坐、卧要觉知?觉知什么?任他任何情绪来,任何问题来,任何欲望来,你都要发觉,是不是这样?最重要的一点,你没有贪瞋疑烦恼的时候,你也要觉知,要发觉。要知道,有烦恼、有贪瞋痴的时候,你一观照它就会消失,这个更要发觉!这就是我们要体悟的地方,只有认真的去体会、去实证,才知道它的奥妙;如果只有谈理论,怎么谈你也没办法了解如实观照的奥妙。

为什么在行、住、坐、卧中,起了欲念、系缚我们要知道、要觉知?没有欲念系缚也要知道和觉知。从义理上说,在这个地方可以体会无我、无我所,我刚刚讲:即使有了欲念,有贪瞋痴,你一看之下可不可以体会到它的无常性、无实性、无自性?这就是体证无我、无我所的地方。其次,如果你不起贪瞋痴,不起烦恼;那么在一切境界中,即使眼见色、耳闻声也一样可以体会到那种不为境界所系缚、自在清净、离欲解脱的近道因缘。过去,我们只知道自己会贪瞋痴,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原来也可以离欲清净。一个是体会它的无常、空、非实如幻,所以是无常无我。这是一个角度。另外一个角度是,原来可以清净不随境转,离开这个,如实观照不会有功效,如实观照就是要达到这两个功能。

安那般那与如实观照的互补溶摄。使心灵更加趋于安定与详和。在博采与摄受中,使如实观照更加臻于完美,它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入手直接,直入法性。

我们一般讲禅定、观照, 其实最容易的下手处就是安那般那——我们的身息。这是时时刻刻在生活中都可以体会的。行、住、坐、卧也可以关注你的呼吸, 关注气息的出入, 你的心就很容易安住, 而且是在生活中就可以用功的, 不需要在一个特殊的地方, 禅修的地方,禅观的地方才用, 你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注意到。我们很多人以为用功是在没有人的地方, 安住在清静的地方,没有干扰的地方;但对于我们居士来说,你一天有多少时间能够这样?所以如何在行、住、坐、卧中用功, 除了正见的建立以外, 那么这个安那般那,就是我们修学念住的最好方法。所以要修习念住,就要在呼吸上慢慢去体会,使我们的心能安住、宁静下来。然后进一步去观察身、受、心、法。去觉知身体的感觉跟呼吸的关系, 心灵的变化跟呼吸的关系;当你情绪来了、感受来了, 跟呼吸的关系, 内心的法尘起来了、妄念来了, 跟呼吸的关系, 你都要一一的去发现、去觉知。各位:这个看起来很简单, 其实这个是不容易的, 但是这里如果你有用心, 建立正见以后用这个方法来修习, 你会发现它的奥妙, 这个基础建立以后,在学习和体悟七觉支的的时候, 你就更清楚了, 它会随着我们学习的进度、体会的深度,一步一步的往前推进。身心的感受、变化, 对法的体会将越来越深刻, 基础打好了, 你们就知道如实观照的奥妙, 为什么要如实观照, 如实观照在谈什么?你们才能理解。

今天,每一个修行的人, 不管你学什么法, 哪一个法门,哪一个法要, 哪一个禅定禅观法门都好, 请问:最后要达到什么功能——依远离, 依无欲, 依灭, 向于舍, 这个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今天如果不是朝这个方向, 我们今天法学了很多, 会讲、会论, 意见不同就吵起来, 那么有没有达到最终的功能?如果我们修行没有达到这样的功能,你前面修的那个有意义吗?学了法就是要达到一个功用, 什么功用——“远离, 无欲, 灭, 向于舍”, 只有这样,才算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

我们在禅修时不是告诉各位吗:带着淡淡的喜悦之情, 来观照、来看, 是不是?其实那只是个方便。 比如说我们在呼吸, 呼吸急促的时候, 一定是心很激动的时候,你的呼吸很安详、很柔和、很细长的时候, 你的心绝对是很宁静安详的时候。如果你带着淡淡喜悦之情, 来如实观照, 那个身心状态是怎么样的, 你们就理解了。 如果你们忘失了那个‘淡淡的喜悦之情’,身体和心情就会紧绷起来,它就不会松驰自在。我们专注一点让它不动很难, 为什么?无常故! 因为无常是法则, 你要叫它常是很难的, 所以念住到心一境性是很难的, 所以你要专注,专心在一点, 你心完全专注在一点, 要保持很久是很难的。但我们的如实观照, 不是专注一处, 注意听喔:它怎么样你就发现怎么样,觉知它,让这颗心时刻处在这种觉知中, 保持这个觉知, 你就知道身心的变化, 息长知道息长,息短知道息短, 是不是?心灵欢悦你知道心灵欢悦, 心灵紧张你知道心灵紧张。这就不是只有安住在一处,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因缘来, 你就观察什么因缘, 身体有什么变化, 你就观察它的变化。这样久了, 觉知即成为一个与正见和明相应的安住处。失去觉知你立刻会发现, 发现了只要回来就好。那么这个如实观照同安那般那念有没有关系? 息息相关!安那般那念的功能明白了, 如实观照你就更会上路, 它是相依相缘的, 这样理解吗?

所认观照就是要保持觉知, 时时刻刻觉知。‘随时思惟止相, 随时思惟举相, 随时思惟舍相’, 这个‘思维’我们把它用‘观察’或‘觉知’来理解, 则更恰当。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用功,能够得法修行的人, 请问:在生活中是不是时时可以用得到?如果你发现、有觉知到:我现在的心浮气躁, 发现了、觉知了,你马上就会调整;如果你现在心情很烦闷、无奈, 你觉知了,你也会自觉的调整。你现在进入昏沉、空空洞洞的, 你如果觉知了, 你就不能住在这个地方, 你马上要提起正念来。这就是用功最重要的地方, 要随时调整, 让自己的身语意时时刻刻的处于中道,所以这个‘觉知’是不是很重要?‘随时觉知’是不是很重要!

触与受的因缘,要如实知,如实见,众生的贪爱造作、痛苦烦恼、无明愚痴都是在这里引发的。所以要做重点的提示和说明。

(《杂阿含经》第729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佛告罗睺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53-1)这一经非常的简要,它主题就在谈‘受’的问题,在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这一经太棒太重要了!!罗睺罗来问佛陀,直接简要的问法,要怎么样的知、怎么样的见,我这个识身及外在的一切象,能够体会到无有我,或者是我所见、我慢、系著、使。能够无我、能够破我见、破我慢,系著(束缚),使(烦恼),我们怎么样才能体证到无我,破我见、我所见、我慢,还有被束缚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解决这一切呢?其实,今天在座的我们跟当时罗睺罗心情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学佛要干什么?就是为了要破我执、离束缚、断烦恼、得解脱嘛!要怎么样的知,怎么样的见,能达到这样的功能呢?其实罗睺罗这一问,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所要问的吗?佛告罗睺罗有三受,在缘起法中触、受、爱、取、有,这五支的重点就在触和受。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要去探讨这三受是什么因、什么缘而集起的、而生起的、而转的?也就是要找到受的因。我们今天会起苦、乐、不苦不乐,在这里起贪起瞋、起烦恼、执著、爱取,“为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是因为六根触六尘而产生的而已。如果没有这种触的因缘,后面受就不会起来。所以佛陀在这里开示说:‘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六根触六尘的因缘如果没有,没有触的因缘的话,那后面的受就止息。受是由触而有的,触如果止灭后面的受就不起。最主要的这几句话大家要用心!‘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后面为什么加一个‘止、清凉、没’?一般人也许会忽视,而我一直在提示这个重点:我们的六根触六尘产生了受,如果六根触六尘这个因缘灭了、消失了,那么“受”也必然跟着灭与消失。我们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受灭的时候是不是“止、清凉、没”。我们有没有体会这一点?这个很重要喔!我们今天根、尘、触产生受,然后在我们的意识中留下实在真实的印象,好像它永远存在,就记忆起来了。比如说:我现在看到各位,我起了感受。如果我现在没有看到各位,我这个感受就止息了。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不要看这个很简单,这很重要喔!是止、息、清凉、没。我们不是——我们是触因缘灭了,受还在里面留存着,然后一直延续。我喜欢、我不喜欢;我明天该怎么样?未来该怎么样?在那边苦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而没有发现当触的因缘灭的时候,其实受已经灭了。我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没有发现这个真相!我们是把那个记忆、留在意识中的记忆,一直还在相续着那个苦乐二受当做实在的在执取。佛陀这个开示,看起来简单,是因为我们没有如实观照,很深的去体会它!我们一直在延续着我们的受,喜欢的一直喜欢,生气的一直生气,而不知道因聚、因集——苦集,因灭——苦也灭啊!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发现,因灭还在相续,为什么不是苦灭呢?为什么不是 ‘止、清凉、没’呢?各位:这里如果我们能体会得到,任何一个因缘,触受是即生即灭的,我们没有看到即生即灭的实相,所以一直以为是实有的、实在的,所以这个“受”一直在相续,我们能不能看到即生即灭呢?你昨天骂我一句话,我恨你一辈子,这样知意思吧?而不知道那句话骂完即过去了,是即生即灭的。但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意识中却一直留存着,而不知道它是即生即灭的。我们从生出到今天,在这几十年中,每一个剎那都是一个记忆,每一个剎那都是一个因缘,如果不是即生即灭的,请问你们要留存多少东西在里面?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都活在过去是不是?还有预想未来,我们从来没有活在当下,‘当下’是什么意思?活在当下,它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这里就没有相续相,听得懂你们才能受用啊,不然我们都活在过去、未来相续造作不停的那一种观念中,你将永无止息啊!阿罗汉为什么不受后有?因为他不相续。众生为什么痛苦无边?因为一直相续。那为什么会相续——无明故。为什么不相续——与明相应故,问题就出在这里。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知道了‘受’这个重点,‘现法尽诸漏’,‘现法’就是生命的当下、身心的当下就是现法。‘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各位:这个叫‘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佛陀所开示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要深深的去体会,真的太重要了! ‘了知诸受’要在哪里了知?要在现法的当下了知。如果在现法当下就能清净自在,不随境转,不随苦乐二受转,当下是不是漏尽?‘生死不堕数’,这个身体坏了——就不会再相续了!不会再沦落在六道中了!所以是‘永处般涅槃’。

有时候在谈这些的时候,真的感触很深!为什么要如实观照,为什么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我们到底要体会什么?慢慢去的去理解!‘苦乐非不受’,苦乐不是不知道,苦乐都知道,只是‘乐不放逸,苦不增忧’,然后‘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这几句话慢慢去体会!为什么要你们如实观照?为什么要回到生命当下来?为什么任何境界来,要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体会的当下是什么?要明白!!‘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我为什么讲:‘世尊正法律,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这个强调的是什么?

所以我在‘如实观照’里就讲:‘知以导行,行以证知’就在谈这个,你必须在实践中亲身去体验,去如实的观察跟体证,它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正念、正知与如实观照的关系,重点在于一个“觉”字,觉以导正,正而贯行。

(《杂阿含经》275经)“彼善男子难陀,正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观察四方都一样,东南西北都一样,主要是在什么:正念、正知。不管观察什么地方,观察什么对象,观察什么法,都不离‘正念、正知’,也就是没有离开我们的正思维,没有离开正见的思维,法法都要在‘正念正知’中。

所以,“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这个‘觉’,就是‘觉知’。我们根、尘、触产生的任何一个受,起来的时候都要觉知;受住、受灭,你都要清楚的觉知;根、尘、触,一定会产生‘受’,‘感受起’就是起来的时候;‘住’就是过程;‘灭’就是消失。我们的受从起来到消失,你有没有办法去发现、去觉知?我们在这里从来没有用心过、没有觉知过。所以乐受起随乐受转,苦受起随苦受转。如果我们今天真的是在觉知中,任何一个‘受起’来、‘住’到‘灭’的过程你都能‘如实觉知’,这个就是正念而住,所以各位:下功夫不是有为的对治,只是‘正念而住,不令散乱’;下面是‘觉诸想起,想住,想灭’,这个是‘想’。当我们‘想’的功能发生作用的时候,不管是妄想、臆想、狂想,不管是什么想,要觉知‘想起’、‘想住’、‘想灭’,‘生、住、灭’的过程,你要能够觉知。如果对于‘起、住、灭’我们不能了解的话,我们随时都将在这里流转而不自知!!所以觉知非常重要!我在‘如实观照’中一直点:‘看’会有什么功能,‘想’是什么功能,一定要先明白,其实这里也点到了,‘受起’、‘想起’,为什么要点这个?这个大家就可以看出来,我们随时都在‘想’中,尤其是想蕴的功能非常发达,我们由于不觉知,这个‘想’变成惯性,如果是跟无明相应的‘想’,那更凄惨,我们就是在这里跌倒的!

‘觉诸觉起,觉诸觉灭’,有‘觉’跟没‘觉’又不一样,所以有‘觉’的时候‘觉’是什么样子?没有‘觉’的时候,‘想’是什么样子?没有‘觉’的时候‘受’是什么样子?真的不一样!!所以这里有三个重点:‘受起、受住、受灭’;‘想起、想住、想灭’;‘觉起、觉住、觉灭’;注意:这三个一定要明白!!这个如果明白的人,就知道师父在讲‘如实观照’多重要!!你们才能理解!!到现在为止很多人不知道,‘如实观照’傻傻的看要干什么?那里是叫你‘傻傻的看’?其实‘如实观照’就是不离这三个重点的观察。‘觉起、觉住、觉灭’,这个‘觉’字的作用,跟‘想起、想住、想灭’这个‘想’的作用,跟‘受起、受住、受灭’这个‘受’的作用,这些如果你能明白、清楚,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地方!!它要在“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如实观照”中下功夫!我们很多人用念佛啦、用持咒啦、用禅定啦,目的是什么?使我们的心不散乱,对不对?安住、一念、正念。但是各位:这里不仅要安住,更在于发现——发现诸法的实相!

“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所以我们今天要有‘正念、正智’,我们要在哪里成就?就在这个地方!这就是如实观照,‘正念、正智成就’。

为什么如实观照是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请问跟这个有什么不同?慢慢去体会。我们不是随便乱讲,自以为是就可以的。

觉知起、 住、 灭, 不管是受、想、行、识都一样。这个‘觉’字你们知道有多重要了吧!修行在哪里修?打坐几个钟头、我能入定, 那个叫做修行功夫吗?而这个地方才是重点知道吗?什么是真修行:守护根门。刚开始你还是有为法的对治;但是你慢慢越清楚正见, 然后一次一次的体验, 了解真相以后, 你连对治的心都没有,连修行、我在修、在用功的心都没有, 为什么?它是法尔如是,很清楚的, 那个才叫真正无功用行,但是透过有功用行, 才能进入无功用行, 不是一下子什么都不要。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建立正见?为什么要如实观照?这个还是有为法;但是不透过这个, 你就体会不到无为在讲什么, 寂灭在谈什么。一个人真正体会到寂灭法性的时候, 才能真正安心哪,一定要记得!不是满足于我现在身心的状态, 我的体会,我的境界。我告诉你:那个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正念正智。正念正智明白了, 我们才知道:喔!原来我们该如何用功, 才叫做用功, 是不是这里很重要?

如实观照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溶入生活、指导生活、净化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我,开掘智慧,实现世俗与出世不二的证悟与解脱。

什么叫用功?一天二十四小时行、住、坐、卧,待人接物, 根尘触:六根触六尘, 随时都产生很多状态, 身心的变化就是在这个地方起来的,这就是我们用功的地方。如果你能保持觉知:行事、交流、待人、接物, 身心状态随时在觉知, 随时都懂得调整, 这就是真用功!不是我的心定下来,什么都不管, 人间事都不管,在这里安住就是用功。这种用功同你开发智慧有关系吗?同调整我们内在解脱的因缘条件有关系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生活本身才是“活”的修行。生命活着:行、住、坐、卧, 待人、接物、处世,都是用功的地方,加上觉知,时时调整自己。如果不能觉知, 那就叫无明相应!能保持觉知就是与明相应!所以如实观照叫你们行、住、坐、卧都要如实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 身心的状态如何? 你只要觉知就好。叫你不要迎拒取舍。为什么要你这样?你们真的照法去体会, 你们就知道它的奥妙。但是如果你今天不去实践, 不去体会,又没有根本正见这些基础, ‘我傻傻在那边看干什么?’我叫你傻傻看吗?要懂得这个——随时思维三相,这个就不是傻傻的看, 而是趣见法性。

为什么要如实观照?要你们体会到什么是明, 生命中一个明的机制是什么?你们明白了, 就可以直接契入法性。但是这些要让你们明白是这么难, 如果没有前面这些知见的厘清, 没有法住智的厘清, 没有生活中的体验,你们真的不能理解我在讲什么。

“法, 是缘起假名而本来空寂的。但人类由于无始来的愚昧, 总是内见我相, 外取境相, 不知空无自性, 而以为确实如此。”(《佛法概论》印顺导师)我们由于无明无知, 不了解真相才有这个问题的。佛陀教我们如何去发现法的真相, 发现它的寂灭法性, 发现它确实是无我的。这个无我不是修来的,是本来就无我。真的能体会法性空寂, 真的能体会本来无我, 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由此成我、我所, 我爱、法爱, 我执、法执, 我见、法见。”导师把这个问题直接点出来了, 无明故产生的问题, 这是由不了解真相而引起的。 所以, “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来否定这些, 才能证见法性, 离戏论缠缚而得解脱。”

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来否定它喔, 才能证见法性。什么是智慧的观察?今天如果没有建立缘起正见, 你用什么标准来观察?用什么来作为你观察的依据?所以今天没有闻思修、闻正法、得正见, 你以什么作标准来观察?我讲如实观照, 第一要先建立缘起正见,当你在观察的时候, 就不会去迎拒取舍, 因为正见自然会相应。为什么正见要建立在先?这个大家要知道, 正见建立了,知见巳经融贯了, 你不用再起心动念, 你在观察中它自然相应。所以这个时候就要不迎不拒, 不再用过去世俗的惯性来观察, 变成客观的、局外的、理性的观察者。正见建立的人, 他的思维模式不离正见的抉择。

所以如实观照,一定要先建立缘起正见,尤其是三法印的缘起正见。为什么缘起这么重要? 因为这是佛陀所悟的, 佛陀解脱就是在这里解脱的, 离开这个我们还要学什么呢!佛陀就是悟到缘起的流转, 才知道生死之根是无明和无知, 我执的建立从这里来。无明破了,行为就端正了,我执破了,贪爱自然不起。这才是修行的真正因缘、学佛的下手处。离开这个, 我们有法可修吗?我们从哪里去修?所以我一直强调:悟佛所悟,行佛所行。这悟佛所悟在悟什么?就是缘起法,要记得。不是看天上的星星会悟道, 不要被误导了……。

我们要在哪里下功夫?就在识身,就是我们这个身心。外面的一切境界一切相, 都是我们依缘起正见去智慧观照的对象。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离执, 被万法束缚的这么紧,因为你没有了解,没有用智慧去观察它的无常, 没有去观察它的非实如幻。是因为不懂缘起!懂缘起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了解以后, 对于世间的万法, 你才能无所取无所著, 才能真正的体证涅槃。离开生活,离开内在身心, 外而山河大地一切万法, 我们如何修行?

假想观与如实观哪里不同?摄心一处与缘起的流动观察哪一个更易发现诸法实相。修定不是目的,定只是助发无我慧的助缘。

“由慧观而契入法性, 不是取相分别识的观察,是从无自性分别而到达离一切取相戏论的。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佛法概论》印顺导师)这里有一个重点:不是取相分别识的观察, 要从无自性的分别而达到观察。所以一定要先有缘起正见, 才能有无自性的分别。如何才能不取相?如实观照是最好的方法。要记着:“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 这一句话要永远记得!

一般的假想观, 同如实观哪里不同?假想观就是让我们意识,先有一个所缘——我注意我的呼吸, 我注意佛像,我注意一个器物、一朵花、一个所缘。然后慢慢使意识集中在这个所缘上,让我们所缘的对象明晰、清楚。比如说:我观察佛像的时候, 刚开始好像一个影像而巳, 慢慢的身体就形成,越来越清楚了, 然后脸孔也看得清楚了,然后连手、衣服等一些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白了。这就使我们的心灵, 依止在一个所缘上,使我们的心缘于一境, 达到止的功能。这在修什么?在修定!定心专一、专注, 能宁聚于一,使影像清晰鲜活, 这个叫做假想观。这是由我们意识生起的一个所缘的观察。

而如实观刚好相反。你今天于地起观想, 你要伏, 把这个对于地的观想, 要能够伏。于地水火风空识观察我们的四大,观察我们的五蕴,对观察的对象, 还要将它怎么样——伏!, 就是对任何一法都不起执著,这个叫如实观。比如说我今天观察的时候, 要降伏观察的这个心意, 就知道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在观察,也没有我所观察的实在的东西, 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一个法,它只是如幻的缘起。这样才能够达到如实观。这个才是真正的如实禅观,也是空观。所以这里包括禅定,甚至到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连这样的境界、这样的体证、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观想,都要伏!都要不执著。为什么要伏?因为缘起故。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包括见闻觉知——我听到什么,我觉到什么, 我体会到什么。这里就讲:得、求、甚至有觉有观, 这都是世间的功夫,都是心灵动态的一种现象,所以要悉伏彼想。

那么各位:谈到这里, 我们再回过头来, 看看师父讲的如实观照在讲什么。于一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 观察它的时候,如何做到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为什么师父要用如实观照, 而不是假想观,不是禅定的功夫, 不是在对治, 只是在发觉真相!因为任何境界, 都是无常的、都是非实的,所以一定会在如实的观察中, 看到它的生住异灭。不迎不拒, 迎拒就是你的惯性, 就是知识的判断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是世俗的知见、染著的情执而巳。所以要远离这个,要让你们达到如实的胜义观。所有的修行都是有为法, 有为法如何能体证真正的空性呢?我常常讲一用对治的方法, 你就对治不完。比如说贪瞋痴、我们的烦恼、我们的习性,如果是实在的, 请问你对治得完吗?实在的怎么能去得掉?所以我们痛苦、烦恼、贪瞋痴、惯性习性, 它是有因有缘而集起的。当我们看到集的因缘, 只要那个因缘不相续, 它就消失了,这本是法尔如是的,因为它不可能是永恒的。所以透过观察,去体证了解:它只是因缘所生法,而不是实在的,你就不再执取了, 这只是发觉真相,还它个本来而已。你认为它是实在的, 你才要对治。我有贪,你认为贪是实在的, 所以你要对治;你有烦恼,你认为烦恼是实在的, 你才要对治。好, 你一对治表示它是实在的, 它是实在的你还去得掉吗?所以很多人用功修行, 为什么不受用?因为在打仗,打什么仗?打胡涂仗。烦恼是什么?不认识,不清楚;贪瞋痴是什么?不清楚。然后有多少?住在哪里?什么因缘而有?不知道。然后每天要跟它打仗, 那不是跟一个虚幻的敌人打仗吗?你什么时候打得赢它?

所以注意啊,我们今天要闻思修得法、明白法在讲什么?它跟我们身心的息息相关在哪里?如何从我们身心中去发觉它?原来它让我们看到、体会的是什么?它只是要帮助我们了解真相。所以真正的修行, 是在体会、体证诸法实相, 或者是我们生命的真相。了解真相以后,我们就不会颠倒执著, 就不会与无明相应。所以我一直提醒各位:生命也好、万法也好, 尤其是从我们有情的身心来说, 它有两个机制,我一直强调:一个是与实相相应、与明相应、与空相应, 那种身心状态是不会造业、不会痛苦、不会贪瞋痴、不会生死相续;另一个是与无明相应, 不了解真相,引起的是我执、我慢、爱取、颠倒、执著、造业无边、生死相续。所以发觉实相, 发觉生命的真相, 就是与明相应的一边,这样的修行,这样的发觉真相跟一般所说练功夫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喔。

很多人修行以为我在练神功, 我练神通,我练定力, 然后我到达什么境界, 我可以到什么地方去, 我过去未来都知道, 都不离我执在修行。当他有境界的时候, 那个我执更甚,我执更强, 自以为是,那更完蛋了。这样跟解脱有什么关系呢?解脱是在破我执,是在破无明啊!所以佛法与世不共在哪里?这一点一定要把握。不然我们修行, 往往落入外道的思想还不知道, 甚至溶入个人的情见, 自以为在修行, 在修什么行都不知道。所以各位:我们要用心, 修行不是随随便便的人间一般的知识, 不是一般的学识,你一百个博士都没有用,我不骗你。佛法的内涵,有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 一定要抉择清楚。这些如果不清楚, 不要说修行,你连门边都摸不着。所以我看到各位在用心, 我都很欢喜、很赞, 叹!但是如果各位的用心不深, 不是很用心的去深入、去理解, 泛泛的就自以为是, 我会为你们担心,这一点你们一定要体谅。

所以当一个人, 你看他心性很微弱的时候、很昏沉、没有力量的时候,你要开示他,跟他说法, 让他振奋起来。叫他要精进, 要知道法的重要, 择法、鼓励,让他知道。这样下去会得什么结果, 如果你不再改变、不精进、不用功、 不把这个问题解决, 你将来则不能成就。所以这些都要开示, 使微劣退堕的心能生起精进勇猛的心来,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在打坐,修禅定,结果妄念一大堆, 想东想西的,心安住不下来, 你这个时候要修什么?要修住, 息的安住, 是不是?念的安住, 是不是?慢慢使我们的心能宁静, 安住于一缘,就不会“爬爬”走。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很想睡觉、很昏沉,顺这个势儿——让它休息一下好了, 这就惨了!这个时候最好要起念——起正念。起观照——正念正智的观照!所以这时候的作用一定要知道。自己在用功的过程中,对治和调整的方法要清楚。

修念住,觉知当下,能更好的择法、观察,缘起正见是重点

为什么要修这个念住,念觉分。这个可以摄受我们的身心, 能够专注,不管是择法,不管是修定, 都有帮助, 调身调心都有帮助, 这是一个重点。所以‘修念觉分者一切兼助’, 这一句话我们要注意!我们的正见建立以后, 要调整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身心能安住,能住于一缘, 心不会散乱,也不会昏沉, 使它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在与定相应后,再来择法, 再来观察,就能入微, 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学员, 通过对法的听闻学习,对佛法僧都有相当的了解和虔诚敬信。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 怎么样用得上?所以我为什么说念觉支很重要, 这个‘念’是什么意思?‘觉’是什么意思?我们念念都要觉, 也就是说:我们平常睡醒以后的行、住、坐、卧,处世、待人接物, 时时刻刻、念念都要觉知。这个念念能够觉知, 就是我们下功夫最重要的地方!只要你能与念觉相应的话, 慢慢成为一种习惯,自然的,你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就不会打妄念、就不会昏沉, 什么事都清清楚楚的, 不会落入惯性。我们过去有一个很强的惯性, 看到什么就马上以为是什么, 听到什么马上情绪就来了, 这就是我们众生的那种我执、我慢。所以在行住坐卧中,都要注意到我们的念, 有没有觉知我们这个念。什么念都好, 妄念、喜念、好的念、坏的念,念念你都要发现,都要觉知, 你要学习这个念的觉知。这个觉知力越强,你的妄念就会越少,定力也就来了, 慢慢的这个身心就安住了。如实观照起步就是这个。所以叫你行住坐卧, 都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自己的身心状态是什么, 你要发现,你要发觉, 你只要觉知就好。你不要去迎拒,不要去取舍, 不要去对治, 你主要就是在发现。那么要发现真相,除了觉知以外, 没有其它办法。这就是基础功夫。基础功夫做好了,后面的效应就来了。我们前面所建立的正见,它慢慢的就会自动相应, 自动功能就来了。那时候心所起的分别, 就不是过去的那种惯性分别, 念念相应的时候,正见会自然浮现出来。就是说:我们软体程式植进去以后, 它的功能自然就会出来——你待人接物、处世观察、万法因果,你一看就懂。但是它是从哪里懂的?从正见相应而出来的理解, 而不是旧有的习性惯性喔。所以我一直强调, 如实观照的重要。一般人不理解。我现在借机会一直在谈这个。为什么修如实观照前面一定要先建立缘起正见?今天没有缘起正见, 你的思维模式都是跟惯性相应、跟过去的知见相应, 跟邪见、甚至外道的观念相应, 你怎么能见法?所以一定要先建立缘起正见, 这是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融贯了、明白了、理解了, 这个时候的觉知、观察, 正见的功能自然会相应,就不是你过去的惯性思维, 就不是你的习性反应, 体会了这个,你就明白这有多重要了。

所以没有建立缘起正见, 你要修如实观照, 是不可能相应, 它只有对治的功能。但是如果你有缘起正见, 你又修如实观照, 在念觉上慢慢进去以后, 你所面对的一切法, 那个正见自然会出来相应。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 碰到什么喜怒哀乐的因缘, 你会发现正见会自然相应——原来是性空、原来是如幻、 原来是缘起、它自动会相应。你不用再起念说:这个是缘起的、这个是空的、这个是假的、不需要起念。为什么?它自动会相应。所以那时候不需要再起分别,它自动会明白、会了知, 因为里面有缘起正见故。

各位:这里要下功夫, 试试看!不然我们学了那么多, 一直讲建立这个缘起正见, 一直要让你知道缘起正见的重要,在做什么?就为了将来在修观时候, 在如实证知的时候, 它自动会相应。不必再起念,它自动会相应。为什么?软体程式植进去以后, 你电脑一动,啪!它功能就是这样子, 这样懂吗?我这样慢慢地、慢慢地讲, 你们会越来越理解。所以修如实观照,为什么叫你不迎不拒,你只是观察。这是糊里糊涂的观察吗?是傻傻的观察吗?不是!因为正见会相应,这点奥妙一般人是不理解的。不要以为我们看到法的时候, 要起无常念、无我念——这是无常的, 这个是无我的, 才能对治。错了!真正有正见的时候, 见法、见一切万法,你不用再起念, 它自动会相应。不用再起念说:这是无常的,这个是无我的。不用!它自动就会明白!所以建立缘起正见, 是何其重要。如果你今天没有缘起正见, 你所看到的、你所体会到的、你所起心动念的一切, 必然是与过去的无知、无明相应的惯性。所以修行为什么要先建立正见,?一直上课、一直讲, 目的在哪里?通过不断的熏习,把你们的错误知见完全去掉, 然后建立正确的正见。就像电脑里面的程式, 把你清洗了,正确的输入了, 你再起心动念的时候, 它出来的就是缘起的正见。正确的程式, 它出来的功能肯定是正确的。上课就是要建立这个程式, 把错误的程式清洗了,然后建立正确的程式, 它产生的所有功能自然就会相应, 这一点是不是很重要?

从修习四念处来说, 先观察身:从身入手, 从身体入手,先修身念住。慢慢的进步到受、心、法,它是有次第的。所以不要怀疑说:‘师父,你的如实观照傻傻的看要干什么?’才不是傻傻的看!有了缘起的正见, 你在观察一切法, 都不离缘起的观察, 它自然会相应的。所以不是说, 你什么都不要准备, 什么基础都没有, 那才是傻傻的看!所以我一直强调, 如实观照一定要先建立缘起正见, 缘起正见建立好了, 你的思维模式,你的观察方法, 都不离缘起法的思维。所以碰到任何一件事来,身受心法所有的活动过程中, 你就会发现:以缘起的知见去理解它的时候, 你时时刻刻自然与法相应。看到任何一法,触动了, 比如说你触动了某一个因缘, 起了一点不欢喜的心,你马上就会用缘起的正见去相应。起了念了,然后一看——消失了,你就知道它的无常性、它的不可得、它的缘起如幻非实、剎那不住,都可以当下体会。

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学习, 知见建立以后,要学习观照。我们谈的如实观照, 其实就是不离四念处的观照。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它可以分开一一的去体会。更可以统合在一起——这就是如实观照的全念住。身心的运作、在根尘触所有的一切法中, 任何因缘来,主动因缘来, 主要的那一种触动来, 你就以这个为观照,无需固定在某一个地方(所缘)。比如说我在说话, 我就在说话的这个动静中去注意、去观察。我在看书, 我要知道看书的身心状态。我在跟大家说法, 包括我现在在说法, 我自己有没有清楚、我自己在说法的心态——身心状态。当下的每个因缘, 你都不离开观察。身的问题, 你就注意到身;心灵的问题, 你就注意到心灵。触动什么因缘, 你就观察什么因缘, 这个叫全念住,所以它不是分开的。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 我们学法如果知见没有建立好, 方法不正确,用功不够, 你就达不到受用的功能。没有受用的功能, 你就会觉得它没有什么。慢慢的就退心了,没兴趣了。还是人间的、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好,就回去了。一个在法上用心, 能够有一点体会的人, 一定会产生法味、法喜!法喜一来,你要退心都很难。慢慢的身心受用了, 轻安也来了,那种身心的自在清净, 那一种超越,不是人间有的。还会回到人间的那污着的、暂时的喜乐中去吗?所以要达到不退转, 最主要就是你要得法,要有受用。

‘先净其戒而直其见, 才具足三业’,所以学如实观照, 其实就是全念住。前面的正见要建立好, 具足三业以后,你来如实观照,自然与法相应。因为你的起心动念, 不离正见、不离缘起法、不离空, 这样的一种观照, 它自然就会与法相应、与明相应。所以一般人都忽略了。要修如实观照, 一定要先具足正见,什么正见?——缘起正见!有人把如实观照, 当做是一种对治。其实如实观照不是在对治, 它是了解真相,发觉真相, 直接契入的是寂灭法性, 跟一般的对治方法是不一样的, 一定要理解!

如实观照,是四念处的方便大用。在全念住中,不舍一法,不住一法,如如不动,直入法性空寂。

(《杂阿含经》161经)“诸比丘问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言:住四念处。我于所起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何等为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处,乃至受,心,法观念处。是名住于四念处,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四念住的修法, 令心安忍。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的知见建立以后, 身心的观照, 尤其是如实观照,你要慢慢去体会。痛跟苦,你们一定要去发觉它的真相!痛是身体的功能, 它的神经系统觉知的功能, 是生命五蕴的本能。但是苦就不一样!苦是另外而起的一种感受, 痛是直觉,苦是由心灵而起的另外一种境界。我们一般人总是把痛跟苦合在一起。其实我告诉各位:痛不一定苦。佛陀入灭前有没有背痛?他吃了不洁的供养而泄肚子、泄的很厉害, 身体非常的疲惫, 但是他会不会苦?痛跟苦我们要慢慢去体会, 这就是在观照中你能发现的一个真相。我常常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如果有一个人对孩子——一个小孩子很亲蜜,你很喜欢一个小孩子, 如果他打你一巴掌,会不会痛?绝对会痛, 对不对?但是那个很亲蜜的关系, 很爱他的人,他会不会很生气、很苦?不会喔!他会说:“唉呀!你这个小孩子, 怎么不懂事,怎么打我”,他是很欢喜的讲。为什么?痛是痛,可他不苦。还有,当两个人的关系很亲蜜、很好, 当某一个人不关心他, 不喜欢他的时候,他会很苦。但是他找他麻烦,甚至打他一下, 他就会很欢喜, 为什么?他关心我。这个心境知道意思吧?这个心境起的受, 那个感受,产生的苦乐是不一样的。所以注意听!痛跟苦你要去发觉这个因缘关系。

所以我们修行, 不是在修到变成不痛!那只有一个办法, 注射吗啡,或者是止痛剂, 但那是暂时的。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修到不苦!任何因缘,任何条件之下, 你不会苦。身体会遭到不如意、失意, 痛或者是病,或者是挫折、压力, 但是不会苦,这个叫解脱喔!我们现在很多人不理解, 求这个,求那个,好像一切都要得意。一切都得意你怎么修行?天下有一切都得意的事吗?那就不叫无常了。所以修行就是在这些无常、变化、迁流的一切法中, 去发觉真相。原来我们可以超越出来, 不随境转、不随喜而贪, 不随不可爱的事而起瞋, 不随着境转而起贪欲痛苦烦恼, 可以真的不起, 这才叫受用解脱喔!如果我们今天没有透过如实观察, 不了解身心的功能作用, 随着无明的惯性和习性在转, 你如何能超越出来?你们今天要学法、下功夫的地方就在这里!碰到一句伤害我们话就苦得要命, 生气不得了;碰到不如意的事就好痛苦、好痛苦。人间本来就无常,没有一法是常的, 请问:你还能不苦吗?佛陀为什么不被一切境转?这些圣弟子们为什么能够自在并超越解脱?这就是重点!阿那律这一经非常重要。身体病痛是一回事, 我不随着病痛而转是一回事。当我们痛的时候去观察那个痛、那个苦会不会消失?要去发现它!当我们快乐的时候, 去观察那个乐, 看看它能不能安住?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去观察那个生气的心态, 看那个心态能不能保持?这就是如实观照的奥妙, 直接契入的是法性的寂灭处。每一次谈到这个重点, 我会一再的点、一再的讲, 这都是在生活中可以体验的, 当下都可以觉知的!所以为什么要觉知、要观照?这里讲的正智正念在讲什么?如实观照就是让你体会什么叫正智正念;坦白跟你讲,就是在这里。在正智正念中绝对不会苦。

如实观照的具体方法。在如实观照中,如何运用“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的六不原则。六不原则的功效和目的是什么?

如实观照要以有情生命做为观察的对象, 其方法有三:

一、静止的分析:“将有情作一种静的观察而加以分析,分析而又综合它。这在因果事相的辨析,佛敎做到相当的严密;西北印的佛学者,于此用力最勤。”(《阿含之空》印顺导师)如果我们现在,大家在讨论一个法,那我们可以分析它, 分析这个结构、分析这个理论, 就像平面的一种观察一样, 我们可以理论、可以讨论、可以分析、可以推想,都可以。这是属于静止的学习、分析、理解。

二、流动的观察:“在生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作一种推理演绎的功夫, 去把握生命演变的必然法则, 与因果的必经阶段。”(《阿含之空》印顺导师)这个地方很重要!前面的静止的观察,我们靠思维、靠理解。但是后面的这个流动的观察是靠现象、靠事实, 也就是说:如果用观想的部分来理解, 静止的观想那就是假想观;但是流动的观察就是如实观。从现实的现象里面实际的去体证, 在身心的当下去体会、去发觉的, 这个叫流动的观察。在流动的观察中,我们建立的知见有没有相应?生命是不是剎那剎那不断的在变异、在发展, 有没有一剎那是安住的?这在现实中就可以去观察。前后为什么会产生相依相缘的关系?为什么这样的因会导成那样的果?这个必然的法则是什么?要去体会, 所以流动的观察就是因果法则的观察, 你慢慢的要去了解。

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用功的人,他说:我们去某某地方参加禅修, 重要都是在讲禅定、修止, 这样才能够体会很多境界;他对如实观照不能理解。师父强调的不是修定,不是对治, 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我说:我们只是在发觉真相, 不是在打仗, 这个真的完全不一样。佛法从无常而体证无我, 你如何真正的去了解体会到无常, 而知道无我呢?我们做个比喻:水在流动, 我们是观察流动的水容易体会到无常呢?还是在水的静止中容易体会它的无常呢?水在流动中可以感受它的无常, 静止你怎么会知道它是无常的?我在这里看到,导师写静止的分析跟流动的观察, 我就很认同!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的身心是剎那在迁流变化的, 这才能体会它的无常;我进入寂止不动, 然后我去体会它的无常,是这样吗?这个观念我们很少思惟到, 以为我心宁定了, 我进入禅定了,我没有烦恼了, 以为这个就是了。他不知道那只是石头压草。不知道彻底的了解无常, 体证无我后, 对万法的那一分明白、实相的了解、不再执著的时候, 就远离贪瞋痴、烦恼自然不起了。但是不知道这个根本。所以发现实相跟有为的对治是不一样的, 要记得!

导师讲静止的观察跟流动的观察, 我非常赞叹。如何去发现生命的实相?它本来就是无常的;而不是要发现我的生命实相是永恒不动的。透过无常才知道无我, 透过无常无我才能体证寂灭法性, 那个寂灭法性才叫不动, 才叫不生不灭,不是使这个身心不动了。所以导师有时候在分析这些法, 真的太棒了!就在我们身心的生生灭灭中, 去体会它的不生不灭;这个生生灭灭要从哪里去体会?因为无常,所以剎那生灭不住, 要了解它的无常性啊!无常性哪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因为无常就知道无我。法法都是生非实生、灭非实灭, 把生灭的幻相止息,才是不生不灭和诸法实相。我们讲的正知正念非常重要, 关系到我们修行、用功的知见跟方法。我个人在跟大家结缘、讲法, 分享我个人的一些小小体验也好, 我讲的如实观照也好;你们今天把这个重点都把握以后, 你们就知道如实观照的正确跟重要。一般人不容易理解, 我透过今天这个因缘, 好好把这些相关的东西跟经文提到一个重点, 大家要多用心、多领会, 你就知道为什么用一个如实观照来指导大家, 你们慢慢才能理解。

三、“直观的洞见:在有情生命和合相续中,去体察一一法的当体;在彼此相互的关系中,前后相续的连络中,显露一一法的本性,这是一种直觉的透视。”(《阿含之空》印顺导师)我们刚刚讲:从无常生灭相续的迁流变化中体会它的无常以后, 才知道无我,然后透过这个无我, 从观照的内涵, 更深层的一部分去发现法的本性。所以导师这里就讲:‘在和合相续中去体察一一法的当体’, 当体是什么?彼此相续的关系中,前后相续的连络中, 来显露一一法的本性。一一法的本性是什么?就是空性、就是寂灭法性,这就是从生灭中去体会不生不灭, 这个就是重点!但是这个不生不灭, 不是随便用推论用想象来证明的, 而是一种直觉的透视。所谓直观:一、现观的经验,二、思择的体察。所得的,不再是它的表象,而是深入它的本性;直显一切法如幻皆空的,就是用的这类方法。这几句话是重点。我们透过这种直观, 所得到的不是它的表相, 是深入它的本性,是内在的实相。‘直显一切法如幻皆空’, 这个就是体证空性的方法。所以我一直强调:真正的体证空性, 你要从因缘聚合、条件具足中, 如实的观照,你真的可以体验到:空性的那种特殊的体验, 这是真的不骗你们, 确实是如此的;确实是能所俱寂的, 一切法不现啊!是真的!所以只要你们有因缘体会一次, 你们就不再疑惑了, 这样知道意思吧?

正念正智成就-----如实观照就是打开智慧的心灯。

(《杂阿含经》219经)。“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什么叫正念正智了。我们在观察自己、守护自己的时候:当受起来的时候, 你要看到它起来;它住的时候你要知道;它灭的时候你也知道。但是你只是正念而住, 只是在旁边观察、了解、清楚的觉知它。所以受、想、觉你都要正念正住、不令散乱。我们现在每天生活, 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根尘触?我们会起见闻觉知对不对?我们这个见闻觉知起的时候, 你有没有发现?你了解吗?它如何安住、如何消灭的, 你知道吗?你都不知道!那不知道你怎么能了解自己, 控制自己?我们起了一个受, 随着受转了也不知道, 在受中起了贪爱了、生气了, 你也不知道;这就是没有正念正智。我们的每一个心念, 见闻觉知起的受、起的想、起的种种动态的行为,我们有没有觉知?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堕入惯性?因为你没有正念正智,你随着习性在转!所以我常常讲:正念正智就是守在我们六根门口的一个守护者。如果是这样, 任何因缘来的时候,你就不会落入我们贪瞋痴的惯性。所以我常常讲,正念正智就像一盏开着的明灯,只要灯开着, 黑暗自然就不存在。这个‘觉知’是在讲什么?我们有没有找到那个开关,开关一开灯亮了, 黑暗自然不存在, 你还要去跟黑暗打仗吗?这个正念正智就是开关,如何打开它?我常常形容:如果我们的习性惯性, 是真的、是不变的, 你怎么修都没有用,你去得掉吗?要知道,黑暗是由于灯灭了, 灯灭了才会黑暗。灯打开了,黑暗本来就不存在。你要去发现这个真相, 而不是去跟黑暗打仗!知道黑暗的因缘,把灯打开, 黑暗就不存在, 所以根本就不用去除黑暗,只要去把正智正念的灯打开。所以这个‘觉知’非常重要!!

“觉诸受起, 觉诸受住, 觉诸受灭, 正念而住”。这个“觉”字是什么意思?这个‘觉’字本身就在建立正念正智。前面的知见建立了, ‘觉’与正见则必然相应。所以师父为什么说:如实观照你只要看着它, 你要知道你现在身心状态, 时时刻刻像灯在照着一样。为什么讲这个如实观照的重要?不是在对治,一直强调它不是在对治, 一打仗一对治你就没完没了。比如说:我要跟某一个对象抵抗, 要除去它, 那表示它是真的你才要除去它;你要对治它就表示它是实在的, 那你就去不掉了。你要去观察我们要消除的对象, 它是什么因缘而起的,把这个因缘解决了它就不起。而不是在对治它, 不是把它认为实有的来跟它打仗。所以烦恼有烦恼的因缘, 瞋恨有瞋恨的因缘, 要去看清它的真相:从因缘上下手。我们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是由无知而引起,由于不觉而引起的, 因为没有正念正智。所以今天为什么要强调知见的建立, 知见建立才能护持于觉知, 然后去发觉真相, 这个不就是内容次第吗?所以这里讲的正念正智成就,重点就在这里。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们今天所有的佛弟子也一样, “当作是学”, 离开这个你怎么用功?

“关闭根门,如善男子难陀;饮食知量,如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如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我们一定要学难陀在这一方面的内涵, 把我们的正念正智成就, 这个是最重要的地方。才谈得上真正的用功, 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我们现在是在什么?资粮,在具备这些资粮啊。我们哪一个真正巳经进入那种修行程度了?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还不受用?为什么不能真正的体证空性或者是安心呢?因为我们还有很多条件没有具备啊!所以各位:我们自己要知道, 学这些不是空谈、不是理论,一定要时时刻刻回到自己的身心来, 反省自己、反观自己,我们是不是真的要具备什么条件, 我们才能得到我们要体会的东西。

“异比丘说偈言:善关闭根门, 正念摄心住。饮食知节量, 觉知诸心相。善男子难陀, 世尊之所叹。”即使在饮食中, 也要发现我们的心相, 心意识的情况,都要明白。所以,善关闭根门就是正念摄心而住。

世尊会赞叹他大利又精进,又能够真正的依法奉行。所以这里就是佛陀对难陀的赞叹, 重点就在这里——就是在正念正住的成就。

(《杂阿含经》220经)“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弹指顷。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

这几句话我们要用心的去体会。前面是让你正念正智!不要去执著或者是对抗,这个是修根的正念正智的方法。这里不是,这里是在进一步喔。眼见色生的眼识,不管是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为什么会体会到它是寂灭的呢?这个是进一步,“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所以体会的是寂灭。不是那个现象,是那个现象的寂灭性,这是进一步,这才是贤圣的修根——修行的根本。前面这些只是如何护持,如何守护这个根门;但是这个巳经体会到它的根本法性——本自寂灭!

“得彼舍巳,离厌、不厌,譬如力士弹指顷”, “力士弹指顷”——剎那就解决了!所以各位: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譬如力士弹指顷”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在这短短弹指的一剎那间,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各位:这个地方很重要喔!体会它的寂灭法性:“此则寂灭”能够当下体会,当下就能舍离,这就是“力士弹指顷”喔!所以这里就讲,“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当下就止息。能够体会这个的人,当下的问题当下俄尔尽灭,当下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个地方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这个是贤圣修根,跟前面的无上修根,位子是不一样的!这个地方给我们一个启发,修行得法,理路清楚,当下就可以解决问题!不是等未来、不是等死后!是当下!我一直在强调的一句话是:当下不能解决的,下一秒钟就有问题,未来就有问题、死后就有问题。当下解决的,下一秒钟没问题,未来没问题,死后没问题。我是不是一直在强调这一句话?那佛法真正重的是当下还是未来?我现在讲的这些、强调的这些都是重点,大家要把握。因为过去很多人不知道如实观照的奥妙,我现在一直在谈这个,是藉《杂阿含经》来阐扬如实观照的内涵在讲什么?你就知道为什么如实观照跟一般禅定不同。哪里不同?慢慢去体会!前面如果有正念正智,进一步你就能够体会“所谓俱舍、此则寂灭”的内涵。发现它们的相依相缘和相互呼应。

所以这个地方如果明白,后面你就自然明白,眼见色的内容明白,后面的耳闻声也一样,鼻嗅香、舌识味、意缘法都一样;六根触六尘的条件其实都一样。眼缘色生眼识这个明白,后面就都能清楚明白。

“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什么叫惭耻、厌恶?真正用功的人,你今天在六根中触到六尘,产生了这个可意不可意的时候,你自己会知道:自己还有这一种倾向、这一种功能,还有这一种习性在;你就会因此而生出惭愧心、耻辱心,想远离它。我们现在学佛有没有发现这一点?我们犯了过错还会为自己解释,去找理由。请问:那你什么时候能了?如果我们发现了问题,知道惭愧,知道自己要精进超越它,这就是巳经起作用了。也就是说:一个不懂得自己“过在何处”的人,总是自以为是,所以问题永远也不能得到解决。当你知道自己过在何处、错在何处;自己会惭愧、会发心精进超越它,那就是巳经有作用了,是不是这样子?我觉得这个真的是蛮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你什么时候能超越自己,能够改善自己?能够真正的实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你没有发现问题,你永远不会解决问题。所以第一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我们才会去改善它、才会去超越它,这个‘发现’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这里会起惭愧心、羞耻心,就是因为发现了。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一样啊,只要六根触六尘,就要发现这个问题,惭愧心、羞耻心会让你想办法超越它、改善它,这个就是学见迹,学法的功用性就产生了。

(《杂阿含经》282经)“阿难!是名贤圣法律学见迹。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已说贤圣修诸根,已说学见迹。阿难!我为诸声闻所作,所作已作,汝等当作所作。”佛陀说我今天为这些贤圣弟子们开示;我该讲的都讲了、我该做的也做了,你们应该当作所作。也就是说:你要去体会、要去实践,你要好好在身心当下去落实,做到你完成为止;那么证阿罗汉的时候,就叫做所作巳办!我该作的都巳经完成了,这个叫所作巳办,这就是无学位了。如果我们今天还在学位,甚至在地前的这些修持,我们就要——当作所作!

这一经的几个重点我们要把握。一个是什么叫无上修根;一个是贤圣修根;一个什么叫学见迹,这三个重点要把握。尤其是第二个重点,一定要记得!为什么“此则寂灭”是“如力士弹指顷”?“俄尔尽灭”在谈什么?如果今天法不是这样子,佛法的伟大妙用不是这样子——佛法还有什么可贵?佛法真的是这样子!你当下能明白,当下就解决;你当下依法观照,当下也能体证!所以注意这个“觉”字,觉就是发现、觉就是体证、觉就是清楚明白!

关于用功修行,我一直强调:不是我们里面有一个东西, 把它修掉, 不是!只是在发现真相,正面的功能发现以后, 负面的功能它自然就不见了。所以我一直强调, 我们生命中有两种机制:一个是与无明相应的机制, 起来的就是贪瞋痴烦恼, 生死相续;一个是与明相应的机制, 在这里贪瞋痴不起、烦恼不起。你会发现它的本来——它的清净自在。正念正知在讲什么?所以各位:包括我们生命中本有的功能, 如何去发现它?我们要时时刻刻不离这个功能去发现、去体证,就像把灯打开。我们什么时候关掉灯?忘失的时候、没有正念正知的时候, 就是关掉了。这样问题就来了、习性就来了、贪爱也来了。各位:如果你们明白这个重点,真的能把握, 你就不会说我每天要跟贪瞋痴打仗。贪瞋痴是由于没有正念正智而起的!它是缘起的, 不是本有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是由于忘失于正念, 才会“其心乐爱著”, 是不是这样子?那么在正念正知中就可以“其心不染污”。我们生命的功能中本有这样的功能。我们要去发现,发现它是本来如此的。

所以我们修行,如果没有一个明白的人来引导、来启发, 让你发现本来的功能;你说我今天要去修行, 我里面有贪瞋痴, 你要去跟他打仗, 我请问:你们什么时候打得完?贪瞋痴是真的你打不完, 你不能把它消灭。贪瞋痴烦恼是有因有缘而起的, 只要把因缘断了它就不起。为什么要跟它打仗?一打仗就落入实有, 实有就去不掉。修行是在发觉真相——生命的实相。生命的真相理解了, 你就能善用生命觉知的那一面, 光明本来的那一面,你就不会落入妄念而起的那一面。由于无明而起的那一面, 你就不会相应了。讲到这里真的是非常重要!这个理念如果没有厘清, 都是在有为法的对治造作中,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脱的!

真正的如实观照,不是对治,而是直接契入法性——直见诸法实相,这才是如实观照的功用和目的。

今天,佛陀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让我们依这样的方法去观察, 发现诸法本来如此、确实如此, 你还怀疑什么?当你能体会到这些法的重点, 保持正念正知,保持觉知的“觉”字,你们就可以试试看, 师父的如实观照在讲什么?叫你时时刻刻都在当下的觉知中, 你只要觉知就好, 不管它怎么样你就看着它……。如果是烦恼你就把烦恼看清楚;如果是痛苦你就把痛苦看清楚;它有多少,住在哪里,要发现它。结果只要一观察你就会说:师父我看不到!看不到你每天在断什么烦恼?你跟谁打仗?你修行要去掉什么?是不是在打糊涂仗!今天讲的这个是非常重要!大家要用心哪!体会得到,回到生命中来, 照这个方法去观察去体会, 很快都能相应, 因为它“法尔如是、本来如此”, 所以诸法实相不是修来的, 我们只是去发现、去体证它本来如此的真相。这样的修行跟一般的所谓修行, 真的差太多啦, 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

你们想想:为什么我们对师父讲的“如实观照”不懂、不相应、不能受用?因为你们知见没有厘清。“师父都不办禅修,都不指导我们”。我什么时候不办禅修,不指导你们?我只是指导你们,你们听不懂。基础不够怎么点都点不清, 怎么点都点不开。所以我一直重知见的熏习,希望你们都能够明白。正见建立了,你当下的每一个反思, 马上就可以证明!还需要什么形式上的禅修吗?禅修只是一个方法、一个助缘, 但不等于一定就可以开悟。现在你们听懂了当下就能受用喔!这是启发智慧的觉照, 不是有为的造作。修行如果是有为的造作,是生灭法,生灭法是坏法,你怎么能悟道呢?这个理念明白以后, 然后反观觉知!奥妙——就是在正念正智的作用中产生的!生命中本来就是这样子。明白的时候原来,你会发现它不是外来的、不是修来的,是生命中本具的功能。我们只是从来没有发现这个功能。由于佛陀的发现,告诉我们, 所以人人只要照他的方法, 在我们的五蕴身心去观察它, 它的作用功能法尔如是, 本来就这样子。所以离开五蕴六根我们有没有机会?今天说人身难得, 不是我生到这个人间来很难得,众生那么多, 一个生命有什么了不起, 不是在讲这个。是因为人身有五蕴六处,五蕴六处产生的问题, 在五蕴六处中才能解决它、超越它!所以离开人身没有五蕴六处!人身难得是在谈这个。有一些人误解了, 人身有什么难得, 你只要不去限制它, 生命可能会发展到无限量了, 地球将来有一天会装不下了——你说人身有什么难得的?不解义就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为什么要如实观照, 因为如实观照不是有为的对治、不是在练功,不是在搞境界;它是在发觉真相, 在解决根本问题。任何境界都是无常的,喜悦啦、光明啦、无人无我啦、清净啦、看到佛国啦;我告诉你:这些也是心灵的境界, 也是无常的, 没有一法是实有的?!修行有很多境界、有很多体会, 所以导师就点醒我们:这个叫美丽的陷井。看起来很棒!很好,你就执著, 一执著你就陷下去了,不知道“彼亦无常”。法的知见没有建立的明白清楚, 一定会落入那个陷井;所有外道的修行, 没有一个不是落入陷井里面的, 你要怎么解脱?所以一定要明白, 佛法与世不共在讲什么?不共处没有把握, 你就不知道佛法的特质, 把握不到, 你就不可能受用解脱;你跟外道一样会在神我见中, 搞境界了。什么叫如实知显现;只有一个方法, 你不造作它才真正的显现,你一造作就被惯性控制——不能如实显现了!所以不要造作,要有在如实显现中才能去发觉真相!

修行就是要了解生命的功能作用, 真相明白了你才能超越它。所以修行从没有离开过我们的五蕴。五蕴的功能你要明白, 根尘触产生受,受为什么会贪? 为什么会瞋?为什么会痴?都要明白。慢慢的你会发现——原来它会灭, 这个都是真相,都要明白。让它自然显现, 然后你去发现;没有显现, 你怎么发现?我一直强调这一点, 一般人总是不理解。我们要这样,不要那样,用阻止的方式。我们不用阻止的方式, 而是让它如实的显现, 如实显现才能发现, 这个差别太大了。绑着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你永远没有发现的机会!要让它如实显现,然后才能发现真相, 才能解决问题。一个是逃避的、压抑的、克制的;一个是疏导的,发觉真相的, 解决根本问题的, 一样不一样?各位:这些观念的问题、知见的问题,影响到我们修行方法的不同;修行方法的不同结果就不同。为什么我们信佛的多,修行的多, 而悟道的少?受用的少?方法不正确看你怎么修!

在如实观照中,不管是看到了起,还是看到了灭, 它是没有贪瞋痴烦恼的;如果真的都明白,真的都发现了, 你们要活在哪里是你们的自由。不要怪师父没有告诉你, 不要说师父没有指导, 师父没有点拨!师父没有办法去逼你们, 但是法所谈的, 我们大家可以去理解, 理解后时时刻刻可以去体验?没有烦恼, 没有贪瞋痴的当下是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所以你永远活在跟贪瞋痴烦恼的对治中;而不知道:原来生命中没有贪瞋痴烦恼的那一部分。你为什么不住在那里?为什么一次次的把贪瞋痴烦恼印进去以后, 就生活在贪瞋痴烦恼里面, 每天跟它打仗,一直打不完, 到死还在打;因为你没有发现贪瞋痴的虚幻,没有贪瞋痴的那种清凉、自在、解脱的实相的部分你更没有发现,没有理解。

内寂其心才能如实知显现,这是禅观的重点。如实观照过程就是如实知显现的过程,当你做为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才能透过法相,去发现它必归于灭的实相。

《杂阿含经》第257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城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这一经要提醒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达到如实知?就是说:我们先要修方便的禅思, 使我们的心能够寂静下来。在那种寂静中, 达到如实知显现。只有在内寂其心的时候, 才能如实知,这都是生命中本有的功能, 只是让它如实的显现出来。

“于何如实知显现?”,进一步说, 怎么样叫做如实知显现, 在哪里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显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各位:这一经很平凡、很平淡, 大家一看就过去了。但是这一经非常重要!这就是禅观的心要重点!修行不是有为的造作,我用什么方法?我来修什么?这都是有为法。这里的“如实知显现”是无为法, 它是“法尔如是”的, 是生命本有的功能在自然的显现出来,前提是内寂其心。因为禅思方便, 我们的身心进入一种寂止、安定的状态, 心中的一切, 它自然会显露出来。为什么如实观照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 让生命自然显现,显现什么——六根触六尘;比如说眼见色生眼识, 因缘触产生受, 这个受是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 都让它自然的显现。那你就能如实知。不管是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 都能如实的知道,看到它的真相, 这个叫如实知显现。这里就有一个重点:我们根尘触, 不管是哪一根触哪一尘, 它产生的就是受, 根尘触就会产生受。这个受不管是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 你都如实知显现, 都看得清楚明白, 都发现得清清楚楚的。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 或是某一个现象, 我们起了不欢喜或起了爱染, 我们都清楚吗?由于不清楚,我们一直陷在其中不知道回头,怎么才能回头?所以这个如实知显现, 就是先让你看到真相, 看到生命的功能、无明功能与明的功能都能发现, 都让它自然显现出来;就在这个显现中去发现它、去了解它、去超越它。你一造作(比如主观的臆测意与惯性)它就失去了这个功能。

所以内寂其心的目的就是如实知, 让它自然显露出来。苦受起来,要知道;乐受起来,也要知道,让它如实的显现出来。这个起,是缘起的起。苦起来了, 乐起来了,不苦不乐起来了,只要发现就好, 这个叫如实知显现。起来以后你会看到什么?原来会灭,它不是永远存在的。苦受起来一下子就不见了, 为什么会不见?要如实知的去显现,如实的体会, 如实的明白。

“此诸法无常, 有为, 亦如是如实知显现”, 你就会发现, 起了一下子就不见了, 原来它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有为法,是生灭法, 有为的必会灭。原来我们起的所有的一切感受, 也是起了马上就灭了,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起了就执著,就以为永远是这样。好吃,就一直执著好吃, 而不知道这个好吃, 只是当下的感受, 一下子就过去, 好吃就不见了。但是你没有发现后面这个“不见了”…… 你只发现最初所感受的, 把那个感受当作永远的、实在的记取了。这样有没有如实知?没有如实知,你只是执著在某一个部分。如实知是一个法起来了、还灭了,都要明白。让它如实的显现——生起到寂灭。为什么会灭?因为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无常啊。这些明白了, 那你还会执著在刚刚的那个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吗?这一经看起来很简单,短短的, 告诉你, 太重要了!!!

我们观察, 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它如实知显现?唯有一个办法,我变成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我每天的行、住、坐、卧、起心动念, 都是我要如实知的地方。我只要在自己的行住坐卧中加入一个觉知, 只要默默的在旁边观察它, 自己默默的观察自己,不要去干涉,不要用有为的思惟去控制, 你只是让它如实知显现。你会发现什么?发现根尘触产生的作用, 原来会随顺惯性和习性;然后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我们就是在这里执著才产生问题的。但是我们很少发现它的灭相,这个灭就是真相。要发现这个真相, 只有客观的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发现了真象。 原来我过去在这里颠倒, 在这里执著, 你明白了以后你就不再颠倒执著, 只是这样子而巳。我喜欢的色声香味触法,那个喜欢是什么?而不知道那个喜欢只是一种受, 叫做乐受的受,那个乐受其实它能住多久?一下子就消失了!但是我们把乐受的感觉永远记忆在脑海中——这个太棒了,再来、再来、再来。如果有一次真正的清楚明白, 你就不需要再来了。需要再来、再来、再来,表示它失去了,失去了,失去了,你才要再来、再来、再来嘛! 那这个是不是生灭法?它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它就不会失去啊, 失去了你还要再来, 表示它是无常啊。无常你还要再一次、再一次, 再一次(要),它还是再一次、再一次失去啊!请问:你得到了什么?得到了执著, 得到了烦恼痛苦而巳。了解真相,如实知显现, 就是我们发觉真相的一个方法。

如实观照,安住当下,让惯性(想蕴)无法安住

五蕴,一个是物质的色法部分, 一个是精神的心灵部分。心灵涵盖着受、想、行、识, 这个都是属于心法的部分。那我们就要注意了, 我们今天想东想西, 妄想一大堆,这个想是真的吗?是不是因为触动因缘才起想?还有一个是“法”, 法的想是我们存在里面记忆, 记忆叫法尘, 法尘也会引起你的想,一个是根尘触的想;一个是意跟法触的想, 都是从这里来的。我们想过去、想未来,这个叫做法尘。这是从意识里面泛起法尘所生起的想。一般的六根触六尘, 都会产生想;意根触到我们内在的记忆, 也会起想。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我们这个想蕴特别发达;我们是不是每天一定要想东想西?啊?看到什么都要想, 没有事坐着也会想过去未来。所以各位:一落入想, 不是过去就未来,想就是过去跟未来。如果只是当下的觉知, 当下的如实知,有没有想?我们众生习惯落于想, 所以天南地北、过去未来、千变万化就来了, 然后还把想里面的问题都当作是真的。这里佛陀就告诉我们:“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磐”。我们有没有发现, 这个想的内容功能?我们都执著在那边, 最强的习性就是想。所以师父讲如实观照一个“看”字, 为什么要用“看”不用“想”? “看”回到当下, 而“想”是过去跟未来,过去巳经过去了,未来还没到, 那个是如实的吗?那个就是幻相,而“看”是回到当下, 当下叫“现法见”,这个才是如实的。所以一个“看”字就是要截断众生那种发达的、惯性的想蕴, 落在习性中都是想蕴。我们不是不要想蕴, 想蕴也是生命中的功能,但是我们会落在那边, 产生很多执著, 而没有办法发觉实相是因为我们落入想, 而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所以如实观照为什么说用一个“看”字,就是让你回到生命的当下, 截断你对过去未来的——想蕴。这样才能发现生命当下的实相。如实观照为什么要用一个“看”字?还要不迎、不拒,要客观的看, 在讲什么?其实跟这个法的重点、功能都息息相关;不会随便用一个方法让你们去乱搞,不可能的事。所以这一点, 我在如实观照会提示, “看”跟“想”你要去发现,去体会它有什么不同。我们用“看”观察、如实知的时候, 它产生的功能现象是什么?我们落入“想”它产生什么现象, 你就明白, “看”跟“想”刚好完全相反!一个是回到当下, 一个是落入过去跟未来。所以这个功能你要明白, 不明白我们就会落入惯性的想里去……。

这个想的功能特别厉害, 任何一个意识进去以后都以为是实在的,就停存在里面。 “悉伏彼想, 而作禅修”, 有什么办法我们能够依自己的身心来观察, 而又不执著在身心?依外在的一切法, 作为我们观察的对象, 但是又不会执著在一切法上, 这个就是重点!!今天没有藉助世俗的一切, 包括我们的身心,你就没有观察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发觉真相实相。所以要善用它、观察它, 最后还要“悉伏”超越它。所以有很多法门, 为了启发每个人不同的习性跟执著, 就用他的习性执著去引发他;让他去体会这个习性和执著的虚幻性。欲望重的让他去观察欲望;瞋心重的要去观察瞋心,你哪一个习性重, 你最恐惧最怕的是什么, 要他去面对、要他去超越, 去了解法的真相。如何在观察中远离两边, 发现真相。我们贪心重的人, 能不能因为贪心重而悟道?可以的;瞋心重的人可以从瞋心的观察, 去观察它而悟道, 可不可以?可以的。所以不是去厌、压抑啊、控制啊, 不是!而是发觉它的真相。那这样子的话, 虽然有所依, 但是发觉它的真相, 就是一种超越,就悉伏彼想。

所以前面我们谈过的嘛, 以欲断欲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注意喔!这些真的要有法, 要了解真相;不理解的人很多问题就来了, 用世俗的观念来看,问题都来了。所以我们如何能够变成客观的观察;我们在观察自己、观察万法,是不是能变成一个很客观的观察, 不要落入我们的习性。用我们的习性去观察你能发现真相吗?不可能的!用习性去观察, 能够了解一切法的真相吗?不可能的!我们用世俗的思惟来观察一切法,你怎么观察还是在实有实无里面,你远离不了执著。所以为什么要如实观察?让生命如实的展现。贪,任它起来;瞋,也任它起来。你只要如实的去观察贪、瞋、痴的真相, 它的源头、它的因缘、它的种种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如实正知,你当下即可看到它的消失, 看到它的寂灭。那么这些真相都了解以后, 问题才能真正的解决。不是我有贪欲把它压着, 这个不能、那个不能,而是要让它如实的显露出来,如实显露出来发现它, 然后明白它的真相,才能超越它。

所以为什么要如实观照?我说你们不要怕, 你们自己习性最强的、最恐怖、最怕的、习性最重的, 就面对那个问题;用如实的观察的方式, 你去面对它,然后你才能发现它的真相, 最后你才有办法超越它。如果你是用压抑的、控制的、束縳的;你永远只是越陷越深, 只是暂时把它压到里面、伏到里面,其实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我一直在谈, 我们现在的一个观念叫潜意识,潜意识都是越压越深的。而事实上真正要解决你里面的意识——能够让它清净, 就是要让潜意识发露出来变成表面意识。现在有没有方法使我们的潜意识能发露出来?我们现在用强迫的、压抑的、控制的, 那只能是越压越深。最难就在这里:如何让我们的表面意识、我们的意志力、我们习惯控制的力量能够安住。只有这样,潜意识的力量它才会出来。在这种宁静安详的过程中, 表面意识不再制约控制, 潜意识就会出来。这时候你只要如实观照, 不要迎拒,一迎拒它就变成实有, 一压抑就变成实有。你会看到它的虚幻,看到它的显露,它刹那即灭,一下子就灭了。慢慢的,从潜意识就会发露出来, 这就是实相!这个是很重要的部分!!!一般人是不理解的。我们现在都用控制的——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这个是恶的、这个是邪的, 这个是不好的,所以都用压抑的方法对治。结果越压抑里面存在的东西越深, 你怎么能够把潜意识里面的问题净化呢? “悉伏彼想”的作用是让你发现真相。直接观察和发现贪、瞋、痴烦恼的真相, 深刻体会它的真正内涵。所以各位:不要怕我们的贪瞋痴,想办法去面对我们的贪瞋痴,看清楚它、超越它。你用压抑的、用控制的,越压越深, 越压越强!这一点就是为什么我们用如实观照的方法, 一般是不理解的。总是在有为的一种修法、修定、修止的方式, 以为这样就是境界, 这样才能体会。

如实观照,还要如理思惟;借助因缘,才有了达实相

佛陀的时代听法的人,包括外道第一次来见佛问法,听佛的开示,就得法眼净的人很多。不管是不是佛的弟子,包括第一次来问法的都有这样的因缘。你们就知道佛陀的威德,说法的善巧!但是有一个重点,虽然你听了见法,你能够明白知见,但是不要忘记最后要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这个是在讲什么?都是实修实证!我们今天很多人只听到前面一半,后面的一半都没有注意,尤其是我们居士,很难,不容易。因为我们都有一家一业,都有责任,你说:我如何能够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依法奉行?而且要照那个法,真正深入禅修中去发现真相?佛法是这样伟大,是人人学,人人可以受用的。为什么今天变的这样子?第一就是知见建立的问题;第二就是用功方法的问题;第三就是精进够不够问题。这三个问题都要面对、俱足它,如果我们知见建立的正确,真正的修行,独一静处、专精思惟这是一个方法,这个是属于静态的一种修行观照法。其实佛法也有在动态中的修行方法,就是在我们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禅’的部份,禅修的部份,观照的部份,佛陀都有开示,还有很多圣弟子也是这样子的,包括我们在外面行走托钵的过程,都是如实观照的地方,不是一定要专精思惟、独一静处。所以真正的禅修方法其实在动态中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居士不要因为这样就灰心。我们学了正确的知见以后,我们一定要掌握在行、住、坐、卧之间,什么方法可以观照?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真正的见法?如果你们今天懂了,你们今天当然可以用,也会受用。今天不懂,要记得:想办法达到这个方法。不懂一定要搞到懂!可有可无的,半知半解的,是是而非的,不很用心的去把它探讨清楚,那你永远没有机会!

灯打开了,就没有黑暗;正见建立了,身语意自然与明相应。这就是现法见,离炽燃。

如果灯是打开的要不要再去除黑暗?有苦的人要除苦,没有苦的人要不要除苦?各位:什么地方没有苦你们知道吗?灯打开嘛!什么地方是灯打开?你与戒相应的时候是不是?你跟正见相应的时候,你心在观照、在正见中的时候,这个叫做灯打开。灯打开本来就没有黑暗,不是要去除黑暗,黑暗(如果)是实在的,除得掉吗?痛苦烦恼是一向如此的你除得掉吗?乐的染著是一向如此你能够离欲吗?都不行。因为它是无常,它非实的,所以我们才能够转化它,有因有缘才能够转化它。今天我们上课,目的就是建立正见,告诉你正确的因缘,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内涵。如果我们听了真的懂了,这个知见建立了,观念也明白了,那么只要回到生命中,稍微体验一下是不是如此?所以我常常会用当下的情境问你们:现在怎么样?当下怎么样?其实就是马上回到身心来体会它。如果今天我们理论只是理论,听法只是在听,从不回到生命中去体会它的相关性,那你理论永远只是理论,跟你的解脱无关。它只是一个浮浅的观念,对你没有作用。所以如实观照也好,什么用功也好,不是回去没事干。你听一个法,在当下马上就要反省,马上就反观,马上就觉知。我常常讲:修行不是在等什么时候。这里已经讲了“不待时节,现法见,离炽燃”,要记得!所以上课听法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因缘,都有见法的机会。你们不要以为,我今天那么远来到这里,要那么远回去,我告诉你:你来的过程都是开悟的机会!听法的当下也是开悟的机会!回去的车程也是开悟的机会!每一个因缘触动,当下能够体会它,当你忽然间明白,啊!原来如此!就像佛陀悟道的一剎那,前后一剎那,完全变成不一样的人喔。明白啦,整个问题解决了!那是当下的因缘!

“现法见,离炽燃”这句话一定要记得!如何现法见、离炽燃?为什么一定要加上个觉知?我只是告诉你哪个地方叫开关。你们知道吗?因为你们找不到开关,所以永远都在黑暗中摸索。先知道开关在哪里,记得把灯打开,灯打开了就不用再去对付黑暗,也才能看到真相。很多人常常有这个问题,有的人来跟师父独参,来问法。有一位居士,她因为跟先生的问题,她说她痛苦了二十年,她决定要去自杀,她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了。她找谘商师,找心理师,找什么师都找过了,但是都没有办法解决她的问题。所以她要自杀以前忽然间想到了我。她说:要来见见我,跟我谈一谈。她坐下来在那边哭,她说生命已经没有意义,她真的最后决定要死。她所有办法都用过了,所有的咨商师、什么师、什么方法她都用过了,她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她的问题。我也没有办法安慰她,我只能告诉她说:妳真的二十年都很痛苦吗?她说真的。现在还很痛苦吗?她说是,从来没有停止过,每天都过得这么苦。我说那这样子好了,一半跟她开玩笑,我说那妳把妳的苦留给我就好了,妳不要带回去。她说这个怎么可能呢?我说苦是真的你可以留下来啊。我说这样吧,妳现在把二十年的这个苦,你把它看清楚,因为妳从来没有看清楚过。我说妳现在静下来往内观察,我二十年的苦到今天非自杀不可的那个苦到底是住在哪里?有多大?是什么个样子?都看清楚它!她就真的坐下来,她真的往内看。唉?她慢慢忽然间好像奇怪的样子,很惊奇的样子。奇怪,怎么找不到?二十年的苦喔,永远存在的喔,最后非自杀不可喔,但是当我叫她真正的去了解,真正在哪里?不要用想的,一定要看清楚它真的住在哪里?它有多大,有多少,妳一定要看清楚那我才来替妳解决嘛!对不对?她就怎么找也找不到。她说奇怪,你现在叫我找,我好像找不到了,我说再找找看、再找找看,可能妳没有注意,再找找看,她跟我谈了很久,她一直找。奇怪,一个下午都找不到。我说妳不是苦了二十年吗?她说是啊!奇怪啊!我现在为什么找不到呢?我说真的找不到吗?她说真的。我说妳能确定吗?她说确定。那我说妳可以不自杀了。她就笑了,哈哈哈笑得好高兴样子,就这样,问题解决了。我没有说她先生对他不对,用什么特殊方法解决,没有,我只是告诉她:把它看清楚了。她回去的时候很感恩,她笑咪咪的回去,她说师父我知道了。哈哈……你们现在知道了吗?这个像一个故事,但是各位:很重要!

如实观照,我们到底观什么?如何观?

我们在观照的时候,在观察的时候,在观察什么?就在观察 ‘身心的功能’!这个是属于本能的部分、功能的部分。根触到尘,为什么会产生喜乐或者不喜乐?‘受’为什么会起来?为什么会有苦受,为什么会有乐受?为什么会有那种瞋恨的心起来,苦受也会起来?你要在这里去发现这个‘功能性’:有‘作意’,就会有‘触’、就会有‘受’,‘受’后面就是‘想’跟‘思’是不是?感受以后就会‘分别、归纳、结论’,然后最后意志行为出来了,变成行动。这个就是我们最重要,身心中最重要一个功能。这个是一定要去注意的!一定要去明白的!我们一般的修行,比如说修禅观,大家都在修定而不是在观;观是在观什么?就在观这个‘功能作用’,发现内在的问题。譬如说我们会执著、会痛苦、会烦恼,在哪里产生?都不离这个功能作用。如果这个功能你都不注意,也不了解,那你就没有观察,也没有发现。你每天在痛苦、烦恼,在执著、贪爱,你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你说:我要修、我要修,你从哪里修?一定要发现这个问题,从内在发现这个问题,我问题出在哪里,我在哪里起执著?发现我们身心的功能性,‘根’触“尘”后产生‘识’,无明相应的触会产生什么?如果我们今天有法、有正知见,这个‘触’的功能一样不一样?

“佛告彼比丘:于眼正观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如是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杂阿含经》99经)怎样的知见能破我见、破我执,而得无我见、而得解脱?这在修行上来讲:我们都是没有注重到我们身心内在的问题,所以盲修瞎练一大堆。这个地方我们就看出重点,佛陀他开示的有没有离开我们的身心,五蕴六处?这个地方就是强调那个‘受’,‘受’就是重点!‘于眼正观无常,若色、若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就是我们根尘触产生受是不是?从眼见色来作比较、作提示,这个‘受’就会起苦、乐、不苦不乐。但是你要在这里观察,这个‘三受’是不是无常?所以我常常讲:这个‘受’字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在禅修都提示这个‘受’,有没有?都是要叫你们在这个地方注意!我们活着不离生活,生活就不离六根触六尘,六根触六尘就不离人事物。活着的哪一天、哪一个时段,哪一个当下不是根、触、尘呢?不是人事物的接触而产生的那个‘受’?我们就在这个“受”的中间,乐的就喜欢贪著,瞋的就讨厌、生气、烦恼,如果是中性的,那就没有两边了,但还是跟愚痴相应。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如果你知道它是无常,啊,你去观察他无常,你就能观察到无我,从‘受’的地方,你就可以理解。

你现在要怎么观察自已?比如说我现在碰到一件事,碰到一个人,起了很欢喜,有成就,得到很多利益都好,你很欢喜,那个欢喜就是乐受,就是欢喜受。你要去观察那个欢喜受或乐受,你就看它维持多久?那个‘受’的感觉是永久永恒不变的吗?你会发现你去观察它的时候,原来那个心情起来,只是触动因缘而起,你去观察它,它很快就止息了,它不可能永远不变的;苦受也是一样,你生气的时候、不满的时候,你回过头来去观察自已的那个感受,观察那个生气的心情,观察那个不满的心情,你会发现:它也不是永恒的,它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前面我们看导师在解释有没有说,我们‘根、尘、触’产生‘识’他说产生‘识’又如何——‘即生即灭’!我们没有注意到‘即生即灭’,以为‘受起’就以为是实在的,‘受起’就是永恒的,然后起贪、起瞋。如果你知道那‘受起又受灭’,发现原来我们的‘心、意、识’的功能,是‘起灭、起灭’,缘起的条件聚的时候,它会起触、起尘受,然后受起后其实是会灭的,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以为乐是永远的,以为瞋恨也是永远的,所以在那边不断的染著,一直不断的相续,它会变成一直在相续,好像是永远的,其实事实是你没有发现真相!

在观照中,你会发现解脱的真相。这真相,正是你此前所忽略的。

‘心、意、识’的作用是‘即生即灭’的。我们不暸解‘心、意、识’作用产生的‘受’,也是‘即生即灭’的,是无常的,我们从来没有发现,所以落在常、落在实在、落在永恒,所以执著,一直在那边不放!所以我常常讲:这个观察、这个观照,目的是要发觉真相!不是在对治喔!这个不好的‘我’把它变好,这个喜欢的‘我’就留住,这个不喜欢的就把它去掉,都不是!观察只是暸解真相,什么真相?即生即灭!需要看到体会的就是它的真相,什么是真相?一切法即生即灭,包括我们的身心作用感受,都一样!如果你发现到这个真相,你就不会随那个‘受’转了。其实这个地方听懂的人,哪一个人不受用解脱的!乐受你会执著乐受,好,苦受你会执著苦受,那现在如果你发现了,原来它只是‘即生即灭’的,乐受也不永恒,苦受也不是永恒的,那请问:你当下知道,没有苦受、乐受、不永恒的当下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因为不是执著在苦就是执著在乐,不知道没有苦受乐受的是什么?到底每天要求乐受,还是每天要求苦受?好,如果乐受也会贪著,苦受会痛苦、烦恼会制造业,那两边都不好,那我们的解脱是什么意思?你们要解脱是解脱什么?那你们知不知道你们在解脱中?你没有人发现?!

那我现在问各位:现在在苦受还是乐受?你们现在观察自已的身心,当下喔!当下就观察自已,有没有在苦受里?有没有在乐受里面?好,既然没有苦、也没有乐的那个是什么?从来没有发现,为什么?因为从来不注意,然后我们每天要求解脱,解脱于什么?解脱于贪,解脱于瞋,解脱于痴,解脱于烦恼。如果没有贪瞋痴烦恼的时候,是不是叫解脱?什么叫涅槃?贪瞋痴烦恼的止息永灭!不会再起了,这个才叫解脱!解脱真的那么难吗?导师已经讲了,我们的根尘触,心意识的作用,是即生即灭。你只要真的发现它是即生即灭,那生了不灭可不可能?烦恼起了不灭可不可能?痛苦起了不生不灭可不可能?都不可能!!

因为不暸解,所以每天都在痛苦烦恼,然后自找苦吃,是不是这样子?如果它‘法尔如是’,必是即生即灭,我常常利用这个机会谈这个重点:啪!啪!(师父击掌声)你们看到生还是看到灭?看到生的是凡夫!看到灭的是圣者!所以我们只要体会到寂灭法性,你什么时候不解脱!众生执著在实有感自性见,所以处处黏著,都是看到生、看到有、看到实际,没有一个人看到灭!所以缘起法在讲什么?为什么要学缘起?因为缘起是条件的组合,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生的必归于灭,这个才是缘起的必然性。什么叫‘必然性’?生的必归于灭,一切有为法必归于灭。

如果生起的是实在的会不会灭?不会灭。如果生起的不是实在的,是不是生?哈……如果生起的都不是实在的,生过吗?真的有一个‘自性’生起吗?没有!那么没有这个‘生’就叫无生!无生要不要灭?无生本身就是灭,可以透漏的都已经透漏了,好啦!能提示的都提示了,悟不悟在你们自已,用不用心在你们自已,受不受用在你们自已。

有了正见,才能破无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正定

前面我们都讲过了,无明是不明白什么?不明缘起!不知道缘起的法则,不知道我们生命内在的功能随顺着缘起在流转,所以才造业无边;当我们暸解缘起的法则,就能破无明、破执著,苦集灭道你都很清楚。第一如果没有正见,有没有正思惟?没有正思惟有没有正语、正命、正业?有没有正定?都不可能的!所以第一以正见,正见破无明!才能带来身、语、意的端正,自然就是正定。所以这个定,不是那种四禅八定的定;真正的正定是这些扰动份子消失的时候,名为正定。

今天佛法如果不懂缘起,那跟外道是很容易混在一起的,所以我才告诉各位:“缘起法”是佛教与所有世间或外道不共的特质就在这个地方,今天要是不建立在“缘起法”上,佛法跟外道会混为一谈,今天你把“缘起法”搞清楚,外道所有的一切知见,你都了然于胸,包括我们道内,如果不是究竟的、是方便法,你也一看就知道,方便归方便、究竟归究竟,不能混为一谈!没有缘起的正见,不可能破无明!我可以告诉你:这一句话是肯定的!!

我们很多人不知道,修行最根本就是在破无明,今天无明不破、我们如何修?

你们真的要下功夫,就在这个地方把基础打好,缘起法在谈什么?不但文字上、理路上要知道、消化;还要吸收、思维、融贯于胸,基础打好了,生活中行、住、坐、卧都不离觉知,觉知什么?就在观照!观照的每个当下,有没有跟缘起法相应,你可以发觉真相,真正的用功,就在我们生命活着的每一个当下,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是什么?就是如实观察!依据什么而观察?依据缘起法的流转与还灭的理则,所以今天缘起法的流转跟还灭,你不能清楚明白,融贯了然,你的下功夫都在对治!但是如果这些都明白了,你生活的每一个当下,你只要保持如实觉知的观察。正见在你的程式里面,它不会消失的,每一个当下它自然会相应。所以我才用比喻:电脑的功能,就是在它的软体程式,我们生命的功能也是在我们的软体程式,生命的功能、五蕴六处的功能,就像一台电脑的功能,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输进去的程式,没有一个人是一样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身心行为,在同样的功能中,会起爱取有、贪瞋痴?有的会造福、有的会造恶?因为里面的程式不一样!今天学缘起法,就是在修正我们错误的软体程式,破的就是那个错误的无明知见,无明知见一正,你的生命功能,它本来就是这样,不要改变它,呆要那套程式是正确的,它就不会贪瞋痴烦恼。但是如果与无明相应的,它就是贪瞋痴烦恼,请问如果那个程式不变,你把他绑起来不要动,他会变吗?关他三十年不要跟外面接触,他会变吗?他会成佛究竟解脱吗?什么东西能够改变我们不再贪瞋痴烦恼?程式改了、修正了,行为就自然端正,所以第一为什么要建立正见,有了正见,它的思维模式是依着正见来思维的,所以叫正思维。我们的起心动念,思考一切法,都根据正见而思维,根据正见而思维的人,它的身语意会不会端正?绝对端正!你不要去控制它,它自然就端正;电脑的程式你一按,他出来功能是一定,它不会变的。所以第一没有正见就没有正思维,身语意自然就会与法与正见相应,就是与明相应。如果这样,你起心动念,还会不会颠倒执著?不会!这个就是正念!透过你正精进,这些内在的习性,烦恼、错误的知见,那些扰动分子、颠倒分子,就慢慢没有了,没有了颠倒执著的条件,恢复它的本来状态,叫做正定。正定就是去掉一切扰乱的条件,错误的条件,而恢复它本来的状态叫正定;正定跟四禅八定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喔!四禅八定是修来的叫生灭法,有进就有出,有入就有出,有入定就有出定,出入是生灭法,正定不是生灭法,知道意思吧!只是还它个本来。八正道完成的时候,你还会流转颠倒执著吗?所以佛陀的开示有没有离开八正道?还有第二条路有没有?我们现在不但有第二条路,还有第三条、第四条,第七八百条都有是不是?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缘起正见没有建立,佛法的特质你就没有办法安住。你可能会有很多的功夫去修行,但是会浪费了你的生命跟时间,得不到真正的受用。

真正的观照、真正的用功,是不离生命当下的任何因缘,去发现我们的根、尘、触是不是如幻的、是不是缘起的、是不是剎那不住的,如果懂得这个的话,什么时候不能修行?离开生命的当下能不能修行?

真实胜义禅,不依一切想,直趋入法性,趣见证涅槃

所以,(《阿含经》九二六经)佛对迦旃延说入真实(胜义)禅,不要依一切想,以见一切法自性空寂。”(142-7-1)真实禅,也就是真实胜义禅:不依一切想,以见一切法自性空寂。当下体证寂灭法性,是不依一切想而入真实禅的。所以佛陀在开示的法要,对这些圣弟子,随着根性不同,开示的法要也有差别;像迦旃延,这是非常有善根的,那么他开示就是直接的契入中道、空寂,他不会用一步一步的、次第的来开示,那么导师后面再讲:

“比丘深修禅定,观彼大地悉皆虚伪,都不见有真实地想;(那么)水、火、风种及四无色(四无色界),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识知见闻、推求觉观心意境界,及以于彼智不及处,亦复如是皆悉虚伪。无有实法,但有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导师原文)禅定观什么:地、水、火、风,都不是真实的,也都是虚伪的,包括四无色界,我们讲四空定的四无色界,不管是此世,未来的他世都好,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包括我们的见闻觉知,去观察心灵的境界,包括我们知识、智慧都不及的地方,也一样都是虚幻非实,只是假名和合而已。主要在观察它的空寂性,寂灭法性。我们讲地、水、火、风是物质的部分,地——我们知道,是不是物质的,还是组合的,水也是组合的,火也是因缘条件而有的,风也是要条件才产生的,都不是永恒有自性的,都没有。所以如何去理解它的虚幻不实?当下就能体会它的无生,也就是空寂法性。不依一切想;修禅定也是看透它的虚伪非实,重点都是在这个地方。

“在一切生灭有为法上,观察其当体悉皆虚伪、空寂,无有实法,一切只是假名安立;如是遣离有无二边见,而证入解脱涅磐。”(143-1-5)(导师原文)导师以经来作证,阐扬佛陀的开示,其实就是直接契入法性的。我们要在哪里观察?在一切生灭有为法上。所以请问:我们今天如果进入禅定无人无我,一切外在都非实这样去观察,跟在‘一切有为生灭法上’去观察,一样不一样?离一切外缘而观察,还是在一切外缘的生灭相上来观察?这样一样不一样?所以导师就点出重点:在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当体悉皆虚伪、空寂,无有实法。如何在一切生灭有为法上观察?离开我们的生命跟六尘的接触、跟外在一切条件的触缘,你什么时候有机会观察?而我们偏偏要远离一切法,在内心中默默的观察,只是这样子吗?内心没有跟外在的一切条件接触。我们的身心跟外面的山河大地、人事物的接触中产生的种种作用,哪一种观察会比较深刻呢?其实两种都可以观察。但是主要我们是活着,我们不能远离外在而存在;尤其是居士们,你们每天仕农工商,如何每天在无事的地方只是禅修呢?更要借助我们生活与万法,时时刻刻都是我们修行的观察处,只要有这个根本的知见,在生活的任何一个当下,人事物的接触中,不都是观察的机缘吗?如果能这样,我们普遍的社会大众,修行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离生活是不是?不离人事物的接待,这样大家是不是都有机会?观照的重点,为什么要先建立知见、建立正知见?在生活中你就能观察,不一定要厌离万法,离开家庭、离开人间、离开一切人事物,到某一个地方去才能用功修行,几个人能真的放下万缘而去修行?所以要让佛法深入民间,普通大众都能够有机会听闻、也可以修行,那最好就是要把这些正确的知见跟修行方法,要让一般的普遍大众都能有机会听到,这样大家修行的机会就随手可得了,不是要特殊的因缘才可以,我觉得这个时代,这些观念很重要。

“如是若色,若眼识,眼触,眼触生受若是我者,是则不然。所以者何?眼触生受是生灭法,若眼触生受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说眼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注意喔、这里有一个观察的一个重点,就是说这一些不管是‘眼’,或眼生的‘识’,眼生的‘受’都好,都是什么?因缘生法都是生灭法,无常故!既然无常就不能说是‘我’,因为‘我’是‘常’的意思,‘我’是‘不变’的意思,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他从无常、变异来否认是永恒不变的是‘我’,从这个无常性来否定‘我’,这个用法你们就知道了。“是故眼触生受非我。”所以我们上面不是在讲‘受’吗,不管是喜受、乐受、苦受都好,你要去观察它,它一直存在吗?永恒的吗、不变的吗?不是啊!它即生即灭,即生即灭就是无常、就是生灭法,生灭法怎么会是‘我’呢?!用这个观念去看我们就不会执著。

如实观照源于正念、正智,是佛陀贤圣法律无上修根的现代版。

(《杂阿含经》一零七经)“阿难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这里啊,佛陀的开示,就是要让我们知道在哪里修根,就在我们眼睛见到色生起了眼识,见到可意的色,还有不可意的色,注意喔!有‘可意’的有‘不可意’的,还有‘可意不可意’的,还有‘不可意可意’的,这样知道意思吧?还有‘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你欢喜了,你会觉得很欢喜的,或者听到、看到你不喜欢的,不欢喜的,或者是看到欢喜到不欢喜的,或者从不欢喜到欢喜的,还有欢喜不欢喜都有的,这样子的境界,你怎么样的能够与如来的正见,当下能够离,就是不会被它束缚,而且是在什么?在正念正智之中,什么是正念正智?唉,我们都跟正见相应的什么?知道它是无常的是不是?当它非实的、是无我的,都要念念与正法正见相应,这样子的不会被它束缚,喜欢的你也不被束缚喔,不喜欢的你也不被束缚喔,喜欢到不喜欢的你也不被束缚喔,不喜欢到喜欢的你也不被束缚喔,你只要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之中,都能够正念正智,而修于厌修于离,这样子的话,这个才是真正的在修根。

所以这里讲:“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107-1-1)这个才是真正的在修根!我们也许认为贪欲就是不好,会染著,但是瞋恨好吗?你看到讨厌的心起了不喜欢,那个不喜欢好吗?喜欢是一边,不喜欢是一边,知道意思吧?这个叫两边,我们佛法就是要离于两边,而真正体证的是中道。我们一定要知道喔!我们的观念里面喔,我们从平常一般的观念里面喔,一定会落在两边:一边就是喜欢,一边就是不喜欢。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就瞋恨。其实这两边都是执著,贪爱的会染著,瞋恨的也是造业,一样的道理。所以为什么说可意的,不可意的;还有可意到不可意的;不可意到可意的;可不可意都混杂了,这个都要注意喔!啊都怎么样?要喜欢的你就要厌离,好,讨厌的你要不要排斥,‘不厌离’就是不要排斥的意思,这样知道意思吧?不喜欢的境界,你也不要排斥它,不要去跟它相对,这个就是修根喔!我们大家都是怎么样?都喜欢看到我们喜欢的境界,然后看到逆境啦,看到种种的对我们的不恭敬或者是出言不逊啦,我们都会怎么样?很讨厌很生气!其实这个还是执著,不是只有爱的去爱染才是执著喔,讨厌的你讨厌,那个讨厌也是执著。所以这里要注意喔!厌离、不厌离;你贪欲的要厌离,但是不喜欢的不可爱的,你不要去排斥的意思:不厌离,这样知道意思吧?不要去拒绝,不要去排斥,简单的讲啦,你起了喜欢的受,或者是不喜欢的苦受,你都要不迎不拒就对了,要了解它的真相,正念正智,知道它的缘起性,知道它的非实如幻,知道它的无常,知道它的生灭不住,了解这个正念正智的时候你就不会随它转,这个才叫善护根门。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才叫善修根!那么“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这个都一样,六根门头产生的可意不可意,不可意可意都一样,一个是修厌离,一个是修不厌离,这样知道意思吧?不厌离是不拒的意思,不排斥。

“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这个才是真正佛法讲的,能解脱能受用真正的无上法)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贤圣法律,为贤圣修根?(那么阿难就会进一步再问),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107-1-2)注意喔!这个就是下功夫的地方喔!都要‘如实知’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我们眼触到外面的色,产生眼识,耶,产生了受,产生了可意不可意,喜欢的不喜欢的,不喜欢的喜欢的,你都要如实知!就是你要亲身的体验过,亲身的觉察到,这个很重要喔!如果今天你听我说,我只是听人家说,但你亲身都没有经验,就是在你生命的体验中,没有发现过、没有觉知过、没有体察过,你那个都不叫如实知喔。我看到顺境起了欢喜的心我看到了,我了解噢原来是这样子;我看到了逆境看到了不可意受,马上就起了不喜欢排斥,耶我也发现,我也如实体会到了。这样知道吧?这个才叫如实知喔!不管是好的部分,逆境的部分,顺逆你都要如实的体验到,如实的知道它发生的过程,这个才叫如实知。

“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你在这样的经验中,起了你知道起了,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你都很如实的知道,注意喔!后面,‘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此则俱舍’,你怎么样能够因为不迎不拒而舍,这很重要喔!为什么它会生起?但是,是不是马上就消失了,是不是念念不住?这个念念不住、当下消失发现的时候它会消失,这个消失就看到了什么?寂灭!!注意听!很重要啊!!‘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了解了生必灭,了解了起然后会归于灭,这个很重要喔!它一定是归于寂灭!啊,体会到这个是最重要、最好的地方!啊俱舍!两边都不执著。这样知道意思吧?俱舍。

“得彼舍已,离厌、不厌,”‘离厌,不厌’知道意思吧?就不会什么:讨厌它或者去抗拒它。这样知道,就能连这个都舍,就离啦。“譬如力士弹指顷”,是不是当下剎那就解决?我们今天真正的受用解脱,是怎样来的你们知道吗?就是弹指顷!真正的明白喔!啊,起的必灭,啊,看到了寂灭,这个是最重要的!能明白喔,连厌、不厌都不需要,这样知道意思吧?连这个都不会再起,因为看到了什么?起、灭当下止息,马上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注意听喔!我一直强调:不是在守空闲,守没事,而是需要发现真相。如实观照就是在发觉真相:起如何起,啊我有贪,耶灭了,我知道贪灭了。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就是如实知喔。原来起的当下就止息,原来起的即生即灭,马上看到的是什么?就是寂灭!注意听喔!这个太重要了!!这个在哪里能理解?明白:俱舍,当下不迎不拒,不要再拒了,当下止息。如什么‘力士弹指顷’,哔!就这样解决了,快不快?那修行要在哪里修?要多久?我告诉你这些都好重要!!好重要!!只是我们一般体会不深,不知道它的奥妙而巳。

“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 (107-1-7)你的喜欢不喜欢,顺境逆境,当下就止息,当下就灭。

“得离厌不厌舍。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耳识闻声,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胜妙,所谓为舍;”这个是在重复前面的眼见色,这个是讲耳闻声,这样知道意思吧?是不是都一样?都一样。

“得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大力士夫,弹指发声即灭。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则为舍;” ‘生已尽灭,是则为舍’,这几句话都要用心去体会!我们今天如果真的有心,在自己生命中去观察这个:六根触六尘产生识、产生触、产生受,产生可意不可意,这个过程起贪、起瞋,都如实的去发现它:啊,原来这样起贪的!啊,原来这样起瞋的!啊,当下消失了!啊,怎么样?这个都清清楚楚,这样知道意思吧?都如实知,都体会到了,看到了,亲身体证到了。如果知道喔,‘生已灭尽’ 如果知道它虽然触动因缘它会生起,其实当下即生即灭,能够发现这个‘生已灭尽’就是‘舍’,那么后面啊,从色、眼识;耳、声 ,那么再来呢,就是鼻、香是不是?那么再来呢,舌、味是不是?再来呢意、法是不是?身、触,再来就是意、法是不是?这个都是重复的,重复的。最主要就是前面这个明白,后面你就明白。到下面、最下面啊。

好,“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阿难!是为贤圣法律,为圣弟子修诸根。”这个是佛陀的解释、已经解释完了,但是阿难又问:“云何为圣法律学见迹?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阿难!是名贤圣法律学见迹。”什么是厌恶?就是厌离的意思啦!你发现了这些问题,内在的这些可意不可意的这个问题,你能够明白了解以后,你能厌离它,不再怎么样:执著在那边,这个就是见迹啦!有见迹的人才会厌离!这样知道意思吧?你连见迹都没有,你怎么会厌离?你会厌离就是你巳经见迹啦。

“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已说贤圣修诸根,已说学见迹。阿难!我为诸声闻所作,所作已作,汝等当作所作,广说如箧毒蛇经。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这一经也真的很重要!虽然它过去的这个文法,它每一根、每一根都要重复的照这样讲,那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只能以前面的,眼见色、耳闻声为比喻,后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部分都一样,我们只要把前面弄清楚,后面就知道了。这一经也许看起来很烦杂,但是很重要!很重要!!这里面几乎是重点都点到了,重点都点到了。这个你们一定要用心的去体会看看,你们每一次触动因缘,起了贪爱、喜乐,起了瞋恨、烦恼,要记得不要怕!知道意思吧?而是珍惜因缘去发现它,去如实知!如实知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今天我只是在逃避,或者是在对治,你永远没完没了。你只能很冷静的善于观察,善于去发现真相,‘生已’是不是当下‘灭尽’?这个很重要!!你就不会随顺,一次的发现也许还有惯性,两次的发现惯性就淡了,三次的发现惯性越来越不能左右你,你要注意!这个就是要善用心的地方!!不要怕喔!要记得!我常常告诉各位:不要怕犯错,不要怕我今天又怎么样,你要去发现它你才有机会,没有发现你会一直重复,因为无明它会一直相续,发现了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注意听喔!发现了就是如实知,如实知就巳经在解决问题喔,不需要修,不需要对治,它也会解决。就像我比喻的,手烫到一次真正的体验,你以后看到火自然不会再手伸过去。是这么自然,这样知道意思吧?我看到火被火烫到了,我要修、修我以后看到火我手不伸去,需要吗?不需要修!知道意思吧?知道啦,看到火手就不会伸过去,这个是‘法尔如是’自然,这样知道意思吧?不是我刻意的,不要修、不要伸过去不会,你烫到你自然绝对不会伸过去。就像我们如实知以后,它会有如实知的功能,这样知道意思吧?不是刻意的、不是对治的,对治治不完,了解真相你自然啊,法尔如是!不再重复的去犯过错而巳,就是这样子。所以明与无明,就是如实知与不如实知是关键!!所以注意喔!不要怕犯过错,这样知道意思吧?耶,要如实知、发现它,发现就能解决问题,注意喔!很重要喔!!所以师父在教的‘如实观照’,不是对治、不是修定,而是在发觉真相!注意听!!重点就在这里!!!

如实观照的法源

“见色不取相,其心随正念,不染恶心爱,亦不生系著。不起于诸爱,无量色集生,贪欲、恚、害觉,不能坏其心,小长养众苦,渐次近涅磐。”‘见色不取相,其心随正念’,如何能不取相?就是因为在正念正知中,就不会起染恶的这一种爱著,也不会被它绑走啦,不会起种种的爱念、无量的外在一切境界就生起啦!所以我们在正念正知中,贪、瞋、痴烦恼没有办法来困扰你的心,即使有小小的苦起来,也慢慢的就会消失,从这段经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在眼见色的时候,如果失去觉知,失去正念,就会随境转,如果我们在外境的一切境界之中,你在正念正知相应之中,能觉知之中,是不会随境转,不会起贪染。为什么?我在跟各位讲如实观照是要不管在任何的行、住、坐、卧啊,历在外面的人、事、物的根、尘、境相触之中,我们要保持一个觉知,这样你们慢慢就理解,为什么先要有一个觉知,后面才能产生体会,很多很多的体会就会出来。灯打开没有黑暗,不用再去除黑暗,那个‘灯打开’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正念正知名为灯打开’,所以大家要注意,为什么一个觉知让你作为入手、下手观察的地方?你才能发觉:原来,我们的这个五蕴、六处本来的功能中,有它的奥妙在!这个‘觉知’是什么意思?我们大乘说‘觉性’,那这个‘觉性’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功能?我们不知道。所以透过这个觉知,你发现原来我们生命中它的真相,如何会起贪、瞋、痴烦恼染著,如何不起贪、瞋、痴烦恼染著,原来生命中有这样不同的功能在。

好,我们再看经文:“日种尊所说,离爱般涅磐。若耳闻诸声,心失于正念,而取诸声相,执持而不舍。”(108-2-19)前面是讲色,这里是讲声,外面的六尘啦,色、声、香、味、触、法都一样,在‘色’失了正念而取执,那么在‘声’也是一样:‘耳闻诸声,心失于正念,而取诸声相’。啊,把那个声音当为实在的是不是?很美好啊,很美妙啊,好听的话就很乐啊,但是这一些呢,就是执著在这以为实在的声相嘛,因为‘执持不舍’,啊,问题就来,那么这个“鼻香、舌尝味,身触,意念法,忘失于正念,取相亦复然。”那这样我们的六根触六尘,跟我们有没有正念觉知,是不是很重要?都一样哦,六根触六尘的功能,所产生的问题都一样,一个是正念,一个是失念,产生的效果都一样。所以这里就是讲啊:

“其心生爱乐,系著坚固住,起种种诸爱,无量法集生。贪欲、恚、 害觉,退减坏其心,长养众苦聚,永离于涅磐。”你看佛陀的这样一个开示,简单的讲一些法要而已,他就能理解这些内涵,所以说起来啊,这一位摩罗迦舅啊,年纪虽然大啦,但是智慧也是很了不起。好,那么相反的呢:

“不染于诸法,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染污,亦复不乐著。不起于诸爱,无量法集生,贪瞋、恚、害觉,不退减其心,众苦随损减,渐近般涅磐。爱尽般涅磐,世尊之所说。”重复的,要知道正智正念,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污,不染污亦复不乐著,这个是重点哦!什么叫正智正念?这个我们都是要把握的重点!那么前面他这样解释以后啊,就讲:

“是名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这个就是内容)佛告摩罗迦舅:汝真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如汝所说偈:若眼见众色,忘失于正念,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如前广说。”(108-3-1)佛陀的回答啊,就证明他是对的。你这样子说,确实是在我略说法要中,而广解其意,佛陀认同。所以这个重点我们要把握啊!我们六根触六尘,我们哪一天,你醒过来,哪一天不是、哪一刻不是都在六根触六尘?那么这个六根触六尘是我们生命的功能啦,我们不是要把它的根尘这个作用啊,把它怎么样?把它截止,不是。而是要在正念正知中,而不离正念的这种见、闻、觉、知啊,是不会起贪爱、执著的;我们是跟随著我们的惯性,过去的习性,这是错误的邪见:啊,以为万法都是实在的,都是常的。

于五蕴如实知 ………..

《杂阿含》第3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110-2-1) “时舍利弗谓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灭道迹不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断色。如是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灭道迹不如实知故,不能堪断识。”这个舍利弗啊,为他说的这个法啊,就是在提醒他,不管是沙门、出家的沙门或者是婆罗门,他们都在修行嘛,他们也日日游行啊,到处托钵游行啊,舍利弗告诉他一个根本重点:就是对于五蕴的不如实知,这个五蕴啊,是怎么样的条件而集起的,是怎么样的条件而灭的,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它消灭的;这个方法、这些都不知道的话,就不可能断除这个对于色、受、想、行、识的执取。我们对五蕴都会执取哦,都会站在‘实有’的立场。那为什么会执取?对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不了解,它怎么今天会有五蕴?它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样才会消灭?用什么方法让它消灭都不了解,他说如果这些都不清楚的人,就不可能断除对五蕴的执取。对啊!我们今天同样的哦,如果我们今天有烦恼,这个烦恼总有原因吧,是不是?如果你没有找到正确的原因,你去断它,你怎么能断它、你怎么能解决它的问题?我们现在普遍的碰到困难,碰到逆境,大家都用什么方法?拜一拜是不是?求一求、去算算命、想想办法,这是它的因吗?耶,所以这里就讲哦,要‘如实知’!!如果‘不如实知’的话、就是不了解它的真相的话,你就永远不能断。不能断,就是不能解决问题啦!我们今天有痛苦、烦恼、生死,我们正确的知道它的因,知道它的缘,知道它真正的因缘吗?不了解你怎么去解决它!所以这个‘如实知’,就是如实知正确的因跟缘,知道意思吧?还有它的方法,怎么样才能解决它,在根的地方来下手。所以这个‘如实知’跟‘不如实知’,那真的是差别太大啦。

对五蕴,如实的去观察它,它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也不是单一的,这个怎么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蕴都一样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而且我们最容易体会的就是‘受’,要记得,根、尘、触一定产生‘受’,法法见触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受’啊,是最容易体会它的无常,最容易体会它的非实如幻。注意哦,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实的体会到:它真的是剎那生灭的,没有办法永恒,没有办法不变的,这无常性很容易体会的,这个‘受’字记得哦!耳朵闻到声音,嘴巴尝到味道,身体触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样哦,都会起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慢慢去体会它,尤其记得:当你贪欲起来,你要去看那个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声音起来,你喜爱,喜爱多久?瞋恨心起来的时候,看那个瞋恨心能停留多久?注意听哦!!这个就是法要!!!那个‘看’,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很重要!一看之下当下止息,当下就不见啦,注意听哦,你要发现它,刚刚那种情绪,刚刚那种贪爱,那种执著,为什么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实在的它不会变,它会当下不见,这个是一个很重要能体会无常的地方!!当你能堪破这个‘受’,它的无常非实,你很快就会体会到:原来刚刚那种执取,那一种一切的实有感,你马上就能发现它。我们就是在这里被骗,而产生执著的,一生做牛做马,贪、瞋、痴、烦恼造业无边,都被这个‘受’骗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讲了上百次了!但是还是要讲,还是要讲,因为真正体会到的人不多,你们今天虽然听我常常讲,都会说:师父每一次讲都一样嘛,好像都没有变嘛,好像只会讲这个嘛,但是当你们都体会到了,我就不讲啦。我还会讲,是因为很多人根本还没有体会,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你们不要厌烦,师父再讲也都那一套,好像没有再新的,不知道这最重要!等你们都解脱受用啦,我就不讲啦,知道意思吧?我还会讲是因为你们还有问题,你们还没有解决,不要厌烦啊!好,这一经也是在告诉我们:无我,啊,这个主题都在衬托无我。

我们今天自己造了很多因缘,然后就变成我们根据的理由:我一定要贪瞋痴烦恼,我不痛苦烦恼是不对的。好像是这样子;因为我有理由嘛:因为我有家庭、我有事业、我有人际关系、因为我如何如何,所以我非要如何不可。请问:活在人间一定要贪瞋痴烦恼吗?你可以有责任、你可以有事业、你可以有一切,但是一定要贪瞋烦恼吗?不一定吧!是不是这样子?我们今天学佛所为何事?为了涅磐嘛。涅磐什么?贪瞋痴烦恼的止息嘛,后面才不会生死相续。好,一定要回到根本来,啊,原来一切的问题出在我们的五蕴、六处上,知道意思吧?就在身心上,我们不理解、不了解我们自己。最重要就是被这个“受”骗了,要记得!你们随时都在你们生命活着的过程中,每一个当下都能体会这个真相。

我想建立一个圆满的什么……,那个其实在满足你内在想象的、那个受的一个满足感,真的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真的满足了吗?不会。为什么?因为他所满足的那个是空虚的。因为什么?因为无常法,因为它不能永住,不可能永远满足,那也是精神状态也不可能不变。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受”最容易让我们体会得到,随时观察得到、随时感受得到、随时可以体证的:就是这个‘受’,要记得!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注意喔!六根触六尘,二和合产生识,三和合产生触,知道吗?触俱生受、想、思,注意听喔!所以这个受起来想也起来、思也起来,这样知道意思吧?受、想、思好像是有次第的,其实它是非常紧密的、很快的剎那都同时现起。所以‘受’是根尘触产生的六受,为什么这里也讲根尘触产生六想?一样,知道吗?受、想、行就是受、想、思,是根尘触二和合生识,三和合生触俱生受、想、思,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有六受身就有六想身、就有六思身,这样知道意思吧?

“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磐。”跟前面的“受”意思是一样,只要‘受’能明白‘想’也明白。但是各位:“受”跟“想”它的功能性有一点不同,“想”是记忆以后产生的一个作用,这样知道意思吧?“受”是当下起来的,根尘触就会产生‘受’,但是它留下的印象将来就变成它的资料、记忆,它就会起‘想’的功能。所以‘想’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当下起的反应,一个是从内在根尘产生的那个记忆中法尘又出来,也可以产生‘想’的功能。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这个‘想’我们也要把它观察清楚,我们身体功能的想蕴,我们要观察清楚。它会思考、它会有记忆又重复出来,这个记忆的功能也会重复的出来;一个是根尘触它产生‘受’,‘想’的功能马上会相应;一个是从内在的法尘也会出来,这个是从记忆中也会出来,这个‘想’有两个功能。好,我们现在看到一件事,‘受’起了;马上就看到一个人,我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是不是过去的记忆就相应了?那个‘想’的功能:噢,这个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噢,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噢,我跟他过去的关系,他马上就会明白了;这个就是跟过去的记忆的那个资料会相应,这个就是‘想’的功能。所以我为什么说:我们要注意生命的功能中,五蕴的功能,一定要发现清楚、要理解清楚;每一个功能都清楚的时候,为什么我说:如实观照一个“看”字跟“想”哪里不同?我叫你们一定要清楚的明白它。“看”只有当下,“想”是包括过去跟未来,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功能性一定要明白。所以这里啊也要知道:想蕴是不是永恒的?他也是一样喔:无常、苦、变异之法,那么你对想蕴明白的时候,就不会被想蕴左右了,它的无常、它的变异你要明白了,就不会落在想中以为它就是永恒的啦。

所以印顺导师说: “佛法,只是即现实而如实知之而已!”你们以为佛法很虚、很玄、很玄妙吗?我告诉你:导师这一句话最如实:“佛法只是即现实”,不离开我们现实的一切、当下的身心啊?‘如实知之’而已。怎么样‘如实知之’?所以我常常讲:我们要从外太空回到人间来,从人间回到身心来,然后回到这里来干什么?‘如实知之’而巳。怎么样‘如实知之’?你了解自己吗?你认识自己吗?你认识这个生命的功能作用吗?从来不认识啊!今天会无明、会颠倒、会执著,就是从来不认识啊!回到这个现实的身心来,去了解它、认识它,把它的真相体会了解了,那个叫见法,那个叫悟道。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实相,你理解了,只是‘如实知之’而巳。所以我们‘如实知之’以后,就不会被我们过去的自性见起了颠倒以为那个就是,了解了真相,破除了我执自性见、破除了无明,你就能了解生命的真相,如实的了解而巳。所以我们要了解它,要如实的去观察、要如实的知之、如实的显现、如实的超越,都用“如实”两个字,知道意思吧?不然我们用‘如实观照’干什么?不是玄想的、不是推论的、不是异见变化的、不是心灵起的幻相的,那些推想的、理论的,都不是?只是生命如实的展现,去如实的了解它的真相而巳。欸,在哪里起无明的、为什么会起无明、无明后起了实有感,这实有感叫自性见,自性见在里面产生了什么功能、什么作用;我们在这里贪瞋痴执著、我慢我执都来了、造业无边来了,这个在发现它的实相。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到哪里?到现实的生命中来如实知之而巳啊,如实观照就是要达到‘如实知之’。

从缘起来认识一切法、认识我们的生命,也认识生命的无常变化,就不会对万法执著,而且它必然是如此展现的。所以缘起不是在否定一切法,而是在成立一切法!缘起只是否定对一切法实有感的执著,超越的是这个!缘起有万法本来就是幻现的,它剎那不住生灭无常,本来就是这样子,你否定它干什么?要否定的是这些中间我们起的自性见、实有感、起的贪爱执著,这个才是相续生死不断的因缘。不是在否定一切法,一切法你不用否定,它必归于灭,否定它干什么?而是否定的是这种自性见产生的执取、贪爱,它后面的相续作用才不断,所以这里一定要明白。

我们修行到底在修什么?修掉那个自性执、贪欲执著,还是修掉一切行为都不要?一切生活都不要?生命的功能都不要?六根触六尘会产生问题,所以六根不要触六尘,是这样叫修行吗?还是把六根触六尘产生的执取,那个执取的原因让它消除,在六根触六尘大展现自在无碍?最后一个主题了,所以我会强调、会大声,你们不要奇怪,不讲快没机会了。

今天我们学法、要解脱,解脱于什么?贪瞋痴烦恼,知道意思吧?目标不要偏离了。不是在解脱一切万法都不要,吃也不要、眼睛也不要看、耳朵也不要听、什么都不要,那做木头,木头就解脱了,这个桌子就解脱了,是这样子吗?所以我一直强调:真正的解脱是什么?“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记得吗?!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今天所有我们的佛弟子,我们现在来说是佛弟子,当时佛陀是对这些圣弟子们开示嘛;这些圣弟子,就是在这个缘起法的理则,跟缘生法的法法相扣的因缘:因果必然中,要怎么样?正智善见。那我们现在是佛弟子啊,也一样的一定要在这个因缘法跟缘生法的这个内涵,去怎么样?正智善见。注意喔!佛陀是在这里悟道的喔、佛陀是在这里正觉的喔;这个因缘的法则,真理实相的环环相扣,这个过程因果有必然性;在这里不管有没有佛,这个宇宙都一样,它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真理法则是谁创造的?不是,它是法尔如是,必然如此。佛陀是一个发现者,知道意思吧?第一个发现的叫创觉者;不是他发明的喔,不是这个因果由他来主宰、由他来控制、由他来发明喔。注意听喔!不是喔。这个理则不管有没有佛在人间,它都是一样这样子的;所以也就是宇宙中,它本来就是在这样因果法则的必然中,它就是这样子的。佛陀创见了、体会了、觉悟了,然后他呢?才超越了像外道一样的执著,一切的倒见、一切的错误颠倒的行为就端正了。所有的忧悲苦恼纯大苦聚,因为过去的错误的知见才引生的嘛;现在发现了真相—环环相扣,真理法的必然如此,他巳经解决了这些因,所以他也就怎么样?解脱了、成正觉了。他是发现了宇宙中的法尔如是的这样一个真理必然而解脱的;他也把这个真理法则,如实的怎么样?演说、开示、显发,让后来的这些学者,不管是圣弟子还是未来的佛弟子,都一样的怎么样?可以去体会、可以去学习、可以去证明、可以去受用跟解脱。所以他现在告诉我们:你要理解的就是缘起法则,跟缘生法的法法相续的因果必然;我们要在这里怎么样?正智善见。才能跟佛陀一样的怎么样?觉悟、解脱。这个重点都巳经讲得很清楚了。缘起法则的必然你如果不明白,缘生法的环环相扣的流转也不明白,你怎么知道它的还灭?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什么法可以搞的,你说?其他所有的都是外道的邪见,要注意听啊!佛法与世不共的正见在哪里?就是缘起法。所以各位:离开缘起的正见,还有什么佛法的可贵?所以我一直强调:要学如实观照、要解脱受用,先要把缘起正见建立好;没有缘起正见的建立,谈什么禅修都是多余的!你们就知道了,正见何其重要!好,我们再看后面,这个就太重要了!多闻圣弟子,如果于这个因缘法缘生法能够正智善见的话,后面是什么?

“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注意听!一个真正证到缘起法法性的人,能够正智善见的人,就不会再落到前际的因缘里面,知道意思吧?怎么样?还会说我前际、我过去世是怎么样怎么样、我过去世是什么什么、我过去世是有是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是畜生、我是天人、我是什么,没有这个问题!

再来:“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292-1-11)这两个前际跟后际,你们要用心哪!不但不会求前际如何,后际:我未来世到底是有呢、是无呢、我会到哪一个类去呢、六道哪一道呢、会怎么样呢,那些不会再有这方面的犹豫了。啊?噢,未来我要扮演什么角色、到底是什么、我要怎么样、好,这些众生从哪里来呢?啊呀! 这里消失了以后到哪里去呢?注意听喔!如果多闻圣弟子,在这个因缘法缘生法能正智善见的话,就不会求前际,不会求后际。注意听!这里很重要啊!!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体方法师《杂阿含》讲座精选
下一篇: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
 本来面目
 解脱之道讲记 b21 三解脱门 二 无相(无想)解脱门
 解脱之道讲记 b19 三解脱门
 解脱之道讲记 b15 三法印 二 诸法无我
 正见 正行
 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解脱之道讲记 c2 涅槃之深究 一 蕴苦永息之涅槃
 解脱之道讲记 a8 界观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解脱之道讲记 a18 佛陀的思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临终[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九)[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四五、谈诚[栏目:慈航法师]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栏目:董群教授]
 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是更好吗?[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初祖 摩诃迦叶尊者[栏目:佛祖道影白话解·宣化老和尚讲述]
 阿含经随身剪辑 五、死[栏目:阿含经随身剪辑]
 佛源禅师禅七开示 次七第二日[栏目:佛源法师]
 The Eye of Discernment - From Keeping the Breath i..[栏目:Ajahn Lee Dhammadharo]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一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