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7171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讲授:第102任甘丹赤巴日宗任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中国.台湾
二〇一〇年五月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讲

2010年4月18日

至尊文殊怙主,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曾经在《菩提道次第摄颂》当中有提到:

「此暇身胜如意宝,能获亦仅有此次;

难得易失如空电,思惟此理应了知;

世事犹如簸扬糠,故须昼夜取心要;

瑜伽我亦如是修,汝求脱者如是行。」

在这个偈颂里,一开始是提到了暇满的人身。现今我们有机会获得如此暇满的人身,这样的人身是非常难得,而且相当的珍贵,并且透由如此殊胜的人身,能够成办许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现今所获得殊胜的人身,具有八种的闲暇以及十种的圆满,所以想要获得如此殊胜的暇满人身,的确是不容易的事。不仅能够获得暇满人身,并且在获得人身时,我们能够值遇导师释迦世尊圆满的教法,并且在修学佛道时,能够值遇宗大师所传下来的无垢清净圆满的圣教,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

刚刚为各位介绍的偈颂,它具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力,这个偈颂是宗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略论》,平时也称之为《证道歌》。所谓的《证道歌》,就是宗大师透由他自己的修证,所造的偈颂。在这个偈颂里面,甚至在《菩提道次第略论》当中,有宗大师从一开始作闻、思、修种种的次第,来为弟子们介绍佛法的内涵。也就是因此在每一个偈颂的最后,都有提到「瑜伽我亦如是修,汝求脱亦如是行」,也就是我本身是藉由这种方式来作修习的,如果你们想要更进一步的求得解脱,也希望你们透由相同的方式来作修行。所以宗大师他所讲的这些偈颂,都是透由他自己本身的经验来告诉弟子们的。

接下来为各位介绍偈颂的内涵,偈颂当中第一句提到「此暇身胜如意宝」。这里面举了如意宝的譬喻而说到,现今所获得的人身,是比如意宝还要来得珍贵。拿如意宝来作譬喻,并不是像一般世间人在写诗或者是写词的时候,藉由外在的太阳、月亮,或者是种种美好事物来当譬喻,并不是这样的意思。为什么宗大师要以如意宝来譬喻我们的人身?这是由于大师如实的修行之后,在内心起了证悟,他发现所获得的人身,是比千百万的如意宝都还要来得珍贵。所以在这个偈颂里面,必须要了解,为什么所获得的人身,会比如意宝还要来得珍贵,我们必须对这一点生起强大的信解。

在之前有提到我们现今所获得的人身,是比如意宝还要来得珍贵,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思惟这个内涵:从某一个角度而言,所获得的人身,它的本质就是痛苦的本质,为什么这样的人身,它跟如意宝相较之下,竟然会比如意宝还要来得珍贵呢?首先,什么样的宝物它能够称之为是如意宝?现今由于众生福德非常微薄的缘故,所以一般的人是没有办法找寻到如意宝的。而过去当众生有一定的福德时,在贤劫的那个时代,由于大部份的众生所行的都是十善,所以有这样的福报能够获取如意宝。而之后,尤其是五浊恶世的现今,大部份的众生所行的都是十恶业,所以相较之下,并没有这种福报能够获取如意宝。纵使现今科技相当的发达,能够制造出许多的机器,但是透由外在的设备,也没有办法制造出如意宝的。

什么样的宝物它能够称之为是如意宝呢?如果能够获得如意宝,并且对这样的宝物不断的祈请、发愿,今生想要成办的一切利益,包括了少病、长寿等等,一切我们想要成办的安乐,都有办法在一瞬间之内成办;甚至想要成办的这一切的安乐,是不需要付出任何的努力,只要祈求就能够得到的。光想这样的譬喻,一般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现今,或者是过去,真的有如此珍贵的宝物存在吗?我们会开始怀疑这样的问题。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宝物存在,不要说多,只要有一个,对我们来说就已经很足够了,更何况是百千万个!如果这样的宝物是如此的珍贵,如此的难得,为什么跟暇满人身比较之下,暇满人身竟然会比这样的宝物还要来得珍贵?有很多人在这一点上,都会生起怀惑,会觉得光要想象这样的如意宝,都觉得很难想象;现今的确是获得了暇满人身,怎么会说暇满人身,比这样的如意宝还要来得珍贵呢?这样的如意宝应该是不容易取得的,但是我今天竟然能够轻而易举的获得这样的暇满人身,很多人会觉得人身是比较容易获得的,相较之下如意宝是比较难取得的,因此在这一点上面,我们就应该更进一步的来作以下的思惟。

所以接下来就应该对暇满身,为什么会比如意宝要来得珍贵的这一点,更进一步的来作思惟,也希望在思惟之后,能够对这一点生起强而有力的定解。一般的人,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不会去思惟这样的问题。甚至绝大部分的人都觉得,现今所获得的人身,没有办法跟如意宝相较,也就是如意宝是超过我们现在所获得的暇满身的。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的思惟这样的问题时,就会发现我们所获得的人身,是远超过如意宝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获得的暇满身,它能够成办小、中、大三种的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够成办自利利他两方面都圆满的佛果,这样的佛果,它是断除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圆满果位,这样的果位能够藉由所获得的暇满身来成办。退而求其次,如果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获得圆满的佛果位,也可以寻求跳脱轮回的解脱,也就是不需要再一次在轮回当中流转,我们能够跳脱这样的束缚而得到解脱的果位,这样的果位也是能够藉由所获得的人身来成办。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办法成办,最小的利益是什么呢?最小的利益就是能够藉由所获得的人身,让来生不堕恶趣。

过去的传承袓师们,他们都有提到,当获得暇满身时,要把握当下所获得的人身,希望来生比今生过得更好。也就是短时间之内,不见得能够获得佛果、获得解脱,但是至少要让来生,比今生的状况好些。透由增上生让来生比今生过得更好,这样在不久之后就会获得解脱以及一切遍智,也就是圆满的佛果,这都是藉由暇满的人身所能够成办的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在这当中我们所提到最小的,是让来生不堕恶趣,光这一点透由如意宝就没有办法成办。如果如意宝都没有办法成办这一点的话,更何况是解脱,或者是圆满的佛果,所以了解这一点,就知道我们所获得的人身,是远超过如意宝的。

如意宝它大部分都是在深海当中,我们都知道深海当中有龙王,龙王牠所住的龙宫是如意宝所造的,牠身上所配带的这些装饰品,也是如意宝所作成的。但是由于牠是龙王,就表示牠是畜生道的一部分,也就是牠现今的状况也只是在三恶道,所以纵使牠周边有再多的如意宝,牠也没有办法跳脱恶趣的种种痛苦。但是相反的,现今所获得的人身,它的能力,甚至它能够成办的事情,是远超过如意宝的。如果没有这个人身,纵使周边有再多的如意宝,你怎么去取得呢?要先成为人,成为人之后,才能够取得这些如意宝,才能够进一步的去使用它,所以获得人身,它是必备的一个条件。但是人身能够成办的这些特点,藉由如意宝却没有办法成办,它只能成办现今,也就是今生想要获得的安乐。所以如意宝它能够成办的事情,透由人身也能够成办;但是相反的,人身能够成办的这些事,透由如意宝却没有办法成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作思惟,就可以知道,现今所获得的人身是远超过如意宝的。

其实不要说是暇满的人身,光是能够获得人身,这就是相当珍贵难得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够获得人身,不要说从法的角度来作思惟,从世间的角度,光获得人身就能够做出很多有意义的事。比方现今的科技日新月异,这样的科学,这样的科技,所带来的方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去拥有的。而这样的好处是谁带来的呢?是人带来的,只有人,才具备有这种能力,具备有这样的智慧;以畜生而言,畜生是没有这种能力的。甚至如果我们能够身为人,就有能力尽自己的一分心力,来帮助周遭的有情众生。但是相反的,如果获得人身时,不好好做的话,其实「人」它所带来的杀伤力也是最强的;它不仅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也会让我们的今生、我们的来生,都遭受到种种的损害。所以从这当中就可以知道,人所具备的能力是超越其它的有情众生,他如果好好去做,能够做出许多有供献、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不好好做的话,它所带来的伤害也是最大的。而在众多的人身当中,我们现今所要探讨的是暇满人身,暇满的人身是修学佛法众多身当中,最殊胜的一种身。透由暇满人身能够让我们成办佛果,甚至成办解脱,或者是让来生不堕入恶趣。现今在获得人身时,只不过是自己不精进、不努力罢了,如果我们肯精进、肯努力的话,以上所为各位介绍的这些好处,透由暇满的人身都是有办法成办的。而这部分详细的内容,在之后上课的时候,都会跟各位详细的来作介绍。

虽然说暇满的人身是如此的珍贵,但是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它珍贵在哪里?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去思惟这个问题,也不会去想:我藉由现今所获得的人身,到底能够做出什么样的事?虽然它的本质是远超过百千万如意宝,但是如果不知道它珍贵在哪里,就不懂得如何去使用它;如果不懂得如何使用所获得的人身,其实所获得的人身,对你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了解,我们所获得的人身,它到底珍贵在哪一点?了解了之后更进一步的好好去使用它。大部分的人都会有一种毛病,会觉得要是我能够获得一百万、一千万,那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相反的如果掉了一百万,或者是掉了十万块,会觉得相当的可惜。但是当我们在思惟人身,在看待自己所获得的人身时,却不会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会觉得掉了一百块,掉了一千块,会觉得很可惜,但是浪费了一天,浪费了一个月,浪费了一年,会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从这当中就可以知道,当我们在看待自己的时候,其实所获得的人身,我们是不懂得珍惜的。

讲到这一点,过去上师他们会讲到一个譬喻,比方说有一个乞丐,如果这个乞丐他们家里煮饭的炉灶,是用黄金打造的,但是他确不知道他们家的炉灶是用黄金打造的话,这个时候他就不知道该如何的来使用这样的炉灶。由于他不知道这个东西非常的珍贵,不懂得去使用,所以他这一辈子就只能当乞丐。相同的,我们的状况就跟这个乞丐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现今虽然获得了暇满人身,但是当我们在获得人身时,我们不认识他,或者是不了解他到底珍贵在什么地方?由于不了解的缘故,就不懂得该如何的去使用;不懂得使用,所以我们现今的状况就是如此。

相反的,如果能够认识当下所获得的人身,了解它的珍贵之处,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透由这样的人身,是能够获得圆满的佛果。因为我们能够藉由这样的人身,生起慈心、悲心以及菩提心,依次到最后能够成就圆满的果位;我们也能够藉由这样的人身,获得解脱的果位;甚至我们也能够藉由这样的人身,来观修空正见。如果这些目标,短时间之内都没有办法达到,我们也能够藉由这样的人身,让我们的内心对三宝生起皈依的心;至少藉此能够让来生获得人天的增上果位。虽然暇满的人身,它能够成办如此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轻忽这一点,会觉得这些都只不过是说说罢了。甚至有一些人虽然了解这个内涵,但是他会觉得这也没什么,反正当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现今所获得的暇满人身。

在第二句当中「能获亦仅有此次」,这样的暇满人身,它并不是一而再、再而三能够获得的。无始以来虽然我们在轮回当中不断的流转,各种的身,我们几乎都已经获得过,不管是帝释天王、梵天王,或者是一般的天人,在这个轮回投生的次数,是无数次的。所以虽然我们不断的获得不同的身,但想要获得暇满的人身,却不是如此容易的事,所以第二句话里面就特别的强调「能获亦仅有此次」。我们想要获得暇满的人身,从过去到现今,这可能只是唯一的一次,所以这样的人身,它不仅仅能够成办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它是相当难得的。在今生之所以能够获得人身,是因为我们过去能够造作相顺的业缘、因缘,再加上三宝的慈悲之力,在今生才有办法获得如此殊胜的人身。但是如果我们不懂得去思惟人身的重要性,更进一步的我们忽略它、轻视它,甚至在获得人身的当下,连皈依三宝的信心都没有办法生起,连业果都没有办法如理的去持守的话,那来生能够去的地方,除了三恶道之外,就没有其它的地方可以去了。

而这样的人身,它不仅能够成办许多有意义的事,而且它是相当难得的,不仅如此在获得之后,它是很容易就消失的,所以在第三句里面就提到「难得易失如空电」。而之前我们先提到了,这样的人身是相当难得的。为什么这样的人身,为什么这样的暇满身是如此的难得?从成办暇满身的因,这样的角度来作思惟就可以知道。要成办暇满的人身所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有三:第一、必须要持守清净的戒律;第二、必须要行布施等六度作为助伴;并且在行善之后,我们要能够发无垢的净愿,在这三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暇满的人身。所以第一点持守清净的戒律,以畜生道的龙王而言,虽然龙王牠的生活非常的富裕,但这是布施所感得的果报。为什么牠会投生在恶趣,投生在畜生道?这也是因为牠没有办法持守戒律的缘故,没有办法持守戒律,纵使行布施让牠的生活富裕,但是牠还是必须要成为畜生道的一部分。所以从这里面,想要投生在善趣,想要投生为人,基本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持守清净的戒律。但反观现今的我们,我们有办法持守清净的戒律吗?这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所以第一个条件,绝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没有办法达到。在这个条件之上,我们要修学布施等六度作为助伴;并且在行任何的善行之后,要发无垢的净愿。所以从成办暇满身的因的角度来作思惟,我们就会发现,要成办暇满的人身,真的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而在第三句里面「难得易失如空电」,这句话最主要提到的,就是我们所获得的暇满身,它的本质是无常的。而这样的无常,最主要的就是「死无常」,也就是我们所获得的暇满身,它是一分一秒,任何一剎那都在不断的改变。从投生到母胎之后,生下来到现今,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剎那我们都在改变,这样的改变方式是非常快速的,所以它就犹如同天空中的闪电。我们都知道如果下大雨,天空中有闪电的话,打雷、闪电它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而我们所获得的人身,就如同天空中的闪电,它就像是短短的一瞬间,马上就会消失。所以现今我们所获得的人身,虽然它能够成办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从它的本质而言,它是难以获得的,并且在获得之后,是很容易就消失的。

并且更进一步的,「思惟此理应了知,世事犹如簸扬糠」,以上我们先简单的介绍暇满身的特质,而更进一步所探讨的是,世间我们所面对的这些人事。世间的这些事情,如果仔细的去思惟就知道,它犹如同是谷糠,也就是稻谷的皮,它是没有任何的心要可取。不管是我们的权势、地位、金钱,或者是财富等等,这些世间人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仔细的去思惟,我们都知道这一切在临终的那一刻,都必须要放弃,甚至这一切圆满的东西,它都有消失的一天。在思惟之后,我们虽然都知道世间当中圆满的这些事,有这种的特质,但是绝大部分的人,都还是会花很多的时间,不停的在这上面打转,你不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很不值得的吗?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的想法?明明都知道,这些到最后都不属于我的,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时候,在这上面不停的打转呢?这是因为,过去生所留下来的习气,让我们感得内心在面对这些境界时,就会很不自觉的对这些境生起贪念,会觉得这一切的境界都太美妙了。但是更进一步的,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思惟这个问题,每一个人都知道,当临终的这一刻来临的时候,这一切都不属于我的,不管是我拥有的权利,我所拥有的地位,我拥有的钱财,甚至我有再多的朋友,在临终那一刻来临的时候,这一些都必须要远离我。如果我们这样去作思惟,而更进一步的,还在这上面不停的打转的话,其实这是很不值得的一件事。

因此透由这样的思惟方式就应该要了解,我们必须要藉由所获得的人身来取心要。所谓的「心要」,就如同之前所说的「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分为,最殊胜的──圆满佛果,以及中的心要──解脱的果位,以及小的心要──让我们来生不堕恶趣,能够再一次投生在善趣。但是当我们在获得人身之后,如果连这三点当中的任何一点都没有办法做到,甚至来生必须再次的堕入恶趣,跟一条虫死掉之后,还是必须要堕入恶趣的方式,是完全一模一样的话,那我们纵使获得了人身,跟没有获得人身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既然获得了人身,就表示有机会修学佛法,但是如果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而遭踏自己所获得的人身,之后还必须再次的堕入恶趣,那就跟地底下的虫,牠死后必须要再一次的轮回流转,甚至再一次的投生恶趣,没有任何的差别;这个时候纵使获得了人身,对你的今生,对你的来生,都没有任何的帮助。也就是因此,当了解所获得的人身是如此的难得,如此的珍贵,甚至藉由这样的人身,能够成办许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把握这样的机会,看是否能够藉由这样的人身,来取得我们所想要获得的心要。如果想要获得心要,就必须要认识到,要藉由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得到心要?这个时候追根究底,我们知道唯有修学佛法,才能够获得想要获得的心要。但是相反的,如果不往这条路上前进,反而还在世间的,不管是声、名、利养、恭敬,种种世间的这种看似圆满的优点,这些世间的法上面,不断的去作思惟,甚至不断的在上面打转的话,这对我们反而是一种伤害。

在暇满身能够成办的众多心要当中,最小的心要就是让来生不要再堕入恶趣。如果不想要堕入恶趣,就必须要诚心的皈依三宝,并且在皈依三宝之后,如实修学三宝所告诉我们的善、恶之理的内涵,这个时候应该要懂得如何的去行善、断恶。对于恶这个部分,过去所造的恶行,要懂得如何的来忏悔,并且更进一步的去防护三门,让我们的三门不要再继续的造恶。

总而言之,如果在获得了暇满人身之后,短时间没有办法成办圆满的佛果,也没有办法成办解脱的果位,这个时候至少希望来生能够不堕恶趣。而来生不堕恶趣最主要的方便,就是在于我们必须要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并且在皈依三宝之后,要认识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尽可能的行善断恶。所谓的皈依是入佛之门,如果想要进入佛法的大门,必须在内心生起强而有力的皈依之心,并且在皈依三宝之后,对于三宝所告知我们的业果道理,生起强烈的胜解信。也就是对于善业以及恶业,生起强烈的定解,而认识当下所做的行为,它如果是恶行,就应该尽可能的去防范它;如果是善行,就尽可能的来成办它,以这样的方式来作行持,来生才可能不堕恶趣,而这种思惟方式,是属于三士道当中「下士道」的思惟方式。

这堂课先上到这个地方,休息十五分钟。

以上简单的为各位介绍了下士道的思惟方式,而整个下士道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必须要能够诚心的皈依三宝,以及在皈依三宝之后,如理的来修学业果。不管是皈依三宝,或者是对业果生起信心,这都不是表面的功夫,也不是嘴巴上面说说的。要如何生起皈依三宝的?这必须要透由思惟恶趣的苦,对于苦生起强烈的出离;并且了知三宝能够救度我们,让我们脱离这样的困境,而对三宝生起信心,在这两个条件具备时,就能够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而所皈依的境,虽然是佛法僧三宝,但是在三宝当中最主要的是法宝。讲到法宝的内涵,不外乎就是灭谛跟道谛。谈到灭跟道,可能很多人对于这样的名相非常陌生,但是以下士道的角度来思惟这样的问题时,可以从断十恶的律仪,从这样的角度来思惟灭跟道。如果能够进一步的去修学断十恶的律仪,就能够灭除某一部分,我们不想要去面对的这些负面的东西。也就是对于过去所造的恶,能够进一步的去忏悔;对于将来有可能会造作的恶,如果我们去防范的话,这时想要成办的果位,就能够渐次、依次,慢慢的去成办。所以必须要藉由这样的方式来利用我们的人身,让我们的人身获得如此的心要。

但是光获得这样的心要,对于我们而言是不够的。虽然我们能够暂时的跳脱恶趣,但是还是在轮回当中流转,并没有把握之后会永远不堕恶趣,并没有这样的把握;所以有可能在某一生,造作了某一种的恶业之后,还是会堕入恶趣受苦。纵使投生在善趣,也不见得会再次的对三宝生起信心,也不见得会对业果的内涵,能够更进一步的去了解,所以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在轮回当中流转。而整个轮回流转的本质,就是痛苦的本质,如果想要跳脱这种痛苦的本质,就必须要获得解脱的果位。而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获得解脱的果位呢?必须要断除轮回的因,也就是业以及烦恼。业跟烦恼这两者是让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的主因,而业跟烦恼这两者当中,又以烦恼为主。

为什么业跟烦恼这两者当中,是以烦恼为主的呢?如果我们的心续上有烦恼的话,透由烦恼的力量,它就会造作新的业,让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但是相反的,如果没有烦恼,纵使我们的心续上有各种的业,在没有烦恼的情况下,这种业也没有办法感果。但是如果在有烦恼、有业缘的情况下,我们投生在轮回当中,这个时候所谓的轮回,就是处在一种不自主的状态,你不想要面对的苦,比方说生老病死种种的痛苦,在一瞬间投生为人时,你都必须去面对它。所以这就是轮回的本质,也就是痛苦的本质,只要是轮回当中的一分子,都必须要面对这一切,所以这时候提到的是业跟烦恼。

那应该藉由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断除烦恼呢?这时候必须要认识烦恼的根本──三毒。而三毒的根,是来自于无明的我执,想要断除无明的我执,必须在内心生起了解无我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是属于三学当中的慧学。要生起慧学必须要先生起定学,要生起定学必须要先生起戒学。所以不管是下士道,或者是中士道,都必须要以持戒作为基础。而中士道更进一步的在持戒之上要修学襌定,而这样的襌定,最主要提到的是,缘着无我的奢摩他,缘着无我的襌定。透由缘着无我的奢摩他,更进一步的生起了知空性,了知无我的智慧,唯有藉由这样的方式,才有办法断除烦恼而获得究竟的解脱。

平常在提到轮回,或者是解脱,这样的名相时,有一些人会误解所谓轮回的状态,或者是解脱的现状。有些人他所认知的解脱,就是所谓的投生净土,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什么样的状态称之为轮回呢?也就是在业以及烦恼的束缚之下,自身没有办法自主的现状,也不知会投生在何处?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是在被业以及烦恼所束缚的情况下,身处于一种不自主的状态,就称之为是轮回。相反的,如果投生的方式,并不是藉由业以及烦恼的束缚,能够在自主的状态下投生,甚至能够以自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话,其实不管你投生在何处,它都能够称之为是解脱。所以解脱与否的关键,是在于是否是自主的?或者是一种被动的,被业以及烦恼所束缚的?

很多的人都会将所谓的投生净土,或者投生天界,视为是解脱,但实际上纵使你有机会投生在比较美好的国度,但是不是代表你永远都不会堕落,你就能够得到真正的解脱呢?其实并不一定。因为你投生的方式,如果也是被业以及烦恼所束缚的话,纵使你投生的地点比其它的人要来得殊胜,但实际上你也是在一种被束缚,而且不自主的情况下所投生的,所以这样的状态它还是称之为轮回,不能够称之为是解脱。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轮回跟解脱最主要的分界,是在于投生的方式是被业以及烦恼所束缚,在一种不自主的状态下而投生,就称之是轮回;相反的,称之为是解脱。

而要藉由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跳脱于轮回?才能够获得解脱?最主要的关键是在于我们必须要能够生起出离心。而要对什么样的「境」生起出离心,这是非常重要的。生起出离心的境,应该是对于轮回当中圆满的事物,生起强而有力的出离。如果是对一般的苦苦,比方说生病的痛苦,头痛的痛苦,周遭所遇到的这一切,令我们感到不欢喜的事情,说实在的不管有没有学佛,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由于人都有离苦得乐的本质,所以绝对不会有人想要遭遇这些不圆满的事情,所以对于这些不圆满的事情而言,每一个人都可以生起出离。而我们在这个地方所提到的出离,能够成为解脱最主要关键的出离心,它所面对的境,并不是现今所遇到的这一切不顺遂的事情;而是轮回当中的这些圆满。当我们面对轮回当中圆满的这一切,要能够了解,这一切都是轮回痛苦的本质,而对这一切事物,生起强而有力的出离。了解到这些境界,我无始以来都是被它所影响的,但实际上它对我并没有真正的帮助,所以当我们看这些境界,在面对这些境界的当下,内心应该要有这样的想法:「这一切对我并没什么直接的帮助,对我真正有帮助的是法。而众多的法当中,能够让我跳脱轮回的主要关键,就在于证得无我的智慧」。这时候应该以反方向的角度来作思惟,而这样的思惟方式,在之后为各位介绍《菩提道次第略论》的正文时,都会为各位详细的介绍。

轮回的苦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苦苦、坏苦以及行苦这三种苦。所谓的「苦苦」就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的痛苦,不管是生病,或者是遇到不想遇到的人事物,而让内心感到痛苦。不管是身体或者是内心的苦,一般人都能够感受的痛苦,将它归类在苦苦当中。而所谓的「坏苦」,就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我很快乐,我很高兴,我没有生病,或者我是一个有权力、有地位、有钱的人,这一切看似圆满的事物,其实它是苦的本质,所以将它归类为是坏苦。而什么样的苦,称之为是行苦?所谓的「行苦」,就是我们所获得的蕴。为什么会有苦苦跟坏苦形成?这是因为在被业以及烦恼所束缚的情况下,不由自主的就获得了这样的蕴体,而这种蕴体,就是让我们遭受痛苦的根本。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获得这样的蕴体?就是因为心续上有烦恼的缘故。有烦恼,透由烦恼造作业,在业以及烦恼的束缚下,没有自主的情况下,就必须要获得这样的蕴体,而这样的蕴体会让你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既然我们知道痛苦的根本是来自于烦恼,那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断除烦恼呢?必须要生起证得无我,证得空性的智慧。

当我们在探讨无我,或者是空性的法类时,很多人会认为它是一门很新鲜的课门,这是一个很新鲜的话题,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要探讨无我,甚至探讨空性,这并不是希望各位将来有机会能够成为讲说者,为其它的人介绍这方面的法门,并不是如此。之所以要探讨无我,或者是空性,是因为我们不想要在轮回当中流转;不想要在轮回当中流转,就必须要能够断除轮回;要怎么样断除轮回?最主要的关键是断除烦恼;而要断除烦恼,就必须要生起证得无我,证得空性的智慧。也就是因此,我们才需要修学有关无我,或者是空性的法类。

之前在提到「解脱」的这个名相时,有提到所谓的投生净土的内涵。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会误解为「只要能够投生净土,就代表已经获得了解脱」,其实并不尽然。甚至有很多的人,虽然想要投生净土,但是不知道要藉由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投生净土。如果想要投生净土,所必须要具备的几个条件当中,第一个必须要对三宝生起强而有力的信心,而这样的信心,它是不变、而且相当坚固的。在生起了皈依心之后,更进一步的要如实的来修学业果的内涵,也就是尽可能的去行善断恶。在这两个条件具备时,也要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出离心。如果以上所说的皈依,对于业果生起信念,对于轮回生起出离的这些条件都具备的话,你来生有机会生在净土当中。并且在临终的时候,要有把握能够对轮回当中,安乐的这一切事物不生起贪念。如果在临终时,对于轮回当中所认为的一切美好事物生起贪念,就犹如同是在身上绑着一个非常大的石头,这时候你绝对没有办法自主,你所想要投生的地方,因为被业跟烦恼、被贪所束缚住了。如果相反的,你对于轮回当中所呈现的一切圆满的事物,能够不生起贪念,以及具备了以上的这些条件的话,你来生真的有机会投生在净土。

但是不是投生在净土之后,一切的痛苦都消失了呢?或者投生净土之后,就能够获得究竟的解脱?并不是。投生净土之后,最大的优点是在于,投生在净土能够亲见诸佛菩萨。但是见到了这些诸佛菩萨,你还是必须在他们的座前听闻佛法;在听闻佛法之后,更进一步的,如实的修学佛法的内涵,而让自己的心续生起「证」,或者是「道」的种种功德。如果不用这样的方式来修学,其实有没有投生在净土,它的差别并不会太大。所以纵使具备了以上所说的,投生净土的这些条件,真的是有机会投生在净土。确实净土的这个地方是相当殊胜的,但是它不代表你投生在那个地方之后,什么事情都不用作,什么法都不用学,并不是。这个时候还是必须从善知识,从诸佛菩萨的面前,听闻种种殊胜的教授,更进一步的还是必须要如实的修学法义,让你的内心早日生起证得空性,证得无我的智慧,才有办法获得究竟的解脱。

因此在座各位当中,如果你的目标是希望将来有机会投生在佛国净土的话,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具备有投生净土的条件。也就是果要形成,必须要具备有众多的因缘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没有办法完全的具备,这时候要获得你想要得到的果,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如果想要投生净土,也必须要对三宝生起强而有力的皈依之心,并且对业果生起强大的定解。除此之外,也必须要对轮回生起出离心,而这种出离心,在临终的时刻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在临终的那一刻、临死前,我们必须要能够不对轮回当中的圆满盛事,生起强烈的贪着,这个时候你必须要毅然决然的告诉自己:「这一切对我而言都没有什么意义,这不是我的目标,它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帮助」。如果能够在临终断除内心对轮回的圆满盛事所生起的贪,并且在修学佛道时,能够具备以上所为各位介绍的这几个条件的话,藉由这些因缘和合的情况下,来生真的是有可能投生在净土。但是投生在净土之后,还是要进一步的学习,要在诸佛菩萨的面前听闻佛法、听闻法义;听闻法义之后,也还是必须要按照佛法的内涵,一步一步的来修学。不管是想要获得解脱,或者是一切遍智,唯有藉由佛以及菩萨们,所告诉我们的成佛之道,才有办法获得最究竟圆满的果位。

之前举「中」的心要,也就是之前偈颂当中所提到的「故须昼夜取心要」当中「中」的心要。获得这样的心要,让我们跳脱轮回的现状,不需要面对轮回的痛苦,也不需要面对轮回三恶趣的苦,光这样就足够了吗?其实这是不足够的,也就是纵使我们跳脱了轮回,能够成为声闻或者是独觉的阿罗汉,但是这对我们而言,对他人而言,都是不圆满的现状。为什么是不圆满的现状?因为纵使我们能够获得一己的解脱,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断除所有的过失,也没有办法圆满一切的功德。也就是纵使得到了解脱,它也不是圆满的现状,它没有办法成就圆满的佛果;没有办法成就圆满佛果,自利的部分是不圆满的;自利的部分不圆满,怎么能够圆满利他的部分呢?如果自利利他这两方面都没有办法圆满,怎么可能有机会获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或者是十力的种种功德?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而且从他人的角度,也就是从众生的角度来作思惟,会发现到无始以来我在轮回当中不断的流转,我跟每一位有情众生都是有关联性的。甚至更进一步的思惟,会发现没有任何的一个有情众生,他不曾不是我的父母亲,也就是他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亲,并且在做我父母亲的当下,对于我的恩德都是难以回报的。所以有这样的情况,了解周遭的有情众生,对我们都是有恩时,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些有情众生,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寻求解脱果位的话,这是不值得骄傲,也不稀奇的一件事情。

以小乘的罗汉而言,小乘的罗汉没有办法了解一切的所知;没有办法了解一切所知,就没有办法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所以当他发现自己已经跳脱轮回,已经成为罗汉,甚至不需要再面对轮回种种逼迫的时候,其实这对他而言,也是不圆满的。而更进一步的,透由佛的劝诫,他会想要进入大乘修学大乘法,看是否能够获得佛的果位,其实这是多此一举的。如果能够在生起出离心之后,就往大乘的方向前进,让内心生起慈悲、菩提心,而修学大乘法,这个时候就不需要绕远路,先从小乘开始出发,而获得了解脱,再更进一步的,生起所谓的慈悲心,或者是菩提心,再进入大乘。

就比方要涉水,或者是要游泳到对岸,一开始在还没有涉水前,还没有游泳之前,该把裤管卷起来的,就应该把它卷起来;该把衣服脱掉的,就应该先把它脱掉。而不是先涉水后,发现裤管湿了,然后再返回来将裤管拉起来;或者是想要游泳,进到水里面,发现衣服全都湿了,所以要回到岸上,把衣服脱掉再回去游泳,你不觉得这是很麻烦,而且多此一举的事吗?

甚至有很多的上师,在讲述这个部分时,会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每一个人在求学的阶段,都会想要读好的学校。如果要读好的学校,一开始就应该努力用功,看是否能够考进这样的学校。如果一开始,你不努力,不好好的读书,所进的学校,是你不满意的学校;而进去之后再想办法补考,再想办法转学,这不就是多此一举吗?所以这种行为是不必要的。如果你将目标,一开始就放在大乘,在生起出离心之后,就必须要让自己更进一步的生起慈心或者是悲心。这个时候应该要藉由什么样的方式,来生起所谓的慈悲心呢?既然生起了出离心,就会知道「我并不想遭遇轮回种种痛苦的逼迫」,就如同我不想要遭遇到这样的状况,我以外的一切有情众生也是如此,他们也不希望遭遇到这些的痛苦。但是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去除周遭有情众生的苦?这不是获得一己的解脱就能够解决的,这必须要获得圆满的佛果,才有办法解决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的痛苦。而要获得成佛的果位,最主要的关键就是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生起菩提心,而生起菩提心就有提到七因果的教授,以及自他相换的教授。我们必须要透由这些修菩提心的次第,而让自己生起菩提心,更进一步的修学大乘的法类,才有机会获得圆满的佛果,这个部分是属于上士道的部分。

以上简单的为各位介绍了下士、中士以及上士的法类,藉由这样的方式,在说法以及听法之前,都必须要调整自己的动机。甚至在举行长寿灌顶的时候,在还未接受灌顶前,上师也应该藉由这种方式,让弟子们来调整动机。尤其是现今所要听闻的法类是大乘法,要听闻这样的法类,调整自己的动机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听闻者,或者是讲说者,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以今生作为出发点,所想的都是轮回的圆满盛事,所想的都是想要获得名利的话,其实不管是讲说者,或者是听闻者,当下所作的行为,虽然是跟佛法看似有相关性,但实际上对于听法者以及讲法者而言,都不会产生任何的帮助。也就是因此过去的袓师们,曾经有提到「前后二要事」,也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调整自己的动机,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一开始还未闻法之前,就藉由刚刚所为各位介绍的三士道的内涵,来调整我们的动机。也就是我来听闻佛法,最主要并不是为了我自己一个人苦乐的问题,我是希望能够解决一切的苦乐问题,也就是因为如此,我希望能够早日的获得圆满的佛果,所以我来上师的面前听闻如此殊胜的法类,以这样的方式来调整我们的动机。

接下来看到《菩提道次第略论》的正文,恭敬顶礼至尊圣士具大悲心诸尊者足。这一次在编排、还有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时间非常紧促,所以没有将第三世赤江仁波切所造的科判,连同《略论》的原文来作翻译,不过在仁波切讲述时,会用口译的方式来介绍赤江仁波切所造的科判内容。在正文之后,科判里面提到的是,在这个地方介绍的论,是文殊怙主法王,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中、略三论当中,所称的「中论」,或者是普遍称为《菩提道次第略论》,并且加上它的科判来作介绍。

而这个科判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正示讲说的前行,也就是在还没有讲之前,必须要具备的前行。第二个部分,在前行之后介绍本论的正文。第三个部分就是在介绍完毕之后,回向,也就是究竟的部分。第一个部分提到的是正示讲说的前行,而「正示讲说的前行」又分为三:第一个部分是,皈敬颂。第二个部分,承许造论。第三个部分,结合书名介绍所说之法。

首先看到第一个部分「皈敬颂」,正文:娑婆剎土自在薄伽梵,胜者补处弥勒法王尊,一切善逝之父妙音尊,胜者授记龙树及无着,于彼诸尊恭敬顶礼已。前面的这五句是《菩提道次第略论》原文的皈敬颂,而在这五句当中,分别礼敬的是导师释迦世尊以及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以及导师释迦世尊所授记的龙树菩萨以及无著菩萨。为令易趣深见及广行,彼道次第是故于此中,再以略摄之理而宣说。

以上是「皈敬颂」以及「承许造论」的这两个部分,接下来「结合书名介绍所说之法」。此中总摄一切佛经要义,是龙树及无着二大车之道轨,趣向一切种智地位之胜士法范,无缺遍摄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次第,由菩提道次第门中,引导具善缘者趣入佛地之理,即是所说之法。这个部分最主要是结合书名,也就是「菩提道次第」的内涵,来告诉弟子们,这里所要为各位介绍法,它的特色为何?「菩提道次」,所谓的「菩提」指的是佛果,「道次」指的是在成佛之道,要藉由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获得圆满的佛果?这样的内涵是「菩提道次第」当中最主要要诠释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就简单的提到了,「此中总摄一切佛经要义」一直到「即是所说之法」,这里面所要说的法,就是让我们能够获得圆满的菩提,也就是佛果的方法。

从明天开始,就会按照《菩提道次第略论》的原文,以及科判的内涵,来为各位介绍原文的内容。并且在讲法时,最主要是以讲说教授的方式,也就是一方面将《菩提道次第略论》以及传承传授给各位。一方面将里面比较重要,或者是比较难了解的部分,更进一步的作分析,但是没有办法每一个字,逐字的都为各位作介绍。这是因为时间上的关系,由于时间不允许,所以我们最主要会将内文当中,过咙的传承以及这当中最主要要诠释的内容,来为各位作介绍。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个地方。(校稿中)

 


{返回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讲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4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5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7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2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1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3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3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0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栏目:慧远大师]
 第一部 禅修、心与身[栏目:西藏医心术]
 心之出离[栏目:法音宣流·嘎玛仁波切]
 脏衣服 Dirty Clothes[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栏目:净空法师]
 走出迷雾,活出人的价值[栏目:雪漠]
 本尊法修持[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3课[栏目:净水如意宝讲记·圆春法师]
 重回缅甸的葛印卡先生(访谈)[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佛陀的四个法宝[栏目:圆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