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阿含》《说处经》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59
《中阿含》《说处经》
 
/庄春江
 
  一、前言
 
    读经、论的最大价值,在于获得前人的修行经验,并从中体会佛法的真髓。
 
    与释迦牟尼佛时代相近的中国圣哲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术六大科目来教导他的学生,成就了儒家思想的特质。而在当时,释迦牟尼佛又是以哪些课程,成功地教导出那么多的解脱圣者,则应该是今日佛弟子所热衷探索的事。
 
    基督教有圣经为公认的标准教本,而佛教至今仍然未能有这样的标准化教本,这正展现出不同的思想体系,与不同的文化特质。随顺众生千差万别的佛教,如果能从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中,把握到佛法的真髓,已经是一件令人雀跃的事了。佛教需要一套教科书,是多少佛弟子迫切而又显得遥远的期望。中阿含说处经中,佛陀为阿难尊者说如何教导年少比丘,正好提供了佛教教材编写的直接数据。
 
 
 
二、内容
 
    佛陀为诸年少比丘说下列诸法,要求比丘们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冥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可使诸年少比丘得安稳、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1.五盛阴:色、受、想、行、识。
 
2.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
 
3.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
 
4.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5.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6.六想身:眼想身、耳想身、鼻想身、舌想身、身想身、意想身。
 
7.六思身:眼思身、耳思身、鼻思身、舌思身、身思身、意思身。
 
8.六爱身:眼爱身、耳爱身、鼻爱身、舌爱身、身爱身、意爱身。
 
9.六 界:地、水、火、风、空、识。
 
10.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
 
11.四念处: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12.四正断:断已生恶、不生未生恶、生未生善、住已生善。
 
13.四神足:成就欲定、精进定、心定、观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法无欲、依于离、依灭,愿至非品。
 
14.四  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15.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道圣谛。
 
16.四 想: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
 
17.四无量:心与慈、悲、喜、舍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18.四无色:断一切色想、空想、识想、无所有想。
 
19.四圣种:得衣、食、住而知止足,不染不着,不欲不贪,不触不计,见灾患知出要而用。未得衣、食、住亦不忧悒,不啼泣,不搥胸,不痴惑。于此欲断乐断,欲修乐修,不自责,不贱他。
 
20.四果: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最上阿罗诃果。
 
21.五熟解脱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恶露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22.五解脱处:听闻世尊、诸智梵行者说法,本所闻、所诵习法广读,为他广说,心思惟分别,善受持诸三昧相。于此知解法义;彼因知解法义故,便得欢悦;因欢悦故,便得欢喜;因欢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觉乐;因觉乐故,便得心定。
 
23.五 根:信、精进、念、定、慧根。
 
24.五 力:信、精进、念、定、慧力。
 
25.五出要界:
 
    善观欲,心便不向欲,不乐欲,不近欲,不信解欲。
 
    善观恚,心便不向恚,不乐恚,不近恚,不信解恚。
 
    善观害,心便不向害,不乐害,不近害,不信解害。
 
    善观色,心便不向色,不乐色,不近色,不信解色。
 
    善观己身,心便不向己身,不乐己身,不近己身,不信解己身。
 
26.七 财:信、戒、惭、愧、闻、施、慧财。
 
27.七 力:信、戒、惭、愧、闻、施、慧力。
 
28.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息、定、舍觉支。
 
29.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30.顶 法:真实因心,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便生忍、生乐、生欲、欲闻、欲念、欲观。
 
31.顶法退:顶法复失衰退,不修守护,不习精勤,如是内外识、触、受、想、行、爱、界,因缘起。
 
 
 
三、感想
 
    在三十一项的教法中,内容上有一些是彼此相交错重迭的。如八正道中的正念,七觉支中的念觉支,五根、五力中的念根、念力,都是指四念处;正定、定根、定力、定觉支,与四神足、四禅、四无色是相同性质的;正方便、精进觉支、精进根、精进力,与四正断相同;四想中的无量想,就是四无量;四圣谛中的苦灭道谛,就是八正道。
 
    如果从性质上来看,也许可以分为属于理则的、观念上的建立;也就是正见的部份,以及属于行为上、习性上修正的技术部份。显然地,佛陀从我们的身心作用分析开始,说蕴、处、界,于其中找寻解脱的契机。
 
杂阿含第四十二经(七处善.三种观义经)
 
,将五蕴配合四圣谛作说明,第三○五经(六分别六入处经),或第三○四经(六六法经)说眼、色生眼识,三者和合生触,触生受,受染苦于其中。第三二七经说触生受,第三二八经说触生想,第三二九经说触生思(行),第二一四经说触已受、受已思(行)、思已想。这也是如第31项顶法退中,所说的「如是内外识、触、受、想、行、爱、界,因缘起」。从身心作用的分析,会发现「爱染」,或者「欲贪」是让众生受苦的关键,而欲贪又与我见相互滋润,所以在技术上,总是在「欲贪」与「我见」的拔除上环绕。
 
    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是佛法的最重要理则。因为是因缘起,所以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因为是因缘起,所以也是因缘灭,所以也是因缘灭;是「涅槃寂静」。而四圣谛,是随顺于缘起理则的修行次第与模式。
 
    属于修行技术层次的部份,大约可以归纳成正念、观想、禅定、励志等四方面。正念的实施细则,就是四念处。观想如四想、四无量、四无色、五熟解脱想等,是对治不良习气的方法。禅定以四禅为主,在于开发思惟的专注力。其它如四正断、守戒、坚信等,都是在坚定自己向道的决心。所有这些技术面的方法,都必需依靠思想,也就是理则为里子,才能有趣向解脱的效果,否则无异于那些来自喜马拉雅山的外道瑜伽师。
 
    大致上来说,属于修行技术层次的部份,也较难以文字完整表达,施行细节的数据,是需要费心血编集的。而八万四千法门,大概也都是这个层次的部份。
 
    对于佛教教材的编写,中阿含说处经有参考之处吧!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含字典(1)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节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二节 无我下的轮回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七章 大乘菩萨行 第一节 菩萨行与大乘佛教的开展..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三节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一节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
 如来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六章 圣者之流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三节 业力的形成与展现
 《中阿含》《说处经》
 如来藏之研究 第一章 序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总持的八功德[栏目:蒋贡康楚仁波切]
 58.招提慧朗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瑜伽师地论 题解[栏目: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横超三界[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福德日记3月27日─节俭与少欲的看法[栏目:福德日记]
 菩萨修行之道[栏目:修行笔记]
 佛陀论无常(张家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环保从简朴生活做起[栏目:李志夫教授]
 福德日记4月11日─情绪是烦恼吗?什么是情绪?[栏目:福德日记]
 六 第五佛 丽瓦陀品[栏目:佛种姓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