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编者的话
选择师长、依止师长及师徙关系,是佛教修持道路上至为重要的环节,亦是一切修行之基础。在现今社会,不少人由于缺乏知识,并未能意识到师徙关系的重要性及严重性,而不加选择地拜师,乃致后来师徙关系破裂,不但修行一无所成,反而积下无量不善之缘。在市面上众多的佛法开示书籍中,现今却仍缺少有关此方面的专门白话著作。为填补此空白,大藏寺基金会选取了大藏寺法台祈竹仁宝哲在2005年10月于佛教显密研修院香港分院所开示的一系列有关教法,经翻译、整理及编辑而成书。
本书第一章为有关选择及依止师长方面的共通开示、适合任何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学习与参考。第二章是法师对柏绷喀大师之【遥唤上师】所作释义开示, 乃所有显乘弟子可依之修持法要。第三章收录法师对【事师五十颂】一论所作释义开示,其内容教导密乘中依止师长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大藏寺祈竹仁宝哲的这本重要著作,相信能帮助读者对此重要主题加深认识。
《悉地本源》--修行与师徙关系
前言
从今晚开始,衲将应求讲述一系列有关佛教师徒关系的教法。在西方国家,许多人以为敬师及尊敬长辈是过时的想法或个人崇拜,这是因为西方人并无太多这种思想,所以衲在西方不太喜欢讲及这一方面。在亚洲国家,不论是汉人、西藏人或其他东方民族,我们虽多多少少都仍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思想,可是大部分佛教徒却只喜欢参加灌顶或者听受空性等教法,而不知敬师乃修行及一切成就的根源,所以亦少有人要求衲教授这一章题。不论如何,今晚纳将会依菩提道次第及显乘教法讲述依止上师的方法,大家请以清净的的发心闻法。
依止上师与师徒关系对修行者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对出家的修行人而言。若有人问:「为什么师徒关系这么重要呢?」 答案是因为任何大大小小的成就或功德,皆由此而生出。如果想得到修行成就,在依止上师方面便不容有错。如果在这方面没有过失,其他成就相对来说都容易得到。我们格律派自宗喀巴大师(Jetsun Tsong Khapa,1357 - 1419)始,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却仍然至为兴盛,皆因历代以来之师徒关系都十分清净无瑕。
敬师及依止师长并非一种阶段观念或者个人崇拜,亦不是为了师长的利益而作的。我们敬师及事师,其实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这一点我们千万不可误解。衲举些例子说明,譬如说我们在家中的佛像前供上几杯清水,这并非因为佛像口渴而需要凡夫提供饮品,也并非为了讨好佛陀,这只是为了供养者自己积聚功德的目的而作;我们再看看农夫每天凌晨便起床,辛辛苦苦地照料田地,风雨不改,他这样做并非为了利益土地,而是为了利益自己。同道理,我们恭敬师长,亦是为了利益自己,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正在利益师长。衲在西方国家也常常说,听法前恭敬地对说法者顶礼,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的,并非说弟子对衲顶礼衲就会得到甚么好处。有关这一点,衲也常常建议大家不妨现实地衡量,有利于自己的事我们才去做,没有好处的事我们大可不做。我们修持的是佛法,而不是世间法,所以不必碍于人情面子而强逼自己做任何事。我们顶礼自己的师长,正是为了自己得益,受益人是顶礼者,而并非被顶礼的人。如果大家以为替自己的师长办事或恭敬他,便利益了师长,这便是极为颠倒的错误想法。
师长的定义
要知道自己如何敬师及事师,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师长的定义。上师的藏文是Lama,其梵文是Guru。在以前的西藏,由于我们大多从小出家,入寺时连文字也未懂,所以从教字母的老师起,乃至传沙弥戒的师父、传比丘戒的师父、教规矩的师父、为我们说法的师父及传授密法的师父,这些全都视为师长。虽然教字母的师长并不一定也正式教授佛法,但若没有他,衲便不可能懂得读佛经,所以传统上我们把教字母的老师也算入佛法师长之列。然而在现今社会,情况多少有点不同,教大家认字的老师不见得与佛教有关连,所以这些世俗上的师长大概不必列入佛法师长之列。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对我们曾传过皈依、传过任何戒、传过任何口传传承、教导过任何显乘佛法乃至引领我们入坛城受灌顶的人,一律算作我们的师长。对住在寺院的出家人来说,更有规范师、依止师、外师及内师等等。常常有汉地弟子问衲:「一个人可以有多于一位师长吗?」答案是肯定的。譬如说一个比丘,他在出家受戒时便同时有了十位师长,因为在场对他授戒的十位长老全都是他的师长。著名的阿底峡祖师(Atisha,982 - 1054),便有一百多位师长。衲至今为止,亦有幸从超过三十位师长处得益。当然,以上所说的师长属于不同类别,譬如说授戒的师长是戒师,给予灌顶的师长称为「金刚上师」……等等,然而他们全都必须算入我们的上师之列。师长对修行者来说极为重要,然而在此末法年代,许多人随口能说出自己有多少钱,却数不清自己到底曾在多少位师长座前得到法益,这是一种极为悲哀的现象。
值此末法年代,我们常碰上许多以往少有听闻的怪现象,所以衲在此亦对各种疑问作少许释疑。许多时候会有人问:「我在某某大师处学了法,但他不认识我,当时还有几千人在场,这算不算有师徒关系呢?」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曾依某人得过皈依、得戒、得口传或灌顶,而我们在心中生起了「他便是我的师长!」之念头,他便是我们的师长。譬如在衲的根本上师赤江仁宝哲(Trijang Rinpoche , 1900-1981 )作大型公开传法时,虽然仁宝哲弟子千万,受法人无法一一正式求法,但受法者仍然必须在上师的侍者处预先打招呼说:「我也想来参加。」,这才不算是盗法,二者间师徒关系才告成立。虽然像赤江仁宝哲这样的大师,其弟子太多了,仁宝哲或许示现为无法一一熟悉的情况,但我们仍然必须预先求法,或者是以每座寺院作为单位派出代表向上师之侍者说:「色拉寺昧院一众欲来参加。」,这样才如法。所以,依以前的传统来说,哪怕是在十数万人的公开法会中,弟子其实也经过了求法或求戒等过程,师徒关系之成立是极为明确的。在现今,许多人跟随友人参加灌顶,心里并不知道在发生什么事,亦不知灌顶的意义,所以他未生起「他现在是我的师长!」之念头,这大概不算是成立了师徒关系,甚至有否真正受到灌顶亦是疑问。又有些时候,在我们在场的时候,其中一位友人向某师长求法,师长当场便传了法,而我们因为在场而听到了口传,如果我们并无生起「我受了这法。这个人从此便是我的师长!」之念,便不算得到了该法的传承,师徒关系亦不成立。如果我们当时想:「真幸运啊!我也想趁机会得到这个法!」之念头,便可算是得到了该法之传承,师徒关系亦成立了。又有些时候,某些人主动说:「我要传你某某咒!」,如果你没有心求,亦不想得到这个法,你只可算是坐了在那里、听到了一些声音,并不算是得到了传承,师徒关系亦不成立。反过来说,虽然佛教一般不允许师长主动传法,但如果有人这样说,而你心里想:「这也很好呀!我的确也想得到这个法!」,师徒关系便告生效。以上说的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求法或参与了大众求法的行列,且又得到了传承,师徒关系便生效,从此我们必须视传法者为我们其中的一位师长。也有人问:「我很尊敬某大师,但从未听过他说过法,我可否把他当作师长呢?」一般来说,传过戒、传过皈依、传过灌顶或向我们说过法的才算是师长。如果从未依某师听过任何法,师徒关系便不成立。但如果你参加过他的大型公开说法,心里生起了「他是我的师长!」之念,这亦算师徒关系成立了。
藏传佛教常常提及根本上师这个名词。什么是根本上师呢?「根本上师」一词的藏文是Tsawai Lama,它可以有多种定义。依共通定义来说,师长中教法至为利益我们、最能深深打动我们的那一位,我们便视为根本上师。依止根本上师是心上的事情,而不是嘴巴上的事,所以我们不必向其中一位师长说:「请您当我的根本上师吧!」我们在心中把哪一位师长视为根本上师,是我们个人的事,不必向师长或他人交代,师长亦不必一定知道。我们可以有许多位师长,但根本上师只有一位。如果我们听到某师长之说法,心里至为感动,便可视其为根本上师。这不是由他人决定的,也不是由师长决定的,甚至亦不是自己刻意挑选的,总之其开示最能打动我们的心者,自然便成为我们的根本上师。大家不要急于要有一位根本上师,也千万不要依名气的大小或外在长相而决定根本上师。对于其他曾结过法缘的师长,我们视他们为根本上师之化现、与根本上师同一体性,这样便足够了,所以不存在可不可以同时有两位根本上师的疑问。
有时候,衲会听到有人随便称任何一位师长为「金刚上师」,就好似凡是西藏来的出家人全是金刚上师似的,这样是不正确的。金刚上师是指传授密法的上师,所以对传戒和说显法的师长,我们虽极为恭敬,但并不称之为「金刚上师」,因为这不合乎其定义。
师长之重要性
为什么师长这么重要呢?答案是因为若没有师长,我们无法得戒、无法得口传、无法得灌顶,甚至在某些地区,若无师长则可能连「佛」这个名词都无从听得,更不必谈什么修行、成佛了!佛陀的教法与加持,并非看看书便能自行得到的。佛的加持与证悟就好比一个储水库,我们好比家中的水龙头,如果单单很有信心,天天怀着敬信在家里对着小龙头看,哪怕看上半辈子仍不会有水流出来。要想家里的水龙头流水,必须有一段段的水喉管,从家里辗转驳接至城市的储水库,否则便不可能有水供应。同道理,佛陀的教法、证法与加持,必须经过历代清净、无染的师承辗转传下来至我们手中,而不能靠凭空看看书、打打坐便突然自己能得到的。我们这里墙上有一个按纽,一按下去灯泡便会亮起来,这是因为在按纽背后,有电缆接至城市里的发电厂。若缺了中间的电线,即使家中有一个希望自己能亮着的灯泡,另一端又有一所堪能而又愿意供电的电站,仍然不可能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们通过历代师长与自己的恩师,才能把自己与佛陀连接起来,可以说历代师承就好比水喉管或电缆,透过他们我们才能得到佛陀的加持及证悟。在过去伽叶佛年代,许多菩萨及罗汉等,皆因依止师长才达到菩萨或罗汉的境界。在两千多年前的印度,许多修行者亦因为依止师长才得证同等境界。在未来,当成就佛境、菩萨境或罗汉境界的行者,也都需要走过同样的路,靠依止师长而达到成就。许多人以为自己看些书、听听录音带,便可以自修成佛,可是历史上却从未曾出现过看书成佛的先例,佛陀也没说过无师可以成佛的观点。大家如果读过阿底峡大师、密勒日巴尊者(Jetsun Milarepa, 1052-1135 )或那洛巴尊者( Naropa, 1016-1100 )的传记,便会知道这些大成就者是怎样修得成就的了。阿底峡大师每在提到自己师长之时,便合掌恭敬。密勒日巴是即身成佛案例的代表性人物,他对其上师玛尔巴( Marpa, 1012-1097 )的敬侍,也是依止上师之模范。那洛巴对其师长帝洛巴(Tilopa, 988-1069)的依止,同样也是我们应效法的例子。
或许有些人会说:「释迦牟尼便是自修成佛的!」,但这只表明问者缺乏佛教认识而已。本师释迦牟尼佛并非没有师父。他直接的师父便是迦叶佛(Kalsyapa)。此外,在他的过去生中,曾依止过其他许多位师长。在【佛陀本生经】中,便有他在示现成佛前的某一生中,身燃千灯为向师长求法的记载,所以他绝非无师成佛例证。另外,如果我们看看如法塑造的弥勒佛造像,其顶上有一座小小的佛塔,这个塔便正表示弥勒佛以释迦牟尼为师;观音之形相有一尊小佛坐在其头顶上,这便是观音尊阿弥陀佛为师的表义。
如何选择师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一斤菜时,也会左挑右选、比较价钱及新鲜程度,甚至研究它的产地、品种、农药等等。我们想想,如果买错一斤菜,大不了只是浪费少许金钱而己,其影响亦只不过维持一顿饭的时限,但我们却会千挑万选;师长不仅仅影响我们一生,而且是影响我们所有未来生的人,我们又怎么能在择师时马虎呢?所以显宗的经典中有许多开示说,我们拜师不要像饿狗抢食般,随便见到什么人都拜。我们应该先学习及了解明师必须具备的资格,同时在心中发愿能早日遇上明师,在经过谨慎的观察后,方决定依某人为师。现在有许多人,在看到报章宣传后,便一窝蜂地拥至一些所谓的「高僧」、「活佛」座前拜佛求法,这是极为愚蠢的。在这个末法年代,许多人因为世间目的而盲目地吹嘘,明明是一个普通的和尚,在宣传上却变成了遍知、神通法力无边的再世佛陀,只差没有再进一步把其人说得是能在天上飞翔而已,极尽夸张能事。这个年代便是如此悲哀,明明没有的硬要说成有,明明不是的非要宣传成是,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些纷乱的现象迷了。真正的大师,譬如玛尔巴等,他们什么神通法力都有,但却从来不宣传,不像现在的一些人,连三宝是什么也不懂,却吹嘘说有什么神通能力,这怎样可能呢!没多久前衲在厦门遇到一个人,他说自己自修多年,现在接近成佛了,所以准备把自己的心得著书立说,普度众生。衲与他谈论了很久,发觉这个人其实却连最基本的佛教道理也不懂。像这一类的「师长」现今遍地都是,大家千万要带眼拜师。也有另一种人,他们看一位上师名气的大小而决定拜师与否及恭敬的程度,甚至有看师长是否长相英俊而决定拜师与否的人,这样是很错误的。我们拜师求法并非为了世俗的目的,所以不应该取决于名气大小或长相如何。许多真正有德的西藏高僧,其实并无太大名气,也并非光芒耀眼的人物,如果我们不细心观察,便只会以为他们是些肮脏的老头而已。所以,如果不懂得拜师前观察的要诀,便很容易错失了「宝贝」而不自知。
我们应如何观察师长呢?又或者说,一位好的师长理应具备哪些特征呢?佛经里对此有很清楚的开示。对传戒师长方面的要求有十五种;传授大乘共道的师长,则应有【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十种资格;传密法的金刚上师,则应有诸密续及【事师十五颂】里所提及的内、外十种资格。视乎我们欲找哪类别的上师,我们便用对应的师资观察、鉴定欲依止的人,至认定其合乎资格及自己生起信心后,我们方可依止。譬如说,如果你想学显乘的菩提道次第教法,便应以大乘师资来衡量取决,而并非以金刚上师资格来审核。一位教授显法的老师,只要合乎大乘十种师资便为完美,他懂不懂布设坛城或给予什么灌顶,与此根本没有丝毫关系。一位合格的金刚上师,应具备内十种及外十种密法上师师资,否则不论他是否完美的显宗师长,亦不够资格传予密法灌顶。如果你想求学密法,必须依密续中所说之十种内、外金刚上师资格来审核、观察,而非采用大乘共通的明师十德标准。如果我们欲找一位可传戒、说大小二乘教法,更能传予密法灌顶的师长,便要用上上述全部标准来衡量、审核,此亦即说该师长必须具足戒师的十五种资格、大乘显法师长之明师十德及金刚上师之十种内及外的资格,加起来这便有三十五条标准。在西藏佛教内,有少数几位教内大众公认的明师,譬如宗座达赖喇嘛、过往的赤江金刚持及铃金刚持(Ling Rinpoche, 19?- 19?)这些持传承的代表权威人物。对这类大师,我们可以不太花时间观察便放心求法,但这些是特殊例子,对其他师长我们都必须谨慎审察。对生死及成佛之大事,我们绝不可马虎、随便!
对大乘显学师长师资,在经论中有以下要求:
1. 持戒清净
这是指师长必须圆满三学中的戒学。
2. 禅定坚固
这是指师长必须圆满三学中的定学。
3. 具足慧学
这是指师长必须圆满三学中的慧学。
4. 德超弟子
这一条十分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的德行比我们还低,我们就无必要向他学习了,所以我必须要求师长至低限度也起码比我们自己高超。
5. 精进修行
第五点要求为师者不是光说不做,他自己也应长期致力于修行上。
6. 学问丰富
一位明师,必须具备由释迦牟尼经历代传下来之三藏教法及证法,而并非只有一、两个小法门的传承,甚至是像某些骗子般根本没有任何佛法传承。许多人自称在梦中或定中见佛而得传承,对这些人我们最好谨慎抉择。
7. 通达真实
通达真实是指通达中观应成派的正见,这是第七点。
8. 说法善巧
有些师长修行极高,也具备了其他条件,但却言语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对弟子应机开示,这便为存在缺憾,所以第八点要求师长说法善巧。
9. 悲心授徒
如果老师知识为了名利或供养而收徒弟,便不是理想的师长。所以,我们应找真正对弟子有悲心的上师。
10. 教学不疲
第十点要求为师者断除自利心,只一心教授弟子,不顾自己的疲劳。
以上是经论中提及的大乘明师十德。在现在末法年代,这样的明师虽不能说没有,但毕竟是难望在家门前遇上的了。如果我们没有功德遇上这种最理想的十德师长,我们至少应找一个是具有下列三个基本条件的老师。这三个基本条件是:
1. 尽管这个人不能完全断除世俗之心,但他起码重视未来生多于今生福乐;尽管他未必已完全断除自利心,但他起码重视利他多于利己;即使他未能完全舍弃世间法,但他重视修行多于日常俗务。
2. 他对弟子以悲心摄受。
3. 他通达三学或至少有一定的成就。
如果能寻得这类略次于理想的师长,我们亦可以依止了。
至于戒师及金刚上师的师资,其中有不少涉及技术上的要求,目前与大家关系不大,所以暂且不讲。
师徒关系是无法回头,亦不可决裂的,所以在拜师前我们必须严谨地审察,不可马虎拜师,也不必急于一时。有些人在听到这些开示时,早已拜过一些师长为师了。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师长并不达要求,由于师徒关系早已成立,我们千万不可失去恭敬或者不认师父。我们大可另外再拜其他名师为师长,但对已成立师徒关系的任何一位师长,不论他们在客观上存在什么缺点,我们都不可挑过失、失恭敬、决裂甚至不认师长,否则修行就无法指望成就了。如果师长似乎客观上有些过失,作为弟子我们仍然不可不认师,亦不应对别人说师长之坏话。在最严重之情况下,我们顶多亦只可默默地另拜他师,对所有原有师长我们仍要视为师长。作为弟子的人,若对自己师长心生不敬或对他人说师长之不是,由于师徒关系所牵涉到的极重业力,这个人便如同烧焦了的种子不可能发芽般,即使苦修其他明师所开示之妙法,亦极难成就。反过来说,如果师长客观上真有很大的过失,但弟子仍然敬事他,则仍会有一定的利益及功德。总之,对已有的师长,我们必须小心观察才决定依止。一旦生起了「他是我的师长!」的念头,我们便应敬师如佛,观察过程便告接束,从此我们便只看师长之德,而不可再挑他的过失了。衲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呢?【金刚手灌顶经】中说:「应见师德行,非挑师过失;见师德行者,能得诸成就;挑师过失者,悉地不能成。」此乃佛陀所亲口说的。
如何依止师长
在找到了师长后,依止及敬侍之道对修行者来说极为重要,而且它们的本身便就是修行,出家人对此更要至为重视。寺院是教之根本,而僧人就是持教的人,所以在此环节上丝毫不能出现过失,否则该寺院及传承便出问题了。依止及敬侍师长之道分为许多层次,譬如说【戒经】、大乘显部经纶及密部经典,皆各列出不同程度之要求。今天在座的全是在家居士,恐怕无法最严格地依经论中所说要求做,但若果我们单只听一下这些教法,自己以后尽力量地去做,其利益已十分广大了。明晚衲将讲授【事师五十颂】,它里面讲述了密乘弟子依止及敬侍金刚上师的标准,所以今晚衲只讲显学上对承侍师长的要求。
依【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结集的佛陀开示,弟子主要应从心上及行为上两方面作敬师之事。在心中,我们应以九种心待师、视师为佛,并常念师恩。在行为上,我们当供养资财、为师代劳及依说奉行。
什么是九种心?它们出自【华严经】开示,分别是:
1. 如孝子承侍父母的心;
2. 依止坚定好比钻石的心;
3. 如大地般堪负重任的心;
4. 如须弥山般永不动摇的心;
5. 如仆人般任劳任怨的心;
6. 如倒粪人般不畏低下工作的心;
7. 如小狗般不顾全自己颜面的心;
8. 如桥梁般乐于承载的心;及
9. 如船舟般重复往来而不倦的心。
我们不论是对坐高座上传灌顶的著名师长,或是日常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亲教师,总之凡是与我们曾结下法缘的师长,我们都必须视为与佛陀统一体性。前面说过,在审察择师之时,我们必须看清楚此师有否过失,但一旦在心中确立师徒关系后,我们便不再这样做,而应常常视师如佛,只看他的优点,不去挑他的过失。以衲为例,衲自出家前便有了启蒙师长,后来在十岁时出家时,又有了授沙弥戒之师父,再加上几十年来的戒师傅、讲经师傅、教授五部大论的老师、规范师及灌顶上师等,这些衲都必须无所遗漏地视为与根本上师一体,亦即与佛同一体性,并无分别。在衲的心中,必须把这许多师长都视为佛陀的化现,而不是只把其中几位有名的师父视为佛陀,却只把较为没太大名气的师父视为凡夫。
师长在客观上来说未必等同佛陀,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弟子为了自己的修行利益,就必须视师长为佛陀。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把师长视为佛陀,则无论他是不是佛,你都能得到佛之加持。反过来说,如果你的老师是真正的佛陀,但你却只视他为凡夫,你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如果不生信心,即使佛陀天天坐在你面前教导,你也不会有任何成就。历史上的佛陀有一位叫做「提婆达多」(Devadatta)的弟子,他虽然常常在佛的身边,但却没有什么得益。许多其他的弟子都因佛陀的开示而证悟了不同境界,但提婆达多却没有成就,这正是因为他只视佛陀为凡夫。所以我们常常说,若视师为佛,便得佛之加持;如视师为菩萨,便得菩萨加持;若视师为凡夫,将得凡夫之「加持」,亦即说你不会得到任何加持。
视师如佛是极不容易证得之觉受。前世有此习气者,在今生中只用几个月、一个月,甚或短至一周便生起觉受及信心,虽并非没有,但我们一辈凡夫无此习气,今生中可能花上四、五年苦参也未见有成,因为要视师长与佛陀不二,的确并非易事,这需要很大的努力及福报才可证得。那洛巴大师在初见帝洛巴时,帝洛巴披头散发,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师形象。如果弟子没有福报,恐怕不易生起信心,但那洛巴却生起了信心。密勒日巴在初见其师玛尔巴时,玛尔巴正在耕田,但这也没有阻碍密勒日巴的信心。衲在约十九、二十岁前后,曾阅那洛巴传及密勒日巴传多次,自此敬师心虽未经苦修亦能自然生起,而且事师亦自然地变得很精进,受到了极大启发。古代的人许多不识字,书本之流通亦不如今天之普遍,但现代则不同,现在的人都识字,而且很容易买到密勒日巴或那洛巴大师等之传记,大家不妨多读、多想,便可知道如何依止师长才正确。总之,视师如佛是修行者必须通过的一关。虽然它十分难成就,但由于缺了它便无法再向上修,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必须突破这一个修行上的重大关口。
除了视师如佛及以九种心待师外,我们亦应常念师长之恩典。以衲的一生为例,若非因为众师长,衲便连字母也不懂,但师长却教衲识字、穿衣、背经、授予五部大论、授予沙弥及比丘戒,更授予密法,否则衲根本无法可修、无从从佛。客观上来说,师长之境界或高或低,而最高也不可能比佛陀还高。可是,如果我们从对我们个人的恩典来说,师恩比佛恩还要深。为什么这样说呢?诸佛虽然悲心极大及勤于度众,但我们却并未被他们直接利益,现在正在利益我们的是我们的人间师长,所以他们的恩德最深。只要我们细细思维,便会发现师恩之深的确无法形容。
在行为上,我们应对师长供养、为师长代劳及依师之开示奉行。对师供养者,包括了实物的供养及观想中的供养。师长不在我们身边时,我们如何供养或承侍呢?我们平时修【兜率百尊】、【上师会供】等法门时,便包含了供养、顶礼及承侍师长的修持在内了。所以大家不必担心,师长在前时我们固然应作供养、顶礼及承侍,师长不在身边时,无论他在多远的地方,我们一样可以供养、顶礼及承侍,犹如在师父座前般。这些供养是为了自己积聚成佛资粮而作的,并非为了利益师长。在为师办事时,只要不是与佛法相反的事,下至挑水洗脚,我们都应努力成办。第三点 --- 依说奉行 --- 是三种事中最重要的一种。师长之一切开示,我们必须跟着做。依寺院之严格传统,若衲要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先请示师父,譬如说衲想在另一位师父座前学一些法,如果原来之师长不允,衲便不该去。你们在家居士虽不必这么严格要求,但从原则上来说,师父的开示我们都必须奉行,除却不合佛法之事为例外。
敬师之利益及不敬师之后果
世上有两种对象是我们略为轻慢便会积下极重罪业的,但他们亦能令我们积无量功德,这两者之其一为自己的师长,其二为自己的血缘父母,这是由于其对我们恩重之故。对此二类对象,若我们轻慢、不敬,其业报不等未来世,在今生便会开始成熟,而祸延未来许多生。对在家居士来说,大家虽没能力完全依足最严格的每一条要求来依止上师,但大家千万不可犯轻慢上师等最严重的一类过失。不论对传皈依、传戒、传显学或传密法的师傅,若我们轻慢了,譬如说我们不再认他们为师长,或者我们毁谤师长,甚至双方彻底翻脸决裂了,修行便怎样苦修亦不会有成,甚至还会影响同坛受灌的师兄弟。以衲为例,如果衲对自己的师长生出邪见,或者不敬师,甚至翻目成仇,衲所学之法乃至所教之法,对你们都不会有用,衲自己修行也不会有成,因为这个法流已经不复清净。师徒间若出现这类情况,弟子必须亲自在师前忏悔,否则的话,即使多年后放下一切而到山洞中苦修几十年,也绝不能有所成就。若我们曾作下对师长之轻慢及不敬业,我们千万勿拖延,应马上在师前忏罪。如果师长已经不在人世,我们则对其遗照、衣袍及遗物等忏罪,心中想着是在向活生生的师长坦白求恕。
佛经说,如果我们如法地依止上师,能得到八种殊胜的好处:
1. 趋向佛境
这不是说在拜师后我们自然便会奇迹地变成佛,而主要是指由于弟子依止上师之言教奉行,我们便会趋向成佛之目标。/span>
2. 令佛欢喜
佛经有云:「如理依止善士时…无余佛陀至心喜!」我们在对诸佛献供时,能得供佛之功德,但却谈不上是令佛欢喜了,但在供师时,我们不但积聚了同样的供佛功德,而且更额外得到了令佛欢喜之功德。
3. 魔不能侵
如果对师长有大信心,一切外、内、密魔类根本无法加害我们。
4. 烦恼息除
假设我们对师长很有信心,我们便自然会听他的教导做人,这样便会慢慢减少贪、嗔、痴等烦恼,亦即痛苦之根源。
5. 地道速成
由于得到师长之开示,我们自皈依始,进一步生出离心、菩提心,大乘五道我们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6. 常遇明师
如果我们今生在依师方面没有过失,便积下了很好的有关习气及因缘,于未来世常遇圆满明师。
7. 不落恶道
若于死时忆念师长如佛及其开示,不论师长境界是凡夫或佛陀,三恶道对我们来说,便等同不存在般,我们根本不可能投生于其中。
8. 所愿圆满
这是指世间及出世间的愿望皆可达成。世间愿望是指今生中之福报;出世间之愿望是指成佛等大目标。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师长,便不可能得到以上利益,因为我们讲过,无师长便不可能成佛。如果我们有师长,但却并不敬师,则会导致经论上所说的八种严重后果:
1. 轻一切佛
佛经上有说:「轻慢师长等同轻慢一切十方诸佛!」师长是一切佛陀之总体化身,轻慢他便等同对所有佛轻慢,供养他便等同在一刹那间遍供了一切佛。
2. 善行尽失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生嗔恨心,曾积之功德便尽毁无余。
3. 无法成就
若不敬师,即使我们修无上密法,也难以成就。这一点前面早已说过了。
4. 造作恶因
轻慢上师者,不但苦修亦无法成就,反而会越修越与成就背向而驰。
5. 成就退失
对师不敬者,不单如前述般无法生出成就,更连本来已生之成就也会消失。以前有一个修行者,他早已证得在天上自由飞行之神通能力。有一次,他在天上飞过,见到师父坐在地面,他便洋洋自得地心生一念:「我能在天上飞行,我的师长反而却无此能力!」在这念头一生起的刹那,他便由天上掉下来了,从此他便失去了曾有的神通能力。
6. 受恶业报
世上有两种业报至最严重,其一为不敬父母,二者便是不敬师长。对师不敬的人,在今生便会开始遇上不善果报,这是由于师徒间之业力极重,导致其果报来得极快之缘故。从前有一位大师,他的老师是养猪人。有一次,大师在众人拥戴中前往某地,途中他见到了自己的师父。由于他的名气很大,他便顿时嫌弃师长身份底下,所以便假装没有看到师父,并未上前顶礼问安。由于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跌了出来。这并非什么佛陀、上师或护法所施之惩罚,而是业力的果报。
7. 投生地狱
不敬师者,会因业力牵引而死后坠于无间地狱中,万劫不出。这只是忤逆师长之其中一种后果而已,此外还有许多严重后果。在佛经中,佛陀对不同恶业所召之不同果报有详细描述,但在大势至对佛陀问及轻慢师长之果报时,佛陀欲答:「你千万不要问!这种果报之严重程度,如果我说出来的话,连大菩萨也会被吓至晕倒!」
8. 不遇明师
如果我们在今生中冒犯师长,便会种下不善的相关缘起,导致在未来许多生中难遇明师,甚至可能会遇上邪师而令自己万劫不复。什么是邪师呢?这是指教导或影响我们不信因果、教导或影响我们作恶等的一类人。
结语
现在大家已经清楚明白师徒关系之重要性了。对寻找上师,我们不可视为儿戏,这是十分严肃的一回事。我们千万勿把师徒关系建于世俗心态上,否则这就好比草藤之桥不堪负重。我们应以信心建造师徒关系之桥梁,这才是一道「铁桥」。如果能寻得好师长,自己又能视师如佛,修持便可望有成。我们的人生十分短暂,所以大家千万勿像提婆达多般,遇上了佛陀也无法得益。这不是佛陀有缺点,而全因弟子没有生起信心而已。若果师长对弟子有悲心,弟子也对师长有信心,这悲心与信心二者相会,便可说是距离成的目标不远了。这是衲可以签字担保的,亦是金刚持佛所亲口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