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二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大心材譬喻经》一
玛欣德尊者2008.04.18讲于江西佛学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从今天晚上开始,我们将在这一期的禅修营一起来学习一部经,这部经典的巴利语叫《大心材譬喻经》(Mahasaropama Sutta)。Maha的意思是大,但是在这里,并不是大小的大,只是为了方便区别。因为在三藏里有两部经,都叫心材譬喻经,因此古代那些经典的传诵者们,就把其中一部经叫做大,一部经称为小。心材sara的意思就是在一棵树的中心,很坚硬的部分,可以拿来做一些工具,甚至可能拿来做栋梁的树心的部分,比较坚实、坚硬的部分,upama是譬喻,比喻。
这部经是收录在《中部》(Majjhima nikàya)的第二十九经。这部经是在佛陀成佛后第三十七年,也就是佛陀晚年72岁的时候所开示的一部经,为什么我们可以那么肯定的说这是佛陀在那个时候所开示的经呢?
我们从这部经的序文里就可以知道,经文一开始是这么样说的:「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鹫峰山,迭瓦达答刚离开不久」。
这里讲到的就是佛陀当时住在王舍城,王舍城是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周围有五座山,其中有一座山叫鹫峰山,当时佛陀是住在这里。迭瓦达答Devadatta是巴利语的发音,古代翻译成提婆达多或者提婆达都,或者翻译成条达。Deva的意思是天,天神,datta是赋予或者赐予,授予,所以古代翻译成天授,或者说他的意思是天神送给的,上天所赐予的意思。迭瓦达答本人是出生在释迦族,他是佛陀的堂弟,同时他也是佛陀出家前的妃子耶输陀罗的弟弟,因此他也是佛陀的小舅子,他的姻弟。迭瓦达答在很早就已经出家了,是佛陀在成道之后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和阿难尊者一起出家的。迭瓦达答出家之后很精进很用功,他修行了很多年,同时在佛法与三藏方面也学得非常好。后来呢,就随着佛陀到各地弘法,在佛陀老年的时候,迭瓦达答开始变节。他的变节是由于那个时候他对名闻利养的贪求,也想要统治僧团而开始变心的。
有一次,迭瓦达答就坐在那里,那个时候他已经学到了神通,虽然他很精进地修行,在三藏方面也学得非常好,但他没有证得任何的圣道圣果,也就是说,他还是个凡夫。当他学到了神通之后,就升起了想要名闻利养的心。那时他就想,我应当如何才能够得到名闻利养呢?如何才能得到人们的恭敬和名声呢?他就想:哦,这个时候,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ajaatasattu),他现在还年轻,还年幼,但他的前途是很好的,因为他将会继承王位,最后将会统治这个国家,所以且让我去那里博得他的信心。
于是迭瓦达答拿了衣跟钵之后,就变成一个青年人,然后用蛇缠住腰,从自己的住处隐没,出现在阿阇世王(ajaatasattu)的面前。阿阇世王是古代的翻译,它的巴利文叫ajaatasattu。ajaata翻译成没有出生的,sattu是敌人,怨敌,因此也可以翻译成未生怨。当王子看到了这个腰缠着蛇的青年人,他感到非常害怕,颤抖。迭瓦达答看到未生怨王子很害怕,于是他就说:“王子难道你不认识我了吗?”未生怨王子他说:“那你是谁呢?我真的很害怕。”于是迭瓦达答说:“我是迭瓦达答。”“哦,圣者。”未生怨王子说道:“迭瓦达答圣者,请你现出你的本形吧。”于是迭瓦达答就隐去了他变成的腰缠蛇的童子像,现出本形。这时未生怨王子由于见到了迭瓦达答的神通变化,于是对他生起了信心,然后每天都用五百辆车装满食物、供品去供养迭瓦达答。
那个时候迭瓦达答因为得到了供养,他的心就进一步产生了恶念,他想现在我有了名利了,有了供养了,且让我统治僧团。当他生起这种心的时候,他的神通就消失了。当迭瓦达答生起了想要统治僧团的这种恶念之后,有一次在佛陀说法的时候,大众都围绕在佛陀的周围,那个时候国王也在场,迭瓦达答就从座位起来,偏袒右肩,合掌向世尊说:“尊者,世尊已经年迈了,年事已高了。在这个时候,您应当休息。您应当安住于现法乐住,应当致力于现法乐住。请您把僧团的领导权交给我吧,我将要统领比库僧团。”世尊说:“够了,迭瓦达答,你不要乐于想要统领僧团。”迭瓦达答第一次想要统领僧团,佛陀第一次阻止他。然后迭瓦达答第三次又提出他的要求,世尊这个时候就说:“即使是沙利补答Sàriputta、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我都不会把僧团交给他。我怎么会把比库僧团交给象你这样,如同像口水一样(像痰一样)要丢弃的人。”迭瓦达答听到了世尊当众,在国王的面前、在大众面前说他像是应该丢弃的口水一样的人,而且又当众赞叹Sàriputta、Mahàmoggallàna,于是他就怀着嗔恨、怨恨、不满,礼敬了世尊之后离开了。
当他离开后,就到了未生怨王子那里,跟未生怨王子说:“古代的人寿命很长,但现代的人寿命短,王子啊,你有可能仍然是以王子身就死去了。你应该杀害你的父王,自立为王;而我将杀害世尊,然后自立为佛陀。”因为王子对迭瓦达答有信心。他想,圣者迭瓦达答有大神通,大威力,他应当很清楚我。于是王子就在中午的时候,带了把匕首藏在腿上,偷偷潜到内宫想刺杀他的父王(频婆娑罗王Bimbisàra)。后来被宫中的侍卫发现了,就逮捕了未生怨王子,这件事就暴露出来。结果频婆娑罗王不但没有处罚王子,还把王位让给了王子。于是未生怨王子就登基了,做了摩揭陀国的国王。
当未生怨王子做了国王之后,迭瓦达答就来到新国王的面前,说:“王子,现在你做了国王,你应当实现你的诺言”。也就是说,帮迭瓦达答去杀害世尊。当时未生怨王他就吩咐他的手下说:“迭瓦达答圣者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做。”当时迭瓦达答就跟一个杀手说:“你现在呢,就去那个地方,沙门苟答马(也就是佛陀)就住在那里,你去那里,把佛陀杀了,然后再从另外一条路回来。”当这个人领了命令,然后拿着刀、箭、盾离开了以后,就前往世尊住的地方。这个人离开后,迭瓦达答又指使另外两个人,他说:“你们去那条路,等这个人从那条路经过的时候,在那条路上把他杀掉。”那两个人走了之后,迭瓦达答又派四个人,他说:“你们在那里埋伏,当你们见到那两个人过来的时候,你们把那两个人杀掉。”这样派出了四个之后,又派了另外八个人,再派另外十六个人去杀那八个人,就这样把之前的那些人杀掉。当第一个杀手拿着刀、剑、盾牌,背着弓箭来到佛陀住的地方,他见到佛陀感到很害怕,浑身颤抖、全身变得很僵硬,不能够动弹。佛陀见到他说:“过来吧,你不要害怕。”听了佛陀这样说之后,那个杀手“卜嗵”一下跪下,礼敬佛陀的双足,他说:“世尊啊!我现在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我受人指使,想要取你的性命。但是我现在已经知道错了,请世尊能够原谅我,接受我的忏悔。”佛陀这个时候对他说:“确实如此,你已经做了很大的错事,你想要取我的性命。但是因为你已经知道错了,你已经很诚心的忏悔。因为你已如实的忏悔,所以你将在圣者之法、律中得到增长。”这个时候,佛陀就跟他说法,当他听法之后,他就证得了法眼净,也就是已经证得了入流、初果。于是他就礼敬世尊。世尊对他说:“你现在不要往那条路走,你应当从这条路回去。”因为佛陀也知道那边有埋伏。
话说那两个人一直在等着,见还没来,便前往去看个究竟,结果他们也来到了佛陀所在的地方,然后佛陀又跟他们说法,说法之后他们两位又证果了,然后他们又成为了佛陀的弟子。于是佛陀又跟他们说,你们不要从那条路走,你们从这条路走。接着那四个人在等着,也是这样。然后那八个人、十六个人也是如此。结果迭瓦达答派出的那几拨人,没有一个取了佛陀的性命,反而都成为了佛陀的弟子。
当第一个杀手回去到了迭瓦达答面前,对他说:“我不可能杀死佛陀。”迭瓦达答说:“够了!不用你去杀,我要亲自动手。”于是他就爬到了王舍城的鹫峰山(有时候也翻译成灵鹫山)。当佛陀在一个峡谷下边经行的时候,迭瓦达答爬到山顶找了一块大石头,他就算准佛陀正好经过下边的时候,他就把石头推下去,因为这块大石头很大,他就想必定能够把沙门苟答马压死。而当世尊经行的时候,他就把这块大石头往下边一推,这块大石头就轰轰隆隆往下滚,结果大石头被两块凸出来的岩石卡住了,但是石头的碎片仍然滚下去,把佛陀的脚给刺破了,结果佛陀的脚就流血,血流不止。这时佛陀抬头望着在山顶的迭瓦达答说:“你这个迷途的人,你已经心怀恶意、心怀杀意出佛身的血(恶心出佛身血)。”佛陀就忍痛,当时有个叫耆婆的大夫,把佛陀的脚包扎,治好了。正是因为迭瓦达答想要杀害佛陀,这就是在佛教史上有名的出佛身血。也是只有迭瓦达答一个人干了这样的事情。
既然两次杀佛陀都不成功,于是迭瓦达答又想出了第三个计划。他在王舍城那里收买了一个驯象师,驯象师有一头非常凶猛的大象,这头大象的名字叫做Nalagiri。这头大象的性格非常凶猛,而且喜欢杀人。当时迭瓦达答就来到象师的面前,他说:“我跟现在的国王未生怨非常熟,我可以有权力让那些卑下的人提升地位,同时也可以给他们薪水,明天沙门苟答马将经过这条路,那时你就放出大象,踩死这个沙门。”象师就说:“尊命,圣者迭瓦达答。”第二天,佛陀拿着钵,穿了衣,进入王舍城,准备托钵。这时候,大家都知道迭瓦达答图谋不轨,想杀害佛陀,他们就劝佛陀不要去。佛陀就说:“你们不要担心,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有的,如来会因为别人的暴力而入般涅槃。如来般涅槃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暴力而使然。”也就是说佛陀不会因为被人杀害而死。佛陀就继续托钵,结果远处的大象冲过来,当时很多人就劝佛陀说:“世尊你快回去吧!那头大象已经冲过来啦!”佛陀说:“够了,你们不要害怕!没有任何人可以用暴力使如来入般涅槃,如来般涅槃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暴力而使然。”那当这头狂象Nalagiri翘起了鼻子,张开两只耳朵,竖起尾巴,就往佛陀这个方向冲,眼看就快要冲到佛陀面前的时候,这个时候佛陀就用慈心遍满,散播慈爱,那当这头Nalagiri象冲到佛陀面前,它就跪下了。它的鼻子耷拉下来,然后用鼻子去吸佛陀足下的尘土,把佛陀足下的尘土洒到自己的头上,于是佛陀就伸手去摸这个大象的头部,大象就这样被驯服了。然后大象就慢慢地后退、后退,一直后退到见不到佛陀为止。因为迭瓦达答屡次想要刺杀佛陀不成功,这个时候王舍城的那些人都已经知道了,于是纷纷都批评迭瓦达答,迭瓦达答从此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民心,人们都不相信他,而且他的供养、利养从此也丧失了。当迭瓦达答丧失了供养之后,就经常成群结队地跟他的同伙到处去向人家要饭,而且向人说我要这个、我要那个,于是佛陀就制定出了不许结众食的这条学处。
当迭瓦达答三次想要杀害佛陀未遂之后,他又心生一计,就对他的三个死党Kokaliko(果嘎勒嘎)说,让我们一起来分裂僧团,破和合僧跟破*轮僧。当时一个人就说:“唉呀,朋友啊!这个沙门苟答马有大神通和大威力,我们怎么有可能去分裂他的僧团呢?”迭瓦达答说:“哎呀,朋友啊!世尊不是经常赞叹少欲知足,赞叹苦行、赞叹减损、赞叹精进吗?既然他这样赞叹,那么我们就一起到沙门苟答马面前,我们请求他同意五法,是哪五法呢?第一作为一位比库,尽形寿应当住在森林里面,不能够住在村庄,住在村庄的人就犯罪;尽形寿应当托钵乞食,凡是接受施主的邀请时,就犯其罪;尽形寿应当穿粪扫衣,凡是接受施主供养衣的就犯其罪;尽形寿应当住在树下,凡是住在屋子里面,有盖的屋子里面就犯其罪;尽形寿不应当吃鱼和肉,凡是吃鱼和肉的人就犯罪。这个时候沙门苟答马肯定不会同意这五点,我们不就可以抓他把柄,分裂僧团了吗?”于是他那几个死党就同意了,他们就一起来到世尊面前。那个时候,迭瓦达答礼敬世尊,就跟世尊说:“尊者啊!世尊您向来都赞叹少欲知足,赞叹苦行、减损和精进,现在请世尊同意例行五法。是哪五法呢?就是一位比库应该终生住在森林里面,凡是住在村庄里就犯罪;应当终生托钵,凡是接受施主的供养的,就犯其罪;应当终生穿粪扫衣,凡是穿施主供养衣的就犯其罪;应当终生都住在树下,凡是住在屋子里,有盖的屋子就犯其罪;应当终生不能够吃鱼和肉,凡是吃鱼和肉者就犯其罪。请世尊允许这五法。”当时,世尊就回答说:“够了!迭瓦达答,不要这样认为。那些比库想要住在森林的,可以住在森林;想要住在村庄的,可以住在村庄;想要托钵乞食的,可以托钵乞食,要接受施主供养的可以接受施主供养;想要穿粪扫衣的,可以穿粪扫衣;想要接受施主供养之衣的,也可以接受;我允许在八个月当中可以住在树下,但是在雨季的三个月里面应当住在屋子里,因为过雨安居的时候,不能够住在露地或者树下。我允许三种清净的鱼和肉。当时迭瓦达答听到后,就想现在世尊不允许这五法,感到很满意、很高兴。于是礼敬了佛陀之后,就退后出去了。当迭瓦达答出去之后,就开始在王舍城里向大众宣布,他说:“现在沙门苟答马他们已经陷于奢侈、迷醉,但是我们是少欲知足、我们是修苦行,我们是减损和精进,我们受持这五法。我向世尊请求要求他例行这五法,允许这五法,但是世尊不同意,但是现在我们力行这五法,我们终生遵行这五法。这五法有帮助于少欲知足,有帮助于损减烦恼,有利于帮助精进。”当时,他就在那里散播这样的消息。那王舍城里有一些没有信心的、没有智慧的愚人就说:“哦!是啊!沙门苟答马确实生活很奢华、奢侈,而这些沙门释子的生活真的是很刻苦、很精进、少欲知足。”于是就在诵戒日,迭瓦达答就在僧众当中宣布这五法,并且跟大众说,如果谁愿意遵守这五法,那么你们就拿筹(就是拿竹签),于是就有五百位从韦沙离城Vesàlã来的(瓦其子)的比库,他们因为都是属于刚出家不久,还不了解法跟律,于是他们就拿了这些筹、竹签。当迭瓦达答得到了这些随从、这些刚出家不久的比库之后,就带他们到了咖喇象头山,另立山头。他也对阿难尊者说:“从此以后,我要自己诵戒,自己做羯摩。”这样他就成功地把僧团分裂了。当迭瓦达答离开之后,佛陀就在这个时候说了这部经。因此这部经的背景就是佛陀针对迭瓦达答恶心出佛身血、以及破和合僧,分裂僧团而说。
「诸比库,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这里讲到的良家之子 (kulaputto),有时也翻译成善人之子,kula的意思就是有一定身份、或一定地位的叫良家,在这里特别是针对迭瓦达答而言。因为迭瓦达答确实是出生在释迦族,他是属于释迦子,而且他的确是很纯粹的,纯种无杂的大选君后裔、甘蔗王的世家,这也是我们佛陀的祖先。按出身来说迭瓦达答是天生的良家之子。出身在高贵的家庭,很有地位的家庭。他的种族往上七代都是很纯粹的。释迦族有个特点,不和其他外族人,特别是下等人通婚。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菩萨悉达多太子的妃子就是他的表妹。
在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他确实感受到生死逼迫的时候,感受到生命中种种的苦之后,就认为生死是苦多而乐少的,受到种种苦的逼迫,为苦所征服,但是确实有能够断尽,能够结束整个苦的过程方法。那他这样想了之后呢,
「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感到满意,认为实现目标。他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我有利养、恭敬、声誉,但其他那些比库鲜为人知、没威势。’他沉迷、陶醉于该利养、恭敬、声誉,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样之苦。」
在这里的利养是指生活用品、四事供养,也就是衣服、饮食、住所、医药和其他的生活用品这样的供养。他拥有这样的供养叫做利养,恭敬是指有很多人尊重他、尊敬他;声誉是指他有好的名声,好的名闻,他很出名、很有名望。当他得到了这些之后,他就认为已经实现了目标,出家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且他迷醉于这种利养、恭敬和声誉,看不起他人,认为其他人都鲜为人知,就是没有人知道,这里没有人知道就是即使去到别人面前,两个人面对面,都不认识。少影响力,就是没有随从,在前前后后都没有人跟随他。于是他就迷醉、陶醉于这些利养、恭敬和声誉,同时因为陶醉了,就陷于放逸、停滞不前。由于放逸他不会再进一步去修行,于是所有的苦,仍然不能够灭除,仍然给这些苦所煎熬。
「诸比库,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略过表皮,只砍了枝叶,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
这里讲到的心材、肤材、树皮、表皮、枝叶是指一棵树由里到外的,树的里面最坚硬的部位称为心材,树的外面那个比较松、没有那么坚硬的部位,叫做肤材,或者叫边材,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外廓木。树皮是树外面我们可以看到的表皮,还有枝叶,就好象一个人想要找心材,结果他只是砍了一些树枝和树叶,以为这个就是心材,拿了离开。
「那时有个具眼之人看见之后这样说:‘这善人确实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肤材,不知道树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叶,因此这个善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略过表皮,只砍了枝叶,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
在这里讲到必须用到心材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说制作车的轴承,当然这不是现在的汽车用的,是说的古代,佛陀在世的时候,心材用来制作车的轴承和车轮。制造轭、制造犁、锄头、篱笆等等这些工具、这些农具等等。
「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止就好。’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感到满意,认为实现目标。他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我有利养、恭敬、声誉,但其他那些比库鲜为人知、没威势。’他沉迷、陶醉于该利养、恭敬、声誉,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样之苦。」
非家者即是指出家人。这句就是说有许多人本来出家的动机是很好的,出家的目的是为断除苦、是为了灭苦。他们想要在佛陀的教法里面切切实实地修行、切切实实地依教奉行,然而由于他的修行,结果自自然然有人供养他、恭敬他,或者说由于他的修行、他的名望,结果就越来越出名,然后一个出家人就对自己所得到供养、自己受人恭敬及自己得到的这些声誉感到满意,就认为这样就满足了。正因如此,所以佛陀说:
「诸比库,这比库称为取得梵行的枝叶,并以此为达成目的者。」
取得梵行的枝叶,这里的枝叶是指四资具,也就是说一个人得到很多供养、得到了很多人的恭敬,但是这个其实是出家生活的枝叶而已,是微不足道的。唯有圣道与圣果才是佛教梵行的心材。
当他得到了利养、恭敬、名誉之后,他认为到此为止就已经足够了,认为已经得到了心材,认为目标已经达成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就没有继续修行。对于利养、恭敬、名誉,对于出家人是很有害的,佛陀在《相应部·因缘相应》里面提到有一部经,这部经叫做《屎壳郎经》,大家知道屎壳郎吗?就是专门在粪便里爬来爬去的甲虫啊!叫做屎壳郎,知道吗?佛陀就提到了这部经,佛陀说:“对于一位想要住于解缚安穏,但是还没有达成目标的比库来说,这句话就是说,对于一个真正想要断尽一切烦恼,但还没有达到目标的出家人来说,利养、恭敬跟声誉是很可怕的。他可以使一个人在修行当中退堕。就好象一只屎壳郎一样,他会爬上粪堆,因为屎壳郎经常吃粪便,满肚子都是粪便,满肚子都是屎,而且它在屎堆里面钻来钻去。讲到一个屎壳郎,它就爬到粪堆上面,然后就对其它的屎壳郎说:“我吃粪便,我满肚子都是粪便,你看我的脚底下也是一大堆的粪便。”它这样说。同样的,现在也是有一些比库,他们乐着于利养、乐着于恭敬、乐着于名誉,他们因为自己拥有了利养、恭敬、名誉,看不起其他的那些良善的修行者、良善的比库,他们说我有利养、我得到恭敬、我有名誉,你们没有利养、没有人恭敬、没有名誉,这样的出家人,这样的比库就好象这一只屎壳郎那样。正是因为如此,诸比库,你们对于想要达到解缚安稳,还没有达成目标的人来说,对于利养、恭敬、名誉一定要很谨慎,你们应当要这样思维,要这样省思,我应当要放弃利养、恭敬、名誉,因为这些东西对修行人是很有害的。如果一个修行人会乐著这样的东西,乐著这样的名闻利养,他很难再进一步去修行,因为他的心会染着,这些是属于梵行的污垢,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很可怕的,不应当乐著于这些东西。在《中部》里面还有另外一经《大空经》,经文里也讲到了一个导师的堕落,一个修行者、一个梵行者的堕落、一个做弟子的堕落,也是讲到了一个出家人本来他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出离生死,是为了解脱烦恼,然后他就在林野,在空闲处、在森林里面修行,由于他修行很精进,所以很多人知道他,于是就去供养他、去亲近他、去恭敬他,他的名声从此到处流传。由于比库、比库尼四众弟子去亲近他了,于是他开始乐著于这些利养、供养,乐著于名声、乐著于恭敬了,这样他就会从梵行中退堕。不论是做为一代宗师、一代导师,他也可能会因为这样而退堕。
一个导师的弟子,也可能这样,在他得到了利养、恭敬、声誉,而退堕,作为一个梵行者,也都会因为得到了利养、恭敬、声誉,而退堕。所以一个真正想要达到解缚安穏,想要致力于断除生死、解脱烦恼、了生死的人,不应当半途而废,没有达到目的,不要给这些东西绊倒。对于修行来说呢,获得利养、恭敬、声誉,这些是自然而然的,这些是修行的附产品,如果一旦粘着了,就会有问题,这些东西甚至我们应当把它当成是利刀,把它当成是一种污垢,一种障碍。对于一个出家者来说,他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所得到的这些供养呢。
对衣服,对袈裟,在使用之前,他应该如理的省思,只是为了避免冷、热、风吹、日晒、爬虫、只是为了遮羞;当我们得到了一些饮食,不是象小孩子一样去嬉戏,也不是为了象一些角斗士一样为了强壮,也不是为了象一些妓女啊,歌女啊,舞女啊,为了身体娇美而去吃,也不是为了象宫女一样为了庄严、身材的好看,为了肤色鲜艳而去吃,只是为了停止因饥饿而带来的伤害,为了支助我们有体力继续去修行,过梵行的生活。这样省思,我们通过吃适量的饮食,可以消除因饥饿而带来的苦受,同时也不会因暴饮暴食而产生过饱的苦受,由于适量的饮食将使自己的生命能够维持下去,由于自己所吃的这些食物,是由于用正当的生活方式而得来的,同时也是适量的去吃,所以没有过失,由于没有过失受用这些食物,所以可以得到安乐,安住下去,我们应当这样的省思;对于住所也是这样,只是为了避免风吹、日晒、寒冷、热,为了避免爬虫等等的干扰,只是为了避免气候突变带来的危险,以及有个地方使我们可以独住、安住;对于我们为了治病的目的所使用的医药,也是这样,只是为了消除已经生起的痛苦和感受,以及为了尽量避免生起的那些苦受,只是这样而已,我们应当如理的省思,自己所使用的任何东西,这样才不会有过失。至于别人的恭敬、别人的供养,我们更要掂量自己的德行怎么样、持戒怎么样,如果自己持戒清净,那么别人恭敬、别人供养能够得到他的利益。自己没有戒行、没有德行,就正如佛陀在《火堆譬喻经》里面讲到的,对出家人有很大的伤害、有很大的过患。因此对于一个想要灭苦、想要寻求解脱、想要寻求彻底的清净、彻底安稳的禅修者来说呢,不要半途而废,不要迷著于名闻利养。名闻利养可以说是毒蛇,一旦一个人被毒蛇咬了,他的梵行是不是就结束了?陷于迷醉,陷于放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在这里就讲到了,假如一个人只是满足于名闻利养的话,对梵行人来说他只是得到了一些枝叶,这些枝叶对梵行者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好,今天晚上我们讲《大心材譬喻经》关于名闻利养部分,就到这里为止,在后天晚上将继续讲关于持戒那部分。好,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