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
 
{返回 其它善知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8940

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

修•敦越克珠 著

法 护 译

大藏文化出版社

出版说明

本论是格鲁派实修大手印时,使用上师瑜伽乐空无别仪轨的不共讲解本,为配合修行仪轨时了解意义故,译出刊行,在部分教授讲解,有时直接安排在大手印的教授中作为前行传授,汉文译文时将原颂偈文词展开在讲解散体文句中,期望能字字不失,瑜伽士修行时得以掌握仪轨中每一字句意义,随文知义起观,便利真确修行,本论得以汉译,应感谢先师——哲蚌寺果芒札仓格西图殿嘉措()的殷殷教授之恩,并蒙其开许公开流通,若有过失,当是本人学力浅薄不足所致,设有功德,当愿众生得乐空无别,证大手印。

 

导论

敬礼上师

唐代韩愈之《师说》一文,破题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惑也终不解矣。」

从师受学之理,世间诸子百工如是,知道慎用此生,志求解脱轮回苦海者亦如是,求取正确见地观念,有效实修行持、解答疑惑,治学解经、行仪宗风及未来成果如何,实已维系在此,是故当为首要之务;《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九》亦云:

「世间人身极难得,誓愿亲近阿阇黎,

速获圆满诸善行,常当远离恶知识。」

既说亲近阿阇黎(阿阇黎义为师)远离恶知识,因此势必需依标准衡量善恶;《礼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知仅有博学善辩并不足以为善知识,虽然《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只在吾人为人处世,研究世间学问时堪用;心性解脱之学,尤重理论与实践之实修经验,即吾人所说「教」、「证」二法门皆需兼顾,有其特殊需求,未可偏废。

然而当我人欲寻善知识依止时,自己宜先成为可造之材——法器,否则纵有幸值遇善知识,亦仍错失深法,不得利益,何为法器之条件?《大乘广百论释卷第六》云:

「禀和希胜慧,是法器应知,

异此有师资,无因获胜利。」

论曰:「要具三德名为法器,一者禀性柔和无有偏党,恒自审察不贪己见;二者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者为性聪慧於善恶言能正了知德失错别,若无如是所说三德,虽有师资,终无胜利。」(大正vol.30, p.215下)现吾人虽未能完全符合,仍应向此标准努力学习,以期成器;藏谚中说:「初善巧观察上师,中善巧依止上师,后善巧学习上师。」既说善巧观察,则非冒然轻率,而能允许观察之时限,亦仅止於未领受灌顶之前,灌顶后,已有三昧耶之形成,不能违越上师,故须在灌顶依止前谨慎观察。

至於堪向其求教依止之善知识亦有其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九》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

一者调伏(持戒调伏诸根)。

二者寂静(禅定内摄自心得寂静)。

三者惑除(以慧能断烦恼)。

四者德增(戒定慧三学圆具)。

五者有勇(利他勇猛)。

六者经富(多闻经论)。

七者觉真(了达真实义)。

八者善说(说法不颠倒)。

九者悲深(利他不求报)。

十者离退(一切时恭敬不退倦)。」 (大正Vol.31, p.635上)

此外《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亦有详述,可供参考,若藉此观之,标榜神通、喜说休咎、夸言转世、好谈印证、偏执宗派者皆不在此列,智者自应知抉择。

此十种善知识功德本是显密二乘共通所需,但金刚乘说即生成就法门,就其专精程度而言,授法之师应有更严格条件需具,便不止这些条件,《蕤呬耶经》(藏译一切坛城总仪轨秘密续)卷上:

「我今当说阿阇黎相:广解诸法,具戒正直,慈悲能忍,净信正念,加有威德,不惧非人,辩才无碍,处众无畏,聪明智慧,善解方法,调伏善根,能覆归者;复有善巧,深信大乘,爱慕经典,普学秘密真言行门,并明一切曼荼罗法,善知分量及知弟子好恶之相,普诵真言及持都法。」

此中所说「阿阇黎」是指金刚乘中「上师」之义;上师,梵文Guru,义为深重、尊重、严竣、敬重诸义,引申为师长、上师,藏文依其特质「担荷功德最为深重无比」之义而译为「喇嘛」Bla-ma义为「无上」。因何功德深重无比?原因是解脱轮回是需证悟心性,然心本来无物,非言诠思惟所能表示,远离颜色、形状、譬喻,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边,既了不可得,又如何能证悟?《喜金刚本续》即云:

「他无诠俱生,任何亦不得,

依上师时法,自福中当知。」

说依靠上师授法,於自己积集福德资粮圆满中得知;上师授法包括了智慧资粮之成分,佛是福德智慧资粮圆满具足者,因此尚需积集福德资粮,《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六》(密集金刚本续之汉译本)云:

「慈氏当知,所有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及诸佛所行,乃至诸佛如来身语心,金刚所生一切福蕴,而彼福蕴皆从阿阇黎毛孔所生,何以故,善男子,从彼菩提心出生诸佛智,真实所生真实而住,乃至一切智智相,亦复如是。」(大正Vol.18, p.503中)

《胜乐出现续》云:

「上师为佛上师法,如是上师亦为僧,

一切作者为上师,上师吉祥黑鲁嘎。」

若依续文而观,上师实包括十方一切诸佛身语意及三宝,是殷重之皈依供养处,亦即是我人积集福德资粮最上福田,是故上师可说是福智二资粮之来源,又,龙树云:

「若自须弥顶下堕,虽不欲堕亦下堕,

若得上师恩利诀,不欲解脱亦解脱。」

迅速成就的实修诀窍亦取决於上师之传授,因此上师所担荷功德极其深重。

既然於金刚乘中密续说师是佛身语意,则必非泛泛可及,必有其合格标准,故首先寻求合格上师是一切密宗修行之根本,什么是上师的基本条件?

《上师五十颂》中云:

「具戒忍悲智,尊重无谄曲,

了秘密仪轨,博闲诸论议,

善达真言相,曼孥罗事业,

契证十真如,诸根悉清净。」

此外,属事部、行部、瑜伽部之上师需具有《胜住续》所说外十真性:

一、善巧了知绘布坛城及入坛修坛城法。

二、善巧加行等禅定。

三、善巧知手印。

四、善巧知左伸、右伸、圆形、平等诸姿势。

五、善巧金刚跏趺等坐姿。

六、善巧讽诵。

七、善巧护摩火供。

八、善巧供养仪轨。

九、善巧应用事业。

十、善巧送归等收摄诸法。

此外若属无上瑜伽部之上师,依《金刚心庄严》所说更需善巧内十真性:

一、善巧修守护轮至回遮间诸方法。

二、善巧藉绘制咒轮佩身而守护回遮。

三、善巧瓶灌及密灌。

四、善巧慧灌及第四灌。

五、善巧分开怨敌、护法相离之和合事。

六、善巧食子仪轨。

七、善巧意诵、金刚诵、三昧耶诵、舆乘诵、忿怒诵等持诵法。

八、善巧如理修建坛城,未修坛城则知收摄之法。

九、善巧胜住仪轨。

十、善巧观修供养坛城。

这外内十真性实际上皆属与仪轨设坛观修有关之事相部分,可说只是专业上之条件而已,尤有详者,《密宗道次第广论了知道要承事为先修地法品第五》云:「阿阇黎有二:一住咒生起次第之阿阇黎,二住定圆满次第之阿阇黎。」

在实修上更区分所学是属生起次第,抑是圆满次第,需求不同标准之师,生起次第之上师为:

「住咒瑜伽师,乐缘天像修,

由此得行相,当绘彩土坛,

行者住密咒,具无二智行,

以如幻之身,绘如幻坛场。」

圆满次第之阿阇黎则依《金刚鬘续第六十四品》:

「善息灾等业,知咒瑜伽轨,

此师可称赞,行施住净戒,

具最胜忍进,昼夜勤修行,

有慧善工巧,具师长德聚,

说名阿阇黎,内爱乐密集,

外作声闻行,以如是教授,

转教诸弟子,当知为大师。」

如是多种标准,在此浊世极难值遇,因此宗喀巴云:

「藏地诸贤谓得圆满灌顶,安住三昧耶与律仪,亲见师长,传承轨则,了知十种真实,善巧灌顶仪轨,先修承事(闭关),获本尊听许或未遮止,定须具此三法。」

其他论典则标举至少需「具净戒(别解脱、菩提心、持明戒)通经论、有慈悲、持传承、擅仪轨、得证量。」

金刚乘之上师需有如此条件,身为金刚乘弟子,又应具何种条件,方堪具德上师欢喜授法?大圆满之《本明自现续》中云:

「信力精进大,广慧无贪执,

重礼行密咒,无念心无散,

具誓勤修行。」

说应具有信心,悲心广大,修行之心坚定、精进修行,颖慧及净相广大,烦恼与邪见微薄,胸怀宽阔性情佳,能守密,秉赋良善,无谄无诳心力大,恭敬上师依教奉行,不执世间并住三昧耶戒律。

自己具备成器之条件后,再依止具性相上师从上师领受灌顶,安住三昧耶后,如理事师,依止之法可见《事师五十颂》,此处不赘。

锐意勤修,以期大成,所修欲速成就,须倚赖上师之加持,为速入加持,为速圆满福德、智慧二资粮,令自心速起俱生之智,故藏传各派均以上师瑜伽为重要之观修课题,许多不明究里误为上师崇拜,或个人崇拜,对于一位真实瑜伽士而言,已知轮回妄相,法尚不执,何况於人,一切诸法,不外乎假名安立而已,借假修真,有何相需执?又有何相可执?只不过上师是授法根源,三宝总集、恩德深重,遂以其为代表;

更进而言,具足性相之上师既然是积集福智资粮之基础,令我人得最胜及共通成就之根源,一切最上乘瑜伽实修口诀之来源,教示我人不颠倒道之善知识,应是我人修习「瑜伽」之最胜对象,古语亦云「见贤思齐」效法学习上师外相威仪,内证功德,得获加持,谁曰不宜?

只不过凡人易於急功,先不观察师之真伪标准,复不自省具不具器,但求表相,同时又纠缠於「正法」以外之关系,殊不知师徒结谊,惟在法上,所说、所教、所修,纯以经续正法为依归,别无个人名利及世俗关系,不依性相标准而行,遂令深法沉隐不彰,反生流弊,为世人轻视误解,滋生邪见,令人浩叹!

《密集续》云:

「舍弃一切供,正作供上师,

彼悦则得证,遍智最胜智。」

藉由结合上师瑜伽及供养仪轨,可迅速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在藏传佛教密法传承各种上师瑜伽中,本法属格鲁派不共法门,名为「上师供养」。

 

三、教法来源

本法是实修大手印之法门时所用,根源自《密集金刚本续》,续中虽圆满述说如何供养上师及坛城本尊之理趣,但安住上师与金刚持无别之瑜伽中如何趣行生起、圆满二次第道之修行理趣,则因本续秘密故未明示:而在释续《金刚鬘续》中开显阐明要点,如初先观察上师及弟子性相(条件),之后如何依止上师、观上师与本尊无别,修上师身坛城,献外内密真如供、修二次第道等;原为龙树、圣天、无著 世亲兄弟,因渣菩提王、德瓦钦波、萨罗哈,夏瓦哩巴、卢易巴、喇哩大巴、帝洛巴、那洛巴等印度大师实修之法,之后为利益弟子故将口诀落於文字,德瓦钦波依密集金刚本续、释续精义作《秘密成就》,其中反覆宣说上师瑜伽为修道之命脉,而标明本法,嗣后其弟子陆续作《智慧成就》、《真性成就》、《三类精华》等大手印著作时,亦反覆宣说上师瑜伽为道之命脉,龙树作《密集五次第论》时亦以上师瑜伽为道之命脉,广说比供养诸佛更具意义之理。

至阿底侠时,亦曾说大乘一切五道十地唯依上师之恩德方得以趣行;之后宗喀巴在札果仁钦及霍札竹千二位尊前得阿底侠所传之传承,此外在喇嘛琼波类巴、敦珠仁钦、坚雅札巴强秋、至尊仁达瓦等大师前听受那洛巴等印度大师所传传承。

宗喀巴另一不共近传是先经喇嘛乌玛巴度语,得以听闻文殊菩萨所授显密教法,后亲见文殊,获蒙亲授显密二道一切诀要,其时宗喀巴请问文殊:「迅速复更迅速趣证金刚持地,需如何为?」文殊答:「需以上师与本尊无别之瑜伽作为道之命根、须以尽所有亦不厌於上师,作为引导道体圆满,本尊亦需不离密集、胜乐、怖畏三尊,护法需六臂嘛哈嘎拉、具誓法王、毘沙门天王三尊,友伴亦需上师本尊护法相符合之人。」当时文殊并赐耳传口诀予宗喀巴及成就者蒋巴嘉措、一些兜率天众,以极其秘密故无人得知;宗喀巴虽弟子众多,然唯秘传予蒋巴嘉措、克珠杰二人,蒋巴嘉措得教法后隐居实修,后亲见文殊,澈知历生成就后,开始授徒,主要弟子是跋索却吉坚参,跋索传阙吉多杰,阙吉多杰亦避世潜修,得道后以智慧眼观未来法脉传承弟子;得罗桑敦珠为弟子传法,罗桑敦珠得法后实修大道成就,世人尊称其为「温萨巴」,意即寂静处修行者,成为格鲁派密法传承二支中的一支,名为「温萨耳传」,温萨巴后授予克珠桑杰耶谢,克珠桑杰耶谢传班禅罗桑阙吉坚参后由班禅落於文字普传世间,复由其主要弟子贡秋坚参承嗣法脉实修传承,再传罗桑耶谢,罗桑耶谢之后皆由历世班禅持掌法脉直至今日。

四、作者

本书作者休·敦越克珠(1671-1737),在文后跋署名吉那巴罗桑彻殿,七岁於甘丹法台罗桑敦越前受沙弥戒,之后十年间居「休咕蒙寺」学法读经,十九岁赴甘丹寺依止罗桑格雷学习五大论六年,廿六岁心生厌离轮回,锐意实修,故再依止竹旺蒋巴却滇及至尊索南敦珠求法,长年於无人寂静处苦修,至46岁时,受邀连续三年、每年三个月回祖寺「休咕蒙」寺讲授道次第,并传大威德灌顶及其他密法,世寿六十七岁时入寂。

五、内容

格鲁派教法中上师瑜伽有广中略三种,广品为此,中品为「兜率天众」,略品为「克主单传」。

本法虽名「上师供养」,实际上却是大手印前置之教授,在教授时,有二种传规,一种是依班禅大师之大手印本颂讲解时包含了本轨,另一种则是将本轨教授提出先授,如理修习后,再授大手印正行部分,二种方式皆不能缺少此轨教授,因此,若学格鲁传承「大手印」者是不能略去本教授。

至於因何此上师供养仪轨名为「乐空无别」,前说此法源自「密集金刚」,据其教授,首先对於执著「真实存在」一事,皆视为轮回根本,最上对治之法则是修「空」,对此显密并无差别;然而对於「空」之了解范畴却有不同,一般来说,有四种「空」的认知方式,中观自续派以下之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皆主张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自存之实有为空;唯识宗再以能所二执实有异质空;另外以无损於心而非依据显现力而存在,是境自体不共存在而成立之空;诸法非唯名假立而是自性成立为空;第一种之空,纯属声闻缘觉所论之补特伽罗无我,并未提及结合乐之说法,其他三种空虽然有提及结合於乐,但唯上上根可理解四种空之内涵及差异;那么何为「乐」?此乐并非修止而得到身心轻安之乐,因为外道修止者亦有轻安之乐;亦非现证空性之无漏乐,因一切圣者相续中已有之故;也非气停脉住修本尊瑜伽所生之乐,因下三部密续亦有之故;亦非气入中脉所得菩提心停止流动之乐,亦非依事业手印及智慧手印所生之乐,因生起次第分位亦有之故;也非泛泛旃陀离火(拙火)燃起之乐,因一般凡夫相续中亦有;所以此处所说「乐」是限定於随著修生起次第之后修圆满次第令气入住融入中脉所产生之俱生大乐,气入住融入中脉所生大乐俱生智属有境心之范畴,以其作为境空性能持相之对像,二者如水入水般一味而住,是「乐空无别」之义;有些人以为乐与乐之法性空性本质无别故是乐空无别,是不合理,随著乐何时一成立即其二者随即本质无别;有人以俱生乐与证悟空性之慧二者一一相印可为乐空无别,亦不合理,若是如此,则修俱生乐则成修证悟空性慧之本质,实际并非如此,吾人掌握证空性慧为波罗蜜、则修布施等五度皆成修乐空无别;有人以为修俱生乐有贪爱之成分存在,故应修空性契合,果真如此,则诸佛菩萨所具之俱生乐则成有贪爱,亦不合理;因此乐空无别之义是说单独修空性则於无上胜道要诀未圆满具全,单独修悲心俱生乐,亦不能由轮回解脱,所以萨啰哈云:

「离悲修空性,不得最上道,

然唯修悲心,不脱此轮回,

二者合无别,轮涅皆不住。」

简言之,乐空无别即为「大手印」,「乐」是安住於藉气住融入中脉后所生胜义之俱生智,「空」是对境性空,以俱生大乐之智确立境空性之乐空二者如金刚牢不可破无可分别;亦是「大手印」之义,是故,本轨篇章名称即隐含大手印上师瑜伽之义,当然这是特指修道位时之方法名称,而非果位时大手印有法可表、有法可修。

结构上而言,本轨含完整道次第,各颂句结合大乘修心七义、三士道及显密同修,概标科目如下:

 

不同上师授法或有不同科判形式,然道体大致如此,详细内容参见正文;至於以本轨为基础,另加胜乐金刚、大威德(怖畏)金刚、密集金刚等本尊法合修,或直接修大手印、四加行之教授,则不在本论中论述。

尤须强调在格鲁派修法仪轨中,本仪轨属极为不共重要之地位。

 

 

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

 

 

 

俱生乐空广阔虚空中 双运霓虹遍布极缤纷

幻化歌舞任何悉转化 殊胜善知识前恭敬礼

无可计数多劫大海中 难得三身如意自在王

无劬刹那之中即赐得 上师供养精义此当说

复次,欲速证最胜(1)及共通(2),成就之具缘之士补特伽罗,受持上师供养仪轨者,分前行、正行、结行三次第。

初(前行)

善加清扫具性相之宅舍,以牛五净(3)之水洒净,陈设总体身语意所依,特别於道次第(4)传承上师、戴黄帽冠冕(5)诸上师所依身像,其前面列濯水,饮水、受用(6)、音乐、五妙欲(7)、八吉祥(7)、七宝(9)等供品,无自己拥有一切,却不满足友朋之心之欺瞒,亦不染追求今生利养等八法(10)及自利寂灭之下劣心思;具殊胜善心——为利益一切有情而欲求证菩提之思惟,作为动机,坚定不移;自己座垫下绘卐字或羯磨金刚杵、绘纲目之木座或极安适褥垫座上,以毘卢七支(11)而坐,诵:

大乐状态自性上师尊 於其所现之身放众光

普照十方加持情器故 皆成清净广大之殊胜

功德庄严圆满悉具足 极白广大善心本性中

我与如母等虚空众生 从今直至菩提藏之间

至诚皈依上师三宝尊

念诵时,同时作意观想之法是:自己刹那於种种(12)莲华及日垫上,明现吉祥怖畏金刚(13),一面二臂持钺刀颅器,拥佛母之身,佛父母交合际及心间吽字放光,其体性为乐空无别智,形相为光,作用能净治不净情器世间,放射具此三特点之光逐渐逐渐澄净一切情器后,器世间成净土、越量宫,一切有情成吉祥怖畏金刚等本尊之化现,修学后,自己心意中悉成远离执著凡庸现象,惟有广大净土,以功德圆满具足庄严之故,成特殊超胜、悦意相。

由具有殊胜善心状态中,面前虚空中有八狮扛抬广大悦意珍宝座,座上具不可思议花瓣之种种莲华,外瓣边缘覆及宝座,内瓣渐小、渐厚,中央莲蕊四方四大瓣,莲蕊上表方便与智慧之日月座垫,其上有三时一切佛体性,具三恩德(14)根本上师,外相示现比丘,著袈裟舞(15)化现,欢喜众生,和煦笑颜、绽放白色光泽,一面二臂,右手於心间结说法印,左手禅定印上托盛满甘露之钵,身著具褐黄色三法衣,顶戴如瞻部河中所出纯金色班智达(16)冠,双足金刚跏趺而住,心间莲华月垫上,有释迦能王以智慧萨埵理趣而示现,身色如纯金,一面二臂,右手触地印,左手禅定印,具顶髻,著三法衣庄严,其心间有三摩地萨埵理趣之金刚持,身青,一面二臂,持金刚铃杵,拥佛母金刚界自在母,佛父发辫结髻,佛母头发半结髻,双尊皆以天质锦缎及珍宝八饰严饰,佛父母以双运之乐,生大欢喜,三种萨埵(17)相好庄严(18),周匝五彩虹光围绕,以金刚跏趺坐安住中央。

金刚持心间有月垫上青色吽字,放光於面前,有与自己根本上师数目相同之光,光端有至尊弥勒怙主,为广大行(19)传承上师众围绕,於左方有等同甚深见(20)传承上师数目之光,光端有至尊文殊,为甚深见传承上师围绕;放一光於上方,光端有班禅罗桑益西,由其心间放一光,上有金刚持贡秋坚参,其心间放光,上有班禅罗桑阙吉坚参,其心间放光等依此类推,为克珠汤杰耶谢、嘉瓦罗桑敦珠、竹千却多杰、跋索却吉坚参、朶滇蒋巴嘉措、胜者宗喀巴、竹千巴沃多杰、至尊文殊师利、金刚持,其周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之直传再传传承上师,如云层密聚安住。

放光照四方,东方密集金刚能依所依(21)坛城、南方怖畏金刚、西方胜乐轮、北方喜金刚及时轮金刚,其外有无上(瑜伽)续之天众,再外有《摄瑜伽真实性》等瑜伽续天众,再外有《毘卢遮那现证》等行续天众,再外《能王三三昧耶庄严》等事续天众围绕,再外则有贤劫千佛等化身诸佛围绕,观其各自面前各有所说正法语教,化现为经卷之相;再外有弥勒、文殊、观世音等菩萨僧伽,其外有十六罗汉等声闻僧伽,再外有十二辟支佛等缘觉僧伽,其外有住二十四境之勇父勇母、再其外是吉祥四臂(22)、六臂智慧怙主(23)等护法、护法母围绕;一切寂静尊众以月轮、忿怒尊众以日轮为垫,彼众之身化身、再化身、更化身等周遍一切世间界。

观资粮田(24)众三处有三种子字,心间吽字放光,勾召周遍虚空一切皈依处,依所修智慧尊之相,各各融入三昧耶尊(25),胜解皆成无余三皈依之自性。

自己周围有等虚空一切有情,胜解皆为离凡庸相执之本尊自性,作念:「轮回涅槃怖畏中,自他一切有情,无诳皈依之处非汝莫属。」於殷殷恭敬信解状态中,诵:「南摩咕噜贝,南摩布达呀,南摩达嘛呀,南摩僧伽呀(26)」尽力作皈依。

复又诵「皈依吉祥上师众」二十一遍,观直传再传诸上师身放光,体性为乐空无别智、形相为不可思议光聚,入於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清净无始生生世世以来所积罪业盖障总体,特别为背弃上师身、违背上师语、扰动上师意等,一切违犯身语意三昧耶皆得还净,身成澄明,具光自性,自相续中生起殊胜证悟及功德,如是作念胜解。

念诵「皈依本尊坛城天众」二十一遍时,观本尊天众之身如前放甘露光聚,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如前,特别清净於本尊手印(27)(观修)未明显、密咒近诵(28)之数断缺等属修本尊之一切罪障。

如是念诵「皈依圆满正等觉」时,化身诸佛身出五色甘露光流,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清净无始以来所积罪障总体;特别为恶心出佛身血、劫夺信财等属佛宝所摄一切罪障;自他一切有情相续中生起教证功德总体,特别为生起皈依佛宝后之殊胜证悟。

「皈依殊胜正法」时,观诸语教经卷放光,清净染食法宝信财,卖法、弃置地上、破正法信财等,总之即属法宝所摄一切罪障。

「皈依圣僧伽众」时,菩萨僧伽、声闻、缘觉众如前放光,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清净无始以来所造罪障总体,特别是破和合僧团、离间、分化、不敬出家相大众,劫夺和合门等属僧宝所摄一切罪障;净治骨肉有形躯体等一切不净后,身成澄明、具光自性,殊胜证悟与胜功德生起於相续(29),自今而后,皈依僧宝之下,作如是念而胜解。

此句后若结合其他(文句),其后加「皈依勇父空行护法护法母众」时,观护法、护法母众身放如火之光,自他一切有情之修法中外内违缘障碍如鸟羽投火般焚烧殆尽,修法中一切顺缘任运自成。

「为利如母有情故,自成上师本尊后,

一切有情悉安置,上师本尊胜果位。」

我为利益如母一切有情故,即生速速现证本初佛上师尊果位。

为度如母一切有情众脱离痛苦,安置於大乐佛地,是故受持甚深道上师尊瑜伽。内供及供物依任何无上(瑜伽)仪轨加持,或略为:嗡啊吽,念诵三遍。

观体性智慧、外相为内供及供物各自形相,作用於六根行境中生起殊胜空乐智,普悉充满一切地上虚空际之三昧耶物赏玩不可思议外内密供养云。

正行是藉讽诵颂偈容易趣入故,心不散逸,如是而诵,观修其义而受持。

念诵之时,由资粮田众各分衍出如其第二尊,融入根本上师,根本上师亦分化出如其第二尊(根本上师)而融入自己,自己由乐空无别智明现上师尊身,心间有世俗菩提心体性之月垫,胜义菩提心体性之青吽字,由其放光,一切器世间转成净土,安置情世间一切有情於上师尊果位,持「具能清净一切情器不净之自性为我」之佛慢。

 

修四无量之理趣

初先修等舍无量,缘於受亲疏爱憎他力所转之有情,「此受亲疏爱憎他力所牵引之有情,若能住离亲疏爱憎之等舍,何其善哉」;作如是念胜解,是愿无量;思惟作念「愿能安住」,是兴求无量;作念「当安住」是意乐无量;如是「祈由上师尊加持」,猛力祈陈,故以上师为主之资粮田众,身放体性是无漏智、形相为光、具清净作障盖障能力三特点之光,入於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清净生生世世轮回无始以来所积罪障总体,特别是能障碍生起等舍无量之盖障,身澄净成具光明自性,自他一切有情相续中生起离亲疏爱憎之等舍无量,作如是念胜解;以此其余三种无量亦同理类推。

云:「我为利益如母一切有情故,即生速速现证本初佛上师尊果位。」之时,是藉由依止受持道之殊胜命脉——上师尊瑜伽,不滞久时,即生现证本初佛上师尊之果位。更安置如母一切有情,於其果位,是故,受持道之殊胜命脉上师尊瑜伽,作是念,猛力希愿,发起行菩提心,之后器世间(30)众融入情世间(31)有情众,情世间有情明观为天众后亦融入自己,皈依境众如呵气於镜般泯没消融至根本上师之间,根本上师融入智慧萨埵,智慧萨埵融入三摩地萨埵,其亦融入自己后,自之身口意与上师身语意成一味,作如是念,等持须臾。

加持供养物之理趣

依密集、胜乐、怖畏等续部传规而为;

总概言之,於实设、意化诸供物上,观嗡啊吽三字一一相叠,吽字放光,勾召意金刚天众,融入吽字,吽字化光,与供物交融无别故,清净恶色臭味影染(32)恶效一切过失,转成色香味圆满具足,清净如水晶;啊字放光,勾召语金刚天众融入啊,诸供物转化成无漏智甘露体性;嗡字放光,勾召十方一切诸佛身金刚天众融入嗡字,嗡化光后融入诸供物,诸供物增长成为如何受用亦无穷尽;其体性是乐空无别智,形相具供物各别之相,作用献予宾客众心间等各处,令意相续中生起无漏殊胜乐之能力,具此三种特点;口亦诵「嗡啊吽」。

 

根本章节第二部分:

 

正行上师瑜伽修习理趣

 

生起座并明观资粮田、迎入智慧尊及献七支、忆念外内密真如之功德并藉祈请而领受四灌、祈请希愿、最后收摄资粮田后以回向发愿钤印,其中第一:「乐空无别广大虚空普贤供云密布中,枝叶花朵果实端严希欲如意绿树尖,狮子赫盛珍宝座上莲华日月开敷上,具三恩德根本上师一切诸佛之体性,形相穿著僧袍比丘一面二臂熙怡态,右手说法左手等持印托盛满甘露钵,著红花光泽三法衣金班智达冠顶严。」

或,於「一切诸佛之体性」句后,另加「心间遍主金刚持王一面二臂身青色,持铃杵拥界自在母俱生乐空戏欢喜,众妙珍宝饰具庄严穿天质锦缎法衣」;视心意配合,其二者任何均可,词句之后续可复加:

相好庄严千光炽盛五色虹光围绕中,金刚跏趺安住其五蕴清净五如来,四大四佛母入处筋脉关节菩萨实体,身毛二万一千罗汉肢节忿怒明王性,光明守护方位药叉秘密世间足下座,周围依次直传再传上师本尊坛城众,诸佛菩萨勇父空行护法海会围绕住,彼等三门三金刚为饰以吽字光钩相,由自性处迎请智慧尊众无别而坚固。」

其文义是:以自心作为俱生大乐之体性,无自性之空性作为对境后,於乐空无别极广大虚空,圣胜不可思议普贤供养云层会聚之中央,有极乐世界之如意树,枝叶花果等庄严具足,滋生天衣等无余希愿之广大如意树上,有表四无畏之八狮抬托高广珍宝座,座上有表不染轮回过失之种种莲华,其上有表方便智慧之日月垫,其上具三恩德之根本上师与三时一切诸佛体性无别,形相示现著袈裟舞化现之比丘,一面二臂身色白里透红光泽,具欢喜态,右手说法印、左手禅定印,上托盛满甘露之钵,身著具上妙藏红花色泽之三法衣庄严,顶戴金色班智达冠,心间修本师释迦牟尼佛等如皈依时所观。

上师蕴界处(33)修为本尊理趣:三种萨埵之头顶至发际间有白色毘卢遮那佛,三面六臂(普明大日如来),或一面二臂(大日如来)亦可,发际至喉间为无量光佛,喉至心间为不动佛,心至脐间为宝生佛,脐至腿根不空成就佛,诸尊面向前方,胜解与上师五蕴体性无别。

脐间佛眼佛母白色,心间摩摩枳佛母青色,喉间白衣母红色,顶髻度母绿色,面向后方,胜解与上师之四大体性无别;双眼地藏菩萨白色、面向前,双耳大势至菩萨黑色、面向左右,鼻虚空藏菩萨黄色面向前,舌观自在菩萨红色,面向前,心间文殊菩萨红色,位於不动佛后方、面向前;密处除盖障菩萨面向前,胜解彼等与上师六处体性无别;诸关节为三百六十普贤菩萨、度母之顶髻上弥勒菩萨面向前,胜解与上师之诸筋脉体性无别。

眼门色金刚女拥地藏菩萨,双耳声金刚女拥大势至菩萨,鼻门香金刚女拥虚空藏菩萨,舌门味金刚女拥观世音菩萨,杵门触金刚女拥除盖障菩萨,胜解彼等与上师意相续所摄之对境色等体性无别。

上师右手掌中有阎摩敌黑色,左掌慧竟明王白色,口马头明王红色、面向前,密杵甘露漩明王面向前,右肩不动明王,左肩欲帝,右膝蓝杖明王,左膝大力明王,各尊身黑色,与该处无别、面向前,毘卢遮那佛顶髻与上师顶髻体性无别为顶髻转轮明王、面向前,舆上师双足心体性无别为损美明王,上师诸身毛孔胜解为二万一千或俱胝千万大乘阿罗汉之自性,身所放诸光芒胜解为十护方神(34)之自性,十二药叉大将(35),秘密寻香、梵天、大梵天等世间大力神祇皆顶礼於足下莲,胜解为其足下之座,周围资粮田众如文前皈依时明观;在此处特别观四方有四大天王,其外生起七十五吉祥怙主,彼等头顶月轮上白嗡字,喉间莲华上红啊字,心间日轮上青吽字,胜解其为三金刚体性,脐间功德体性黄梭字,密处事业体性绿哈字,大众心间吽字放光,由法身大乐状态中如夏季澄净虚空中涌现云层般,与各三味耶尊同貌之智慧尊如暴风雪交征般出现,如雪飘降於炽热石上销融般,融入各三昧耶尊,直至度化事业未圆满间,皆坚固安住。

 

第二、迎入智慧尊及献七支

「圆满善妙根源之三时,根传上师本尊三宝尊,

勇父空行护法护母俱,以大悲力来此坚固住,

诸法自性虽离诸来去,然依种种所化之心思,

随任普现具悲智事业,殊胜依怙眷属请降临,

嗡咕噜布达波地萨埵达嘛巴拉萨巴哩瓦啰埃哈呀嘻,渣吽蚌吙。」

击钹铙、迎智慧尊;文义是世出世间善妙或圆满具足,一切善妙之殊胜根源是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直传再传上师众,密集、胜乐、怖畏三尊等四大续部相属之本尊天众,断证(功德)圆满具足之圆满正觉,教证法宝,三乘之僧宝等三宝,住於二十四境之勇父、勇母、护法智慧众,以随慈所化弟子之大悲心,藉依他起作修行者我之供养处,如鹅王般引领由虚空中无碍降临,祈於欢喜中坚固安住。入于轮回涅槃一切法自性空性、与离障俱生大乐一味之智,达此昔未曾至之境;所谓「惟住于此境」,是无住於一,更离诸来去,然依各种根器之所化思惟,顺应其思惟,如遇诸色之水晶般任显幻化之相,了知现证如所有、尽所有一切诸法,随慈有情之大悲共合之事业,以各种形相,相续不绝利益众生,救度所化出轮回与恶趣怖畏之殊胜皈依处;由具三恩德根本上师为主之资粮田众,祈请降临於此地,作修行者我供养之处;念诵后胜解资粮田总体、特别是上师心间吽字放如钩之光,催请智慧尊众意相续,迎请舆所修相仿之智慧尊遍满虚空界,诵「渣」时,智慧尊各勾至三昧耶尊上方,而朝同方向,如人上叠人,诵「吽」时,智慧尊分别融入三昧耶尊,诵「蚌」时,智慧尊名与三昧耶尊相契无别,诵「吙」时智慧尊於三昧耶尊欢喜中坚固安住。

又,各三昧耶尊亦圆满融入三皈依处,需胜解各具三皈依之自性。

 

献七支

初为顶礼支

「孰以大悲於大乐法界,三身胜果刹那中垂赐,

上师犹如珍宝之尊身,於具金刚足莲前顶礼,

一切诸佛广大之智慧,调伏随任显现胜善巧,

以著僧服之舞化现者,殊胜依怙足前虔顶礼,

诸过连同习气悉拔除,无量功德珍宝聚宝藏,

利乐无余根源唯一门,至尊上师足前虔顶礼,

导师一切诸佛之实体,八万四千正法之根源,

一切圣众中央之领主,具恩上师众前虔顶礼,

安住三时十方之上师,珍宝三宝诸堪顶礼者,

虔信胜解赞颂海会俱,化现等尘刹身虔顶礼。」

初先由顶礼支引领,当顶礼何境?缘想先前所修资粮田众,及各微尘上尽微尘数之诸佛佛子如在面前显现,于其功德生起深切猛力信解,专注於欲得其功德之欲愿,是意顶礼;自身化为等尘刹数,与诸有情一同合掌于顶,五体投地(36)是身顶礼;各身化无量头,各头化生无量舌,一切舌出无尽赞颂称扬资粮田众为口顶礼。

「孰以大悲於大乐法界」等三偈为顶礼根本上师,(第一偈义)依具三恩德根本上师之大悲,刹那於浊世短促一生中,无劬劳赐予究竟大乐法界三身最胜果位,此上师如如意珍宝王般,轻易赐予最胜及共通一切成就,具离凡庸相执之金刚,是胜解为金刚持体性之后,恭敬顶礼其身肢最下分之足莲。

第二偈义:居住十方三时所摄广大刹土之诸佛无二广大智慧,於无边众生,显现任何随缘调伏之身形,方便善巧最胜珍宝,为我等凡胎未调化众,则持凡夫善知识比丘之舞化现无比依怙,於其足前顶礼。

第三偈义:持无边福德资粮为助伴,现前证悟真如智慧,坏灭三毒等一切罪过及二障连同习气之断德究竟,具聪慧力成办他人难测教证功德,无量珍宝资粮宝藏之证德究竟,一切有情暂时及究竟利乐无余产生根源之唯一门,统摄我等如理而行之善知识,藉随念如是恩德而顶礼至尊殊胜上师足。

明示连同天神之一切众生善妙之道,与一切断证功德圆满之诸佛无别之分为佛宝正体,如实观照所化众之界(根器)、思惟、随眠(37)而说随遍调伏八万四千法门,及其所释意义三学(38)等教证无余正法根源,统摄会於所化之分为法宝正体;因此故於三乘一切圣僧伽大众中,如幢顶般巍然而住之无比恩德直传再传其余上师,於其前顶礼。

顶礼总资粮田之理趣:过去曾领受恩德诸上师,未来将领受法恩众及现在正领受者,安住三时十方之上师等无上引导者,舆如意珍宝王相同之三宝,任何足堪顶礼之一切对像,生猛烈清净心力,胜解其功德为动机,由因果而作咏赞或称扬无尽大海者,自身化等微尘数后,三门恭敬顶礼。

供养支

「依怙至尊上师眷属前,献予种种供养云海会,

善设珍宝光炽大器皿,能净四甘露水缓流注,

枝茎疏落鬘网妙绵延,端妙花朵遍大地虚空,

香馥燃香袅袅如琉璃,夏季青色云层涌虚空,

日月宝珠炽燃灯火聚,除三千界暗光相辉映,

冰片旃檀郁金香浸制,香水大海周围汇流聚,

具足百味精粹诸饮食,天人珍馐堆积如须弥,

种种音乐无边诸差别,所出悦音周遍於三地,

具色声香味触之吉祥,外内妙欲天女遍诸方,

百俱胝数须弥并四洲,七种珍宝七近类诸宝,

生起欢喜情器具圆满,天人享用希欲大宝藏,

以清净心献予世希有,最上刹土依怙大悲藏,

实设意化如意大海滨,有寂白净合宜供养物,

千瓣开敷动一切心意,世出世间自他诸一切,

三门善业妙花任绽放,普贤供养十万馨香传,

具三学二次第五道果,林苑至尊上师喜故献,

具有红花光泽清香味,百味吉祥汉茶之饮品,

五种钩舆五灯等功德,净达增之甘露海作供,

悦意妙龄吉祥窈窕女,善巧六十四种妙双跏,

刹生咒生俱生使女众,曼妙幻化手印亦献供,

离障俱生大乐之智慧,诸法自性离戏论法界,

无别任运超越言诠思,胜义妙菩提心亦献汝,

摧灭四百零四烦恼病,各种灵丹妙药之支分,

令汝喜悦故献我为役,尽虚空际祈纳为眷属。」

复又,先献外供:於我等之皈依怙主具三无比(恩德)至尊上师为主之资粮田连同眷属,以实设、意化所生之花,各类供养云层海,献不可思议供,形状及摆设极尽善妙,材质以众宝所制之器皿洁净悦意、光芒炽盛、宽阔,其内有能净四障之四种水,体性为乐空无别智、形相具八支(功德)能净之水,浣手或涤身、濯足、洗颜、洒净身一切分,献予上师等如坛城资粮田众,意相续中生起无漏殊胜乐;献莲华、邬巴拉华、睡莲等花梗、大曼陀罗华等花瓣,天然及人工之各种璎珞半璎珞花鬘,悦意美丽蔓生之花,充遍地上与虚空一切处;冰片、旃檀、沉香等各种和合香、馥郁燃香袅袅烟云,如吠琉璃色灿烂并遍一切方所,譬如夏天青云涌遍虚空般,一切虚空充遍香烟;消除四洲暗冥之日、月、牟尼珍宝能照百千由旬;酥油或菜籽油等光芒炽盛之明灯聚,能除三千世界一切暗冥之光芒,相互辉映;具妙馥馨香之冰片、旃檀、红花等妙香粹取香水遍及大海周匝,普悉汇流;观想酸甜苦涩辣咸等百味精华之珍馐玉液琼浆总体,特别是天人希有圆满具足之饮食,堆积如须弥山;琵琶、笛子等各种无边乐音差别协奏音乐悦耳宛啭间关,充遍地上地中地下;

色天女双手持红镜,仅一照见即能令心生无漏殊胜乐,声金刚女双手持青琵琶,轻抹吟声即遍三千世界,其声入耳即能闻持,以此当类推知其余;香金刚女双手持香水螺;味金刚女双手托珍宝器皿,内盛满珍馐;触金刚女双手持天衣,外五妙欲天女手持供物;内五妙欲天女亦各具所需,色金刚女为代表:妙龄、丰腴、端严、视无厌足、具六悦意等,歌声极悦耳动听,香非泛泛所制,是天然妙香,唇舌味如蜜香甜,身所触、尤以法源之触如莲办柔软;外内各妙欲亦需各具三特点:三特点是体性之殊胜为乐空无别智,形相之殊胜为应时供养物、供养天女形相,作用是献予资粮田众各处而令心意相续中赋予无漏殊胜乐之能力。

复又:供养境、供养者、供养物等胜解为乐空无别智体性,彼等妙欲受用者亦需胜解为能令自己与资粮田众相续中大乐智辗转增上。

诵「百俱胝数」等偈句时:曼达之材料,上品以金银等珍宝类,未逮则以石子等,以谷物为置堆积之材料,准备时先用牛五净及红花水洒净,诸谷物以红花水润湿,不仅作为(容易)堆积聚合之方法,亦为表示以悲心水滋润自相续,以菩提心增富自相续之义。

献曼达之需要:不但是圆满福德资粮,亦为未来能成熟自己成办最胜化身成佛之佛国善根故,亦为结合佛土。

观想正体:面前曼达勿过大、亦勿小於三千大千世界,曼达盘上堆积供物之上,胜解有百俱胝须弥四洲日月而献;其法为:大自在金地基(39)上,外铁围山(40)环围,中央须弥山,自己所居之处为东方,由其起右绕,胜身洲等四洲,各洲左右各有随行小洲计八小洲,安放八小堆,胜身洲及须弥山间置一堆(米)、象宝,南瞻部洲至须弥山间置一堆、大臣宝,如是西、马宝,北、妃后宝,东南、将军宝,西南、轮宝,西北、珠宝,东北、大藏瓶,东、日,西、月等各置一堆,配合文词及观想而献。又,虽未逐各放置米堆须弥山,然需胜解观想成百俱胝数,七政宝亦观周遍虚空而献;天人财富享用圆满具足之类,金银等七珍,华厦、卧具、衣服、鞋履、花苑、剑、皮裘等七近珍宝,八吉祥徽、八瑞物,令轮回涅槃一切宾客欢喜之情器圆满具足诸物,连同自身享用、与自己相续相异之天人资具丰盛享用一切圆满具足,以敬信心献予希有最胜福田——具三恩德之上师众、救度轮涅怖畏皈依怙生具悲心资粮田汝众,作是念而观。

依「实设意化」等句,自己敷设实物供养及意所化现诸供,「如意大海滨」,了知是海边欢喜林苑之基,「有」是轮回,其所集之善法,与二种(41)「寂」灭所摄善法,「白净」善业所出「合宜」、「供养」之「物」如「千瓣」莲华「开敷」,烁「动」自他一切之心,藉「世出世间自他诸一切」凡圣所造任何之善功德普绽放,於初中后三际放射「十万」「普贤供养」馨香烟云,戒律等「三学」(42)、「二次第道」(43)、资粮等五道(44)之欢喜「林苑」,是诸证德众「至尊上师」汝等欢「喜故」我「献」。

(现下)自相续中虽无彼等功德,然以胜解行之因——诸善,自相续中藉大胜解未来之功德而献。

汉茶饮料献供理趣:具佳品藏红花色泽及上品冰片香味之根本六味,差别分为百味吉祥、五种妙欲具全,汉地之茶亦作所献。

此等为外瓶灌所属之供养。

献内供理趣:加持前供养物时,若已用内供加持,则此处不需(重覆加持),若未加持则以广务内供加持法或三种子字加持后献供;复又以全片等具性相(45)之颅器,内盛真实甘露酒,如是胜解作供;五肉(46)称为五钩、五甘露(47)称为五灯,因其二者以净达增三法而献予自己种姓之尊能迅速勾召成就故称以「五钩」,能光显成就故称「五灯」。

五肉五甘露之净、达、增作法:颅器内观由佛父佛母种子字生起五肉及五甘露,或由五佛种子字生起,其上方以各自名字第一字为饰,其上三种子字一一相叠,吽字放光照十方,迎请十方诸佛一切意加持或意金刚体性吽字及青光之相融入吽字,坠入颅器内,右旋三次搅动后与颅内诸物融成一味,净除色香味坏恶劣之过,转成色香味圆满具足之自性;啊字放光迎请十方一切诸佛语金刚体性啊字及红光相,啊字坠入颅内,依据与诸物交契一味而成体性智慧、形相无死智慧黄红色甘露;嗡字放光如钩,迎请十方诸佛身金刚体性嗡字及白光相,与十方诸佛心间及交合际中所出无量甘露光,融入嗡字,坠入颅器内融入诸物,加持该物增多,无论多少宾客享用亦无穷尽之甘露大海。

内供加持广务作法依密集(金刚仪轨)等了知。

加持内供后献供理趣:以根本上师为代表,资粮田众之舌成红色独钴金刚杵光管形相,自己大拇指与无名指相拈,藉忆念外内表义(48)而献,以舌金刚光管吮啜享用,心间放出持颅器供养天女,数目与资粮田众相同,由经加持之颅器内舀取甘器,供养上师眷属俱,意相续中,以无漏大乐而欣悦满足;此是与秘密内灌顶相属之供养。

献明妃理趣:诵「悦意妙龄吉祥窈窕女。」(句偈)时,又具性相之明妃(49),端妍悦意、

年少妙龄之吉祥;若为凡夫初业行者,以共通道(50)净治相续,以具足性相灌顶成熟其相续、娴习本尊瑜伽并解知空性之见等,具性相(51)之明妃,若依年岁则为十二至三十间;复又以交拥、腾挪、揉乳、指按、齿玩、生动、上御、声吟等八势,其内各分八而开成六十四种双跏;如是生起善巧六十四种妙欲技艺之窈窕女,「刹生」是住於三远离之空行,「咒生」是生起次第之瑜伽女,「俱生」是住於光明双运之空行女;若以中脉下端之形而区分,为具莲女等使者女众,身艳、意悦出众之幻化手印或明妃献予汝之谓。

其法以自观本尊,心间释放无量卑微种姓之女,明艳悦意十六妙龄神态,纤腰、婆伽腴、丰乳,交拥上师意金刚之触金刚女,若所观为佛父母双尊则融入佛母,加持佛父母空密,以双运后令菩提心由顶降至宝珠尖,引生之顺生逆生四喜而享大乐喜悦满足;此是与三灌相属之供养。

献真如供养:「离障俱生」等句偈之义:远离二显(52)迷妄习气或二障(53)连同习气之光明俱生大乐智,我与轮回涅槃一切法自性离戏论之法界,与从仅微尘自性亦无能成立之空性,如水入水中般无别一味任运之如所有义,是离口说言诠一切戏论边,以如所有之分别无力思惟,超越声音分别诠说之胜义菩提心献予汝。

其时各资粮田众与各自之佛母双运,引起顺生逆生四喜,令俱生大乐智与无自性空性成广大一味,彼以空性为境之乐空无别智,胜解为果位法身大乐之体性而献,不具明妃之资粮田众,亦胜解依据同一心续,而令四喜智与乐空无别智亦增上。

供药、供身理趣:谓「摧灭四百零四烦恼病」等句偈时,能无余摧灭苦痛根本之烦恼及其所衍生四百零四种病妙药,尊胜诃子等各种支分灵丹妙药,为怙主汝何所欢喜事为主而修制取悦故,或连自身亦不观待献予汝为仆役,乃至等虚空轮回未尽间,请以大悲慈愍摄受为教属。

诵「一切诸佛与菩萨」至「安置有情般涅槃」间,虽未成办,然依此有过去未曾受密戒者新受,若犯根本堕者还净之需要;有已得者能坚固增上,每日计数五佛各别三味耶(54)及以修供养上师坛城天众欢喜之特别需要。

忏悔支

观想根本上师为代表之面前一切皈依境如现前般显现,藉其为无诳皈依处之定知而作为我忏悔罪障之见证,作是念具全四力(55)对治,以掌握了达罪障三轮无实之般若状态中,於总体与各别三律仪作合宜忏悔戒律,一般作:

「无始以来不善罪恶业,已作正作随喜尽所有,

於具大悲尊前悔愧心,忏悔立誓往后不复作。」

句义是:自无始以来轮回至今,性戒(56)及遮戒(57)或任何不善罪业,凡由自造、或教他造、见造随喜等任何所染一切罪业,於具大悲之资粮田汝众面前,藉深切悔愧之心,忏悔往昔所造罪业,又藉作念思惟纵遇命攸关亦不复造之防护心,清净受持。

其时,资粮田众身出无量甘露及光,融入自己身心,将性戒、遮戒诸罪业障如日光销暗般清净净除,增长一切教证功德、长寿、福德。

随喜支

於自己往昔所作善业,修离骄举心之喜,令自己之善业增长,随喜他人善业,则与他人善业而相同受用,是修无嫉妒之喜。

「诸法自性虽离一切相,如梦如幻於一切凡圣,

喜乐任何所作之百善,我等由衷深心而随喜。」

文义:我与轮涅一切诸法,唯分别假立外,虽离自性成立一切相,然离自性之空中建立缘起无诳,乃属合理,是如梦幻无诳而显现故,於其他一切凡圣任显喜乐之果、行无诳善业行相之大众,我等心口如一,由衷随喜。

请转*轮支

「希有悲智十万水库蓄,无边众生利乐莲华苑,

生起久住及增长之故,祈请澍降深广之法雨。」

文义:上师及资粮田众由法身虚空界中,

如所有监知希有所化之界(58)及思惟、随眠,具随慈大悲之云,聚汇大悲十万云层,祈请为无可测量之无边众生,於暂时及究竟利益安乐之莲华苑,新生或已生久住、辗转增上澍降深广法甘露流大雨。

此时,需坚固胜解上师等资粮田众,因祈请大转*轮而应允。

「金刚之身虽无生无死,双运自在王之梵箧中,

依据我等信解尽轮回,不入涅槃祈请长住世。」

偈义:决定资粮田众虽得金刚身而无生无死,更以「身」清净幻身与「义」清净光明二者无可分别之双运,如如意宝珠王藏於宝箧中般,依我等劣慧众之信解,持旧躯或粗化身之身躯,祈住轮回之间不入涅槃,尽轮回未空间永常安住之谓。

此时胜解祈请勿入涅槃而资粮田众欢喜中应诺。

回向支

「如是所造净白善资粮,具三恩德至尊之上师,

生生世世不离摄受持,证双运金刚持故回向。」

时,自己过去、未来、现在三时善根总体及差别,如前所说之六支等,所造白净善法善业或善资粮,不回向於其他,而回向传授灌顶讲解密续口诀之具三恩德至尊上师圣众,自今为始,至未证菩提间,生生世世或一切时中均不分离,蒙慈悲摄受,为利一切有情故,不经久时迅速证得双运大金刚持珍宝果位之因。

心意承观之定知而献此七支。

若依止上师得利益,不依上师及错依者过患极大,故必反覆观阅《树严经》(59)及《金刚手灌顶续》,广略道次第(60)语教密疏。

此处特别需胜解具三恩德之上师本身与能王金刚持体性无别,其他资粮田众亦视为此智之部分,上师等资粮田众,身以相好庄严,各毛孔窍亦能化现不可思议无数佛刹故,一切刹土圆具於身,同时能以随缘调伏之不可思议化身,化现遍於一切刹土之身遍诸刹土;语具六十妙音支,纵三界一切有情同时各以不同请问,亦能譬如藉梵语一门尽答所问,各众生即以各自语言了知,同时决疑,语密不可思议。

意是住禅定状态中,如所有(61)所知(62)观照尽所有(63)一切法不混淆之智,以随慈大悲不自主都摄一切有情,能引导所化弟子,具能安置於究竟乐,总之具有尽轮回未空之际,能任运相续不绝之事业,作是念而修;自己於过去已受法恩,现在正沐法恩,未来将领法恩者,以忆念至身毛竖动、眼出感恩泪水之间思惟。

复次(第三)、祈请上师并领受四灌之理趣

「功德根源戒律大汪洋,博闻宝珠众会悉遍布,

示现袈裟第二能王尊,住持上座戒律前祈请。」

文义:善趣(64)及定善(65)之一切功德殊胜根源,制恶作戒(66)汪洋大海内,多闻经律论等教功德,以如意宝珠聚遍布於自相续,谁如第二释迦王般身著黄褐法衣,随摄达究竟,持掌上座戒律,向彼祈请之谓,此乃藉具别解脱戒之功德而祈请。

「凡所具足善逝之妙道,足堪教示具十功德尊,

无余诸佛承嗣之法尊,胜乘之善知识前祈请。」

文义:具何功德?足堪教示如来无颠倒道之功德:调伏、寂静、近寂、较弟子功德更上、具说法精进、多闻教功德、善巧引导弟子功德、慈悲所化故藉说法动机清净,说真实法无疲厌之忍於荷担苦行等具十法(67)之友,为无余绍继佛教之法尊圣者大乘善知识,以三门恭敬向其祈请之谓;此是藉具大乘共通上师性相而祈请。

「三门善摄大慧忍正直,无曲无诳知真言密续,

持十真性善著作说法,执持金刚主尊前祈请。」

文义:藉如理善加都摄身口意三门恶作,拣别善恶大慧、具大慧之利他苦行,具安忍深法於有情增上意乐,「忍正直」,无自己有过失设法隐匿不现之曲,本无功德而伪诈有德之诳,善巧教示他人密咒之道,无颠了知密续词义, 持外十真性、内十真性之二种十真实性(68),绘坛城之事业、护摩、胜住(69)等达彼岸,善巧向具性相弟子说法,祈请於一切三门清净金刚持主尊之谓;此藉具性相金刚上师而祈请之理趣。

「无数诸佛降世所未驯,不驯难化浊世之众生,

开显所有善逝之妙道,具悲皈依怙主前祈请。」

文义:於往昔过去时无数无量诸佛降临,未能调伏及尚未调伏,其相续极为不堪之尤、难以调伏,浊世中飘流轮回之众生,依本师善逝如实阐示,说甚深广大法、无讹妙道之无比具大悲依怙主,向其祈请之谓。

「牟尼法日因时衰隐没,无依无怙众群生有情,

诸佛行相亲近成办者,具悲皈依怙主前祈请。」

文义:无等无伦能王释迦牟尼教法之皓日,因五浊恶世而衰微沉隐,别无其他能由轮回涅槃苦痛中救护之怙主及解救者依怙处,为受众多痛苦逼迫之众生,能亲近成办十方三时诸佛一切行相之具悲皈依怙主,向彼祈请之谓。

「三时十方一切诸佛中,孰之身躯虽仅一毛孔,

亦善赞为我等福德境,具悲皈依怙主前祈请。」

文义:过去现在未来为三时,上下等十方诸佛连同佛子一切中,仅以供养金刚上师其身一毛孔,其功德胜彼,乃诸经续中宣说,是故为我人积集福德之境,金刚持亦善加称赞赞扬之具大悲皈依怙主,向其祈请之谓。

「善逝三身庄严之轮中,方便善巧幻网娇媚中,

以平常理趣引导众生,具悲皈依怙主前祈请。」

文义:胜利四魔之善逝三身无尽庄严大轮(70)由随遍调伏善巧方便之幻化网(71)娇媚或游戏(72)中,契合劣慧众之思惟,以(示现)凡夫善知识身形之理趣,引导众生成熟解脱道,具悲皈依怙主前祈请之谓。

「尊之蕴界处身肢诸处,善逝五佛父母菩萨众,

忿怒明王自性三宝尊,自性最胜上师前祈请。」

之时,怙主汝之色等五蕴(73)、地等四大、眼等处,诸筋脉关节与肢节等非凡庸平常而是毘卢遮那五种姓、眼母等四佛母、地藏等菩萨女菩萨,阎摩敌等十明王体性或自性,总之是祈请无诳皈依处三宝自性之最胜上师。

「遍智智慧游戏中所生,千万坛城轮其之自性,

百部遍主金刚持主尊,双运本初怙主前祈请。」

文义:了知尽所有、如所有诸法各不混淆之乐空无别大智游戏中所出之三身俱胝坛城轮大自性彼为殊胜百种姓(74)、五种姓、秘密三种姓、大秘密唯一种姓(75)等周遍一切种姓之主,执持金刚之主尊双运本初怙主前祈请之谓。

「无障俱生欢喜之游戏,无别动静周遍一切主,

无始无终普贤胜义之,真实菩提心尊前祈请。」

「汝为上师汝为本尊汝为空行与护法,从今为始至菩提间非汝不另求皈依,今生中有来世之际请以大悲钩牵引,度轮涅怖赐诸成就恒作益友护障碍,如是祈请三遍之威能,上师身语意诸处中出,白红青色甘露之光芒,依次同时射出入自身,依次同时融入於三处,清净四障得清净四灌,获证四身令成第二师,欢喜之中融入得加持。」

「殊胜福田至尊上师前,恭敬供养祈请之威能,

由汝善妙根本怙主尊,欢喜之中摄受赐加持,

仅仅一度获得此暇满,了知难得迅疾坏灭理,

今生不散逸於无义事,惜取有义精华祈加持。」

文义:以无二显(76)迷妄习气之盖障故,有境(77)俱生喜之游戏与具二清净(78)真如无别智,其本身周遍清净情器世间或动静世间,是一切动静之主,离一切初中后无始无终之轮回涅槃普贤胜义菩提心真实为汝,向汝祈请之谓。

如是忆念外内密真如功德,心不散逸於他,专一祈请,特别於「汝为上师」;等偈时,具三恩德之怙主汝是一切加持根源是上师,汝无劬赐予最胜成就及共通成就亦是本尊,汝是刹那时亦无舍离之助伴亦为空行,汝是消除修行正法无余障碍之护法,故从现时至未证圆满菩提间,舍怙主汝之外,不复另觅其他皈依处,此生及一切现象停歇时,唯心气所成之中有分位、来生后际亦无刹那分离,请以大悲钩牵摄受,由具苦自性有漏近取蕴(79)轮回怖畏,及自己独求寂灭之下劣怖畏中救度,普赐最胜与共通成就,一切时中恒作助伴,一切不顺障碍中,由汝怙主常作守护之谓。

如是心藉恳切殷勤而专一祈请三遍之威能力,资粮田主尊上师为代表之一切尊身净分嗡、语净分啊、意净分吽字诸处,出体性乐空双运、形相白红青甘露,次第及俱时由资粮田众之顶喉心三种子字放出,次第及同时融入修行者自己顶喉心三处,清净身口意及共通不善业等四障,获得清净四灌加持,留植得化身报身法身双运身四身种子,具三恩德根本上师,如一灯分点另一灯般,分出第二尊与其相同之尊,欢喜中融入自己而加持身口意。

广作则观:资粮田总体及上师身之头顶嗡白色出体性无漏智甘露,形相为白光,作用能清净身所造无余罪障,具此三种特点之白灿灿光芒,入於自己顶门后盈盈充遍大乐轮三十二脉瓣,净治无始以来身所造罪障总体,特别是中断障碍成就身金刚一切垢染,得第一瓶灌,授权修道生起次第及其支分,果具成办化身之殊胜能力。

彼等语处喉间啊红色出具三特点之体性甘露光,红色蟠旋,入自己喉间后充遍受用轮十六脉瓣,净治无始以来口所造一切罪障,特别是障碍成就语金刚一切垢,得密灌,授权修三远离(80)及幻身道,果具成办报身之殊胜能力。

心间吽字出具三特点之体性甘露光,青色淋漓般融入心间,充遍*轮八脉瓣,净治无始以来意所造罪障总体,特别是障碍成就意金刚之垢,得智慧灌顶,授权修胜义光明道,果留植具成办法身之殊胜能力。

又资粮田总体及上师三处同时放白红青色甘露光,灿烂晶莹,同时融入自之顶门等三处,身内一切处盈盈充遍甘露光之乐,净治无始以来身口意三门所造罪障总体,特别是障碍成就双运金刚持之诸垢,得四灌珍宝词灌,道授权修双运道,果留植具成办双运金刚持之殊胜能力。

根本上师分化出如其之第二尊,入自己头顶经中脉道下至心间,上师之莲座与自心间脉轮相契成八瓣莲华之座,其上有由母所得之红明点(81),其与日轮相契成日垫,其上有由父所得之白明点,其与月轮相契成月垫,其上有自己之极细心气无别,其气成为身之近取,其心成为意之近取,二者之上有口之细微种子,其成为语之近取,於意欢喜中融入成为自己之极细心气及口种子,与上师身语意无别成一味,依照前所观想之上师身,如实明观显现或观为显现金刚持之身亦可,无论观任何一种,均须观想上师、自心、本尊三者体性无别。

第四、祈请希愿

复次,为加持故、催请大悲故、祈愿所求事并同时修大乘道中修心之理趣,依此:

观修明现自己面前安住资粮田众之意义概念,尤以藉由深切敬信具三恩德上师,称为「殊胜福田」,忆念其义中念诵。

义即具缘弟子积集福德中最上殊胜福田,於无上至尊殊胜上师,以外内密真如之供养等不动摇供养,藉身口意三门恭敬专注祈请之威能力,祈能刹那亦不舍离,今生来世善妙之一切资粮之根本怙主汝,直至菩提间,欢喜慈愍摄受加持,依据如是祈请后,上师为主之资粮田众,身出无量甘露光,入於自他一切有情身心,净治无始轮回以来所造罪障,特别是净治障碍视师为佛及受其摄受诸垢,身成具澄明光明自性,相续中生起长寿福德教证功德总体及视师为佛(82)与未证菩提间蒙其摄受之殊胜证悟。

此之甘露流降清净至何处,即净治障碍其生起证悟之垢染,除该处及相续中生起其殊胜证悟之胜解外,其他如前。

「仅仅一度获得」之义:往昔反覆漂流无暇之处,如今仅一度获得离八无暇处(83)之有暇,具自他五圆满身(84),此乃极有意义,如大海中盲龟偶遇浮轭木孔般难得,亦当知如草尖凝露或虚空电闪般迅疾坏灭消失,如筛秕糠般舍此生无义之名闻利养事业,意不散逸志学恒常安乐正觉妙道,加持无论如何要粹取有义精华之愿。

「怖畏恶趣苦痛炽燃火,由衷皈依依止三宝尊,

断恶修行一切善资粮,荷担勤修精进祈加持。」

文义:寒热等地狱苦、饥渴等饿鬼苦、蠢昧愚痴等旁生苦诸恶趣苦是极难忍、炽烈,视该苦火现正焚灼自己般生怖畏恐惧后,藉信解惟三宝有救度彼苦之能力后,任何顺逆惟汝垂知,作是念而皈依三宝,此后断除微细更微细罪业之恶趣因,并竭尽所能修广大善资粮,刹那亦不随懈怠等他力所转,藉大心力荷担大精进勤修,上师尊赐予加持之谓。

「业与烦恼汹涌波涛浪,众多三苦巨鲸逐吞噬,

无边可怖广大轮回海,猛生求趣解脱祈加持。」

文义:轮回之因——有漏业与烦恼二者波涛极为汹涌之大海中,苦苦、坏苦、行苦三苦巨鳌鲸鱼众多故极凶险,祈求在无始无终生老病死极其可怖三有轮回大海,相续中生起强烈欲得永远解脱之出离心思之义。

「难受犹如牢狱此轮回,舍弃误见欢喜苑之心,

受持三学圣财宝藏后,持掌解脱胜幢祈加持。」

文义:难以忍受生老病死等苦、如永无出期之王禁牢狱般轮回,此中享乐,如入爱有欢喜林苑(85)般,舍弃见其为安乐之心,自相续中持戒定慧三学,信等七圣财(86)之宝藏,断苦痛之处后,愿能持殊胜解脱妙道之幢。

「羸弱群生大众为我母,思维数数恩德养育恩,

如母慈爱怜惜忧苦子,生起无造悲心祈加持。」

文义:受轮回苦逼迫之羸弱五道(87)众生,了知一切大众为我具恩之母,非仅一度为母,数数历生以深切衷恩德养育之理趣,依口诀(88)而思惟,愿如慈母极慈爱於悦意心爱之子般,非徒口说,亦非造作而悲愍怜惜。

「纵仅纤毫病苦亦不欲,任何时亦享乐不知足,

我与他人并非有差别,他人生起喜乐祈加持。」

文义:自他一切有情连身受荆棘所刺之小苦亦不愿受,若能自主则不论有漏无漏之任何安乐,何时均不满足,稍稍知足亦无有;说「我与他人并非有差别」,因此加持舍苦因——自欲,祈求其他有情得生喜乐之义。

「执我为珍为重此沉疴,视为生起不欲痛苦因,

睚眦必报执为仇怨者,摧灭我执大魔祈加持。」

文义:往昔以来依串习之力,执著我较他人珍重之执我为珍之沉疴,今生来世一切不欲痛苦,过去亦曾遭遇;见性戒遮戒诸罪为其生起之因,虽产生任何不欲亦不委过他人及报复,超越执我为珍贵,执彼为怨仇,摧破今生来世一切衰败之根本——我执之敌或大魔,祈由汝加持。

「珍持安置母众於乐心,视为无边功德出生门,

此等众生虽为我怨敌,执逾性命珍贵祈加持。」

文义:视往昔无始以来之具恩母众较自己更为珍重,安置其得暂时及究竟安乐之心或意,是无余产生佛果等无边功德门之处后,此等漂流轮回无余众生,纵为夺我性命之敌,亦不以瞋恨报复,视比自己性命更珍重,祈上师尊加持之义。

偈中:

「总之凡夫唯求徒自利,释迦能王唯行利他人,

以知辨别功德过失心,能行自他相换祈加持。」

文义:前已宣说之事,不需再说;总括而言,凡夫是漂流轮回之常人,声闻缘觉惟徒自利故受轮回涅槃苦痛逼迫,自利亦不得究竟,我等无上导师能王是舍弃自利、惟行利他而圆满自他二利,具足现证佛果,此过失及功德之钜细差别,用以详究之慧察知析辨后,愿舍自己安乐、善妙予他人,取他人痛苦予自己,祈能加持自他相换之义。

「珍执自身一切衰败门,珍执母众一切功德源,

是故自他相换之瑜伽,行持实修精要祈加持。」

文义:因烦恼力执著自己较他人珍重之贪执劣心,是轮回涅槃中一切衰败之门,而视具恩父母众生较自己为珍要之善心则是轮涅一切功德之根本或基础根源,是故,相续不断、勤修不懈行持前述自他相换菩提心瑜伽之核心精要,祈求上师加持之义。

「以是至尊具悲心上师,如母众生诸罪障痛苦,

无余当下成熟於我身,我之善乐遍施予他人,

群生具足安乐祈加持。」

执著自己为珍贵是众衰之门,执持他人为珍是众德之源,因此由具三恩德具悲至尊上师,令三界父母众生之罪障及痛苦等一切不欲,当下无余成熟於我身心,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一切善乐,自己所欲者毫无观待,舍予一切有情,现时中一切六道众生皆具解脱之乐,祈上师加持之义。

此时,对上师为主之资粮田众,心藉至诚恳切而起大信解,胜解「依其大悲,现见六道一切有情,彼等一切罪苦成熟於自己,自己之一切善乐所欲皆无观待施予其他有情故,众生立得具法身之乐」作是念思惟。

「情器充满罪业之果报,不欲苦痛虽如雨遍降,

视为恶业果报穷尽因,恶缘持取为道祈加持。」

文义:金、银、珍珠、珊瑚、绸缎等衰减及霜雪苦旱、雨水不调等器世间财富衰败,情世间有情众亦受烦恼力惟造不善,悉皆充满不欲罪业之果报,因此虽不欲之苦如雨降於自身,亦视为自己往昔恶业果报,报应此生成熟於自身,此后不复再生之因,故应修欢喜;诸有情一切衰败皆化自己恶缘而承受,加持自己受持二种菩提心(89)於道之义。

「总之善恶众相虽任现,以诸法精华五力行持,

转增二种菩提心妙道,心惟安乐修行祈加持。」

文义:总括言之,虽於自心中示现,任何善恶之显现,应遣除其为真实现象,归摄於佛语或诸法精华,以牵引、串习、愿、白种子、破除等五力(90),或依雅旺却吉旺秋云:见地命脉本性义之听闻力,所听闻义深究之思惟力,修习力,认持心意过失之正念力,取舍过失之正知力,行之命脉行住坐卧一切不离契合之力,共五种;修习以其行持,随任显现皆转成世俗胜义二种菩提心辗转增上道之助力,随遇恶缘皆可持为助伴,作是念,心唯有安乐,祈上师加持义。

「以具四种加行巧方便,即刻随遇即结合为修,

修心誓句学处诸行持,作为暇满大利祈加持。」

文义:清净罪障、积集资粮、供施魔、献食子予空行护法后嘱咐事业,此四种加行(91),或雅旺却吉旺秋云:「了知禅定功德后恭敬之加行,观禅定励力功用后,精进之加行,断禅定之违碍克对故离五过(92)之加行,知禅定之需要故,於善业之无边所缘,欢喜趣入之加行,以此四者善巧方便随遇病魔怨敌等,旋即於一切所遇契入自相续所修之行持,善妙根本(93)——修心不违戒、不现怪诞,不堕党类、转欲住本位、不应说残支、全莫思他过、断一切果求等修心之三昧耶;弃舍毒食、莫学直报,莫发恶言,勿候险阻、莫刺心处,犁载莫移牛、不争先得、不作经忏、天莫成魔、乐因莫求苦、诸瑜伽修一(94),诸倒覆修一(95)、初后作二事(96),二境(97)皆应忍,二事(98)舍命护、当学三种难(99)、取三主要因(100)、修三无坏失(101)、成就三无离(102)、於境无党修、不依赖余缘、离六种颠倒(103)、不应间辍、应坚绝修、观择令脱、不应自恃、不应暴戾、不轻喜怒、莫著声誉等、依修心之学处,以此圆具修法顺缘之暇满人身,行大乘法度一切时成办大利,祈上师加持之义。

「御乘吐纳风息之运转,运以慈悲增上意乐心,

为度众生出大轮回海,娴熟菩提心性祈加持。」

文义:修自己乐善舍予他人,他人苦痛自取承担之风息吐纳时,御乘风息之马(104)其作用或依运转力,欲一切有情得乐之慈,欲离苦之悲,结合彼二者引致之乐,由苦中解脱,其当由我为之,作是念清净增上意乐,速救度无边众生出轮回大海故,当证佛果,作是念而娴熟世俗菩提心,祈上师加持之义。

此处运心观想口诀面授之作法:自己面前此生之母为代表一切有情,如大地苔衣般铺遍明现,先对其具慈悲后,由自己右鼻孔呼息如乘马,自相续一切乐善自所愿求,皆毫无观待舍付一切有情,入於诸有情左鼻孔,一切身心乐受充满,其心相续成具法身之乐;气息吸入同时,一切有情相续中所有集(105)因、苦果二障及习气一切化为黑团由其右鼻孔出,入於自己左鼻孔后融入心间,於执我为珍为重之上累积后,调柔令穷尽,如母众生无余脱离二障与苦,断德圆满具足;如是自之乐善付予他人为大慈,他人苦集自取之大悲,其二意乐之力,不需另觅,「追求菩提」(106)见安置有情暂时及究竟之安乐、救度轮回涅槃怖畏之圆满能力,唯佛独有后,随念其身语意之诸功德,当生一无造作之追求菩提心思。

「三时一切诸佛同一途,清净佛子律仪摄相续,

胜乘三种戒律之行持,勤作荷担精进祈加持。」

文义:降伏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四魔(107)之诸佛,其共通所行不颠倒之道为何?是极无垢染且清净之菩提心,以佛子戒仪善加整饬都摄自相续,於胜乘或大乘之制恶作等三戒(108)行持,常时精进承担,祈上师加持之义。

如是胜解,藉至诚恳切而催动资粮田大众之意相续,彼等身一切部分流出无量甘露光,入自身心故净治总体罪障,及特别清净障碍相续中生起大乘道根本之菩提心一切垢,身成具澄净光明自性,大乘道根本慈悲增上意乐菩提心等现前生於自相续;此甘露流降清净,於各偈之后观修,若未能修,则各於下中士道(109)后,及本段与六度之末、密咒道之末尾而修。

「身躯享用三时善资粮,化成有情各自所求物,

无贪舍心增长之口诀,加持圆满布施波罗蜜。」

文义:自己所珍惜爱护之身躯,饮食衣服受用及三时所积无犯遮罪之白净善资粮,不求回报及异熟(110),转化成饮食衣服房屋等一切有情各自所欲之物,不染纤毫悭吝贪心,连同所布施之果皆舍予他人,以心串习辗转增上之清净口诀力,不经久时,成熟圆满布施波罗蜜;此处面授之口诀是:自己身躯、享用、三时所积各自善业,皆转化成无余满愿之如意宝珠、如意树、贤瓶,其化现出华厦、衣服、严饰、饮品、食馐、火、日、灯、凉水、大云、铠甲、坐骑、舟楫、桥、梯、宝珠、游伴、身躯、享用、善根等,布施予地狱等诸有情,於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号叫、炎热、炽热、无间等地狱有情,令阎摩使者皆成顺心之游伴,杀戮之兵刃皆成珍宝树苗,烈火化成莲苑,熔铜沸铁汁成甘露饮,锋刃原之道化成药花蓊郁,烂尸淖成金沙、剑叶林成欢喜树,铁刺林成如意树、尼枸卢陀树,铁鸟、铁犬成合意游伴;施予疱裂等寒狱,得妙衣、太阳、极暖之火等,令寒凉之名亦不存;

施予具外内障之饿鬼,得果园、美味之嘉肴、甘露饮,饥渴之名亦不存。

施予一一相瞰之旁生,令大力者爱护弱小如子、由役奴愚痴眠寐中苏醒,具足心力;食肉罗刹等亦平息瞋心之凶恶,生具悲心;非天众平息由难忍嫉妒天道富足之动机争战后,相互游戏相惜;梵天帝释等诸天勇猛於善法,离死迁堕及气馁等苦;复又,以此施身,令人等任何轮回有情皆清净其盖障诸聚,生盲得见、耳聋得闻、跛足得行、哑子得言、失忆得记、愚者得知外内诸事、伤者得愈、病者得痊、横死者得延寿、贫者得财、除饥渴者苦、具爱诸人得寂静善地、心傲者有虚心、怖畏牢狱者离王难、无助者得友,三界一切有情各自得其所欲求之物,圆具行外内诸缘大乘法之善缘;如是舍身躯及受用是财施,除寒热地狱苦是无畏施,自己善根施予他人是法施,当勤於实修此三者。

「别解脱戒菩萨密咒戒,遮戒分际为命亦不舍,

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加持圆满持戒波罗蜜。」

文义:慎护比丘二百五十三条别解脱戒、菩萨戒十八根本堕,四十六粗罪,五种姓总体及各别三昧耶与戒等密咒戒律之细微遮戒分际自不待言,为己性命故亦不当舍,六度等摄善法戒,十一利生等(111)饶益有情戒等三戒,祈请上师加持圆满持戒波罗蜜之义。

「三界无余众生皆瞋怨,纵作毁骂扬恶逼断命,

不怒报怨成办利益他,加持圆满安忍波罗蜜。」

文义:欲、色、无色界之三界众生或无余群生以忿怒恶言毁骂於我,攻诘所隐过失扬恶,以杖击甚至断命,亦不报复,心不躁动报怨,自己竭尽所能利益之,於损恼我者,依耐怨害忍(112),安受苦忍苦(113),思择法忍(114)诸行持,愿不经久时圆满安忍波罗蜜。

「为众生故纵需长堕陷,无间狱火尽劫大海中,

悲心无悔精进胜菩提,加持圆满精进波罗蜜。」

文义:为饶利漂流轮回之如母有情各众生故,纵需处猛烈痛苦逼迫而无些微安乐时间之地狱火中,历劫数大海之内,虽需陷无数时间,亦以大乘道根本之大悲心为依他起,於彼苦不起厌恼悔退,欢喜坚固饶利有情,依铠甲精进、无上精进、无顶精进,精进於无上最胜菩提一切功德基础之精进波罗蜜,愿不经久时速得圆满。

「断舍沉掉散逸过失后,诸法真实空性本性中,

以用专一等持之禅定,加持圆满静虑波罗蜜。」

文义:相续中起清净禅定之违缘或障碍,身心粗重及心於所缘(115)不明显之昏聩,虽有明分,然执持之相力弱昏沉,心驰悦意之掉举等,断除作障具性相阇摩他之散逸无余过失后,不执著於意造(116)及偏空(117),以轮回涅槃诸法无自性真实空之空性,或依禅定於本性主因之正知正念而专一,不为他法所断之等持(118),身心堪能之禅定或静虑波罗蜜速得圆满。

「运以真性妙观察之慧,引生轻安连系於大乐,

胜义禅定虚空之瑜伽,加持圆满般若波罗蜜。」

文义:前说之诸法本性不颠倒中,心安住於阇摩他(119)不散逸状态,以一微细识分,妙观察伺察於离一多、缘起等真实性义之慧,引生较前专一轻安喜乐更超胜,第二刹那中,由伺察力所引身心轻安之大乐相连系止观双运瑜伽中安住之义,或以等持禅定於如虚空之瑜伽,无余消除执著目标对待,愿速圆满般若波罗蜜。

「外内诸法如梦如幻化,澄清湖面所映之月影,

通达显而无实之理趣,圆满幻化禅定祈加持。」

文义:由色至遍智之间,外内情器世间诸法,如幻师以小石木签等变化出象马时,因沾染惑於物、咒,根官虽显现象马,然彼象马为空,众人因睡眠而惑染,梦中依照情器万象而显,然无实成;如极清澄水流之湖面无混浊倒映月影,然其月为空,经迷妄因所染之识,我与轮回涅槃诸法,虽然显现自性实成之相,然如前说诸喻般,无真实成立,加持如实了知后,圆满后得位中如幻化之禅定之谓。

「轮涅自性连微尘亦无,因果缘起无诳此二理,

相互无违相伴而现起,通达龙树密意祈加持。」

文义:我与我所等轮回涅槃一切诸法,於明识体性中,连微尘自性成立之性相亦无,名言中以能衡量之正量体性,由善恶生苦乐,依自己能安立之分别(念头)与自之部分所生无错妄缘起之无欺诳,二者并非如寒热般相互违碍,空性中升现缘起之助伴,唯见缘起无诳后摧坏执实之持相,加持无颠倒了知佛密意疏释成量(120)之龙树父子密意;此中详解部分当由上师亲口传授诸口诀(121)了知。

「复次执持金刚之商主,恩领航渡续部大海际,

成就根本三昧耶诸戒,持较性命珍贵祈加持。」

文义:如此,先以共通道清净相续,后於浊世寿短一生中得证三身果位之金刚阿阇黎执金刚,如商主(122)之恩德,以清净灌顶成熟相续之舟楫,善引渡航续部大海密意中,最胜与共通成就之根本——灌顶时承诺之三昧耶及诸戒律,较己性命更珍重,祈由上师加持之谓。

「生死中有转化佛三身,运以第一次第之瑜伽,

凡庸相执诸垢皆净治,随现生起尊身祈加持。」

文义:加持凡夫生死中有三阶位中以方便善巧转化成为佛之法报化三身,依第一次第(123)本尊瑜伽,净治情器为凡庸现象及执著垢染,自己亦随任显现皆为清净之情器或升为本尊身之义。

「心间八瓣都帝正中央,安立怙主汝尊足趾出,

光明幻身双运之道中,即生现前得证祈加持。」

文义:自己心间阿瓦都帝脉(124),由精血二脉缠缚之脉结际衍生之八瓣脉轮(125)内,阿瓦都帝中脉内有极细心气,其所住处之中央,无变异安布皈依怙主至尊上师,汝身之最下分足趾,依其所生之气息入住融於心间都帝内,所生喻义光明之最后第三次第(126)之幻身,第五次第之身语意双运道,於此生无劬劳现证,祈由上师加持之义,此中生起圆满观修不共理趣,暂且不述。

「未执道端若於死殁时,强力证觉上师之迁识,

运以五力真实和合诀,趣行清净刹土祈加持。」

文义:虽如此受持,然未及掌握道端者,尚未趣行於上妙道之证悟而必死时,带重罪者强力证觉之上师迁识法:白种子力之行持是自己执著为我之一切资具施予上下境(127)、心无贪著;愿力:於上师三宝献曼达及七支,自身心上随任受大小中苦,皆愿代一切有情受苦,特别於今生苦痛究竟,虽死而愿作一切有情之赎替;牵引力:自己乐亦可、苦亦可、生亦可、死亦可,期间无论如何皆刹那亦不离菩提心妙宝之牵引力,反覆观之;串习力:二种菩提心珍宝反覆熏修;破斥力:自己无始以来生生死死无尽苦痛,此迷妄之轮回由何而起?由业烦恼二者而起,烦恼是因我及我所回应,对治之法是修无我之义,以此五力或如雅旺却吉旺秋云:「以种子力破异熟蕴等贪执,转成资粮;以愿力遮遣显现凡庸情器之执著后,显现清净刹土之相,於心境中而受学;以牵引力断绝其他生处结生相续(128)之习气,障蔽所欲之事;以串习力作瑜伽之调练,以愿力将希愿事托付三宝,并以清净相合之极深口诀,加持趣行极乐世界等净土。」

如是修习上师供养之导引而尚未趣行证悟上妙道临死时,藉由忏戒一切所犯三昧耶后还净,祈请本尊及上师,舍诸资具等,藉五力迁转至净土;其法为头向北方,面朝西方,右肋而卧,右手附颊,右无名指塞右鼻孔,气由左孔出入,作念「本师释迦牟尼亦藉此法涅槃」而忆念佛威仪,自己善妙安乐施予他人等,轮番取舍之菩提心,作死殁等轮回涅槃所摄一切法惟分别假立外,本体能成立者连微尘亦无,於空性状态中,忆念不失,尽力安住为法身迁转,或若无能为此,则如前威仪,并祈请面前根本上师,胜解其为三皈依总集之自性,明观自己身内中央正前有阿瓦都帝脉,细、圆、量约中等藤鞭,上端抵顶门梵穴,与孔窍齐平,下端至脐下四指大皱摺际、闭口,自己心间内,莲华月轮垫上,与极细心气无别之上师本初怙主,专注於彼,胜解与自己神识无别,於本身之都帝内,仰视面前之上师,由至诚恭敬信解而祈引导我度脱轮回苦海,安抵任何信解之净土,作是念以猛力恭敬信解而祈请三遍后,由上师心间放出体性为慈愍大悲、形相为青色钩形之光,由自己顶门梵穴孔窍入内,触自心明现为本初怙主之顶门,上提,自己之黄色下行气,如鸟羽受风吹上,诵「嘻」腾跃至喉,由喉以「嘻」腾跃至顶,外气未断之间,勿出梵穴,外气断时受上师光钩牵引,如流星陨曳般腾射至上师心间,於上师意与自心体性无别状态中,禅定须臾,之后上师趣行於自己任何所信解之净土,胜解自己往生彼净土。

又,以殊胜祖师之灵骨、男发、上等蜂蜜、准吾(129)等分煆灰、加磁石研为细末,调蜂蜜,敷於都帝上端之处,为「物迁识」。

「总之一切生生世世中,依汝怙主不离而摄受,

执持身语意之诸秘密,成为子嗣首座祈加持。」

文义:总之此义:自今而后,直至菩提藏间,一切生生世世中,刹那亦不暂离汝皈依处无比怙主,以悲心摄受后,於一切行相(130)经历亦无不虔信,加持执持身语意秘密一切功德最胜长子之谓。

「怙主汝於何处现证觉,眷属之中第一即为我,

暂时究竟无余诸希愿,赐予无劬任运之吉祥。」

文义:今生来世成为一切安乐善妙根本之怙主,汝於任何刹土示现现证正觉行相时,能最先领尝语甘露之眷属或集会中首座为我,承其威神力,赐于暂时及究竟无余所求之事,不观待大劳苦,无劬任运之吉祥或善妙。

(第五)收摄资粮田理趣:

「如是祈请最胜之上师,赐加持故欢喜至顶门,

复又心间莲华之蕊上,足趾光辉祈坚固安住。」

文义:藉如是大恭敬而至诚恳切祈请故,祈具三恩德最胜上师,加持自己相续成大乘道法器故,师意欢喜中,莅临至自身顶门,由顶至喉,复循中脉道下降,复又至自己心间八瓣莲华之蕊上不分离,足趾光辉坚固安住之谓。

此时,资粮田众身放光照外器世间,逐渐澄净,化光融入情世间有情,彼等化光荡漾融入自己,供物化光融入如意树,如意树融入狮座,之后上师心间放光,照资粮田众,资粮田众渐澄净渐澄净而如呵气於镜般由外至内融,摄入根本上师间,狮座莲华摄入上师之垫及莲华,之后自己以对上师猛力殷殷恭敬信解故,上师降至自己之顶门,放无量甘露光,净治自己之一切罪障病魔,得入上师身语意加持,增长一切教证功德;复又为加持自己身口意故,循都帝内下降至自心间融入所观自心无别本初怙主后,胜解於欢喜中坚固安住,以如是理趣胜解上师、本尊、自心三者体性无别后,当精进受持一切威仪,随任显现为乐空之游戏,视为上师三密自性,一切威仪观为密咒与手印自性生起圆满双运行持、修心之行持。

结末以《普贤行愿》(131)等作诸善回向发愿为钤印,略之为:

「如是所作白净之善业,三时一切善逝佛子俱,

行相发愿无余皆成办,回向执掌教证正法因,

由此威能我於世世中,不离最胜宗乘四种轮,

出离菩提心舆清净见,二次第道行趣愿究竟。」

文义:以供赞祈请上师等法事为代表,如是所修白净妙行或善业,回向於何?并非唯回向於借法牟利等轮回圆满之因,而是如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诸佛或一切善逝连同其子嗣(132)之行相,为利益有情,发尽所有愿,皆无余成办,回向生生世世执持安乐利益有情根本无余教证正法之因。

由成办前之威能力,自今起一切生生世世,一切殊胜中我安住最胜乘,即大乘道助伴相应符合之境,依止上士具大乘性相,夙昔善愿得遂,以夙昔所积福德圆具修法顺缘;於彼四轮(133);或雅旺却吉旺秋云:「立誓愿断有漏善乐,立誓断不能利他之声缘(134)行为,立誓虽见轮回如脓血但为利他亦观善妙,三种承诺不变异;加立誓如金刚钻纹般为四轮」,刹那亦不离,见轮回一切为苦自性后,欲解脱出离之心思、大乘正道菩提心、诸法本性不颠倒之清净见及降伏生死中有之生起次第,断生死中有无余种子后能转真正三身之圆满次第,二次第甚深道之一切行径,易证中得达究竟双运大金刚果位之因,藉深切欲愿而回向。

 

座间如何行持理趣

持自心间有皈依处总集自性双运金刚持本初怙主之佛慢,饮食住卧等受用之时,以三种子加持诸饮食,享用会供之理趣而献供,衣物亦以献本尊天衣理趣(观而著之),如是依座中及座间受持后,至上师加持趣入之相未显露之间当修。

如此精进於座中座间之行持后,结末诵吉祥偈:

「轮涅白善尽所有善相,从今普离不祥诸衰败,

暂时究竟善妙虚空藏,享用圆满吉祥愿吉祥,

遍智罗桑札巴之法教,三学清净专一勤修行,

瑜伽出家大众悉遍满,佛教长久安住愿吉祥,

童稚时起即祈上师尊,及胜本尊故获宗喀巴,

加持得入利他任运成,罗桑金刚持之愿吉祥,

希愿财富流注如夏湖,无瑕种姓水流无中断,

永以罗桑正法度昼夜,享用圆满吉祥愿吉祥,

我等从今直至菩提间,正作将作凡所积善业,

至尊殊胜色身住此土,坚如不异金刚愿吉祥。」

结赞:

依何无余根本拔除去 轮涅忧恼众聚灵妙药

上师成就具甘露粹瓶 三具执持金刚恩中得(135)

如此勤修善行任所有 胜乘善知识语教甘露

世世啜饮享用无厌足 十地五道证悟达究竟

三身速证之因中回向

此是见轮回安乐享用无意义,一同勤求解脱之住菩提洲诸山林者所劝请,依无比恩德大金刚持罗桑益喜之语甘露及文殊化现人身之法尊索南敦珠二师所授直解为基础,增补修心等法,吉那巴罗桑彻殿,於三十九岁时编。吉祥。

注释

————————

(1)最胜成就:事业上最胜成就是息惑业苦及垢染,增长教证功德、怀摄一切智,诛我执,果位得「受用圆满和合大乐无自性,悲心遍满相续不断而无灭」之和合七支,共自他二利。

(2)共通成就:外道修行成就者亦可得到之飞天、遁地、隐身、丹丸、飞剑、眼药,神足、摄粹八种成就。

(3)牛五净:牛身所出之乳、酪、酥及未堕地之粪尿。

(4)道次第:菩提道次第之传承,包括大乘深观、广行二种传承。

(5)戴黄帽冠冕:格鲁派大师顶戴象徵持戒严谨之黄帽,以此表格鲁派传承。

(6)受用:满足于眼耳鼻舌身之花香灯涂食诸享用。

(7)五妙欲:代表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之镜、琵琶,香水、食馐、天衣锦锻。

(8)八吉详:吉祥结、莲华、宝伞、右旋海螺、*轮、尊胜幢、宝瓶,金鱼,据密续法本云:释迦成佛后,由大梵天王、帝释等天王请求说法,其时天王献法螺表请宣扬正法音,破诸恶说,*轮表大转*轮,吉祥结表心具遍智智慧,宝瓶表圆满福德资粮,莲华表不染轮回过失,金鱼表渡轮回大海,宝伞表最上之庇护处,法幢表竖法幢於十方,唯表正法流传吉祥之意。

(9)七宝:红宝石、帝释青、吠琉璃、子母绿、金刚石、珍珠、珊瑚;或吠琉璃、金、银,水晶、冰珠石、红珍珠、绿玉。

(10)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11)毘卢七支:毘卢遮那佛之坐姿,共有七要点:双足跏趺、双手定印、舒张双肩、脊椎挺直、头微下俯、舌抵上颚、眼视鼻尖,在脉气明点瑜伽观修中各有其必需目的。

(12)种种:莲华有时观千瓣,有时八瓣,色泽或白、或红、或五彩不一,指其形色多样故,非指多株莲华。

(13)怖畏金刚:文殊菩萨示现忿怒身相之一,是阎摩敌种姓中之一支,俗称大威德金刚。

(14)具三恩德:具有灌顶、口传、讲解导引三种恩德。

(15)舞:身姿手势行动多端,如舞蹈时姿态转变不一。

(16)班智达:梵文pandita, 指有学问硕学之士,后作博通五明之大师。

(17)三种萨埵:金刚乘中生起次第观修的一种方法,自身是三昧耶萨埵,又称誓句尊,誓尊;心间化现智慧萨埵又称智慧尊,智尊,智慧萨埵之心间代表有本尊心命之三摩地萨埵,又称禅定尊、定尊,三者合集一身,故称三合萨埵,或三种萨埵。

(18)相好庄严:「相」指三十二相,「好」指八十随形好,此为传统佛经上的略称词用法。

(19)广大行:至尊弥勒菩萨传无著世亲论师流传行世的大乘道次第传承之一。

(20)甚深见:至尊文殊菩萨传龙树、圣天论师所传承行世的大乘道次第传承之一。

(21)能依所依:能依为本尊天众,所依指坛城越量宫等。

(22)吉祥四臂智慧怙主:即四臂「嘛哈嘎拉」义为大黑天。

(23)六臂智慧怙主:六臂嘛哈嘎拉,有说为观世音所化现,有白、黑诸身色之别。

(24)资粮田:所观想之皈依境天众,是具积集福报,产生功德资粮之作用,如田生稼禾谷物般,故称「资粮田」。

(25)三昧耶尊:指此处由自己所观想出之天众。

(26)南摩咕噜贝:此四句依次为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7)手印:所谓「手印」并非手结印契,概念中观想本尊之身姿、颜色、手帜等皆属手印,密法尤忌望文生义之臆解。

(28)近诵:亲近本尊所作之持诵观想属之。

(29)相续:包括身心二元之连续,心刹那刹那变异而相连持续至轮回终了为止,身刹那刹那变异相连至死方休,二者皆相连持续,在无常的看法中无固定不变之身、心,故藏文中多用较整体周延的“相续”一词看待有情,有些译成“心”或“心续”,易落偏颇,然俗中多不辨。

(30)器世间:指外在宇宙山河大地。

(31)情世间:存在于宇宙山河大地中的六道众生。

(32)影染:三昧耶、鬼魔、恶友、饮食、处所、尸晦等垢染,能毁相续中禅定力及隳退,如云蔽日故曰「影」。

(33)上师蕴界处:本段叙述及补充表之为

位置 尊名 身色 面向 蕴界处

顶→发际发及→喉喉→心心→脐脐→腿根 毘卢遮那无量光佛不动佛宝生佛不空成就佛 白红青黄绿 前前前前前 色蕴想识受行

脐心喉顶 佛眼佛母摩摩枳白衣母度母 白青红绿 后后后后 地水火风

眼耳鼻舌心密处 地藏大势至虚空藏观自在文殊除盖障 白黑黄红红绿 前左右前前前前 眼耳鼻舌意身

关节顶髻 普贤弥勒 绿白 前前

眼门耳鼻舌密 色金刚女声金刚女香金刚女味金刚女触金刚女 白黄红绿青 后后后后后 色声香味触

右掌左掌口密处右肩左肩右膝左膝顶心足心 阎摩敌明王慧竟明王(无能胜)马头明王甘露漩明王不动明王欲帝明王蓝杖明王大力明王转轮明王损美明王 黑白红黑(青)黑(青)黑(青)青(黑)黑青(黑)青(黑)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 (34)十护方神:

东:帝释天 东北:自在天 上方:日神?

南:阎摩天 东南:火天 下方:月神?

西:水天 西南:罗刹

北:药叉 西北:风天

(35)十二药叉大将:应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所列宫毘罗大将、伐折罗大将、迷企罗大将、安底罗大将、頞你罗大将、珊底罗大将、因达罗大将、波夷罗大将、摩虎罗大将、真达罗大将,招杜罗大将、毘羯罗大将。

(36)五体投地:额头、双掌、双膝。

(37)随眠:谓潜在的、未明白显示出的思想或行为。

(38)三学:戒定慧。

(39)大自在金地基:依《俱舍论卷十一》云:「有情业力感别风起,搏击此水上结成金,如熟乳停止凝成膜,故水轮减唯厚八洛叉,余转成金。」其宇宙观认为此世间系水上凝成金轮,是大自在金地基。

(40)铁围山:同上书:「此外复有铁轮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间」说世间最外一围铁围山环绕,是一世间界。

(41)二种:此处二种寂灭指小乘寂灭及大乘涅槃。

(42)三学:戒定慧。

(43)二次第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44)资粮等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45)全片等具性相颅器:金刚乘行者使用之颅器,有其标准条件,从颅外纹路观察,有无纹全片如蛋壳,无矢状缝连结;一些矢状缝纹有三条、四条等,其颅内纹路多样,各有善恶缘起,故须依口诀抉择合乎善缘起标准。

(46)五肉:噶举、萨嘉、格鲁等新派以象马牛犬大肉为五肉,其取材非凡庸有情之血肉,有其特殊标准及象徵意义。

(47)甘露:大香、小香、红白菩提心及脑,一般望文生义者,以为凡夫粪尿精血秽物为甘露,颠倒邪见误解极重,正如汉药的「人中黄」、「人中白」亦非屎尿,真正的五甘露取材及定义有极完整标准。

(48)外内表义:外表五肉五甘露,内义勾召成就之五钩、光显成就之五灯。

(49)具性相之明妃:应具性相标准条件,概分外、内、密、真实,各有严格定义,非泛泛可企;八支粗堕云:「俗女自力取甘露」,其罪甚重,修士宜慎。

(50)共通道:指轮回过患、暇满难得、生死无常,业果不爽为四共加行;皈依、大礼拜、发心、金刚萨埵百字明,献曼达等四不共加行。

(51)具性相:此处之具性相指前述各项条件。

(52)二显:能显及所显,由无明生我执,我执起自他能所。

(53)二障:烦恼障、所知障。

(54)五佛各别之三昧耶:本处课诵本及此讲解本均省略全文。今在此补全如下:一切诸佛与菩萨,勇父及诸瑜伽母,普愿垂慈愍念我,由我持明者某名从今已往今为始。乃至菩提藏要间,有如三时诸怙主,於菩提乃决定为菩提心为最无上,我今即发此殊胜,受持清净诸戒律,一切善法总皆集饶益有情三种戒,各当坚固而受持,正觉妙法及僧伽,最上无比三宝尊正觉瑜伽中所生,戒仪从今坚固持,广大最胜金刚种,金刚铃杵及手印真实性中而受持,上师受持亦如是,广大最胜珍宝种,誓句悦意皆具足每於昼夜六时中,常行四种妙布施,广大菩提所出现,清净莲华大种姓,外内秘密之三乘,受持正法尽无余,广大最胜羯磨种,具足一切诸禁戒,真实性中而受持供养事业尽力为,菩提心是胜无上,我今即发此殊胜,为利一切有情故我持禁戒尽无余,未救度者令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未苏息者令苏息,安置众生於涅槃。

(55)四力:分别为依止力,忏除力、防护力,对治力。

(56)性戒:本质为恶之戒律,如杀生偷盗诸类。

(57)遮戒:佛制为恶之戒律、如饮酒等。

(58)界:此处指根器。

(59)树严经:汉译为《华严经入法界品》。

(60)广略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及概括其他有关著作论典。

(61)如所有:如其所有,一切应有尽有,指广度。

(62)所知:能为心之境,凡能作为心所了知之对象,简言之即指知识。

(63)尽所有:尽其所有,完全周遍涵盖之范围。

(64)善趣:往趣天人善趣圆满善妙之谓。

(65)定善:决定善妙、永久安乐,指解脱果位;此与「善趣」二者表示世出世间之善果。

(66)制恶作戒:防护制止一切不善十恶,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近学女、优婆塞,优婆夷七种所受持之别解脱戒主要内容。

(67)具十法:此即善知识基本条件,原出自《大乘经庄严论亲近品第十九》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或可参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诸论。

(68)二种十真性:金刚乘中合格上师的标准,基本上需如《上师五十颂》所云:「具戒忍悲智、尊重无谄曲,了秘密仪范,博闲诸论议,善达真言相。曼拏罗事业,契证十真如,诸根悉清净。」至於外十真性为:「一善巧了知绘布坛城及入坛修坛城法,二善巧加行等禅定,三善巧知手印,四善巧知右伸,左伸、圆形、平等等姿势;五善巧金刚跏跃等各种坐姿;六善巧讽诵,七善巧护摩火供,八善巧供养仪轨,九善巧应用事业,十善巧送归等收摄诸法,此属随顺《胜住续》所说下三部阿阇黎必具。内十真性为:一善巧修守护轮至回遮间诸方法,二善巧藉绘制咒轮佩身而守护回遮,三善巧瓶灌及密灌,四善巧慧灌及第四灌,五善巧开分怨敌护法相离之和合事,六善巧食子仪轨,七善巧意诵、金刚诵、三昧耶诵、舆乘诵、忿怒诵等持诵法,八善巧如理修建坛城,未修成坛城则知收摄之法,九善巧胜住仪轨,十善巧观修、供养坛城,此是属《金刚心庄严》所说无上瑜伽部金刚上师所必具条件:此外《金刚幕续第八品》亦有说十真性,欲依止上师者应持为圭臬拣择真实上师。

(69)胜住:胜住、善住意,指於坛城中为佛像、灵塔、经典等灌顶、装脏、迎神、安住之仪式,汉地义较狭,指於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与道教名词谓开光,或开眼,安神、入神等意义不同。

(70)三身无尽庄严大轮:即身语意密不可思议之义,简而言之,身密不可思议:佛身量及顶髻高不可见,语密不可思议:妙音周遍世间一切处;意密不可思议,佛一切智周遍一切所知;

(71)幻化网:以方便善巧为利益众生,故依发心及愿力「幻化」不可思议如「网」多端万象。

(72)娇媚或游戏:《大手印甚深导引·胜共成就库藏》云:随顺应合地上、地中、地下天龙人等六道各有情以身庄严不可思议示现。

(73)色等五蕴:参见注33。

(74)百种姓:依《上师供养仪轨导引开显密要耳传口诀库藏》云:「毘卢遮那种姓,宝生种姓、无量光种姓,不空成就种姓,不动佛种姓各二十种,计百种。」

(75)大秘密唯一种姓:即金刚持。

(76)二显:能显及所显,由无明生我执,我执起自他能所。

(77)有境:入於自境之法,此处指心。

(78)具二清净:自性本净及倏尔客尘清净。

(79)有漏近取蕴:具有烦恼的前一业惑之近因所产生,再成后一业惑之产生之因。

(80)三远离:身远离、口远离、意远离,或有译成「三寂」。

(81)由母所得之红明点:成身理论详见《生起次第释论集》中《三身建立论》内文。

(82)视师为佛:密乘实修中,未依止前先须善巧观察上师,藉由前述抉择善知识十法,再依外内十真性之标准拣别后,於合格之真正上师,再善巧依止之法,一位真实上师其言行举止无不契合佛法,既已契合即与佛无别,自然可视师为佛,并非说未观察或不知观察便率尔糊涂视之,不作观察日后易犯密戒,过患极大,可不慎哉!

(83)八无暇:《八千颂》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地及与长寿天,邪见诸佛不出世,暗哑此等八无暇」。

(84)自他五圆满:自五圆满为:「得生人中根具足,业际无倒住正信」即说得人身,住佛法住世之境,闻思修所需之诸根官具全,不随外道颠倒邪见而行,业无错倒,欣乐入教法正信;他五圆满为「如来出世及说法,教法住世得随转,为利他故心哀愍。」佛降世、说正法,法未灭,有随法行者,复有悲心摄受弟子之人。

(85)爱有欢喜林苑:即喜林苑,帝释天所居善见城北有一苑,池塘林木,赏心悦目,男女诸天恣情享受欲乐之处,《俱舍论卷第十一》:「种种妙宝具足庄严,是彼诸天共游戏处,一众车苑、二粗恶苑、三杂林苑,四喜林苑。」(大正Vol.29, p.59下)

(86)七圣财:《宝积经四十二》:「信戒舍闻惭愧慧,如是七财无尽藏」。(大正Vol.11, p.249上)。

(87)五道:六道中天、非天二合一。

(88)口诀:此处口诀主要以《修心七义》之知母、念恩、报恩诸法作观。

(89)二种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90)五力:此为《大乘修心七义论释》云:「总摄教授心,应修五种力」依慧海法师译为牵引力、修习力、白种子力、破坏力、愿力。

(91)四种加行:同前书云:「四行胜方便」。释为集积资粮加行、净障加行、供魔加行、供养护法加行。

(92)五过:《辩中边论》云:「懈怠忘圣言,及昏沉掉举,不作行所行,是五失应知」(大正Vol.21, p.471下)宗喀巴之《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五》云:「五过失者,谓加行时懈怠为过失,於三摩地不加行故;勤修定时忘失教授是其过失;若忘所缘心於所缘不能定故;己住定时沉掉为过,彼二令心无堪能故;沉掉生时不作功用是其过失;以不能灭二过故;离沉掉时行思是过失。」

(93)善妙根本:以下皆属大乘修心七义教授科目,修士求详解者可取《大乘修心七义论释》究读;此处非本论故不赘。

(94)诸瑜伽修一:释中云:一切瑜伽皆以利他心而作。

(95)诸倒覆修一:释云:思惟遇苦难有情诸苦悉归於我之意。

(96)初后作二事:晨起观照不离二菩提心,昼间正知正念,夜卧自省悔忏。

(97)二境:指顺逆。

(98)二事:总体法三昧耶,别支修心三昧耶。

(99)三种难:谓烦恼初难念及、中难制止、后难断除。

(100)三主要因:值遇良师,自心堪能如理修法,具足修法所需顺缘。

(101)三无坏失:不退敬信师长,不退勇进修心,不退守护大小乘细微学处。

(102)三无离:身口意三无离正法。

(103)六种颠倒:忍颠倒、欲颠倒、味著颠倒、悲愍颠倒、教心颠倒、随喜颠倒。

(104)风息之马:藏地乘马,故以其为喻,心如骑士,呼吸风息如马,受其驾御。

(105)集:众生积造业习气,招致六道等与其相应之果为「集」。

(106)追求菩提:本颂文句中作(注:此处原为藏文),并无此句(注:此处原为藏文),义上虽无差别,字面则有出入,尊重原文,依文照录。

(107)四魔:天、蕴、死、烦恼四魔。

(108)制恶作等三戒:制恶作、摄善法、饶益有情三戒。

(109)下中士道后:本法各偈口授讲解时,可配合三士道作科判段落讲解,故此处如是说。

(110)异熟:指果报报应。

(111)十一利生:饶益有情戒中以十一相作饶益;《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云:一者於应助伴而作饶益,二者於昧理者为作饶益,三者於有恩所为作饶益,四者於诸怖害,能为救护,五者於他忧恼令其开解,六者於缺资具,为作饶益,七者於求依止,为作饶益,八者随有情心为作饶益,九者於正行者为作饶益,十者於倒行者为作饶益,十一者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以神通力而作调伏。

(112)耐怨害忍:亦译忍他毁犯忍,於他人伤害我事皆忍不嗔。

(113)安受苦忍:亦译忍法苦行忍,为修正法,忍一切苦痛寒热而事修行。

(114)思择法忍:思惟胜解之安忍中胜解之三宝、无我等八种对象

(115)心于所缘:修止之定义是「心一境性」,所缘一境可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不论为何皆需明显专注其上是谓。

(116)意造:心意所造作而现。

(117)偏空:偏颇他空,落於顽空、断空之界。

(118)等持:修止中第九住心,心平等安住离取舍。梵文samadhana或译三摩地。

(119)阇摩他:梵samatha, 藏 ,或译阇摩他,《解深密经第六品》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於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阇摩他。」《宝云经》云:「阇摩他者,谓心一境性。」

(120)成量:本词需架构於因明基础上理解,所涉范围过大,一言难尽,简单来说,成量即为以佛为量真(Pramanabhuta)论证因圆满至果圆满,自利利他二圆满者,才是成为量之一切智、佛。

(121)诸口诀:此中即藉因明为方法,论证甚深中观见缘起性空,空有不碍诸要诀。

(122)商主:旧时一群外出商贩中之领袖,经验、阅历皆为众人表率之人。

(123)第一次第:即生起次第,此中理论详见拙译《生起次第释论集》。

(124)阿瓦都帝脉:梵Avadhuti之译音,即中脉。

(125)八瓣脉轮:即心轮八脉,详见上书。

(126)第三次第:格鲁派主修三大金刚中密集金刚圆满次第有二传规,一为圣者传规,说身远离、口远离、意远离、幻身、现证菩提、双运共六支,身远离属生起次第,口远离亦称金刚诵,属圆满次第故身远离含於圆满次第中,二者属一次第;缘於自心或心之次第是意远离第二次第,幻身世俗谛又名自加持次第,现证菩提同胜义谛光明次第,二谛双运或无二智是第五次第,故此处说第三次第幻身。另一为智足传规,教法不同不赘。

(127)上下境:上境上师三宝,下境贫穷乞丐孤独无依老病者。

(128)结生相续:《俱舍论》卷九:「从兹蕴厚,中有便没,生有起已,名已结生」即中有神识入母胎赤白二谛交会中受孕。

(129)准吾:据藏文晶珠本草记为货贝或拟枣贝[Monetaria moneta (Linne) Erronea (Adusta)]。

(130)行相:所作所行行状事业之义。

(131)普贤行愿:即《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132)子嗣:菩萨、声闻及佛弟子为佛之子嗣。

(133)四轮:住大乘、依上士、善愿遂、顺缘具。

(134)声缘:声闻、缘觉二众。

(135)三具:灌顶、口传、讲解三具全。

 

 


{返回 其它善知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极乐愿》讲记
下一篇:《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讲(班字尔·慈智嘉措)
 龙钦宁提 上师相应法(觉嵋桑杜堪仁波切)
 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经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
 注解《入中论》之《明示真实性之灯》(仁达瓦著 洛滇堪布译)
 往生七要(龙多活佛传讲)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讲(班字尔·慈智嘉措)
 转苦乐为道的指示(吉米天北宁玛仁波切)
 三摩地禅定──入门指导(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朝拜的不同方式(俄果仁波切)
 实修(智慧林院长 扎西蒋成仁波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菩萨行论》第38课[栏目: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心头好天气[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一心念佛破五阴——二〇〇四年夏安居佛七开示[栏目:妙祥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0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大药 第九章 大圆满[栏目:雪谦·冉江仁波切]
 74.洛浦元安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七[栏目:净因法师]
 心静好磨刀[栏目:佛陀教你不生气]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0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参学长老获法财[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