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与祖师同行 贰 粥饭有禅机 向外追寻的习气
 
{返回 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89

向外追寻的习气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就是这样,总是不断地向外寻求,这是因为我们的无明业识使然。比如,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就总想着告诉别人,总是不能默默地放在一边。再如,我们久处某种场合,总想换个环境,总是不能安心处世。甚至,我们呆在某个处所时间稍长,就想出去透透气,总想有所变化,即使变化到一个环境还差些的地方也愿意。

我们总是希望有所变化,有所动作。比如,把我们从一个40摄氏度的空间里面,换到35摄氏度的空间里面,我们会感觉好“幸福”,这个“幸福”远远超过整天呆在25摄氏度的空间里面的程度。空间没有变化,是我们的心在变,这就是我们无明之心,一个习惯于追逐外界环境的心。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没有持戒。我们要是有智慧,就不会向外界寻求,就会对外界的一切现象了了分明。我们没有定力,就会总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说出去。如果知道的是“是非之事”,那就成了传递“是非”之人。我们没有守好戒,就会把“想做、想说、所想”去兑现。如果这些“想做、想说、所想”是“是非之事”,那就成了破戒之人。

修行就是要我们反过来,把自己这颗不安分的心管理起来,让它能够真实地知道什么是好环境,什么是坏环境,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所以,自己常常与人说在寺院生活中,最基本的持戒就是,不让你说,你就不说;不让你做,你就不做;不让你想,你就不想。

这样你就在表面上有定力了,能够做到不把自己心里的所想放在心上;就能不随便说想说的话;就能不随便做想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变成习惯,定力从表面慢慢成为内在。从而智慧由此升起,慢慢能够对外界的一切现象了了分明,再不会去追逐外界的虚幻。

在祖师的公案里面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定山和夹山的“生死中有佛则不迷生死。”与“生死中无佛则无生死。”的公案,夹山自己说:“当时失去一只眼”就是因为执著于向外追寻。再比如法眼宗的祖师,文益祖师*被地藏禅师问:“行脚人,放块石头在心里面做什么?”这些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附录

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云:生死中无佛则无生死。夹山云:生死中有佛则不迷生死。互相不肯,同上大梅,相见了具说前事。夹山问:未审那个亲那个疏?梅云:一亲一疏。山又问:那个亲?梅云:且去明日来。夹山至来日又问:未审那个亲?梅云:亲者不问,问者不亲。夹山住后云:我当时在大梅失却一只眼。师云:夹山毕竟不知换得一只眼,大梅老汉当时闻举,若以棒一时打出,岂止划断两人葛藤,亦乃为天下宗匠。

……讳文益,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郧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复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觉师目为我门之游夏也。师以玄机一发杂务俱捐,振锡南迈,抵福州参长庆,不大发明,后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炉次,地藏问:“此行何之?”师云:“行脚去。”地藏云:“作么生是行脚事?”师云:“不知。”地藏云:“不知最亲切。”又同三人举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处,地藏云:“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已,是同是别?”师云:“别。”地藏竖起两指,师云:“同。”地藏又竖起两指,便起去。雪霁辞去,地藏门送之。问云:“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云:“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云:“在心内。”地藏云:“行脚人,著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地藏语之云:“佛法不恁么。”师云:“某甲词穷理绝也。”地藏云:“若论佛法,一切见成。”师于言下大悟。


{返回 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与祖师同行 贰 粥饭有禅机 宝寿生姜辣万年
下一篇:与祖师同行 贰 粥饭有禅机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停下来贼与抓贼
 与祖师同行 壹 信者皆相应 罗刹菩萨不隔线
 看不懂发的文章(代跋)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把玩禅诗又一人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山深因少客来游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与祖师同行 捌 大地无寸尘 “觉的能力”需修行
 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 十地顿超无难事
 与祖师同行 壹 信者皆相应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祖庭中轴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六六 海商本生谭[栏目:第十二篇]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六)[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请法师开示科技与佛教的关系。[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唯识宗、禅宗对“境界”理论的构建作用(柳倩月)[栏目:唯识学研究]
 念佛如何才能往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诚感父骨[栏目:心灵对话]
 The Eye of Discernment - From Basic Themes[栏目:Ajahn Lee Dhammadharo]
 与生命相约 从当下发现生命[栏目:一行禅师]
 纯粹的异性友谊,是否是我们的妄想?[栏目:如实生活如是禅]
 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如何引导他们落实《弟子规》的教诲?[栏目:蔡礼旭老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