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智慧烦恼断
生活中的烦恼很多,各种各样的烦恼障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烦恼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常常说,有智慧就没有烦恼。佛教所教导我们的就是如何断除烦恼,如何转化烦恼乃至开发我们的智慧。因为智慧这个如意宝珠是我们人人都本自具足的。
佛教中把烦恼归纳为“八风”*,所谓“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风基本上把所有的烦恼都包括在内了。大家可能会难以理解,要说“讥、毁、衰、苦”,这四个是烦恼好理解,怎么把“称、誉、利、乐”也说成是烦恼了呢?这个问题我们慢慢地来解释。
在以前的日记中曾经讲过“冤亲债主”,当时也很难给大家解释。因为,大家很容易明白,冤家是债主,而很难明白亲家也是债主,这都是二元对立的问题。我们遇到冤家都知道“冤家路窄”要避开,而不知道“亲家路窄”也要避开,故常被爱缠,缠得死死的。
大家都知道如何去面对冤家,知道要无悔、无怨地面对冤家;而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亲家,这个时候就忘记了也要用无悔、无怨去面对自己的亲家。结果纷纷在亲家面前缴械投降,在爱缠的旋涡里沉溺而亡。即使是学佛的人,也常常避免不了。所以,亲家也路窄这回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往往是没有地位的。
八风也是一样,都是一对一对的。一般人都只知道“讥、毁、衰、苦”是烦恼,而不知道“称、誉、利、乐”也是烦恼。知道被“讥”是烦恼、知道被“毁”是烦恼、知道有“衰”是烦恼、知道有“苦”是烦恼;而把“利”看成是好的、把“乐”看成是好的、把“称”看成是好的、把“誉”看成是好的。
“讥、毁、衰、苦”大家一看就想避开,想着如何去断除或者转化。知道要用无悔、无怨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或者说承担这些由自己以前的过失而产生的后果。而看到“称、誉、利、乐”就不同了,不但不知这也和“讥、毁、衰、苦”一样,要去处理、转化,反而想牢牢地抓住,牢牢地当作宝贝抱住。我们正是因为无止限地追求这些宝贝,所以引发无尽的烦恼。而且不但自己把这个宝贝拿来享受,还分给大家,结果一起陷进烦恼的深渊。
我们看看八风中的“称、誉、利、乐”是如何引发烦恼的:
“称、誉、利、乐”可以说大家都喜欢,每个人都想得到。所以,你要那个好的,别人也同样盯着那个地方,结果就发生矛盾了,觉得分配不公,觉得表扬不公,觉得赞誉不公,我吃亏了。处处都把我放在前面,什么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根本就不考虑他人,这就是烦恼产生的根本所在。
我们学佛的人,经年禅修之后,应该说心地比较清静。但是在八风面前,很多人照样透不过这一关。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跟“我”的利益有关,跟“我”的面子有关,或者说跟“我”的寺院有关,跟“我”的师父有关,跟“我”的信仰有关,跟“我”的……有关。
“我”,因为有“我”在,烦恼的根本就在这个地方,他不会把“我”当成处理品。把“我”当成处理品,就是把“我”破掉了,如果把“我”处理掉了,就能证圣果了。或者说跟法有关,认为有一个真理非坚持不可,事物的发展一定要按照某种模式,离开了这种模式就无法接受。
所以,烦恼不断,或者因为“我”,或者可以不要“我”,但是要坚持某种规律或者自认为的真理。我们就是放不下这些。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佛弟子还是俗人,我们不只执著于“我”,还执著于“法”。结果,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坚固的枷锁,牢牢地被自己喜欢的这个宝贝烦恼锁定。
因为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孤岛上,而是生活在人群当中、人际关系当中,每时每刻都有一个自他关系存在,一切的问题都在自他的关系当中表现出来,而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彼此都是我第一,首先考虑的是我。有的人可能能够舍去“我”,但是“法”执一样坚固不舍,一定要坚持自己认为的真理或形式。
所以,处理烦恼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求自己。要怎样要求自己呢?你不要老用眼睛盯着别人,早上一上殿就用眼睛盯着别人,看今天来了多少人;出坡的时候用眼睛盯着别人,看看都有谁在卖力做事情;过堂的时候也是用眼睛盯着别人,看今天怎么只有这几个人吃饭;坐香的时候,还是用眼睛盯着别人,看看谁来了、谁没来、谁坐得稳……
乃至看看得到“称、誉、利、乐”的人,觉得他们处处还不如自己。这些“称、誉、利、乐”应该归自己得到。所以,在《六祖坛经》的无相颂中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心生则种种法生,有了佛法,就会知道处理烦恼的方式。那就是当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用“断烦恼”或者“转烦恼”这两个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事情都说处理,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这里就借用“处理”这个词。
“处理”这个词有一语双关的作用,一个是说你要怎么样解决烦恼,第二个意思是你把烦恼当成什么东西。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一个处理品,我们大家一定不会自找烦恼。但是,我们大家往往就没有把烦恼当成处理品,而是当成宝贝,总是牢牢抱着不放,觉得烦恼很好,所以烦恼很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是这样,把烦恼当成宝贝,一点一点地享受这个宝贝,而且还要分给别人。结果不但自己烦恼个没完,还连累着大家一起烦恼个没完。反过来,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处理品,不要去享受这个烦恼,而把它处理掉,那么烦恼就会被断除或者说被转化掉了。
如何才能把烦恼断除或者转化掉呢?这就要用百丈禅师说的“烦恼以忍辱为菩提”的办法。如果你明白了这个,就会知道烦恼不过是个处理品,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自然会认识到不应该保留这个处理品,而应该把自己本有的智慧发掘出来,用忍辱的方式把烦恼转化掉。
把烦恼当成宝贝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舍不得扔掉这些烦恼。大家不要觉得好笑,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并没有完全觉得烦恼就是处理品,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烦恼当成了宝贝,舍不得扔掉。这就是我执和法执在作怪,或者说“觉的能力”被迷惑了。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烦恼当成处理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烦恼障、所知障老早就断掉了,老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哪里去找我执与法执的影子?我们之所以从无量劫以来轮回生死,在六道之中头出头没,关键就是我们死死地抱着烦恼不放,没有把烦恼当成处理品,而是把烦恼当成了宝贝。
大家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烦恼、看待烦恼,那么我们要断烦恼、转烦恼成菩提会容易一点。所以说,我们往往是自己跟自己生烦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不管是学佛的人还是没有学佛的人,大多如此,甚至学佛的人还多了一个学佛的烦恼。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自己跟自己生烦恼没什么法律责任,但从佛教来讲,自己跟自己生烦恼可是不对的。因为它也是烦恼,也是生死的根本,也是我们需要断除和转化的对象。所以,我们佛弟子一定注意,要带头把烦恼当成处理品,而不是把烦恼当成宝贝。
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素质高的人烦恼就少,素质低的人烦恼会更多些。烦恼与素质是一个成比例的关系。所以,如何提高我们的素质,是断除或者减少烦恼的关键。只有提高我们的素质,才能减少甚至断除烦恼。所以,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素质很高,平常就会烦恼少,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是处于顺境中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素质高的人贪、嗔、痴会相对少些,或者说他们在小的贪、嗔、痴面前不会心动。那么,如何去防止因贪、嗔、痴而产生的烦恼呢?我们通过修行,通过忏悔,通过禅修等等,把自己的素质提高,把不受贪、嗔、痴影响的能力或者叫免疫力提高,渐渐地,我们就不被一般的贪、嗔、痴左右;继续下去,我们就能对稍微大点的贪、嗔、痴有了免疫力……
当然,还有很多的贪、嗔、痴,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连自己也没有发觉。比如,我们往往喜欢观察别人的举动,用别人的举动来作衡量比较。在上次写的怨亲债主方面也是这样,我们只是看到逆境中的怨家,看不到顺境中的亲家。在怨家面前知道如何处理,在亲家面前就纷纷缴械投降。
我们要学会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而不要把眼睛老盯着别人。在利益面前、名誉面前,在一切好事坏事、吃苦享乐等等面前,总要先检点自己,吃亏上当的事我自己去做,有好事让给别人,这就是在提高自己的素质。或者干脆把自己尽量屏蔽出这些场所,这样我们就能最少地产生烦恼。
时时刻刻知道功德天与黑暗女的关系。知道带来好处的功德天与带来坏事的黑暗女是孪生兄妹,功德天出现的时候,黑暗女必然跟着就来了。不要想着只有功德天没有黑暗女的事情,不可能天下的好事全让自己一个人独享,更不可能天下的坏事都与自己无关。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慢慢地淡化我执,慢慢地在处理“我”。这样做在开始时是很勉强,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我们的素质就这样慢慢被优化、被提高了。这就是和谐社会与减少烦恼的妙药。
所以,怎样对待我执,是一个素质问题。现在整个国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我们学佛的人更要不断地优化素质。优化素质实际上就是提高觉悟,增长智慧,就是在八风面前慢慢地做到如如不动。在八风面前如如不动了,我们的素质就算真正达到了优化的标准。
我们的烦恼很多,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觉悟。我们常常被自己狭隘的思维骗了,迷惑得很深很深。所以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增加更多的烦恼,走进了死胡同,掉进烦恼的深渊而难以自拔。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觉悟。
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电磁波的百分之三,这像是深井里面的青蛙了;而我们的耳朵呢,能听见振动波中的百分之十;我们的身体……可见我们对外界的了解是如何地贫乏。在这样贫乏了解的前提下,我们想正确判断事物的关系是不可能的,按这样的数据来看,我们就是瞎子。
所以,一旦发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应想到是自己的智慧缺乏,想到是自己对事物缺少洞察力。应自念说,“我们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我们笑的时候都是在大庭广众面前,而哭的时候往往是在角落”……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弱点以后,就可以少受点因为没有觉悟而带来的烦恼。
《六祖坛经》更绝,直接就不让我们去看这些,而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这样就直接杜绝了我们因为缺少觉悟而带来的烦恼,让我们与烦恼尽量少地接触,使自己修行的道路顺畅一些。
所以,当我们有了觉悟之后,我们就不会再去埋怨自己命运不好,并且不再关心命运好与不好;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过去无悔、现在无怨、将来无忧,并且如理如法地在日用中去做;就会明白行无为法的好处,并且用努力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做;就会明白要对自己看不惯、看不顺眼的事情进行包容……
这样良性循环下去,我们就会减少在不知不觉中做坏事的机率。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大彻大悟,心量、眼界还没有完全放开,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到大彻大悟,心量、眼界完全放开的好处。按照智慧的人生去生活,走上快乐学佛的人生道路,把烦恼抛在脑后。
这样才能慢慢地知道为什么做人要有“信仰、因果、良心、道德”;为什么做事要“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才能知道要如何去落实净慧老和尚提出的这个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以及做到这“二八”方针后,做人做事是如何的轻松自在与顺利。慢慢地向道靠拢,从而走上自利利他的菩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