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六天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38

第九十六讲

下边进一步谈论一下有无的情况。

无即时何能有实 能生实有别无因

“详细的情况者:根本不存在的一种事物不能被转变成有的事物,”这里要弄清楚,所指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事物。如果它可以存在,只是暂时的没有,则不算。“因为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是在不用舍去没有(无实)的状态下转成事物的呢?还是在舍去没有(无实)的状态下转成事物的呢?”这就是有、无的讨论了。此处的无,是根本没有;有,可以说是一种法。兔子角是在不用舍弃它没有的状态下变成有的呢?还是在舍弃它没有的状态下变成有的?兔角是本来没有的,那它一旦转成事物、转成一个法的时候,便把原来根本不存在、没有的这种状态舍弃了,然后转成事物;还是在没有舍弃的情况下,即使根本没有,但还是转成事物?便有在这两种状态下转成的情况。

“如果是第一种,不舍去没有(无实)的状态,怎么会是有(实物、事物)的状态呢?”兔子角既是没有,后来又成了有,则是两种状态并存。倘若如此,那怎么会是有的状态呢?有和无是相违的;能作用与不能作用二者是相违的。形形色色的有为法,一定有各种各样造作的作用,有因果的作用。如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则没有作用。兔子角怎么可能有这两种状态?一方面没有作用,一方面又有作用。有的状态、无的状态同时存在,是不可能的。

“若是第二种,也是不合理的,”第二种是什么情况?就是在舍弃没有的状态下转成有。如兔子角本来是没有的,它把这种没有的状态舍掉来转成有。但这也是不合理的:兔子角由无变成有,然后它无的状态就不存在了。在舍弃无的状态下转成有,是不合理的。“能够成为事物(实有)的法,除了事物与无实两种外,不会有第三种状态。”事物,此处是“有”的意思,有的法。无实,是根本没有的东西。有些名相,同一个名字下有着多种意思。此处的无实便是根本不存在之意;事物则是有各种各样的法。只有“有”和“无”这两种状态,要么是有、要么是无,不可能同时有有和无,亦不可能有变成无、或者无变成有。因此,第二种情况——舍弃没有的状态变成有,也是不可能的。兔子角要么是有、要么是无,不可能存在第三种状态——可以由无变成有,或者由有变成无。

无时不应成实有 云何能生彼法故

“另外,若未舍去没有(无实)的状态,在无的状态中,就不会有事物(实有)的存在,”兔子角是无的,同时又是有的,这不可能。因为它是在无的状态里面。“这样的话,什么时候才会变成事物有呢?因为在无的时候,就不会是事物。”此处的事物,即是法。如果它是没有,此时就不是法,不是法又怎么变成是个法呢?

若时彼法未生起 则于无实未能离

若时未离无实位 则不能成彼法有 

有实亦不能成无 彼自性应成二故

这段细细地考虑,会比较好理解,只是这里有的名相我们不太理解、不太清楚。道理倒很简单,就是有无的转变。

“另外,若是在舍去没有(无实)的状态下转成事物的话,在未生起事物有的状态时,就不会与无(无实)的状态相离。”在没有成为事物(法)之前,它一直是无的,一直是不存在的。“如果未离开无(无实)的状态,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如果没有离开无的状态,就不会是有。如果是无,它就不可能是有。“因为有(有实)、无(无实)二者相违。”

“犹如无不能变成有般,”前面辩论来辩论去,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根本没有的东西,不可能变成有。这一点通过两个方面来分析:它是舍离无的状态还是未舍离无的状态?总之,根本没有的事物不可能变成有。“自性成就的事物也不能变成没有,”自性没有的事物不可能变成有,自性有的事物也不可能变成没有。“因为若有这种东西的话,”如果有一种能够转变的,从根本没有、永远没有可以变成有的东西。“那就在一种东西上,具有了有(有实)、无(无实)两种自性。”不可能有这种东西。既是有,又是无的事物不可能存在。

“若自性成就,就不可能转成其它的情况。”如果是自性地存在,就不会有所改变:有不可能变成无;根本没有的事物,也不可能变成有。

如《中论》中说:

“自性转为他,何时亦非理。”

有自性的事物,则就没有转变的道理——因缘对于它来说都不会有作用了,怎么会转变?认为诸法有自性,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它就不会转变;不会转变,因缘的造作就没有作用可言。

“总结为:苗芽(有法);无自性生者;若自性有,不生,若自性无,亦不生故;如石女儿。”没有自性所生的。本身自性有,便不用生起,因为本来就存在;根本没有,也没有办法生起,不可能把根本没有的东西变成有。总而言之:自性有,不必生;自性无,不能生。通过这两方面的道理,说明一切有法均没有自性的生起。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无自性生,没有一个自性的生长,就好象石女儿一样。

如无生理亦无灭 彼法亦非实有故 

是故此一切众生 恒时无生亦无灭

众生犹如梦幻境 若加观察如芭蕉 

若涅槃若不涅槃 于此性中无差别

“如前所说,生无自性之理,”生是没有自性的,像刚才讲的那样,自性有便不需要生;自性无,根本没有也生不起来,也是无生。所以,生没有自性。“同样,在最终破灭时,亦无自性。”灭亦无自性,没有自性的生,也没有自性的灭。“总之,事物没有自性,任何法都没有自性。”

“所以说,一切众生恒时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经文中经常提到的无生无灭、本来清净、自性涅槃,便是这个。无生的意思是什么?没有自性的生,没有自性的灭。“这些漂流三有的众生,犹如梦幻一般,虽现出各自不同的作用,皆无丝毫谛实性。若以观察一切法真如的正理加以观察的话,”如果以智慧、以空慧的思想去观察,“皆如芭蕉一样,”芭蕉的树干是一层一层的,剖析开来没有一个坚实的东西在里面,找不到一个实质的内在。“找不到一点自性成就的心要。不仅如此,从轮回的贪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涅槃,与束缚于生死牢狱中的不涅槃——轮回,二者在真如本性中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有寂同为无自性故。”有寂,有是三有的含义,寂是涅槃。轮回涅槃,虽然一个染污、一个清净,但就它们本身来说,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

如《三摩地王经》中说:

“三有众生犹如梦,此中无生亦无死,

有情人命不可得,诸法如沫及芭蕉。”

三有的众生就像梦幻一样,没有自性的生,亦没有自性的死。生死——生命的这种演变,都是如梦如幻的,没有一个自性的存在。有情也好,人也好,命也好,都是没有自性的存在。了不可得。不可得是什么?没有自性的存在。这样,一切法都是如此,如泡沫一般、如芭蕉一般。

己四、证空的作用,分二:庚一、等观八风的自利;庚二、无励出生利他的大悲。

此中分二:第一,等观八风的自利,即自己在这方面就可以等观世间八法;第二,无励出生利他的大悲,即利他的大悲心也会任运地生长。

庚一、等观八风的自利:

空性的道理虽然不好懂,但其作用却是无比地殊胜。

于如是空诸法中 有何可得有何失 

谁为敬事谁毁辱 二者于我何所有

“如前所说,对于自性空的诸法,从真如实相的层面来恒量的话,得到利养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在他人的恭敬、赞叹、利养这方面,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失去利养又有什么值得忧伤的呢?或谁赞叹承事,施与利益,或谁毁谤、轻蔑,也没有什么值得欢喜与忧伤的。”八风中,有的让我们高兴,有的让我们忧伤。从空的思想去观察,一切法都是如此:本来自性空,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并没有一个实体的赞叹或者毁谤,也就是没有任何值得欢喜或者值得忧伤的事情。好的,如利养赞叹;或者不好的,失去利养或被毁谤、轻蔑,就这一切而言,都是因缘所感的。不管是好的境界,还是不好的境界,都只是暂时的而已。没有一个永恒的存在的事物。自己何必为了一点点只是暂时的、偶然的、因缘所感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物,要么高兴到不知东南西北,或者非常难过和忧伤。让自己这样去改变情绪的,并没有一点实在内容在其中。它不是恒常的,只是偶然的、因缘所感生的。

一般对于空性的思想,往往不知不觉就会偏入断灭的地方——一切法空嘛,都无所谓:做善事也是性空,做恶事也是性空,都不可得,那就随便做好了。这就是断灭的一种情况。我们应无误地去理解空性的道理。就是因为空性、性空缘起的道理才能让我们有希望,才可以让我们去实践更多的善法,让自己身心都得到欢喜,虽然欢喜是如梦如幻的。但这种善法,即使如幻如化,也是比让你一直受苦的好。一旦空,就什么都不去管、不去做,这种想法一定要远离!这实际是没有真正地明白空性的思想。真正明白性空,就会更如法地去抉择善恶,更如法地行事。

前面讲的就是,利养毁誉,没有什么值得欢喜与忧伤的;下面即说称讥苦乐了。称讥乃是自己的名声好不好这方面;苦乐乃是指身心的逼恼或适悦。

或由于苦或由乐 不乐何有乐何有

“‘当身心出现安乐时,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出现痛苦时,又有什么值得忧伤的呢?或出现不悦耳的名声,或悦耳的名闻,又有什么值得欢喜与忧伤的呢?’这一切不过是如梦如幻无实的假相而已。”这些都是因缘所感的。欢喜与痛苦没有什么意义,一切不过是暂时的假像而已。

“这些内容开示了以观察真如的方式等观世间八风的情况。”

若于此理寻求已 谁为贪者何所贪

观已现生于世间 谁人从于此处死 

谁人复往彼处生 谁为所亲谁所爱

一切悉皆如虚空 愿如我者咸受持

“若以观察究竟的正理,寻找安立义,”当我们观察各种各样的法,寻找它到底是否真实存在,“观察是否于真实义中成就时,这时,贪爱的人是谁呢?又对于什么境生起贪爱呢?贪爱的三轮自性不成。”贪爱的三轮体空,即是贪爱的人、所贪爱的境界,以及贪爱本身,这三者都是没有一个自性的存在。我们以空性的思想去观察时,贪爱本身是什么?贪的人本身是什么?所贪的境又是什么?去寻找的时候,找不到一个真实的自性。

“若以观察真如的正理观察的话,现在正生活在世间上的有情是谁呢?谁从此世死去呢?投生来世的又是谁呢?曾经生于前世的又是谁呢?”返观一下,到底是谁正在生活着?谁在过去生活着?未来谁要去投生?若这样去运用空的思想来观察,“前后世的一切士夫都是自性空的。”一切都是没有实体的存在。

“另外,作利益的亲人、情投意合的好友又是谁呢?没有丝毫自性可言。”

“是故,诸法平等,皆是谛实空的,如虚空一般。”虚空,即是破除触碍性。一切法也是这样,没有一个谛实的存在。“本论作者寂天菩萨教导后学者说:祈愿如我一样的有情应全面地受持这种空理。因为只有证空之道才能斩断轮回根本,是证得解脱与一切智的主因。”应该对于这样一切法空的道理,全面、努力地去学修。

我们一再强调轮回的根本——我执。我执有遍计的,有俱生的。遍计的比较好理解,俱生我执执着什么?执着一切法。对于法,不认为是分别安立,而是它自性就有。这样地执着,就可以说是俱生我执。无始以来就是这种势力,轮回的根本就是我执。执着一切法、在法上不是分别安立,而执自体就有,导致生生世世地流转。通过空的思想,明白我们执着的东西并不存在,这样就可以斩断它的根本。一旦这种我执、这种无明斩断,以此产生的贪嗔乃至各种各样的根本烦恼、随烦恼,都会自然地息灭。因为有个我,才会产生形形色色的争执、形形色色的分别,一旦把根本斩断,自然就可以得到解脱。

庚二、无励出生利他的大悲:

观察众生的种种情况,让大悲心非常任运地产生,有十三个颂文。

诸求自身安乐者 由诸愤争欢爱因

或极操扰或欢喜 忧恼勤劬起斗争

互相斩杀或斫刺 由是诸罪受大苦

“一心希望让自己今生生活得幸福快乐的人们,总还是无奈地受着种种的痛苦,超不出苦的性质,因为他们一方面热衷于与障碍自己利乐的仇敌作斗争,另一方面又热衷于与自己的亲人一起散乱嬉戏,”一般的人,在追求安乐上,并不知道如何真正离苦得乐的方便。在这方面,只是用世间的这些方式来做,结果让自己得不到快乐。“由于这些因素,使他们内心得不到平静,极度地烦燥不安;或欣喜若狂;或未能如愿时,忧悲苦恼;或为了达成所愿,辛苦奔劳、与他争斗。”这是世间的一种现象,很多都是如此。

“为了自己的目标,互相斗争,受着斩杀或斫刺等杀身之苦;三门的罪恶与尝受的种种痛苦肆无忌惮地欺凌着他们,如此艰辛生活的愚痴凡夫无意义地虚度着大好的生命光阴。”一般人不了解佛法、不懂善法,都是虚度光阴,超不出这样的状态。生命便在混混噩噩的状态里逝去。“有智慧的人应想想这些情况,不要贪着今世的圆满。”追求世间的这些,丝毫没有意义可言。

思维世间的这些现象,让自己能够生起悲心——本来就是如幻如化的,人们却认为是真实地生活在其中,而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因执着而产生形形色色的痛苦。自己思维世间的一些现象,以升起悲心。

数数来生善趣中 受用众多妙乐竟

死已还堕诸恶趣 难堪众苦常相逼

“不仅如此,来世的过患者:由于善知识的恩德,以及所积福德的力量,也曾多次投生到犹如闪电般转瞬即失的善趣,”我们曾经积聚了很多的善业,让自己得到这种暇满的人身。“但对于有漏的安乐,再怎么多地受用,也从没有满足的时候,”在天趣、人趣,可以说我们也曾经辉煌一时——往世都曾做过转轮王,但谁都想不起来。受过无量无边的圆满,但也不过是转瞬即逝。“而一旦过去贤善的福业受尽,死后定会堕入恶趣,尝受粗暴难忍的痛苦,时间又是那样的久远,似乎永无尽期。当思惟恶趣痛苦,精进于道!”如果没有斩断轮回的根本,即使脱离恶趣痛苦,也是暂时的。由于我执,肯定就会造业。应精进于道,能够彻底地远离!

三有之中险难多 愚痴系缚恒如是

无明解脱互相违 实执锁镣困生死

此中难忍难比喻 三有大海苦无边

“总之,三有之处,由于所积恶因众多,导致其果报——恶趣的险地也极为繁多,”打个比方,恶趣如同形形色色的陷阱、悬崖,遍满大地。我们造作的恶业是那样多,不小心便堕坠下去,正如经常地堕入危险的地带一般。“而从此三有痛苦中解脱的方便,即是证悟真如,若没有证悟真如,就被束缚于轮回中。”

下文说明,为什么要证悟空性?“无明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是正好相违的,”通过证悟空性的智慧,就可以断除无明。无明,即是颠倒的智慧;证悟空性的智慧是清净的智慧,通过它就可以断除无明。我们常说,被惑业束缚轮回——惑即无明,然后造业。通过智慧,就可以解开惑业的枷锁。“只要由实执的锁镣困于生死的期间,”人、法上面的这种执着,就像锁链一样,把我们束缚在这个生死轮回里面。能够对治它的就只有空性的思想。如果没有,则很难以把这种实执——轮回的根本去断除。“若没有这样证悟真如,就会于此生死中,无尽期地感受无边无际、难忍难喻的轮回苦海。”时间,没有尽期;方位,无边无际。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讲,均是难以想象的长远。

作善无力极微劣 暇满所依难保信

衣食活命医药缘 营扰饥躯常疲困

睡眠逼恼恒相随 更狎愚迷作无义

此生无义速消逝 如是观修极难得

“在三有轮回中,虽偶一生于善趣,行善的力量又那么微弱。”行善法的力量非常微弱。世间再怎样行善,若没有空性的智慧摄持,也只能在轮回里面。所以,这种善法的力量再强大,也超不过轮回。只有在空性智慧的摄持下,这种善业力量会最为犀利,令人彻底地超出轮回。“而作为修善的暇满人身,又是这样的短暂,难得有修法的时间。”暇满人身,修持善法是最好、最有力量的,但往往却没有修法的时机、难得有空闲来修持佛法。形形色色的因缘,在破坏着我们修行的时间。

“在短暂的生命光阴里,为了长久地生存,多方积聚财产;为了身体的健康长寿,作各种洗浴按摩等的承事,还要服食汤药;有时被饥渴、劳累、昏睡,以及内外的各种伤害交相煎熬;有时又与恶友相伴,狎近愚迷,做各种无义的事情,虚度时日,就这样,生命就在这样百无聊赖中速疾地消失,从没有在正法上下一点功夫。”对一般世间人而言,真的是毫无佛法的概念,一点点也没有,在善法上行持一点都是很难的。而在我们,能在正法上去用功,也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事情。真正用于修行上的时间,也是不多;清净修行的机会,也是很少。所以,即使有殊胜的因缘、暇满的人身,但修行的时间也是非常少啊!

修行的人,虽然内外因缘可以说非常殊胜、具足,但纵观我们一天的情况,也很难得有机会、令心和法非常清净地相应。有时和大众、师父在一起念经,但心很少能安住在经文上面;坐下时,心也难以安住下来,总是处在一种散乱的状态;吃饭、穿衣,乃至操持种种事情,均很难得有一个和佛法相应的机会。这样,虽然自己一天在修行,但是真正地反观一下在法上修行的时间,也很少很少。有时感觉修得不好,便疑惑可能法不够殊胜——总是把这个过错推到法的上面、推到别人上面。实际就我们自身而言,有非常多的缺陷,没有努力地、脚踏实地地去用功。所以应该认真地反观一下,能够痛下决心,也会有所转机。一切有为法都不会安住在原地、都会在变化。这样,无常也是很好的事情啊,有了无常,我们才可以生起功德:令没有功德变成有功德,从小功德变成大功德,可以不必安住在现前不好的阶段。所以只要励力地去下一番功夫,一定会让自己内在的功德增长起来。

“而超越三有的因即是观察真如的观慧,是非常难以得到的,因此当精进闻思修于解脱轮回的方便。”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七天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一百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一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无量寿经 The Sutra on the Buddha of Eternal Life trans..[栏目:英文佛典]
 法以契机为最妙(妙莲)[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杂宝藏经白话 不孝子受苦报缘第百十[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九三七)[栏目:杂阿含经]
 The Four Noble Truths - The First Noble Truth[栏目:Ajahn Sumedho]
 谤人招报[栏目:纪文达公笔记摘要·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