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返回 昂旺朗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12
卷之十八
未三、建立世俗胜义二谛分四 申一、分二谛之事 申二、分别之数 申三、分
别之义 申四、释所分义。
申一、分二谛之事
  「分为二谛之事,先觉虽有多说,今如集学论云:『所知亦唯世俗胜义二谛。
』以所知为所分之事也。」
  二谛之分,先觉虽有多说,今依集量论所说:「所知唯世俗胜义二谛」,以所
知摄二谛尽故,所知为分别之所依也。其他各说:一、如俄洛罗扎瓦,许唯显现事
,乃二谛分别所依。彼说空性非心所知所行境。如是,则应无胜义谛。二、有说不
须增益之境,是二谛分别所依。三、又有说不须寻伺观察之境,是二谛分别所依。
四、又有说,谛乃世俗胜义分别所依。初说非理。若空性非所知境,则遮实有之空
性应无,应破之实有执亦无,能执实有者亦应无,是一切流转有情皆已灭尽生死矣
。次说亦非理。果如所许,应无增益之法。无增益之法。则诸宗(外小)成就增益
诸说(理)亦应皆无。如是,则内道自宗不应呵彼之增益成见。三亦非理。如彼所
~P 1190
说,则于二谛寻伺观察,为无意义。四亦非理,以说世俗即是谛实,与经说世俗虚
妄之义相违故。复有说不须立二谛分别所依之事者,此说更非理。无分别之事即有
分别之法,成大过失。
申二、分别之数
  「如中论云:『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谓分世俗胜义二谛。」
  于所知境分别,非一非三之二数决定。可安立为心之境者,称为所知,故摄一
切法尽。如中论云:「一、世间俗谛,二、第一胜义谛。」是。入一切圣者等持智
中之境,即是胜义,以无分别智所行境如如不变,故称谛实。(黄隼高记云:世俗
、胜义二者皆是谛。世俗谛,一切世间境。胜义谛,圣者等持平等智中之境。如其
所见,无有颠倒,故称谛。此二皆所知境。)
申三、分别之义
  「既分二谛,则应有异,其异相云何?先觉多说如瓶与衣为体性异。如无常与
所作性。体性是一,待所遮为异。此二所异之法皆属有事,若有一法非有事摄,名
遮一品之异,共为三异,二谛属遮一品之异。有说二谛是一体性,待所遮为异者,
中观明论说,同体系于无事法,亦不相违。极为善哉。故所异二法,俱属无事,或
~P 1191
随一法属无事摄。许是一体,待所遮为异,都不相违。入中论释云:『宣说诸法之
体性有二,谓世俗与胜义。此说一一法各有世俗胜义二种体故。若二谛体性非一,
异体亦极不应理,则二谛无体,应成断无。以凡有者,一体多体二决定故。』释菩
提心论云:『说世俗即空,唯空即世俗,此无彼不有,如所作无常。』如芽若与自
胜义定体性异者,则与自实空亦应异体,是芽则成实有。由非异体,故体是一,芽
虽是实空,然非胜义谛。有经论说二谛非一非异者,有者是约自性成就之一异说,
有者是约体性非异所遮非一而说也。」
  由所知为分别之事,方有分别之法,即二谛。谛既分之为二,则应有异。其异
之相云何?先觉多说,如瓶与衣,体性是异。如无常与所作性,自体是一,即回遮
为异。(如因缘作用生时,同时有无常性。)此二所异之法,皆须有物。(如雅州
与雅安,一地二名。有但知是雅安而不知有雅州者,有但知雅州而不知雅安者,故
回遮为异,亦称待所遮而为异。)若彼此法中有一法非有事摄,名遮一之异,共为
三异。二谛者,乃遮一之异。若世俗为所知境,则胜义非所知境。反之亦然。又如
~P 1192
世俗为有为,则胜义为无为,故称遮一之异。二谛之异,即如是者。有一类许二谛
是一体性而回遮为异者,此种许法与本宗无违。但他宗谓此二俱有物,则与本宗不
合。如中观明论说:「一体相属者,无有法无违。」此语极善。宗喀巴大师极赞之
,以彼此有物固可,彼此俱非有物,或随一有物一非有物,亦皆不相违。以此中有
一体相属与缘生相属之二者。缘生相属,如芽与种,一体相属,如雅州与雅安为一
体是。无常与所作,亦是一体相属。无常无所作,其体同时成就,互相依存。故彼
此所异之法俱属无物,或其中任随一法属无物摄,许是一体,但遮为异,都不相违
。若无为与无生皆非有物,乃一体而回遮为异。以无为与无生不能同时说,须二次
说,故依语言即显为二。如瓶与所知是一体而回遮为异,不成相违。因此乃常性,
非事物之有法,彼虽是一体,然不能说所知与瓶为一体,以成就瓶时,依于所知故
。遮所知时,即遮于瓶,故说瓶与所知为一体。然成就所知,不须依于瓶,故又不
能说所知与瓶为一体。又如瓶与瓶之法性亦是一体,而回遮为异,此亦不违,以此
亦一体相属。若本无瓶,即无瓶之法性。若本无瓶之法性,则亦无瓶。故彼此互相
依存。然一为事物,一非事物,俱不相违也。入中论释云:「一切诸法自体随示二
~P 1193
相,谓世俗与胜义。」如于瓶上有世俗及胜义二相,名言有,即世俗。自性空,即
胜义。「此说一一法,摄有为及无为各有世俗胜义二种体。」据此可知,世俗胜义
二皆有体,然不必一一皆有物。即此可证知藏中先贤所说,有物方有体,有体必有
物之说为不合理。「若二谛体性非一,是异体,亦不应理。以二谛无体,应成断无
。凡有者,一体与多体二决定故。」多体即异体有,如瓶与其自体乃一体有。瓶与
柱则异体有。二谛若有,亦不能出一与异二体之外。故菩提心论释亦云:「说世俗
谛即空性,空性真如即世俗。,此无则彼亦不有,此如所作与无常。」余宗计二谛
有体,即有自性成就。自宗计二谛有体而与二谛无自性不相违。菩提心论释说:「
世俗谛有自性空。」自性空之空性,须观待于世俗谛,彼此互相关联,互相依存。
分别法之世俗谛须关联于分别事之自性空;分别事之自性空,须关联于分别法之世
俗谛。如苗芽与种子乃缘生相属,瓶与土乃一体相属,此无则彼无,无世俗则无胜
义,无胜义则无世俗,乃一体回遮为异,与所作性及无常之一体相属等同。若不许
二谛一体,则有如下过失:「如苗芽果与自之胜义(即苗芽之空性),体性为异者
~P 1194
,则与自之实有自性空(空性),亦应异体(如马与牛)如是,则有成实有之过失
,由非实体,即为一体故。」自宗许是一体,以若许二体非一,则有如中观现见论
所说之四种过失:(1)若芽与芽之空性异体,则芽之自性空,非芽之法性矣。(
2)若芽之实有自性空非芽之法性,则有二过。(一)或芽无空性。(二)或芽即
空性。(3)若即空性,则见芽时应见其空性。(4)又若芽之自性空非其法性,
则通达芽空性时,应不能净治其实执。若二谛异体,亦有二种过。第一、一切应断
者不能完全清净,如是,则一切上乘应修次第,皆成无义。其次,成佛时于应断之
惑应不圆满清净。以通达空性不能净治实有自性之执著故。如是,则空义亦成无义
。「又苗芽虽是自之实有自性空,然非自之胜义谛。」以苗芽虽无自性,然苗芽非
空性,以无实有成就遍于诸法,仅就无实有成就一言回遮于二谛,固是胜义,然诸
法皆无实有成就,非诸法皆是空性。如苗芽无实有自性,彼无实有自性不仅遍于苗
芽之空性,亦遍于苗芽。「有少数教典中,说二谛非一非异」者,乃依文字如是,
非其意义,亦说一异皆非,如解深密经及中论,亦有一异皆非之文字。经云:「种
界胜义谛相相等皆离一异。」释说:「离异者,谓(离异)体之异,离一者,谓离
~P 1195
名言之一。」意谓离言音立名之一,以其体虽一,语音与立名非一也。立名若一,
则眼见瓶柱则见空性矣。「有一类臆断,以为是约自性成就之一异说。」以中论有
非一非异之文,彼以为是自性成就之一异。
  「又有一类臆断,谓是约体性异与遮一而说,二者皆非。」皆误解也。
申四、释所分义分三 酉一、释世俗谛 酉二、释胜义谛 酉三、释二谛数定。
酉一、释世俗谛分三 戌一、释世俗与谛字义 戌二、世俗谛相 戌三、世俗
差别。
戌一、释世俗与谛字义
  「显句论说,世俗有障真实、互相依、世间名言三义。后者释为能诠所诠、能
知所知等相。故非唯能知与能诠之有境名言,亦莫执一切所知所诠皆是世俗谛。其
色等法,于何世俗心前安立为谛,彼世俗心,即三义中之初世俗,亦即于无自性诸
法增益为有自性之无明,事非实有而立为实有者,必是心法。除实执外,于余心前
无可立为实有者故。如入中论云:『疑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
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释论亦云:『由有支所摄染污无明增上之力,安立世
俗谛。若已断染无明,已见诸行如影像等声闻独觉菩萨之前,唯是假法,全无谛实
~P 1196
,以无实执故。故此唯诳愚夫,于余圣者则如幻事,是缘起性,惟见世俗。』此非
说安立有世俗谛要由无明安立,于已断染污无明之声闻独觉菩萨前,便不安立世俗
谛。其初因相,谓如前说染污无明,即是实执,彼所执义,于名言中亦非有故,但
世俗谛于名言中则定有故。以是当知,安立诸法世俗中有之世俗,必非染污无明之
世俗也。第二因相,谓诸已断染污无明世俗心者,由无安立谛实之实执世俗故,成
立诸行于彼等前非是谛实,不能成立非是世俗故。故说诸行于彼等前唯世俗者,是
说世俗与谛实二义于彼等前不可安立为谛。唯字仅遮谛实,非遮世俗谛。说为唯世
俗与世俗谛之意,当如是了知。显句论云:由于世间世俗为谛,名世间世俗谛。如
入中论释云:『由此世俗,令诸法现为实有,无自性者现有自性。以于世间颠倒世
俗之前,为谛实故,名世间世俗谛。』谓如前说,是于无明世俗之前现为谛实,非
于名言许为实有。若不尔者,则违此宗于名言中亦不许自相,及于名言亦破实有,
成立无实故。由此道理,亦当了知智藏论师说世俗中谛之义。问:法性与二我,于
实执世俗之前现为谛实,亦应成世俗谛。曰:若仅于实执世俗之前现为谛实,便立
~P 1197
为世俗谛者,应有彼过。然非如是。此仅是说,世俗谛之谛字,为于何世俗前为谛
之世俗,及于彼前如何谛实之理耳。」
  明句论云:「于世俗有,障真实(一)及互相依(二)与世间名言(三)三义
。」此就梵语含义解释。「三义中之后者,释为能诠所诠,能知所知等相。然非唯
能知能诠之有境名言(能诠,谓声。)亦不可执一切所知所诠皆是世俗谛。」此如
脖蟇及分别瓶名之心,即包世俗,以包能言所言、能知所知等相。然所知及所言任
何一切又不可执为世俗谛。「所谓世间名言者,非仅指能知之分别及能诠之言音。
」亦摄所知所诠之义。否则瓶柱等境非世俗谛矣。「然所知及所诠,亦不可随何一
切皆执为世俗谛。」以胜义空性亦是所知境,一切般若亦是所诠,皆不能安立为世
俗谛故。其第二义,彼此相依。如能知之心与所知之境,彼此相依。又如长短粗细
,亦彼此相依而成为假,以其显现为自性成就(躲粗)与彼法性(列粗)不相合故
。至色等法,于随何世俗心前安立为谛,彼世俗心即三义中之第一,亦即于无自性
诸法增益为有自性之无明。以与法性不合是假,而心上现为谛实故。此即障真实之
世俗。但此非泛说之世俗,乃说世俗谛之世俗,乃就增益为有自性之无明心显现为
~P 1198
谛实而言。「凡事非实有而立为实有者,必是心法。」谓唯就心上安立,故名心法
。「除实执外,于余心前无可立为实有者故。」入中论亦云:「疑障性故名世俗,
假法由彼(愚疑),现为谛(实有自性成就),佛说彼为世俗谛,凡成假法(事物
)即世俗。」世俗二字,梵语为「桑志打」含藏一切之义。藏语为「衮佐」,「衮
」义为一切,「佐」义为障。以障诸法本空令吾人不能得见。真如自性本来法性,
为彼愚疑所障,故称世俗。上颂即依梵语「桑志打」义而造,非就世俗名言不加观
察唯名安立者而言。不加观察唯名安立之世俗名言是有,而此有中,乃就执实愚疑
心上显现而言。第三句根据佛向药叉王(名朗卡堕)说,经中有此义,谓愚疑执实
称世俗谛。四句义谓。虽未执实,于世俗中显现为有者,仅称为世俗,不名为谛,
非谓一切有情心上皆世俗谛。一类未成佛有情于显现诸法,执为谛实,称世俗谛。
一类未成佛有情,于显现世俗不执为实,仅名世俗,不加谛字。释论亦云:「由有
支所摄染污(具惑)无明增上之力,安立世俗谛。若已断染污无明,已见诸行如影
像等之声缘菩萨,则所见唯是假法(假为世俗自性),全无谛实,以无实执故。故
此唯诳愚夫,而于圣者(三乘离染者)则如幻事,仅依缘起而有,唯成世俗。」由
~P 1199
见唯名安立之微细缘起,于色等诸法,见无自性,唯成世俗而无谛实。佛向药叉王
云:「内外诸法世俗有,而其本性无自性。于无自性倒执有(自性),以此而障真
如性。」过去藏中人士误解前引入中论释初句「疑障性故名世俗」以为世俗谛之有
无,须视有支所摄染污无明之有无而定。又误解次句「假法由彼现为谛」,以为在
三乘圣者之前,色等诸法非世俗谛,以离染污者无世俗谛故。本论为除此执,于此
特释云:「此非说安立有世俗谛要由无明安立,于已断染污无明之声闻独觉菩萨前
,便不安立世俗谛。其初因相,谓如前所说,(认识染污无明科中)染污无明即是
实执。彼所执义,于名言中亦非有故。但世俗谛于名言中则定有而且遍。以凡是世
俗谛皆于名言有,由执实而有之世俗谛,于名言中亦不能有故。由执实心而安立之
世俗谛于名言中不能有者,以颠倒心不能成义故。是量非量,二相违故。通达无谛
实(空性)是量成义(成空性义),有谛实即非量,不能成义。若执实能成义,则
成空性之义应成非量,而执实之心亦应非倒。执实之无义可成,以本无实有自性故
,故亦不能成立世俗谛。或问:既非由有染污无明而安立世俗谛有,何以入中论如
~P 1200
此云云?答:应说由染污无明之自在而安立世俗谛,不能说由染污无明而安立世俗
谛。如柱可称为世俗者,由执柱为实有之自在,称柱为世俗谛,非染污无明安立为
世俗谛,世俗谛非实执所能安立者,乃由世俗名言量安立。「于此当知,安立诸法
世俗中有之世俗,必非染污无明所成之世俗。」安立诸法世俗中有之世俗,即于一
切诸法尚未寻伺观察,一见之下为有,此即世俗有,亦即唯名安立之有。「入中论
所说疑障无明之世俗,乃染污无明所成之世俗,与一般名言量所说之世俗,名同而
义实异也。」「第二因相,诸已断染污无明世俗心者,由无安立谛实之实执故,成
立诸行。于彼之前非是谛实,不能成非世俗谛。」此明入中论本义,谓三乘圣者由
无安立谛实之实执心故成立世俗诸行,于三乘圣者前非是谛实,以圣者于诸法见其
如幻,见其假为自性,仅成就其无谛实,而未成就其非世俗谛。三乘圣者,通达诸
行乃由执实心而成为谛,故不能说彼未见世俗谛。于通达诸行如幻之世俗心前不成
谛实。于未通达诸行如幻之世俗心前则成谛实。但此深义,中观自续派以下,尚不
能见其为世俗谛,何况粗劣有情。以彼虽知色等诸法无常等性,然尚不能通达,仅
于执实心之前,而安立为世俗谛之义。「故说诸行于彼等前唯世俗者,是说世俗与
~P 1201
谛实之义,当如是了知。」显句论云:「由于世间世俗为谛,名世间世俗谛。」过
去藏中有说世间世俗名言即谛实者。如是解释世俗之义,与自宗说于执实心之前成
就谛实之说相违。如入中论释云:「由此世俗,令诸法现为实有,无自性现为有自
性,以于世间颠倒世俗之前为谛实,故名世间世俗谛。」此谓由世俗之心力,令色
等如瓶柱等法,于无自性现有自性。此由世间粗劣有情于执实心之前计为谛实,故
称为世间世俗谛。此即释前「以彼于假见实者,佛即说彼为自性。」之颂文。「谓
应如前所说之染污无明世俗心之前而明谛实,非于名言许为实有也。若不乐者,则
违此宗于名言中亦不许自相,及于名言亦破实有,成立无实。若名言亦有谛实,则
名言不能作遮破谛实之事业矣。」「由此道理,亦当了知智藏论师(耶嘉领波。造
二谛颂,并自作释。)说世俗中有谛实之义,系于世俗执实心之前成就谛实。」或
难云;此有二谛不分之过。「以法性与二我亦于实执世俗之前现为谛实,得毋法性
,亦成世俗谛耶?曰:若仅于实执世俗之前现为谛实立为世俗谛者,应有彼过,然
此非如是。此仅是明世俗谛之谛字义为于何世俗前为谛之世俗,及于彼前如何谛实
之理耳。」凡执有执无,皆由心成。如执兔角为有,即有执实之兔角。如于法性执
~P 1202
有自性成就,即由此执,而有自性成就之法性。于人法二我亦然。言有言无,乃依
其执著心之情况而说,如于心中有有瓶柱之执而显现瓶柱为有,等于执有兔角之心
之前而说有兔角。此就心中显现兔角实有者而言,非就一般言说说兔有角。又如幻
马,由观者执为实有之心而有实马显现,非就一般名言说幻马实有。或问:执空性
为谛实,于此执实心之前是否亦可说为世俗谛?答:不能。如入中论释所云,由世
间颠倒执实称为世俗谛者,非谓仅执实即成为世俗谛,以此中原因须先认识何种为
世俗及如何成谛之理。此处乃仅仅解释世俗及谛之文义,非解释世俗谛成立之原因
。如藏中修词谓月为具白光者,若即具白光为月成立之原因,则世间一切具白光者
甚众,岂不皆成为月乎?此亦如是。
戌二、世俗谛相
  「内外诸法各有胜义世俗二体。如芽,有见真所知真实义理智所得之芽体,与
见妄所知欺诳义名言识所得之芽体。前者即芽之胜义谛性。后者即芽之世俗谛性。
入中论云:『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
谛。』此说芽体有二种体性,胜义即前识所得,世俗即后识所得。非说芽之一体观
~P 1203
待前后二识为二谛。入中论释云:诸法之体性有二,谓世俗与胜义。说一一法分为
二体,胜义是见真谛智所得,世俗是见虚妄识所得。世俗谛法事本非谛,是于实执
前为谛,故了解彼义时,必须了解彼为虚妄。喻如了解瓶是虚妄所知欺诳义时,必
须于瓶,先以理智破除实执之境,获得正见。未以正理破除实有,必无正量能成其
为虚妄故。虽瓶衣等是世俗谛,然心成立瓶衣等时,彼心不须成其为世俗谛。如瓶
衣等虽无自性现有自性。犹如幻事。然成立瓶衣之心,不须成立如幻义。故有说此
宗瓶衣等法,观待未得中观正见异生识前,是世俗谛,观待圣者是胜义谛,不应道
理。入中论释云:『其中异生所见胜义即有相行,圣者所见唯世俗法。其自性空,
即圣者之胜义。』彼乃违是而说故。诸异生类执瓶等为实有。亦即执为胜义有,故
待彼等之识,瓶等乃胜义有,非世俗义。彼等识见为胜义有之瓶等事,观待圣者身
中见万有如幻之智,反成世俗。观待此智不可安立为谛,故说唯世俗也。虽然彼等
之本性说为胜义谛。故当分别解说,瓶等为世俗,瓶等本性,即圣者之胜义,不可
说瓶等于圣者前即为胜义,以圣者见真义之理智不得瓶等故,论说见真义之理智所
~P 1204
得为胜义谛故。」
  「内外一切诸法,皆有胜义体及世俗谛之二分。如于苗芽,以见其所知义之理
智所得芽体,及以比量虚妄所知义之世间识所得之芽体,前者为苗芽之胜义体,后
者即苗芽之世俗谛。」世俗谛之体相,外谓色声等,内谓心心所等。如于苗芽,以
究竟抉择理智而获得苗芽体性,即苗芽之法性,亦即空性。无谛实苗芽即胜义谛体
。通达空性时,心中显现分「●粗」,与诸法法性「列粗」,如如契合,除所照见
外,无余可说,故称为「德可拉你」。(唯彼真实义。)至名言识,则对于苗芽心
中显现分,与其法性不符,故称虚妄。前者所得,乃苗芽之实有自性空,后者所得
,乃苗芽之名言有。前者以任何量观察(心中显现分),皆合于抉择究竟理智之量
,故是胜义谛体。后者须观待于名言中有(与法性不符)乃抉择世俗名言理智量,
故是世俗谛体。通达于瓶之量,须观待(依靠)于瓶之自体。若属于世俗名言量,
即成为世俗名言谛。此名世俗谛之成因,前所言者,乃世俗谛之声义。成立世俗谛
之原因,如入中论云:「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随见真境即真如,真
谛所见虚妄名俗谛。」此颂之教义,系说苗芽体中具有二谛体性。以无论任何一法
~P 1205
皆有真妄二种所知义,见真之理智所获得者,乃此法之胜义谛体,见妄之名言识所
获得者,乃此法之世俗谛体。「胜义,即前理智所得;(见真),世俗即后识所得
(见妄)。非说芽之一体,观待于前后二识为二谛。」入中论释云:「一切诸法之
自体随示二相,谓世俗与胜义。」此说一切法之本体分而为二,胜义是见真谛智所
得,世俗是见虚妄识所得。世俗胜义二者皆可说是瓶之体,然不能说二者是瓶。于
此应善了知。「世俗谛法本非谛实,唯于执实前为谛实。故欲了知彼之自分,必了
解彼为虚妄。」此谓通达世俗谛,须知其自遮义而后能决其为虚妄。故通达世俗谛
须通达空性。如仅通世俗自遮一分,则不须通达空性。「喻如了解瓶之相事决定其
是虚妄所知之义时,必须于瓶先以理智破除实执之境,获得正见(即无自性之见)
,如未以正理破除实有,必无正量能成其虚妄故。」此谓于瓶之虚妄义有所决定,
必须先通达瓶无自性,而后能决定知瓶虚妄,而后知瓶为世俗。故通达世俗谛亦非
易事。如自续以下,皆未能善知世俗谛之应遮分。所谓世俗谛之自分者,谓除其自
身单纯意义外,余如虚空等一切意义,皆应遮回。换言之,通世俗事之虚妄,须先
遮实有,通空性。如就普通世俗,欲达其虚妄,则不须先通空性。(普通世俗之虚
~P 1206
妄,谓人类社会之诈伪言行等。)至通达二谛之前后次第,在藏中辩论亦甚难事。
入中论说:「依通达世俗谛名言之方便而通达胜义谛。未通达空性之前,于一般世
俗谛虽已通达其虚妄义,然不必以理遮除谛实。」宗喀大师所言,于瓶之相事决定
其为虚妄,须获得破除谛实之正见者,乃专就瓶之相事而言,非就一般世俗谛而言
。「如瓶衣等虽是世俗谛,然成立彼等心时,不须成其为世俗谛。」此谓知瓶衣不
须于其世俗谛之意义有所通达,然须将「世俗」与「是世俗」及「虚妄」与「是虚
妄」,有所分别。「如于瓶衣等之自性,虽现如幻。然成立瓶衣之心必须成立如幻
义。故有说此宗瓶衣等法观待于未得中观正见异生识前立为世俗谛,观待于圣者则
立为胜义谛,不应道理。」若瓶等观待异生知前成立世俗谛,则异生应知瓶是世俗
谛,即应知瓶是虚妄,且应遮破谛实,且应未得中观见者,亦已能遮破谛实。实为
大过失。若说瓶等观待于圣者成胜义谛,此亦不然。如前所言,三乘圣者通达瓶是
虚妄,瓶是世俗谛,而非通达瓶是胜义谛。与过去所说正相违反。故大师判为非理
。以上皆明其违理。其违教者,入中论释云:「其中异生所见之胜义,即有相行,
~P 1207
圣者所见唯世俗法,其自性空,即圣者之胜义。」此谓未达空性之异生,观瓶等诸
法,于其知前成立真实。于圣者智前则成如幻,唯是世俗,不成谛实。简言之,即
异生见瓶衣为真实,圣者见为世俗之瓶衣等。此之空性,方是胜义谛。过去藏中人
士说瓶等观待异生知前成世俗,圣者智前成胜义,是皆从其反面而说也。此谓所说
于理于教适得其反之意。「诸异生类执瓶等为实有,亦即执为胜义有。故观待异生
之识前,瓶等乃胜义有,非世俗义。彼等识见为胜义有之瓶等事,观待圣者身中见
前有如幻之智,反成世俗。故观待圣者智前不可安立为谛,说唯世俗也。」自宗所
许,乃由抉择世俗名言量之理智而获得之意义安立为世俗谛体。由抉择究竟理智所
获得之量安立为胜义谛体。乃根据前引入中论颂后二句「随见真境即真如(真谛)
,见妄者称世俗谛。」而安立。而过去藏中人士误解,以为二谛之分别,乃观待见
未见空性之知前而异也。「虽然,彼诸自性(空性)说为胜义谛,其中尚应分析而
言。如瓶等为世俗,而瓶等之本性(空性)则为圣者之胜义。」此说凡俗有情于瓶
柱等法唯见为真实,以此之故,瓶等在凡夫之前不成世俗谛,亦不成世俗。而于圣
者显现如幻之智慧所照见之瓶等诸法,则成为世俗,亦成为世俗谛。前云唯世俗而
~P 1208
不云谛者,乃别于凡夫所执之谛实而言,唯是世俗而已。或问:圣者心中既于瓶等
无凡夫之真实执著,如何复说世俗谛?当知,言世俗谛者,非就圣者之心言,乃就
凡俗有情执为谛实而言。三乘圣者心中已无实执,然具有通达他有情心中执实之情
况而言通达世俗谛。「故不可说瓶等于圣者前即为胜义,以圣者见真实之理智,不
得瓶等故。」若在真实义中有真实之瓶可得,则应有自性实有之瓶。以论说见真如
之理智所得为胜义谛故。瓶等诸法安立二谛之体相,应成派与自续派同,而安立之
事相(所依事)则不同。应成派许瓶柱名言有,即是事相,由唯分别安立而有,乃
瓶柱之事相。自续派则许于分别安立之外,有其自相,为世俗谛之事相,空去不依
分别安立而法自能成立之后,为胜义谛之事相。应成派许自性空之空,方是胜义谛
之事相。所不同者,自续派许境有自能成立之性,应成派许须将此自性空去后之空
性,方是胜义谛之事相。唯识师所许色等外境空,为胜义谛之事相,与内识相合之
色等诸法为世俗谛之事相。圆成实为胜义事,依他、遍计,为世俗事。经部师许瓶
等事物,有事能可得者,为胜义谛之事相。虚空等诸无为法无事能可得者为世俗谛
~P 1209
之事相。说一切有部随于何种有可损害分裂者(外色可损害分割)许为世俗谛,心
识微尘虚空诸不可损害分割者,许为胜义谛。以上说内道四宗安立二谛之大概,应
善了知。方知谁能通达清净中观正见,乃能无倒安立二谛也。龙树有颂云:「谁于
二谛相,不善安立者,唯佛见二谛,乃善安立此。」
戌三、世俗差别
  「自立因中观师说,内识现似有自相时,如现而有,故心不分正倒。外境现时
,须分如现有无自相。如二谛论云:『所现虽相同,然有无作用,故当分世俗,有
正倒差别。』此宗随应破,则说凡有无明者,所见一切有自相事,彼识皆由无明所
染而现,故世俗义不分正倒。入中论释云:『若世俗中亦见为虚妄者,非世俗谛。
』此说喻如影像,于已善名言世人之世俗心前,知非实有,故非待彼之世俗谛。然
是见虚妄所知欺诳义识所得之义故仍是世俗谛。如见影像之识,于所见境迷乱。有
无明者见青等有自相之识,于所见境迷乱正复相等。若以如是乱识,立所量为真实
则成相违。若立所量为虚妄,适得相成。若不尔者,则于名言未成实有,亦必不能
立世俗谛。若于名言立如幻虚妄,当必不能立世俗谛。随应破说,未被现前错乱因
缘所染之六识,与被染之六识。前六识所取之六境。与后六识所取之六境。其颠倒
~P 1210
之六识六境,立为倒世俗。其未颠倒之六识六境,立为正世俗。此亦唯待世间,或
名言量,立为正倒世俗。非待圣见随行之理智而立。故中观自宗说,凡有无明者,
见影像等与见青色等,待所见境无错乱,不错乱之差别,都是错乱,故不分别正倒
世俗。入中论云:『无患六根所取境,即是世间之所知,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则世
间立为倒。』执人法有自相,有二种执。其由恶宗所薰心意,此妄计之逆品,非名
言量所能成立。故是例外。又尽离一切无明习气,错乱因缘之尽所有智,虽亦现二
取相,然非于所见境迷乱,理如余处所说。」
  「自续分正倒二种世俗谛。以内心现自相成就,如现而有,故心不分正倒,外
境则以有作用与无作用之二而分正倒。」彼谓如执阳□为水之知,亦许为正。就境
而言,固是颠倒,但就内心而言,实有自相成就之水在心中显现,故亦许为非倒。
就外境言,阳□之水入颠倒世俗谛,真实之水乃正世俗谛。兔角与人我乃颠倒世俗
,而非颠倒世俗谛。执阳□为水之分别,如其所分别者不能成就,故是颠倒世俗谛
。江河之水,如其分别能有实用,故是正世俗谛。智藏论师(耶喜钦波,自续派)
~P 1211
二谛论云:「所现虽相同,然有无作用有分,故世俗为正倒差别。」彼宗许凡有自
相,应分正倒。如镜中影像,不能如有境心识所显现而有容貌之功能,故说为倒世
俗谛。真实容貌即正世俗谛。自续派之所许如是。应成派则因不许诸境有自性成就
,凡于境显现自相成就,皆由根本乱缘之无明所染,皆是虚妄,皆非正净,皆可说
为倒世俗谛,而无正世俗谛可言。故说不分正倒二种。入中论释云:「随何于世俗
中亦见虚妄者,非世俗谛。」此宗喀大师造论时,承上文而为解释之辞。意谓无论
随何,如影像阳□等,在世俗之前,亦为妄者,皆非世俗谛。而一类不知者,以为
世俗中有谛实,意谓若世俗名言无谛实,则不能成为世俗谛。以彼等不知此文之前
尚引不影像诸喻,释中乃承上文云,此等观待于世间世俗知之前是虚妄,故非世俗
谛。喻如影像,于已善名言者之世俗心前知非实质,故非观待彼之世俗谛。影像不
能如形貌而实有,世间善言说之耆老皆知之,故于此影像不须寻伺观察其有无自性
,但须世间知即知其非谛实。「然见虚妄所知欺诳所得之伪义,仍是世俗谛。世俗
有三义:(一)世俗由执实而成,(二)世俗由名言量而成,(三)世俗由不须寻
伺观察,但观待于善言说者之知前而有。「如见影像之识,于所见境迷乱,现前乱
~P 1212
缘此与诸具无明者,显现青等自性成就,于显现境(根本乱缘)之迷乱,正复相同
。」如上所举之现前倒因与根本倒因,在应成派则一概不论,皆以为同是颠倒。「
若以如是乱识立所量为真实,则成相违。若立所量为虚妄,适得其成为助伴也。」
此明虚妄所量,足以扶助真实所量之成立。真实所量谓空性。虚妄所量谓俗谛。俗
谛显现有自性,与彼法性之无自性不符,故成其为颠倒。若世俗谛非虚妄,亦如真
实所量之空性,则无从安立彼为颠倒也。故云相违。然世俗实虚妄所量,故不惟无
违,胜极随顺而成助伴。如观待于执蓝眼识而安立有蓝,若眼识不颠倒显现蓝色,
则不能安立有蓝。眼识显现蓝为自性成就,若如其显现而有,则蓝应成为自性成就
之蓝。然实无自性成就之蓝,故眼识所安立之蓝乃为颠倒,蓝之法性与其显现不合
,故成为虚妄所量。须有漏倒因始能安立。通达空性之无漏智则不能安立虚妄所量
。「若不尔者,容貌诸法于名言未成立实有,则不能安立世俗谛。若于名言安立如
幻之虚妄,亦必不能安立世俗谛。」自续派许有正倒二种世俗,以容貌为正。影像
为倒。在应成派则谓二皆颠倒。若容貌非倒,则成自性实有。然容貌实无自性,故
于世俗谛应不能安立,如幻虚妄,诸法应无。若许谛实方安立为世俗谛,则如幻虚
~P 1213
妄诸法应不能安立为世俗谛。「中观应成派之规,未被现前错乱因缘所染之六识,
与被染之六识,前六识所取六境,与后六识所取之六境,其颠倒之六识六境,立为
倒世俗,其未颠倒之六识六境立为正世俗,此亦唯待世间或名言量,立为正倒世俗
,非待圣见随行之理智而立。」所云根本乱识者,谓我执无明习气。现前乱缘分二
:(一)内谓眼翳、胆病(见雪山皆黄),服食毒果(印度有之)等。(二)外谓
明镜、水、日光、映夺、伪装等。此属于前五识。其属于第六识(意识)之乱识,
谓邪宗、邪师、邪见、邪行、(神我、梵天。)及梦境,由睡眠力损害意识。有翳
之眼识(有境)为乱识,毛轮为乱境。胆病之眼识(有境)为乱识,黄色雪山为乱
境。水镜之光反射眼识(有境)造成影像(乱境),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是颠倒
境。天上之月、树上之花、非颠倒境。遥观远人及瞻望日月,形量甚小,亦是现前
乱缘,阳□亦然(沙漠反映日光而成)。或问:就世间智之前,应无正世俗,以正
即非世俗,世俗即非正故。何以此论中说,依世间量立正俗?有善巧者释,谓总就
共同世俗,依世间智之前有正倒之故,而立正倒。世间一般人士,虽未通达空性,
~P 1214
然于镜中影像,仅依世间知识亦知其非真,谓为颠倒。如于容貌尚未通达如其显现
不成之理(须通达空性方知),即不知显现容貌之识为颠倒。故于境及有境皆不知
其为倒。总之,以世间知知其为假者称倒,彼虽是假,而世间知不知其假者称正。
所谓正倒,非观待于三乘圣者之胜义理智而立。(此处圣者,指通达空性者而言,
谓已获得中观见者。)自宗观待圣智不分正倒二种世俗,以世俗显现分与其法性不
合,(显现有自性、法性无自性。)则不可说有正世俗,而论中又说有正倒二世俗
者,唯观待世间知而说。世间知不为现前乱缘所惑,如知镜中影像,非如形貌实有
,即是正世俗,然非即能通达形貌之无自性也。故不观待圣智而说为正世俗。此论
中所谓「非待圣见随行之理智而立」之义如是。就圣智观察,凡夫见影像,同是颠
倒。入中论云:「无患六根所取境,即是世间之所知,唯由世间立为实,余者世间
立为倒。」此总说世俗非正,唯就世间知说无病六根所取,即此可说为正耳。其余
有现前乱缘,观待于世间智之前,立为倒相。次句若解作世间量是真实,即有语病
,应解作观待于世间量是真实。以未达空性之世间量与由现前乱缘损害之根识不同
。故余者句谓由现前乱识所获之识及境二者,观待于世间知之前立为倒相,然不能
~P 1215
说于世间量之前,立为颠倒,以能见其为世俗谛,必须已达空性故。故应说观待于
未通达空性之世间量,立为颠倒。因此处所说影像之假,非中观者通达之假,乃世
俗传称之假也。「于执人法有自性成就,亦有二种执。即现前乱缘及根本乱缘。如
由劣宗坏意薰染而成之执著之反面(人法二无我)者,非名言量所能成,此是例外
。」此明人法二我执,分现前乱缘所执之二我,与根本无明所执之二我。但现前乱
缘之损害,不能说观待于世间智前,悉为颠倒。例如劣宗,因彼宗见而起之人法我
执,亦为现前乱缘所起之一类之颠倒。彼之颠倒,即非世间智所能知,故此语不能
遍。以未通达空性之世间量,不能成彼劣宗之颠倒故,故云例外。「又显现一切无
明习气错乱因缘之尽所有智,虽亦现二取相,然非于所见境迷乱,其理已于余处显
说。」有学位尚为无明习气所染,故有二现。于境显现实有。佛无实有显现,无明
习气已尽故。但有境之显现,此之现境然非颠倒,仅有「唯名之有」之显现耳。
酉二、释胜义谛分三 戌一、释胜义与谛字义 戌二、释胜义谛相 戌三、释胜义
之差别。
~P 1216
戌一、释胜义与谛字义
  「显句论云:『既是义,复是胜,故名胜义。即此谛实,故名胜义谛。』此许
胜与义,俱指胜义谛。胜义谛之谛,谓不欺诳。由不安住此性而现彼相欺诳世间故
。六十正理论释说胜义谛亦唯由世间名言增上而立。故世俗谛之谛是于执实前为谛
。与胜义谛名义不同。」
  「显句论云:『既是义,复是胜,故名胜义。即此谛实,故名胜义谛。』此许
胜与义,余指胜义谛。胜义谛之谛,谓不欺诳,由不安住此性,而现彼相,欺诳世
间故。』言胜者,谓圣者平等智(根本智)最为殊胜。言义者,谓即此圣智所行境
义。言谛者,谓如其法本性不虚不诳。此为二谛论、中观现见论等共通之解释。月
称菩萨释不分别智境,亦谓即此义即是圣智行境,即是殊胜,亦即谛实。此许胜与
义二者,即胜义谛也。世俗系就无明我执而安立,于执实之前而安立为谛。胜义就
空性安立,故胜义即谛。胜义之谛,谓不欺诳?云何不欺诳,谓不安住此性而现彼
相,欺诳世间故。如眼识执持内心分别显现瓶等为有谛实,而彼法性实无谛实,故
称虚妄。如由真实通达慧,如所显现与法性相合,即非虚妄,即是胜义谛。「六十
~P 1217
正理论释说:『胜义谛,亦唯由世间名言增上之力而立。』故世俗谛之谛,是于执
实之前为谛,与胜义谛名义不同。」
戌二、释胜义谛相分二 亥一、正义 亥二、释难。
亥一、明正义此中分三 子初、明体相 子二、次说亲证胜义之情理 子三、后说
譬喻。
子一、明胜义之体相
  「胜义谛相,如入中论说,是见真所知义智之所得。释论云:『胜义,谓现见
真义胜智所得之体性,此是一体,然非自性有。』此说是能量真实义之无漏智所得
,非自性有。有说『无漏根本智有所获得,即谛实有。』此亦破讫。言胜智者,谓
非凡是圣智所得。要智差别如所有智所得乃胜义谛。言所得者,义谓由彼智如是成
立,世俗亦然。又彼智如何得者,如有翳眼见虚空中毛发乱坠。无翳之眼,则于彼
处全不见有毛发坠相。如是由无明翳所损害者,便见蕴等自性可得。其永尽无明习
气者,与有学圣者根本无漏智,现见真实义之理,正如无翳净眼,全不见有微末二
相。此所见本性即真胜义谛。如入中论云:『如眩翳力所遍计,见毛发等颠倒性,
~P 1218
净眼所见彼体性,乃是实体,此亦尔。』释论亦云:『即此蕴等,诸佛世尊永离无
明习气者,所见自性,如无翳人不见毛发 C此即诸法真实胜义谛。』此所见之胜义
,即一一法有二体性之胜义体性,亦即诸法自性本空之性净涅槃。如其所应离垢种
时,亦即灭谛涅槃。六十正理论释云:『岂涅槃亦是世俗谛耶?答曰:如是。』又
云:『故涅槃亦唯于世俗谛假立。』此义是说,安立涅槃胜义谛为有者,亦唯就世
俗谛名言识前而立。非说此宗许涅槃为世俗谛。彼释自说三谛属世俗谛,涅槃即胜
义谛。入中论释亦说,余三谛属世俗,灭谛属胜义故。又外难曰:若涅槃亦于世俗
安立为有,则与说是胜义谛相违。答曰:胜义谛亦唯由世间名言而说,故凡立为有
者,当知皆由世间名言增上安立。十万般若云:『此一切法,皆依世间名言而立,
非依胜义。』七十空性论云:『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
实。』此说生住灭三、劣等胜三,及有无等一切建立,佛皆唯以世间名言增上而说
,非离名言增上安立,而以真理增上安立。智藏论师说:『由于胜义谛实,名胜义
谛。』当知彼将理智亦说名胜义,是说于彼前不欺诳名谛,非说堪忍观察之谛实。
以彼论中破一切法真实有故。故有难云:『若胜义于胜义中不谛实,则世俗于世俗
~P 1219
中亦不谛实。』可答曰:许尔。若难云:『前者于前者不成,后者于后者亦不成。
』此等于说:『若遮实有,非是实有,则所遮之有法应成实有。』以说胜义是于所
遮有法上,唯遮实有而立故。难诸有法应非世俗有者,即难应非虚妄故。此难极无
关系,诸有法非实有,适能助成所遮之事为虚妄故。以是当知,安立名言有时,虽
不须以见真实理智成立,然须名言量与理智量俱不违害。六十正理论释云:『五取
蕴无常等四,于世俗中有,故执彼四,观待世俗非是颠倒。』诸蕴常住等四,于世
俗中亦非有,故执彼四观待世俗亦成颠倒。入中论云:『无知睡扰诸外道,如彼所
计自性等,及计幻事阳□等,此于世间亦非有。』此说外道所遍计之神我、自性等
,与计变幻之象马等,其所执境,于名言中亦非是有。故有说随应破派,错乱心前
有者,即安立为世俗有。实属无心。即他派中观师亦无如是许者也。入中论说,心
境有无相等者,亦非总说有无,是说彼二自性有无。故凡立为名言有者,虽皆由名
之名言增上安立为有。然不许凡由彼增上所立,皆名言有。此宗虽许唯由名言增上
安立。然彼唯字,非遮『有境名言』以外之义,及『彼所立义由量成立』。是说:
若觉名言增上安立犹嫌不足,要立彼义外,寻求所立义,有所得时,始立为有,若
~P 1220
无所得,即立为无。此宗不许彼义,以彼寻求若有所得即成实有。故名言中亦不许
如是推察能有所得,是否观察真实义之界限,亦由此安立。若有自相,即非唯由有
境名言增上安立,是由彼义自性而有。故于名言亦不许自性有、自相有、自体有,
如余广说。」
  兹先明胜义之体相。如入中论云:「是见真实所知义智之所得。」真实所知义
,即空性。虚妄所知,即世俗,见空性义之理智,亦即究竟观察之理智,而非名言
之理智。由彼究竟理智所获得之意义,安立为胜义谛,此为一般易解而言。若细分
析此究竟观察理智所得之义,于胜义谛,为遍不遍,此中尚有辩难。如问:「凡于
真实所知量所获得之义,皆安立为胜义谛耶?答:是。又问:瓶柱等皆世俗谛,彼
等是否真实所知量所得义之一部分耶?答:否。又问:瓶柱芽等,岂非真实所知量
之所照见耶?彼等岂非通达如所有性之一切种智所不能见耶?若云不见,何以称为
一切种智。(以上皆辩论遍与不遍之难辞。依藏中辩论规矩。例如有质碍者为地之
相,则凡有质碍,皆是地相。反之,凡是地,皆有质碍。今辩胜义谛相遍与不遍,
亦依此概括规矩,而后易于决定。胜义谛相,亦称胜义谛体。体相,即其所含之意
~P 1221
义。藏中凡辩论意义,亦名为「讲扯里」。)如上所难瓶柱等,是否真实所知量之
所见?应答:瓶柱芽等,是二谛圆融之一切种智所见,然非所见之义。「入中论释
云:(上师讲时。译为:)『胜义,谓现见真实(圣者见空性)义智(证如所有性
)所得之自体性。(谓胜义谛。)彼非自性成就,而是一体也。』」此月称菩萨自
释入中论意。谓圣者以见空性义智所得之胜义谛如是。胜义自体,非自性成就,与
胜义谛是一体。智慧差别有二:有通达如所有性慧,及通达尽所有性慧。此处所说
自体,乃指通达如所有性之智慧而言。彼所得之自体,即胜义谛之体相。胜义谛之
自体,彼非自性成就。亦即谓彼非自之体相成就。故说胜义非自性成就,与胜义谛
是一体也。「此说是能量(亲证)真实之无漏智所得,非自性有。」此句,乃宗喀
大师恐人误解胜义体相。(二种误解:(一)不许有证空等持境。(二)谓如有所
获,即成实有。)故于此特为明释。以圣者证真如之等持慧所得,即胜义谛体相。
过去藏中有说圆顿上乘须断智、灭法、无境,方得胜义谛相。甚至有不许证真等持
智慧之境(即空性)者,彼等以为若有此境,即须用心观察,即是执实。若如彼所
许,则成佛时如槁木死灰,所修为无义利矣。「又有说无漏根本智有所获得,即谛
~P 1222
实有者,此亦破讫。」谓如前所说之义,并此亦皆可遮破。「所谓智慧之差别者,
非谓凡是圣智,皆能获得。要于智慧差别中以如所有一切智之所得,乃为胜义谛。
其所得之义,谓由彼智如是成就,世俗亦然。」此谓胜义谛,须以真实所知之现量
智而获得。世俗亦须由虚妄所知之名言量而获得。「又彼智如何而得,如有翳眼,
见虚空毛轮乱坠,无翳者则(于彼处全不见有毛发坠相。─法尊师改译为括弧内文
句,似明白而又与上文相合。─即无翳之眼,则于彼处全无所见。)见其本境之盆
为清净。(入中论释意:『眼有翳者,于洗头时,见盆中毛发乱坠,无翳者则见其
本境之盆为清净。』)」盆之清净,即入中论释中略谓世俗传称盆之实相,然非谓
中观者所见盆之实相也。无明如翳,障智慧眼,于蕴等法见为谛实,于此起执,生
诸烦恼。「如是诸为无明翳所损者,便见蕴等之自性可得,而在永尽无明习气者,
与有学圣者之根本无漏智,则见其真实之义。正如无翳净眼(毛轮显现俱已隐没)
,全不见有微末二相。此所见之本性(空性),即真胜义谛。」微末二相,乃极言
如无翳人于毛轮之踪影亦无所见。如是方得毛轮之实相。然此乃世间传称之实相,
~P 1223
不过藉以喻圣者证空之情况如是。在资加位,依比量观空,见有二相(现)。而有
学位证空菩萨,则二现隐没。至佛则以一切智(意功德)以似未见细分二现之情况
,而证空性。实则二谛圆融。二现之粗分,谓谛实显现。二现细分,谓境与有境。
此依显教解释,亦即世俗谛。但密乘解释则不同。
  眼中眩翳,乃现前乱缘。以喻染污无明之根本乱缘。离无明之圣者,于蕴等法
不见有自性,即自性之憧憬亦无所有。不见蕴聚自性成就,即见蕴聚无自性,亦即
见蕴聚之实相「列鲁」。亦即证得蕴聚之胜义谛。此即有学圣者证空性之情况。若
谓佛慧,以不见自性显现而证空性,则有语病。以佛慧不见自性显现,则自性显现
应无,而一切有情皆有自性显现。若无,则一切有情亦应皆无。若有而见无,则一
切种智应成颠倒。故应说佛慧以似未见自性显现之情况而证空性,则无语病。如(
「入中论云:『如眩翳力于毛轮,颠倒自体相增立。即彼(谓眩翳者)于彼(谓所
见之毛轮)眼净者,见彼(见其为无)如彼(如见其为无之毛轮)于此(指空义)
生。』」法尊译:「如眩翳力所遍计,见毛轮等颠倒性,净眼所见彼体性,乃是实
体此亦尔。」(此指空性义))后二句,与法尊师译微异。(「彼论释亦云:于诸
~P 1224
蕴上诸佛世尊永离无明习气、于具翳眼所见之毛轮之情理,随何见其自性。彼诸义
者,即胜义谛也。」即释论亦云:「即此蕴等,诸佛世尊永离无明习气者,所见自
性,如无翳人不见毛发,此即诸法真实胜义谛。」)诸佛见蕴等无自性成就,如无
眼翳者,于随何境。若有毛轮即见为有,若无毛轮,即见为无,如是于随何法,皆
如其自性(空性)而见。此所见之胜义,即一一法有二体性中之胜义体性。亦即诸
法自性本空之清净涅槃,如其所应离垢种时,即灭谛涅槃。」此段义深难解。略言
之,谓佛所见胜义,即无自性成就,此即自性清净涅槃。亦即离垢种子之灭谛涅槃
。垢,即指烦恼所知障。余宗有说离垢灭谛涅槃,为世俗谛者。此说亦是胜义谛。
「六十如理论释云:『岂涅槃亦是世俗谛耶?答曰:如是。』又云:『故涅槃亦唯
是姑就世俗谛中而假立。』此义是说安立涅槃胜义谛有者,亦唯就世俗谛名言识前
而安立。非说此宗许涅槃为世俗谛也。」自续以下,于此论释所云,解作涅槃是世
俗谛。依应成派解释,涅槃亦有世俗谛。而非是世俗谛。以所谓涅槃者,乃唯是姑
就世俗名言中增益而安立。故宗喀大师特于此处明白标示曰:「此义是说安立涅槃
,胜义为有者,亦唯就世俗谛名言识前而立。非说此宗许涅槃为世俗谛。」「彼论
~P 1225
释自说,三谛属世俗谛,涅槃即胜义谛。」彼论释,即六十如理论释。涅槃即灭谛
。四谛中除灭谛,余三为世俗谛。「入中论释亦云:『其余三谛世俗谛,说灭谛为
胜义谛。』外难曰:若涅槃亦于世俗中安立为有,则与说是胜义相违?答曰:胜义
谛亦唯由世俗名言而说。」说涅槃有,系于名言中有,乃至空性亦于名言中有。唯
以此义而说涅槃于名言中有。说涅槃为胜义者,乃就世间名言量而安立,非以究竟
理智而安立。「故凡立为有者,当知皆由世间名言增上安立,非依胜义。」此谓安
立有世俗谛,安立有胜义谛,安立涅槃说为胜义谛有,一切皆由世间名言之力而安
立,故涅槃亦说为世俗谛有。或问:应成派特法,许灭谛为胜义谛,涅槃于胜义谛
立有,即于胜义谛有所成。涅槃于世俗谛亦有,则成相违。答:涅槃虽于胜义谛中
无,于世俗中有,而又立涅槃于胜义中有者,为欲涅槃于胜义谛有所成故,故说涅
盘于胜义中有。其说于世俗中有者,谓由世间名言量而安立故。「般若十万颂云:
『此一切法皆依世间名言而立,非依究竟观察理智而安立为有。』云一切法,包世
俗胜义而言,世间名言,谓依不须观察寻伺之知而安立为有,非依究竟观察理智而
~P 1226
安立为有。七十空性论云:「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
」上师讲说为「七十空性论云:『住灭生坏有与无,或劣或等或具胜,佛说由世名
言力,非依正净自在力。』此说生住灭三者,乃劣胜中(即等)三种,与此有此无
之所有一切安立,佛说唯以世间名言之力增上而安立。」此如佛说:世间说有我亦
说有,世间说无我亦说无,非离名言增上安立。云何名言安立?即以未观未察之俱
生知而安立。如谓非唯名言安立,系由真实力而安立,则非也。劣、等、胜,说三
种有情,或说三种道。境、行、果,皆有劣等胜三种。智藏论师云:『由于胜义谛
实,名胜义谛。』当知彼于究竟抉择理智亦说为胜义(胜义二字,似指谛实,与下
文方顺。)者,是说彼(理智)前不欺诳名谛,非就其堪忍观察之谛实而说为谛。
以彼论中亦遮一切法实有故。」论师教义乃遮诸法实有,故亦遮胜义实有。而此说
由于胜义谛实,名胜义谛者,非说实有,乃就理智之前无有欺惑而言谛实,非说其
为堪忍观察之谛实。「有难云:若胜义(空性等法)于胜义(胜义理智)中非谛实
,则世俗(宋礼门抄本,世俗二字为胜义二字。)(世俗诸法)于世俗(执实)亦
非谛实。作此说者,是可许也。」有一类作此说,谓胜义诸法(空性等胜义法)于
~P 1227
抉择胜义理智中真实,世俗诸法于世俗执实中亦真实。空性在胜义理智前是真实无
惑,故于胜义中真实。否则于世俗中亦非真实。世俗一切法,于世俗执实中若非谛
实,则不能成世俗是虚妄,以由执实实而有世俗谛,乃颠倒知,认为真实,方有世
俗谛。反之,在无倒知之前则为虚妄。综上难辞,意谓诸法于世俗执实中若非谛实
,则不能成世俗在无倒知前为虚妄。以下答辨:「若如汝所云,前者于前者不成,
后者于后者亦不成。此等于说若空性非是实有,则世俗诸法应成实有,以汝说胜义
,是于世俗诸法上唯遮实有而立故。」此谓若如汝说,胜义于胜义中不成,世俗于
世俗中亦不成。在汝之意,谓遮谛实之空性于谛不成,则遮境之世俗于虚妄亦不成
。若如是说,遮谛实者为空性,若空性不遮谛实,则所遮之诸有法应成为谛实矣。
须知此中应分析说,当说胜义(空性等法)于胜义(理智)中不成,而世俗(世俗
诸法)于世俗(执实)中能成,否则如柱等于世俗中不成,则应无柱矣。胜义谛者
,是于所遮境有法(世俗诸法)之上,唯遮其谛实而安立故,以如虚空乃遮实碍而
显,空性亦唯遮实执而显,非遮空性之成。此明其初句胜义于胜义中不成之胜义如
~P 1228
是。「其难诸有法于世法中不成而成过者,亦即是谓虚妄不成而成过,以世俗法是
虚妄故,如此则应极不相合矣。」说世俗于世俗中不成而成过,无异说世俗诸法不
成虚妄而成过。(此段原文,系照上师口授改正。)「诸有法显现无实有成就,适
能助成所遮之事为虚妄故。」诸有法即指世俗诸法。若如汝说,世俗于世俗不成,
即等于说世俗不成虚妄,即与此理相违。依应成自宗说,空性不成谛实,而世俗须
成虚妄,亦如柱之法性不成谛实(实有),故柱于世俗成为虚妄。「以是当知安立
名言有时,虽不须以见真实理智成立,然亦须名言量与理智量俱不相违害。」名言
有,须具三特法:(一)世间传称,(二)世知不违(谓他量不能损害),(三)
于理智不违(不违空性)。胜义空性亦具此三法:(一)胜义谛之有,于未观未察
世间传称之名言而有。佛见胜义谛有,谓佛意中见名言量。佛见胜义谛,乃证如所
有性。佛见胜义谛有,乃证尽所有性。(二)「无胜义之通达量」非有故,不坏世
知。(三)抉择究竟有无之理智,于名言有亦无害。「六十正理论释云:『五取蕴
无常等四,于世俗中有。故执彼四,观待世俗,非是颠倒,诸蕴常住等四,于世俗
中非有。故执彼四,观待世俗,亦成颠倒。』」五取蕴皆有漏,如无常、苦、空、
~P 1229
无我等,为取蕴所具之四相。空谓空性,我谓自性成就之我(详见广论十九卷)。
「入中论云:『无知睡扰诸外道,如彼所计自性等,及计阳□幻事等,此于世间亦
非有。』此说外道所遍计之神我自性等,与计幻象马等其所执境于名言中亦非有。
」如牟底外道,由无知所蒙,意极掉动,遍计我体有常性,安立「几左窝」总主。
如神我主宰,以为因果皆发源于此。与计幻术之马、阳□之水无异。其所执境惟于
颠倒心前而有,均不合三特法,故于名言有亦不合。「故有说于倒心前有者,即安
立为世俗,以为是应成之规者,实属无味之谈也。除汝等外,他派中观师亦无如是
许者,过去藏中有作此说,谓倒心所见即安立世俗谛,此实非自宗所许。自宗说,
颠倒心前,不必即为世俗谛。且除彼等之外,其余各派亦皆不许,凡于颠倒心之前
即安立为世俗谛。以凡说世俗有,即名言有。名言量须具三特法,如前所说之:(
一)世俗传称之名言,(二)世俗量不相违害,(三)于空性不违害。如瓶之实有
成就与否,固与名言无关,而空慧则不然。虽于瓶无害,而于瓶之实有成就则生违
害。以抉择无谛实之理智,能摧毁瓶之实执故。空慧摧毁外道之神我执,理较难明
可参考广论。「入中论说:心与境,有无同顺随应者,亦非是共通所说之有无(菊
~P 1230
本,原仅记为随应二字。)是说彼さぁ酢踣呲頛。」同顺随应,藏文为并显,谓有
则俱有,无则俱无。如外道计有神我主宰,有境之心虽有,所计之境则无。但可说
依境之有无,而有境亦随之而有无。「故凡立为名言有者,虽皆由名之言说力增上
安立为有,然不许凡由彼增上所立者,皆是名言有。」无论有为法无为法,佛及众
生皆具有名。唯名安立,即具有名及随名而起分别,「名」及「打」之二分,如小
孩无名,而小孩即是其名。乍见新物,不知其名,而新物即是其名。如外道之神我
,虽亦由名之言说力安立,然于名言量中则无。又说声是常亦然。「有虽许唯由名
言之力增上安立,而释唯辞者,谓遮断其为非有境名言之事,及遮断安立之义。彼
之所立,谓由量而成,此极非是。」此明彼等误解唯辞。因唯是遮辞,彼等遂谓遮
瓶是非名之义。以为瓶除名之外,一无所有。如别有量能成安立瓶名之义,则不须
说唯辞。故自宗责其不合。所谓唯辞者,即有空名无实事之意,故自宗破之。「如
于瓶之安立瓶处,安立瓶名,即此说唯。若于此之外,反复推求,于何安立瓶名,
则不可得。」自宗说,瓶固唯名安立,而安立瓶名之事非无。若仅许有之名,而不
许有安瓶之事,则名不副其实矣。如说瓶名,即是有境名言,名为有境。事为境故
~P 1231
,即于此安名处而说为唯。如是之外,反复推求其如何安立瓶名,则不可得(此节
系上师口授,于法尊法师译本,略为改正。)「如于名言之力安立犹为不足,要于
离彼义外。寻求所立义如何而有(自续以下各派如是。)若有所得,始立为有,若
无所得,则立为无。应成派则不如是许。」以于蕴聚等安立名处安立补特伽罗,本
宗许为即此已足。自续派说以意识寻觅,若有立义可得。则说为有,若不可得,则
说为无。彼谓须于蕴聚上寻有立名之义而后能安立。应成派则谓于蕴聚上不观不察
唯名安立即足,故说唯名。例如苗芽之,自续派须推求苗芽如何而生,抑为他生、
抑为自生、抑为一体生、抑为异体生,由是次第推求,以至最后获得苗芽自性生。
应成派于此苗芽之生,仅安立苗芽生之名言,不须寻求观察,「以彼寻求,若有所
得,则成实有」故,补特伽罗亦复如是。而自续派则以为补特伽罗立名之义,必有
可得,故以一异理智寻求立义之补特伽罗如何而有,或一体有,或异体有。而不知
一异理智,乃抉择胜义空性之观察,若有可得,则许其成立,彼以寻求胜义之理智
而寻世俗,故自应成派观之极为不合。如果以寻求胜义理智寻求世俗而有可得,是
~P 1232
彼法即自能成立,不复须名言发立矣。自续派依其宗见,最后以寻得意识为补特伽
罗。是于应成所谓寻不可得者,而自续以为可得也。如人问:瓶何在?答:瓶即此
。此之所谓此者,即瓶之安名处。若以为足,即取之盛水装花,作用已成。若不以
为足,再生枝节,而推求何者为汝所指之瓶?瓶口耶、瓶身耶、瓶底耶、瓶声耶、
瓶色耶,如此节外生枝,则瓶反不得其用矣。且「如寻伺而获有。世俗中亦不许此
。」(与法尊法师译文不同)。因其为世俗中法,即不必深求,世间法,唯名安立
即足。若以为不足,而反复推求,则无一法可得。反害世间作用矣。世间诸法,皆
由不观察而成作用。如世间官吏,吾人闻之,未观未察即以为官,而政事以成。若
推求其何为官,抑其心异于人耶?貌异于人耶?反复推求,而不得官矣。即此可知
,其本无自性,更可以证无自性,「是否观察真实义之界限,亦由此安立。」依此
界限,世俗亦非无寻伺观察。如观察此物为金为银,或此屋为木为石。即菩提道次
得止之前,各段修法,如暇满大义等。皆有专注修与观察修之二种。其一切观察修
,皆属于世俗之观察。如言瓶柱世俗中有,于胜义中无,此种理智观察,亦属世俗
观察。如世间寻盗,即以世俗智寻之,自可获盗。如由吾人心中以种种情理判断,
~P 1233
盗必不往东而往西,盗即无所逃匿。但此种理智,乃世俗观察。若盗已至前,再推
寻其何以为盗。抑其心耶?抑其身耶?辗转推求,即不可得。此即胜义观察。所谓
界限者即此。「若有自性。即非唯由有境名言之力而立。是由彼义自性而有。故于
名言,亦不许自性有、自相有、自体有,已如余处广说讫。」佛经教中不许有者,
不唯胜义不许有,即世俗中亦不许有。皆不许有实有成就。广论道次、中观根本颂
释等,言之綦详。自性、自相、自体,自续派说胜义中无,世俗中有。彼谓一切法
无实有成就,而有自性自相自体,谓如瓶须有自成之本体性成立过来,而内心又安
立过去,故许有自体自性自相。而在应成派但许内心安立过去,不许彼自能成立过
来。释胜义谛体相中第一正义竟。
亥二、释难
  「若佛如所有智,能得胜义谛者,云何入中论释说无所见唯见真实?如云:『
设作是念,如是行相之自性,岂非无可见,诸佛如何见彼性耶?曰,实尔。然即无
可见名之曰见。』又引证说,真实义谛,超过一切智境。又说:佛地全无心心所行
。若谓佛不见蕴等,则十力时说知一切法。如何不违?曰:言以无见为见者,非说
~P 1234
都不,见一切境。是说若无明眩翳力所见诸法真实有者,则圣根本无漏智应有所得
。然由全不见彼等乃见彼等之真实。以有所遮应有可得,由无可得,即安立为已破
所遮故。又说:无见即是胜见,亦应如是知。般若摄颂亦云:『若不见色,不见受
,想不可见,不见思,若亦不见心意识。如来说彼见正法。若众生说见虚空,当观
虚空云何见,佛说见法亦如是,余喻不能表见法。』此说不见者为五蕴,见者为正
法,此即真实义。如云谁见缘起即见正法。又如虚空,唯遣碍触。言见彼或知彼者
,谓碍触若有,应有所得。由不见碍触,即见虚空。此所见者为虚空,不见者为碍
触。若非如此喻而见,谓见真实如见蓝色,即末二句所遮。经说不见五蕴者,谓无
漏根本智见真实义前,不见有法。入二谛经云:『天子,真实义谛,超过具一切胜
相一切智境。非如所言真胜义谛。』此说言胜义谛时,心中别现能所二相,不如是
见。故言无二相之据,非是佛地不知胜义之据。入中论释亦云:『若都不触所作有
法,唯证本性。由证真性故名为佛。』此说诸佛如所有智见真实前,全不触依他起
,唯证法性。言无心心所行者,是说证真实义时无分别行。非说无心心所。显句论
云:『分别即心行,由离彼故,说真实义都无分别。』如经云:『云何胜义谛?谓
~P 1235
都无心行,况诸文字。』此说无心行义,即无分别行。又入中论释说:于有学圣根
本定时,非毕竟灭,要成佛时,乃毕竟灭。彼释又说:若无彼性,则诸菩萨为证彼
故,修众苦行应成无用。并引经证,如云:『眼等本性为何?曰:谓不造作,不观
待他,是离无明翳慧所通达之本性。此性有耶?曰:谁云此无。此若无者,诸菩萨
众,复为何义,修学波罗蜜多道。然诸菩萨实为通达此法性故,如是勤行百千难行
。』又引经云:『善男子,若无胜义,则修梵行徒劳无益,诸佛出世亦无有益。由
有胜义,故诸佛菩萨名胜义善巧。』此说若无胜义谛,则为证究竟涅槃之梵行而修
诸行,应成无用。众生既不能证彼,则佛出世为令众生证彼,亦成无用。诸大菩萨
亦应非善巧胜义谛。此既引经成立有胜义谛,故有说此师宗说胜义谛非所知法及说
圣根本定无证真实义智,唯是倒说。入中论释又云:『故由假名安立通达真实,实
无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其初句义,谓智与真实分成心境,立为通
达真实者,唯就名言识前而成,非就彼智前而立。言能知不生者,谓于自性不生之
义,如水注水也。论言:由于此智真实义境,诸心心所毕竟不转,故说唯身证者,
~P 1236
意谓真实为所证之业,内智谓能证之作用,受用身为证彼之作者、知者。如是证时
,即如前时全无心心所之分别行。如释论云:『若身现证此真实义,即说此身为寂
灭性,由其永离心心所故。』若谓诸佛不见蕴等,则是谤佛尽所有智,及谤一切尽
所有义,以有与佛不能知成相违故。以是当知,尽所有智须观尽所有义。由无行相
而知非此宗意,故是现相而知。所现尽所有境,复有二类:一、未被无明习气所染
之佛相好等。二、已被无明习气所染之不净情器等。初者佛地毋须灭除,次由佛无
此因故无彼果。显现之理,如未断无明之有情现佛相好实无自相,现有自相,此非
彼境,是由无明习气所生而现,是因彼心自由无明习气所染增上而现。以此非因于
他有情如是显现,故于此心亦如是现,是由自身如是显现故。又未断无明者,见色
声等境实无自相现有自相。此于诸佛尽所有智亦如是现。此则由于有无明染污之有
情如是现故于佛始现。若不待他如是显现,诸佛自身必不现起,故诸佛了知色等实
无自性现有自性,是因具无明者如是显现而知,非不待他有情如是显现,诸佛自身
亦如是现,故佛虽如是现,亦无错乱之失。此虽非佛智有染污故如是显现,是由佛
智要知一切所知故尔。如是当知,尽所有智本身,见一切法皆虚妄如幻,无我无性
~P 1237
,不见实有。其具无明者所现一分,彼智亦能见者,唯见他有情见为实有也。六十
正理论云:『善巧法性者,见诸法无常,欺诳法虚伪,空、无我、远离。』释论亦
说:『所作究竟,故见如是。』如是二谛论云:『遍计性远离,唯如是显现,一切
依缘生,一切智现见。』此说尽所有智明见一切法。又云:『若时都不见,能所知
自体,彼不生诸相,坚住故无起。』此说佛住寂灭二相之三摩地中永不起定。若未
如实了解彼二说之理趣,则说仅能许一理,俱许二说自成相违。然实不相违。以见
如所有智与见尽所有性智,体虽是一,然观待各别二境,即成理智与名言智,无少
相违故,此于因位见时,要善知于一法上,理智与名言量所得不同,而无少分相违
。果位二智,缘境犹不止此,若能善知,于彼境上二量成何量,则亦能知境虽不定
,二种有境仍各别不同。二谛相之细分,亦由此应知。」
  「设若佛之如所有一切种智,能获得胜义谛。」与论释所说相违。此举出辩论
前提。自宗许此,若不许,则不能安立胜义谛体相。他宗谓:若如是说者,即违入
中论释。彼引论文甚繁,主要在与「于任何不见中,即见空性」一句相违。此种诤
论,因过去藏中皆说空性不可思议。又因入中论有「胜义超越言说寻思境」之文。
~P 1238
彼等遂说空性非所知境,或说空性定中无境。过去藏中人各一说,甚或说佛位心行
处灭、言语道断,故许「佛地无慧」。乍闻此语,能心生惊疑者,即其人过去生中
具有善根。不然在福薄者闻之,以为此语一丝不挂,乃一切乘中之顿超乘。将如瞽
者扪□,坚执不舍矣。禅宗谓:打得念头死,养得心头活。(原语是「许汝法身活
」?)如槁木死灰然,即此类也。但能信宗喀大师教义,自不致为此语所惑。难者
引入中论释说:「云何论释说,无见为见真实?如云:设作是念,岂非不见如彼行
相之自性。以故应如何由彼等而见。虽许是实,但由未见法上之情理,即由彼根本
智而见胜义。如此云云。于任何亦不见说见空性。」以上为彼等所引难辞。彼不知
首句「无见为见真实」句,非论释文。乃西藏人士引此论释所加误解之词。彼等又
误解论释设问及答之本义。复以「虽许是实」句,为月称菩萨作如是许。又因论释
后复有佛地心心所毕竟远离之文。故疑佛智若能获得胜义谛,即与论释所说相违。
但论释本义,实非如是。其设问「岂非不见」二语,谓如彼执实之应断自性,是否
等持定中所不见。以平等定中不应见应断之自性故。但应如何而见其境?答:平等
定中,不见应断之自性,固然如是。但由其未见法上之情理,即由根本智而见胜义
~P 1239
,故云未见实有,即见空性。其「如此云云」句,乃造论者所加。或译为未见世俗
之情况,即见胜义境。其「于任何亦不见说见空性」句,亦过去藏中人士引此论释
之释词。总之,此段文意,首在问是否等持定中未见应断之自性。如等持定不见,
则等持慧应如何而见其境。简言之,即问等持中应如何而见彼之法性。下答:即由
未见有法之情况,而见彼有法之法性。过去藏中人士解释,谓于任何一法若不见其
自性,即见彼之法性。自宗解释则不如是。自宗谓如实有成就之自性,为胜义慧所
不见,以此不见之故,而见其法性。等持无漏智,不见实有自性,即以不见实有自
性之故,而见胜义境。意谓圣者无漏智不见实有自性,即见胜义。自宗虽许是实。
但由未见实有自性之情理,而由彼等圣者之智慧,即见胜义。依他宗解释,谓于任
何一法,自一一法相之自性,为圣者等持智慧所不见。以此之故,故说圣者等持智
慧见空性。此他宗与自宗解释之差别如是。总集四难,计三问题:一、如所有智见
胜义,则与任何不见相违。二、如见胜义一切智境,则与超越相违。三、佛地无心
心所,与佛遍智相违。彼辈以应成派释二谛皆一切智境。「复引证(二谛经说)云
~P 1240
:『胜义超过一切知境。』」以为谛论。意谓:(一)若佛之如所有智见胜义谛,
故与入中论释任何不见之文相违。(二)若见胜义谛是一切智之境,又与二谛颂相
违。(三)「又说佛地全无心心所行。谓空性境,心与心所俱不转。」如死后心识
于前五粗识俱已遮除。又如眼倦欲睡时,前五粗识已暂遮除一分。彼说月称论师入
中论释有此义。以上三点为如所有智之诤。(四)「又说若佛不见蕴等,则与佛具
十力时遍知一切法相违。」(论中有此一品)此一点为尽所有智之诤。总上为彼等
误解论文所据之诤点。在彼等之意,以为胜义超过一切言说(胜义空性,超言说境
。)寻思境界。于任何亦不见谓之最胜见。由是推之,于任何亦不立,方为最胜安
立,于任何亦不行(不见、不立、不行),方为最胜行。惰者闻此极生欢喜,以酣
睡即能成佛故。不知此如豢豕,不过徒令长肉而已。此皆由于佛教义少闻思故,堕
此邪见。至今犹有谓应离佛一切经教者,深为可悯。彼谓胜义境界,乃离语言文字
,故不须经教闻思修学。此乃畜生修法,与雪猪冬蛰何异。彼既不能缘念佛之功德
,亦即不知信仰。不知自所受苦,亦即不生怖畏。更不知唯佛能具救护,以此皈依
尚无,更何论其行之清净与否。彼等或依昨梦佳兆,自谓已证初地,或依座间所见
~P 1241
白光,遂谓又登二地。吾侪幸不堕如是恶见者,此皆宗喀大师大悲摄受所致。以下
述自宗答辩,曰:「言以无见为见者,非说都不见一切境。是说若无明眩翳力所见
诸法真实有者(实有蕴等)则圣者根本无漏智应有所得。然由任何亦不见彼等之门
中(世俗法)而示见彼等之真实。若有应破,(谓实有成就)应可缘念。由无可缘
念,即通达已破所遮而安立(空性)故。」上谓若毛轮真有,则无翳者应见,而实
不见。故毛轮之无有,乃是毛轮实相。此喻无明如翳,于蕴等诸法见为实有。如所
见实有而执为实。若果是实有,则离尽无明圣者等持智慧亦应见之,而实不见。由
此不见蕴等实有,即是彼蕴实相。以未见实有,即见空性故。云任何者,谓如实有
等,乃至蕴聚上概无所见。示字谓开示见彼之实相。至云不见世俗方见空性,与二
谛颂说佛一刹那双缘二谛相违者,须知佛智超过一切时间空间,不为所限。佛智所
知境于曼荼那一刹那间能遍一切有情善行恶行,皆在佛前积集显现,如镜现物。此
佛之意功德如此。行者能知此,并可祛除于自之供养恐佛有不知之疑虑。佛之动(
后得)定(等持)合一,为十地菩萨所不能。此由二谛圆融所致,十地以下,则于
二谛须交换而修。以明无见为见。以下明不见实有成就即是通达空性。云通达已破
~P 1242
所遮而安立者,谓若果有实有成就,应有可得而缘。由无可得故,即安立空性为通
达所应破。换言之,即以不见实有成就,即是通达空性。谓遮除应断之实有成就,
即见空性。在未通达以前,应以无倒正理抉择,有应如何无应如何。如果是有则应
可获得。于无倒理智中不能获得实有成就之分上安立空性,此见空性之情况。如仪
轨中诵观空咒,变成空时自己一无所想。不善思惟时,可将此处所讲空性之情况思
之。
  佛智既二谛圆融,不能说证如所有性时不证尽所有性,证尽所有性时不证如所
有性。应说不能以如见空性胜义之情况,无二无别而见世俗。前说佛于一刹那同见
二谛者,谓佛于二现沉没之门而见空性。于二现显有之门而见世俗。境有显隐之二
,而有境之心则一。以一心而同时缘二境,唯佛为能,此佛殊胜功德之一。「又说
无见即是胜见,亦应如是了知。」过去人士引此,谓由此推论,无知即胜知,无行
即胜行,实是误解。应说不见戏论(自性实有成就),即见离戏论之空性。若问:
可否说不见世俗即见空性?答:应说此在圣平等慧之前,未见世俗即见胜义,此称
为胜见。「般若摄颂亦云:『若不见色不见受,想不可见不见思(思等心所),亦
~P 1243
不见识及心意(因见色等之法性,而不见色法。)如来说彼见正法(见正法,谓见
法性。)若众生说见虚空,当观虚空云何见,佛说见法亦如是,余喻不能见正法。
』此说不见者为五蕴,见者为正法。」总谓圣者平等智,未见五蕴,见者乃空性。
「此即真实义,如云:谁见缘起即见正法。」此言见正法即在缘起。若于立名处,
再加追寻,即观察究竟之理智。推求立名处义之色等不可得,故说未见色等,即见
法性。于此喻如虚空者,是唯遮触碍。」此佛开示,以此无其他可同喻故,故说如
见虚空。南洲即悬于虚空,如电灯然。俱舍云:「无碍者虚空。」依世俗说离碍触
,即见虚空,与离执实者即见空性相似,故以为喻。虚空非眼所能见,眼所见者为
空之显色。虚空乃意识所缘境,即无触碍之意义。「未见触碍,方为见虚空。」于
虚空所应断之触碍,若未见彼,即见虚空。故于唯名安立之色等不以为足,而更追
寻其立名之义,以为有实有之色,以抉择究竟理智推求,终不可得,即见空性。故
于应破分之触碍之见与不见,而安立见未见虚空。吾人反省有时修见虚空,如仪轨
中,情器世界摄入自身,又摄人□字之支分,乃至最后拿打而入于空。当时一切触
碍皆破除,固是修见虚空。然非修遮破性应断分之自性实有成就,而见空性。但此
~P 1244
未见触碍即见虚空之义,如于甚深之中观要义,串习尚未深厚,亦终难达。修密道
生圆二次时所修空慧,皆是修见虚空。「言见彼或知彼者,谓触碍若有,应有所得
。由不见触碍,即见虚空。此所见者为虚空,不见者为触碍。」此谓见或通达虚空
之心,于见虚空时,若有触碍则应可见,以不见故,故见虚空。此与见者为空性,
未见者为实有相同。「若非如此喻而见,谓见真实如见蓝色,即本颂末二句之所遮
。」以抉择胜义理智不见蓝色。圣者平等智亦不见蓝色。蓝色非胜义理智所见故。
「造论者释云:不见五蕴者,以无漏根本智见真实义之前,未不见有法也。」造论
者,指前造般若摄颂者。宗喀大师引其释辞,以明其违经之意。谓无漏智慧不见有
法之瓶,而唯见法性(空性)以上答第一难竟。
  次答胜义超一切智境。彼等误解胜义非一切智境。复引「入二谛经云:诸天子
,胜义谛者,具足一切胜相(功德)、一切种智(断二现)之境中而超出。如云如
何是胜义谛者则非也。」此明彼误解超出之意义,复引入二谛经为证。因彼不知经
说超出,系谓超出二现,非谓超出一切智境。依自宗说,胜义谛不能超出一切智境
~P 1245
。若超出,则胜义谛非一切智之境矣。如是,则有犯或无胜义,或无一切智之过。
此宗喀大师特显示自宗之义,故说明经义如此。末句如云如何是胜义谛者,谓依此
言说时之状况,即当其时说「如何是胜义谛」此语之时,「则非」一切智之境也。
(世称达赖为「汤姐清巴」(即一切种智),五世达赖与杂哥让江把相友善,杂在
门外徘徊,达赖问:谁?杂笑云:汝为一切种智,尚不知门外人为谁耶?)故言无
二相之据,非是说佛地不知胜义之据。以佛见胜义谛时则见世俗。而在见胜义谛见
之面前,则不见世俗。或引入行论云:「胜义谛非心所引境。」若如此解释,应无
胜义谛。无胜义谛即无空性。无空性,则一切众生皆不须励力,即已脱生死。与「
机跷瓦」顿然成佛者无异矣。如瓶若别无瓶之法性可见,则眼所见者,即成瓶之法
性。如是,则凡夫之无明眼翳应无。无无明眼翳,即无生死。早俱解脱矣。或又谓
:如是则应胜义谛乃一切智之境。而入二谛经何以又说超越?须知彼颂意,谓胜义
谛超越境及有境之二现,由二现沉没之门而见胜义。所谓二现,谓境与有境之显现
。此谓「若说胜义谛时,于境(所)与有境(能)二者,如其各别显现,则说未见
,此为遮二现之根据(出处意),非佛不见胜义谛之根据(出处意)也。」时字,
~P 1246
谓依于胜义谛语音之后,即有二现。故说一切种智未见胜义谛。须由遮二现之门,
而见胜义谛。
  有说胜义谛乃离言绝思者,经中无此根据。佛一切智遮二现而见胜义谛者,二
现谓境与有境各异,分离而不相连,如此则不见。须由断此各别二现之门,方见胜
义谛。见世俗谛则二现不须沉没。至佛正觉地二现沉没与不沉没之问题,甚难解决
。有学位圣者之无漏慧,二现沉没。此谓彼之实有显现,已经沉没,境与有境之显
现,亦沉没,世俗显现亦沉没。若有世俗显现,即有实有显现,亦即有「境」与「
有境」各别之显现,凡有漏智皆属有二现之知所摄。如眼识所见之实有显现,耳识
等亦然。地上菩萨住空性定中时,实有显现沉没,但见俗谛时仍见其为实有。故于
世俗谛菩提心显现实有,其大悲心亦见实苦,故皆有二现显现。成佛以前,说二现
,乃以实有显现为主,至成佛时,有无二现,则应分别说。佛无实有显现,以其为
颠倒显现。佛一切时皆无微尘许颠倒故,但佛虽无实有显现,而云有二现者,乃以
世俗显现为主而说二现。佛见俗谛时,乃由具二现(世俗显现)之门而见。佛见胜
义谛时,乃由二现沉没(世俗显现沉没)之门而见。或问:佛见胜义谛时,世俗显
~P 1247
现,究现与否?于此虽甲操、克主二大师皆亲承宗喀大师之教,所说亦微有异。至
今三大寺亦各说不同。应说以未见之情况而见。意即谓虽有世俗显现而若未见。以
一切种智见胜义谛二现沉没,见世俗谛二现显现。又一切种智见一切种智时(如唯
识之自证分),所见之一切种智尚显现否?克主谓须由二现沉没之门而见。甲操则
谓二现沉没,则不能自见。于此不惮烦说者,为听者种难得之习气。又佛为一切有
情说诸正法者,为解脱生死苦海故。随机开演,由粗而细,说显密诸法门,最终皆
归于空慧解脱生死。若空空洞洞而修空慧,直可谓盲修瞎练。以欲通达空性,先须
善了知二谛,欲认知二谛,须知胜义中有无世俗,世俗中有无胜义。故须于见胜义
谛时二现之沉没与否善为了知。宗喀大师于此微细要义,详为开演。若于此不能抉
择,而自谓久修空性已得通达者,实堕修观险处。余自觉于此尚未广开,因恐听众
倦于久闻,故摄此要义。为令后学不追踪于恶见阿□黎之后,反复说此要义。若先
不于此广知,于一师前得一二种粗略口诀,依之而修。正串修中别遇一师,或见别
一经论,说空性超越言说寻思境界,心生动摇,又随其后而转。人寿几何,如是蓬
转,虚度一生,实为可惜。若依宗喀大师教义,广为抉择,如何是空性,如何非空
~P 1248
性,如何修方得趣入等,已善广学。纵遇他师,亦能明辨是非,如是则究竟成就,
可以预卜。入中论释亦云:『于所作诸法不生触证,唯现证法性。由证空性故名为
佛。』此谓佛之如所有智在见空性之前,全不触证依他(世俗)起性,惟契法性。
」以佛见空性时,于有为事物,由因缘所作者,于心毫不触证,故云佛心不触证于
具因缘所作之诸法。佛之证如所有性智,于见空性之见之前,未见世俗仅见法性。
佛见胜义谛时,则见世俗,佛见胜义谛之见之前,则不见世俗。以上答第二难竟。
  次答第三难。断诤论文中分三小段:(一)任何不见,即见胜义。(二)胜义
谛非一切种智所行境。(三)一切心心所行悉皆断除。前二已释,兹讲后者,谓一
切心心所悉皆断灭。言无心心所行者,入中论释是说证真实义(空性)时无分别行
,非说无心心所。如明显句论云:「分别即心行,由离彼故,说真实义都无分别。
」如经云:「云何胜义谛?谓都无心行,况诸文字根。」如经云三字,乃明显句论
所引经说,谓于现证空性见者之前,心行既无,更何须说文字。「此说无心行之义
,即无分别行。」入中论释复说:「于有学圣者根本定时,非毕竟灭(非全遮)。
~P 1249
要成佛时,乃毕竟全遮。」佛地无分别,以佛观机说法,不观待于众生之机。但如
明镜,形成即现其影。与形不值时,即无此影。无现影之动机,以佛地无励力运转
故。故佛观机既无,分别说法之动机又无。佛说法直如天鼓自鸣。「复次,于入中
论释中,为成此义,谓彼自性若非有,则诸菩萨为证彼故修众苦行,应成无义。」
以上为宗喀大师引伸入中论释义,再揭出一切法空性自性之诤辨。谓若无彼性,则
诸佛菩萨何为修众苦行,以求证彼。如胜义非一切智境,则空性应无,既无空性,
则诸佛菩萨修众苦行,皆成为无义而作。故云(此引入中论释之文)「云何是彼等
(如眼等有法)自性,(空性即法性)谓不(非)造作,及不观待于他,即离无明
翳之慧所通达之自性(自体)。」此说瓶之本体,不假造作,又无观待,即无漏智
所通达之瓶之本体,亦即瓶之自性。彼等不知此处所说之自性,系指法性。瓶之法
性(空性)、自性是有,然无由自性(实体)成就之瓶。前讲应破分,说遮破太过
太狭时,曾详说自性具三特法:(一)非由因缘造作,(二)非观待于他,(三)
一切时处不变易。空性之自性,亦复如是。彼等因不知此处所说之自性,系指空性
之法性,而误以此之自性,为实有瓶体之自性,故复有下难。「以此何故而说彼(
~P 1250
自性)为或有或无,设若无者。由何义而说?」由彼未解法性之自性,将实有成就
之瓶,混而为一。故谓如上所云,智者不应说彼自性为无。更不应于彼自性之有无
而生疑。设若是无,将由何义而说其无。下答:「曰谁云其无。此若无者,诸菩萨
复为何义修学波罗密多道。诸菩萨实为通达此法性故,如是勤行多种难行。」此明
菩萨修行难行,无非为通达此空性。资粮加行菩萨,虽知空性,然为现证空性故,
而精勤修习。地上菩萨,虽已通达空性,然亦为欲通达其所未达上地之空性而修。
初地至下地之间,其无漏慧所应通达之空性相同(二现沉没亦同)。但其通达之情
形,则有不同。云何不同?如龙树法性赞云:「初三至十五之月虽同,然其渐次增
长之情形不同。初地虽通达诸法法性,而于二地之离垢,尚未通达,乃至十地菩萨
之将届成佛者,虽已现证空性,然于无量所知障习气,尚未断净,即未能亲证法身
。亲证法身,唯佛为能。「复引经云:『善男子,若无胜义,则修梵行徒劳何益。
诸佛如来出世,亦成无益。由有彼胜义故,诸菩萨名胜义善巧。』」此亦入中论释
引经以申前成立空性自性之意。善男子,为佛之爱语,谓身已证成佛之种性者。梵
行即趣涅槃之行。若无此行,则诸如来出现于世,亦成无义。能证涅槃,与空性有
~P 1251
关。如来出世,为令有情通达空性故。若无胜义谛,则应无得胜义菩提心之菩萨。
以上皆论释一再引经,以答外难之辞。并成立胜义谛非无。「此说若无胜义谛,则
为证究竟涅槃之梵行而修诸行,应成无用。众生既不能证彼,则佛出世,为令众生
证彼,亦成无用,诸大菩萨亦非善巧胜义谛。」此为宗喀大师根据上文,复加解释
之辞。佛之出世,为使一切化机通达空性,出离生死,故转*轮。涅槃乃胜义谛中
差别之一分,为胜义谛所摄。无胜义谛则无涅槃。若无涅槃,则诸梵行成为无义,
如追寻兔角者然。有情不知出离生死,不知生死根本,不知能达空性为出离生死之
方便,故于人法执实,起惑造业,感得苦果。如是流转,长劫飘流于生死海中。佛
悲悯此,出现于世,为利有情速得解脱。吾等现今亦由不达空性而起惑造业,正受
苦果。勿因听法已多,心生疲倦,以为所说皆共通义,老生常谈。不知此实一种秘
密教授,故应审谛思惟,猛力反省,取为己用。如前讲中士道时,所引清净涅槃经
说:「吾等无始时来,在地狱中所饮烊铜铁汁,量过海水。于畜生中,所食粪秽,
量逾须弥。」而现在犹正堕其中,不知猛省,则有加无已。虽亦有偶得微乐者,而
~P 1252
剧苦旋即随之,亦如此生之伤于哀乐者然,过去长劫时分,坐是迁延贻误,未得出
离,总由于未通达空性之故。佛以大悲出现于世,三转*轮,为应机故,其说诸法
实有,亦无非为化机将来通达空性之方便。盖恐化机误谓断无即是空性,故说诸法
实有,以破彼断无之执,为彼后来通达空性之方便。故第三转说,(依他圆成有)
,遍计性无,其义亦尔。唯二转正示空性。
  「以上既引经成立有胜义谛。故有说此师(月称)说胜义谛非所知境,及说圣
根本定无证真实义智等,皆是颠倒邪说。」若证空时心之所行既灭,则心不入于空
性。如是则于空性之境相,心中不现,心中境相不现,则等持定中证真之智不生,
证真之智不生,则应无空性,无空性即无胜义谛。此为彼所执诤论之点。简言之,
如由证空时,心心所灭,则应无胜义。「入中论释义云(依法尊法师译本为):「
故由假名安立通达真实。实无少法,能知少法,俱不生故。」(菊抄本作上师口授
时,谓应改译为):「以故依安立云通达空性,而安立其相。究其实者,非以一分
而知一分。能知所知,俱无生性故。」(二者并录于此)。此谓由通达空性慧而通
达空性。皆由名言安立。由通达空性慧所通达之空性。此空性是有,然非自性有,
~P 1253
乃名言有。由达空慧通达空性时,二现沉没。能所成为一味,不自知其通达空性。
因等持定中,一心专注现证空性。其慧不能再安立其已证空性,乃以名言量而安立
,由自己之后得智安立名言,或由他人以名言量安立。所云非以一分而知一分者(
照法尊译本则为:所云无少法能生少法者。)谓现证空性时,一心专注,不能以一
分心证空,而又另以一分心知其证空,以此时能所二者俱无故。证空性时,有境(
能知)谓空慧。境(所知)谓空性。于无自性之空性境上,安立有境之空慧,故二
者皆成无。空性乃等持慧(有境)之境,而等持慧不见其为境,乃由名言量之力而
安立。「其初句义(宋抄本有:即前入中论释,由假名通达安立真实。)谓慧与空
性二者,成境与有境二相,安立为通达空性者,唯就世俗名立识前而安立,非就彼
智慧之前而安立。云生无生者(宋抄本为:次句能知不生者),谓于自性无生,犹
如水中注水也。」此宗喀大师解释前引入中论释义初句,谓以无漏智慧通达空性。
此种智,为世间知,此种名言,亦世间名言。以说此语时,即成境与有境二相各别
故。故说无漏慧通达空性,是就未观未察之世间知而说。云何自性无生,自性无生
即空性。虚空无生在世俗中亦知其无生,故是世俗无生。以无漏智见有为法自性无
~P 1254
生,则是胜义无生。而此无漏智之本身,乃是自性无生之有境,藏文为「朗巴精」
。如蓝为境,见蓝之眼识为蓝之有境。无漏慧乃离戏论之有境,而世俗则皆属戏论
,故无漏智非世俗之有境,亦即非其所通达境之有境,故如水中注水成为一味。例
如心缘佛像,在未得定者,心与佛像成为各别之情况,一般人见瓶亦成为各别之情
况。无漏慧见空性时,境与有境对立之情况已经沉没,成为一味。如水与水。犹如
已得定之人。其心入于所缘者然。「论言:『于慧境之空性,心与心所不转,唯彼
身而作现证』。」论指入中论,彼身指报身。入中论颂云:「遮除其心,而作其身
。」谓一心专注空性之时,遮止心与心所,而能通达空性者唯彼报身。昔印度有谓
空性乃任何亦不成,而说为无漏智通达空性者。即是说无漏慧乃空性之有境。故无
漏慧乃任何亦不成之有境,亦即无漏慧任何亦不成其为有境。简言之,即无漏慧不
成为空性之有境,亦即无漏慧不能见空性。彼又依教引入中论云:「于慧境之空性
,心与心所不转。」故说空性非所知境。又引金刚经云:「诸佛见空性,诸佛作法
身。空性非所知,此间不能知。」(宋抄本于此接录,意较明显。果如彼所说,空
~P 1255
性任何亦不成,而说无漏慧通达空性。则不异说无漏慧乃空性之有境。无漏慧既为
任何亦不成之有境,即无漏慧任何亦不成其有境。换言之,即无漏慧既为任何亦不
成之有境,即无漏慧任何亦不成其有境。换言之,即无漏慧不成其为空性之有境。
亦即无漏慧不能见空性矣。)此下为宗喀大师所释论义。「于此所说之义,云现证
之所作者空性。有境之慧者,能证之作用也。圆满受用身者,能证之作者即智者(
知者)是也。由彼能作证彼之理者,如前所说即心与心所之行遮除之理也。」现证
句,谓所作之事业(即所证之空性)初地菩萨于正净边际,已能通达而未能作证。
佛地方能于空性作证。有境之慧句,谓内智为能证之作用者。圆满受用身,为能证
之作者。智者句,谓空性为所见,慧为能见(有见)。受用身为见者,证彼之理,
显教未明说(欲善了知,须入密乘。)谓即前释明显句论所说心与心所分别之行不
转,非无心心所也。说惟彼身作证者,谓唯报身作证法身。成佛时报身先熟。先证
得报身时,心心所分别已净,故唯报身作证法身。(详密法。饿默信康,即色究竟
天。)佛将成道时,应在彼处入空性定者,以其为报身故。先起相似报身,住彼刹
土。证法身时,方成真实报身。佛专注空性时,若谓心心所皆遮止,则谤佛无一切
智,谤佛无意功德。佛心应如木石,是大诽谤。当知入中论说遮心心所行者,谓遮
~P 1256
心心所行之一切分别。以心心所之分别行,方是应遮分。任运俱生现前证得空性,
可谓作证空性。依显教文字仅能如是解释。欲求究竟了知须依密法。既遮止心心所
分别行后,如是继续安立(住)空性定中情形(或安住之量),亦可说为报身作证
空性。「入中论释云:『以何身证彼之身,彼由说为离心与心所(分别)具寂灭自
性而知也。若谓佛不见蕴等,则是谤佛尽所有智及尽所有义。以有与佛智不能知,
成相违故』。」总上诤论主要四点:(一)彼说任何亦不见,即见空性。(二)说
胜义谛乃超出一切智之境。(三)说于空性心与心所不转,如是则佛不见蕴等。(
四)若佛不见蕴等,如何说佛具十力时为一切智。具一切智而不见蕴等,即成相违
。若许佛为一切智,应许佛见蕴等,则非任何亦不见。彼谓汝许由究竟理智量而获
得之义,称为胜义谛相,由世俗名言量而安立之义,称为世俗谛相,是即如所有智
(即究竟理智胜义谛),证得空性,则应于空性有所见。有所见则与入中论释任何
亦不见之义相违。尽所有智(世俗谛相),若佛不见蕴等,则有与佛智不能知相违
。关于如所有智三点,已如前所释。应说佛见空性,非任何亦不见而见空性。关于
~P 1257
尽所有智一点,应说佛见蕴等,以尽所有之一切法,若有,则佛应知。若佛智有未
知,则尽所有之一切法应成非有。「以故于尽所有智中,须有尽所有事显现。于无
相中而知,非此宗之规。(若谓由无相中而知,非本宗之规。)须显现其相也。」
此明应成自宗之规。显现有二:一、知之显现,二义(事)之显现。既有尽所有事
显现。则尽所有智当有所知。其他宗派,则有许无相而知者。依自宗说,有境中若
无境相显现则不能知。无相之知,他宗如说一切有部即如是,彼谓心缘瓶时,心中
并无瓶相显现。意谓心缘瓶时直取前境,如日舒光,亲照外境。不须瓶相反映于自
心中。彼说如依应成见,尽所有智须一切尽所有法之相显现方知。则一切智与一切
相,成为对立之二相。(过去藏德于佛智见佛智时,须不须佛智之相显现问题,有
说须,有说不须。又于佛智见佛智时,究竟见其为一,抑见其为异?及佛智见佛智
时,是否境与有境对立。对立则成异,不对立则成一。均未能决定。)因彼等不知
佛智见佛智时,若说由沉没二现(境与有境)之门而见,则成为见胜义谛矣。故说
佛智由二现沉没之门而见佛智者,其二现,乃谓世俗之二现,非谓境与有境之二现
也。说二现依世俗显现而说者,因世俗显现,虽非实有显现,然是实有显现种类。
~P 1258
如所有智,由二现沉没之门而见胜义谛。(见如所有性,即空性。)尽所有智、由
具二现之门而见尽所有法。(尽所有法,谓世俗谛。)佛之如所有智,尽所有智,
其体是一,而立名为二。犹之一人作二事,而得二名然(如官吏之兼差是)。设问
:此之二智,究为有二现与无二现?若佛如所有智无二现,则应无世俗显现,即不
见一切世俗。答:当说佛通达胜义时,彼时二现不起,通达世俗时,彼时二现现起
。又此处所谓时者,非谓先后,乃谓一智体具两方面之作用,以佛一刹那双缘二谛
故。「显现之尽所有境,有未被无明习气所染,现佛之相好等;及染无明习气所现
之未清净情器等之二类。此中初者,于正觉无遮除之义。次者于彼地中,以颠倒因
是遮除者。」(宋抄本:初者佛地毋须灭除,次者由佛无此倒因,故无彼果。)佛
之相好非由惑业所感,佛之三十二相。每相皆是佛之自性体,以佛已离无明习气故
。文殊真实名经云:「佛一一支分皆是佛。佛之一一毛发,皆能见一切法。」有问
:佛著之衣是否即佛?此则未免过于穿凿。其说器世间染无明习气者,谓器世间乃
由染无明习气有情业力之所显现,如地狱境界乃地狱有情业力所感而来。有说地狱
有情,由无明习气损害其识,令其颠倒妄见地狱境界。如此说,即坏缘起。当说由
~P 1259
无明习气发起而造恶业,由此恶业而成地狱境界,方合。或问:尽所有之显现,既
有此相好,又有未净情器二者,如是则佛智之前,红铁炽燃,烊铜铁汁,诸于佛不
应显现者,亦显现耶?若此皆显现,如何说佛唯见无量清净。又烊铜铁汁,乃有情
业力所感之果,佛既未造此业,如何显现此境?三大寺终年辩论不辍者,欲以理智
磨练,令得解决,不许少许疑惑存留胸中。说佛唯见清净者,谓佛以能受用之报身
,于所受用之刹土,唯见无边清净。佛之显现地狱境界,乃见众生造业如是显现而
显现。与众生之身受侵害痛苦者不同。以佛不成为具苦者故。佛之显现地狱境界,
虽非清净之显现,然无未清净之执著。佛显现未清净刹土时,亦不能说其见为清净
。以佛智无惑,净则久净,不净则见不净故。至颠倒因,乃未净情器世间由惑业因
之所成。
  以上明如所有智之诤论。此下明尽所有智之诤论。
  「显现之理者,若佛之相好,于未离无明之有情前,显现实非自相而现彼(自
相)者。彼境之生因,非由离无明习气之力而来。彼有境是由无明习气染污之力增
~P 1260
上而显现。」此谓非自相成就之相好,而凡夫见为自相成就之相好。「非由他有情
,(离染污无明之佛),如是显现,而彼心(凡夫)如是显现。(谓凡夫心中显现
有自性),乃由其自己方面如是显现故。」此谓非由佛显现有自性,而凡夫如彼显
现有自性,乃由由其自力之显现也。「于未断无明者,见色声等境,实无自相现有
自相,于诸佛之尽所有智,亦如是现。此则由于具无明染污之有情如是现故,于佛
始现,若不观待他如是显现,诸佛自身必不如是显现。」佛之尽所有智,如有自相
成就显现之现见,则是佛智成有惑。若佛智无自相成就显现之现见,则自相成就之
显现应无。此若有,则佛应见。此乃尽所有智中诤论之要点。依应成派说,佛之尽
所有智不显现自相成就。或问:如是自相成就之显现,究有与否?答:有。吾人皆
有实有显现故。佛见吾人实有显现之义,以佛智本无自相成就之显现,然于凡夫之
自相成就之显现,佛亦现见,以佛之无惑智,亦见吾人之有惑显现,而见其为颠倒
。佛智于自相成就显现之现见有,而于自相成就之显现则无。由凡夫知前有自相成
就之显现,故佛方有自相成就之现见,佛本无贪镇显现,然因众生有贪镇显现,故
佛有贪镇现之现见。「诸佛了知色声等实无自性,现有自性,是因具无明者如是显
~P 1261
现而知。非不待他有情如是显现,佛智亦如是显现。」一切有情之一切显现,佛亦
显现。然有情之颠倒显现,于佛无害。「故佛虽如是显现,亦无错乱之失,以佛须
通达一切所知故。而非佛智有染污如是显也。以是当知,佛之尽所有智本身,见一
切法皆虚妄如幻,无我无性不见实有。然于具无明者所现之一分,佛智亦能见之。
以唯见他有情见为实有也。」此谓吾人显现实有之情形,亦显现于佛智中。如人面
有污秽,镜中亦现污秽之面,然非镜上有污秽也。以上明佛之尽所有智如何见尽所
有法之理如是。「六十正理论云:『善巧法性者(谓佛),见诸法无常,欺诳无义
,与空无我,名为见寂灭。』其释论说云:『由所作究竟,故见如是。』」善巧法
性指佛。欺诳无义,犹言毫无趣味。释论之意,谓于诸事物之应断分已断,故见寂
相。如是「二谛论云:『遍计性远离,唯如是显现,一切依缘生,一切智现见。』
此说尽所有智,明见一切法也。」上谓由观察而离实有体性之尽所有法,亦由名言
量唯名安立为世俗谛,而不安立为胜义谛。以尽所有智,由名言如是显现,唯有此
性。又解谓由观察自性不成之理,尽所有法于佛智前如是显现,彼即唯有此性。尽
~P 1262
所有智明见一切法句,乃宗喀大师总释前引之六十正理论及彼论释,及二谛论之辞
。明佛不起于定,则作诸业补处菩萨,亦不起于定而即成佛,作诸功德。故知佛自
住于如所有等持中,而开演尽所有之一切法,此唯佛为能。如燃灯佛左手入定,右
手说法印,即表此法。狮子吼王佛亦然。「又云:『若时都不见,能所知自体,彼
不生诸相,坚住故无起。』此说佛住寂灭二相之三摩地定中,永不起定。若未如实
了解彼二说之理趣,则说仅能许一理。若俱许,则成相违。然实不相H,以见, 如所
有性智,与见尽所有性智,体虽是一,由观待各别二境而成理智与名言智,无少相
违故。」又云者,仍指二谛论。若时之时字,谓佛安住如所有之等持定时,能所知
,即境与有境。云彼不生者,谓二现之自性沉没。云如实了知二种理趣者,谓前引
二谛论之前颂,是说尽所有智现见尽所有法。后颂是说安住二现沉没之三摩地不起
。如于此二种教理,不能如实了知,则谓既许二现沉没,如何能见一切法。必须起
定,方能见彼相。因彼不知二智体是一,因立名回遮为异也。如所有智观待于如所
有境,称为理智、或究竟智、或胜义智;尽所有智观待于尽所有境,称尽所有智,
或说为世俗知。同是一切智,观待于空性境,则称为抉择究竟智。观待于世俗境,
~P 1263
则称为世俗知。佛一时双见二谛,不成相违。「此于因位见时要能善知,于一法上
理智与名言量所得不同,而无少相违。」因位谓基本境。抉择此境,如何合于世俗
谛,如何合于胜义谛。果,依行中之方便与智慧二道而成。而行又依基本境上抉择
二谛而成。在因位基本境上,不能仅抉择空性,如前已说。至抉择具如何体相始为
世俗谛,具如何体相始为胜义谛。及心中如何显现始为世俗谛相显现,心中如何显
现始为胜义谛相显现。又心中如何显现执实之相,是应断分。又于一瓶上如何具足
二谛体相之理。又说瓶之实有自性空,乃抉择究竟理智所获得之胜义谛相。瓶之名
言有,乃世俗名言量所获得之世俗谛相。同于一瓶上而不相违。实有成就空,与名
言有,二者不违,二者双具。若缺其一,则二谛中,必有一谛不能安立。关于此,
均须善了知也。「果位二智缘境,犹不止此。若能善知于彼境二量成何量,则亦能
知境虽不定,二种有境仍各别不同。」二量谓世俗名言量,及抉择究竟理智量。如
所有智见如所有境。若抉择究竟理智量,于彼境有所不知,则不足称如所有智见如
所有境。尽所有智见尽所有境亦然。若世俗名言量,于彼境中不往,则亦不足称为
尽所有智见尽所有法。又如所有智,亦非仅见如所有境,而不见尽所有法。尽所有
~P 1264
智亦然。以此二智皆是一切种智故。然境虽不定而有境则似各别决定。虽无明文然
含有此意。如于一畜不能同时(既谓)为马,又谓为鹿故。或问:佛之一切种智,
究说之为如所有智耶?抑说之为尽所有智耶?任说为一皆有顾此失彼之过,若谓二
智皆是,则二智之根本应相顺同。与此论中宗喀大师说二有境根本不顺,又当如何
解释。答:如所有智观待于如所有法(胜义)方为如所有智,而非尽所有智。尽所
有智观待于尽所有境(世俗)方为尽所有智,而非如所有智。二智皆观待其境而显
现,故根本不同。「二谛体相之细分,亦由此应知。」此宗谓知此理,方能知二谛
体相之详细,否则仅识梗概而已。安立二谛体相有粗有细,如前所说抉择究竟理智
量所获得之义,为胜义谛。名言量所获得之义,为世俗谛。又如前引入中论说:于
一切法随见真境即真谛,见妄即俗谛。此皆二谛粗相。其细者,如云瓶柱非抉择究
竟理智所获得之义是。然则瓶柱非如所有智之所见耶?曰:否。随于一法,其见自
己之量,须观待于自己。若由抉择究竟理智量去,则自己亦即胜义谛。其自己见自
己,若由世俗名言量去,则自己即成世俗谛。
    

{返回 昂旺朗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下一篇: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附录二 菩提道次第探玄捷径念诵初阶易修便读有缘项严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心日光论[栏目:格鲁巴诸大德著述]
 评大乘起信论考证[栏目:太虚法师]
 外道、神通、鬼神通[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中国古代诗僧与僧诗的审美解读(高琼)[栏目:佛教与艺术]
 No Ajahn Chah《036》[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赵城藏》电子化意义[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