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论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38

略论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远尘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不断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佛教在自身的不断调整中,最终得以在中土生存发展。进入唐代以后,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深深地契入中国文化之中,并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的这种影响一是表现在文人的诗歌作品中;另一种表现是唐代诗僧的大量出现。本文就佛教对唐代文学这两方面影响作一简略论述。


    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文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唐代的很多作家,如王绩、沈佺期、宋之问、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贺、罗隐、皮日休、杜荀鹤等人的作品中,都有佛教的影响和印记。他们有的在诗中阐述佛理,也有的在诗中表现出的是一种禅机和禅趣。其中阐述佛理的诗,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在家出家》诗云: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
        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
 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
 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白居易身不出家心出家的奉佛志向,以及他在俗世中不为外境所转,专注禅坐修持的坚定信念。

    唐代另一著名诗人柳宗元,不仅与僧人往来频繁而且写了大量讲说佛理的诗。《禅堂》便是其中之一。诗曰:

 “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折。
   万籁俱缘生,窈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诗中刻划了一个浑然忘机,委运任化的禅者形象。看山花纷纷扬扬飘落在窗前屋里,他目虽接而心未动。因为,花开花落,原是并无区别的。整首诗都是从这里一层意思生发,虽然谈佛理,却并不枯燥,风格虽有些冷清,却能现出柳诗的特色。

在唐代,还有很多诗人在诗文中表现禅机和禅趣。王维就是代表人物之一。由于王维早年就归依佛法,受当时北宗禅的影响很大,晚年又趣于南宗禅。佛家讲坐禅即静坐澄心,让心体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的纯意识转化为知觉状态,产生万物一体的感受,进入物我冥会的状态。这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很大,即他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固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由图貌和求形似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通过诗境来表达禅境。如其《终南别业》云: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中“兴来”二句是说一种超越人为节奏的纯任自然的生活方式,每有所感,则冥会于心,就不免有“空自知”之感。一个“空”字则见出没有同调,也不须同调,却能怡然自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这二句诗生动地描写出身心完全自由自在的感受,无目的地缓缓而行,不知不觉来到流水的尽头,坐下来看着一团团白云慢慢从眼前升起,随意走、随意坐、随意看,这一系列活动,像是白云卷舒,从容自在。诗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显示出淡泊闲适和安祥自足,极富禅趣之美。于坐禅体验相关的,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的体验合二为一,在对山水清辉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如其《酬张少府》诗,将自己在松风吹拂的月夜,悠然自得的弹琴情景描绘成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他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将其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景的宁静心境,欣赏到寂寞时方能体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禅趣和宁静之美。

                     二
    佛教对唐代文学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清人编的《全唐诗》,收僧人诗作者113人,诗2783首。著名的诗僧有寒山、拾得、王梵志、法常、智闲、无可、贯休、本寂、良价、希运、文偃等。这些僧人的诗,有佛教义理诗、劝善诗、偈颂,但更多的是一般的呤咏。如游历、与土人交往、赠答等等。

    僧侣出家修行为何也作诗?许多人都会问及的问题。由于僧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以及志趣的差异,作诗的理由也会有所不同。不过,从唐代诗僧的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们作诗的原因:一是明佛证禅;二是抒情言志。唐代是文学较为兴盛的时期,尤其是唐诗,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当时有很多僧侣与文士互有往来,吟诗作对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情趣。由于僧人有了作诗的雅兴,当他们在诵经禅坐中有所体悟时通常会形之于心,发之于言。诗歌便成为他们表达思想的最好方式。于是很多僧人便写了大量的诗歌来描写修持的体会,这就是“明佛证禅”的一类诗。如唐代寒山诗云:“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在寒山看来,他的诗歌虽不是经卷,但诗中表现的是他修证的体悟,读这些诗亦可达到使人离烦恼,出生死的效果。

    在僧侣中,也有一部分诗是为了抒情言志,从这些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僧人的内心世界,而且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遣责。伤时感世的成份在他们的诗中也大量增加。如明本《田歌》;“村南村北春水鸣,村村布谷催春耕。手捧饭盂向天祝,明日插秧还我晴。”本诗就表现了诗人对农事活动的关注。

    唐代诗僧辈出,其数量之多,是历史上其它朝代不可比拟的。在这数量众多的诗人中,诗歌数量较多,对后世最有影响的诗人当属王梵志和寒山了。

    王梵志今存诗390首,表现的内容很丰富,而且语言通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写世俗生活的部分,多描述底层的贫困与不幸。如《贫穷田舍汉》:

    “贫穷田舍汉,庵子极孤凄。两穷前生种,今世做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亦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陋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富儿少男女,穷汉生一群。身上无衣着,长头草里蹲……长大充兵夫,未解赴家门。积代不得富,号曰穷汉村。”

    诗人以深切同情的笔触,刻划了“贫穷田舍汉”的缺衣少食,走投无路的极端痛苦生活,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愤恨。

    王梵志更多的诗是表现佛教思想,劝人为善。这部分诗歌一直为历代佛教僧侣和文士所重视。如其《身强避却罪》:“身强避却罪,修福只心懃。专意念三宝,莫乱自家身。十念得成就,化佛自来迎。若能自安置,抛却带囚身。”这首诗旨在劝人一心念佛,待到功德圆满,自然会蒙佛接引。

    唐代的另一存诗最多的诗僧是寒山。他常住浙江天台山寒岩,并与拾得友善。寒山的作品很多,但多已亡佚。寒山诗云:“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据此看来,寒山诗大约有六百多首,远远超过王梵志的诗歌。但因他的诗大多书写在林间石上,经过风雨侵蚀,未能全部保存下来。现存寒山诗三百余首,全部收入《全唐诗》中。

    寒山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与王梵志的诗大同小异,也包括化俗诗和教理诗。但从总体上看,寒山的诗歌更为朴实无华。不过作为一位通俗诗人,与王梵志纯粹的俚俗诗相比,寒山也能间作雅调。这类诗歌,往往给人以清新空灵之感。如“闲游华顶上,日朗昼光辉。四顾晴空里,白云同鹤飞。”“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

    寒山诗不仅清新秀丽,而且许多诗还有较多华彩。如:“城中娥眉女,珠佩珂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这首诗语辞华美,对仗工整,使全诗独具纤秾清丽的风格,显露了寒山的艺术才华。

当然,寒山诗最主要的思想内容还是在阐释佛理,表述修证的境界,借诗歌作为弘法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寒山诗一直受到佛教信徒所喜爱的原因。他的《我见利智人》就是这类诗的明证 “我见利智人,观者便知意。不假寻文字,直入如来地。心不逐诸缘,意根不妄起。心意不生时,内外无余事。”诗中描述了利根人的境界,他们不假文字,便可当下顿悟,从而也明证了佛理。

     综上所述,在佛教思想影响下,唐代不仅出现了大批诗僧,而且由于文人与佛教的广泛联系,与僧人的广泛交往,佛教思想也大量反映到文人诗中。诗禅交涉,从而大大丰富了唐代文学的题材,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据前人统计,《全唐诗》中所收录的与佛教有关的诗,占到总数的13%,就是说十首唐诗中,就有一首与佛教有关。即此一端,我们足可以想象佛教对唐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懒残和尚
下一篇:落花有声 明月无言
 什么是“莲友”
 心灵的品级
 你的沉浮是镜子
 佛教说“四大皆空”有哪些意义?
 不要留你的恶业过夜
 您是否当面错过了佛菩萨
 人间好时节
 观世音菩萨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什么是开光?
 心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八相成道[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17. 免除死刑的契机[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