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发菩提心
 
{返回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22

「发菩提心」:

已二怎样发起菩提心:

「怎样发起菩提心」又分为四部分:(一)由某些因生起菩提心的方法。(二)修学菩提心的次第。(三)发起菩提心的标准。(四)如何依仪轨受取菩提心。

庚一由某些因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由某类因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分三:(一)由四缘发心。(二)由四因发心。(三)由四力发心。

辛一由四缘发心:

(1). 由于看见诸佛菩萨的难思威神力,又或从可信的人那里听闻这些事情后,心想:「他们所安住或所修习的菩提是具有极大的威力。」于是便发起菩提心。

(2). 虽然未曾看见或听闻这些威神力,但是却能由听闻而依止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起菩提心。

(3). 虽然未曾闻法,但是由于知道菩萨正法将快湮灭,心想:「正法久住,即能灭除无量有情之苦,为了我必须发心,令菩萨正法能长久安住。」从而发起菩提心。

(4). 虽然没有看见正法衰灭,但是想到:「在现今愚痴、无惭、无愧、嫉妒、悭吝极强盛的浊世之中,就算「声闻」和「辟支佛」也不容易发起菩提心,更勿说发起无上菩提心。假如我能够发起菩提心,那其他人亦肯定会跟随效法。」也就是由于看见难以发心而发起菩提心。

至于从这四种「缘」发起「菩提心」的道理,据说由于这四种缘能策励我们求证大菩提,所以便会生起求证菩提的愿欲。其理如下:

(1). 由于看见或听闻神变(藏:cho ’phrul,rdzu ’phrul。能摄引所化有情心意的奇迹)惊叹不已,心想:「我要证得这种菩提」,然后便发起菩提心。

(2). 由于从法师那里听闻佛陀的功德,首先生起净信心,再由此产生求证这些功德的愿欲。

(3). 由于不忍看见圣教衰减而产生求证佛智的愿欲。在这一点之中,我们知道圣教若能不灭,便能断除众生的痛苦,所以,即使我们的目标是要除苦,但是生起菩提心的主要因缘,实在是出于我们不能忍受圣教衰灭,否则,这种发心的方式便会跟下文所说「依悲发心」的方法出现重复的过失。

(4). 由于看见这种意义深远的菩提心是非常珍贵稀有,大受这种见解激发而生起求证佛果的愿欲。

在菩提心的两种成分,亦即「求证菩提的愿欲」及「饶益一切有情的目标」之中,第四种发菩提心是就发起求证菩提的「愿欲」而建立,而不是就其「目标」而建立。

若缺乏于佛功德修习净信而生起的求证佛果愿欲,我们便不能去除「仅以成就自利寂灭(即是声闻、独觉二乘的涅槃)为足」的想法。由修学慈心、悲心及看见圆满利他必需大菩提而生起的求成佛果愿欲,虽然能把执着「仅凭寂灭便足以成就利他」的想法断除,但是却不能断除「仅以自利寂灭为足」的想法。

除了这种于佛功德修习净信而发起的求成佛果愿欲之外,便没有其他方法能断除这种执着「仅以自利寂灭为足」的想法。事实上,我们必须把「仅凭寂灭便足以成就自利」的想法断除,因为只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小乘行者,只具有部分的「断德」和「证德」,所以即使自利尚未圆满。再者,这些行者虽然能够解脱三有的问题,但是却不能解脱寂灭的问题。还有,据经典所说,佛陀的「法身」(梵:dharmakaya。藏:chos sku)才是圆满的自利。所以,当我们于佛陀的功德修习净信后,便会看见即使要成就自利亦一定要证得佛果,遑论利他。为了令我们不会退转于小乘,必须明了这个道理。

在上述四种发菩提心之中,前两种并不是由「慈心」和「悲心」引生。其他经论多仅说及看见佛陀的「色身」(梵:rupakaya。藏:gzugs sku)功德及「法身」功德而生起的求成佛果之心,即名为「发菩提心」,此外,把一切有情安置于佛果的誓愿亦名为「发菩提心」。所以,虽然我们应该把这两者的任何一者算入「发菩提心」之中,但是,对于发起德相圆满的菩提心来说,仅具有「由看见利他必须成佛而生起的求成佛果愿欲」并未足够,我们必须具有「由看见成佛对于自利也是不可缺少而生起的求成佛果愿欲」。还有,这种意乐并非舍弃利他,而且也是为求利他。也就是说要同时具备「求证菩提」与及「成就利他」两种意乐,所以《现观庄严论》曾说:

发菩提心便是为了利他而求取圆满正觉。

辛二由四因发心:

我们可以依仗四种因来发起菩提心:

( 1 )种性圆满。

(2) 获得善知识摄受。

(3) 悲悯有情众生。

(4) 不会对生死轮回的艰难感到灰心沮丧。

辛三由四力发心:

我们可以依仗四种力量来发起菩提心:

(1) 自力-以自己的力量求证圆满菩提。

(2) 他力-以他人的力量求证圆满菩提。

(3) 因力-过去曾熟习大乘,现在仅由听闻赞叹诸佛菩萨的说话便发起菩提心。

(4) 加行力-今生长期修习亲近善士及思维所闻正法等善行。

又《菩萨地》(梵:Bodhisattva-bhumi。无著论师造)曾说,在总体或各别依止上述的「四因」及「四缘」后,只要以「自力」或「因力」修习,即能生起坚固的菩提心,但假如是以「他力」或「加行力」修习,发心便不坚固。

只要我们已妥善理解总体一切圣教,特别是大乘圣教快将湮没,而且现今之世尤为恶浊,便会知道能真诚发起菩提心极为罕有。所以应该依止善士精勤听闻、思维、修习大乘的法藏,而不是受人怂恿,亦非人云亦云又或盲从传统习俗,而是凭自己的力量奠立真诚发心的根本,这是因为一切菩萨行均需以此作为基础。


{返回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修菩提心
下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入大乘门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共中士道 解脱正道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双运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修习止观之利益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毗钵舍那资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各别学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学习布施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学习精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共中士道 除邪分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暇满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共下士道 意乐之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魔产生的二十四种原因[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课[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宗镜录卷第三十九[栏目:永明延寿大师]
 冈波巴四法·出版序[栏目:卡塔仁波切]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你有烦恼吗[栏目:宋智明居士]
 你有没有掌握到这个要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飘零的仇恨[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相应的表法才能广度众生[栏目:达真堪布]
 山法宝鬘论 四、依师方式[栏目:引路明灯]
 中论释[栏目:五部大论专集·入中论·参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