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类学 四
赛康仁波切(雪歌仁波切)讲授
{返回 摄类学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79
摄类学

(第四讲)

赛康仁波切讲授潘信慧翻译,2003/10/04,060127,15——00

今天特于念诵中加上二胜六庄严的祈请文,因为以龙树菩萨为首的二胜六庄严,往昔,都是印度那烂陀寺的杰出班智达,他们毕其一生艰辛求法、弘法的利生伟大行谊,令吾人赞叹敬佩!所以在学习之前竭诚向其祈请,希望自己亦能如理如法的向其学习,并且得其加持,为吾人打开智慧之眼,使吾人在理路之学习上,均能精进并证得与其相同之证量,为了达此目的,所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先行如是祈请。

由于这一堂课程颇为艰深,可能较为耗时费力,然所谓欲成大事,必得慢工方能出细活,简陋的准备功夫不可能成就大事;而学习理路这件大事,自然较须耗时费力,但我们不应将之视为负担,而应视之为庄严,当成是一件殊胜的好事,如果具足如许心念,学习过程中自可积聚无上资粮。事实上,吾人的目的均欲成佛,所谓成佛就在转化凡心,如果单只持咒,或只是端正打坐,对于心的调伏极其有限。心的转化须透过教育,不明了的法义加以了解,再透过对法义的一一了解,去除无明,于心中显露智慧,心自然随之转变,这就犹如于实修前先打开智慧之眼,此时心中自能有所转变,而这才是建筑积聚资粮和佛果位的阶梯,亦是吾人必走之路程,如此学法对于转心才有帮助。希望大家学习过程中不要因为艰深而灰心沮丧!法王尊者分享过他的学习经验,所以我们应明了,与其端坐二个小时念诵文殊菩萨咒,不如在这个课堂上认真做思维判断,以期深入了解要点,如此更具意义。

有关因明之学习,当然离不开辩论,而其中亦有其特殊用语,若延袭过去既定用法,对于初学者可能较为吃力,念起来既不易理解,亦觉拗口,故而现在依照平时实际辩论时的口语用法,将传统藏文的辩论用语做一适当之调整,如此将有助于教学之流畅,对于学习者也较为容易趋入。事实上,历来有关辩论名相的中文翻译并未制成定规,导致现今学习上的困难;不过,今天我们所用讲义亦非独创,只是依循一般普遍的用法将之稍加调整为更便于大众学习的模式。接下来大家请就手上讲义做一次练习,之后试着不看讲义再练习一次,记得立论者每一次问话之后均应击掌哦!

立论者(立量者,出题者,站立者)

答辩者(立宗,回答者,坐者)

有法札西啦(人名),应是比丘。

认同(赞同,是)

为何认同?(为什么是?)

因为具有比丘戒之故

迪(请菩萨赐予智慧)…扩颂(直译转三圈,表对方已经昏头了)

若具有比丘戒,应周遍是比丘(就一定是比丘)

认同(赞同,是)

认同的话,有法比丘还俗者,应是比丘。

何故?(为什么)

有法比丘还俗者,应是比丘,因为具有比丘戒之故。

不周遍

什么不周遍,说!

若具有比丘戒,不周遍是比丘(不一定是比丘)

若具有比丘戒的话,应不周遍是比丘。

认同(赞同,是)

哦…剎,哦…剎(害臊!害臊!)

 

那么,有法札西啦(人名),应非比丘。

何故?(为什么)

有法札西啦(人名),应是比丘。

认同(赞同,是)

为何认同?(为什么是?)

因为得比丘戒而无退失之故

若得比丘戒而无退失,应周遍是比丘。

认同(赞同,是)

认同的话,迪…扩颂。

若得菩萨戒而无退失,则应周遍是菩萨。

何故?(为什么)

若得菩萨戒而无退失,应周遍是菩萨,因为若得比丘戒而无退失,应周遍是比丘之故。

不周遍

什么不周遍,说!

即使得比丘戒而无退失者,周遍是比丘;然而得菩萨戒而无退失者,不全周遍是菩萨。

那么,得比丘戒而无退失者,为什么皆周遍是比丘。

(无言以对)

哦,契尔…(说啊!你是答辩者,到底为什么,应该要回答呀!)

 

接下来大家请不要看讲义,认真的再练习一次。

然后再将辩文中之比丘置换成沙弥再练习一次。

致于辩文中最后“哦,契尔…”这个强迫对方回答的用词,有些寺庙可能会在答辩者辞穷而无言以对时,群起逼问,变成“哦,契尔契尔契尔契尔契尔…”,非但只是立论者一人强势逼问,实际上已经变成一堆人群起围攻答辩者了!

(此时有学员问:“那答辩者答不出怎么办?”其它学员代答:“怎么办?就只有脸红啰!”)

(此时又有学员问:“答辩者被诘问过程中,难道就会如此轻易弃守底线,而自动说出:‘即使得比丘戒而无退失者,周遍是比丘;然而得菩萨戒而无退失者,不全周遍是菩萨。’他应该可以说:‘即使得比丘戒而无退失者,周遍是比丘。’然后将主控权取回并反问:‘若得菩萨戒而无退失者,就是菩萨吗?’”仁波切答:“不可以,因为坐着的答辩者只能回答问题,他不可以提问,此乃辩论进行之规则。像是刚才用到‘迪…扩颂。’的时候,也不尽然表示答辩者一定就是错的,但是辩论当中立论者必须非常强势,其声势必定会压制对方,就算对方不一定错,也要强势逼问,迫使对方俯首称臣。”学员续问:“如此哪里算是辩论,应是考试吧!只是在考理路清不清晰罢了,答辩者根本无反辩余地,只能就设问层层回答而已嘛!”仁波切答:“这和一般辩论并不尽相同,但立论者也非永远站着发问,他也有坐下来被诘问的时候。”)

接下来大家将辩文改为“有法王先生,应是北京人”,大家再练习一次,练习时,暂以“因为是法鼓山人之故”作为认同的原因,出题者以净相法师是法鼓山人,但他是泰国人作为反例,破斥答辩者所立的原因不周遍:

立论者(立量者,出题者,站立者)

答辩者(立宗,回答者,坐者)

有法王先生,应是北京人。

认同。

为何认同?

因为是法鼓山人之故。

迪…扩颂!

若是法鼓山人,应周遍是北京人。

认同。

认同的话,有法净相法师(泰国人),应是北京人。

何故?

有法净相法师,应是北京人,因为是法鼓山人之故。

不周遍。

什么不周遍,说!

是法鼓山人的话,不周遍是北京人。

若是法鼓山人,应不周遍是北京人。

认同。

哦…剎,哦…剎!

 

那么,有法王先生,应非北京人。

何故?

有法王先生,应是北京人。

认同。

为何认同?

 

透过刚才王先生是不是北京人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去思维,这到底是不是北京人?甚至到底是不是人?或者是不是书?吾人亦可据此多方面去判断一切面对的事与物,像是我们自知是北京人,但到底为什么是北京人,我们必须去抉择出其中道理及其背后真正的原因。进而可以思维到底有我无我?如此反复思辨,慢慢即可趋入对无常等佛法的了解。

另外像是上一堂课所提颜色的问题,是红是白这一类的思辨,自是较为粗浅,但是更进一步,我们可以透过辩论的次第,对于事物来龙去脉的思索及辨识,去了解什么是无常?什么是作?什么是实有?任何一个有法的成立,背后定有其特征,从此特征入手,进而依理推论,最后即可了知真相。

之前我们曾经提及立论方式有三,刚才练习了其中两种,接下来看另一种,这是从可否安立其定义及种类的方向来出题,所以一开始出题既无有法也无后陈,只有因的部份单独存在,然而虽不明指,但是既然有因的存在,所以有法与后陈也涵摄其中。这种出题方式立论者更是强势,直接以近乎挑衅之态度逼使对方接受挑战,所以没来由的劈头就问:“因为‘成实’无定义可安立之故。”意即暗指对方根本说不出成实的定义而只得沉默以对;此类立论方式完整应为“有法你,应无言可答,因为对你而言,成实无定义可安立之故。”现在请就讲义进行练习:

立论者(立量者,出题者,站立者)

答辩者(立宗,回答者,坐者)

因为"成实"无定义(性相)可安立之故。

因不成立。

“成实”应有定义可安立。

认同。(赞同,有)

说!(要对方安立出定义)

有法量识所成。

有法量识所成,应是"成实"的定义。

认同。

那么,“成实”的分类,有多少?

有两种。

因为无可安立那两种之故。

因不成立。

应有可安立那两种。

认同。

说!

有法常法与实有法两种。

有法常法与实有法,应是"成实"的分类。

认同。

实有法的定义和分类大家都应已了解,可用同样的论式类推,将成实置换为实有法(或其它)再行练习。

立论者(立量者,出题者,站立者)

答辩者(立宗,回答者,坐者)

因为“实有法”无定义(性相)可安立之故。

因不成立。

"实有法"应有定义可安立。

认同。(赞同,有)

说!(要对方安立出定义)

有法具有功能。

有法具有功能,应是"实有法"的定义。

认同。

那么,“实有法”的分类,有多少?

有三种。

因为无可安立那三种之故。

因不成立。

应有可安立那三种。

认同。

说!

有法色法、心法和不相应行法。

有法色法、心法和不相应行法,应是"实有法"

的分类。

认同。

接下来大家请就色处之定义及分类再行辩论:

立论者(立量者,出题者,站立者)

答辩者(立宗,回答者,坐者)

因为“色处”无定义可安立之故。

因不成立。

"色处"应有定义可安立。

认同。

说!

有法眼识所缘境。

有法眼识所缘境,应是"色处"的定义。

认同。

那么,"色处"的分类,有多少?

有两种。

因为无可安立那两种之故。

因不成立。

应有可安立那两种。

认同。

说!

有法形状与颜色两种。

有法形状与颜色,应是“色处”的分类。

认同。

  这一堂课的辩论部份暂时进行至此。接下来谈上堂课所提及的胜义谛等八种同义词(计为胜义谛、谛实所成、实有法、作、无常、有为、物质、自相等),我们在摄类学上所学的名相及用词,大部份以经部宗之定义为准,经部宗认为此八者皆为同义,若为其一,必亦同为其它之七种,例:是无常,亦必同时是有为,是物质…等等。经部宗这种看法较诸其它宗派有所差异,例如其它宗派主张胜义谛即空性,可是经部宗却认为是无常法,是有为法。另外,唯识宗解释谛实所成为空性,但其它宗派却认为谛实所成根本不存在。可是经部宗却把胜义谛、谛实所成,均视为无常法,例如眼见耳闻诸法悉为胜义谛。由此可见各宗派对此八种名相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而由摄类学中,可得知经部宗的观点和主张。另外,再看物质和自相,就应成派的角度而言,根本不承许有此二法的存在,如果有所谓物质所成,或存在自相的话,则万法将非谛实所成,自续派虽主张物质与自相是存在的,但又不同于经部宗所主张的存在。据此言之,经部宗对于某些名相所安立之定义并不完全类同于其它宗派,例如胜义谛,经部宗认为和无常法一样。未来各位一闻胜义谛之定义即可加以区别属何宗何派,而不会产生混淆,致使粗细不分,无法辨别。最重要的是,这些名相均应善加背诵熟记,否则定义分类将会混杂不清。像我自小即须细加研读这些种种不同的名相,不仅必须熟记于胸,更须开口能讲得清楚明白。

  接着来谈胜义谛一词,先不讲其定义及性相,我们来探讨其含义,所谓“义”(藏音屯)是指心的对境,而正确心识所对之境,即为胜义谛。无论任何宗派行者,对于所谓胜义谛指称“正确心识所缘之境”此一定义,几乎各宗各派所见皆同,不同之处在于“何谓正确的心识”之看法上。有些宗派将根本是错乱的心识也认为是正确的心识,经部宗认为只要是现前(心识的一种)就一定是正确的心识。

现在我们先举例说明何谓现前心识,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及透过实际修持所具足之他心通,以及对四谛十六形相的真正了解,这些均可称之为现前,经部宗认为只要是现前就一定是非错乱的,可是唯识宗及中观自续派及中观应成派的行者均不表认同。唯识宗讲心所了知的境,例如眼睛看到书,即眼识看到书,这是现前没错,但其属错乱,所谓错乱非云书是错乱,而是见书为外境所成是错乱的;但经部宗主张见书存在于外境原是事实,并无错乱。关于经部宗主张现前皆为胜义的论点,不仅唯识宗不表认同,自续派更是大力反驳,应成派所持反对意见则更在自续派之上,亦即唯识宗、自续派、应成派均反对经部宗认为“只要是现前就一定是非错乱的”此一观点。

至于各宗各派主张什么才是非错乱的心识?唯识宗认为实证二空的心识即为非错乱的心识,自续派认为现证空性的心识才是,而应成派则又更进一步认为实证究竟实相的心识、实证无尘许自成之细分空性的心识,方为非错乱的心识,因此各宗派所谓的非错乱,有极其悬殊的粗细差别。

现在各位均已了解胜义所指为正确的心(非错乱的心),此心所对所缘之境即为胜义谛,既然各宗各派对于何谓正确、非错乱的心识之观点不一,则对“所对之境”之看法自亦有所差异。因此以经部宗之角度而言,现前心识所实见之境即为胜义谛,其对胜义谛所下之定义为:具有胜义功能之法。我们可进一步加以探讨,吾人的心可分为分别心和现前二种,现前即为无分别的心,分别心所见仅为实有法的义共相,而无法真见实有法,分别之心所见之境均为常法,例如义共相即为常法而非实有法,但可透过义共相了知实有法。

现在我们看一本书,眼睛看见的是书没错,但在我们心中所现起书的形相,但那不是书,即心中所现形相并非实有法,而是书的义共相,若是实有法则应为实际的一本书。现在我们将手上的书烧掉,心中那本书的形相还是存在,由此可了解,我们误认在我们的分别心中所现这本书的形相是一本真的书;同理当我们接触一切实有法之时,在我们的分别心中亦会将之误认为真的就是所有的实有法,就如同我们心中所现那本书的形相,我们将之误认是为一本真的书一样。究其实,若彼为真书,则彼应具书之功能,我们已知其并未具真实功能,所以可判断其并非实有。刚才说胜义谛为具有胜义功能者,即能真实成就功能者。我们再来深入思索,刚才所说眼见一书,在心中亦现一书之形相,而眼见之书具有功能,心中所现之书却不具有功能,故而眼中所见具功能之书为实有法,心中所现不具功能之书即为常法,这个部份或许稍微艰涩,各位可以再好好思索,今天的课就暂到这里为止。

  最后我们一起来献感恩曼达,吾人应知,不论是讲经者、翻译者、还是学习者,难免都有遭逢障碍之时,所以大家彼此之间均应相互帮忙,若能如此奉行,则各位亦可获致大福报。现在我们就一起虔诚的回向,配合专注的观想,希望各位所求皆得顺心满愿!



{返回 摄类学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类学 五
下一篇:摄类学 三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三三一)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五七)
 大缘方便经第十三
 杂阿含经卷第四(九四)
 百喻经 54 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一四)
 杂宝藏经白话 波斯匿王劝化乞索时有贫人以氎施王得生天缘第八十七..
 大日经 题解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九(一○八六)
 百喻经 59 观作瓶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行人如何走路[栏目:梭巴仁波切]
 The Dog King Silver [Justice][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慧寂~滔滔不持戒[栏目:禅诗三百首]
 第二章 摄论学派及《大乘起信论》的传播 第四节 隋代唐初《摄论》的传播与学派兴盛[栏目:中国唯识宗通史]
 光明之旅 第四章 守护誓言 二、密乘共同十四条根本戒[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