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一、观三宝出现世间甚为稀有难值难遇
 
{返回 任杰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39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任杰居士

目 录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科判

序言

第一,观三宝出现世间甚为稀有,难值难遇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分三:

  一、佛宝分二:

(一)略述身相

(二)别述四身

1、自性法身

2、智法身二十一聚

3、圆满报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4、胜应化身

  二、法宝分三:

(一)教法宝

(二)道法宝分三:

1、四圣谛

2、十二缘起支

3、六度

(三)果法宝

  三、僧宝分三:

(一)凡夫僧宝

(二)有学僧宝

(三)无学僧宝

第三,皈依三宝的建立分四:

  一、抄《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 皈依三宝品第一

  二、抄《增壹阿含经》(卷十二) 三宝品

  三、译论/依论释经皈依三宝的建立

  四、结语

第四,住持三宝的重大责任

一、住持佛宝

二、住持法宝

(一)序分

(二)佛教《大藏经》的组成

(三)《大藏经》的结集分二:

1、小乘结集

2、大乘菩萨藏的结集

(四)汉译《大藏经》可分为:

1、传译制目大藏经

2、刻本大藏经

(五)藏译《大藏经》的分类与比较

三、住持僧宝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佛教问题

一、爱国爱教

二、人间佛教


略讲观修佛法僧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序言

  这里提出“略讲”,是就初入圣教之门的四众弟子,首先应当学习三宝,略知三宝的功德意义,以观修三宝为正因。初以信解智力随时深入思维,观察和忆念三宝的功德利益,以培养自己的清净正信,令信根增长,引发自己对佛法的乐欲希求,成熟自己的善根。若以究竟智力观察三宝,唯第十地菩萨乃具此功德。

若要广讲三宝,那就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佛教的大小乘三藏,无不是说三宝的功德利益,若离开三宝而谈修习,既非佛教,更谈不上是佛教徒。

  作为佛教徒,为利益一切众生,住持如来圣教,令正法久住,成就圣果,都必须以观修三宝为修行的所依境,直至成佛的中间,都必须贯以三宝而修观行,所以佛弟子观修三宝是不可缺少的根本法门。由此原因,本文仅依经论略谈三宝的功德行相,及修学三宝的重要意义,仅供三宝弟子以观修三宝功德为修行的所依境而作参考。

本文分为以下几科:一、观三宝出现世间甚为稀有,难值难遇;二、别观佛法僧三宝;三、皈依三宝的建立;四、住持三宝的重大责任;五、爱国爱教与人间佛教问题。


第一、观三宝出现世间甚为稀有难值难遇

  佛经中说,十方世界有无量诸佛。《三劫三千佛名经》说此世界,过去庄严劫有千佛出世,现在贤劫有千佛出世,未来星宿劫有千佛出世。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即是现在贤劫中的第四尊佛。在人寿二万岁时,有迦叶佛出世,减至人寿百岁五浊逼恼时,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在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前,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没有佛法,众生不闻三宝之名,自释迦牟尼出世、出家、成佛、转*轮,现在在此南赡部洲才有三宝出现于世。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是具有大事因缘的,无因无缘佛决不出现世间。如《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祗事而得成就。”是由“无量功德乃能成。”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在古释迦牟尼佛前发无上菩提心,中间经过三阿僧祗劫亲近、承事和供养诸佛,积集福慧二种资粮,修习菩萨万行,严净佛土,成熟众生,位证十地,最后受一切智智胜职位,得一生补处,升住睹史多天(即兜率天,Tusita Heaven)内院。菩萨观诸众生根性业已成熟,成佛时机已到,为度一切众生故而降生人间,如《菩萨处胎经·游步品》云:菩萨“即自思惟,多诸众生,皆是初发心已来所成熟者,堪能受于清净妙法。”菩萨为度一切众生趣入涅槃城故而应化人间。

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前,在印度的上古时期,人们不了解宇宙现象,畏敬和崇拜日、月、云、风、水、火、雷、电、山川等自然现象,信奉有神灵主宰一切。而对这些神灵进行祈祷,认为神灵能赏善罚恶,祈祷赐予现世幸福及家庭繁荣等。于是就出现了祭祀,崇拜神灵的赞咏,而集为四种《吠陀》(吠陀译为《明论》。意为知识、智慧之义。)《梨俱吠陀》意为赞诵明论,赞诵多神或一神。次后,为讽咏之便,又集成《娑摩吠陀》,记祭祠的为《夜柔吠陀》,咒术,禳灾之类的为《阿闼婆吠陀》。如《大唐西域记》卷二云:“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三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曰术,谓技能伎数,禁咒医方。”因此即由吠陀论师们创造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不平等的种姓阶级制度,如《譬喻经》云:“诸外道人计,梵王生四姓,王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利,胁生吠舍,足生首陀。四姓之别,自韦陀论师而起,因韦陀论为最古盛行也。”

  又如提婆论:“外道韦陀说,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花,从莲花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婆罗门,两臂中生刹利,两胁中生毗舍,从两脚跟生首陀。”

  又如《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五天之地,皆以婆罗门为贵胜,凡有坐席,并不与余三姓同行。”当时的婆罗门(意为净行,有在家、出家两种),掌握宗教、哲学、文学、历学、数学、医学以及祭祀祈祷和一切精神的统治大权,压制余三种姓,利用神权,违害社会,极不平等,人们希望有圣人来救济这个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宣扬平等圣教。

  刹帝利虽为王种,奕世君临,统辖国政,但也受婆罗门的神权统治。毗舍种姓,为商贾贸易的庶民中层阶级。首陀罗种姓,为农民及奴婢,是身勤劳作的下层贱民阶级。

  另一种情况是各种外道的勃兴,各自对宇宙人生的理解不同,由于社会的不平等而厌恶人生,他们入山修行,希求通过修各种苦行的方法而得解脱(山林派)。但他们不知道解脱的次第、方法和目的,认为解脱即是生天,以求安乐而为究竟。在这种情况下,菩萨(释迦菩萨)在兜率天内院依五方面的观察选择而降生人间:

  一、观察国土,为迦毗罗婆窣堵或云劫比罗伐堵,即迦毗罗卫,尼婆罗城,即今之尼泊尔,国王净饭王为生父。

  二、观察种姓,为刹帝利王种。

  三、观察血统、氐族,为甘庶释迦。

  四、观察母亲,为摩诃摩耶夫人。

  五、观察时会,为五浊恶世人寿百岁时。

  菩萨经过五种观察之后,看到诸众生根性成熟,成佛时机已到,为度一切众生入涅槃城,于是降生人间。如《菩萨处胎经》卷五云:“导师出现世,非缘不降神,要度为度者,示现无为城。”

  释迦牟尼,释迦为种姓之名,义为能,牟尼为仁,寂默或贤人之义。合译释迦能仁或能寂,即释迦族的能仁或圣人。释尊的实名为悉达多,译为一切义成,姓乔达摩(旧译瞿昙)义为最胜,及瞿答摩之裔。

  摩耶夫人即将分娩时,从其土俗应归娘家分娩(亦说出城外游),遂于沙罗树(或娑罗树,即毕钵罗树,无忧树之类)下产生悉达多,时在公元前六百余年的四月八日降生。菩萨即降生人间,无扶侍者即自行七步,举其右手,作狮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已。”

  摩耶夫人产后七日病逝,由其妹钵罗阇底代育王子。菩萨生下不久,即有阿私陀仙人入宫占相说:“王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若在家者年一十九为转轮圣王,若出家者成一切种智,广济天人,转清净*轮。”

  菩萨七八岁时,从婆罗门学者受学诸文事教育,从武士习诸武艺。十六岁纳拘利城主善觉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后生一子名罗睺罗或称罗怙罗。

  菩萨虽在王宫,但不为五欲所染,常观感老、病、死、苦,经常思惟世间苦痛如何避免之法。一日出游,见农夫种田,鸟食虫类,于是即在树下禅思众生之苦。后游四门见老、病、死者及沙门,深思解脱之法,于是即决心舍弃王位及眷属而出家。一日,夜半逾城在一树下自剃须发,脱下王服宝冠,着上沙门衣服而去寻求解脱之道。

  其父见菩萨既已出家,即遣宗亲五人为侍,此五人即憍陈如、跋提、跋波、摩诃罗、阿说示。菩萨偕侍者五人东南行至毗舍离城附近的仙人阿罗逻迦兰所,就学解脱之道。但此仙人以无所有处定为最上涅槃,即以超越一切有之思想。菩萨知此定不是解脱究竟之道,于是即舍此仙而去王舍城外森林中,访郁陀罗摩子仙人。彼仙执非想非非想处定为真涅槃,虽较“无所有”更进一步,但泯想非想之差别住于平等寂静之知见,菩萨知此亦非真正解脱之法,不能究竟解脱。于是即舍此仙人乃去优楼鞞罗聚落尼连禅河畔苦行林中,独自思考,静坐禅思六年。

  六年之间,与诸魔军斗争,如《方广大庄严经》第七云:“第一贪欲军;第二忧愁军;第三饥渴军;第四爱染军;第五昏睡军;第六恐怖军;第七疑悔军;第八忿覆军;第九悲恼军及自赞毁他称供养等诸魔军。”虽然精进不懈修习苦行,然亦徒劳无获,即悟专修苦行无益,因此而舍极端苦行之法。先趋尼连禅河浴去六年之积垢,得牧女善生乳糜之供,气力渐复,颜色渐润。此时五侍者见其状,以为释迦菩萨信行退转,即舍菩萨而去至婆罗捺斯(波罗奈斯)。菩萨乃独自趋毕罗树(菩提树)下,敷吉祥草东向而跏趺坐,端身正念,发大誓愿曰:“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坐。”(《方广大庄严经》第八)于是即入金刚喻定,降伏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四种魔军。魔王虽遣眷属,百方娆乱,终不可动,只得忧愁而去。菩萨即入狮子奋迅三摩地,顺观和逆观十二缘起,观众生生死根本,在于无明,故无明灭即生死之苦尽;观四谛之真理,集乃为因,由集而生苦果;解脱苦根当灭集因而得解脱者,当修道谛为因。菩萨因起勇猛心,定力之深使身升高七多罗树,由是旭日东升,长夜奄灭,智明忽起,生死永寂,豁然大悟,终成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法报化三身,欢喜无喻。

  菩萨于成道后,观缘起甚深无我之义,众生难于悟解,故四七日间默然而不说法。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十,劝请品云:“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又如圣龙树《中观宝鬘论》第二品云:“此法甚深故,众生难悟解,故佛成道时,默然不说法。”是故遂于附近树下自受解脱之法乐。第一七日在菩提树下;第二七日在阿输波罗树下,此时魔来劝佛入灭;第三七日在目真邻陀树下,遇暴风雨,目真邻陀龙王以身护佛;第四七日在罗阇耶恒那树下,时有二商主道过,一名提谓,一名婆利迦,献佛麦蜜,皈依佛与皈依法,闻佛说法而去。

佛陀确信独悟所得究竟解脱的真理,欲弘布于众生,以是令其他有情出离生死。于是,佛陀慈悲之念难禁,即从事宣布自证之妙法。先欲向曾事师之阿罗逻迦兰与郁陀迦罗摩子说法,观察彼等适已死去。由是佛陀向婆罗捺斯城外的婆罗泥斯(即鹿野苑)走去。时先舍佛而去的五侍者住在此处,五人相约见佛不起问讯,以为佛是净行退转之沙门,然而佛到来的时候五人不知不觉都起来敬礼,或为敷坐,或执衣钵而称长者瞿昙。佛告之曰:“汝等不应称如来为长者,令汝长夜无所利益。”又语五人曰:“我已证得甘露之法,我今能知何甘露道,我即是佛,具一切智智,寂静无漏,心得自在。汝须来,当于此法,教授于汝,汝应听受如说修行,即于现身得尽诸漏,智慧明了,解脱而住,禁行成就,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见《方广大庄严经》第十一)时五人皆皈依佛,为佛弟子,请佛说法,于是佛应五人之劝请而为五人三转四谛*轮。佛告五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为第一示转,指出四谛之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此为第二劝转,指出应了知苦谛之果,断除集谛为苦之因,欣慕灭谛之解脱果,修习道谛而得灭谛涅槃之次第;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为第三证转,指出佛陀自己已亲证四谛。于此三转即名三转十二行*轮。初示转上根悟道;二劝转中根悟道;三证转下根悟道。转谓佛所亲自证得之法转入于听者五人的身心;*轮谓此四谛法能摧伏一切邪说生死苦海,犹如转轮王之轮宝。如《法华经方便品》云:“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于是,佛成无上正等正觉为佛宝成就;佛说四谛*轮为法宝成就;五人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为僧宝成就。从此,在此世间始有三宝成就。



{返回 任杰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
下一篇:六十正理论释(任杰 藏译汉)
 三藏
 佛性、如来藏、如、法性、实际
 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任杰 藏译汉)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般若经》中的法句
 《增一阿含经》(Ekottaragama-sutra)导读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
 在日用逆顺境界中用功夫
 《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之注疏
 回忆扎萨克老喇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栏目:龙树菩萨]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三 疼痛、昏沉与散乱)[栏目:宗净法师]
 找到正确的学佛方法[栏目:宽见法师]
 论六波罗蜜的修习及其意义(能贤)[栏目:六度万行]
 38 请勿活在概念中﹙二﹚[栏目:在生活中禅修]
 虚云法师的禅净圆融修行思想(李海峰)[栏目: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三一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雪梅~山居[栏目:禅诗三百首]
 与人交谈的原则[栏目:蔡礼旭老师]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明达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