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律仪有几种
 
{返回 戒律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1

律仪有几种

  梵网经云:「菩萨戒是诸佛之本原,是菩萨之根本。」换言之,菩萨是由於受了『菩萨戒』而来,而三世诸佛也是由於菩萨行『菩萨道』而成,是故『菩萨戒』也是诸佛之本原。所以要证得『佛果』,一定先要受持『菩萨戒』。又『菩萨戒』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如同   义寂法师的《菩萨戒本疏》说:「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其中以『摄律仪戒』最为重要。至於『律仪』有几种?依《瑜伽师地论》开示:律仪当知略有八种。何等为八?即所谓:

  能起律仪

  若未正受,先作是心我当定受,如是远离,是名能起律仪。

  摄受律仪

  若正摄受远离戒时,名摄受律仪,从是已后,此远离思五根摄受增上力故,恒与彼种子俱行,於时时间亦与现行俱行,即由五根所摄善思。

  防护律仪

  如先所受律仪防护而转,由此思故或因亲近恶友,或因烦恼增多,随所生起恶现行欲,即便惭羞速能舍离,勿彼令我违越所受当堕恶趣,是名防护律仪。

  还引律仪

  若时失念诸恶现行,即便速疾令念安住,自恳自责发露所犯蠲除忧悔,后坚守护所受律仪,是名还引律仪。

  下品律仪

  若於杀等诸恶业道,少分远离少时远离,唯自远离不劝进他,不无量门称扬赞述,亦不见彼诸同法者,深心庆悦多生欢喜,是名下品律仪。

  中品律仪

  若於诸恶多分远离多时远离不至命终,自能远离亦劝进他,然於远离不以无量门称扬赞述,见同法者不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中品律仪。

  上品律仪

  若於诸恶一切分、一切时自能远离亦劝进他,以无量门称扬赞述,见同法者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上品律仪。

  清净律仪

  此又细分为二,即(1)若即於此所受律仪,能无缺犯以为依止修无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静虑,由奢摩他能损伏力,损伏一切犯戒种子,是名『静虑律仪』,如初静虑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当知亦尔;(2)由远分对治所摄奢摩他道转深,损伏恶戒种子,当知此名初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若即於此尸罗律仪无有缺犯,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断,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断,此即名为圣所爱戒,当知此名第二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即此亦名『无漏律仪』,此无漏律仪若得阿罗汉果时,但由能治清净胜故胜,不由所治断胜故胜。
  
  由此观之,如是八种(律仪)总立唯三:(1)受律仪;(2)持律仪;(3)清净律仪,为菩萨终身所应受持之『摄律仪戒』内涵。何以故?盖前二(指『能起律仪』『摄受律仪』)是受;防护(律仪)、还引(律仪)是持;下(品律仪)、中(品律仪)、上(品律仪)三通受、持二;静虑(律仪)、无漏(律仪)是清净摄,菩萨若能『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受持如是八种律仪,将能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指『般若』),终究必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总而言之,举凡佛门弟子,皆应以清净心,受持『佛教戒律』,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使正法永住,佛日争辉。何以故?盖举国人民,若能受持三皈五戒,不杀生即是『仁』之表现;不偷盗即是『义』之表现;不邪淫即是『礼』之表现;不饮酒即是『智』之表现;不妄语即是『信』之表现。如此谨守『仁义礼智信』五常,有生之年不会违法乱纪,身陷囹圄,安乐过一生;死后也可保住『人身』,不堕三恶道(饿鬼道、畜生道或地狱道),现今社会之乱象,亦可销声匿迹於无形。设若更能止恶(不造十恶业)、行善(造十善业),必能往生『欲界六天』,若能加修禅定,必能往生『色界天』,甚至於『无色界天』。设若更发『菩提心』,受持如上所述『八大律仪戒(菩萨戒)』,又修行『六波罗蜜』,俱足『信愿行』三资粮,说不定能『明心见性』,或上品上生『西方极乐世界』。愿与诸仁者共免之!


{返回 戒律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梵网经》的三聚净戒
下一篇:戒律的传流
 “时食”与“非时食”的判定
 藏传佛教戒律及其对藏族文化的影响(德青)
 佛教戒律戒的是自己 最强调信(能利法师)
 谈佛教戒律对于心理治疗的借鉴意义
 浅谈戒律与法律(释悟性)
 概述戒律
 戒律的精神(见仁法师)
 弘一大师对律学的贡献(济群法师)
 佛教的命脉——戒律(可正)
 戒律生活与日常生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世间苦的出处[栏目:罗汉菜]
 顿悟一剎那[栏目:如本法师]
 学佛问答 第三六卷[栏目:学佛问答·净空法师解答]
 野地黄花分外香-大哥张俊德[栏目:张尚德教授]
 和父母亲生死分离的时候,请问如何控制自己不伤心?[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佛教入门 三十五·佛法传入中国[栏目:佛教入门]
 佛法对钱财的看法[栏目:惟觉法师]
 五届:坐禅开示(净慧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七[栏目:净因法师]
 21.头与尾的争辩[栏目:动物的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