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一天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92

第三十一天

若启户时勿粗猛

“启户”,开门。在开门时不要猛然闯进来。汉地的习惯比较好,会先敲敲门。进出上师的房间有戒律,如果开门进来好像搜捕一样粗鲁,就很不好,会惊扰别人。都要轻声。比如先弹指,然后再请问可否进来。藏地以前可能没门,用的是门帘,一掀门帘就进来了;现在改成门,也是一推门就进来。可能是风俗习惯,现在也慢慢学会敲门了。敲门声不要太大,轻轻地叩。在寺院特别要注意。有时候屋里有人打坐,猛地敲几下门,对方刚要入定就被撵出来,这个过失有多大?所以轻轻地敲门,是基本的修养,戒律方面讲得也很多。

恒时慬畏悦他意

“慬畏”什么?对自己身语各方面的言行,怀着谨慎正直的心,不要草率、轻率。谨慎地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让别人生气了,或者伤害到别人?应让他人欢欣喜悦。总是怀着警觉,注意自己身语方面各种各样的微业。

犹如水鸟猫狸贼 蹑足潜行勿有声

欲成所求大义利 佛言恒应如是行

此处用比喻说明,我们做各种事情时,行为举止都应轻柔、柔和,而不是粗暴、粗猛。如果以循序渐进的、温文尔雅的方式去做事,就能成就我们所希望的义利。好像海边、河边的水鸟,掠过水面时根本没有声音,看到鱼时才会迅速出击;猫捉老鼠、小偷行窃也是一样,通过悄然无声的行动来达到目的,不会一开始就虚张声势。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说明我们作为菩萨行的行者,如果行为轻躁,是很难成就很大义利的。走路时不要踱步走来,也不要跺着楼板上楼,这是很不好的行为。走路要轻声,行走如风。做任何事都应如此,不要粗暴。

“佛言恒应如是行”,行菩萨行的人,做事应以寂静调柔的心、令他人愉悦之心去做,这样才能广大地成就自他二利,行为轻躁则无法成办。对于初发心菩萨,应重视这方面的行持。威仪戒律方面有许多讲授,汉地在这方面也很注意,讲得很全面详细;在藏地,比如在巡堂时,是踮着脚尖快步行走。这些细节,在戒律方面也是很相应的。应该这样去学习。

於他善巧而劝请 未请而作饶益语

欢喜恭敬顶戴持 谦下恒求居学地

在劝勉他人行善时,我们应该善巧。将自己意愿强加于别人身上是很困难的,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别人说的温软柔和的善语、饶益语,虽然我们未曾期许,但在对方说出这些利益我们的话时,我们应该恭敬、欢喜地听受,这也很重要。若怀着轻慢心,对别人的一番好意不去领纳,反而去反驳或者讽刺,是很不好的行为。别人未经请问而给予好的开示,我们也应恭敬地受持。

“谦下恒求居学地”,永远地远离骄傲,谦卑地做一个学习者,而不是教导别人的人。菩萨的心地非常柔软,总是能谦虚对待他人,没有一点慢心。即使他知道的比别人多,仍怀着学习的心态去对待他人,这是菩萨应该做到的,也确实是值得赞叹的。

戒律里有很多规定:当别人指出自己有所违犯时,如果自己真正违犯,能坦然面对也是一种勇气、一种修行,自己犯的错误就应该承认;即使别人误会自己,也不要很不高兴,应认真地听,如能解释便温和地解释。切勿以自己未犯错为由,表现出过激的言行。如果反应激烈,别人一次两次后就再也不会管。这样便不可教化了。所以对各种各样应该遵守的规矩要尽心地学习,如果违背就励力去忏悔,以后尽力遵循。

佛法住世需要僧众。没有僧众,真正的佛法会消失;佛法住世需要僧众的和合,僧众的和合则需要一定的规矩。要遵守僧众的戒律,乃至寺院制定的种种规矩。这样才能上下和睦相处,对佛法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作用。自己随意而行,僧团就会混乱;僧团混乱,佛法就会衰败。不要因自身而对佛法造成影响,应怀着守护正法之心,对寺院的戒律规矩等严谨守护。

於诸一切善言词 应悉赞扬称善说

对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佳言、真实语、与法相应的言辞,都能发自内心地赞叹称许、随喜,让对方欢喜。

若见他人作福事 当善称扬生欢喜

对营造种种广大佛法事业的人,他们所做的布施、供养,或其余广大福德事,应当赞叹,令他生喜。

赞他功德勿面谀

赞叹他人功德时,若当面赞叹会让对方尴尬、不好意思,自己也有阿谀之嫌,就应在背后赞叹。对他人功德,发自内心的赞叹是很好的。

闻赞他善当随许

当别人赞叹他人功德时,如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道友赞叹另一个出家人,此时我们应当随许。不要怀着嫉妒揭破他人短处,这样很不好。

若闻人称自功德 唯应知为功德事

当他人称叹自己功德时,如果自己名不副实,就要清楚这一点,并希望日后拥有这样的功德。切勿迷失方向,以为自己真有这样的功德。这是一点;倘若自己名副其实,在别人称叹自己时也应谦虚,不要飘飘然,应继续发扬光大。

“唯应知为功德事”,当别人赞叹自己功德时,自己知道是有这样的功德就可以了。同时应该明白,对方是一个正直的人。他能看到自己的功德并去赞叹,从这点来说,也是一个有功德的人。还有一层这样的理解。

一切精进悉令喜重价难购极珍罕

菩萨的一切精进、一切行为,都是令他人欢喜。而令他人欢喜这件事是无价之宝,非常稀有的。

由是令喜功德故 现当欢喜受大乐

现生於我无衰损 后世亦得多安乐

由于令他人欢喜的功德缘故,自己现生也能享受种种欢喜,乃至于法喜。而且令他人欢喜只需要一切简单的语言和简单的行为,今生对于我毫无损失——财产受用等方面都没有亏损,来世还能得到更多安乐。行善法,让别人欢喜,未来自己更欢喜。

若不随喜现生苦 后世还成众苦因

前面说过,菩萨的一切行为都是令众生欢喜。现在不仅不令众生欢喜,还对于他人通过努力获得的功德与欢喜心生嫉妒。不随喜反而嫉妒,过失是什么?现生苦。嫉妒本身就是一种随烦恼。随烦恼就是通过某一方面让你的内心不平静;根本烦恼则是全面地、从各方面让你的心不平静。嫉妒,即对他人的功德,自己不能容忍、接受,从而内心不平静。现生痛苦,来世还会产生更大的痛苦。

前面说过,凡夫众生虽然拼命想得到安乐,却把自己的安乐如仇敌一般消灭;虽然想远离痛苦,却拼命向着痛苦奔跑。对内在的这些过失,如果没有分辨清楚,便认为理所当然,无法分清利益和过患。例如仇人具有功德,我们就嫉妒,这对世间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不能容忍他人的兴盛。

一个商人经商,他会分清利润和亏损,各方面盘算得很清楚。作为修行人,则应该尽力远离让我们产生痛苦的因素,比如嫉妒、以及各种各样的烦恼;各种能让自他都欢喜的行为,则应该尽力让自己生起。要能够分清功德和过患,反复去思维,认真取舍。

下面是言语方面的学处:

志诚发心义联属 文义显明令欢喜

远离贪嗔善说词 软语及时应当说

“志诚发心”,说话时是发自内心地流露,不是心口不一、表里不一;说话时要远离贪嗔,所说的都和善法相应,不是贪嗔的语言,而是慈悲善良之语。

“软语”,即柔和语,让别人听了愉悦,不是箭镞一般让人一听就难受。

“及时应当说”,说话要适时,不要太繁琐。讲得太繁琐会让他人反感。

“远离贪嗔”,指说话的动机。作为法师而言,虽然说的是善法,但如果怀着贪著名利的心,就他本人来说,作为一个修行者,也是不对的。听经的人也是这样:动机是什么?怀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听闻?如果发心良善,训斥也是为自己好。师父或者僧值训斥自己,怀着这样良善的心,又完全转变了。所以说发心或者动机占着重要位置。

我们在这里讲经说法,大家在这里听经。在任何地方,如果讲授者和听闻者都能怀着清净的心去讲、去听,就能对佛法有作用,就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利益。如果讲授者和听闻者发心都不正,对佛法真正的利益是谈不上的。

“软语及时”,讲话要适量,把握住分寸,讲多讲少都不好。

目见一切有情时 思维我当来成佛

唯依彼等为因缘 舒顔平视慈祥目

不要让别人感觉我们在嗔恨他们,在我们看到一切有情时,“思维我当来成佛,唯依彼等为因缘”——自己成佛还要依靠他们。修持菩萨行,没有众生也成不了佛:没有了修六度的境,又怎么修行?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我们成佛的助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福田。不要总是怀着不正直的心,挑剔别人缺点;要以诚恳慈爱的目光来看顾他人。不能瞪视、怀着恶毒看他人,看得人一身寒意。菩萨应该如阳光一般,给人温暖、给人清凉。

什么叫“众生田”?修慈悲、修菩提心、修六度四摄等,都要依靠有情。在大乘佛法里,若没有众生,修行是很难实践的。在本论作者寂天菩萨的传记里经常提到,他对众生,乃至于狗等动物都给予布施。将食物分成几份,上供下施。有时看到别的有情受苦,他也会伤心流泪。这些后面会提到。

所以作为修学菩萨道的行者来说,起码不要总是怀着观察别人缺点的心,看别人这样不对那样也不对;也不要怀着谄曲、欺骗的心去对待别人。怀着慈悲、正直的心,这是一个修行者应该做到的。

恒常现行贪著起 或复由其对治心

於诸功德及恩田 苦恼悲田成大善

在修学善法时,一是在时间上能够坚持,恒常地持续不断;另一就是有非常强的好乐心,这样所做的善法力量就很强大。同样,对于恶法也是如此,如果时间持续久远、好乐心又特别强地去作恶,恶业力量也很强。所以对于善法,“恒常现行贪著起”。“恒常”是一个条件,持续不断,像大河流水;这里的“贪著”并非指贪心,而是一种好乐、强烈的善法欲。在这两种条件下去行持善法。

对善法的修学,一是恒常的心,一是现行贪著强烈的善法欲的心。然后“或复由其对治心”。什么样的对治心?对于不善法的对治心。当我们产生贪嗔痴的时候,无贪、无嗔、无痴的心就是不善法的对治心。一旦不善法产生,我们就要对治它。如果没有对治,努力修持得来的一点善法,起一念嗔心就会被破坏很多。唯有对治它,才能让我们的善法长足地发展。

这样就讲了三个条件:恒常、现行贪著、不善法的对治,依此去修学。

在这三种发心摄持下,在三种“田”面前去行善。哪三种“田”呢?第一个是功德田,即上师三宝、诸大善知识;第二是恩田,父母亲人、对自己有过养育恩德的。师长也有恩德,也可以说是,但主要是讲父母;第三是苦恼悲田,像病人、穷人等苦恼的众生。

怀着这三种意乐:恒常的心、强烈的善法欲的心、对于不善法的对治心,在三种“田”面前励力修持善法。这样就是大善,成就的善法非常广大。相反,如怀着恒常、强烈好乐恶法、又毫无对治恶法的心(没有善法来对治,略有善念,就被恶念赶走),然后在这三种田面前造恶,就是大恶,造的恶业也非常广大。翻来覆去不外乎这两种方式,看你如何去做。如何成就大的善业,如何造作大的恶业,就看这几个条件具不具足。

所以对父母,要怀着孝顺之心去对待。如果怀着故意伤害的念头来对待他们,造恶也很大。对于穷人、病人,也应怀着慈悲,不厌其烦地对待他们。在他们面前行持善法,都能成就广大的善业。

这个偈颂是从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中引用的。《亲友书》里这样讲:有五种条件可以让你所做的善法特别广大,也可以让你所做的恶法特别广大。这五个条件是:第一、恒常;第二、贪著,对善法或者恶法的强烈欲望;第三、无对治;第四、功德田;第五、恩田(这里含摄了悲田)。上师三宝放在一起——功德田,父母众生放在一起——恩田。两个田地三个动机,这五个方面,可以令你所做善法或恶法特别广大。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二天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三课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前言 第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七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邪淫者的暴毙[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续·我的佛教观 二 佛典的汉译[栏目:池田大作]
 梦参老和尚开示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4-3 上[栏目:梦参法师]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栏目:印顺法师]
 什么是佛教?什么不是佛教?(黄胜常)[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1)[栏目:包容的智慧]
 摄大乘论 第140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旗顶[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相应11经 衣经[栏目:相应部 16.迦叶相应]
 还债[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