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0~49)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0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佛教是净化人心,所以能解决个
人痛苦,也能解决全人类痛苦

提要:

■ 佛教是净化人心,所以能解决个人痛苦,也能解决全人类痛苦
■ 修行人间最好,因为快乐的地方修不好
■ 受苦的人才想修行,例如失眠的人,才会想起应止住妄念
■ 修行不能拖时间,忙名利的人,可没有一个能不死的


佛教是净化人心,所以能解决个人痛苦,
也能解决全人类痛苦

我们国家对宗教是保护的,因为宗教在提高人民道德观念上有它积极的一面。国家对我们尊重,社会对我们爱戴,我们也要自尊自爱啊,所以佛门里边不要再搞宗教迷信喽,那就要听佛法,不听佛法你怎么知道做错了呢?佛经里可没有宗教迷信,佛经里讲的就是教育众生,净化人心,把心里的肮脏洗洗干净。迷信好比垃圾,扫帚一扫很容易扫掉,可是释迦佛伟大的教育,佛教伟大的精神,留在人们头脑里是扫不掉的。迷信没有理论,佛法有理论,有智慧和觉悟。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佛法能解决我们个人的痛苦,也能解决我们周围人的痛苦,也能解决全世界人类的痛苦。佛教的伟大全世界人都知道。如果佛门去搞迷信,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把佛教消灭了。

修行人间最好,因为快乐的地方修不好

天人也要死亡,天人到底存在不存在?肯定存在的。科学上也承认,别的星球上有生命,现在称他们为“外星人”。但是我们佛教认为生天不彻底不究竟,因为天人同样有生死,人间种种苦,天人全都有,福气享完了仍然要掉到三恶道去。我们信佛的人不求人天福报,因为我们觉悟高,再加上我们是修行人,天上修行就修不好,因为天上太快乐了。他在人间的时候好事做得多福气大,所以升了天,可是福气大的人不一定想修行。叫他来修行,他就说没有空,他要忙享受啊。好比现在老板信佛的很多,今天有人来打斋,这也是好事,培培福嘛,可是到听法时老板就回去了,因为他忙啊。而且天上很舒服,再要他修行,他说“我现在蛮好嘛”,就不大想动了。所以要修行还是人间最好,不要做天人,要做人间的人,尤其是南赡部洲的人,也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因为南赡部洲最苦。

受苦的人才想修行,例如失眠的人,
才会想起应止住妄念

昨天我举了个例子,因为我从年轻时想得太多,做了弘法工作以后,又要讲法,还要自己学修,学生跟学生闹矛盾,大大小小事情全要我解决,就养成了动脑筋的习惯,而且脑子经常在动,也变得挺灵敏的,人家想不出来的我也能想得出来,就更喜欢动脑筋了,一点小事情我也会想很多。当然能把学生培养好,把弘法的道场维持好,也有菩提心的功德,但是疏忽了自己要止住妄念,不必要动的脑筋就不要再动喽。而且年轻时也没有高血压和失眠的苦,即使再忙,脑筋动得再多,一躺下去马上睡着了。现在不行了,下午晚上稍微动动脑筋,脑子一兴奋晚上就睡不着了,吃药也不一定解决问题。修行人总是想修行的办法,那就赶快抓紧修禅定,修禅定可以止住妄念。这就是受苦的好处,受了失眠的苦,才肯多修禅定,所以只有受苦的人才肯修行。快乐的人即使肯修行,他也不大迫切的。

修行不能拖时间,忙名利的人,
可没有一个能不死的

再比如说,病重的人看病就很迫切,小毛小病不大痛苦,要他去看病他就拖了,一直要拖到受不了了他才肯看。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到快乐的地方对修行有利,释迦佛也说,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要胜过极乐世界一百年,而且这一百年还是极乐世界的年份,换算成成娑婆世界的年份,那长得要说一大串的数字,我说这些就是告诉大家:今天活在娑婆世界,成为娑婆世界的众生,是修行最好的时候,大家能明白这个道理,能放下的事情就放下喽,你即使比别人忙,你也要死啊,没有一个人因为比别人忙能不死。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佛法广大渊深,
方便就在戒定慧里

提要:

■ 佛法广大渊深,方便就在戒定慧里
■ 五戒能保人身,禅定能跳出生死苦海,智慧能断烦恼,无慧眼你怎能行
■ 受了戒却不修禅定,好比打了地基却不盖楼房
■ 外道修禅定,死后生天,佛教的禅定,能了生死,证阿罗汉到彼岸
■ 佛教出世间禅定能做到无所求,故能断尽烦恼出世间
■ 有位老和尚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有定力”,因为我们天天修禅定

佛法广大渊深,方便就在戒定慧里

修行怎么修啊?修行就是修戒定慧,每本佛经都有戒定慧的修法,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所以我们用不着愁:佛法广大渊深,我学得了吗?是有方便嘛,这个方便就是戒定慧。

五戒能保人身,禅定能跳出生死苦海,
智慧能断烦恼,无慧眼你怎能行

你们居士五戒先学好,还要修十善,佛说五戒保人身,十善生天。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佛叫我们要跳出生死苦海,不要再生死流转,不要再六道轮回,那你还得修禅定。可如果没有智慧,你也是修不好的,有时候烦恼起来了你还是会犯戒。有了智慧就不同了,智慧能够融化烦恼,智慧增长一分,烦恼就去掉一分。

你没有智慧的基础,你不接受佛陀的教导,你修的禅定会变成外道定,不能了脱生死的。了脱生死要靠觉悟,要靠从断烦恼中开发的智慧,断烦恼你还得听法,从听到的佛法的智慧里去断烦恼。所以佛经里把智慧比喻眼睛,没有眼睛你怎么走路啊?修念佛法门的同学往生净土讲究信愿行,没有眼睛你怎么行啊?一个人要想往前走不遇到障碍,要看清楚路有没有走错,全靠眼睛啊,没有智慧的人走路就好比瞎子,东摸西摸,所以戒定慧都很重要。

受了戒却不修禅定,好比打了地基却不盖楼房

佛经上说以戒生定,以定发慧,持戒是给禅定打基础的,持了戒你不修禅定,好比地基打好了不盖楼房,那可惜不可惜?现在末法时期还能够看到,有的修行人去受五戒、八戒、菩萨戒,出家人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可是很少看到受了戒以后好好去修禅定,这太可惜了!你们清净寺的同学总算学了禅定还在修。

外道修禅定,死后生天,佛教的禅定,
能了生死,证阿罗汉到彼岸

不管你信佛不信佛,你只要修禅定,死后就生天,而且生的天比欲界天更高级,叫色界天。那要真正的四禅八定,不是民间乱搞的打坐。我们学佛法,接受了释迦佛的教育,修禅定能开智慧,那不仅仅是生天的问题,而是一直到彼岸,永远了脱生死苦海,永不再六道轮回。到彼岸就是涅槃,就是证阿罗汉果,这是外道所修不到的境界。所以虽然外道也修四禅八定,我们也修四禅八定,路是相同的,果就不同,因为里边性质不一样。

佛教出世间禅定能做到无所求,
故能断尽烦恼出世间

至少有两点区别,第一点,外道有所求,有所求必然有所执着,我们无所求,我们最反对执着;第二点,外道,拿中国道教来说,讲究断七情六欲,这只是在情感上转一转,还是不彻底的呢!我们佛教是要断烦恼,这个性质就不同了。当然其他还有很多,例如外道目的生天,我们不求生天,即使生到天上去,我们还是要继续修出世间禅定,我们目的是证阿罗汉果,永远了脱生死,外道可没有这么高的觉悟。

有位老和尚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有定力”,因为我们天天修禅定

禅定第一步是进入初禅,由初禅再进入二禅三禅四禅,加上后面四个空定就叫四禅八定。其实你只要有点定力,你这个人就会聪明。打个比方,小孩子考试,一紧张就考不出,做父母的跟他说,你心定一定。如果他真能心定一定,就容易想出来。凡是搞研究的人,比如科学家,给人的印象就是他很稳重,心很定,有些初进佛门的人因为不学禅定,心定不下来,两只眼睛东看西看,身子摇摇晃晃,从外表就能看出他什么都定不下来。从前福鼎有一位青芝和尚,听说他跟居士们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有定力。因为我们天天修禅定。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忙财色名食睡的人,他的种
子在欲里,根扎在地狱里

提要:

■ 我们在忙菩提心事业,有的信佛的人还去忙搓麻将呢!
■ 忙的人总有股力量在推动,这股力量就叫欲
■ 忙财色名食睡的人,他的种子在欲里,根扎在地狱里
■ 贪财的人有了一千万仍然放不下,吃亏十元钱也会吵架
■ 贪色的人就像公鸡追母鸡,有些人也太可怕,在男女问题上追得比鸡还热闹
■ 贪名的人为了自己的面子,就会对佛门贤者排挤、打击、污蔑、诽谤
■ 贪吃贪睡的人像头猪。人睡六七小时足够了,不要对睡少了起恐慌,有个
修行人二十年不睡觉

我们在忙菩提心事业,
有的信佛的人还去忙搓麻将呢!

可是你们进步太慢。你们也忙我也忙,可是忙的性质就不同,我是为了弘法事业、菩提心事业忙,你们居士到底在忙啥?老头子在为老太婆忙,老太婆在为老头子忙,有的信佛的人还去搓麻将打牌呢。

忙的人总有股力量在推动,这股力量就叫欲

你为什么会这么忙?总有股力量推着你吧?这就是心的力量,没有这股推动力,你会天天懒懒散散,昏昏沉沉,睡不醒的睡,但是心的力量一起来了,嗬!这股精神就来了,不停的忙,而且喜欢忙,还总想忙出个名堂来,这就叫欲。

忙财色名食睡的人,
他的种子在欲里,根扎在地狱里

欲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欲的种类多得没办法数,归纳起来就是五欲。佛说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你们自己检查检查,今天忙的欲是不是属于这五类?我常说我培养学生,最最关键的就是:不求名不求利,否则就在地狱里生了五条根,哪儿生根嘛就在哪儿开花,你逃也逃不了,你开花开到地狱里去,那就糟了。

贪财的人有了一千万仍然放不下,
吃亏十元钱也会吵架

财色名食睡,这就是五欲。人们说谁不喜欢钞票啊?那就是贪财喽。非但一百万、有了一千万也放不下,有时候连自己吃亏十元钱就要吵架,还说“有十元钱可赚,我为什么不去赚?”难道你不赚这十元钱会饿死?那就是放不下。

贪色的人就像公鸡追母鸡,有些人也太可怕,
在男女问题上追得比鸡还热闹

色,一切美色都不要贪,特别是男女的色。我年轻时,一般都是男的追求女的,叫凤求凰,现在竟然女的也追男的。拿鸡来说,很少看见雌鸡追公鸡,一般都是公鸡追母鸡,不管哪只母鸡它见到就追,实在不像样。现在有些人也太可怕,在男女问题上追得比鸡还热闹。

贪名的人为了自己的面子,
就会对佛门贤者排挤、打击、污蔑诽谤

名,看到你的智慧比我大,别以后你声誉比我高,搞得我没有面子,赶快想办法把你排挤出去,因此打击、污蔑、诽谤全来,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名。佛门里也常有一种人,两种人他不要:这个人水平实在太低,叫他干点事情反而麻烦;还有这个人能力比他高,也不要。所以他要请人家帮忙,总在他下面一点,他做老大。佛门搞成这样子是不应该的呢。

贪吃贪睡的人像头猪,人睡六七小时足够了,
不要对睡少了起恐慌。有个修行人二十年不睡觉

食,就是吃,今天有人打斋,你们吃得都很好,可是你们别吃出贪心来了,别明天吃差一点起烦恼。

睡,有的人懒得像只猪,猪就是特别喜欢睡。比猪贪睡的还有呢,非洲的大蟒蛇一睡就是六十年。科学上讲人睡七个小时最好,从前是说八小时睡眠,现在改了。睡得越多越不好,太少也不好。如果是修行人没有病,那么四五个小时就可以了。但是病人睡眠要好,否则会影响身体。我是讲没有病的修行人,不要对睡眠少大起恐慌,没事的。我二十四岁上五台山,广济茅篷钟楼里有个出家人,整夜打钟,听说他二十年不睡觉,身体还特别好,是全山劳动模范,气力特别大。他出来的时候戴一个大草帽,把草帽一压,他能看见你,你看不见他的脸,我们特地到他钟楼里去看,果然没有床铺,科学上又该怎么解说呢?所以不要贪睡。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
是由离欲而生的定

提要:

■ 睡小床不易赖床,睡大床容易傲慢
■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是由离欲而生的定
■ 想成家、娶媳妇、发财,都是欲,发不了财也别怕,赔光了到我这儿来,
吃饭不要钱
■ 离不开欲,非但不能入定,造了恶业还要下恶道
■ 生活里让自己的欲少一点,心就能定得下去

睡小床不易赖床,睡大床容易傲慢

你们最好谦虚一点,睡小床,凡事都不要争大,现在佛门不团结,闹矛盾,就是因为个个想争大,结果开会经常吵架,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有人说:睡小床一翻身要滚下来。从前我在福鼎的下龙山,有一次隔壁寮房里有人听到:“嘭”一声,是什么?我从床上滚下来了,因为床已经小了,里边再放着被子。但是没关系嘛,只滚一次我也没滚第二次。摆好了睡的姿势就别再任性的翻来翻去,不舒服就容易醒,不会睡懒觉啊。如果睡大床那不得了,大字怎么写?睡大床的人躺在床上,一个头,两只手臂一伸,两条腿一扑开,就是一个大字。(众笑)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是由离欲而生的定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首先要离开欲,离开欲以后你产生的欢喜、心安、由离欲而得的定就叫离生喜乐定。具体的说是离欲恶不善法,首先要离开欲。你们所以修禅定进步慢,不容易入定,因为你们欲还没有放下。

举个例子,假如明天有人来问我:“老师,昨天打斋的菜我们都吃得欢喜,你说好吃不好吃啊?”昨天已经过去了,他的欲还没有放下,像这样怎么能入定呢?从前有个同学他是闽南人,听普通话已经别扭了,我的普通话又不标准,我在教循身观时,报“脚趾”,他去想吃的“饺子”,(众笑)可见众生的欲很厉害,修禅定都会想到吃的上去了。

想成家、娶媳妇、发财,都是欲,发不了财
也别怕,赔光了到我这儿来,吃饭不要钱

想成家也是欲,你想替儿子娶个媳妇也是你的欲,做生意想发财也是欲,这个欲是没完没了。当然喽,你将本求利还是可以的,可你别想得这么厉害呀!发财就发了,赔本就赔了。有人说赔光了咋办?赔光了你就到我这儿来学法,吃饭不要钱。

离不开欲,非但不能入定,造了恶业还要下恶道

今天我们很难入定,就是没有做到离欲这个要求。欲、恶、不善法,这三个全要离开。贪嗔痴都跟欲有关,贪是欲,瞋也是欲,比如说,你对这个人怄气,也是欲,因为是你要怄气,即使怄气难受,你仍然要怄气,这就是欲。搞歪风邪气的人,看你主张要清净正法,反对歪风邪气,他就不高兴,大家都明白了,你对他错了,他歪风邪气也搞不成了!所以他心里不高兴,这就是欲;那么动脑筋,怎么办?也是欲;采取行动排挤出去,诽谤、打击、污蔑全来了,这全是欲。所以离不开欲,非但不能入定,造了恶业还要下地狱。

生活里让自己的欲少一点,心就能定得下去

咱们学禅定说起来是盘起腿来,大家一起修,可别忘了,出定以后,在生活里也要用功,并不是叫你一天坐到晚,而是要在生活里让自己的欲少一点,心能够定得下去。所以你们同学跟同学之间不要有了一点不高兴,意见老是放在心里,既对别人没好处,更对你自己没好处,因为你欲放不下。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修行人要以觉悟为欢喜,以欲为
欢喜,这对自己是很大的伤害

提要:

■ 修行人要以觉悟为欢喜,以欲为欢喜,这对自己是很大的伤害
■ 修行人睡够了就不要再睡,不饥饿就不必吃饭
■ 入初禅要远离五种恶法:贪心、瞋心、掉举、昏沉,还有疑悔
■ 修行成就要在定中才发生作用,修数息观容易止妄念而入定
■ 修行人应修精神饱满,懒惰容易昏沉,昏沉时可修经行

修行人要以觉悟为欢喜,
以欲为欢喜,这对自己是很大的伤害

从修行角度来说,大家要修好欢喜心,这个欢喜心是觉悟的欢喜心,是法上的欢喜心,而不是对欲放不下,满足了欲以后的高兴。有人以欲为欢喜心,这对自己是很大的伤害,也是很大的愚蠢。有人为什么要骂人?因为骂得痛快他高兴,以骂人为欢喜,为什么喜欢打人?他以打人为高兴,这是要不得的,这都在造恶业啊。欲发展到骂人打人,大家都像冤家那样,你所修的禅定都白修了。你说,“即使这样,我仍然修禅定。”那你这个禅定变了外道定。所以大家生活里随时随刻要检点自己,随时随刻要控制一下欲。

修行人睡够了就不要再睡,不饥饿就不必吃饭

比如,我因为太操心了,一直睡不着,能够让我睡得着我是大为欢喜,因为可以避免血压升高,一般晚上十二点钟或者到一点我就起来工作,到中午再睡一会儿,可能是因为我吃了南京一位医生的药,今天特别好睡,上午睡了很多时候,你要我中午睡我还是睡得着,可是我就说:“我上午睡过了,中午就不应该睡了,下午有人要提早回去,我一点钟给大家讲讲法。”假如说,“我好不容易能睡着,我中午再睡。”那就是欲。

吃饭也是如此,饥饿很难受好比是病,吃饭好比是药,吃饱了,饥饿就消除了,五观堂,就是这么写的。修行人应把饭当作药吃,而不要贪吃。很多年前,我到甘肃,陪我去的有个年轻的大学教授,也是我的学生。回来时,在兰州呆了一晚。那时我们都不吃晚饭的,这家主人很客气,邀我们一起吃晚饭,主人一热情,他就吃了。后来到我房里来,我就问他,“你今天晚上是不是肚子饿了?”他说:“我没饿。”我说“你懂不懂吃饭的意义?你肚子既然没饿,你为什么要吃饭?也不卫生啊。”说起来是主人的热情,也离不开他的贪心,这也是欲。说了这几件事情,大家就能明白了,修禅定的人想快快提高,进入初禅就要随时随刻离开欲。

入初禅要远离五种恶法:
贪心、瞋心、掉举、昏沉,还有疑悔

欲、恶、不善法,恶是指什么?就是指五盖,贪心、瞋心、掉举、昏沉还有疑悔。掉举就是喜欢打妄想,不停的打妄想,心就高举起来了。我们的心跳来跳去像只猴子,从来没有止住过。你不好好止住妄念,你是不能入定的。妄念一止住你就入定了,哪怕你只止住几秒钟,这个几秒钟你也是入定的几秒钟。

修行成就要在定中才发生作用,
修数息观容易止妄念而入定

修行一定要入定才发生真正的作用,未入定你还在路上。比如你们修念佛法门的,一定要照佛亲口讲的去修,《佛说阿弥陀经》里讲,临命终时要一心不乱,否则都不能往生。有人却提倡只要唸就能往生,这话不是佛说的,是人说的。佛是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一个妄念也没有,也就是入定。修念佛法门,想靠一句佛号唸到一个妄念也不起来,就看你有没有这样根机。如果你唸了几十年还是打妄想,佛有很多方法能止住妄念入定,你为什么不学不用呢?就算是作个辅助吧,辅助也好啊。佛讲过,止住妄念最好的观法就是数息观。可是现在唸佛的人,不学数息观,还认为:我们用不着的,我们只要唸就行了。

修行人应修精神饱满,
懒惰容易昏沉,昏沉时可修经行

要我们不睡觉,我们也没有这个水平,晚上不睡白天打瞌睡,还不是一样?睡觉尽管睡,睡六七个小时差不多,睡醒了就要修修好,修什么?修精神饱满,朝气蓬勃,别睡醒了还像打瞌睡那样。睡醒了像打瞌睡,这个人生活肯定非常懒散,凡是懒散的人全是昏昏沉沉的,他不大想动的,沙发上一坐,“我累了——”懒惰的人容易昏沉,昏沉的人容易懒惰。

白天昏沉来了咋办?佛还有办法,叫你经行。我们这个山顶上有一大片空地,我每次就在上面边念佛,边经行。假如你经行也会昏沉,那你这个昏沉实在太厉害了,你就自己想办法吧:冷水洗洗脸,叫别人拍拍背,把你昏沉打打掉,这也是方法。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离开缺点大于优点的人、喜做好事而知见
邪的人,破坏正法的人,不离开
你也会成为魔道里的人

提要:

■ 修行内容要复杂些,诵经要多几本,容易去掉昏沉妄想
■ 见人要修精神振作,态度热情,同学间要修恭敬心
■ 发心培福,精神不要涣散,慢吞吞会把自己培养成木瓜
■ 疑者悟得慢,因为他疑佛疑法疑僧,疑自己修行不能成就
■ 聪明人也容易起疑,因为我执重,有傲慢心,对善知识的话有时也会听
不进去
■ 头脑不冷静,没有恭敬心,修什么都不起作用,这种习气也可能是前世等流
下来的
■ 不要因少许缺点就把人否定了,要从多种功德去看善知识
■ 要离开缺点大于优点的人、喜做好事而知见邪的人,破坏正法的人,不离开
你也会成为魔道里的人
■ 修好十善,远离恶法,这是能使你很快得到离生喜乐定的路子

修行内容要复杂些,
诵经要多几本,容易去掉昏沉妄想

还有你们要多诵经,诵经是最好的办法,既能够去掉妄念,又能克服昏沉。尤其是唸还没有唸熟的经,更容易止住妄念。因为不熟,你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看着唸。等到唸熟了,能从头背到底,而且还有本事,能一路背一路打妄想,经念完妄想打完,经还没背错,可是你打妄想就不起作用了。

唸经不容许你昏沉,唸经昏沉了,经就唸不下去了。所以克服打妄想、昏沉的办法就是修行的内容要复杂一点。越简单,越容易打妄想,越容易昏沉。

见人要修精神振作,
态度热情,同学间要修恭敬心

如果讲得再细一点,你们看见同学或者看见来了什么人,你马上就可以修,修什么?精神面貌好一点。冷冷淡淡,爱理不理的,容易培养你的昏沉;精神振作,态度热情,就不容易昏沉了。所以同学跟同学之间多修修恭敬,别太随便了,修行要修得细,进步才快。

发心培福,精神不要涣散,
慢吞吞会把自己培养成木瓜

有人发心做事,可是他勉强得很,“好吧好吧。”没有欢喜心,所以干起事情来就慢。你没有欢喜心,做事情慢吞吞慢吞吞,就会培养成一个木瓜,木瓜就是钝根,而且也是在培养你的昏沉。干事情要有欢喜心,欢喜心不等于叫你紧张、着急,而是叫你不要涣散,不要低沉,这是讲掉举、昏沉。

疑者悟得慢,因为他疑佛疑法疑僧,
疑自己修行不能成就

还有一个是疑,笨头笨脑的人容易起怀疑,因为他灵敏度不高,不能够触类旁通,也不能够很好的从思惟中得到觉悟,他脑子转得慢,有时候还理解不到,因为不理解就容易起怀疑。怀疑什么?怀疑佛、怀疑法、怀疑清净的僧,还怀疑自己:我到底有希望吗?我到底能修得好吗?

聪明人也容易起疑,因为我执重,
有傲慢心,对善知识的话有时也会听不进去

其实聪明人也容易怀疑,现在怀疑多的人差不多都很聪明,因为他聪明过度了呀。因为聪明,难免我执重,难免有傲慢心,他认为自己的想法肯定不错的,所以他不大会听别人的话,连善知识的话有时候他也听不进去。他认为你这种做法你这样修行,也不见得好,他有他的一套,他有他的观点,他总以为他所有的想法做法都是好,除非他自己对某一个人特别有缘,特别相信他,那也只信他一个人、其他善知识的话即使没错,他也听不进去,他会想:“你这样对吗?我看是不见得对。”这就是怀疑。这种人如果出家了,可能更麻烦,因为身份不同了,“我是出家人,你是居士,居士就是小众。”那就傲慢了。

头脑不冷静,没有恭敬心,修什么都不起
作用,这种习气也可能是前世等流下来的

这种由于聪明过度、执着,而产生的傲慢,对善知识的话不能冷静的考虑,全面的接受,也包括在疑里面。这种人很可惜,蛮好一块材料,有时候连善知识对他也没有办法,因为他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什么都不起作用,这种习气也可能是前世等流下来的习气。

不要因少许缺点就把人否定了,
要从多种功德去看善知识

看人要全面的、整体的来看,不能凭片面的一个点去肯定某一个人,或者去否定某一个人。现在是末法时期,要找十全十美的善知识是找不到了。善知识自己还没有修好,总有这样那样的一点毛病,你看到了、听到了,就把这个善知识否定掉,你很吃亏啊。就算他有一个缺点,也许他有九十九个优点呢,你把他否定掉了,恭敬心也没了,你在他那里就得不到好处了,吃亏的还是你。

今天你要找个烦恼断尽的善知识,即使有,你也不认得,烦恼断尽就是阿罗汉了。拿我这个老师来说,你们需要学法,我可以把法教给你们,我不过完成这么一个任务,报报师恩罢了。其实我本人还在学习的路上,只能够说跟你们共同学习。你们假如看我一个优点也没有,那你怎么跟我学了八年?不是很奇怪吗?

要离开缺点大于优点的人、喜做好事而知见邪
的人、破坏正法的人,不离开你也会成为魔道里人

哪一种人我们是要绝对地离开?他身上没有优点可学,或者他缺点大于优点,你跟他接触会受他影响。标准是什么?不管这个人会不会讲经,不管他名气多高,归依的人多少,如果这个人是邪的,他即使肯做好事,你靠拢他,也会受他邪的影响。什么叫邪?佛讲的话叫正法,如果跟佛讲的话不一样,那不叫正法,就是邪法。如果跟佛讲的话有抵触,佛叫你这么做,他叫你不要这么做,要照他的方法做,这是破坏你成就。从前魔王波旬发过愿,如来涅槃以后他要化现比丘相,把你引上一条相反的路。这种人即使身上有优点,比如说,他也有慈悲心,他也喜欢做好事,或者他在某一点上做得挺好,都不能学,赶快要远离。这是非常严格的,你跟这种魔道的人靠拢,你肯定会受影响,也变了魔子魔孙。

修好十善,远离恶法,
这是能使你很快得到离生喜乐定的路子

今天就给你们讲的是初禅,叫离生喜乐定。如果你们想快快得到离生喜乐定,就要离开五欲、五盖、还有不善法。不善法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恶业昨天跟你们提过了。一个修禅定的人,千万不能造恶业,要修好十善、离开十恶法,这就是能够使你很快得到离生喜乐定的路子。今天就到此。(掌声)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禅乐胜于天乐,
不修行人却把干扰作为享受

提要:

■ 禅乐胜于天乐,不修行人却把干扰作为享受
■ 阿罗汉对人间的苦恼实在不适应,在苦恼地方度众生,凭的是菩提心
■ “三界如火宅”,住在狭小的楼房里,又怎能成就法身遍虚空
■ 习惯于生死流转,对修行也会感到不适应
■ 世俗的追求实是修行人的干扰
■ 不打破世俗观念、世俗习气,是不可能成就的

禅乐胜于天乐,不修行人却把干扰作为享受

今天我们讲禅乐,禅定的快乐远远胜过天乐,因为禅乐中没有烦恼,如果起了烦恼,禅乐就消失了。一有烦恼干扰,什么事情都干不好,没有烦恼干扰,就能很快明心见性。众生就因为佛性上蒙上了灰尘,而使自己不舒畅,别人也不舒畅。就好比我们现在在山林里住惯了,一回到城市心里就很不舒畅,因为城市里的生活干扰太多。不修行的人却把这种干扰作为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所以他始终只是一个凡夫众生。

阿罗汉对人间的苦恼实在不适应,
在苦恼地方度众生,凭的是菩提心

举个例子,空气里污染太多,蔚蓝色天空都变成灰溜溜的,修行人看不到蔚蓝色天空,心情就很不舒畅,身体也不舒服。这一次到南京看病,再到苏州、上海,实在是苦恼,一点不适应。由此可以想象:阿罗汉成就了彼岸的快乐和清净,再让他到人间,他实在是苦恼啊,因为不适应。除非是大阿罗汉,凭着菩提心来到人间,这是到苦恼的地方去度苦恼的众生。

“三界如火宅”,住在狭小的楼房里,
又怎能成就法身遍虚空

说实话,一回到城市真想马上离开,这种苦难以形容。我们修禅定的,天天修无边无际的空,将来要成就法身遍虚空。而城市里,眼睛看出去,全是一幢幢楼房,空间太小,觉得非常闷气。一走进房子更糟糕,这么小的一间一间,再摆上家俱,想要散步都没办法。我真奇怪,他们怎么生活的?佛经里讲,“三界如火宅”,这话一点不错,真像是在火烧的房子里,出来就痛快了。

习惯于生死流转,对修行也会感到不适应

奇怪的是我们在山林里住惯了,回到城市里叫苦连天,城市里的人到咱们这儿来也觉得苦。你跟他说,“我们文殊院空气非常好,空间广阔。”他头一天感觉蛮好,第二天感觉空气好、空间大跟我有啥关系,第三天呆不住了,要想走了,所以众生难度啊!三恶道众生更难度。你跟他讲修行,要他跳出生死流转,他说这跟我有啥关系?变掉了,变成对修行不适应,这么一变,就习惯于生死流转。这就是对于种种的干扰慢慢适应,养成习惯了。习惯了就不想离开了,如果你要他离开,要他换一个环境去适应,他就感觉到苦恼,由此可见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世俗的追求实是修行人的干扰

三界之内,无非是干扰,仅仅是众生把这种干扰看成快乐去贪求。包括六道里的天道,在修行人看来也是干扰。说句笑话,假如一个修行人在天上真的修得起来的话,王母娘娘请他去吃蟠桃,他也会觉得是种干扰。天上尚且是这样,那么人间呢?一会儿这个做寿,一会儿孩子满月,一会这个人死啦,一会那个结婚了,这些都会成为我们修行人的干扰。

不打破世俗观念、世俗习气,是不可能成就的

要想得到禅定的快乐,就必须要排除这些干扰。要排除干扰,你首先要观念转变,要转变观念就必须要接受佛陀智慧的教育。这些世俗的观念、世俗的习气、世俗的生活,你不打破,你是不可能成就的。可是世间人这些观念从来没转变过。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世间是流转法,出世间是出离法,
修行的目标是断烦恼

提要:

■ 世间是流转法,与出世间出离法是两条路,未悟的人应该好好的学
■ 你用见闻觉知去分别,是世间人的悟,不是修行人的悟
■ 佛菩萨没有贪心,没有分别心,即使有情绪上的表现,可是他没有烦恼
■ 菩萨苦恼是悲心,众生苦恼是烦恼,修行的目标是断烦恼
■ 要检查自己起心动念里有没有烦恼的成份,烦恼会毒死我们法身慧命

世间是流转法,与出世间出离法是两条路,
未悟的人应该好好的学

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应该说是两条道路,一是流转法,一是出离法。世间法使我们六道轮回,出世间法使我们跳出轮回。有人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你把两条道路说成相同,除非你有水平讲得出道理来,否则还是别讲的好。因为你讲不清楚,人家听了就糊涂了,就不想修出世法了。比如你也吃饭,他也吃饭,一样不一样?你说一样,要讲出道理来,你说不一样也要讲出道理来。不要道理讲不出来,老是争来争去浪费时间。所以没有悟的人应该好好的学,不要话不投机就说“这是观点不同”。

你用见闻觉知去分别,
是世间人的悟,不是修行人的悟

都是因为没有悟,悟了你全讲得通。拿吃饭来举例子,你也吃饭他也吃饭,他眼睛看到的是饭,你吃进去的也是饭,一样的,可是仅凭眼睛看、嘴巴尝,你是悟不了的,因为这些都是见闻觉知,都是世间法,这是世间上的悟。修行人的悟在心里,不凭眼睛。当然,佛法离不开世间上的觉悟,可是,世间上的觉悟仅仅是一个基础、一个工具、一个出发点,如果世间上的觉悟彻底、究竟、圆满,能使你了脱生死,那何用佛法呢?

佛菩萨没有贪心,没有分别心,
即使有情绪上的表现,可是他没有烦恼

从表面看大家都吃饭,连菩萨也吃饭,释迦佛也吃饭,可是心里就不一样了,凡夫吃饭有贪心,佛菩萨吃饭没贪心。世间上的人有时候跟修行人非但不一样,而且还相反,凡夫吃东西有分别心:今天这个菜好吃,那个菜不好吃。修行成就的人吃东西有没有味道上的感觉?有感觉。因为他舌头上照样有味觉神经,可是他没有分别心。修行人也会知道肚子饿,吃了饭也会觉得饱了,可就那么一点生活需要上的感觉,他没有在分别上去起贪心、瞋心。比如说,今天的饭煮得半生半熟很难吃,你一吃到这个饭,心里就不高兴,冒火了,嘴巴里嘀嘀咕咕,或者骂上几句才痛快。修行人呢?也会有这种感觉,他即使有情绪上的表现,可是他没有烦恼。

菩萨苦恼是悲心,众生苦恼是烦恼,
修行的目标是断烦恼

我今天早晨在想,佛有没有苦恼,有没有悲哀?应该也有吧?我曾听法师在讲《法灭尽经》时说过:“佛在世,许多魔王来干扰佛法,佛不怕。最后魔说:如来灭后,我现出家身,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饭,破坏你的法,灭你的法。释迦佛说:这样我拿你没办法。世尊流下了眼泪,很痛苦。”

因为即使成了佛,也还有这个身体在。比如证了阿罗汉果就已经进入涅槃了,可是他还有这个身体,这种涅槃叫有余涅槃。等到身体也没有了,比如火化了,那个时候就叫无余涅槃。

所以在活着的时候证了阿罗汉果,还是有这个皮肉的四大所成的身体,还是有心理情绪,可是这颗心就与凡夫的心不一样,活动性质也不一样,活动的成分也不一样。同样是快乐,快乐也不一样,同样是悲哀,悲哀也不一样。归根结底,一个有烦恼一个没烦恼。所以连苦恼还要分分清,众生苦恼是烦恼,菩萨苦恼是悲心。释迦佛听到魔王波旬发恶愿要把佛法灭尽,释迦佛也会苦恼,可是这个苦恼里没有烦恼。所以修行不是修成木瓜一样,修行只有一个目标——断尽烦恼。

要检查自己起心动念里有没有烦恼的成份,
烦恼会毒死我们法身慧命

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刻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里有没有烦恼的成分。烦恼是毒,心当然要活动,情绪当然会产生,没有毒就没有关系,有毒就会把你的法身慧命毒死。我们要证阿罗汉果,也是这条路线,修禅定要入定也是这条路线,这条路线就是——排除烦恼、排除干扰。排除烦恼就是排除对我们成就不利的种种毒素。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禅乐来自烦恼的排除,非从外得,
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提要:

■ 禅乐来自烦恼的排除,非从外得,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 排除了人间的喜乐以后,得到的禅定的喜乐,是修出离法得到的喜乐
■ 为什么修行的喜乐在我们身上留不住,因为世间上的喜乐总想把你拖住
■ 修行人不倒向般若彼岸这一边,就会永远流转生死
■ 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乐,佛法的快乐是觉悟的快乐
■ 听法不要受妄想的干扰,一打妄想,听法的快乐就漏掉了

禅乐来自烦恼的排除,
非从外得,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快乐在哪里?你把烦恼排除了以后就会快乐。假如有一天你得到了,或者有一分钟你得到了,你会说,“我得到禅乐啦。”你说的“得到”,实际上无所谓得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这个快乐你本来就有的,就因为受了干扰,才体会不到,等到干扰排除了,这个快乐自然就有,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排除了人间的喜乐以后,得到的禅定的喜乐,是修出离法得到的喜乐

所以初禅要离欲恶不善法,离就是排除。你排除了干扰,自然就会有喜乐产生,产生了喜乐,你才能入定,这个定,就叫“离生喜乐定”。所以我们入定要从喜乐得,这个喜乐是排除了人世间的喜乐以后,得到的禅定的喜乐,也就是修出离法得到的喜乐。

为什么修行的喜乐在我们身上留不住,
因为世间上的喜乐总想把你拖住

今天别说是不修行的人,就连我们修行人,乃至修禅定的人,这个喜乐是不是真正拿到了?说你一点没有拿到也不见得,说你拿到了,可一会就没了,真好像闪电一样,为什么喜乐在我们身上留不住?因为有干扰。

你又爱好修禅定的喜乐,又爱好世俗的喜乐,结果两面都有意见。世间上的喜乐说:你本来跟我蛮合得来,你今天去修行了,修行的时候你就从我这里跑掉了,你平时这么喜欢打牌,一修禅定你就不摸麻将牌了。世间上的一切都希望你一直保持在世间的喜乐上,包括世间上的财物、世间上的观点,都想把你拖住。

修行人不倒向般若彼岸这一边,
就会永远流转生死

可是因为你过去世还有些善根,你又来到修行场所。你这次来到我们这儿,我和我的学生们看见你来了,也想把你留住,“你就别回去了,你看我们这儿多欢迎你啊!跟你多有感情啊!你既然发了菩提心,就不要退菩提心呀。”两边都拖你,你两面不讨好,这个日子难过啊。

有些人就退心了:干脆我就走世间这条路吧,反正流转生死也不知道几千几万次了,再流转一次也没关系。还有些人想法就不同,本来说住几天看看,后来改为小住三个月,慢慢再住下去,决定长住三年。到了三年又改为五年,五年满了,可又舍不得走了。那么十年吧,等到十年又想想:不拿到阿罗汉果,枉来人间走一趟,所以又不走了。这也叫一边倒,就看你倒向哪一边!不倒向般若彼岸这一边,你就会永远生死流转。

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乐,
佛法的快乐是觉悟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包括我们所有的感受、情绪,当然也包括快乐和苦恼,全要分分清楚。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乐,是求佛法上的快乐。佛法上的快乐就是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你要想得到这种快乐,就必须要排除干扰。

听法不要受妄想的干扰,一打妄想,
听法的快乐就漏掉了

听法也要排除干扰,听法谁也没有来干扰你,是你自己干扰自己呀。为什么有人听法听不出欢喜心来?因为他在打妄想。一打妄想,听法的快乐就漏掉了。就好比我小时候,妈养了几只鸡。有一只鸡歪嘴巴,别的鸡都抢米吃,它啄的米差不多都从嘴巴里漏掉了。别的鸡都吃饱了,这只歪嘴巴鸡可怜,没吃到几粒米。你们听法打妄想,就是歪嘴巴鸡吃米。(众笑)。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修禅定一定要离开欲恶
不善法的干扰

提要:

■ 修禅定要离开欲恶不善法的干扰
■ 打妄想累了,还会有迷迷糊糊的细妄想,即使妄想过后忘了,这个习气还是
存在
■ 外道把幻觉当作出功能,修禅定的目的就是达到心一境性——心里只有
一个境
■ 观是通过心理想象力的作用,而现出来的境,才是最清澈,一点干扰都没有
■ 入定后的境界才是定境,修行功夫处处可以辨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细妄想细昏沉的出现和发展,会使定境消失,禅定越往前走,滤得越干净

修禅定要离开欲恶不善法的干扰

我们修禅定要排除干扰,要离欲、恶、不善法,一切不善法全要离开,这还是粗相。修行实际上并不难,难在我们现在连粗的东西都离不开。妄想有粗妄想细妄想,昏沉也有粗昏沉细昏沉,一般人体会不到,禅定修得久了,慢慢你就会体会到。

打妄想累了,还会有迷迷糊糊的细妄想,
即使妄想过后忘了,这个习气还是存在

假如一个人妄想很粗,越打妄想越是精神,那当然不会昏沉了。假如身体疲劳了,或者打打妄想有点累了,这时粗妄想没了,人已经迷迷糊糊了,迷迷糊糊里面还有迷迷糊糊的妄想,这就是细妄想。即使你感觉不到,它也会自动转下去的,这就是习气。哪怕你这种迷迷糊糊的细妄想过后忘了,这个习气还是存在。

外道把幻觉当作出功能,修禅定的目的就是
达到心一境性——心里只有一个境

禅定修到后来,妄想慢慢少了,自己也感觉不到了,这时候就容易出境界,因为干扰没有了。出不了境界都是因为干扰的关系。境界不是幻觉。有些人说自己有什么境界什么境界,听下来全是幻觉。幻觉,外道说是出功能,他们看成是境界,实际上是出偏差了。

我们所说的境界要你观的境自己现出来,观什么境就要现什么境,而且现得一点没错。如果你观蔚蓝色天空,结果蔚蓝色天空现出两只鸟,或者出现两朵白云,这是幻觉;观明月,结果现出了太阳,这也是幻觉。如果观明月现出来一尊观世音菩萨,这也是对你的干扰,所以禅宗有句话:魔来斩魔,佛来斩佛,因为是干扰。修禅的目的就是达到心一境性——心里只有一个境。

观是通过心理想象力的作用,而现出来的境,
才是最清澈,一点干扰都没有

在境界中现出来的明月,跟你观出来的性质两样,观出来的是你通过心理想象力的作用想出来的,所以叫观想。这是你的练习阶段不能算数,要现出来才算数。同样的明月,现出来的明月比你用眼睛看到的还要清澈,因为我们看明月时有干扰的,一个,你自身的视力不太好,还有一个,天空有雾、有污染,你也会看不清。只有你现出来的境,那才是一点干扰都没有,那才清楚。

入定后的境界才是定境,修行功夫处处可以
辨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假如是头一次现出来,往往时间很短,这是你把妄想排除了,心就定下去了,这时出的境界就是定境。这时完全看不出你有昏沉,表面看,你头也没有低下去。修禅定,只要头稍微低一点,就知道这个人开始昏沉了。头低下去了,那是大昏沉,等到有呼噜声,那已经睡着了。醒得快的,还算有点功夫,总比口水流得很长还醒不过来好得多。(众笑)所以处处都可以辨别自己的功夫,修行人有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知道的。

细妄想细昏沉的出现和发展,会使定境消失,
禅定越往前走,滤得越干净

定境出现的时候,你没有粗妄想,粗昏沉,是不是有细妄想、细昏沉?至少细昏沉还是有的,你自己感觉不到,除非你修行经验真的很丰富,才能感觉到。如果没有细昏沉,你现出来的境不会那么短,一下子就过去了。因为细昏沉在发展,慢慢变了粗昏沉,或者细妄想变了粗妄想,所以境界就没了。这就等于你虽然出现了境界,可干扰没有滤干净,所以禅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越往前走,滤得越干净。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59)
下一篇: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0~39)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80~85)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70~7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0~19)
 缘起性空,转染成净(50~63)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100~108)
 定学开导(50~59)
 <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20~29)
 阿弥陀佛圣诞开示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114)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1~9)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珍惜才能成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后遗症[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别解脱[栏目:寂静之道·希阿荣博堪布]
 对共修《大宝积经》的开示[栏目:夏坝仁波切]
 清炒春笋[栏目:素食菜谱]
 心?生物现象?或两者兼备?[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禅门清规的形成发展与禅宗的历史命脉(韩凤鸣)[栏目:禅宗文集]
 也见也不见,也痛也不痛[栏目:洗心禅·指引人生的创意佛]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贤章[栏目:智谕法师]
 切勿轻谤佛法(宋智明)[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