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二 行堂
 
{返回 妙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88

发心(十二)

行堂

——二〇〇五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六

◎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行堂

——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行堂既是成佛的因,又是正确的修行道路。

 

一居士:恭请大德开甘露门,教导我们如何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下边继续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今天解答第十一个问题。

第十一个问题:行堂如何才能做到平等,让师父和居士们过好斋?

我们都知道大悲寺过斋是日中一食。虽然是日中一食,但由于我们这种过斋是建立在乞食的基础上,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要吃饭了,而是要做到像乞食的程度。虽然没有上村里,或上外面去乞食,但由于大家的供养,并由居士发心把食物做好,所以要进行斋戒的。

因为饮食涉及到我们生死的问题。佛讲了,早晨为天食,中午为佛食,下午为畜生食,晚上为饿鬼食。这就说明饮食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生死的牵引,也说明了我们如何修行的问题。我们知道,这个日中一食涉及到成佛的问题,成佛的问题就是一件大事,我们既要在饮食上做到能够保证修行,同时还要让大家过好斋,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首先应该知道日中一食是佛制,我们如法过斋就是在行佛制,不是其它制,所以我们过斋的过程就是成佛的过程。什么是过斋成佛的过程?就是说我们在饮食面前不能打败仗。这并不是说我们把它吃好了,就能成佛了,而是我们怎样在过斋期间去掉贪心。这就涉及到我们修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我们刚才讲了,如果我们一天吃两顿饭,早晨吃还得天亮以后,这是种下生天因;如果日中一食,那是种下成佛的因。那我们是想成佛,还是想生天?过去有很多大德,他宁可在五浊恶世里修行,也不肯生天去享受。所以说,我们修行就必须要掌握这个原则才行。

如果早晨吃早食,在佛教里只有病人才可以吃早食,喝稀粥,这是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才开的早食。这个早食不是随便开的,不是对任何人都可以开。

下午吃食,这在丛林里就是犯盗了,盗三宝物。为什么说是盗三宝物呢?因为这个饮食是由居士供养,他是供养你出家修道,我们如果下午吃,就违反了居士的供养心,这样就会形成盗。佛在经里明确地指出,下午饮食和晚上饮食——就是过午食,下焦肠地狱,要偿受果报的。另外也是做畜生、饿鬼的因,所以这都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现在就知道,饮食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修行的路线。也就是说,饮食能使我们起心动念,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我们如果不来到这里发心出家,大家很难坚持日中一食的。因为大家有一个发心出家,想了脱生死,离苦得乐和度众生的心,大家有这种决心,才来到这里进行修行、日中一食。如果没有这种决心,恐怕就做不到了。也有很多的人来到咱们寺院,你看你让他不摸钱,还能坚持,如果一天吃一顿饭,他就受不了了。为什么受不了?就是我们的贪心在作怪。

而且我们往往被饮食打败,在饮食面前我们打了败仗,也就是轮回。说:“我们为什么要轮回?”你就从饮食上看,如果过多的饮食会引起贪心,也会引起淫欲心。淫欲为正因,饮食为助因,它俩是狼狈为奸的,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大家一定要知道,日中一食是佛制,如果你不能这么做,是不允许在这里出家的,因为你不具备出家的资格。

所以说,我们行堂,如果知道这个饮食对我们修行有这么大的利处和这么深的意义,我们应该感到非常稀有、难得。那你在行什么呢?你就不是行米饭了,也不是行菜,你在行成佛的因,你在做这件事情。这个机会给了我们,让我们来布施这个成佛的因,让大家都能早成佛,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如果我们这么想,我们的心就会平等。

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行堂既是成佛的因,又是正确的修行道路。我们不光要日中一食,同样还要为大家服务,这就是我们不断地舍我、去掉贪心的过程。别人在吃饭,你在瞅着,不但不吃,而且是很高兴地把这个饮食打到师父们和居士们的手里去,让他们先吃,把好的让给他们。这种修行就是一种发心的行为,也是一种菩萨的行为,是很难得的。所以说,我们想修行,不光是要一顿饭,同时还要做到不起贪心。这个行堂,正是修不起贪心的最好办法之一。

过去我在五台山碧山寺的时候,当时在大寮。我偶尔也帮助他们行堂,人多,忙不过来了,我也帮着行堂。那时候很希望去行堂,行堂的时候面对着大家,这个感到非常殊胜。因为行到每个人的跟前,我们小心翼翼地把饭打到大家钵里,我们有一个心愿:就是愿大家都能早日成就,早成佛道。我们这么样的发心,得到的回报就是心里一片清凉,甚至比吃这顿饭还香甜、还清凉。

(编者注:大寮:按照丛林的规矩,斋堂分为两部分,专管做饭菜的地方叫做“大寮”,大众过斋的地方叫做“观堂”或“斋堂”,由两部分人各自负责,现在很多都和在一起,统称为“斋堂”。)

地藏王菩萨有个愿力,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也就是说,让所有的众生先成佛,自己后成佛。那我们行堂在做什么呢?我们正在做这件事情,就是你们大家先吃、先成就,我来为你们服务,这种作为正符合地藏王菩萨的愿力。所以说,行堂对我们来讲是很难得的一个机会。

特别是最近,小王居士,还有两个小居士行堂,在大家跟前一站,大家就生起很大的欢喜。每次过斋的时候,瞅着他们,又替他们高兴,也很怕他们累着,更主要的还是替他们高兴,能有这么大的福报,去进行行堂,同时又在这里修行,这个机会确实是很难得。另外,行堂的时候还得有一种什么心呢?“不是我给你行堂,而是大家给我机会。”行到每个人跟前的时候,他都会发起一种感激心。如果我们有这种心,才能做到平等。

我在碧山寺行堂的时候就是这样。有时候偶尔行堂了,我很小心翼翼地行到大家的跟前。我从他们的眼神里,还有这个感觉中感受到,他们生起一种特别感激的心,我也生起一种特殊的欢喜心。

行堂怎样做到平等?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说这是师父,这是执事人,我们就可以在饮食上有选择。比如这个菜,我认为挺好,给他多打一点;其他的人我不认识,少打一点。那都是不允许的,都是不平等的行为。不管师父也好,居士也好,都是一律平等,这才行。

曾经有一次,有个居士给我打饭,是饭还是菜?我也忘了。反正从他这个动作中,我看出来他要照顾我。后来他给我打饭,我就不要了。你照顾我,我就不要了。他一看我不要,当时可能脸就红了,他就知道我发现了他的想法。从此以后,再没有第二次敢做这种事情。

所以说,我们行堂不要考虑师父的面子,或师父想吃什么,或是他想吃什么,这都不允许,只有平等对待,这才可以。不光对师父这样,对其他师父也是这样,对外来挂单的师父也是这样,一律平等。包括对我们常住的居士,或是外来的居士,一律平等。也包括临时来的,甚至不信佛的,也是一律平等。有的人可能挑,“行,这个居士常来,他要什么我给什么。”等到外来的人,甚至拜佛也不会拜,我们就有了分别心,或是因为对方岁数大,可能没有什么地位,或没有什么修行,我们就有了轻视心,那都是不允许的,丝毫也不允许。

比如说:今天我们吃的食物中有苞米,这种苞米很珍贵,冬天能吃着这样的嫩苞米,很难得的。这个苞米不能只有师父可以吃,居士就不可以吃,必须平等。不管是后来的还是新来的,一律平等;也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内部的,一律平等。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是一律平等,不能有半点分别心。有了分别心,那就是极错误的,这个饮食的斋戒就会遭到破坏。我们为什么要日中一食?就是要有平等心,就是要去掉这个分别心。

这个饮食是很重要的,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它也涉及到因果问题。

有一次在碧山寺做这个千僧斋,我就管炒菜,就是大寮,我指挥他们。其中有个菜叫胡萝卜,大家就问:“师父你看,这个胡萝卜是焯一下,变软一下,还是怎么做?”当时我就为了这个颜色好看,说:“就这么地,切上就可以了,生胡萝卜都可以吃。把它往菜里一搁,再加上它的热气一串,就可以饮食了。”生起这种心以后,告诉大家,就这么做。

等到这个千僧斋快完事的时候,我们这些斋堂的人去过斋的时候,其中有几个是外来要饭的,也进来过斋。这时候有一个岁数能有七十多岁吧,六七十岁的一个老人,一个女的。她夹了一片胡萝卜,就是我说不用焯的那个胡萝卜,从后边座走到我那。她说:“你这个胡萝卜啊,我吃不动。你看,我的牙都掉了。这个胡萝卜给你吃吧。”这时她又张张嘴,叫我看看她的牙。这个胡萝卜她究竟搁嘴里吃过没有,我也不知道。我一看,赶紧接过来。看来我先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这因果不爽,马上就找到我的头上来了。当时不敢犹豫,赶紧放到碗里,赶紧吃掉。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教育,以后再也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大家身上,不能图一时的美观,为了使这个菜保持一个很好看的颜色,而不考虑大家是否能吃下去的问题。所以说,我们行堂也是这样,行堂一定要做到平等,不能在饮食上有任何差别。如果你要是在这里有了差别,很快就会找到你,果报是非常快的。

行堂,不光每个人都行到,而且都要行得平均,不分先后,打到谁,我都能够平等对待。有些饭菜也不都是像我们想象的,有时候打一打就稀了,刚开始打的干,后面打的就稀,这时候怎么办?我们要求在打饭菜之前就应该平等,要考虑进去,打到后边的时候,也要考虑进去。不能坐最后边吃饭的,老是吃稀的,而给头一个打的都是干的,这也是不合适的。那怎么办?就是说,我们尽量要做到圆满,要把它调好。

因为你过分地照顾师父,师父反而觉得非常惭愧,而且对师父来讲,是很痛心的一件事情。我们恭敬师父,就是因为师父有这种平等心,我们才去恭敬师父。你按照这种平等心去做,正是恭敬师父。恭敬师父的目的,是从师父开始逐步地恭敬。先恭敬师父,再恭敬其他师父;其他师父恭敬完了,再恭敬居士;常住居士恭敬完了,再恭敬外来居士。不管是认识和不认识的,信佛和不信佛的,一律平等,不能有半点的差别。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原先在盖县茅蓬的时候,每次吃饭都有两个村里小孩上我那去,跟我要吃的,有时候他一去了就要。有时候做了包子,也给他了。我生起很大的欢喜,给他人吃的也是从自己饭碗里省下来的,并不是拿常住的。后来有一次下山时,在那个雪地里发现两个包子,把馅吃了,光剩下个空皮扔这块了。这时候挺伤心,看来在这个饮食布施上,我还有没做好的地方,还有这个贪心的地方。所以说,我们这个心一定要平等。

行堂如何做到平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有一个布施心。随时做好心理准备,行堂行到最后,没有饭吃,吃凉的、吃剩的,这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必须随时都得做好这种准备。什么叫随时?就是天天都要发这种心。今天可能这个菜没有了,或那个饭没有了,或是今天的饭菜都没有了;或是有,正好又来了一个人,怎么办?我应该把这个饭菜舍给他,我今天准备挨饿了,我们应该天天做好这种准备。你有这种心,才能达到平等。

在碧山寺的时候,我吃饭最晚。有时候去吃饭的时候,还有行堂的在,他一看到我最后来了,看到我炒菜也很辛苦,就来给我行堂。有时候有剩菜,剩的新炒菜,剩一盆,也在斋堂里面,但是我并没有去打这个剩的(新菜)。这个剩的(新菜)也许他们明天用,也许坏了要扔,我先不管它,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斋堂里边行堂结束后所剩的菜有没有?如果有,我就应该吃那个剩菜,接着吃。有时候剩的全是汤,很少有干的了,也得接着吃。

这个行堂师父一看我去吃饭,这个桶里都已经是汤了,他特意捞捞底下,有点干的,就给我捞过来,要给我打。都已经打到我的碗里了,我就把这碗菜又给他倒到这个桶里去了。当时他愣了:你看剩的全是汤,给你捞点干的,这不是挺合适吗?那也不允许。

后来他就不知道怎么打了。我就教他,把这个菜轻轻一搅,就是上下都均匀,有汤有干的,你也不能全捞稀的喝,有汤有干,打着什么样是什么样。通过我这样做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给我行堂了,谁也不给我行堂。但是不管行也好,不行也好,我并不在乎这个,关键是一定不要起贪心。

行堂的人,要做到最后吃。最后吃的时候,也要做到平等,哪怕是最后一口汤,也得做到平等。不能说:这个饮食剩这么多,我要是不捞一点,剩的干的可能就要扔掉,我先把干的吃了,省得浪费。我们不管他怎么处理,首先要平等,不要挑剔,不管它是扔掉或不扔掉,都要按这个次第。大众吃完了,剩下的我继续饮用。这为最好,最殊胜。虽然少吃一口,少吃一点,但是心里非常清凉。

我们应该不被饮食所转,也不能因为我们持日中一食就有所骄傲,就可以吃好的、吃多的,这都是不可以的。也不能因为我们行堂了,我们最后吃的是凉的、稀的,是大家吃剩的,我就可以多吃一点、挑好一点,或是比以前吃的差一点,那也不行。必须做到如法地用,这样才能做到平等。

有了这种心,你才能让师父和居士们过好斋。什么叫让师父和居士们过好斋?就是让师父和居士们在饮食上没有任何挑剔,不分别好和坏,这就是过好斋。我们过好斋,不光是吃饱的问题,同时要空掉所有的贪心和习气。

如果这个饮食我们打得很好,有很多师父可以通过过斋的这个过程,就可以证道的,可以发起慈悲心,也可以得到直心。有的甚至这一堂斋过完了,刚出斋堂门口就忘了,刚才吃没吃过饭?过没过斋?吃的什么?一概想不起来了,没有了。得过好长时间,想啊想啊——后来想起来了,刚吃完饭,刚从斋堂出来,吃的什么……才慢慢生起这个概念。要是不起分别心,这个概念也没有。

所以说,你想得到直心,必须在饮食上不分别,不挑好和坏。这个饮食太重要了,虽然师父和居士们大部分都是不挑好和坏,但是我们行堂的一定让师父和居士们吃得平等、吃得好。这个吃好并不是你多给点好吃的为好,而是要平等,多和少、上和下、稀和稠都要尽量做到平等。如果让师父们和居士们都能证到慈悲心和直心,这叫真正过好斋;让大家都能守住戒律,不起贪心,不起烦恼,这才叫过好斋。这个斋也不是好吃的,因为食物过好了起贪心,过坏了起嗔恨心,这都不行的。必须不起贪心,也不起嗔恨心,这都是我们行堂应该做的。

总的来讲,这个行堂从最近来看还是不错的,基本上能打六十分吧!打六十分,这就很不错了,大部分行堂都是不够格的。为什么说打六十分?其中有些动作太急、太重。前几天人多,有时把那个小盆送到居士跟前的时候,这还可以,还比较轻,等这个勺拿过来就不是了,急三火四的,一个一个地往里扔。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应该轻轻地放下,非常柔和,一点动静也没有,这才行。这就说明我们的心还急躁,被相所转。

如果要是师父在那坐着,你这个勺会不会这样放进去?我想你不敢,师父肯定要找你麻烦的,是吧?过完斋得批评你。因为你对师父有恭敬心,所以你不会把这个勺顺手就扔进盆里头,一定会很小心很小心地放进去。我们对居士或是对外来人就没有这种恭敬心,这是不正确的。我们恭敬师父,这是对的。为什么需要恭敬师父?并不是恭敬师父一个人,应该通过恭敬师父,对所有的众生都能生起这种恭敬心,这就是平等心。所以在行堂上,我们应该注意这些事情。

所以我们大家应该在过斋上,要打一个很好的胜仗,要在这过好斋,一定要让它有所成就,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在饮食上轮回一次。虽然我们去掉了早晨和晚上的饮食,离开了这个堕落的因,但就是这一顿饭,虽然是为维持生命,也不能进行放逸。它同样还存在堕落的因,不是没有。如果你起贪心了,那就不合适了。比如说,有的人在饮食时,他就先挑好的吃,后吃坏的。那都是贪心,这都是不允许的。

另外,行堂还要做到轻、快、柔。行堂脚步要轻,还要快,不能等你半天也不过来,一点点地走道,太慢了还不行。还要轻,还要快,而且每个动作又非常柔和、慈悲,用心去做。这样的话,我们在行堂上才会做到很好。这是讲的如何行堂。

这个行堂应该平时自己锻炼,不要等到行堂的时候再锻炼,应该在平时没人的时候,互相之间就锻炼。这个勺怎么放,不是说:“好,下回我想着,那时候我再轻轻放。”你尽拿大家试验,有时候你是放不好的。不是过慢就是过急,或是过偏、过重,都不行。怎么放?应该提前做一个试验,这才行呢。你想行堂行好,就得采取这个办法。

另外呢,行堂时要做到平等,让每个师父和居士过好斋,而生起欢喜。过去(在五台山)我就是这样,大众过斋时,我就在里面往外瞅,这顿饭谁要是没吃好,我都生起忏悔。那时候我就想:是不是我的菜炒得不好?或是哪块做得不合适?看到大家能吃到我炒的菜,生起特大的欢喜。所以行堂应该有这种心。

行堂如何行好,这个平时的锻炼也很关键。什么锻炼?那就是对这个盆沉重的锻炼。咱们是端盆,过去丛林用的是桶,挂在脖子上。这有个套,把小木桶往那一挂,拿这个打饭菜。那个是很重很重的,在行堂来讲,是一种功夫。我们现在用的是盆,不管这个盆也好,桶也好,都得做好。我们有的端得不好、不顺利。袖子等各方面都要扎好,不能混进去。另外呢,行得要干净、利索。这些东西都得平时想办法,来实践的,或是两个人配合,这都可以的。

比如说:这个饭粘在勺上了,很难倒下来,我们得想一些办法,怎么叫它快点倒下来,不能老粘。过去有一个办法,打饭时老粘,怎么办呢?后边有个打菜的,他俩配合,把这勺伸到菜盆里去,沾一下汤,这不就有油了吗,我再继续打饭,这个饭就不粘了。但是有一个毛病,就是打出的饭不干净,有时候有菜。这也是一个办法。

或是在饭盆里可以再放一个勺,俩勺,一个小勺一个大勺,当我打不下去的时候,拿那小勺把粘在大勺上的饭挖下来,这也可以。这样的话,省得到时候看似打了一大堆,那个师父一比划,意思是不要这么多,要一半就行了。你倒掉一半也不容易,就算不倒掉,你直接给打到钵里,它也剩不点了。因为什么呢?都粘在勺上了。没办法,就使劲甩啊,在那紧着动作。这动作太大了,不好看,应该想点办法。要想行好堂,一个是平时要锻炼,要想出办法来行好堂。

比如说这个行堂来回的次序,你们都得想好了。有的呢,我这一排打完了,又打到下一排,正好那面也行堂,他俩就互相挤着,非要搁这过去不可,那就不合适了。这排打完了,可以从第二个座绕过去,再回来打,这就可以。所以说,互相不要挤,挤容易引起人家动念,互相都得配合好。

第一个要打得快一点,要把那块位置让开。第二个,就是这面行堂的,应该把这个速度稍放慢一点,等他过去了然后再过去。互相在那来回挤,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这都不合适。行堂应该像行云流水一样,轻轻而过,而且悄悄无声,这才行呢。要轻快,还得稳重,让人生起欢喜心,这才行。

今天讲到这个行堂如何做到平等,你说一说,行堂有什么体会?

一居士:阿弥陀佛!我行堂,就觉得我的平等心不够,给师父行的时候,我总想客客气气地行;一到居士那,我就开始毛躁了。

对外来的呢?

一居士:对外来的居士就爱理不理的。

他说得也很实在,这就是我们的毛病,我们大家有时候可能还认为是正确的。

恭敬师父对,他不知道恭敬师父不是目的,那只是个开始。另外呢,特别是对外来的。比如说行苞米,只剩三穗苞米了,我们这有四个人,有外来的,有咱常住的,还有斋堂的,这三穗苞米应该怎么行?我们应该把它平均分配,这最好。

如果觉得平均分配不合适,因为前面的人都吃一穗,到我们这怎么就变成多半穗了?怎么办?作为行堂的应该考虑,就是我这份不吃,让给那个外来的。不能因为他是外来的,“反正你也不知道,得了,我们三个人一人一份吧,你就吃点饭得了。”那是不行的,必须随时做到宁可我们不吃,也要给别人。你要知道,行堂的时候,不定哪个菩萨就来了。

过去有一个罗汉,这个罗汉叫什么名?谁知道那个罗汉叫什么名?他没取涅槃,而且他说:“只要供养千僧斋的时候,我必到场。”

一居士:宾头卢尊者。

宾头卢尊者。如果有人供养千僧斋,他必到场。什么叫千僧斋?就是你能够真正地供养,有平等心。我想,你如果有了平等心,备不住宾头卢尊者就会来了,来吃你的饮食,看看你到底是真正的平等还是不平等。他可能要化成一个穷人,很脏、很乱,可能要吃你的饭,要挑你的毛病。你要小心,所以你时刻得想着:“这宾头卢尊者要吃我的饭,我要是这样行,那个苞米不给他,我就失去种福田的机会了。”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对人一定要平等。

有的说:“行,外来人我平等。这个人我认识,他天天在这吃饭,我都认识他了,他也没啥修行。他今天的饭菜我就不照顾他,没有就没有吧!”你不知道,那佛菩萨有时候就化成你认为最不好的人来考验你,你最熟悉的人来考验你。总的来讲,我们那个心不能坏,不能为一口食物把我们的法身慧命毁掉了。我们应该通过这个食物来成就我们,成就我们的道业,通过食物来去掉我们的贪心,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说,我们在饮食上不能打败仗。

大家也看到了,你看我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要留一块。为什么要留一块?一个是让自己不过分地贪饱。另外呢,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众生需要饮食,哪怕省出一口,也表表自己的心意。通过这个来提醒自己,要时时发出慈悲心,不能贪恋,不能自私,也提醒自己随时准备布施。这个布施包括什么?你说一说。

一居士:阿弥陀佛!师父。可能就包括您刚才说的种下那个因缘,应该布施给那个没有吃到的人,打饭的时候应该是种个因缘吧!

布施啊,就是随时把你那份饭布施出去,不是布施别人的,不是光种个因缘,而要把你的布施出去。不光把你那个食物布施出去,还应该布施什么呢?你的血和肉。如果有个饿鬼来了,他就想吃肉,他饿,你怎么办?你给还是不给?

一居士:要是现在的话,我估计我是给不出去。

哦,现在给不出去。那你怎么办呢?

一居士:那就没办法了……

我想你会那么办的,去找师父去,是吧?“师父,这还是你给吧!这个事是你的事。”(众人笑)

所以说,我们行堂不但要布施饮食,而且要布施身体,血和肉,甚至布施我们的一切,这才行。这就是我们饮食的精神,我们应通过饮食来证到无我。我们应该往高处想,只有这么想,才能把底下的事情做好,把微小的事情做得圆满,每个微小的事情都含有很高的愿望和意义。布施的每一口饭都有他的愿力在那里,都是地藏王菩萨的大愿,布施的每一口菜都是菩萨的行为,那才行呢。所以我们这个饭才能吃得香甜。

同时呢,要做好挨饿的准备。为什么要强调做好挨饿的准备?因为我们过斋并不是有饮食在那,我们去吃饭就行了,而是我们在做乞食想。乞食生活,随时随地都要空钵的,这是很正常的。所以说,挨饿不应该起烦恼。

碧山寺有一个老法师,有一回他是后进来的,就坐那。进来以后,大家正在过斋。过斋的时候,行堂的好像没看着他,就给其他人行,走到跟前就绕过去了,走到跟前就绕过去了,就没行。人家老法师一声也没吱,就低个头,也没说去瞅着那个行堂的,拿眼睛瞪他:你怎么还不过来给我行堂?或是用手招呼,或是不高兴起来。都没有,就是低着头,默默地、静静在那坐着。

这个过斋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再过一会恐怕就要结斋了,有可能这顿饭就吃不上了。但老法师坐那稳稳当当的,一动没动。这个情景正好被我看到,就赶紧告诉行堂的,我说:“你赶紧过去打。”这个老法师这才吃上饭。

像这种情况,当时我想:我要是遇到这种情况,能不能像老法师一样如如不动。有的就拿眼神去招呼人家,或是做手势,或是拿眼睛瞪人家,或是生怕这顿饭吃不着,那都不行的。都应该很好地、老老实实地不动,在那等着,做好这顿饭吃不着的准备。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个行堂和过斋都当成乞食的过程,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做到平等。

今天的时间过了,本来想讲三四个问题,一个问题就讲了这么长时间,还有一些细节没太详细讲,因为这个饮食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我再给大家说一点,在以前的行脚过程中,有一回乞到一个新的地瓜。乞到这个地瓜是怎么个原因呢?有一个女居士,就是一个施主吧,看到我们从山上下来,在那休息。她就问我们:“你们来做什么?”我说:“我们从五台山过来,走到这准备乞点食物。”她说:“这么地吧,我回家去给你们蒸点地瓜,过一会给你们送来。”

后来她也没送过来,我们的乞食时间也到了,就次第去乞,正好乞到她们家。她一看我们过来,她说:“正好,我这也熟了。”马上就把那地瓜,就给我们拣了那么些,拣了这么一抱。那时候她是很高兴的,还要给一些酱油拌的凉粉,我还记得清楚。那时候有了地瓜,凉粉就不敢要了,说:“凉粉就不要了,你给这些地瓜就行了。”只要能吃饱肚子,那就很好了。后来又乞了一点食物,就到那小树林里去过斋。

过斋的时候,过来一个农村的就像小傻子似的,他也坐到跟前。我们刚拿地瓜吃的时候,他伸手要。那时候是我分配食物,因为我那个徒弟性空,他不能分配食物,因为他分配食物的时候会把好的给我。另外,他个大,吃得也多,我分配食物,可以考虑得比较周到一点,可以多给他一点,我少一点。这样的话,我俩都能吃得很好。

这回增加一个人,我们俩刚把食物分开,他也伸手要,后来就给他了。刚开始吃的是新的,他要了几块。那里还有旧地瓜,等拿旧地瓜给他的时候,他就不要了。我们都吃旧地瓜,他不行,他不吃。后来他一看吃旧地瓜,就走了。

通过这件事我们知道,那个布施机会不是老有的,所以你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不能给别人旧的,你应该自己吃旧的,给别人好的,就算平均分配也不行,咱们三个人都吃旧的,那也不行。你得吃旧的,给他们好的,这才行呢。你得做到这点,要不你就不是真布施。我以为这么样平均,我吃旧的,你们都吃旧的,这样平等。他就不吃,就走了。

就是说,我们还没有真正的慈悲心,在布施上还有不平等。什么叫不平等?就是你不能把好的舍给别人,这就叫不平等。只有你把好的舍给别人,自己留坏的,这叫平等。并不是说这个东西咱们一人一半,那叫平等。那不叫平等。想达到平等,就是要布施,永远无我,舍去自己的一切,没有贪心,你这才叫平等。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维那:顶礼法师三拜!

师父:礼佛一拜!

大众:阿弥陀佛!

 


{返回 妙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三 过斋亦修行
下一篇: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一 菩提三心
 本溪茅蓬出关开示
 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七 发心出家要真实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一 菩提三心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
 参禅中的境界问题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六章 忍恶无嗔
 打香板为开悟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世界未来大战之救济[栏目:太虚法师]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栏目:所依经典·密]
 主角与配角[栏目:生命的密码·迷悟之间]
 身念处[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礼敬(明法比丘)[栏目:佛门礼仪常识]
 念佛圣号 真的能够治好病[栏目:感应事迹[网络搜集]]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栏目:流浪者群歌]
 我母亲已经七十岁了...思维方式一直不是特别好...劝导她...是不是都是一种徒劳呢?[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栏目:贾题韬居士]
 在家设佛堂一定要把佛像开光吗?[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