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67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一     海涛  辑
 
◎发大乘心,修菩萨行,需广修六度。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以及禅定五度,此为前方便,智慧度为究竟。
 
壹、布施度。分三:财施、法施、无畏施。
 
1.财施又分三:舍、大舍、无量舍。舍者,从一百钱二百钱,及茶米细物皆是。
 
2.大舍者,或念咒撒米,施水、烟供施食,使恒沙众中阴、饿鬼,均得饱满;或房舍、国城、妻子,用以布施均是。
 
3.无量舍者,或以身体六根,及肉血等布施,是为无量究竟舍。如世尊饲虎、龙树施头,初学佛人,均不可不知,非至通空性不能成办也。较容易者,即施水、施烟至十万,不间断者,功德亦无量。
 
4.登巴云:「我之受用,常欲全施而后死,汝等已至死时,尚欲聚积受用,是与我大异其趣也。」
 
5.弥勒日巴尊者云:「食物入口,若有人求,当吐出施之,要常思惟,他要我仍不给,必相争竞,一思至此,自得解决。」此为防过说也。
 
6.法施者,自心清净为一切众生远离众苦而说法念诵,应无丝毫染污心,方成功德,如已证人空者,度众生尤易。
 
7.有人问阿底峡尊者云:「我何时可收弟子及度生荐亡?」尊者云:「须发清净心,或通达空性,或到初地菩萨也。」
 
8.又登巴大师有弟子欲收徒众,登巴云:「如我无进步之数取趣,不能加持人,只如空瓶泻气,所传口诀,酒糟无味。有如以灯授人,人亮我黑,何能灯灯相续耶?」
 
9.阿底峡尊者云:「末法度人难,不如先坐山修四无量心,及菩提心,对治贪等三毒。」盖凡夫如药树,果尚未熟,不能愈病。以菩提心方在萌芽,人来顶礼,则自然清净,一闻人骂又起瞋毒也。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二     海涛  辑
 
10.荡巴桑结云:「我执未除,勿亟亟度生,应先自修施水、施烟,及以身供佛。先断我执,然后可以作度生事业。」如是应知。
 
11.无畏施者,为有情作依怙,或护持他,死无恐惧也。如将杀之鸡鸭等,临时放生,此最饶益。
 
12.世尊云:「有漏中,惟无畏施功德为大。」故藏中禁人打猎,岂无故欤?
 
13.密乘戒对布施最重,殊胜灌顶、皈依、根本戒,犹重饶益有情。
 
14.宝积部中说四种施,亦为重要。因密乘根本,本在五戒,大小圆融,倘谓学密法不重小戒,是乃大错,如登楼不从第一梯起,何能登上?
 
二、持戒。分三,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1.观察自身于身三、口四、意三发起动作,励令清净,远离不善等,是谓律仪戒。与律仪相顺者,谓守护七众别解脱等戒。
 
2.又以清净三门,礼拜供养等,或行住坐卧,时时观照缘于六度,不少间断,如见一小塔亦当礼敬围绕,是为摄善法戒。
 
3.于有情以无我心缘于四摄,自不生罪,且能利济,令他脱苦,若见一微虫,救护利他,或念诵回向众生等,是为饶益有情戒。然能持戒者,又不可有慢心也。
 
三、忍辱度。分三,谓:耐怨害、安受苦、于法生胜解也。
 
1.如果打我或骂我,安受不瞋,更以慈心,功德回向,因瞋心能断一切善根。
 
2.《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千劫善根,生剎那瞋心,能令断除。」
 
3.荡巴桑结云:「怨来是业,瞋不能解,当以慈心对治。」
 
4.阿底峡尊者云:「忍辱可解冤仇,他人仇我,当思为父母,自然不瞋,若亦为仇,则心永不清净。」以我再瞋他,双方造业。
 
5.能对治瞋心,即是修忍辱,即是圆满福慧也。如云:「某某行持好,惟脾气太坏。」此成笑语。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三     海涛  辑
 
6.出家四条戒云:「他恨我不恨,他害我不害,他打我不打,他骂我不骂。」应当了达法义,心如绵软,立卑下处,恶衣恶食,以慈悲为主。
 
7.倘不能者,自云得戒定等,实造业也。学佛行持勿畏苦,烦恼饥饿,均当忍受。
 
8.世尊过去求法,他化自在天人,故来作挠,忽见大火聚,天母云:「大火聚中,尚求法乎?」世尊以为魔,入火不烧。
 
9.阿底峡尊者云:「一心依法,纵穷至乞丐,死入地狱,亦勿悔也。」以学法人本当独处深山,如密勒日巴尊者之荨麻充饥,精修不退。
 
10.藏中常云:某某世法好,恐佛法不能好。因一针二尖不为用,一马二头不能骑,世法、佛法不能兼善也。
 
11.巴祖仁波切云:「世尊入山苦修,舍轮王位,正为世、出世法不能同修。」
 
12.智悲光尊者云:「有修持佛法尔,想衣食自然能来,如思衣得衣等,恐未成佛,已成魔矣。」
 
13.下哦巴格西云:「真正学佛,须有乞丐心。」如是思惟,修法勿求受用。因有受苦心,行持精进,天人当为供养,决不饿死,纵死亦骨贵如金。
 
14.当如密勒日巴尊者发愿:「我病无人问,我死无人哭,尸如死狗,身当喂虫,此为圆满。」
 
15.有愿学佛却谓生活尚未解决者,此为舍本逐末,亦思追求衣食者,往往生过患。
 
16.而衣食得到又易造业,或反出障难,如待死亡临头,欲修无及,岂不深悔?
 
17.世亦有必待生活解决而后死者乎?是不知安受苦忍正是法要、正是修持,为一切成就之加行,得佛果之阶梯。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四     海涛  辑
 
18.甚深般若,特别为大圆胜慧,不可怀疑。如不了达,当求上师、三宝加持,增长智能。如不求而谤,或弃而不修,成地狱业。疑不是法者,将来必多劫不得闻法。
 
19.阿底峡尊者入藏讲经,有印度二比丘,律仪清净,初闻尊者讲人空,极赞殊胜,后闻法空,愕然掩耳。尊者云:「此僧戒净而不闻大乘,恐亦难得佛果。」因生悲悯。
 
20.又「世尊转*轮时,下根闻般若,即谤而堕地狱,后信解为大乘法要,剎那又生人中」。当知甚深法义,甚为重要,如难净信,当自惭根浅,幸勿生谤造业也。
 
21.有云:「印度有学人,发心清净,眼病求医,医令点灰即愈。又一人病眼,亦点灰,无效。」此根器不同耳!浅者不肯修学,深者不生胜解,是终无佛法可求也。
 
四、精进度。分三,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
 
1.闻大德言,彼成佛者,均有福慧,自谓弗如,此无精进心也。
 
2.当思我不后人,况我较他业重,应当人一我十,人百我千,勿生怯弱,生死以之,如着坚固铠、意乐甲,勇猛前进。如得大法,当深生庆幸之心而立愿苦修也。
 
3.发是心印,不稍间断,勿待后推缓。如于念诵时饮食,当思念后再食,恐时不待我,时时作是念。若见蛇堕于前,弃坐即走,如救头目,不假思索,而起修六度万行勿懈也。
 
4.又复当知,世间一切,如石击水成纹,愈重而圈愈大,不击则无纹,则为完时。此喻不贪着他,自不累我。是当从闻起信,观无常勤策而修也。
 
5.大德马刚德云:「吾人当思日在牛羊圈中,渐次轮到,不得幸免,莫待死时始着忙也。」
 
6.有尊者云:「如以世间事未完者,须知本无完时,倘学佛法,起修时即为完矣!」因于此起修,彼自减少,如未起修,终无完时,是应不顾一切而修也。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五     海涛  辑
 
7.有人于此,曾一年、两年闭关,或修四加行圆满,自为满足,此是大错。当思尽我形寿清净三门而修。
 
8.某大德开示云:「修善法者,当如驼牛食草,一口未尽,又视二处,二口未尽,又视三处。」谓精进发心,亦复如是。
 
9.智悲光尊者云:「自己年高名大,如格西活佛,亦应精进,如以为不修亦成佛者,此是大失谬。」
 
10.阿底峡尊者每日造小塔无数,弟子苦之,拟代作,尊者云:「我饭你们吃,我何以饱?岂不饿死耶?」比喻善巧,当思未至菩提之间,要力忏力修。
 
11.除罪生福,时时观念,净依三宝,勿自满足。成不成由他,当猛力精进勿退也。故说智多精进、少则不成,智短精进、长则不成者。
 
12.智悲光尊者云:「有戒等而不精进,如船无舵。」以戒等五度,无精进心,不得达彼岸也。故学人于食时、卧时,早迟多寡应有规律,可望即身成就,倘一曝十寒,终成空过也。
 
五、禅定度。分三,谓:初安乐住,次解疑,终究竟无念也。
 
1.初,以止观习定,贪想乐明无念,身心安乐而住。次,无贪想乐明无念之心,以通达性空解疑,终证得空性法尔无念为究竟。
 
2.初修,依七种坐法(毘卢七支坐)即跏趺坐、两手定印、眼微合、身端正、两肩平、头微俯、舌抵上颚等。身端正者,一身不正则脉不正,一心安住,不着一切,自能引发正定也。
 
3.禅定对治散乱,须于寂静处修,远离尘嚣,及团体眷属等,要想临命终时,一切终当舍离,此时何须贪着,妨害修学。
 
4.弥勒日巴尊者告弟子云:「入山静修,快如成佛,以人多易起三毒,心不清净,贪受用等,亦从此起。」
 
5.昔有大德开示云:「谁有受用,谁贪;谁多受用,谁更贪。」谓无受用者无人嫉恨,有受用而思保存、畏损害,均为障难也。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六     海涛  辑
 
6.龙树菩萨云:「初求受用造业,保持则贪,畏损则瞋,无不造业,受用诚害物也。」本来除衣食外,虽多何用?亦有多而不舍者,多反为累,纵南瞻独有,有何趣耶?
 
7.如以烦恼或生命求受用,则恶业所成之受用无多,而业果已须弥矣!如是当知,世间一切受用俱不坚实,死时两手空空,何如积聚二世资粮,无偷无损,自得享受,故不为后世而为现世者,凡夫也。
 
8.要当于不坚受用,如唾弃舍,惟修学福慧,则勿令贫乏,坐山岩间,与木石居,时时观照自心,勿令放逸。依三世诸佛所摄持之上师,请求加被,则一心住定,无沉无掉,易得轻安矣!
 
9.经云:「自心清净,禅定自成,静地修持,无仇无亲,行住坐卧,均为善法。」先想禅定功德,远离一切过患,此为加行。
 
10.久久思惟,将贪、瞋等心,调伏不起,即能安住于定。善根浅者,对治贪妄,当入清净山林,较易修也。
 
11.往昔世尊尚坐山六年,过去大德,多在山林苦修,迄得成就。此显示寡欲知足等,为禅定之前方便。
 
六、智慧度。分三,谓:闻慧、思慧、修慧也。
 
1.初,闻慧从文字句义生。次,如理思惟解问了达,并想有障无障,能自决定,为思所成慧。了解理趣,于静处修,得究竟胜义,见空性,远离边见,是为修所成慧。
 
2.吾人于听解行持,应以外六尘为幻境,知是无明二障所现。如幻师以木石药等咒成之象马;又如干闼婆城,本来不真,近无远有。又如梦、如虚空、如池花镜影、如空谷回音,应如是思惟。如是进修,知为自心所现,假设施故,自然不起贪着。
 
◎六度总摄,每度分三,为十八支分。又每度皆具六度,比如法施讲经,以能讲、所讲等为布施;无贪清净为持戒;反复申说不厌为忍辱;寻求义理无间为精进;深悉法要无散乱而讲为禅定;离开三轮相为智慧,余可例如。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七     海涛  辑
 
◎六度齐修
 
1.弥勒日巴尊者云:
 
一、一切不为我,以外无布施;
 
二、心口相同,以外无持戒;
 
三、于其深义不恐怖,以外无忍辱;
 
四:行持不间断,以外无精进;
 
五、行住坐卧清净,以外无禅定;
 
六、了达空性,以外无智慧;
 
七、身、口、意三门清净,以外无方便度;
 
八、四魔降伏,以外无力度;
 
九、成佛度生,以外无愿度;
 
十、能识能破三毒,以外无智度。」
 
2.阿底峡尊者弟子登巴格西问尊者云:「行持以何者为最上?」尊者云:
 
一、无我,为学问第一;二、调伏身心,励令清净为持戒第一;
 
三、利他不贪为布施第一;四、知一切如幻,为对治根尘第一;
 
五、不同凡夫,为行动第一;六、远离三毒,为成就第一;
 
七、一切不贪着,为神通第一;八、常居卑下,为忍辱第一;
 
九、舍离世事,为精进第一;十、妄心不起,为禅定第一;
 
十一、一切相不取不着,为智慧第一。」
 
3.智悲光尊者云:「
 
一、自知足者,必有舍心为布施;
 
二、一心想上师、三宝是依怙为持戒;
 
三、不瞋打骂为忍辱;四、施等齐修为精进;
 
五、修本尊观想明显,三宝具足,一心无沉、无掉为禅定;
 
六、深生空见,不着实相为智慧。」
 
◎菩萨所缘行相,不离大悲心,解证空性,是为六度齐修。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八     海涛  辑
 
1.洒尔哈祖师语录云:「无悲心而通空性者,不得究竟菩提;有悲心而不通空性者,不能解脱轮回。」因通达空见,为智慧,非悲智双运,无能证菩提正果,悲智具足者,不舍众生,不住涅槃,是为菩萨殊胜行,小乘人固不堪任也。
 
2.龙树菩萨云:「胜义(般若空理)与悲心同修者,成菩提道路也。」
 
3.阿底峡尊者示登巴云:「胜义悲心为法药之王,对治凡夫一切三毒重病。」
 
4.又云:「证得空性,决无三毒烦恼。如有者,只是在口头、书上了解而已!真知者,已如棉花柔软矣!究竟般若之理,是法我皆空,即空之义亦无矣。」
 
5.又云:「菩萨所行即为六度。见空性者,自然见内外受用不起贪着为布施,不起垢心为持戒,无人我为忍辱,知法义深求无间为精进,不取外缘为禅定,不着实相为智慧。」
 
6.又云:「悲心与空性,为成佛要件。通达空性为见,见净为定,悲空无二为戒。三者具足日常精进修学者,梦中亦能通达其义,显现成就,或临终显现,或中阴身显现,故虽不能于生前成就,亦可于中阴时成就也。」
 
7.是故说八万四千法门,以悲心、菩提心与空性不二之理为第一,如点灯燃,非芯油等和合不成。
 
8.康、藏有修生起、圆满而成魔者,即不达空性与悲心等和合之过患。有二喇嘛朝隆大德,至门,目光炯炯。大德云:「汝修马头金刚,观想太恶,顶上要空一点,可多修圆满,少修生起,发大菩提心,不然则成魔矣!」太起瞋心而修,不达空性也。以无菩提心即与外道法相同,以外道亦观想气功,惟无皈依处与菩提心耳!是知佛道离二不成也。
 
9.有谓皈依为初基,无关紧要,此为大错。若无菩提心者,变成邪魔外道也。盖大菩提心,当从见佛历史及三宝功德而发,非可劝请随喜者。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九     海涛  辑
 
10.格西喀那巴云:「吾人从皈依起,最胜秘密法止,如不舍世间心,即修本尊,已现瑞相,此亦为根基不固,如在水中也。」以无菩提心,不舍世间,如筑宫殿于冰层,不久消沉,因得人天或堕狱,均甚危险。
 
11.自己行持,觉得了解般若,通空性,定得下,或得天耳等神通,见本尊等,如此境界,固是由行持精进而得,但要知道是从大悲心来。若从慢心、贪心为我心而得者,必造恶魔。
 
12.又复当知,前五度为大悲所摄,后一度之闻、思、修三者,菩提心有何可少?如闻法为众生而闻,如是思惟,如是修持回向,方是六度齐修,故说悲智不二,并非由此生此。
13.以救众生心切,闻时即思即修,此心同时而发,无初中后,不可分离。是谓行一法即遍一切法,若只随便修持而不闻思,如上岩无手,其可得乎?
 
14.比如皈依,想众生同时皈依,为生起次第。观六道苦,由皈依境中放光加持,为圆满次第。再使众生皆成本尊,并以功德回向等,为秘密法生圆二次第也。
 
15.故说佛法虽深广若海,有菩提心者,法法皆可成就,如糖无中、边,只是一味。
 
16.博德瓦问格西登巴:「佛法有何分别?」格西曰:「能对治三毒,即是佛法;同乎凡夫,和乎世间者,非佛法也。对上师有净信,重口诀,视众生平等,即是佛法,否亦非是。」
 
17.阿底峡尊者,至后藏勒挡地方,有学问者三人来同辩论。尊者云:「辩论教派,如内外大小显密,纵讲说多,皆妄念所成,人寿无常,何暇喋喋为也?」
 
18.又问行持之法,尊者云:「虚空无边,众生无尽,如发广大菩提心,修二资粮,以功德回向,此为究竟行持。如只在辩论教派,或文身句义,此书本上学问,无益于人我也。」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十     海涛  辑
 
19.又尊者告罗杂哇(接尊者入藏宏法者)云:「汝通晓三藏,若但从仪轨修学,恐尚不足,须要大小显密圆融总摄而修持。谓:红牛、牦牛、驼牛之奶,不皆可成酥耶?且诸法不能遍修,须以上师口诀为殊胜教授,戒条尤关紧切。如依此而修,则吾入藏当有益,否则汝三藏皆通,可以坐而成佛,又何须吾入藏耶?」行持要得清净境界者,须从对治三毒入手。
 
20.倘谓已见空性,人蹑衣襟,辄怒目相向,或不以仇怨为父母者,此行持尚远也。
 
21.又见、定、戒三者,三根各别,于黑、白业果了然深信为真见,为下根;知内外一切法,了解有无空者,为中根见;通达般若与大悲无二,为上根见也。
 
22.忏修黑白为下根戒;于福慧资粮无贪,知一切如幻,为中根戒;修一切善不求福慧,见空性,为上根戒也。
 
23.格西著述中说:「闻法要圆融摄持,独一而修,此为最要意义。」
 
24.荡巴桑结云:「小猫求食,各处寻伺,依善知识拣择,亦复如是。」此谓法门甚多,文武本尊各不同,如闻时有菩提心、四无量心者,则一切相同。
 
25.善知识云:「闻、思、修三,应同时进趣,闻了即解,解了即修,此为最要。」如闻戒杀,想犯之必堕地狱,坚决不杀,是为圆修,亦为三圆满。一切圆修多得者,即增上慧也。
 
26.又如以油灯供佛,发愿为菩提心。为众生而供为布施,恭敬为戒,不惧冷热为忍辱,无间为精进,无散为禅定,三轮空为智慧,具足六度功德回向,为菩提行。
 
27.菩萨为众生事,不求自利而自利,正如田中种谷,草亦随生,是不求而得者。如只求草,转失义利。故说大乘发心,一切圆满,此为一切法究竟义,如是应知。
 
28.巴祖仁波切求加持偈曰:「我入大乘菩提心未生,六度齐修愿行悉为我;与戒相违功德无所依,速生胜心求上师加持。」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萨的忍辱观
下一篇:得乐之因
 菩萨之行.广修六度
 《佛说灌洗佛形像经》辑要
 《优婆塞戒经》辑要
 倾听法音
 真正的快乐
 菩萨的愿戒与行戒
 如何实践六波罗蜜
 菩萨自他庄严
 念佛法语汇集
 心与身的祈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祈求顺缘[栏目:祈竹仁波切]
 附录(4)英文愿文(Prayer)[栏目:孙伦禅师(宣隆大师)]
 相应11经 以前经[栏目:相应部 51.神足相应]
 四念处开示[栏目:圣法长老]
 无死的金刚心 第26章 毒蘑菇的助缘[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越喝越渴,贪欲越享受就会越炽盛[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人生的尺寸[栏目:惠空法师]
 第七章 佛法度缘人 开悟即正觉[栏目:地藏王菩萨指禅开示录]
 开心果[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