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八天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60

第五十八天

第六个,断除贪欲,远离恶寻思。《入行论》讲内心要变得寂静,住在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恶寻思。贪欲到底有什么样的过患?在现世会导致杀、打、捆绑这样各种各样的伤害,未来则招致堕入恶趣这样的伤害。继而观察在轮回中,不管自己喜欢的抑或不喜欢的一切均是无常的,很快就要破灭,不久便都与自己分离。所以不要为了这些无常幻灭之法,而枉自起贪嗔痴。通过这样思维,来断除贪的恶寻思。这些内涵均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有所讲述。

如果具足这六种资粮,能够让我们生起清净的禅定。象(广论)347页的第1行这样说:“如是六法能摄正定,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长因缘宗要。”未生者能令你生,已生者能令你不退失。且能让我们的定力越来越深。有这样的缘起,所以六法对修禅定而言可以说是非常重要。而六法中,又以这三个更为重要:“尤以清净尸罗”,这是戒律的清净;“观欲过患”,就是观察贪欲的过患,远离恶寻思;“住相顺处为其主要”,即住在一个较好之处。此三者最为重要。

“善知识敦巴云:‘我等惟觉是教授过,专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资粮所致。’言资粮者,即前六法。”我们修禅定修了很多年,但是仍没有成就禅定的功夫。有时我们会想这是老师教导得不对,一般将责任推诿于老师身上。并为此到处寻求修行禅定的方法,其实并不是这个原因,而是自己资粮不够,未能具足此六种资粮所导致的。所以,应在六种资粮上努力积集。

这一页的第5行,“《道炬论》云:‘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纵经多千年,不能成正定。’”失坏止支分,就是止的资粮,修止的因缘。止支分——成就止的因,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那些。如果戒律也不清净,也非少欲知足,有许多邪思维,这样去修行,由于得“止”的因缘种子未去种,修再长时间也不能够修成清净的禅定。我们应在具足的条件下,对轮回又有厌离心,又少欲知足,戒律又很清净,内心亦清净——在这样的情况下修定,身姿具毗卢八法。

毗卢八法,即打坐之处不要太高,万一打瞌睡摔下来会跌伤,太低则自己有压抑的感觉,应适中;坐的地方后面稍高、前面稍低,让自己身躯较直;腿保持跏趺坐,或半跏趺,或随意坐都可以;眼睛不要闭上也不要圆睁,垂视半眯;身躯既不后仰也不前倾;肩膀平行,头不要仰起或太低垂,亦不歪斜,太高容易慢心大,太低容易产生昏沉。避免掉举或者昏沉;舌抵上颚;手结等持印或禅定印,右手搁在左手上面;呼吸自然,不要太急。这是一些基本要求。这样的坐姿对身心更有一种堪能性,都有一定的好处。

《广论》348页的第2行,就说“结跏趺坐,有五因缘。”结跏趺坐有五种好处:一,通过这样能好好收摄自己的身心,能更顺利地引生轻安,不生疲累;二,能长时间安坐,身心不疲劳;三,这样的威仪不共外道。其他外道经论没有讲述,唯独佛经中讲有这样的威仪;四,这种坐姿非常庄严,令他人看后容易生起信心;五,是为佛弟子所开许,均是这样打坐的。

《广论》348页的最后一行,讲修定的方法、修行次第。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里讲得非常详细。弥勒菩萨在《庄严经论》、《辩中边论》等论中也讲到九住心、八断行。印度诸多大德,如狮子贤论师、莲花戒论师、寂静论师也写有很多修行次第。修行论的次第,除了所缘境有所不同——有说缘佛像,有说缘明点,有说缘咒语的种子字,除了观想的对象不同之外,其他次第基本上是一样的。如九住心、八断行、除五种过失,这些都是很相似的。特别是修定的五种过失,以及如何来断除这五种过失,在大德的经论里写得非常详细。但依靠这样的论典来修定的人,“几同昼星”,就像白昼的星辰一般稀少。依靠那么多经论,如无著菩萨这样的大师们所作的论典里的修定方法,依此去修行的极为稀少,都是由于自己智慧低劣的过失,而责备这些论典只是让我们了解一些内容而已,并不是一些修行的方法,似乎除此之外另有别的方法存在一般。这便是对论典怀着一种破斥的心!能够依照大论所说的修定方法去修行,可以说非常重要。

“然此教授一切修行,前后皆取大论所出,故于此处修定方法,亦取大论而为宣说。”此教授就是指《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前前后后的教授都是依据那些大德们的论典而著作的,同样,修定的方法也是依靠那些论典而阐述的。

在住所缘境上如何去修呢?在修定时观想什么样的境作为我们修定的对象,以这样的境作为观想的对象之后,又如何去修呢?如《广论》350页的倒数第4行言:“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所缘,谓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我们观想的境有四个方面可以去观想: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周遍所缘的范围非常大,下面三个所缘亦属于周遍所缘。周遍,即遍及,涵盖了所有的一切。周遍所缘本身又分四个方面:“周遍所缘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此处所说影像,并非现量,只是一种总义的、影像的方式去观察,不是现前地去观察。详细的我们也不再去说,周遍所缘大致上是涵盖下面三个所缘,本身又分作这四个。

净行所缘就是五对治:对治贪心修不净观,对治嗔心修慈悲观,对治愚痴修缘起观,对治慢心修界差别观。

善巧所缘,即善巧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十二缘起,《广论》351页最后一行,讲了对蕴、界、处这方面这些能善巧地分析、了解、观察。

净惑所缘,“谓惟暂伤烦恼种子及永断种。”即暂时压服烦恼种子,或永断烦恼种子。我们欲对净惑所缘生起初禅,便一定要观五欲的过患,厌离五欲来观初禅的功德。这样便将对五欲的贪著烦恼压服下来,继而生起初禅的功德。通过这样观修进一步初禅。就是依这种下地的粗劣,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步一步往上升。要想升入上一层,便要观修下一层的过患,通过这样观察将下一层的烦恼压服才可以上升,逐渐到达非想非非想处,这样依次上升。这是净惑所缘。

净惑所缘分两个方面。方才所讲乃是第一个方面,如外道修行,也就是说世间禅定,通过喜欢上地的功德来断除下地的贪著,这样来修;第二种所缘就是将四谛十六行相作为我们观想的境界,不去多多地观察,只是安住在这上面即可。我们修定的对象可以说很多。观不净也好,观轮回之苦也好,观佛像也好——观境的内涵很多并不一定要观佛像,许多外道甚至观木头之类,只要一心安住,缘任何一个境都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修定的境可以很多,最关键是根据自己的根性和情况来观修,如嗔心大修慈悲,贪心大修不净观。随自己现阶段的情况去修。

在我们这里要讲的奢摩他,修定对象、所缘的境是什么呢?就是佛像。以佛像作为我们观想的境界。前面讲道,有的可以缘密宗里的明点,有的缘种子字(如文殊菩萨心咒:嗡阿惹巴扎纳底,这个底字便是种子字)。此处,宗大师说是缘释迦牟尼佛像来观修。通过这样缘佛像,有很多的利益和意义在里面。缘佛像,或依唐卡性质的画像,或依铜铸的非常庄严的造像来观想。起初观想佛像,大小随着自己的意乐来观,刚开始很难可以观察如芝麻粒一般大小的清晰佛像,若不行可观如大拇指般大小,再不行可一拃长或一尺长,或随自己哪种方式观想境的大小来决定。有的太小观不起来,有的太大观不起来。

在(广论)356页的第2段,缘佛像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讲得很多。观想花便无这样的功德。“其缘佛身摄持心者”,缘佛像来修持,“随念诸佛故,能引生无边福德。”随念三宝中,随念佛就有这样的功德。“若佛身相明显坚固,可作礼拜供养发愿等积集资粮之田,”可以在其面前礼拜,或供养发愿。作为我们的资粮田、福田,“及悔除防护等净障之田,故此所缘最为殊胜”——亦是忏悔、积资净障之田,故说非常殊胜。对于缘这样的佛像,观想时自然是以一种影像的形式,在我们内心显现它的影像,不是真正地看到。影像都是我们意识的境界、心的境界,所以我们修定时,只是将佛像放在面前、目不转睛地看着佛像修持,不能成就真正的三摩地。三摩地是意识上的境界,不是眼识、耳识的。定境是在我们心识上安立的,不是在我们的根识,如眼、耳等识上安立。所以观想时是在我们思想的境界上面。

观想的时候,一下子全面地观想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开始可以慢慢观想顶髻,稍微有点清楚时,可以观想头、额等,逐渐延及上身、莲花,这样慢慢地一点一点去观想。刚开始修时不要太心急,从一个头的形象、双手双脚到整个轮廓能够显现时,虽然没有光明和光彩,只是一种比较模糊的状态,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满足了,于此上一心一意安住。倘若一开始就要光明非常清楚地显现,这样便将原来那种模糊的影像也给破坏。所以,在观想时不要心急,整个轮廓能够显现出来已经不错了。慢慢地安住坚固后,再让它发光、更清楚鲜明,这样一步步来。一步到位,是很困难的。在修非常清楚明显佛像的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一定要慢慢地反复串习,刚开始整个轮廓,继而顶髻、耳朵、眼睛这样逐次串习,一点点观想出来,坚稳之后再进入下一步,这样非常清楚明白的像才会慢慢地显现出来。

“上师供”的资粮田、“皈依境”的资粮田里都有很多佛菩萨。这样如何去观想?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对于其中的释迦佛像主尊也是从头部逐次去观,坚稳后再一步步地全面,然后再发光。继而弥勒菩萨出来、无著菩萨等菩萨出来,亦是如此一步步来。一下子观想清楚资粮田是很困难的。在观修的过程中一再地串修,比如在观头部时一直在这方面思维串习,慢慢就会坚稳。只要串习,一切都会变得非常容易。刚开始可以观想一个佛像的轮廓,眉毛、眼睛观想不出来没有关系。轮廓出来后,再一步步犹如绘画般,画上眼睛、眉毛、鼻子、耳朵等,依次清楚地显现。最关键是串修,倘若观想出来,资粮田、福田在我们心里便生起来了,这样的意义非常大。

正式修定时,通过八种方式来断除五种过失——在修定的前前后后,共有五种过失产生,通过八种方法来断除,这样可以清净地生起禅定。我们经常提到正知正念和掉举昏沉,这样的内涵我们也应该清楚,来明白它其中的内容。正念有三种特点:其一,对于以前非常熟悉的境才会生静念;其二,显现出它的形象;其三,不忘失。这样对于所缘境,我们安住在刚才所讲的佛像上,一再地去观想、看,对佛像非常熟悉,这是串习的境,即是以前非常熟悉的境。形象即是佛像的样子,应该显现,并且一直安住在这个境上,不要让心流散。刚开始我们确定以什么作为我们的观想境后,就不要再随便替换。比如观想金黄色的释迦佛像,中途便不要再观想成红色或者其他颜色的;另,在观想释迦佛像后便不要再观想其他佛,如此心方才有定性,不然总是变来变去亦是不可。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九天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八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五章 中年以后的处境[栏目:影尘回忆录]
 “疯话”雪漠:是佛是魔?[栏目:雪漠]
 交换王位[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成家立业的基础[栏目:仁焕法师]
 心的交会[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云门宗的传承[栏目:禅宗·云门宗]
 慧灯之光五 金刚萨埵修法[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钟声击心[栏目:公案100]
 通往自由与智慧之路 十 在日常生活保持正念[栏目:隆波通禅师]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栏目:佛教与教育]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