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海集五 第三部分:修心八颂 2 如何修心?
 
{返回 法海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38
二、如何修心?

梵文建立的经典中,大部分信众都会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西藏、蒙古、越南等,都共同仔细研究过此经典。「般若波罗蜜多」,中文翻译是「智慧到彼岸」。何谓智慧?分许多种,通达五明的世俗智慧、或通达究竟深义的空性智慧等。在此智慧,不光只是通达空性智慧而已,甚至现证空性的智慧,也不是指此智慧。什麽才是「到彼岸」,所表达的究竟意趣呢?必须有菩提心摄持的空正见,即悲智双运,才能到达彼岸。因此我们需要具足的两大资粮——悲与智,在将要传授的【修心八颂】中会讲到方便品的悲、及智慧品的智。

有了悲智双运,将获得何种果位?前面四圣谛中所说,作用与果的四谛,「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证灭不可得证,修道不可得修。」由四谛的认知,如实决择所舍所取。「知苦不可得知」因为知道痛苦,寻求断除痛苦之因,彻底消灭痛苦之後,再没有多余的痛苦可断除,也因为没有痛苦产生,所以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完全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种子和习气一并拔除,再没有集谛可断除了。「证灭不可得证」,当获得究竟涅槃的功德,再没有更殊胜的果位可证得。「修道不可得修」,因为没有多余的灭功德可证,当然也没有所修之道了。

如实行持四圣谛,以及菩提心和空证智慧双运,将可以断除一切过患,证得一切功德,圆满佛果位。佛依如此次第,获得佛果位,如果我们遵循同样的方法,当然也能获得佛果。就是【心经】所说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即内心功德的增长,增长处是内心,所以在内心增长道谛的功德。

如何改变内心获得功德的增长呢?由改变内心着手,所以我们的心是改变处。以什麽方法来改变呢?以菩提心和空正见。这是调伏内心的方法,它本身也是内心的一部分。为何无法使未调伏的心获调伏呢?是内心的烦恼,烦恼也是内心的一部分。调伏的方法是内心,所调伏的境也是由内心,一切都在意识范围内运作。

可以用菩提心和空正见改变内心,增长功德,所以内心的本性,不属於善,也不属於恶,是无记状态。但心会随着烦恼或功德而转,可成为恶心,也可成为善心。未调伏的心从何处来?以佛学的角度而言,内心无法获得调伏,身心所安立的唯名的假名我,也无法获得调伏,这些都是烦恼造成的。因此一切的罪恶,皆来自於烦恼,烦恼之根源未断,内心当然无法调伏。是否不理会烦恼,内心就可获得调伏呢?不可能!因为内心有烦恼存在,无法获得调伏,也无法使内真正的得到平静,能使内心安宁的唯一方法就是去除烦恼。

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中讲到烦恼的行相。五种见烦恼,总称恶见,五种非见(思惑)烦恼,共十种根本烦恼。另有二十种随烦恼。十种根本烦恼,如︰瞋心、贪心、我慢、疑、无明(痴)等,都有各别的对治方法。贪心可用不净观的观修对治,瞋心可修慈愍作对治。我慢则经由多我来断除,当自己看的越多时,体会到还有众多学问不解,原来自己仍是井底之蛙,自己永远不会比他人高明,如此将可催伏慢心。疑也是经由学习来断除,因为疑是无法明确断定事物的疑惑,经过学习将会生起定解,去除烦恼疑。

什麽是无明的对治力呢?无明有许多的解读。可分烦恼无明、及非烦恼无明。就是唯有愚昧,对事物不了解的无明,属非烦恼无明;颠倒执着的无明,就是不只不了解,还执着与事实相反的见解,是烦恼无明。也就是经典所指的生死根本的烦恼,如回向文「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三障,是三毒,贪、瞋、痴。痴,无明;以无著菩萨着作的论典解释,就是以上所说,对事物不了解的无明,以及倒执实义的无明;以龙树菩萨的论典,则认为是对事物的究竟性质,错误的、颠倒的了解,把虚幻不实的执为真实,所以说实执即无明。由这种颠倒执着的无明,带来一切的烦恼;如果对事物的究竟性质,看的越清楚,颠倒执着就能断除,所以要了知空性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是无明正对治。

佛法的根本宗义,是如经典所说的四圣谛。为了生起菩提心,我们必须要了知四圣谛的内容。要脱离痛苦,必须先了知痛苦的因,才能止息痛苦,走向离苦得乐之道。苦谛有四种不同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所有佛学思想家,一定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如前面所说。诸法无我的「我」是何义?我并非身心以外的我,是依身心假名安立而有,无有自性的我,只要主张这种无我,就是所说的诸法无我。如果执取我是身心以外的我,或我是自性有的,称为「我执」,也可以称为无明。龙树父子如何解释此理论?如【心经】的「照见五蕴皆自性空」,不只是五蕴安立的我(人、补特伽罗),无自性、无真实,五蕴本质也是没有真实性(法无我),诸法完全是依赖或互相观待而存在的假相,真实性是不存在的。

【三摩地王经】说︰「诸法缘生即无生」,任何法皆是由因缘所生的,不是不依他缘而自力产生。又说︰「於此无有生自性」,前面的「无生」,不是完全不会生,所谓「无生」真正的涵义,是无自性生,完全依赖他力而产生。「所现依於他缘故,此法无有自力生。」因为诸法依赖他缘而显现,不是如我们所见,每一法不依他而自性存在,或说有独立存在,那不是真实相。「了达此空得安宁」,如果了解诸法的究竟性质,是完全互相观待而有,并非以自己的力量呈现真实面,是依他力互相观待的作用,仅仅如此的关系而已,诸法就是如此的虚幻无真实。当了解此种缘起道理,自然可以去除往昔的颠倒执着,消灭了无明,烦恼就失去了基础,内心不需再畏惧轮回的痛苦,进而获得内心的安宁。

汉译的【心经】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对诸法的究竟性质,无自性、无真实的认知,因而通达空性的智慧,获得智慧到彼岸。

无着兄弟的空性道理是「三界唯心造」,一切皆是内心所造作,主张无外境的二取空。龙树父子主张诸法无自性,诸法自性空的道理。两者见解不同,但都有佛所说的经典作为依据。为何同一导师讲不同的道理?因为众生的根器,以及智慧层次,以及所希求心皆不同;佛陀依不同众生的根基,讲授适合於他们的教法。可见导师释迦牟尼佛,非常尊重不同根基的众生。有些经典是有特别的目的,或某种特别因缘聚合而宣说的,有些经典是世尊亲自体证的究竟意趣。导师所说的经典可分︰依照辞面的内容而安立,或无法依照辞面的内容而安立。如何分辨两者的差别?如果说此部经是依照辞面可安立,因为另有部经也是如此说,如果这是唯一的理由,那麽另一部经也需要再引另一部经,那末将永无止尽的追寻。因此应该是以正理作为根据,与正理相违,此部经典就无法依辞面安立,就是不了义经,义犹未了的意思,不是佛陀的究竟意趣;如与正理无违,辞面安立的内容就是正确的,称为了义经。

一般佛教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那澜陀寺的学者们,着作梵文论典或诠释经典,皆以经论是否与实际状况吻合,透过正理观察,无任何错谬,认定此经论可依辞面而安立,是佛陀的究竟意趣,就是了义经。反之,则不是佛陀的究竟意趣,就是不了义经。这是那澜陀寺无垢的修行法门,把整套清净法脉流传下来。因此不是仅仅以经典作依据,而是经由正理的观察。

在西藏已翻译的佛所说的经典,大约有一百多卷,听说汉译的【大藏经】比藏文还多。以龙树父子为主及西藏大师,所解释佛经的论典,共有二百二十多卷。经藏一百多卷,论藏二百多卷,总共三百多卷,包含了三乘(声闻、独觉、大乘)的内涵,以及佛法思想四种(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不同的宗派见解。此乃藏传佛法的根基,也是藏传佛法文化的来源。因有这些经论,才能持续那澜陀寺无垢的传承。

大约七世纪时,佛法流传到西藏。八世纪时印度一位成就非凡的学者寂护论师,对【中观】和【释量论】很有研究,他来到西藏弘扬佛法,接着他的心子莲花戒大师也来到西藏,他通达中观和唯识。八世纪末,藏传佛法受到朗达玛王的灾难,尤其是出家人的戒体。二百年的黑暗时期,在十世纪时印度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再次把藏传佛法发扬光大。因此,早期两位最有名的大师是寂护论师和莲花戒大师,把佛法带进西藏,後期陆陆续续虽有许多位学者,但最重要是阿底峡尊者。

{返回 法海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海集五 第三部分:修心八颂 3 修心八颂
下一篇:法海集五 第三部分:修心八颂 1 概说
 法海集二 第二:安忍品 1 前言
 法海集四 第五部分:见及乘差别备忘录 释
 法海集二 第一:修次中篇 2 正释
 法海集四 第三部分:六十如理论(原文)
 法海集一 第二部分:菩提心与空正见 2 菩提心
 法海集一 第三部分:福德与智慧 5 附录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1 前言
 法海集一 第三部分:福德与智慧 1 前言
 法海集四 第二部分:菩提之道 佛法大要
 法海集三 第三部分:释菩提心论 2 佛法精华:菩提心与空正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E 1227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因祖母命终而悲痛,佛陀晓之以佛理。[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