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七讲 现代发展
 
{返回 现代佛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82
第七讲:现代发展
 
 
今天开示的题目跟上一次的一样,即某人邀请讲解的题目「贪瞋痴」。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佛陀(在《中部》经38.节28里)形容贪欲如何在人的心中发展。
 
佛陀解释人如何投生;其母亲多么焦虑地怀他在胎中,犹如负着重担;在九或十个月之后,其母亲多么焦虑地生下他,犹如负着重担;以及该小孩如何受到(母亲)以人奶哺育。佛陀接着说:
 
「当他长大、根门成熟时,该小孩玩各种游戏,例如玩具犁、玩具尖木球、翻筋斗、玩具风车、玩具测量仪器、玩具车及玩具弓箭。」
 
 
这就是所谓的天真岁月。然而,认为新生儿清纯如雪肯定是愚痴的想法。投生会发生是因为渴爱(taõhà)。这意味着在出生时,我们已经拥有贪瞋痴;我们已经拥有烦恼(kilesa)。我们的烦恼之组成是决定于我们过去世的业;我们的性格并非只是由今生的业构成。然而,虽然烦恼在出生时已经存在,它们还未发展、还未呈现出来;它们是潜伏性的倾向(anusayà)。
 
然而,到了某个时候,随着该孩子的成长,其贪欲亦随之发展。佛陀解释(节29):
 
「当他成长且根门成熟时,该青年享受五欲,获得眼睛识知的颜色……耳朵识知的声音……鼻子识知的气味……舌头识知的味道……身体识知的触觉。」
 
 
 
佛陀说它们都是:所希求、所欲求、所喜、所爱、与欲乐相关及导致贪欲的。
 
当我们的根门成熟,我们就开始执取世间:眼睛执取颜色、耳朵执取声音、鼻子执取气味、舌头执取味道、身体执取触觉。透过禅修,这种执取变得非常清晰,潜藏于该执取中的痛苦也变得非常清晰。该执取就是我们的贪欲,受到渴爱(taõhà)驱使的贪欲。
 
持续不断地执取世间会导致什么?它导致贪欲与瞋恨。怎么样呢?佛陀对该青年成长的叙述解释了这一点(节30):
 
「以眼睛看到颜色时,若它是可喜的,他就欲求它;若它是不可喜的,他就讨厌它……当他忙着喜爱与排斥时,不管他所感受到的是什么感受(不论是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他都乐于该受,欢迎它、执取它。当他如此作为时,乐在他的心中生起。」
 
 
 
当佛陀说到喜欢与不喜欢、喜爱与排斥时,他是在形容属于「欲地」(kàmabhåmi)的人界(manussaloka)生活。在此,佛陀形容包括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地球上每个人的贪欲之发展。这一小段经文看起来并不重要,然而佛陀在此所说的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中心点,对于要了解四圣谛与八圣道分是不可或缺的。且让我们看一看它为何如此。请细心聆听。
 
佛陀说有三种受(vedanà):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它们各自的巴利文是sukha vedanà、dukkha vedanà和adukkhamasukha vedanà。
 
当我们感到乐受时,欲、贪、吸引、喜欢、贪婪、执着等就会生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想要获得更多的乐受。但是当我们感到苦受时,瞋恨、厌恶、不喜欢、排斥、生气等就会生起,因为苦受是我们不想要的。当我们感到不苦不乐的舍受时,首先生起的是痴,随后生起的则是贪或瞋。当我们不晓得有舍受时,由于我们喜欢它,贪就会生起;当我们晓得有舍受时,由于我们不喜欢它,感得它很闷,瞋就会生起。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的是,欲界中的生命是徘徊在贪与瞋之间。就是如此而已。在欲界所有的就是这些。打开报纸或开电视,你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喜欢与不喜欢、喜爱与厌恶、吸引与排斥,换言之即是贪与瞋。即如佛陀所说,不管所感受的是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我们都乐于该受,欢迎它、执取它。如此作为时,乐在我们心中生起。
 
现在或许会有这样的问题:「是的,我乐于乐受。但是佛陀怎么可能说我乐于苦受呢?那是发疯了!」是的,那是发疯,但并非佛陀所说的是疯话,而是欲界里还未觉悟的众生在发疯。
 
这部经的注释解释,我们透过视苦受为「我」或「我所有」而乐于它。只要还受束缚于自己的贪欲,我们就会执取自己的一切感受──我们想:「这感受是我」、「这感受是我的」、「这感受是我自己」。透过禅修,这些正在进行中的执取变得犹如水晶般清晰,如果所需的因缘具足的话,我们就会了解我们的感受只是感受而已,而不再像以往一般地执取它们。这是为何人们精进修禅很久之后,他们对许多欲乐都已不再感兴趣,他们的贪欲变得更弱,他们不再轻易发脾气。简而言之,他们不再像只无头的鸡四处乱跑。结果他们的朋友以为他们发疯了,或至少认为他们变得无趣了。
 
如果佛陀不向我们解释真实法,我们就会想:「乐于感受真好!没有感受的生命是怎样的?无聊!」我们会忙于取乐地来回奔波──被吸引及被厌恶,从黑暗的愚痴去到更黑暗的愚痴。幸亏有佛陀向我们解释诸法。透过他的解释,我们能够了解取乐于感受就是心不断地遭受干扰,在究竟上是痛苦的(dukkha)。
 
这是为何佛陀在形容贪欲如何在人的心中发展的结尾时说(节31):「乐于感受是执取。执取缘生有;有缘生生;生缘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这是这整团苦的来源。」
 
 
 
这是一种轮转,其巴利文是pañiccasamuppàda,可译为「缘起」。
 
小孩出生,接着他那潜伏性的贪欲发展;由于其贪欲之发展,他执取世间,致使各种感受生起;由于潜在的贪欲与无明,他乐于那些感受;由于乐于那些感受,他执取它们;由于他执取他的感受,渴爱获得滋养;由于渴爱获得滋养,他再次投生;由于再次投生,他拥有潜在的贪欲;当他成长时,他那潜伏性的贪欲也随着发展;由于其贪欲发展,他执取世间;如此周而复始,甚难止尽。从无始轮回以来,这些一直不断地流转。缘起也就是佛陀对生死轮回的分析。
 
生死轮回并不是一个外在的地方;生死轮回就在心中。生死轮回会存在是因为我们的贪欲:我们的贪、我们的瞋、我们的痴。没有这三种烦恼,生死轮回就会止息。这是为何涅槃也被形容为贪瞋痴的灭尽。
 
贪瞋痴的灭尽是诸阿罗汉所证悟的涅槃。但是难道阿罗汉就没有感受吗?佛陀就没有感受吗?有的,佛陀与阿罗汉也免不了会有感受:人类活在欲界,因此不能没有感受。然而佛陀与阿罗汉不会乐于感受;他们不会执取感受,不会执取任何事物。这就是其差别。佛陀与阿罗汉只纯粹体验感受,就此而已。他们任由它去,不执取它,不乐于它,也不培养贪欲或瞋恨。佛陀与阿罗汉永远不会生气。
 
为什么佛陀与阿罗汉不会执取世间?因为佛陀与阿罗汉已经觉悟,就这么简单。他们知道什么是什么,以及什么不是。他们不会对真实与不真实的产生迷惑──他们拥有智慧。
 
在《增支部.四集》里,佛陀以一首偈精简地解释这一点。他解释,我们所执取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等本身并非一物或他物。他说它们只是住立于世间。但是我们不能不理会它们。由于自己的贪瞋痴,我们为那些目标注入种种素质。佛陀说:
 
 
 
念头与欲念是人之贪欲;
 
贪欲并非世间美丽之物。
 
念头与欲念是人之贪欲;
 
美丽之物只是住立世间。
 
然而智者断除对它之欲。
 
 
 
热腾腾的一碗面汤、闪亮亮的马赛地骄车、可爱小孩的那双明亮眼睛,电视中诱人的广告等都只是世间的东西。我们见到它们时生起的念头与欲念并非存在那些东西里面,它们存在于我们的贪欲里。这是为何广告设计员要研究心理学。
 
在另一部经[1]里,佛陀解释我们执取世间错误的相(nimitta)。我们把东西看成它们所没有之相;我们把东西看成它们所没有素质。圣典解释,看这世间时,我们在无常之法中看到恒常之相;在苦中看到乐相;在不净中看到净相;在无我中看到我相。这过程是对世间不如理作意,其巴利文是ayoniso manasikàra。圣典把「不如理作意」解释为不能帮助带来幸福与快乐、只会导致痛苦。不如理作意世间的某个东西时,我们不能如实地知见它,这是因为贪瞋痴的缘故。佛陀在《增支部.异立经》(A¤¤atitthiya Sutta)中说:
 
「对于不如理作意「净相」(subhanimitta)的人,未生起的欲念会生起,已生起的欲念则会增长。这是为何未生起的欲念会生起,已生起的欲念则会增长的理由,这是它的原因。」
 
 
 
接着佛陀对由于「厌恶相」(patighanimitta)而生起的瞋恨及由于不如理作意而生起的愚痴给予相同的解释。如是,在一切的情况里,不如理作意都是愚痴的相。
 
这就是说,我们以贪瞋痴来看东西,乐于贪瞋痴,执取它们,培养它们。贪瞋痴产生贪瞋痴。由于贪瞋痴,我们造作身口意的恶业,而愚痴则导致我们不断地这么做。这是为何佛陀在其他地方[2]说:
 
 
 
诸比丘,
 
没有无贪能够从贪中生起,
 
从贪中生起的是贪;
 
没有无瞋能够从瞋中生起,
 
从瞋中生起的是瞋;
 
没有无痴能够从痴中生起,
 
从痴中生起的是痴。
 
 
 
换言之,满足我们的贪欲不能导致知足,它只会带来更多的贪欲。瞋恨的行为不能导致知足,它只会带来更多的瞋恨。愚痴的想法则不能导致有智慧的想法。
 
如果有人说满足对食物的贪欲能够导致知足,我们说他在说废话,因为若果真那样这世间就不会有人超重。如果有人说满足瞋恨能够导致知足,我们说他在说废话,因为若果真那样这世间就没有任何地方会有斗争,包括在家里、种族之间及国与国之间。如果有人说满足无明能够导致智慧,我们说他在说废话,因为若果真那样我们都已经是佛,而且大学等等都已不再需要。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们说他是愚人,叫他最好住口别说话,以及放弃他的投票权。
 
但事实上是有好些人这么说,而且他们不单自己投票,别人还投票给他们。宣说满足贪瞋痴能够导致无贪、无瞋、无痴即表示他在宣布自己是某个宗教的信徒──这宗教狂徒的宗教不是世界上某个黑暗角落里的疯人教,而是当今世上最超越的世界宗教,每天在世界各地都有新加入的教徒。不如理作意──换句话说就是愚痴──是现代的主流教义。
 
在欲乐发达的国家里,这个控制着社会的宗教说,快乐可以在不断地增长对欲乐的吞噬中找到:眼睛吞噬令人兴奋的颜色、耳朵吞噬令人兴奋的声音、鼻子吞噬令人兴奋的气味、舌头吞噬令人兴奋的味道、身体吞噬令人兴奋的触觉、心吞噬令人兴奋的法尘。当然,心也被贪欲吞噬,不断以更新、更令人兴奋的方法来增长上述六种吞噬。这宗教的大主教以所花用的金钱及其他色法(råpa)来衡量财富与快乐。这当然是没完没了的,因为就如佛陀在《相应部.第一海洋经》(Pañhamasamudda Sutta)中所说的:「诸比丘,对人来说,眼睛是海洋,其流由颜色组成。」
 
佛陀说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及心也都是海洋。圣典解释,眼睛是海洋是因为它永远不能被填满,而人则沉在其中。换言之,贪欲是不能获得满足的;要满足一个人的贪欲是不可能的。
 
当然,贪欲这门宗教自恒古以来已经存在,因为它自然地存在于欲界里:智慧则不能自然地获得。通过工业化,满足贪欲之增长、智慧与基本道德之没落已经达到不可知的深广程度。这是个世界性的现象,因为每个国家都把贪欲发达或甚至太过发达的国家视为圆满、快乐社会的模范,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反面证据。如今,贪欲这门宗教已广为众人接受与尊敬,而且是所谓非常热门的学科。贪欲是已被接受与尊敬的教义,是选政府及治理国家所依循的教义。换言之,贪欲已成为一门科学,而无耻的人则来当智者或导师。
 
要了解赞扬不如理作意有多危险的一个好办法是探讨一些它比较疯狂的呈现方式。我们不是针对这个或那个国家;我们只是探讨,当智慧被视为下贱、贪瞋痴被视为神明的时候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只是探讨业报法则或缘起法则的一些例子。
 
举舌头这个现代海洋的例子,让我们看一看暴食。在整个世界上,人们以应该受到谴责的工业农场畜养巨大数目的牛、猪、鸡、鱼等有情同胞,只为了能够残酷地杀死它们来吃。在贪欲发达或正在发展的国家里,吃动物肉来满足贪欲的程度已经高到导致人们变得高大,令非常多的人超重,也令许多人痴肥。多数的死亡原因直接或间接地与过量食用动物肉有关。但是人们并不以节食来对治它,却发明了科技的解决方法,那就是以人造食品来代替天然食品,制造了低脂肪或无脂肪牛奶产品、人造糖等等,然而都白费心机了。痴肥的人数继续增长,与食物有关的疾病及死因也继续增长。
 
除此之外,还有现代的身体海洋,例如堕胎。故意堕胎是杀死胚胎或胎儿。在许多贪欲发达的国家里,堕胎已经合法化。为什么呢?因为贪欲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是,人们越来越年轻就寻求满足身体的欲求,致使杂交变得非常广泛,强奸的事件也非常普遍。这意味许多少女及年轻女郎不想要却怀了孕。但是由于贪欲发达国家的选民们不可能会考虑抑制贪欲,因此他们向科技寻求解决方案,那就是堕胎。如今,在某些贪欲发达的国家里,女人在一生中至少曾经堕胎一次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而且还是在政府医院里、由合格医生及护士于上班时间内进行的合法医疗手术。杀死胎儿的方法真是不可言状:它简直是属于中世纪酷刑房里的。如今正在进行着、关于堕胎是否属于谋杀的辩论,其实就是心受到贪欲吞噬的另一个征象。有些模范市民拥有大学文凭与工作,自己身为父母,也拥有父母,自己投票,也有选民投票给他们,自己不能避免曾经是胚胎或胎儿,却宣称堕胎并非谋杀,而是一项慈悲与自由的行动,甚至说那就是人权。
 
现代身体海洋的另一个例子是爱滋病。再一次,由于认为满足身体之欲求是神圣的,众选民选择以慈悲及自由的名誉,让狗、猫、老鼠、兔子、猴子及其他有情同胞在试验室里遭受折磨,花费许多的金钱以寻求科技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解毒剂与疫苗。而且政治正确性[3]要求把爱滋病说成是偶然发生的,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得很清楚爱滋病的第一原因是性交。在某些最堕落的国家里,每年都有人哀悼患爱滋病而死亡的人,拿着点燃的蜡烛、恭敬且严肃地游行,简直像是宗教性的游行:贪欲教也有烈士、圣哲与圣礼。
 
第四个现代贪欲之洋是安乐死。在其文化视智慧为下贱的社会里,人们不能忍受变老或病重。贪欲发达国家的生活素质低至众选民认为基于慈悲与自由、医生们应该扩大他们的谋杀范围,除了应该杀死胎儿,也应该杀死老人及末期病人。对于这点,其辩论也是热烈的,充满热烈的贪欲,文字也受到人们以狡猾的手法来扭曲,以掩饰贪瞋痴的呈现。
 
暴食至死、谋杀胎儿、爱滋病及安乐死只是不受控制的贪欲比较疯狂的四个呈现方式。如果要举出来的话,还有其他一大堆疯狂的呈现方式可说,但这四个应该已经足够了。且让我以《法句经》第360-361首偈来结束今天的开示:
 
 
 
Cakkhunà sa§varo sàdhu,      抑制眼善哉,
 
Sàdhu sotena sa§varo;            善哉抑制耳,
 
Ghànena sa§varo sàdhu, 抑制鼻善哉,
 
Sàdhu jivhàya sa§varo;   善哉抑制舌,
 
 
 
Kàyena sa§varo sàdhu, 抑制身善哉,
 
Sàdhu vàcàya sa§varo;    善哉抑制语,
 
Manasà sa§varo sàdhu, 抑制意善哉,
 
Sàdhu sabbattha sa§varo:       善哉抑制一切。
 
Sabbattha sa?vuto bhikkhu   抑制一切的比丘
 
Sabbadukkhà pamuccati. 得以解脱一切苦。
 
 
 
谢谢。
 
 
 
 
 
 
 
 
 
开示过后,有位信徒发问,说如果在医生同意之下,堕掉畸形的胎儿是否也算是杀生。这引起了一番对话,经过编辑的对话如下:
 
 
 
信徒问:「为什么该胎儿会畸形?」
 
比丘答:「因为业力。」
 
信徒问:「善业或恶善?」
 
比丘答:「恶业。」
 
信徒问:「那还不够吗?为什么还要有更多的恶业?」
 
比丘答:「不。」(微笑)
 
信徒问:「为什么该母亲会生畸形儿?」
 
比丘答:「因为业力。」
 
信徒说:「女人杀死畸形儿是因为她得不到想要的健全小天使的贪欲,以及因为得到不想要的畸形儿的瞋恨。她生畸形儿是因为恶业,然后再造更多的恶业:严重的恶业。但是恶业并没有产生善业,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讨论的。
 
该胎儿的恶业报没有因为他被杀死而终结,反之可能被恶化了。因为他在被杀死时所体验的痛苦是不可言喻的[4]。该体验可能导致该胎儿投生到地狱里。谁该为那不可言喻的痛苦负责任?医生与母亲。
 
医生与母亲造了严重的恶业,不单只是因为他们杀了人类同胞,也因为他们树立了坏榜样。其他怀了畸形胎儿的母亲也可能因此被鼓励有样学样。甚至那些因为贪欲而不想把所怀的正常胎儿生下来的母亲也会学她们堕胎。」
 
(比丘微笑地点头。)
 
 
 
(接着作者跟该信徒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曾经遇到一位透过禅修而培育了透视过去世能力的男子。该男子观到其妻生了一个植物人儿子是因为她在其中一个过去世堕胎。该女人因为不想要看顾孩子而堕胎导致她这一世生了一个她必须时时刻刻看顾的孩子。还有更多的细节,但为了谨慎,所以在此把它们略过了。)
 
 
 
更进一步的讨论:
 
既然有这种行为,要一个母亲发现怀了男婴而不是女婴时把他堕掉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与这相反的作法在历史上已有记载。说到现代对人权等的见解,或许值得记住在现代(古代或远古时代)没有任何人怀孕是与今世或过去世自己的业无关的。「无缘而生」(受害者症候群)不符合实相。
 
另一个理解这种作法之实相的方法是把它与现代历史比照,与希特勒政权的灭绝政策比照。纳粹党的灭绝营可能是希特勒至今仍然被人视为邪恶的代表的原因。他的灭绝政策包括杀死那些在身体上或(被视为)在精神上有缺陷的人。
 
他的政策跟母亲与医生杀死畸形胎儿(或不想要的胎儿,就好象希特勒眼中的犹太人)的现代人权政策之间唯一的差别是灭绝何时发生而已。希特勒在人出生后执行,现代母亲则在这之前执行。
 
堕胎母亲的子宫是生长之地,但她却把它转变成令人恐怖的刑场。产房变成现代产前灭绝营,位于市中心,现代文明的中心。
 
在这两种事件里,贪瞋痴都处于领导地位,基本的道德则被遗弃了。这只是贪瞋痴以各种方式呈现的其中一个证据而已。
 
 
 
 
--------------------------------------------------------------------------------
 
[1] 《相应部.身经》(Kàya Sutta)
 
[2] 《增支部.因缘经》(Nidàna Sutta)
 
[3] 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politically correct/PC)原本是八十年代北美人的信条。根据此信条,语言被操纵至符合新潮流所认为的「现代」、「自由」、「进步」正统信仰,否则即会被批评为大主义、反动、无礼等。
 
[4] 《清净道论》这部古代巴利圣典解释:「母亲堕胎时,在他(胎儿)身上由于被切割分解而产生的痛,是亲友感到惨不忍睹的──这是基于堕胎之苦。」

{返回 现代佛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八讲 三种现代之迷恋
下一篇:第六讲 现代贪欲面面观
 第五讲 现代沉思
 第十四讲 现代空想与古代真相
 现代佛法 原序 译序
 第九讲 心在燃烧
 第十讲 现代导航星
 第二讲 现代比丘之归依处
 第十三讲 与诸阿罗汉同行
 第十二讲 现代之旧敌
 第四讲 我何必忧愁
 第六讲 现代贪欲面面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准提佛母的家(普光)[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密参禅师方便禅七开示 初三开示[栏目:密参禅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