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课
思考题
1、请解释“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
2、有漏的钱财具有哪些过患?
3、有几种使用钱财的方式,我们应当如何使用自己的钱财?
4、《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请以此来分析:为什么出家僧众是殊胜的福田?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许多学佛的人都有这种毛病,虽然明白一些佛教的道理,但往往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从来不去实践,导致闻思和修行成了背道而驰。以供养三宝而言,许多人也知道这有很大的功德,可是从来不见他们有什么实际行动,以至于错过了许多积累资粮的好机会,这非常可惜。当然,很大的供养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得到,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一些供养。希望道友们今后遇到殊胜的对境时,应当尽己所能地作供养。作为凡夫人,要完全做到经论中的要求是很困难的,但闻思经论以后,无论如何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或多或少地行持其中的道理。
下面继续宣讲应当精进供养之理。在拥有财富时,如果没有上供下施,则财富对自他都没有利益。
吝啬之徒就像守护宝藏的饿鬼、头具宝珠的毒蛇或者守着骨头的无牙老狗一样。有些饿鬼以前世的业力,虽然守着宝藏,却没有享用的权利;有些毒蛇虽然头上顶着珍宝,却也无法享用;有些无牙的老狗虽然守着骨头,自己却啃不动,又不愿意让给其他的狗。与这些相同,有些人虽然拥有一些钱财,但因为相续被吝啬所缚,自己舍不得用,也不愿意给亲戚朋友用,更不愿意作上供下施。现在许多人把钱存在银行里,密码不让任何人知道,甚至妻子的存款不让丈夫知道,丈夫的存款不让妻子知道,这些人死后,所有的存款都沉淀在银行里,一辈子的辛勤积累成了给银行作贡献。
古今中外有许多此类吝啬之徒。欧洲文学作品中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理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吝啬鬼,著名的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这些吝啬鬼对钱财有强烈的占有欲,同时吝啬心也非常强,活得非常可怜。
如果生前对钱财过于贪执,临死还紧抓不放,死后很可能转生为饿鬼。《百缘经》中有一个公案,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因为他的福报比较大,施主对他的供养非常丰厚。但这位比丘非常吝啬,从来不肯将多余的资具布施给他人。以悭吝恶业,他死后转生为一个饿鬼,身体像烧焦的木头,面容十分可畏,一直守着生前的钵盂和衣物。比丘们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世尊亲自来到他的房间呵斥说:“你因为生前贪著利养、不肯布施,如今堕为饿鬼,感得如此丑陋的身形。现在你为什么不生惭愧心,还要守着这些东西?”佛陀呵斥了悭贪的诸多过患,并为饿鬼宣说了种种佛法。饿鬼听后心开意解,生起大惭愧心,将钵盂和衣物布施给僧众,这才脱离了痛苦之身。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想一想:为什么有些人如此吝啬,从来不肯将钱财用在对自他有利的事情上?其实这都是不了知钱财的过患所致,如果知道了钱财的过患,人是不会这样吝啬的。下面我们作一番详细的观察,看看有漏的钱财到底有什么过患。
首先,有些人虽然拥有许多财产,但这些财产不得不和怨敌盗贼共同享用,或者成为引发争论之因。
佛经中说:“须知世上有为财,水火盗贼俱可夺。”钱财是众矢之的,强者会强行掠夺,卑者会悄悄偷走,损耗鬼
[1]等鬼神会伺机损坏。有些人揣了几百块钱出门,好像没买多少东西,不知道怎么搞的,钱一下子就花光了,这就是损耗鬼在捣乱。总之,一个人有钱后,许多人和非人都会打他的主意,会给他带来许多麻烦。世间的有漏财富是不坚实的,如果要求财,就要求坚财,像上节课讲的那样,若能将财富作上供下施,不坚实的财富就会变成不可劫夺的坚固之财。
现在有些黑社会一直盯着有钱人,这些有钱人也害怕遭到歹徒的暗算,日夜处于担忧之中,甚至出门都非常谨慎,一定要保密行踪。他们的财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一个人以前从事传媒,本来他非常喜欢这一行,后来却改行做房地产。他的理由很简单——为了给孩子幸福的生活,他需要更多的金钱。他的房地产生意很成功,资产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朋友们觉得他钱挣得差不多了,生活应该很幸福了,但他却忽然宣布要移民到一个遥远的国家,而且让妻子带着孩子住在国外,他自己留在国内继续挣钱。朋友们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过这种妻离子散的生活?这个人的回答让所有的人都想不到,他说:“以我现在的家产,如果孩子在国内上学,很可能被人绑架,所以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国外。”
有钱人的生活并不快乐,而没钱人的生活却常常充满欢笑。有一个家财万贯的富人,他每天都不开心,而他的邻居是一对卖豆腐的老夫妻,日子虽然清贫,但过得非常快乐。每次听到隔壁传来朗朗的笑声,富人总是觉得很奇怪:自己这么有钱,为什么却坐立难安?他们那么穷,为什么却笑声不断呢?他怎么也想不通,便问账房先生,账房先生说:“你不必多想,隔墙扔几锭银子过去便会明白。”趁夜黑无人,富人扔了五十两银子到邻居的院子里。卖豆腐的老夫妻得到这笔飞来横财后,整天操心如何保存银子,又要考虑怎么花……从此之后,富人再也听不到隔壁的笑声了,富人这才明白,原来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就是银子。
律藏中说:“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在天葬场经常能见到这样一幕:一只秃鹫衔着一块人肉,其他的秃鹫往往会群起围攻,都想抢这块肉。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世人都像群鸟逐肉一样追求钱财,当一个人发财以后,与他有关系、没关系的许多人都会集聚在他身边,会倍加“关心”他。现在有些部门得到上级拨款后,大领导把这笔款项牢牢地掌握着,就像一只鸟嘴里衔着一块肉,其他的小领导一直围着大领导,就像群鸟围着第一只鸟,最后大领导得到大利益,小领导得到小利益。律藏中的这个道理说的非常好,有漏的钱财确实具有极大的过患,因此我们要舍弃对钱财的贪执,像犀牛一样过着无牵无挂、悠然独处的生活。身无分文的人白天不会被人跟踪,晚上可以敞开门户安然入眠,如果有小偷来造访,也可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欢迎他的光临。
此外,财产还有最初积累的痛苦,中间守护的痛苦,最后无常毁灭的痛苦。
寂天菩萨曾经说:“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财富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是痛苦的来源,最初积累财富就充满痛苦,现在积累财产很不容易,许多在家人为积累财富而饱尝艰辛。中间即使得到了一些财富,又要面临守护的痛苦,甚至连睡个好觉的机会都没有。最后财富会以种种因缘而耗尽,人们又会因此而痛苦。
财富就像流水一样,非常容易耗尽,《别解脱经》中说:“财富如流水。”有漏的钱财都是动摇性的,没有什么实质性可言,《亲友书》中也说:“知财动摇无实质。”只要观察一下,自然就会对这些道理生起信解。许多人以前很富裕,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短短几个月就丧失了所有的财产。所以暂时拥有财产时,不要认为自己会永远富裕,也许今天你是众人羡慕的富翁,明天就会沦为沿街乞讨的乞丐。有些人以前世的善业而拥有许多财产,如果没有以此作上供下施,一旦往昔的善业穷尽,以后将一无所有。
过多的财富还会障碍修行。
一个人的钱如果太多,他的修行将很难成功。有些人没有钱时,生活很简单,修行也很用功,一旦发财后就完全变了,整天贪执金钱,生活非常散乱,再也没有修行的机会了。正因为财产能障碍修行,所以噶当派的高僧大德都一再呵责积累财产的行为。米拉日巴尊者在一个教言中也说,财产具足众多过患,只有过简朴的生活才有悟道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详细分析,大家应当清楚财产的诸多过患。因此,今后我们要舍弃对财产的贪执,不要像某些守财奴一样死守着钱财,应该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财产。
卑劣者将财产耗尽在造恶业上。有些人有了财产后,没有干有意义的事,反而做许多非法的事,如打官司、抽烟、喝酒、杀生、买武器。像这样的人最好不要有钱,如果他们没钱也不至于造这样的恶业。中等者将财产耗尽在宴请亲朋好友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样的中等者也和卑劣者没什么区别了,因为现在请客基本上是这样的:一、肯定要吃肉,二、肯定要喝酒,然后还要造许多其他的恶业。所以从吃饭来看,真正的中等人是不多的。高尚者将财产用于正法方面。如果能以财产作上供下施,就会像商人放高利贷,或者在良田中播下种子一般,自己的福报不但不会耗尽,反而会成百倍增长。看看这三种人,前两种人将财产无义耗尽,只有第三种人的财产才用得有意义。希望道友们回顾一下,看自己以前是如何使用财产的,今后大家要有正确使用财产的智慧。
我们反复宣说了上供下施的道理,如果有些人还是不能舍财作上供下施,以后必定会感受贫穷的果报,这就是无欺的因果。
以藏地而言,虽然佛法非常兴盛,人人都信仰三宝,但经济确实比较落后。在喇拉曲智仁波切住世的时代,不要说一般的富人,即使国王
[2]的财产也无法和往昔印度的大施主相比。现在藏地依然很贫穷,前一段时间,我收到一个藏族居士团体的放生款,总共只有一百五十元钱,这些钱都是一毛、五毛、一元等积累起来的,最大的是一张十元的钞票。当然钱不在多少,交一分钱也是行持善法,但如果是汉地的居士团体筹集放生款,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藏地这样贫穷呢?一方面是因为时值福报日趋衰减的浊世,但主要的原因就是藏人的吝啬心重,没有以上供下施来积累福德。
以前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的时候说:“在你们藏地,甚至没有一个享受供施一把青稞果报的人,简直成了饿鬼世界。”尊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因果的规律,在殊胜的对境前作小小的供养,也必定会成熟巨大的果报,如果藏地的人们曾经作过一把青稞以上的供施,一定会比现在富裕得多,既然藏人现在非常贫穷,这说明他们没有作过一把青稞以上的供施。
阿底峡尊者经常说藏地非常贫穷,甚至将藏地比成饿鬼世界,也许是当时印度比较富裕
[3],所以尊者才这样说的。但现在印度并不富裕,法王如意宝曾经说:“阿底峡尊者天天说藏地很贫穷,可是我们在印度呆了六个月,觉得印度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印度和中国都是亚洲的大国,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很贫穷,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很快,远远超过了印度。记得法王带我们去印度时,印度首都新德里没有一个条件很好的宾馆,印度的天气很热,但有空调的宾馆很少。在印度南方南卓高级佛学院时,虽然院方对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我们总觉得没有在藏地吃得好。印度的敏珠林寺想让我留在那里,本来我已经同意了,但同行的索东管家一直劝我:“你不要呆在印度,这里连饭都吃不饱,最好还是回藏地。”
透过阿底峡尊者“甚至没有一个享受供施一把青稞果报的人”的语言,大家要明白,因和果之间有放大效应,这就像“微小的种子能生大果实、少量的种子能产众多果实”一样。这方面的公案非常多,我们看三个例子。
《杂譬喻经》中记载:往昔舍卫城郊外有一个妇女,一次佛陀到她家门前乞食,妇女供养了一钵饭。佛说:“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而能现见真谛之道。”妇女的丈夫听了佛陀的咒愿不相信,他说:“布施一钵饭能获得这样大的福德,还能现见真谛之道,瞿昙沙门说话为什么这样夸张呢?”佛陀问他:“你从哪里来?”他回答说:“从城里来。”佛说:“城里的尼拘陀树有多高?”他说:“高达四十里,每年结数万斛的果实。”佛又问:“树的种子有多大?”他回答:“只有芥子那样大。”佛说:“你说的话太夸张,一粒芥子大的种子怎么能长成四十里高的大树,而且每年结数万斛的果实?”他回答说:“这是我现量所见。”佛说:“无情法的大地尚且能成熟这么大的果报,何况人以欢喜心供养佛一钵饭,福报一定会不可称量。”夫妇二人听后心开意解,当时就证了初果。
看了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明白,对殊胜的对境作微小供养,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以供养的功德,最终能断除烦恼障垢,获得圣者的果位。《华严经》中也说:“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
此外,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曾经转生为我乳转轮王,当时他统治了整个四大部洲,并与三十七代帝释天王在三十三天的宝座上平起平坐。我乳转轮王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福报,这是因为他前世成为穷人时,见到德护如来后生起欢喜心,供养了七粒豌豆的果报。
现在有些人经常惊叹:“这个人真有钱啊!他有一亿美元!”其实与我乳转轮王的福报相比,这一点财富根本算不上什么。所以有些人稍微有些钱财时,也不要过于傲慢,认为自己福报这么大,自己太了不起了。实际上,任何人若能像我乳转轮王前世那样,以清净心对殊胜的对境作少许供养,轻而易举便可获得常人难以想象的大福报。
想想我乳转轮王的公案,确实任何人都不能轻视作供养。在作供养时,钱多钱少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心要清净。如果自己的心清净,供养多少钱都有功德;而如果心不清净,供养时掺杂了烦恼,那即使供养的钱再多,也没有很大的功德。我们的心态有时候会受行为的影响:比如供养的钱很多时,可能会产生吝啬心;当着众人的面作大供养时,可能会产生傲慢心。所以为了能保持清净的供养心,大家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为了避免产生吝啬心,就不一定要拿很多钱作供养(当然,若没有吝啬心,还是供养的钱越多,所获的功德越大);为了避免产生傲慢心,就不要当着大众作大供养,可以悄悄地作供养,或者可以像南方一些地方那样,把供养的钱封在红包里,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供养的钱再多,别人也看不到,自己也不至于产生傲慢心,一张薄薄的红纸保住了一个清净的供养心。
以前,松西城市有一位名叫乐的施主,他的福德十分广大,只要看一眼空空的仓库,里面立刻会重新充满金银财宝。他的妻子、儿子、儿媳、男仆、女仆也都具有同样的福报,不管需要什么财富,只要一想就能如愿以偿。一点点饮食到了他们手中,就会成百上千倍地增长。不仅如此,在佛陀面前听闻佛法后,他们六人还获得了解脱。这家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福报,也是由于前世曾积累过福德:很久以前,鹿野苑境内的梵施国王执政期间,当地发生了十二年之久的饥荒,当时有位施主的仓库已经空空荡荡了。在清扫仓库时,他找到了一升大米,一家人把大米煮熟,正准备食用时,一位独觉来化缘。那位施主想:我即使吃了自己的一份米饭也无济于事,终究不免饿死,不如把我的一份供养这位沙门。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赞同他的想法,他又对儿子、儿媳、男仆、女仆讲了,他们也都赞同。于是这家人把所有的米饭都供养了独觉。接受供养后,那位独觉示现种种神变,令他们生起无比的信心。以供养的功德,施主家的仓库立即充满金银财宝,并且结束了整个国家的饥荒。从那以后,这六个人一直转生在富裕之家,甚至连乞丐、饥荒的声音都没听过,最终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成为具有广大福报之人。
那位独觉在接受供养后,示现神变令施主一家生起无比的信心,而现在有些人在接受供养后,以种种非法行为令施主生起无比的邪见。有些弟子最初不观察,匆匆忙忙地供养“上师”,供养后又退失信心,甚至和“上师”打官司。这样的供养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供养虽然是好事,但一定要供养真正的福田,这才能出生福德。
现在许多人喜欢对个人作供养,如果接受供养的人是大成就者,供养他肯定有很大的功德,如果是个凡夫,那就不一定有很大功德。我认为,今后最好能够供养僧众,这样的供养肯定是不会虚耗的,因为僧众里有许多戒律清净者,也肯定有出世间的圣人。《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
[4]。”出家僧众因为具有五种功德而成为最殊胜的福田:一、毁形,在家人化妆打扮,追求华丽的服饰,而出家人剃除须发,身著坏色衣。二、守志节,出家人远离一切非法的行为,一心一意行持善法。三、割爱无所亲,出家人舍弃了亲朋好友,这种看破放下的精神非常可嘉。世间人在这方面是很困难的,总是放不下自己的亲人,有些放不下父母,有些放不下妻儿。有一个人曾对我说:“我现在能放下父母,但有一个人怎么也放不下,所以我暂时不能出家。”四、出家弘圣道,出家人一心弘扬佛法,虽然有些在家人也能弘扬佛法,但跟出家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五、愿度一切人,大乘的出家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他们都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因此,出家僧众具有如此功德,如果你的上师是公认的大成就者,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他是一般的上师,要超越僧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还是应该尽量供养僧众。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损耗鬼:专吃食物精华和损耗财物的一类鬼神。
[2] 当时藏地有一些小国王,实际上就是一些部落的头人和一些地区的土司。
[3] 古代印度非常富裕,佛在世时,印度有给孤独长者等大施主,这些大施主的财富多得无法想象。
[4] 这部经中还说,有七种善法能转生到梵天。一、建造佛塔、经堂、僧房。二、修建园林浴池,种植树木,给人们带来清凉。三、恒常布施医药。四、造船济度人民。五、建造桥梁。六、在道旁挖井,使渴乏行人得以饮用。七、修建厕所。这部经中还说:“供之得福,进可成佛。”意思是说,如果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供养,可以获得大福德,最终可以因此而成佛。此外,《宝鬘论》中在讲积累福德资粮时,也要求兴建旅店、花园、桥梁、浴室、水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