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导论 二、《入行》与《学集》的关系
 
{返回 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67
二、《入行》与《学集》的关系
 
在《入行》第五品“护正知”中,寂天曾经提示:想修学菩萨行的人,应该学习较广的《学集》或较略的《经集》;如果行有余力,还应该努力阅读龙树所造的那两部论典。然而,其中所说的《学集》和《经集》到底是谁的作品,寂天并没有交待。若依《入行》印、藏注疏的看法,那么《入行》中所说的《学集》和《经集》都是寂天自己写的;而近代学者也都同意寂天自己作了一部《学集》和《经集》。俄国“佛教文库”刊行的《学集》梵文刊本,也题名作者是寂天。如果《入行》和《学集》同一作者,而《入行》中又提到了《学集》,显然,《入行》的成书年代是要比《学集》来得晚些的。现在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是:这两部姊妹作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它们在性质和内容上有无共通之处?能否相辅相成?或者毫无关系?这些问题如果能加以澄清,对于我们了解《入行》可能会有些帮助。
从论题来看,《入行》的内容是趣入菩萨行仪的方法;而《学集》则是一切菩萨学处要义的总集。菩萨行仪,其实就是菩萨学处或菩萨律仪;其中包括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三类自利利他所应学习的事项——学处。此外,寂天这两部论典开宗明义的序言也完全相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两部论的性质和内容大致是相近的。
从篇幅来看,《入行》全论以偈颂写成,总共九百一十四颂;《学集》本颂只有二十七颂,长行计四千二百颂,约为《入行》的四倍有余。既然二论的性质与内容相近,且《学集》广博而早出,《入行》精简而晚成;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入行》可能是一部《学集》的纲要。
其次,从论的体裁来看,《入行》通篇以议论和譬喻交互辉映的方式说理,偶尔也引经证成自己的观点;《学集》则恰好相反,全论大部分是提纲式的经钞,总共引经一百零五部之多,可是却很少议论。由此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假设:《学集》大概是寂天年轻时代的读经札记;而《入行》则是后来思想纯熟以后,根据《学集》重新思考构作的专论。
再其次,从论的内容来看,《入行》共分十品,从“菩提心利益品”到“回向品”;而《学集》从“集布施学品”到“增福品”为止,总共有十九品。为了便于了解二论的关系,下面作成一个对照表,将内容相同的品目用线连接起来;如此,二论的相应关系即可一目了然。
从后面的对照表我们可以看出:《入行》的内容并不完全依照《学集》的编排顺序,因为二者在内容顺序的编排上有明显的出入。
再者,《入行》亦非《学集》完整的纲要。因为《学集》中“集布施学品”的后半讲到菩萨的广大发愿和广大布施;“护持正法戒品”讲到尊重善知识;“护法师品”说到要护持正法;“空品”说到菩萨应持守的各种律仪和根本堕;而这些内容在《入行》中都只偶尔出现一两颂而已。例如《入行》说到要尊重善知识的全部内容,仅出现在“护正知品”,而且只有第102、103两颂。显然,寂天在写《入行》的时候,已经把《学集》里面的材料重新做了一番取舍,并不是照单全收的。
上述两个推论,我们还可以从其它的角度进一步去证实:
⑴除了品目的内容大要和编排顺序略有不同以外,在内容细节上,《入行》中也有明显重组《学集》内容的痕迹。例如:《入行》“安忍品”的第94、95颂和第122~134颂,分别出自《学集》第十四“自性清净品”和第七“护受用福品”末尾的偈颂,而非出自相对应的第九“忍辱品”;而且在《学集》中,第115颂原本放在第134颂的后面。可见,寂天把《学集》某一品目的颂文移作《入行》另一品目的内容,而且还事先把这些颂文作了顺序上的调整。同样,“静虑品”的第107、108、109三颂与第118颂也不是引自相对应的“阿兰若品”或“治心品”,而是引自《学集》最后一品的结颂和“增长胜力品”所引用的《观音解脱经》。至于“回向品”的内容,则广泛取材自“集布施学品”、“空品”、“治心品”、“正命受用品”和“增福品”。
⑵《学集》的议论很少,且思路显得较零散;《入行》则完全属于议论的形式。虽然其中穿插着巧妙的譬喻,也充满了宗教的情操,但在观念的表达上依然十分理性。凡是说理的地方,一秉应成的论式辩破邪执,藉以反显自宗的主张;而且前后条理一贯,非常具有说服力。此外,全论各品内容的组织也很严谨,看得出蕴含其间的精密条理。由此可以说明:“入行”是缜密推理和精细构思后的创作,不只是《学集》的纲要而已。
⑶《入行》十品的内容,虽然都可以在《学集》中找到相应的品目,但是每一品的细部内容却不完全以《学集》为根据。例如:《入行》的“安忍”和“精进”二品份量很多,而且全部以议论的方式表达;可是在《学集》相对应的两品中,除了所引的经文就所剩无几了。又,在“静虑品”中占了八十八颂的“自他换”修法,也只能在“学集”最后“增福品”的结颂中找到十个相同的偈颂。此外,在“智慧品”中,寂天论破部派佛教、唯识和外道学说的篇幅不少,可是《学集》中却完全找不到相关的议论。或许是因为《学集》只是一部提纲式的经钞而已,而较完整的学派思想都保留在论典中,所以寂天也无从引述发挥。不过,从《学集》所引用的相关经文,仍可明显看出他不赞成唯识而偏向中观的立场。例如:“念处品”引《宝积经》说:“是心如幻,遍计不实,由分别故,受种种生。又引《宝髻经》说:”“云何说为心不可见?应知是心如利剑刃,何能自断?又复此心亦如指端,岂能自指?心不可见亦复如是。前段经文,明显否定心识实有。后段经文,坚决反对心能自证自明;而且被寂天引入《入行》“智慧品”的第17、18颂,成为论破唯识宗“自证分”的有利经证。由此可见,寂天写作《入行》所根据的材料,固然以《学集》中的经钞为主,但是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内容部分来自宗派的论典,部分则是寂天自己巧思的独创见解。
从上面三点简短的论述,我们可以暂作如下的结论:《学集》是寂天早年的读经札记;《入行》是后来思想纯熟、修学有成以后,根据《学集》重新增删、提要并构组而成的论着。

 


参见《入菩萨行译注》第五章,第105、106两颂。
参见智作慧《难处释》(台北版,册36,2185);威月《显明殊胜》(页165,4523);《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页127、174);贾曹杰《佛子正道》(页99);吕澂《印度佛学思想概论》(页278~279)。
《学集》品目,参见大正,32,75中~145上;另见SS,Contents。汉译本《学集》只有十八品,最末一品是“念三宝品”。藏译《学集》的品目同梵文本,共分十九品;最后一品为“增福品”(台北版,册37,页56,3883),相当于汉译本第十八品之三末后“论曰……增长福因……”(大正,32,141中)以下至该品终。为了便利读者,本书采用汉译《学集》的品目,并依藏译及SS译本添加“增福品”。有些学者将第十一“阿兰若品”归入“精进”,将第十二“念处品”归入“静虑”(《中观思想》,页345);这种分法颇值商榷。其中道理,详见本书“《入行》的内容与科判”即可明白。
参见大正,32,106上~中;126下。另见SS.p.154~156。
参见大正,32,144上;131中。
参见大正,32,143下。
参见大正,32,122上。正文所引经文译自藏文本(德格版.中观部Khi,130b7  )。
参见大正,32,122上~中。正文所引经文译自藏文本(德格版·中观部Khi,130b7  )。

{返回 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导论 三、《入行》与《学集》创作过程拟构
下一篇: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导论 一、寂天传略考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六品 安忍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集要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导论 二、《入行》与《学集》的关系
 入菩萨行 藏译跋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集要 第十品 回向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五品 护正知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集要 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导论 七、《入行》的相关注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61 大小不二[栏目:活得快乐]
 由茶入禅(王玲)[栏目:禅茶文化]
 喇嘛阿秋仁波切教言 甘露妙音 等[栏目:阿秋法王]
 一心念佛破五阴——二〇〇四年夏安居佛七开示[栏目:妙祥法师]
 深切悼念一代高僧山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哲长老[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杂阿含经卷第四[栏目: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张西镇]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十四课[栏目:入中论自释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栏目:慧律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