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现象与因缘生灭
华严部中级班 释芥尘
《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谓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一”指本体上的,也可以指数量上的。万法的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的本体是一非二。如果我们了知其一,即可了知其二,乃至无量,从中并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和法益。
记得夏季的一天里,我突然发现院子里的冬青树上长出了许多绿油油的毛毛虫。无情的树叶长出有生命的虫子,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毛毛虫的颜色与树叶一致,身纹也跟树叶一般,树叶成了毛毛虫的“母体”。有人说树叶不是主体,而“空气”是主因,因为空气中含识故;又说在古体的“气”字结构中,“米”字是其组成部分,即“气”字,而“米”这种有机物质,它能长出虫子来。
暂且不去讨论这种说法是否符合佛法的正义。在奇妙的自然生态中,经常发生一些奇妙的生态现象;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给予我们广阔的思维余地,让我们细心地去发现身边的每一个小生命生起的奇迹!一条蚯蚓一截两段时,竟能借此因缘受识,而变成多条生命;又如“冬虫夏草”,冬天是有生命的虫子,而一到夏天,它却是无情的草!这似乎出于一般人对于生命生灭的常识观念。然而,如果我们依着佛法的正见去深入思维观察,那么我们会发现,它们其实并没有离开佛说的因缘生法的正义。
世间人喜欢追究生命终极的第一因。比如问:“毛毛虫是怎么生起的?”答曰:“因缘和合而生。”又问:“哪些因缘?”答曰:“地、水、火、风、空、识(业识)其中的元素。”又问:“地、水、火、风、空、识从哪儿来的?”答曰:“从X1(故且用X1代之)而来。”又问:“X1从何而来?”答曰:“从X2而来。” ……如此推演以至无穷。但我们不难看出,这无疑是一场无尽的数字游戏罢了!因为它没有一个最后的生起的第一因!原来它的体性是空的!
以此论证方法同样可以用来论证其它事物,诸如“世界”、“众生”等,它们的体性本空的事实。试问:“世界因何而住?”答:“因众生而住。”问:“众生因何而住?”答:“因业力而住。”问:“业力因何而住?”答:“因心而住。”问:“心因何而住?”答:“因Y1而住。”……其结果与上例一般无二。(因世人对“心本无住”并不满足,故用Y1代之。)
属于现象范畴的语言文字和思维意识虽不能亲证非理论的本体,就好像眼睛的光芒看不见眼睛本身一样。但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体性空的内涵,让我们生起决定的胜解。此种推演方法类似于佛法经论中的“剥芭蕉”的举喻论证法。一层一层的剥开芭蕉叶,剥到最后一无所有!因为芭蕉的心是空的。所以万事万物无非因缘生法,幻生幻灭,没有一个实在的永恒的所依。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她无穷的的魅力。在佛法看来,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蚁无一不是话头和禅机。行至千里之外而上下求索诚然可贵,但安于现前、善用其心同样能生起种种功德。虽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功不唐捐,但最终还是回到最初善知识文殊菩萨身边,从因起行。至于说善财童子虽遍参善知识,然行程万里而未离方寸,这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思维参究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