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114)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32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人间以禅乐为最,修禅定可以感受,
不要追求,要学会舍

提要:

■ 人间以禅乐为最,修禅定可以感受,不要追求,要学会舍
■ 把三禅的妙乐舍掉,才能进入四禅
■ 空中修缘起,那可不是烦恼的有,而是清净的有,要达到完全空的境界,
必须修舍
■ 心由觉悟从粗入细,粗脉管通了进入细心,细脉管通了进入极细心,极细
脉管通了,到了四禅叫舍念清净
■ 企业家学了佛法与禅定,有了平等心,赔钱也不再苦恼了,赚了钱为大家
谋幸福,要发展经济,弘扬佛法

人间以禅乐为最,修禅定可以感受,
不要追求,要学会舍

禅定的乐是人世间最殊胜的乐,所有人间的乐,禅乐里都有,可是人世间的快乐里却没有禅定的快乐,所以我说,人间以禅乐为最。得了禅乐,贪爱很容易起来的,“我今天修得好,我很欢喜,希望明天还是这样。”你一执著,明天它就不来了。

从前上海禅定班,有一个同学来问我:“老师,我有时修光明观,忽然周围一下子光明普照,我一高兴怎么没了?”(众笑)谁叫你高兴的?所以我常说:修禅定无所求,可以感受,鼓励鼓励自己,不要追求,不要执著,要学会舍。

把三禅的妙乐舍掉,才能进入四禅

四禅是舍掉三禅的妙乐进入的,舍掉不是不要,是得到了然后不执著。你可别认为既然要舍掉,我干脆不要得到了,那你什么也没有。你首先要得到离开五欲的喜,由此得到禅定的喜乐,再舍掉喜乐,得到三禅的妙乐,再把妙乐舍掉,你才能进入四禅。舍就是叫你空掉,你只有修好空,你才能入定。我们今天多少能空掉一点,要全部空掉还没有这么高的水平,那么就要修。你全部空掉了,就叫成就。如果你们修空修不来,先学学放下,放下就是不执著。

空中修缘起,那可不是烦恼的有,
而是清净的有,要达到完全空的境界,必须修舍

空了以后再要在空中修缘起,因为你能懂得空,能修空,你已经是一个修行人了,再在这个基础上缘起更高一层的有,那可不是烦恼的有,而是清净的有,这个路线不能错。我们整个路线就是走清净的道路,将来是在清净中圆满。到那时清净也没了,清净只是一个名相,真正的清净就是什么都没有,完全空光。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必须修舍。

心由觉悟从粗入细,粗脉管通了进入细心,
细脉管通了进入极细心,极细脉管通了,到了四禅叫舍念清净

三禅已经开始舍了,初禅,你是从粗相里觉悟,而进入了细;二禅,已经进入细心,三禅进入极细心。身体的乐触也是这样,初禅好比粗脉管通了,非常舒服;二禅,细脉管也通了;三禅,极细脉管也通了。到了四禅呢?你感到的喜、乐,全要舍掉,所以四禅叫舍念清净。比方说你有了点钱,不管你放在家里还是放在银行里,你必然会起念头,一个念头,放在家里要防止人家偷;再一念头,存在银行里哪一种利息高;还有一个念头,最好钞票赚钞票,除非你拿去布施供养培福,没了,你才不起念头。从世间上看,这些念头都是正常的,从佛法来看,这些念头都是贪心的表现。

企业家学了佛法与禅定,有了平等心,赔钱也不再苦恼了,
赚了钱为大家谋幸福,要发展经济,弘扬佛法

第一期企业家禅定营,他们学了佛法很有收获。第一个收获,从前对员工是用压的手段,也不见得有效果,今后要有平等心,要爱所有的员工,要让他们快乐幸福。第二个收获,从前赚钱了我就高兴,赔钱了就苦恼,现在知道个人有个人的福报,赚钱就赚钱,赔本就赔本,烦恼什么呀?第三个收获,我从前赚了钱还想赚更多,成为大企业家,一辈子就是这个念头,现在观念改变了,要发展经济,弘扬佛法,我富了要为大众谋幸福。而且还有一个觉悟,发展企业是靠员工,因为一切都是人干的,所以我应该对人进行教育,企业所有的员工是一家人。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不肯放下我执法执,会把原则都变掉了,
因此我执法执也要舍掉

提要:

■ 有能力的在社会上忙,来我这儿的不会抓全面,文化高成了书呆子,
办佛法事业真难啊!
■ 不肯放下我执法执,会把原则都变掉了,因此我执法执也要舍掉
■ 四禅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
■ 要断苦乐,灭忧喜,进入不苦不乐舍
■ 由断苦乐,先灭忧喜,才能进入不苦不乐舍

有能力的在社会上忙,来我这儿的不会抓全面,
文化高成了书呆子,办佛法事业真难啊!

他们仅仅听了三天,收获就很大。可是我要他们再多留几天,就说“太忙了太忙了。”(众笑)所以我很苦恼,这些年轻人,在社会上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都是有能力有才干的,却不到我这儿来,由于佛门缺乏人才。所以办佛法事业很难啊。

而来到我这的,人们羡慕啊,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起来全是新科技,可是要他照顾全面,能力就很差。也不能否定他们有一种能力,会打电脑,就是没有全面的能力。就是末法现象。只抓一点,在一点上成就,要不是纪律管得严,生活上也会脏乱差。所以我常批评他们,是不是书念得太多了,成了书呆子了?

不肯放下我执法执,会把原则都变掉了,
因此我执法执也要舍掉

而且还我执很重,我讲的话叫他传下来,话就变掉了,因为他来一番圆融加工,(众笑)等到从他嘴里说出去,有老师的意思,可全是他的话。(笑声)就是这么个意思,含义也不全,他一变把原则都变掉了。更好笑的就是,我根本没有意思,他自作聪明,说“老师没有这么讲,我的理解就是这个意思,”(众笑)搞得我苦得不得了。这都是我执法执,很厉害啊,这也包括在舍里,连我执法执都要舍掉。

云何第四禅?第四禅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

今第四禅先明总相,次解四支,引经明总,一断苦乐,二先灭忧喜,三不苦不乐舍。

四禅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


四禅比较深,我在舍利弗的《禅定品》里简单摘了几句,四禅有四个支分:“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今天时间关系,简单的跟大家讲讲。

云何断苦乐?如比丘断苦乐,是名断~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苦者,损恼义,乐者,摄益义。


要断苦乐,灭忧喜,进入不苦不乐舍

怎么做到不苦不乐舍?你必须要完成前面的工作,第一个工作要断,“断苦乐”,苦跟乐全要断掉。你在初禅二禅三禅上是离,离开喜乐,到四禅,你更要提高,要断掉。第二点要做到“先灭忧喜”,灭除忧愁跟欢喜。要讲清楚,欢喜是好的,乐是好的,成佛就是大乐。叫你灭叫你断,是断的你的执著、贪心,你这两点做到了,方才能够进入不苦不乐。

“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你身体有种种不舒服的感受,使你不产生欢喜心,这就是叫苦。如果你舒适了,欢喜了,这就叫乐。初修的人感到苦,烦恼就会起来,产生了喜乐对修行有帮助,到四禅,应该修不苦不乐舍。

云何先灭忧喜?如比丘忧喜已灭,寂静,正寂静,是名先灭忧喜,心不悦名忧,心悦名为喜。

先灭忧喜者,此忧喜在前三禅地中已灭,寂静、正寂静故。离无喜乐,修不苦不乐舍。

一、谓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不有。

二、谓世间五欲爱染,已未得,当未得,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

三、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不有。

四、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不得意,失意,丧失忧苦相续之心不有。

五、共善忧苦无,谓共善人众中,共善共业,欢喜向道,以善行为忧苦心不有。

如圣人者,从初禅人,乃至得第二、三禅人,成就喜行已,如是五法尽无。


由断苦乐,先灭忧喜,才能进入不苦不乐舍

“云何先灭忧喜?如比丘忧喜已灭,寂静,正寂静,是名先灭忧喜,心不悦名忧,心悦名喜。”禅定的快乐是寂静的快乐。到了四禅,忧喜已灭,这完全是清净的寂静,不执著的寂静,是真正的寂静,如果你能够走上这条路,“是名先灭忧喜,心不悦名忧,悦名为喜”,从心理上说,心里不欢喜就叫忧。心里喜悦就叫喜。

“先灭忧喜者,此忧喜在前三禅地中已灭,寂静正寂静故”,这个忧跟喜在前面初禅二禅三禅的过程里已经灭掉了。“寂静”,因为你已经成就四禅了。“正寂静故”,你从初禅的寂静乐进入二禅三禅,到了四禅才是真正的寂静。“离无喜乐”,要修离,离了就没有喜乐了,然后“修不苦不乐舍”。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对不善业不能有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
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不善业相应了

提要:

■ 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
不有
■ 世间五欲爱染,已未得,当未得,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
■ 对不善业不能有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
不善业相应了
■ 对别人造不善业,而引起你的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
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不有

修不苦不乐舍,可以从五方面来说明:

第一点“谓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不有”。世间上五欲的快乐,你过去得到了,现在得到了,或者将来会得到,心里沉溺在这个快乐里,“忆念生喜”,或者已经消失的快乐,心里想想也快乐,“相续不断”,想了还要想,这种沉溺在五欲快乐里的心,你不能有。

世间五欲爱染,已未得,当未得,
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

第二条,“谓世间五欲爱染”,爱就是贪,染就是染着,又称贪着。一切烦恼都性空,你爱也可以转变成不爱。染,就好比灰尘飘在身上,衣服本来是干净的,染上了灰尘就不干净了,既然灰尘能飘上去,也能洗干净啊。所以说,虽然我们今天的佛性飘上了很多灰尘,但是佛性还是圆满的,可以把灰尘扫除。“已未得,当未得”,这种世间的五欲,过去你没有得到,现在也没有得到,看样子将来也不会得到,你还在操心,以后我到底能不能得到?“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或者说你已经得到了,但它变化了,没了。你产生忧愁苦恼,老是想:我没有得到,我已经失去了,你在忧愁苦恼里沉溺下去了。进入四禅的时候这种心全要扫光。

对不善业不能有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
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不善业相应了

第三点,“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不有”。你所处的人群,或者你的亲戚朋友,他们都在做不善的事情。所谓不善,就是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总是在想贪瞋痴。你处在他们中间,他们在造不善业,你在这个中间随着他们高兴而高兴。你得意,欢跃,而且相续喜乐之心,你只要心一动就失去定了。喜跟忧苦最容易使我们心动。

拿生活中的事来打个比方,从前买东西都要用票的,有粮票、油票、糖票、肉票、鱼票,有的家人口多称大户,有的家人少称小户。孩子买菜,回来菜篮里边有条大鱼,妈说:“我们是小户,怎么会买到大鱼呢?”孩子说:“妈,我趁他们不注意我自己拿的。”(众笑)妈就说:“这不好啊。”再看看这条鱼,“这条鱼倒不错。”(众笑)所以妈妈对不善业的喜乐也动了。只要你对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不善业相应了,即使你不是魔子魔孙,你也是魔的眷属。

对别人造不善业,而引起你的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第四条:“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不得意,失意,丧失忧苦,相续之心不有”,这些人做不好的事情,没有做成功,他很失意很失望,自己也受损失了,产生了忧苦,你也跟着他产生忧苦失望,说:“这次你偷东西没偷到,我很同情你,我也跟你一起难受。”(众笑)这种对别人造不善业而引起你的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念”要忆念清净道,不忘不失,
佛教导要修四念处

提要:

■ 在大众中共作善业,欢喜向道,在修行中或为生起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 从初禅入,得到二三禅喜乐,而进入四禅,以上五法也要舍掉
■ “念”要忆念清净道,不忘不失,佛教导要修四念处
■ 观身不净,悟空有慧眼,能观美色实是白骨精
■ 观受是苦,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因乐会消失
■ 观心无常,心刹那刹那在变,哪有“海枯石烂,我心不变”
■ 观法无我,法无定法,不要执著
■ 修行人要念念不忘走清净道,因为凡夫“起心动念,无非造业”

在大众中共作善业,欢喜向道,
在修行中或为生起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第五条,“谓共善人众中,共善共业”,在好人中间一起做好事,“欢喜向道”,修行人共同修道。“以善行为,忧苦之心不有”,修行必须要精进,必须要努力,难免很辛苦。如果你由此而感到忧苦:我修了这么久了,好像没有什么长进嘛,将来怎么办?我是很愁啊,说起来修行好,说到底还是很苦的呢,吃嘛吃素的,早晨这么早起来,修修禅定两条腿疼。(众笑)你这种感觉苦的心也要没有。

从初禅入,得到二三禅喜乐,
而进入四禅,以上五法也要舍掉

“如圣人者,从初禅人,及至得第二三禅人,成就喜行已,如是五法尽无”,圣人,是指证果的人。我们今天还不能称为圣人,可是我们今天走的路是进入圣人之流的路。等到将来成就了四禅,当然从初禅到三禅的喜乐,你都成就了,“如是五法”,以及刚才讲的五种法,到了四禅,你全都要舍掉。如果这些你都能够舍得掉,真正能够成就不喜不苦,你就进入了四禅。

念~念此前前后后应念,忆念清净之道,不忘不失。

“念”要忆念清净道,不忘不失,佛教导要修四念处

底下讲“念”,“念此前前后后应念,忆念清净之道,不忘不失”,修行人的念要根据法去起心动念。释迦佛教导我们念头要放在四个地方,随时随刻不要离开,一发现离开了,马上要拉回来。哪四个地方?就是四念处,三十七道品首先就是四念处,道品就是修道所使用的工具。

观身不净,悟空有慧眼,能观美色实是白骨精

哪四个念处?观身不净,身体从头到脚都是不清净的。不净观修到后来,对这个身体真是不发欢喜心。你修好了不净观,你就成了慧眼。用觉悟智慧的眼光来看问题,就叫慧眼,阿罗汉就叫慧眼。《西游记》是神话小说,借里面的故事打打比方,猪八戒没有慧眼,所以看小姑娘漂亮,孙悟空有慧眼,一看是白骨精。(众笑)所以能从表看到里,能看到事物的真相,能看清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就叫慧眼。事物的真相就是空,最后你就是在空里成就。

观受是苦,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因乐会消失

观受是苦,不光苦受是苦,快乐的感受也苦,因为快乐会消失——消失你就苦。快乐的本质仅仅是苦的减轻,都是一时性的。

观心无常,心刹那刹那在变,
哪有“海枯石烂,我心不变”

观心无常,心要变,不光是后来会变,而是刹那刹那在变。他不高兴,你说几句表扬鼓励的话,他就高兴了;他心里在高兴,你批评他两句,他脸就拉长了。说心不变,那是骗人的话,要不然怎么现在离婚排队啊?所以年轻人不要相信“海枯石烂我心不变”这种话,要观心刹那刹那在变。

观法无我,法无定法,不要执著

观法无我,法无定法,不要执著。

这四个念处是最最开始要修的,尤其是出家同学,对自己要求要更高一点,经常要观观自己现在的念头在哪里?

修行人要念念不忘走清净道,
因为凡夫“起心动念,无非造业”

这里讲:应该要念的你要念,还要念念不忘。念什么?念清净的道。而且要念到不忘不失,随时随刻要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众生还没有做到清净,所以从前老修行说,起心动念无非造业。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定中的觉照,自会更清楚更明白,
犹如以镜照境,境在动,镜不动

提要:

■ 什么叫清净?离欲染、离乐、离苦、离余烦恼故,是名清净
■ “一心”只有一颗清净的觉心,在清净的定里,如如不动
■ 定中的觉照,自会更清楚更明白,犹如以镜照境,境在动,镜不动
■ 涅槃是常乐我净
■ 缘起不离性空,弘法事业虽忙,也应“欲影百忙巧持真”


云何净?如行人,~念离欲染清净,离恶不善法清净,离乐清净,离苦清净,离余烦恼法清净,是名清净。


什么叫清净?离欲染、离乐、离苦、离余烦恼故,是名清净

“云何净?”再讲“净”,我们修行要走清净道,我们修的就是修一颗清净的心,什么叫清净?“念离欲染清净”,你的起心动念要离开欲望的染污,这就叫清净。“离恶不善法清净”,你心里要不想贪瞋痴,口要离开四种恶业,身子不做杀盗淫。这些恶不善法,你能离开,就叫清净。“离乐清净”,还要离开你得到的快乐,“离苦清净”,你受的苦也要离开。心里没有苦的感受,也没有快乐的感受,住在平等心里。你离得开就叫清净,修行要走中道,感受要得中受,只有舍才能够得到。

“离余烦恼法故”,要离开其他种种的烦恼,包括你思想上所想的,你行为中所表现的以及你修行中所朝向的方向,全要离开种种烦恼。“是名清净”,这才叫清净。

“一心”只有一颗清净的觉心,在清净的定里,如如不动

“一心”,你只有一颗清净的觉心,其他心念都不起来,所以一心就是定。《阿弥陀经》里讲临命终时要“一心不乱”,所以说必须得定,才能往生,这是佛讲的。有人讲只要唸就能往生,这就偏了,那么这个一心是什么样的一心?应该是在清净的定里,如如不动,一动也不动。

定中的觉照,自会更清楚更明白,
犹如以镜照境,境在动,镜不动

有人也许会问:心一动也不动,不是变木头人了?叫你不动,是指不清净的念不动,所谓妄想杂念不动。这时你没有妄想杂念,已经进入定的境界了。你只有智慧和有觉悟,这不是你妄心在动,而是你用觉悟心来觉照。你会看得更清楚,可是即使你更清楚更明白,你这个心仍然一动也不动。

打个比方,成佛后有一种智慧,叫大圆镜智,好像一面镜子那样,外面的形形色色都在动,映在镜子里的的影子也在动,镜子照得清清楚楚,可是镜子一动也不动。那个时候就称现量智,现在科学上也有这句话,一个人凭直觉办事,比分别以后办事更能取得成功,这是我从报上看来的,在这种说法上,科学就向佛学靠拢了。

涅槃是常乐我净

今天四禅讲完了,就要讲涅槃的乐。涅槃不是玄虚缥缈的,涅槃是常乐我净,常就是永恒,你离开了无常就是常;你离开了人生的三苦八苦,就是乐;你离开了自己这个小我,就是将来成佛的大我,乃至会大到像虚空那样大;净就是心里完全清净,无所执著,虽然有种种缘起,而不离性空。

缘起不离性空,弘法事业虽忙,
也应“欲影百忙巧持真”

虽然弘法事业忙,这么百忙纷动,怎么修行?你动我不动。这不是说手不动脚也不动,像木头人那样站着,是心不动,这就叫巧持真。真谛就是不动,就是空。明白这个道理,你才会成佛。这些道理都是大般若的道理,而我们学的能海上师法流就是大般若的法流。

今天就讲到这里。(众鼓掌)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弟子要以大雄大力报佛恩(释迦牟尼佛圣诞开示)
下一篇: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109)
 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谈三宝功德(20~2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50~5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0~39)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20~37)
 空观开示(10~19)
 《普贤行愿品》讲记(1~9)
 定学开导(20~29)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
 心理导引——喜(40~49)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集 第四品[栏目:如是语经]
 顺势[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吴立民)[栏目:药师佛·讲记释义]
 何谓朋友[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净土探微 第十章 净土文化[栏目:弘学居士]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十)[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生死的幻觉 第5章 微妙正道的路径[栏目:白玛格桑法王]
 1997年 禅修营第五天[栏目: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