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宗义宝鬘浅释 第24讲
 
{返回 宗义宝鬘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90

第 24讲

这次去印度甘登寺见师长,师长曾是下密院住持,现已退位,之前曾向他学习密法。与师长相处几天,蒙受慈悲开示,以下简述几点供养大众:
1.致力于生活瑜伽,即将所学法义结合在生活中,如吃饭时,当盛满饭菜,观想功德也应如是圆满;或当受用粗劣饮食,亦应祈愿受用善妙法味,如此修习生活瑜伽,与法相应。

2.单持咒、念佛、持诵仪轨修法,也未必是修行,因检校修行有无相应,在于恶心是否减少,善心是否增长;纵然勤修诸说法行,若烦恼并未明显减少,则失其义。

3.由于无明习气深重,故应随见即放下,亦即当遇任何境界,不应缘有情如法与否而生烦恼。若无法利他,只能暂时放下;反之,若自知有能力利他,则应以法摄众。

4.在自心续中,应确切认定佛陀为堪能皈依师,正法为唯一正皈依处;因此,当心生恶心、恶行时,应有自觉,如理依法对治灭除,勤于闻思修,大悲为体,不害有情。

5.以一切安乐由善法而来,一切善法由上师而来,故应如理依师。

6.真持戒是具足断除自利作意的心,并非外在的戒相而已。

7.方便摄持智慧,智慧摄持方便,二者需双运修行,才得圆满;且修学方便分时更应重视智慧分,修学智慧分时也应更重视方便分,庶几无所偏失。
8.佛道内容,摄而言之,仅有依世俗谛的修行次第、及依胜义谛的修行次第,这是依二谛的真理而安立佛道之义。

9.闻多即思广,思广即修大,所以目的是为利他,但下手处则先行自利,此为正确的学习方式;并且,为能证得自己的无上菩提果,故作利他行;又因不易立即调伏内心,故需依不同次第而修习不同法类。
10.清净的见、修、行是主要的安立处。见是离二边的中道慧观,修是离沉没掉举的澄明正定,行则是离苦行与乐行的清净持戒。因此,清净的见、修、行即是由净戒而生正定,由正定引出慧观,依此而修,得果清净,这就是佛教所谓的见、修、行、果。
正文:(p104-1)
(2)、道之所断
此派主张:粗、细二品我执连同其种子,以及因彼等势力而生之三毒连同其种子,都是烦恼障;

即应成派主张,不论是粗分人我执(指独立自取我执)、或细分人我执(指自性实有我执)以及所产生的三毒及其种子,含烦恼现行、烦恼随眠、烦恼种子皆属于烦恼障。
因为他们主张谛实之执是烦恼障,谛执的习气、由此习气所生二显之错觉,以及执着二谛异体之垢染,都是所知障。

应成派认为我执与实执没有差别,烦恼习气、我执或实执

的习气、由习气所生的二现错乱(指世俗显现与实有显现)、以及执着二谛为异体的障垢都是所知障,而由彼习气所生的三门粗重为性,则是所知障之果。
何谓二障?
二障即烦恼障与所知障,是一种能得决定胜的障碍。

烦恼障——凡障得解脱果的障碍,烦恼障分二:

分别烦恼障——即有情的执法,经由学说或相似理由、主义安立理论而产生的认为合理的主张,乃是以宗派染污见解而有的同俱相应的烦恼,此又分现行与种子。
俱生烦恼障——即心的执法,非由宗派染污见解而由无始习气染污的缘故,得到的同俱相应的烦恼,同样也分现行与种子。
所知障——凡障得遍知一切所知品、成佛的障碍,也区分现行与种子,但是没有分别与俱生的分法。
习气与种子,习气有二种,属于烦恼障那一分的习气,称为种子;属于所知障那一分的习气,是习气本身。烦恼的习气属于所知障,是不相应行法。
基于大乘行者目的是为求成佛,主要所应断除的是所知障,因此必须以大乘方便分摄持,而依广大正理与无量理门证得人无我与法无我;也就是,因需广大利他,具足利他的方便,故应广大闻思修大乘经论,断所知障。
(3)、道之自体

应成派主张:三乘各有五道的建立,并且根据《十地经》

( mDo -sde sa bcu -pa )建立大乘十地。
即应成派主张:声闻缘觉及大乘皆有五道的安立,三乘共

有十五道。同时也依据《十地经》所说的十地理则,建立大乘十地。
三乘圣者慧观的种类并无不同;因为,凡是圣者皆能现观法无我。

即三乘圣者的智慧证类都相同,皆需亲证二无我,亦即皆同亲证应成派主张诸法自性无的空性。
补充:
有人误以为出轮回得解脱,不一定证诸法自性空的空性,只要证得自续派以下主张的细分人无我(独以自取的我空),配合方便分起修,即可出离生死,这并非佛的究竟意趣。
《般若经》说:「具法之想者不解脱。」依应成派的解释是,若执取诸法自性实有,即不得解脱,故得三乘菩提皆必证空性。自续派则解释为若执着我独立自取,即不得解脱,二派说法不一。实言之,自续派的说法为不了义。
《中论》说,自续派以下认许的人无我,只遮遣独立自取,不遮遣自性实有,仍执着有一自性实有的我,即有此人我执;因此修自续派以下的人无我,无怯少分摧灭心中的俱生我执,更无以摧灭细分烦恼,仍将趣行轮回,非正解脱道。

《般若经》又说,从预流向至缘觉阿罗汉圣者之间,皆修空性;《金刚经》也说,凡成就小乘圣者或菩提,必证得诸法没有实有的空性。此外,文殊菩萨也曾问佛:如何才得解脱?佛答:欲解脱者,必修大乘四谛法。
大乘四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皆无自性,即当证得四谛的自性无。
应如何修习大乘四谛呢?
即应观四谛皆自性无而修,如:
应知苦——见一切行苦,名言中有苦的生灭,胜义中无苦的生灭(指胜义无生)
应断集——断一切苦因,名言中有苦因可断,胜义中无因苦可断(指胜义无得)
应证灭——见一切法根本涅槃,名言中有涅槃可证,胜义中无涅槃可证(指空性)
应修道——见一切烦恼不生,名言中有烦恼可生,胜义中无烦恼可生(指烦恼不生)
相反的,若许二乘圣者不需证得应成派的诸法自性无的空性,则如宗大师《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说,二乘也必须证得诸法自性无的空性,若未证,有几项缺失:
1.成大乘初地菩萨也可以初地之智力映蔽二乘阿罗汉。——事实上,初地只能以种性的力量映蔽二乘阿罗汉,直至第七地才能以智力映蔽二乘阿罗汉。
2.若二乘圣者不需证得应成派诸法自性无的空性,则如外道,无力根断三界烦恼,不得解脱,出离生死。
3.若二乘圣者未证诸法自性无的空性,仍具法我执,则成对色法仍会产生自性有的执着。
4.成二乘圣者所证成的人无我有不圆满的缺失,以未证法无我,对我的施设处五蕴仍执为自性实有。
总之,三乘圣者皆需证得法无我的空性,否则不得三乘解脱,这是《金刚经》、《入行论》的意趣,也是应成派的不共见地。唯有亲证空性的智慧,才能究竟破除细分的轮回根本无明我执,此即「寂静无二门」之义。
3 、证果的方式
指应成派对三乘的修行证果之理的主张。
诸定性的小乘行者,仅以简略之理修习无我见。
指诸小乘种性决定的行者,仅以少许正理而证无我,并不像大乘种性行者以广大正理而证,因小乘行者其主断品为烦恼障,所得品为出轮回的解脱,故不需以广大正理证空性。

依此修习,最后,以小乘修道的金刚喻定断除谛执及其种子,同时现证自乘的菩提。
当小乘行者,从资粮道发起出离心,依次以空性义为所缘,得止、得观入加行道,进而在世第一法位的等持中亲证空性,入见道位,在见道位时将所亲证的空性,继续配合福德资粮而起修,进而入修道位,最后依修道金刚喻定断除了我执或实执及一切烦恼种子,即同时证得声闻、缘觉菩提;亦即指修道位最后边际的等持智,以亲证无我智慧对治极微细的俱生烦恼及俱生无明,第二刹那完全根断,即成就解脱。

即中观自续派以下主张,小乘必先证得有余涅槃,再证得无余涅槃。
中观自续派以下的宗派主张:证得无余涅槃之前,必须先证有余涅槃。
自续派的有余涅槃——指小乘行者虽断了烦恼障,但仍具苦谛的五蕴,亦即入灭前,不论等持或不等持空性,皆属有余涅槃。
自续派的无余涅槃——指小乘行者断了烦恼障,且不具苦谛的五蕴,亦即入灭后,为无余涅槃,再取意识之身,由佛劝请回小向大。准此,主张需先证有余涅槃,再证无余涅槃。

此派主张:现证有余涅槃之前,必须先证无余涅槃。

应成派主张的证次先后与自续派正好相反,即先证无余涅槃,再证有余涅槃。
应成派的无余涅槃——指小乘行者在金刚喻定的第二剎那亲证等持时,断尽烦恼障,没有实有显现,称为无余涅槃,亦即在名断尽烦恼障的等持位。
应成派的有余涅槃——指小乘无学道行者在后得位,具实有显现,称为有余涅槃,亦即断尽烦恼障,而不是在等持位中。

二乘无学道的后得位时得有余,因由等持而起,未断无明

习气(所知障未断尽故),故仍显现诸法实有,此与大乘圣者菩萨的后得位情况一样。

二乘阿罗汉乃至未入灭前,可再等持空性,等持而又后得,直至入灭舍身时,即取意识之身,亦得无余涅槃。

又,此派则主张,声闻与独觉两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且八向住中的任何一位都是圣者。

此外,应成派主张,在二乘道,都认许有八向住(即四双八辈)的建立——八向住(即向是因——无间道,住是果一解脱道),是指预流向(指第八向、见道的无间道)、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且八向住的任何一位都是圣者。
问:为何八向住任何一位都是圣者?
答:因为应成派主张,二乘圣者皆需亲证应成派的空性,而第八向的预流向,此时为见道无间道,已亲证空性,由此算起,故属圣者。
大乘菩提现证的方式是这样的:诸菩萨从无量理门,广泛修习无我见,进而断除二障。

其次,大乘菩提果的现证方式——即大乘菩萨因大悲心

广大利益众生,需配合无量福德资粮,以无量理门广大修习无

我见,依次断除二障,圆满成就佛果。

问:为何大乘菩萨需由无量理门修习空正见?

答:为断所知障,必须具有极大力量的证空性慧,即:

1.大慧——以智慧如海的能力,不依他人,广大分辨取舍处与空性义。
2.明慧——能遍知空性义与森罗万象之法的种类、功德,对于道体、体性不会混淆;如实简择清净善业,杂染、清净与否,如业果,乃至于最微细之处。
3.速慧——对于缘空性义的无知、邪见、怀疑三种过失,一生起即马上可予分辨抉择,快速除此三种障碍。

4.深慧——遍知甚深空性之法,非表相知,乃了解其甚深意;对于他人不能了知的佛说密意,能立即无碍诠释意趣。

大乘菩萨具足四慧,则能离一切心垢,断除二障。换言之,以清明如实智慧,简择观察佛经之义,以善巧方便及般若智慧双运,究竟圆满六度、四摄菩萨行,摄受有福报因缘的大乘根器有情,及调伏邪说者,行持智者所喜悦的法行,善巧究竟弘扬佛陀的教法,故大乘菩萨需由无量理门修习空正见。

未断尽烦恼障之时,不能断所知障;

应成派认为,断的次第是先断烦恼障,即从初地至第八地依次断除烦恼障;再断所知障,即从第八地起,才开始断除所知障。大乘菩萨的主断品为所知障,亦即成佛的障碍,顺断烦恼障,此非主断品,反将心中的烦恼,做为行持利他菩萨行的支分、助伴,如留惑润生。大乘菩萨最极究竟的所得品,为一切种智(即佛果),非为个人出轮回得解脱,故不以断尽烦恼障为主要目的。

断除所知障从第八地开始。

从第八地起,才开始有能力断除所知障,如先移开葱,再去除葱味。

未曾修学小乘道(并证得果位)的菩萨,在现证第八地

的时候断尽烦恼障。

上述断障次第,是指直接趣入大乘、未先入劣道的大乘定

性种性的菩萨而言,彼在第八地时即已断尽烦恼障。

问:第八地菩萨已断尽烦恼障,是否已得解脱?

答:解脱有二种,即小乘解脱,指证得阿罗汉,与大乘解

脱,指断尽二障的佛果;若为大乘定性种性者,一开始的目的即为成佛,故虽第八地菩萨已断尽烦恼障,也未得小乘解脱,因大悲心,不忍众生苦,可得解脱而不解脱;也未得大乘解脱,因尚未成佛,故第八地菩萨虽已断尽烦恼障,但尚未得解脱。
最后,依止有情心识之流尽头的无间道,断尽所知障;

即第八地菩萨断尽烦恼障后,继续修道,最后以第十地菩萨修道最后边际心的无间道,或名最后心,对治最细分的所知障,第二刹那根断即成佛。
同时,现证四身的佛位。
即在彼时,得佛地的解脱道,同时现证佛陀的四身果位——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圆满报身、应化身(即四身齐成)。

此派主张:涅槃和灭谛都是胜义谛。

应成派主张:涅槃、灭谛皆是胜义谛,皆是自性空的本质。

补充:

应成派与唯识派都共许灭谛为胜义谛(即空性),但空性

不一定为灭谛,如瓶的空性。

自续派不认许灭谛为胜义谛,而是世俗谛,因为在见道、修道解脱道时,只有同时得灭谛,并未亲证灭谛,在后得位时才证得灭谛。因此,只得,未证,并不是圣等持智所证对象。

《解深密经》中所说三*轮中的初、末二*轮是不了义经,因为那里面没有直接开示空性的经典。三*轮中的中*轮都是了义经,因为《般若心经》是了义经。
《解深密经》说:三转*轮中,初转四谛*轮与第三转广分别*轮,经文主要展示世俗谛,故是不了义经;而三转*轮中的第二转无相*轮,如《般若心经》,经文主要展示空性的胜义谛,故是了义经。

不过,若依《无尽慧经》的观点,也有师长说,在应成派,初转及第三转的一分也有说空性义,就此而言,亦可安立彼一分为了义经。
应成派的主要特色就是:藉着假立的正因,破尽“内外诸法以自相而存在(之执)”。

应成派的主要特色就是,依着唯名的缘起正理破除内外诸法自相有。
并且,在名言上,名也只是假有。

即诸法唯名假立,且名言也唯名假立,皆本无自性实有。

如绳之蛇,其实是在绳上假立为蛇,而生起执取真蛇的心。要之,诸法唯名,唯名亦唯名;诸法性空,性空亦性空。

而事实上,由于诸法唯名,境上没有自相有,故遮破了诸法自相有——但并未遮遣法本身,法是存在的、有作用的,只是自相有的法不存在。同时,以诸法唯名假立,故唯名假立本身也唯名假立,空性本身也无自性。
如是,依缘起性空、现空双运的道理,可知,乃从缘起有证成自性空,乃从自性空证成缘起有;进而由此现空双运的道理,才能如理安立轮涅、因果、心境等法则,建立修道基础。

应成派的细分缘起观,堪能同时破除诸法根本无的断边、及诸法自性有的常边,不住二边——也不住中道——而是住于名言假有的中道,如此落实在修道时,即能悲智双运、福慧双修,进而圆满证果。故了解应成派的缘起见,对修道的安立及增上有直接关系。
因此,不须(立量)向他人宣说,便能使人了解:缚脱、

因果与能量所量等教理,可以在自宗体系上正确地成立起来。

是说,不必刻意安立清净正理,唯依随应破的方式,则能令他宗放掉恶见,接受自宗正见;并且,诸法自性无,却得成立自性无的诸法——只遮自性,不遮法,遮法的自性而又安立法,因此,在名言中,一切解脱、轮回、因、果、能量心、所量境等义理,悉得无误合理,具足作用。

摄要言之,宗大师在《正理海大疏》、《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中,曾有总结、集摄应成派不共见——「应成八关要」——即三遮破、五成立:
1.遮阿赖耶识不共之理。
2.遮自证分不共之理。
3.不许自续因相的特色。
4.许外境有的特色。
5.许声闻、缘觉有证法无我。
6.法我执安立为烦恼障的特色。
7.许息灭为事物的不共之理。
8.安立不共的三世理则。
凡此特色,究实说来,皆是建立在于「名言中自相无、自相无而名言有」的中观正见上的。
时下,有少数自认见解高明的人士说:「显现的诸法都只

是错误而已。」并且认为,(诸法)如同石女之子一般,根本不存在。于是认定“毫不作意”就是最殊胜的实践。在这些人的身上,委实嗅不出丝毫应成派的风味。

时下,有少数认为见地自高的人说,显现的诸法都是只是错觉而已,诸法如同石女见一般,根本不存在,故认定「毫不作意」即是最极殊胜的证悟,以为作意即是分别,分别即是邪执,邪执即不得空性的证悟——此一说法有待釐清。

因为若认为诸法是错觉,只在错乱心那方而有,则成世

谛也是错觉,意指在错乱心那一方而有,实际没有世俗谛,

只有胜义谛——但是,若无世俗谛,何来胜义谛呢?此说显然

否定了二谛的存在。《中论》说,若未安立世俗谛,则不得证

胜义谛;若不证胜义谛,则不得解脱。

二谛各有能成立之量,如:

世俗谛——是由正确的名言量所成立,为名言量的对境。

胜义谛——是由观择诸法胜义的量或智力所成立,为胜义量的对境。
基于二谛皆各有成立之量,故二谛为所知品。如瓶为世俗谛,名言量所立;瓶的空性是胜义谛,胜义量所立。无疑的,法一成立(如瓶为世俗谛),法的法性(如瓶的空性为胜义谛)同时成立,舍离或否定了世俗谛,胜义谛不可能单独存在。因此,有少数自认见解高明的人所说:显现诸法只是错觉,根本不存在——此说为误。
基本上,缘着空性,可能有几种邪执,即:执空性为没有。执空性为实有、执没有即空性、执空性否定世俗谛、执空性违于缘起、执空性为无分别、执修习空性之理为毫不作意等;尤其,若将空性视为没有或执为实有,是颠倒邪执;而以毫不作意修习空性,更是错误的修行方式,因为修习空性,生起三慧,当以五种正理及四种随应破等予以证成,经由安立清净正理,智慧思考并观择,并非毫不作意。持此见解者,或许将无分别智与毫不作意混为一谈了;何况在显密教法中,多处提及「无分别」,无分别所指涉之义为何,需看当下阐述何种主题,不可一概而论。
因此,那些眼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就像炽然的火坑“般”,而追求解脱的人们,应该摈除一切涅造而酷似佛法的恶见,并对一切宗义之究竟——中观应成派的教理,致上最高的敬意。
是说,那些视三界如火宅、一心欲求解脱的具足善根的众生,应破除相似法的邪见,并对佛陀至高了义究竟意趣的中观应成派教理,虔诚至心的礼敬与学习。
这是说,学习宗义无非是为了成佛,故对于见世间一切美好事物,就像炽然火坑一般,而欲求解脱——也就是一心厌背三有苦、希求解脱乐——的有情而言,尤应摈除学习的逆缘——一些相似佛法及佛法恶见。
同时,理应具足顺缘——即对于一切宗义的究竟意趣,也是佛陀究竟本怀的中观应成派的见地及教理,应致力于闻思修、说辩着,唯有以清净动机、具足敬信,完全了解应成派的见地,由此导出的见、行、修、基、道、果之理才得清净圆满,才能如实依见起行,圆满福慧二资粮。

不论修学任一法门,皆需依据中观应成派的见地,配合大乘方便分的广大行道次第而修,依此大乘空性大悲双运道成办佛果。

从整体看,所有佛说的不同见行安立,以圣教无违,圣言皆为教授,其实并无有好坏、或有义无义之分,皆是成佛之道的方便,有其一贯次第及融摄之理;同理,学习不同宗义也是如此,当知从有部至中观宗,皆需依循次第而整体了解。固然有不同见行的安立,有所谓了义与不了义之说,但是,并非全然否定或前后无关,不同宗义原是依据不同论典而建立,皆是为了接引不同根器众生而安立的方便。
就像一块极具甜味的糖果,不论从那一边吃,它都是甜的;又如一道醇味美食,不能单单只放监巴,也不能不放盐巴。这是说,整体佛道的成就,必依多因多缘,修习百多法门而成办,这就是所谓无误圆满的道体建立。
因此,不能随便轻法慢教,自赞毁他,包括不同众生的教派、宗义之间,对不同众生而言,都有其利益与价值,也应知彼此之间的相关性与次第性,依此而向上引导,乃至圆满。就整体佛道而言,因为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成就佛果之因也有无量无边,积聚圆满多因才成圆满果德。
特别是,学习宗义教法,辛苦却值得。一方面观察思惟各宗各派的教义,能更深层的认识整体佛教;另一方面,由依次学习宗义,能渐次引导通达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地,并配合着菩提道次第修心教授,趣向修行。无论如何,学佛目标即是以法净心、以法利他,乃至成佛;因此,听受一切教法都必须指向实践与修行,常依法观自心,是否与法相应,极为重要。

第 九 章结赞与跋

结赞:

环绕教理金地之句义深广难测,

乃以经教及正理的教义来庄严文词文义。

理论浪涛波波汹涌令愚者心惧,

在甚深法海中,层层教理,如此深广,令无力分辨取舍的愚者心中畏惧。

诸见之河成千此乃至乌嬉游处;

见地如河流般众多,具智能的行者如鸟,喜好愈多河流(指学习愈多的宗派见地,更能广增法义),则愈有更多处所可为嬉戏。

外内教理大海之实性谁能尽测!

指内、外道教理建立的实况,如大海一样甚深难测。

然由生得暇身筏,加行顺风善吹送,抵达宗义海中央,令得善说此宝鬘
指作者由得暇身的宝船,以闻思修加行宗义教法,如以善风吹至宗义大海中央,才一得以通达、撰述《宗义宝鬓》的稀贵宗义教法。
凡诸睿智青年众,欲于百万学究前,广陈善说之宴席,当依宗义此精要。
劝励诸具慧的后学们,若为他人陈述自所学教法,应依此宗义精要作为趣入学习佛教之门。
时下自负厚颜者,大经广论未久习,为集名利而著述,从自劳苦诚奇哉!

时下有些少有才德的学人,未经广大闻思修,未依经教正理安立,急功好利而著述,则徒劳无功,此诸行持极为奇怪!

观慧空中出千光,善说能闭诸谬解;清净教理大莲园,妙义笑颜齐绽放。
具足空性智慧,在空中放大毫光;并具善说,如实理解、釐清错误见解;依于清净圆满的教理,佛法的殊胜妙义即于心中绽放如莲花。
集摄印藏诸论要,立此广博宗义眼;非因竞胜与嫉妒,但为增长同侪慧。
此颂为造论目的,作者集摄诸多印藏大德的论著要义,造此宗义论著,非因为竞争、嫉妒而造,只为增长同具善根福缘的同辈的智慧与修证。

勤研此理之所生,善行德辉夺月光;救众生出恶见谷,令以正道常苏息!
此颂为回向,回向众生远离恶见;即以此精勤著述、研讨法义的善行功德,如月光般能遍照内心存在恶见的山谷中的众生,将众生安置于正道上,常得苏息,获致安稳;亦即破除众生暗蔽,得到智慧光明。

这部名为「实鬘」的内外宗义建立略摄,是尊者贡亟美汪波,应具有信心、辨析力、精进的固斯· 阿饪格桑(Ngag - dbang skal-bzang ) ,及比丘阿旺桑布(Ngag-dbang bzang -po )二人之请,撰于水蛇年(1773 )六月上半。笔录者,马头长寿(rTa -mgrin tshe -ring ) 。

这是后记,为请法著述的缘起。本论至此完成,吉祥圆满!
问答:
1.何谓四种智慧?
2.菩萨为何需以广大多门正理证悟空性?

3.应成派许何时开始正断所知障?

4.依《解深密经》说三转*轮,在应成派,何为了义经?何为不了义经?
5.何谓「应成八关要」?
6.「毫不作意」为何并非正修空性之理?


{返回 宗义宝鬘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宗义宝鬘浅释 附录一 唯识宗义摘要
下一篇:宗义宝鬘浅释 第23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23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2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6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2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7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21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5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9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0课
 宗义宝鬘浅释 第22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5经 忆持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佛菩萨会随时上身说话吗?(净空法师)[栏目:附体现象·法师释疑]
 修德、造业[栏目:宣化上人]
 僧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应该放开哪些,不该放开哪些?[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如何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如何区分邪教?[栏目:法清法师·问答集]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0)[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作家需要智慧的修炼[栏目:雪漠]
 《法华经》第五卷 大意导读[栏目:《法华经》大意导读]
 相应14经 盗香者经[栏目:相应部 9.林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